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CDMA部分.docx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CDMA部分.docx

CDMA系统一.概述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称作码分多址。

在CDMA通信系统中,不同用户传输信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来区分的,而是用各不相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的。

或说是靠信号的不同形来区分的。

从频域或时域观察,多个CDMA信号是互相重叠的。

码分多址是以扩频技术为妹础,所谓扩频是把信息的频谱扩展到宽带中进行传输的技术。

CDMA信号的产生包括调制和扩频两个步骤,可以先用待传送的信息比特刈•载波进行调制,再用伪随机系列(PN)扩展信号的频谱,也可以先用伪随机系列为待传送的信息比特相乘, 把信息的频谱扩展后,再对载波进行调制。

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

适用于CDMA系统的扩频技术是直接序列扩频(DS),这巾CDMA系统称作直接序列扩频CDMA 系统(DS-CDMA)o在直接序列扩频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或称信道)工作在相同的中心频率上,用户信息信号与高速率的伪随机码序列(PN序列或称码字)相乘得到宽带信号。

不同的川户使用不同PN序列。

这些PN序列相互正交,利用PN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如图0—1所示。

得到的宽带信号再去调制载波信号的某个参量。

▲玛字图0—1 DS—CDMA示意图接收端要从收到的扩频信号中恢复出它携带的信息,必须经过解扩和解调两个步骤。

解扩就是接收端以与发送端相同的PN序列与接收到的扩频信号相乘,恢复出原频带信号;解扩后的信号再经过常规的解调,即可恢复出其中传送的信息。

二.DS-CDMA移动通信原理图0-2为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原理框图。

系统中采用包含N个正交的PN序列CI, C2,…,6作为地址码,分别与信码dl,d2,…,dn相乘或模2加实现扩频调制。

信码速率fb (单位:b/s,比特/秒)、丿謹月Tb=l/fb;地址码速率fp (单位:c/s,子码/秒或码片/秒)、翩Tp=l/fp, 地址码序列每周期包含p个子码元,序列周期T = pT p.通常设置(0-1)(0-2)式中,K为正整数。

移动通信学习心得

移动通信学习心得

移动通信学习心得第一篇:资深移动通信工程师学习zigbee心得2020-11-12物理层的pib是什么概念?有什么用?2020-11-18物理层的cca. 物理层是怎么知道信道的被占用环境.aodv+eny是什么概念?aodvjr协议[2]在考虑了无线节点的有限移动性之后,以最大限度降低节点功耗为目标,对aodv 协议进行了简化。

aodvjr协议仅保留了aodv协议按需路由的动态特性,而将hello消息、路由错误信息、问询序列号等aodv协议为了适应节点移动性提出的优化步伐齐备省略,对aodv协议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简化。

受益于如许的简化,aodvjr协议在能耗方面极大地优于aodv协议,因此aodvjr 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线传感器网络。

aodvjr协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思量路由的安全性,不仅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极有可能被窜改或存心抛弃,路径信息本身也有大概被变动。

为了维持路径的可用性,路径的生命期只有在收到数据包时才举行更新,而发送数据包不举行路径更新。

zigbee和adhoc网络不同.在adhoc网络中各个结点间的职位地方是雷同的. 而zigbee中网元间的职位地方是不一样的.建网过程中,协调器对信道的主导扫描是干什么?发出信标请求又是干什么?pan id 又是根据什么机制确定的?64为ieee地址的作用是什么?一个终端节点第一开机,检测信道,如果有1个以上信道上有信标,这个节点怎么做选择呢? 是不是所以拓扑结构的地址分配算法都是:an=ak+cship(d)*rm+n?还是,只是树状拓扑布局时,按这个算法分配地址呢?官方的网络层的路由协议是什么?是aodvjr和cluster-tree都有吗?rf4ce是什么?gts是什么概念?beacon的一个作用是注册/识别一个pan?是什么概念?路由表入口是什么概念?cap contention access periodcfp contention free periodgts guaranteed time slot2020年12月31日星期五听视频 zigbee和蓝牙红外 wifi是一个档次的概念2020年颁布第一个zigbee规范。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移动通信基础实验报告班级:通信1911姓名:XXX学号:实验一、多径衰落实验一、 实验目的1、了解多径衰落产生原因及类型。

2、了解多径衰落对信号的干扰。

二、实验内容1、观察多径衰落对信号的干扰。

三、实验仪器1. 装有XSRP 软件及matlab 的PC四、实验原理在陆地移动通信中,移动台往往受到各种障碍物和其他移动体的影响,以至于到达移动台的信号是来自不同传播路径的信号之和。

接收信号强度出现快速、大幅度的周期性变化,称为多径快衰落,也称小区间瞬时值变动。

统计表明,在障碍物均匀的城市街道或ao 森林中,信号包络起伏近似于瑞利(Rayleigh )分布,故多径快衰落又称为瑞利衰落。

快衰落的衰落幅度变化与地形地物有关,可达10dB~30dB ,衰落速度与移动台移动速度有关。

在没有直达路径的情况下(当多径数较多时,各路径信号幅度差异很小),快衰落服从瑞利分布:2222(),0p e μσμμμσ-=≤<∞ 1、产生快衰落的原因有两个:多径效应和多普勒频移。

(1)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效应称为多径效应,表现为快衰落。

发射端的信号到达接收端的路径并非一条,由于经历不同的传播损耗和衰落,各径信号均不相同。

(2)多普勒频移在多径条件下,由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引起信号频谱展宽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可用下式表示:cos d f υαλ=式中α是入射电波与移动台运动方向的夹角,υ是移动台运动速度,λ是波长。

上式中,/υλ与入射角无关,是f d 的最大值, f m =/υλ称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2、快衰落的分类快衰落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空间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间选择性衰落。

所谓选择性,是指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时间,其衰落特性是不同的。

下面首先介绍三个概念:时延扩展、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1)时延扩展考虑到多径的影响,无线信号有不同的路径,每个路径有不同的路径长度,因此每个路径的信号到达时间是不同的,这种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接收信号中脉冲宽度扩展的现象,成为时延扩展,用符号τ表示。

GSM实验报告

GSM实验报告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of Nanchang University实验报告实验课程: GSM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李迟生目录实验一 GSM系统构成与硬件连接 (2)实验二 GSM帧仿真 (5)实验三 GSM信道编码与译码仿真 (11)实验四 GSM基站下行链路仿真 (16)实验一 GSM系统构成与硬件连接一、实验目的1.了解GSM的系统构成与硬件连接2.为接下来的实验做知识储备二、实验原理1.GSM的发展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源于欧洲。

1982年在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上成立“移动特别小组”(Group Special Mobile)简称“GSM”,开始制定使用于泛欧各国的一种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

1990年完成了GSM900的规范,产生一套12章规范系列。

随着设备的开发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建立,GSM逐渐演变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的简称。

2.GSM的关键技术2.3.1 工作频段的分配1. 工作频段我国陆地公用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GSM通信系统采用900MHz 频段:890~915(移动台发、基站收)935~960(基站发、移动台收)双工间隔为45MHz,工作带宽为25 MHz,载频间隔为200 kHz。

随着业务的发展,可视需要向下扩展,或向 1.8GHz频段的GSM1800过渡,即1800MHz频段:1710~1785(移动台发、基站收)1805~1880(基站发、移动台收)双工间隔为95MHz,工作带宽为75 MHz,载频间隔为200 kHz。

2. 频道间隔相邻两频道间隔为200kHz。

每个频道采用时分多址接入(TDMA)方式,分为8个时隙,即8个信道(全速率)。

每信道占用带宽200 kHz/8=25 kHz。

将来GSM采用半速率话音编码后,每个频道可容纳16个半速率信道。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扩频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扩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信号处理过程。

3. 通过实验验证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4. 分析扩频通信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二、实验原理扩频通信是一种通过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信息数据通过一个与数据无关的扩频码进行调制,使得原始信号在频谱上扩展,从而提高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 扩频:通过扩频码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提高信号的隐蔽性。

2. 抗干扰:由于信号频谱较宽,抗干扰能力强,可抵抗多径干扰、噪声等影响。

3. 频谱利用率:扩频通信采用码分复用(CDMA)技术,可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4. 分集:通过扩频码的不同,可实现信号的分集接收,提高通信质量。

三、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信号分析仪4. 通信控制器5. 通信终端四、实验内容1. 扩频信号的产生(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原始信号。

(2)选择合适的扩频码,进行扩频调制。

(3)观察扩频后的信号频谱,验证扩频效果。

2. 扩频信号的接收(1)设置通信控制器,模拟移动通信环境。

(2)将扩频信号发送到接收端。

(3)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

(4)观察解扩频后的信号,验证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1)在接收端加入噪声,观察信号变化。

(2)调整噪声强度,测试扩频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4. 频谱利用率测试(1)设置多个扩频信号,进行码分复用。

(2)观察频谱,验证频谱利用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扩频信号的产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频码调制,原始信号在频谱上得到了有效扩展,验证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2. 扩频信号的接收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端能够成功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验证了扩频通信的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扩频信号在加入噪声后,信号质量仍然较好,证明了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4.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移动通信教材及参考资料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3)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CDMA、TDMA、OFDM等。

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基站、移动台、交换中心、传输网络等。

(2)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展示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介绍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

(2)阐述调制技术,如AM、FM、PM、QAM等。

(3)分析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 移动通信应用(1)介绍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手机通信、无线宽带接入、物联网等。

(2)分析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3)探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1)阅读移动通信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和功能。

2. 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数据。

北交大通信专业综合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和网络协议部分

北交大通信专业综合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和网络协议部分

指导教师:周春月实验一主被叫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移动台主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2、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号码为空号时的信令流程。

3、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关机或处于忙状态时的信令流程。

4、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的信令流程。

5、掌握移动台被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6、掌握通话结束呼叫释放时的信令流程。

7、了解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时移动台被叫的信令流程。

二、实验仪器1、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台式计算机一台;3、小交换机一台:三、实验原理处于开机空闲状态的移动台要建立与另一用户的通信,在用户看来只要输入被叫号码,再按发送键,移动台就开始启动程序直到电话拨通。

实际上,移动台和网络要经许多步骤才能将呼叫建立起来。

以移动台和移动台进行通信为例,就包括主叫移动台和主叫MSC建立信令链接、主叫MSC通过被叫电话号码对被叫用户进行选路,即寻找被叫所处的MSC、被叫MSC寻呼被叫MS并建立信令连接过程等三个过程。

本实验主要是让掌握移动通信中移动台主叫时MS和MSC之间的信令过程、以及为了完成通话连接,主叫MSC和被叫MSC之间的信令过程(即七号信令中的部分消息)。

四、实验内容1、记录正常呼叫的过程中,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2、记录被叫关机时,移动台主叫部分的信令流程3、记录被叫振铃后无应答时,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4、记录被叫号码无效时,移动台主叫的信令流程5、记录通话结束后,呼叫链路释放的信令流程五、实验步骤主叫实验:1、通过串行口将实验箱和电脑连接,给实验箱上电。

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平台程序打开。

在主界面上双击“主叫实验”图标,进入此实验界面。

2、点击“初始化”键,看到消息框中出现“初始化”完成。

再点击“开机”键,从而使移动台处于开机状态。

3、移动台主叫实验需要某一个被叫移动台的配合,在教师的协调下,选择一个作为被叫的实验箱,并了解此被叫的电话号码。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一无线多点组网一、实验步骤1、组建树型网络组建5个节点的树形网络,阐述组建的过程。

2、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进行通信,并记录路由信息,最后,进行组播和广播,观察其特点。

二、实验过程1、组建树型网络(1).网络1A、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自身地址:00:37:16:00:A5:46B、查找设备C、建立连接组网假设参加组网的共有5个BT设备,称为a、b、c、d、e。

首先由一个设备(例如b)发起查询,如果找到多个设备,则任选其二(例如d、e)主动与其建链。

在这个阶段,b、d、e构成一个微微网,b为主设备(M),d、e为从设备(S)。

注意在微微网中对处于激活状态的从设备的个数限制为2;而某个设备一旦成为从设备(即d、e),它就不能再被其它设备发现,也不能查询其它设备或与其它设备建链。

再由另外一个设备(a)发起查询,查询到设备b和设备c,再主动链接。

(1).网络1组建的网络图(1)(2)网络2同理,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然后查找设备,再建立连接。

由地址为00:37:16:00:A5:42的节点连接00:37:16:00:A5:46和00:37:16:00:A5:43,再由00:37:16:00:A5:47连接00:37:16:00:A5:42和00:37:16:00:A5:45,最后组成网络。

组建的网络图(2)2.进行数据传输(1)点对点发送信息例如,对于组建的网络2.图中显示的是:00:37:16:00:A5:4A对00:37:16:00:A5:43的路由,途中经过了00:37:16:00:A5:47,00:37:16:00:A5:42由此可见,简单拓扑结构,路由具有唯一性。

(2)组播与广播1. 广播:由任何一个节点设备向网络内的所有其他节点发送同一消息,观察其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数据交换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的路由过程与两个节点间数据单播的过程有何不同。

4G移动通信实验报告.pptx

4G移动通信实验报告.pptx
, 拉动下拉条到底部,双击“解调信号时域”,在复合信号显示框中,显示输 入信 号与解调信号,如图 16. 35 所示,
2、实验功能扩展
图 16. 35 输入输出信号对比
1 采用映射的方法生成 IQ 信号,示例代码如下:
symbol_len = length(a)/2; temp = 1/(2^0.5); QPSK_table = temp*[(1+1i),(1-1i),(-1+1i),(-1-1i)]; for kkk=1:symbol_len
4
学海无 涯
图 30. 6 Differentiate-Continuous.vi 接口说明
图 30. 7 Resample Waveform.vi 接口说明
最后,被重采样的FM解调信号送声卡进行播放,用户即可收听 FM 广播。 需要说明的是,XSRP 所采集的空口 FM 信号一般来说特别弱,信噪比不利于解码, 即使解出来,噪音的成分特别重,几乎听不清 FM 消息。在进行此实验时,强烈 建议用户使用 FM 发射机。
1)改变数据类型配置,将数据类型配置为 1 0 交替,数据长度配置为 10,勾 选添加噪声,默认信噪比为 10dB,如图 16. 25 所示。
图 16. 25 数据配置
点击“实验现象”铵钮,切换到波形显示页面,观察“已调信号”、“乘相 干 载波后信号”,应叠加有噪声信号。
将下拉条拉至底部,观察“解调时域”波形,应为 10 序列,如图 16. 27。
四、 实验原理
FM 接收机
FM 的原理是以载波的瞬时频率变化来表示信息,可以使用一个频率偏移来精 确地模拟相位随时间的变化,而从 IQ 中得到相位信息是很容易的。
FM Signal = sine(carrier frequency + ∫0t message signal dt) 下划线部分即为相位信息,而对于以 IQ 形式采集的调频电台信号,可以很 方便地获得相位信息,将 IQ 构成的复数转换为 polar 极坐标形式即可获得。然 后我们利用积分的逆过程即微分就可以获得原来的信号。但是当相位在-180 度 至 180 度范围内变化时,还存在一个相位不连续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 们可以把相位增加 360 度的倍数使得相位变化连续,即进行相位展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1 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接续,观察呼叫接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以下简称综测仪)及示波器观测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基本原理图1-1是与公用电话网(PSTN)相连的移动电话网方框图。

各模块之间的信道,包括MS--BS 的无线信道,到BS--MSC 、MSC--EX 、EX--TEL 的有线信道都包含信令通道及话音通道。

各段信令通道互连,逐段传输、转发信令,才能完成一次呼叫接续,最后在主、被呼用户间分配,建立一条逐段互连而成的话务信道,实现双方通话(以传输话音为例,亦可传数据等信息)。

TACS 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主呼接续过程如图1-2所示。

GSM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呼叫接续虽然复杂一些,但总体上是类似的。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放在实验桌上由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图1-3,它与图1-1实际系统在上述系统网络结构及功能等基本特征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四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及无线寻呼系统,它们的功能及应用场合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是相同的。

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主要有FDMA 、TDMA 、CDMA 三大类。

FDMA 系统一般为模拟移动通信制式,TDMA 及CDMA 为数字移动通信制式。

FDMA 发展早,已成功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多年,目前在一些领域仍在广泛应用。

数字移动通信是在模拟移动通信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在网络组成、设备配置、系统功能和工作方式上二者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图1-2 TAC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主呼接续过程图1-3 简化的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基于上述原因,为了得到体积小巧、价格低廉、可放在实验桌上由学生动手操作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

GSM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原理

GSM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原理

GSM移动通信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GSM接续过程中的信令交互,GSM信道编解码原理,FDD/TDMA 技术在GSM系统中的应用。

2、掌握通话时GSM手机发射信号频谱的测量方法,不同GSM逻辑信道上的信道编解码实验方法,上下行突发脉冲序列的时间偏移测量方法,GSM手机入网、手机主呼和被呼实验方法,GSM手机发信载频包络、手机发信机射频功率控制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GSM频谱分析实验通过实验箱测量手机发射信号的GMSK频谱,并画出频谱图。

2、GSM信道编解码实验广播控制信道(BCCH)、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慢速随路控制信道(SACCH)、快速随路控制信道(FACCH)的编码和解码。

3、FDD/TDMA原理实验(1)观察移动台入网时,控制信道的上下行常规突发的时间偏移,画出波形图。

(2)观察移动台与实验箱进行通话时,业务信道的上下行常规突发的时间偏移,画出波形图。

4、GSM手机入网、手机主呼和手机被呼语音通话实验5、GSM移动台发信机技术指标及测试实验(1)手机发信载频包络指标的测试。

(2)手机发信机射频功率控制指标的测试。

(3)画出IF_1M和RX_PWR的波形。

三、实验器材1、GSM移动通信实验系统一台2、GSM手机一部3、200MHz双踪示波器一台四、实验原理1,GSM频谱分析实验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基本原理快速傅立叶变换是快速计算DFT的算法的简称。

对一个有限长序列,其傅立叶表示称为离散傅立叶变换(DFT),而一个周期序列的傅立叶表示称为DFS。

对于周期序列的DFT可以从DFS中切出一个周期即是。

一个长度为N 的有限长序列x (n )(即在0≤n ≤N-1的区间内x (n )有非零值,其它区域x (n )为零)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 )的表示式为:0≤k ≤N-1(5.1-1)其它其中,j NeWπ2-= ,x (n )为加权值(即每个分量的系数)在一般情况下, X(k)是一个复量,可表示为 )()()(~k jX k X k X I R += 或)()()(~k j e k X k X θ=(5.1-2)式中,X R (k )为实部,X I (k )为虚部[]21)()()(22k X k X k X I R += , )()()(k X k X a r c t g k R I =θ将式(5.1-1)用矩阵表示X =Wx (5.1-3)其中,X =[X(0), X(1),X(2), ……….X(n-1)]T x =[x(0), x(1),x(2), ……….x(n-1)]T⎥⎥⎥⎥⎥⎦⎤⎢⎢⎢⎢⎢⎣⎡=------)1)(1(1).1(0).1()1.(11.10.1)1.(01.00.0N N N N N N NN NNNN NN N W W W W W W W W W W由式(5.1-3)可以看出,计算一个X (k )值需要N 次复乘法和(N-1)次复加法。

移动通信实验手册1-模块的连接和通信

移动通信实验手册1-模块的连接和通信

表2 SIM300C引脚定义及说明
PIN NO. PIN NAME
I/O PIN NO. PIN NAME
I/O
2
GND
1
VBAT
I
4
GND
3
VBAT
I
6
GND
5
VBAT
I
8
GND
7
VBAT
I
10 GND
9
VBAT
I
12 ADC1
I
11 CHG_IN
I
14 VRTC
I
13
TEMP_BAT
I
16
Network LED /GPIO12
图1-4 SIM300C电器连接图
SIM300C 模块是GSM/GPRS 系统的核心模块。SIM300C 是支持 GSM/GPRS900/1800/1900 MHz 三频的低功耗模块,可以提供高质量语音通信服 务和GPRSClass 10 的高速数据传输服务。2.85mm 厚度的超薄设计可以为更多 手持设备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适合于电话终端设计。
命令有效
命令
AT+CSCS="UCS2"
PC 字符集编码UCS2
响应
OK
命令有效
2.1.2 AT+CIMI 请求IMSI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该命令读取SIM 卡的IMSI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读IMSI 之前可能需要输入PIN 码
命令
AT+CIMI
插口。 z 将12V 电源适配器接上电源转接头后,插在J02(+12V)位置上。 z 上电后,检查模块指示灯闪烁的是否正常。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一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一
1.进入BBU机构选择BP2板,选择“ optical Fiber”光纤,A端接到BPU第一个光接口,B端接到BBU;
2.连接BBU保护地线,检查RRU是否上电成功(绿灯即为成功);3,连BBU,BPL极到RRU。
查询(一)到(六)配置结果。
(七)LMT配置
1.进入LMT终端并双击“EMOS jar”进入“LMT配置中心”;
(二)组网与维护
1.基带射频组网:ZXSDR、B8200、TL200支持和RPU的星形链形组网、两者通过光纤连接。
2.对ZXSDR,B8200,TL200的操作维护包括远端维护的本地维护E1接口:
物理接口:
VSB:CC数据更新;RET:CC与GPS天线相连的外部接D
BE:BUGLMTCC ;ET:HD/ETH1
9.创建宽带资原组;
10.创建静态路由3条,分别到MME,XGW.OMC;
11.创建SCTP在信令的地址,配置CMO通道;
12.配置天线设备,创建天线组(2根);
13.增加RF Cable,再加一个2号端口的RF Cable;
14.无线资源口,基带资源配;
15.创建信令SIAP端口,创建小区;
16.版本下载并升及单板(查看进度条是否有无配通,若不通,进行部分修改);
内移动性管理功能负管理功能,负荷管理小区间干扰协调。X2接口管理和错误处理功能、跟踪功能。
四、实验方法
(一)物理设备配置:
1.进WIN;2.打开网关服器; 3.打开客户端;4.创建子网;5.创建网元(建一个);6.运营商配置;7.填写RLMN信息(移动国家码:460,移动网各码:07);8.添加BBU例设备(各单板放置的位置和实验机柜中所用的BBV一致); 9.配置RRU(有2个RRU需要增加2次); 10.配置BPL无D设备(设备有3个光D,要修改2个,先把无D率修改为10G); 11.光纤配置(2个RRC需要2条光纤); 12.时钟配置。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4.增加硬件设备双击硬件,增加PM电源板 增加SA告警监控板 增加CC板增加BPL板。增加RRU机框。机架号51,RU类型选择我们之前配置的为R8962,加为R8962,默认配置,扇区名称随意配置。点击OK配置RRU物理配置完成。
5.RRU与BBU连接配置,修改的是BBU侧BPL单板的光口速率。参数改为“4G[4]”把我们配置的2个光口连接起来。
2.双击GPS天线,把刚刚4/1Feeder的B端接到GPS天线上,GPS天线与我们的“CC”板连接完成,“CC”板可以通过我们的GPS天线获取时钟基准。
六、RRU天线安装及电源连接
1.进入BBU 机框选择BPL板选择“Transmission cable”—“OpticalFiber”第一组光纤 把该光纤的A端拉拽到BPL的第一个光接口。
20、数据配置完成;
21、测试网管与BBU是否建立连接,数据同步;
22、验证数据配置是否正确。
(6)实验最终结论及感受
在网管数据配置过程中,注意数据的填写;本次实验要两个RRU,两条基带资源,创建两个小区,基带资源参考信号功率都得低于19.9;通过整表同步,若同步失败可根据错处进行改正。通过此次实验,了解与掌握无线网络设备之中各个网元设备的工作配置原理,可以通过反复多做几次,加深印象。
2.双击“EOMS. Jar”进入 “LMT”配置中心,点击“OK”进入配置界面进行参数的设置修改保存,查询配入我们的EMS客户端,创建网元,选择北京时区填写OMC的IP地址。
2.配置网元代理,创建子网,选择配置填写相应设备的IP地址。
3.创建运营商,设置公共陆地移动码“PLMN”;国家码460,网络码 11点击保存。
6.给BBU机架DCPD4电源接入,选择“Power cable and grounding cable”-“Power cabie”里面的黑色和蓝色线,其中黑色接我们的-48VRTM蓝色接-48V;进入直流电源机柜,接入我们的电源,接好后的-48V GND。返回到BBU PM电源板,观察电源指示灯。

移动通信期末实验报告(3篇)

移动通信期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移动通信期末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本实验通过观察移动通信设备,了解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了解其外观、按键、屏幕等组成部分;(2)观察GSM基站,了解其外观、天线、设备室等组成部分;(3)分析GSM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过程,理解其基本功能。

2. 信号调制解调实验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软件,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验证调制解调效果;(3)分析不同调制方式(如QAM、GMSK)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移动通信信道建模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白噪声信道的特性,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通过实验软件,模拟白噪声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信噪比的变化;(3)研究多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了解其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4.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本实验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OFDM仿真软件,模拟OFDM调制解调过程,分析其性能;(2)研究DSSS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抗干扰能力;(3)分析不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通过观察GSM手机和基站,我们了解了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GSM手机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显示屏等部分组成,基站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信道编码与调制
了解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提高信号传输 的可靠性。
10
多址接入技术与干扰抑制
多址接入技术
介绍FDMA、TDMA、CDMA等多址接入技术的 原理和特点。
干扰抑制技术
分析移动通信中的干扰来源,并介绍常见的干扰 抑制技术,如功率控制、分集接收等。
扩频通信技术
了解扩频通信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抗干扰和提高系 统容量方面的应用。
3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
2024/2/2
移动通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01
从1G到2G的技术演进,主要解决了语音通信和低速数据业务的
问题。
3G与4G时代的发展
02
实现了移动宽带和高速数据传输,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
端的普及。
5G及未来移动通信的趋势
03
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将开启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时
实验二
无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技术实验
2024/2/2
设计思路
通过实验测量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如路径损耗、多径 效应等,让学生了解无线信道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影 响,并掌握相应的传输技术。
实验三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验
设计思路
通过模拟软件或实际网络数据,让学生进行移动通信网 络的规划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 能力。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包括多址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 术、分集技术等。
2024/2/2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包括网络规划原则、方法,网络优化策略等 。
3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G技术发展与应用
探讨5G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GSM实验报告

GSM实验报告

目录实验一、GSM系统及硬件连接 (1)实验二、GSM系统配置管理 (5)实验三、GSM系统故障管理 (13)实验四、GSM系统性能管理 (25)实验一GSM系统及硬件连接一、实验目的:1.掌握GSM系统的特点和组成。

2. 掌握GSM系统的接口3. 了解GSM系统无线信道的各种特性。

二、实验内容1.GSM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交换子系统(MSS)、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PSTNMS其他PLMN(1) 交换子系统MSS完成信息交换、用户信息管理、呼叫接续、号码管理等功能。

(2) 基站子系统BSS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完成信道的分配、用户的接入和寻呼、信息的传送等功能。

(3) 移动台MSMS是GSM系统的移动用户设备,它由两部分组成,移动终端和客户识别卡(SIM 卡)。

移动终端就是“手机”,它可完成话音编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信息的调制和解调、信息发射和接收。

(4) 另外GSM网络还应该有操作维护子系统OMC2. GSM接口(1)A接口BSC和MSC之间的接口称为A接口,具体地说,A接口是TC与MSC之间的接口。

码型变换器TC在GSM系统中主要完成话音编码和64kbit/sA律PCM编码之间的语音变换。

同时,负责电路型数据业务中的数据速率适配处理。

TC可以放在BSC 侧,也可以放在MSC侧,在典型的实施方案中,TC位于MSC与BSC之间(2)Abis接口BSC和BTS之间的接口称为Abis接口,BSC 通过Abis接口与BTS进行互连,两侧配置基站接口设备Abis接口是BSS的内部自定义接口,Abis接口采用E1接口,采用75欧的同轴线或120欧双绞线两种方式进行连接(3)Gb接口BSC与SGSN之间的接口称为Gb接口,BSC通过Gb接口(帧中继)和SGSN 相连。

BSC与SGSN之间通过E1线连接,可按N×64kbit/s(1≤N≤32)速率或2048kbit/s 接入,E1线上所使用的时隙和带宽由运营商指定(4)Qx接口BSC和后台操作维护中心OMC之间的接口称为Qx接口,该接口提供操作维护指令的输入与系统维护信息的输出。

移动通信实验调制与解调实验

移动通信实验调制与解调实验

实验一:调制与解调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QPSK 调制解调的原理及特性。

二、实验器材1、 主控&信号源模块、10号、11号模块 各一块2、 双踪示波器 一台3、 连接线 若干三、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QPSK 调制10# 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QPSK 调制框图QPSK/OQPSK 解调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QPSK 调制实验框图中,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处理,输出NRZ -I 和NRZ -Q 两路信号;然后分别经过码型变换(将单极性码变成双极性码)处理,形成I -OUT 和Q -out 输出;再分别与10.7M 正交载波相乘后叠加,最后输出QPSK 调制信号。

QPSKQPSK/OQPSK 解调11# 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调制可以看作是两路BPSK信号的叠加。

两路BPSK的基带信号分别是原基带信号的奇数位和偶数位,两路BPSK信号的载波频率相同,相位相差90度。

OQPSK与QPSK 相比,是两路BPSK调制基带信号的相位上的区别,QPSK两路基带信号是完全对齐的,OQPSK两路基带信号相差半个时钟周期。

QPSK解调实验框图中,接收信号分别与正交载波进行相乘,再经过低通滤波处理,然后将两路信号进行并串变换和码元判决恢复出原始的基带信号。

其中,解调所用载波是由科斯塔斯环同步电路提取并处理的相干载波。

3、实验原理说明四相相移调制是利用载波的不同相位差来表征输入的数字信息,是四进制相移键控。

QPSK是在M=4时的调相技术,它规定了四种载波相位,分别是A方式的0˚、90˚、180˚、270˚和B方式的45˚、135˚、215˚、315˚,下文中我们主要以B 方式为例进行介绍。

B方式星座图调制器输入的数据是二进制数字序列,为了能和四进制的载波相位配合起来,则需要把二进制数据变换为四进制数据,这就是说需要把二进制数字序列中每两个比特分成一组,共有四种组合,即00,01,10,11,其中每一组称为双比特码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接续,观察呼叫接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实验箱及示波器观测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基本原理图1-1是与公用电话网(PSTN )相连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系统包括大量移动台MS 、许多基站BS 、若干移动交换中心MSC 及若干与MSC 相连的数椐库(HLR 、VLR 等,图中未画出),MSC 通过中继线与公用电话网PSTN 的交换机EX 相连,接入公用电话网。

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移动台能与有线电话或其它移动台通话(或传输数椐等信息)。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放在实验桌上由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图1-2,它将图1-1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公用电话网(PSTN ) MS ( Mobile Station ): 移动台 BS ( Base Station ): 基地台 MSC ( Mobile Switch Center ) : 移动交换中心(包括交换机和数MS MSEX MSCBS BS TEL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图1-1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图1-2 简化的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绳电话系统,它们的功能及应用场合各不相同,但它们涉及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技术是相同的。

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主要有FDMA 、TDMA 、CDMA 三大类。

FDMA 系统一般为模拟移动通信制式,TDMA 及CDMA (实际上,通常为TDMA/FDMA 及CDMA/FDMA 混合多址方式)为数字移动通信制式。

FDMA 发展早,已成功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多年,目前在一些领域仍在应用。

数字移动通信是在模拟移动通信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的,在网络组成、设备配置、系统功能和工作方式上二者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得到体积小巧、价格低廉、可放在实验桌上由学生动手操作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

在图1-2中,BS 、MS 实际选用基于FDMA 技术、采用数字信令的中国CT1无绳电话,EX 选用小型程控交换机,TEL 为有线电话。

为了测试上述小型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部分的功能,采用了一台实验箱(SDT ),构成一套完整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TEL (Telephone ) :有线电话 SDT MSBS EX TEL TEL下面对图1-3各部分实际采用的设备及本实验内容介绍如下:1.CT1无绳电话CT1无绳电话属于FDMA系统,数十个双工频道被全部无绳电话共用,采用话音模拟调频及数字信令技术。

系统有一个基地台,即无绳电话座机,通过用户线接入电话网交换机;可带1-4部移动台即无绳电话手机(每一时刻,只能有一部手机通话)。

无绳电话是为方便有线电话用户而提出的。

它将有线电话座机与通话手柄之间的电缆(绳)去掉,用无线信道代替之,通话手柄成为无绳电话手机。

用户持无绳手机在以座机为中心的小范围内移动通话,十分方便。

虽然从使用功能上看,无绳电话是有线电话的无线延伸,但其工作原理及使用的技术都属于移动通信范畴。

CT1无绳电话及在其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数字无绳电话组成的无绳电话大家族,成为常用的四类移动通信系统之一。

我国的CT1无绳电话技术标准、工作原理及手机使用方法见附录1。

通常,同一实验室内有许多组实验系统,相距很近,为了防止互相干扰,必须降低无绳电话的发射功率及接收机灵敏度,以减小电磁波作用范围。

在此条件下,为了保证同一套实验系统内部接收信号足够强,能正常完成各实验,必须加强无线设备间的无线耦合:①无绳座机BS的天线垂直竖立但不要拉出。

实验箱”BS收发信机”天线放置在无绳座机天线与座机外壳之间的缝隙中,使二者无线紧耦合。

②无绳手机MS的天线不要拉出。

将实验箱”MS收发信机”天线的芯线与地线夹在一起后套在无绳手机天线上,使二者无线紧耦合。

2.程控交换机本教学实验系统中程控交换机采用1拖4双绳路小型用户程控交换机,一条外线可接4部内部电话。

本系统中不用其外线端口,只使用内部4条用户线端口,其技术参数与使用方法与PSTN程控交换机相同,相当于4门PSTN程控交换机。

图1-4为小型程控交换机的外观图。

四个用户线插座可连接四部电话(包括无绳电话座机),插座下方号码为对应电话的号码。

交换机由220V AC市电供电,通电后电源指示LED灯连续闪烁。

用户电话摘机后对应的LED指示灯亮。

图1-4 小型程控交换机外观图3.实验箱实验箱包含的电路模块很多,功能齐备,它既是测量仪器,又可作为被测量对象,其电路原理及使用方法详见附录2。

在实验一~实验四中实验箱作为测量仪器,在实验一中用来观测无绳电话发射在空中的话音波形,了解话音的特点。

4.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根据上面介绍的各设备原理,按照图1-3的布局顺序放置并连接设备,就构成了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本系统可实现以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主、被呼用户才可能建立话路,进入通话:(1)被呼用户空闲;(2)主、被呼用户之间至少有一条空闲路径。

由以上实验可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及功能。

另外,在手机与有线电话通话时,用示波器在实验箱上观测发射在空中的话音波形,可了解话音的基本特征。

话音是由发音器官中的声音激励源和口腔声道形状的不同而形成的。

话音分为浊音和清音,浊音包括元音及浊辅音。

浊音对应于声带振动,每个单词中至少包括1个浊音。

浊音,又称有声音。

发浊音时声带在气流作用下准周期地闭合或开启,从而在声带中激励起准周期的声振动,形成浊音声波,如图1-5所示。

图中T P 为基音周期,则基音频率f p =1/T p 。

通常f p 在70~300Hz 范围内,则T p =3~13ms 。

基音频率一般女声较高,男声较低。

清音又称无声音。

发清音时声带不振动,声道被气流冲击产生较小辐度的声波,其波形与噪声相似,清音信号没有准周期性。

包括浊音及清音的话音能量主要集中在300~3400Hz 频率范围内。

t (ms)相对声压图1-3 浊音波形图1-5 浊音的准周期波形 相对声压四、实验步骤1.按图1-3的布局顺序放置设备并连接成系统:两部有线电话用户线插入交换机号码801、802的用户线插孔;无绳电话座机用户线(带用户线信号测量板插入交换机号码804的用户线插孔。

这些号码就是各部电话对应的号码。

将交换机、无绳电话座机及手机充电器都接通220V AC电源。

无绳电话座机、手机及实验箱使用上次实验已经对好码的同一套系统或由教师实验前完成对码,使三者识别码及呼叫信道一致(对码步骤详见实验四的实验步骤1)。

2.有线电话1摘机,交换机上对应的LED指示灯亮,用户听拨号音。

用户拨号呼叫有线电话2,有线电话2振铃,有线电话1听回铃。

有线电话2摘机通话,通话完毕挂机,未挂机的一方听忙音。

若有线电话2忙(已摘机),则有线电话1摘机拨号后听忙音。

若有线电话2用户线从交换机上拔下,有线电话1拨号后听回铃。

3.有线电话2拨号呼叫有线电话1,通话完毕挂机。

4.无绳手机按“通话”键摘机,听到拨号音后拨有线电话1或有线电话2的号码,有线电话振铃,无绳手机听回铃。

有线电话摘机通话,通话完毕挂机(其中,无绳手机再按“通话”键或将手机放回充电器则挂机)。

5.有线电话摘机拨号(804)呼叫无绳手机,手机振铃,有线电话听回铃。

手机按“通话”键摘机通话,通话完毕挂机。

6.将双踪示波器两个探头分别接至实验箱”BS测量”及”MS测量”面板上接收机解调输出端AF o。

接通实验箱电源(K5置ON),置系统测量自动AUTO工作方式(按”工作方式”控制面板K1键至SYST灯亮,再按K2键使K2灯亮),实验箱守候在无绳电话控制信道。

关发射机(”发射机控制”面板上的K6置OFF),关信令存储显示模块(”无线信令存储显示”面板上的K10置OFF)。

手机按“通话”键摘机,与座机一起由控制信道转移到某空闲通话信道,实验箱检测到摘机信令后自动跟踪扫描,锁定于该通话信道。

若实验箱因误码未检测到手机摘机信令仍停在控制信道,则按K3键启动实验箱扫描信道(SCAN),最后锁定于该通活信道。

实验箱锁定于通话信道的标志是:信道扫描仃止并且”BS测量”及”MS测量”面板同时显示各自的接手机拨号呼叫有线电话进入通话后,示波器可观测到通话双方的话音波形,记录浊音波形,测出浊音的基音频率。

五、实验报告内容1.画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网络结构方框图,给出系统功能,并说明它是如何由常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保持基本特证不变条件下合理简化而来。

图1-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根据上面介绍的各设备原理,按照图1-3的布局顺序放置并连接设备,就构成了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本系统可实现以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主、被呼用户才可能建立话路,进入通话:(1)被呼用户空闲;(2)主、被呼用户之间至少有一条空闲路径。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2.总结主呼方从摘机、拨号、通话到挂机的各个阶段听到那些信号音。

3.画出自己话音浊音波形,给出所测基音频率,与同组同学比较。

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TEL (Telephone ) :有线电话 SDT MSBS EX TEL TEL所测得的基音频率:实验二无线数字信令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的测量,了解一般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数字信令(空中信令)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字信令调制方式、帧结构及传输协议等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