登革热PPT
合集下载
2024年度-登革热PPT
21
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
登革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与蚊虫密度高 峰相一致。
在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全年均可发病,但雨季时疫情会加重 。
登革热的流行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每隔几年会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这可能与病毒变异、人群免疫水平变化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22
06
登革热防控策略与 实践
23
政府层面的防控措施
1 2
制定全面的防控计划
政府应制定针对登革热的全面防控计划,包括疫 情监测、病例管理、蚊媒控制等方面。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报告登革 热病例,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开展公众宣传教育
3
通过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公 众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
中国疫情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登革热流行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 程加速,疫情呈现上升趋势。
防控措施
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灭蚊防蚊、疫 情监测和医疗救治等措施。目前, 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登革热防控 体系。
6
02
登革热临床表现与 诊断
7
典型症状与体征
01
02
03
04
发热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 ,持续5-7天。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登革热的流行区域有向北扩展的趋 势。
20
人群易感性分析
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 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发病后,人体可产生对同型病 毒株的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 病毒株的免疫力则相对短暂。
登革热ppt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策略和干预措施
出血的处理
给予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输血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
高危因素
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 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 并隔离治疗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登革 热的防控工作。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0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
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03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清理积水、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用品等,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同时,提醒公众在出现疑似症
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等相关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子。
维持水电平衡,对出汗多、腹 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
登革热PPT(共23张PPT)
•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支持及对症治疗。
•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病人,避免采用酒精擦 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使用;
•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 食困难或血压低的病人,应及时静脉输液;
•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相鉴别 。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鉴别。
• 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 伤寒、恙虫病相鉴别。
• 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 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认识及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 埃 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传染源 • 登革热患者 • 隐性感染者 • 登革病毒感 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 带毒的媒介伊蚊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
• 高危人群
• 1.二次感染患者; •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基础疾病者; • 3.老人或婴幼儿; •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 5.孕妇。
• (二)临床表现 • 1.退热后病情恶化; • 2.腹部剧痛;
• 3.持续呕吐;
• 4.胸闷、心悸; • 5.嗜睡,烦躁; • 6.明显出血倾向;
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病人,避免采用酒精擦 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使用;
•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 食困难或血压低的病人,应及时静脉输液;
•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相鉴别 。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鉴别。
• 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 伤寒、恙虫病相鉴别。
• 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 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认识及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 埃 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传染源 • 登革热患者 • 隐性感染者 • 登革病毒感 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 带毒的媒介伊蚊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
• 高危人群
• 1.二次感染患者; •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基础疾病者; • 3.老人或婴幼儿; •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 5.孕妇。
• (二)临床表现 • 1.退热后病情恶化; • 2.腹部剧痛;
• 3.持续呕吐;
• 4.胸闷、心悸; • 5.嗜睡,烦躁; • 6.明显出血倾向;
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登革热诊治》课件
03
血清学检查:检测登革 热病毒抗体,若为阳性 即可确诊。
04
病毒分离:从患者血液 中分离出登革热病毒, 是诊断的金标准。
04
登革热的治疗与预防
登革热的治疗原则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 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预防并发症
登革热并发症严重,如出血、心脏疾 病等,治疗时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 症。
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 障碍等,可导致广泛出血。
03
登革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
皮疹
四肢、躯干出现斑丘疹或麻疹 样皮疹。
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可伴有牙龈出 血、鼻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感冒
感冒也会引起发热、头 痛等症状,但通常不会
出现皮疹和出血。
01
病例1讨论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考虑登革热 的可能。实验室检查确诊后,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措施,病情好转并出院。
02 03
病例2讨论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出现反复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也应考虑 登革热的可能。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同样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措施,病情 好转并出院。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采取相应的 对症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补液 等。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和抗生 素进行治疗,但需要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输液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的患者,需要进行输液治疗。
其他治疗
如物理降温、止痛等,可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PPT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PPT课件
某某人民医院 Moumou Peoples Hospital
登革热治疗和护理
演讲人:XXX
目录
01、登革热概述
04、登革热的发病 原理与病理变化
02、登革热病原学
05、登革热的临床 表现
03、登革热流行病学 06、登革热诊断
01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 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 结肿大。
05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 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 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 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 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 低。
03
登革热流行病学
登革热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 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 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 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 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 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 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登革热治疗和护理
演讲人:XXX
目录
01、登革热概述
04、登革热的发病 原理与病理变化
02、登革热病原学
05、登革热的临床 表现
03、登革热流行病学 06、登革热诊断
01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 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 结肿大。
05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 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 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 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 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 低。
03
登革热流行病学
登革热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 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 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 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 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 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 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登革热ppt课件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易感性与免疫力 年龄:新流行区 地方性流行区 免疫力:同型 多年 异型 一年以上
ppt课件
12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 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 带地区引起流行。东南亚、西太平洋地 区和加勒比海地区更呈地方性流行。我 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香港、澳门、 广西、台湾等地,云南也曾发现病例。 常先流行于城镇,再向农村蔓延。
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RNA-Virus 外膜含型、群特异性抗原(脂蛋白) 目前常用C6/36细胞株来分离登革病毒
抵抗力: 分型:
四个血清型:Ⅰ Ⅱ Ⅲ Ⅳ,四型之间有交叉免疫反应。 Ⅱ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不耐热,6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耐低温 和干燥,不耐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都可以灭活。
ppt课件
23
临床表现
ppt课件
24
临床分型: WHO : DF DHF DSS CHN : 典型 轻型 重型
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
ppt课件
25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持续5-7天) 所有病人几乎都有突起发热, 高热占多数, 热 型以不规则热为主, 其次以弛张热, 稽留热, 双 峰热占10%以下. 70%病人热前先有畏寒感。
ppt课件
13
年龄分布:任何年龄可感染发病,但 新老疫区有差异,在东南亚老疫区发病 年龄多为儿童。我国从婴儿到老人均可 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患病率较高。
ppt课件
14
季节分布:一般流行于夏秋雨季。 我省流行季节为5∽11月,高峰期为8∽9 月。登革热在缺乏免疫力的地区往往发 生“来历不明”的爆发流行,迅速广泛 传播。一个地区在大流行后,虽然媒介 等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但一定时期内也 极少再有发病,甚至“销声匿迹”,此 种现象称为自限性。
《登革热护理》ppt课件
责任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自身感染。同时,他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及时报告疑似病例,为防控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参与健康宣教工作,向患 者和公众普及登革热防控知识,提高人群的防控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的情况。
环境调整
保持病房通风,温度适中,避免 患者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加重发
热症状。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根据医嘱给 予静脉补液,以防脱水。
皮肤护理
清洁皮肤
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保 持皮肤干燥清洁。
避免刺激
使用温和的洗涤用品,避免对皮肤产生刺激,减 少不适感。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出现出血点、瘀斑等登革 热特异性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登革热病毒。
血清学检测
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 的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可用于 辅助诊断。
RT-PCR检测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登革热 病毒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特异 的优点。
03
CATALOGUE
登革热患者的护理方法
发热护理
体温监测
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变 化,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体温升高
展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登革热防控工作将更加精准和高效。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可能为疫苗研发提供新思 路。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将有助于实现登革热疫情的早发现和早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也将推动 全球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共同进步。
护理人员在防控工作中的角色与责任
角色
护理人员是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患者护理、疫情监测、健康宣教等多重角色。他们 既是患者的贴心照顾者,也是防控工作的得力助手。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自身感染。同时,他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及时报告疑似病例,为防控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参与健康宣教工作,向患 者和公众普及登革热防控知识,提高人群的防控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的情况。
环境调整
保持病房通风,温度适中,避免 患者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加重发
热症状。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根据医嘱给 予静脉补液,以防脱水。
皮肤护理
清洁皮肤
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保 持皮肤干燥清洁。
避免刺激
使用温和的洗涤用品,避免对皮肤产生刺激,减 少不适感。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出现出血点、瘀斑等登革 热特异性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登革热病毒。
血清学检测
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 的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可用于 辅助诊断。
RT-PCR检测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登革热 病毒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特异 的优点。
03
CATALOGUE
登革热患者的护理方法
发热护理
体温监测
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变 化,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体温升高
展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登革热防控工作将更加精准和高效。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可能为疫苗研发提供新思 路。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将有助于实现登革热疫情的早发现和早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也将推动 全球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共同进步。
护理人员在防控工作中的角色与责任
角色
护理人员是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患者护理、疫情监测、健康宣教等多重角色。他们 既是患者的贴心照顾者,也是防控工作的得力助手。
登革热及其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 登革病毒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但较少见。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 别是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地区。
1
• 登革热全年均可发生,但发病高峰期为510月份,与雨季和气温密切相关。
提高疫情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优化疫苗接种策略与推广
制定科学接种计划
• 根据登革热疫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接种计划,确保疫苗接种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促进疫苗研发与生产
• 鼓励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合作,提高疫苗研发和生产水平,确保疫苗供应充足、质量可靠。
加强宣传教育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
•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积 水、消灭蚊虫滋生地等。
鼓励及时就医
3
• 教育公众在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避 免病情恶化。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讲座
01
• 组织专业人士进校园,为师生讲解登革热防治知识。
宣传预防措施
02
• 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普及预防登革热的方
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01
联合研究
• 加强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登革热防治的联合研
究,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02
创新药物与疫苗
• 鼓励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新型登革
热药物与疫苗,提高防治效果。
03
监测与预警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与预警体系,
登革热及其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但疫苗可以 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20亿剂次的 登革热疫苗被接种,有效降低了全球范 围内的登革热发病率。然而,疫苗的保 护效果可能会随着病毒变异而减弱,因 此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疫苗。
THANK YOU
汇报人:XXX 20XX.XX.XX
Logo/Company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病原体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短、 症状严重等特点。 治疗策略 目前,登革热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抗 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预防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包括避免蚊虫叮咬、接种疫苗、加强环 境卫生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登革 热死亡,因此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如何进行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
病原体检测 登革热的病原体是登革病毒,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快速识别和诊断该疾病。 治疗策略 针对登革热的治疗策略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球蛋白注射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 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性 实验室检测在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准确的检 测结果,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登革病毒的分类
登革病毒的传播方式 登革病毒感染的症状
登革病毒的治疗策略
01
登革病毒分为四种血 清型,每种都可引起 不同病症。
02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 播,也可能通过输血 或器官移植传播。
03
常见症状包括高热、 头痛和关节痛等,严 重时可引发出血性休 克。
04
目前尚无特效药,治 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 支持治疗为主。
如何管理和照顾登革热病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 病,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 超过10万人感染登革热,其中约 50%的患者会死亡。
登革热PPT课件
➢与50年前相比全球登革热病例数增加了30倍
➢2012年登革热成为全球头号蚊媒病毒性疾病
2021/6/16
9
全球登革热病例数统计图(1955-2010)
病 例 数
统计年份
2021/6/16
10
30国年平均登革热病例数统计图(2004-2010)
巴印越
西尼南
2021/6/16
11
➢2008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登革热大爆发 • 1-4月间累计158000人发病 • 9000人住院治疗 • 230人死亡,死亡率仅0.15%
2021/6/16
13
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
➢物流运输与贸易往来 • 更有利于蚊媒扩散(白纹伊蚊通过废旧轮胎贸易 等途径已从亚洲扩散至美洲、欧洲和非洲) • 不同登革病毒型别间交叉感染机会增大(导致重 症病例增加)
2021/6/16
14
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 ➢ 气候变化:主要是温度和降雨量 ➢ 全球对登革热的重视程度下降
• 福建: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
• 广西、浙江、香港、澳门、台湾
➢ 流行高峰:8-11月(部分地区全年均有病例报道)
➢ 2016年8月:613例
2021/6/16
22
2021/6/16
23
➢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灵长类动物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储存宿主:灵长类动物
2021/6/16
26
发病机制
带毒伊蚊叮咬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系统增殖
血流播散
双峰热(二次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 发病(一次病毒血症)
2021/6/16
单核巨噬细胞内增
殖的病毒再次释放
➢2012年登革热成为全球头号蚊媒病毒性疾病
2021/6/16
9
全球登革热病例数统计图(1955-2010)
病 例 数
统计年份
2021/6/16
10
30国年平均登革热病例数统计图(2004-2010)
巴印越
西尼南
2021/6/16
11
➢2008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登革热大爆发 • 1-4月间累计158000人发病 • 9000人住院治疗 • 230人死亡,死亡率仅0.15%
2021/6/16
13
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
➢物流运输与贸易往来 • 更有利于蚊媒扩散(白纹伊蚊通过废旧轮胎贸易 等途径已从亚洲扩散至美洲、欧洲和非洲) • 不同登革病毒型别间交叉感染机会增大(导致重 症病例增加)
2021/6/16
14
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 ➢ 气候变化:主要是温度和降雨量 ➢ 全球对登革热的重视程度下降
• 福建: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
• 广西、浙江、香港、澳门、台湾
➢ 流行高峰:8-11月(部分地区全年均有病例报道)
➢ 2016年8月:613例
2021/6/16
22
2021/6/16
23
➢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灵长类动物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储存宿主:灵长类动物
2021/6/16
26
发病机制
带毒伊蚊叮咬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系统增殖
血流播散
双峰热(二次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 发病(一次病毒血症)
2021/6/16
单核巨噬细胞内增
殖的病毒再次释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 、少尿或无尿,黄疸等严重脏器损害的表现。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见针 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 板计数逐渐恢复。
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 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流行特征
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 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云南、福建、 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 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居家待业和离退休 人员较多。
急性发热期
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 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 40℃。
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 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 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 现等。
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 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 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 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 性等。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 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 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重症登革热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
、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
、斑疹伤寒、恙虫病相鉴别。 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
鉴别。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
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 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二、病情轻重可分为: 普通登革热: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重症登革热
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
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二)临床表现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胸闷、心悸;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向; 7.血浆渗漏征; 8.肝肿大> 2 cm; 9.少尿。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登 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 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 ),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 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
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 血压测不到等; 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 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登革热诊断 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
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
临床表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二、病情轻重可分为: 普通登革热: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二、病情轻重可分为: 普通登革热: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极期
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 期的开始。
白细胞进行性减少 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
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
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
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
认识及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 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 隐性感染者 登革病毒感 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带毒的媒介伊蚊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
液和腹水等。 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血浆渗
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 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端坐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头痛
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 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
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鉴别
鉴别诊断: 发热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鉴别。 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见针 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 板计数逐渐恢复。
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 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流行特征
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 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云南、福建、 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 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居家待业和离退休 人员较多。
急性发热期
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 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 40℃。
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 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 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 现等。
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 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 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 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 性等。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 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 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重症登革热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
、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
、斑疹伤寒、恙虫病相鉴别。 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
鉴别。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
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 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二、病情轻重可分为: 普通登革热: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重症登革热
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
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二)临床表现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胸闷、心悸;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向; 7.血浆渗漏征; 8.肝肿大> 2 cm; 9.少尿。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登 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 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 ),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 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
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 血压测不到等; 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 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登革热诊断 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
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
临床表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二、病情轻重可分为: 普通登革热: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一、典型登革热分为: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二、病情轻重可分为: 普通登革热: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分期
极期
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 期的开始。
白细胞进行性减少 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
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
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
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
认识及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 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 隐性感染者 登革病毒感 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带毒的媒介伊蚊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
液和腹水等。 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血浆渗
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 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端坐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头痛
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 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
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鉴别
鉴别诊断: 发热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鉴别。 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