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系统说明书
GSM移动通信系统试验系统试验指导书

GSM移动通信系统试验系统试验指导书目录第一章感知性试验 (3)第二章原理性试验 (10)试验一调制与解调试验 (10)试验二频谱分析原理与试验 (24)试验三信道编码与解码试验 (32)试验四 FDD TDMA原理试验 (58)第三章系统试验部分 (70)试验一手机入网、手机主呼和手机被呼试验 (70)试验二移动台发信机技术指标及测试 (78)附录1:GSM900无线接口信道号与频率值对应表 (82)附录2:各个测试点波形 (84)附录3:各个测试点波形说明 (89)附录4:测试点分布图 (90)第一章感知性试验一、实验目的1、使学生了解整个试验箱整体结构框架;2、使学生了解射频部分使用的一些特殊器件(如穿心电容、射频连接器等)的作用;3、使学生了解人机接口部分的器件功能。
二、实验器材1、GSM移动通信系统试验箱三、试验原理实验箱的结构GSM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箱(简称GSM试验箱,下同)整体布局图和整机控制图如图1-1-1和1-1-2所示。
图1-1-1 试验箱整机布局各部分完成的功能如下: 1、射频部分射频部分包括接收部分和发射部分。
接收部分的作用使将接收的高频信号下变到1MHz 的中频,并解调出模拟I 、Q 信号;发射部分的作用是将基带I 、Q 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去。
2、频谱测量部分频谱测量部分的作用是分析接收信号的频谱,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
3、中央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的作用是控制整机的工作进程。
4、基带部分基带部分的作用是进行信道编解码,GMSK 调制与解调,以及TDMA 帧形成。
5、整机时钟整机时钟主要是给中央控制单元提供时钟,给射频部分提供参考频率。
6、射频率减器部分射频率减器为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共用,最大衰减量为60dBm 。
7、人机接口单元人机接口单元主要作用是便于整机操作和观察试验现象。
8、测试区测试区中设置很多测试钩,便于测试各试验中所需观察的信号。
射频板结构射频部分的接收和发射各为一个PCB 板,分别装在两个屏蔽盒中,屏蔽盒与盒盖接触处开有凹槽,槽内装有屏蔽网线,以便屏蔽盒和盖子之间进行可靠接触,从而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实验箱A
实验箱BBiblioteka 图 1.2-3 双向语音传输过程
1.3 实验箱电路模块组成
实验箱的主要逻辑框图如图 1.3-1,主要包括移动终端部分、基站、中央控制器、专项 实验模块和 GSM 无线 MODEM。
(一) 移动终端部分
移动终端主要提供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和功能模块, 为了使实验者更清楚地了解移动 通信中用到的很多技术,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即可以进行系统实验,也可分开完成个别实 验。 移动终端部分主要有: 1、 音频输入/输出接口(听筒和麦克风)
MS A DSP BS A DSP MS B DSP BS B DSP
信 源 编 码 解 码
调 制
射 频 发 射 接 收
射 频 发 射 接 收
调 制
信 源 编 码 解 码
交 换 机
信 源 编 码 解 码
调 制
射 频 发 射 接 收
射 频 发 射 接 收
调 制
信 源 编 码 解 码
解 调
解 调
解 调
解 调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实 验 指 导 书
主编:王玉峰 孔凡坤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教学中心 2007 年 6 月
第一章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概述
1.1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简介
移动通信实验箱是结合移动通信教学课程, 验证移动通信中涉及的主要技术。 实验通过 终端技术和网络技术介绍当前移动通信中的典型技术, 并区别于以前的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 终端技术实验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实验:信源编解码实验部分、信道编解码部分、调制解调部 分。 这些实验都由实验箱上的相关模块在学生平台的配合下完成。 网络技术实验包括系统实 验部分、900MHzGSM 手机系统实验部分。每个实验的简单介绍参见本章 1.3 节。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3-6,

实验三、复合地址码扩频调制及PN码解扩一、实验目的1、掌握发端复合地址码扩频调制及收端PN码解扩的基本原理。
2、掌握扩频调制及解扩的实现过程。
二、实验条件1、示波器2、移动通信实验箱三、实验原理发端BS1导频信道扩频基带信号PIL=PN1(t) (5-1)同步信道扩频基带信号SYss=SYfr⊕W8⊕PN1 (5-2)用户1由信道地址码W i单独扩频的扩频基带信号D1w=D l xs⊕W i (5-3)用户1由信道地址码W i及基站地址码PN1复合扩频的扩频基带信号D l ss=D l w⊕PN1=D l xs⊕W i⊕PN1 (5-4)则BS1总的扩频基带信号Dss=PIL+SYss+D l ss+…经BPSK调制后输出BPSK1=Dss·cosωIF t=PIL·cosωIF t+SYss·cosωIF t+D1ss·cosωIF t+… (5-5)接收端收到的中频信号f IF-RX也可用式(3-11-5)表示,则由模拟乘法器M5构成的PN码解扩器输出f IF-des=f IF-RX·PN1(t)=(PIL·cosωIF t+SYss·cosωIF t+D l ss·cosωIF t+…)·PN1(t)将式(5-1)、式(5-2)及式(5-4)代入上式,并用到⊕与乘法器等效的关系,得f IF-des=PN1(t)·PN1(t)·cosωIF t ;导频信道+SYfr·W8·PN1(t)·PN1(t)·cosωIF t ;同步信道+D l xs·Wi·PN1(t)·PN1(t)·cosωIF t;用户1业务信道+…将PN1(t)·PN1(t)=+1·+1/-1·-1=1代入上式得f IF-des=cosωIF t ;导频信道+SYfr·W8·cosωIF t ;同步信道+D l xs·W i·cosωIF t;用户1业务信道(5-6)四、实验内容与要求(一)扩频调制测量步骤1、实验箱设置:插上BS1、BS2及MS天线。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移动通信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2. 熟悉GSM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各种信令及其格式。
3. 利用实验平台,验证GSM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一些基本功能,包括呼叫建立、清除和短信发送等。
实验原理:移动通信是指在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通过无线电信道进行通信的一种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要发送的信息通过数字信号转换器转换成二进制数字序列,将之编码压缩后以射频信号的形式通过无线电信道传输给接收端,接收端进行解码反演后还原信息。
GSM数字通信系统为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技术,即将时间分成一段段时隙,不同用户在不同的时隙内完成其数据传输,这样就能使多个用户通过同一信道进行通信。
实验器材:1.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包括手机终端、基站、通信网络等)。
2. 示波器、信号源、信号分析仪等通信测试仪器。
实验步骤:实验一:呼叫建立1. 打开手机终端,输入要拨打的电话号码,按下打电话键。
2. 接通后,在手机终端上观察呼叫建立过程中各个信令的显示及时序。
3. 在基站端,用信号源产生合适的射频信号,与手机终端建立呼叫通道,并用信号分析仪进行信号测试。
实验二:呼叫清除1. 在呼叫建立状态下,按下挂机键,结束通话。
2. 在手机终端上观察呼叫清除过程中各个信令的显示及时序。
3. 在基站端,观察呼叫清除过程中各个信令的显示及时序。
实验三:短信发送1. 打开手机终端,输入要发送的短信内容,按下发送键。
2. 在手机终端上观察短信发送过程中各个信令的显示及时序。
3. 在基站端,观察短信发送过程中各个信令的显示及时序。
实验四:TDMA时隙1. 在呼叫建立状态下,观察手机终端在时隙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2. 使用示波器观察基站端产生的TDMA时隙信号,并进行相关分析。
注意事项:1. 操作时应仔细查看手机终端自带的操作手册,确保正确使用。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系统开课学期 2015-2016第一学期实验室南实511 班级通工四班姓名王雅文实验名称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实验一卷积交织及解交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交织的特性;2、交织产生的原理及方法;3、掌握交织对译码性能的影响;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模块一块2、6号模块两块3、双踪示波器一台4、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卷积交织及解交织实验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通过主控模块选择信道编码的方式,信号源产生数据信号进入信道编译码模块,信号先进行串并变换,然后根据编码规则查表变换为相应码型,再由FPGA完成检纠错。
编码信号最后经过一个逆过程译码输出。
四、实验步骤实验项目一卷积码编码及交织规则验证概述:本项目通过观察并记录编码输入与卷积交织输出波形,验证卷积交织编码规则,并对比无交织编码结果验证交织规则。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卷积编译码及交织】。
将拨码开关S16#拨为1100,即为卷积码编码及交织功能。
将拨码S36#拨为0000,即无错模式。
按下S26#系统复位键。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编码输入信号及时钟为8K,送入系统进行卷积编码及交织。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用示波器观测编码输入数据TH16#,读出并记录15位PN序列码型。
(2)用示波器分别接输入数据TH16#和卷积编码及交织输出数据TH56#,以TH1作为触发源,观察卷积交织输出。
实验项目二卷积及交织检纠错性能检验概述:本项目通过插入不同种类不同个数的误码,观察译码结果与输入信号验证卷积交织的检纠错能力,并且对比无交织编码的检纠错能力,验证在突发错以及连续错中,交织与否对检纠错性能的影响。
1、关电,保持实验项目一连线不变,再在另一块6号模块上设置卷积译码与解交织功能,继续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注:实验项目一中的用到的6号模块主要完成卷积编码及交织功能,这里简称“1#模块6”;用于完成卷积译码及解交织功能的6号模块,这里简称“2#模块6”;连线时注意区分。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说明书

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伪随机序列产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语音模数转换和压缩编码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线性分组码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 GSM卷积码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四GSM交织技术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扩频通信基础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直接序列扩频(DS)编解码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跳频(FH)通信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DS/CDMA码分多址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数字调制和解调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 BPSK调制解调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QPSK调制解调实验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OQPSK调制解调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四 MSK调制解调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五 GMSK调制解调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移动通信》实验

《移动通信》实验移动通信实验概述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
本实验旨在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与应用,以及掌握移动通信相关设备的使用和调试方法。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仪移动通信基站模拟器移动方式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环境:将移动通信仪连接到移动通信基站模拟器上,并将移动方式连接到移动通信仪上。
2. 配置移动通信仪:根据实验需求,设置移动通信仪的参数,如频率、功率等。
3. 进行通信:通过移动方式对移动通信基站模拟器发起呼叫或短信,并观察仪的响应。
4. 分析结果:根据仪的反馈结果,分析通信链路的质量,如信号强度、信噪比等。
5. 调试移动通信设备:根据分析结果,对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调试和优化,以提升通信质量。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对移动通信原理和设备的理解,掌握移动通信调试方法,进一步提升通信链路的质量和可靠性。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的操作规程。
2. 在进行通信时,确保仪和设备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3. 注意保护移动通信设备,避免损坏和误操作。
4. 调试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参数配置,找到最佳的设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和目的,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实验结果:1. 移动通信仪的配置参数:根据实验需求,我们可以得到所用频率、功率等参数的配置结果。
2. 移动通信仪的响应结果:通过观察仪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得知通信链路的质量和性能情况。
3. 移动通信设备的调试优化结果:通过调试移动通信设备,可以找到最佳的配置,提升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结论本实验通过搭建实验环境,配置移动通信仪,进行通信,分析结果,通过调试移动通信设备,达到了加深对移动通信原理和设备的理解,提升通信链路质量的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操作,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相关设备的使用和调试方法也更加熟悉。
参考资料1. 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版社,2020年。
2.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大学通信工程系,2021年。
《移动通信》实验

《移动通信》实验移动通信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并掌握移动通信的实际操作。
2. 实验背景移动通信是一项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通信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在移动设备之间传输信息。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话、短信发送和数据传输。
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 等。
3. 实验设备与材料-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移动通信SIM卡- 移动通信测试软件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将SIM卡插入实验平台中,并确认实验平台能够正常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
4.2 实验场景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技术,我们需要模拟不同的实验场景,例如城市、郊区和农村等。
通过模拟不同场景,我们可以观察不同场景下的信号覆盖、传输速率和网络延迟等指标。
4.3 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平台已经安装了移动通信测试软件,我们可以使用该软件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该软件,我们可以测试和分析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质量、连接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速度等。
4.4 结果分析与总结在实验操作完成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
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比较不同场景下移动通信的性能差异,探讨移动通信技术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 实验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可靠性。
-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护实验设备和材料,防止损坏或丢失。
-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和归还实验设备和材料,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6. 实验拓展在掌握了基本的移动通信实验操作后,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拓展,例如测试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性能差异,或者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技术在特定场景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7.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了移动通信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0第一部分基础实验 (1)第1章伪随机序列产生实验 (2)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3)实验二 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7)实验三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11)第2章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实验 (15)实验一语音模数转换和压缩编码实验 (24)实验二线性分组码实验 (26)实验三 GSM卷积码实验 (32)实验四 GSM交织技术实验 (38)第3章扩频通信基础实验 (41)实验一直接序列扩频(DS)编解码实验 (42)实验二跳频(FH)通信实验 (45)实验三 DS/CDMA码分多址实验 (48)第4章数字调制和解调实验 (52)实验一 BPSK调制解调实验 (53)实验二 QPSK调制解调实验 (56)实验三 OQPSK调制解调实验 (59)实验四 MSK调制解调实验 (62)实验五 GMSK调制解调实验 (65)实验六 OFDM调制解调实验 (68)第二部分系统实验 (73)(一)单机系统 (74)第1章单机自环系统 (74)实验一短信收发实验 (74)实验二数据接入CDMA信道的收发实验 (76)实验三移动终端原理实验 (78)(二)GSM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交换机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系统通信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移动小区切换漫游与HLR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 VLR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四移动交换机软件——移动台的历史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基站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基站信道分配实验(选配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网络优化与基站RACH接入控制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 GSM信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移动台开机、关机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移动台漫游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移动台主叫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四移动台被叫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移动系统七号信令..............................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移动通信7号信令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无线信道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统计特性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信道编码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章 GSM/CDMA/TD-CDMA通信模块(选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 GSM模块配置实验(选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 GSM设备短信收发实验(选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 GSM设备呼叫实验(选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四 GPRS数据通信(无线上网)实验(选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G TD-CDMA开发模块使用说明(LC631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复用系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码分复用及相关性仿真软件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数字时分复接系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基于GSM模块的分布式数据采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二次开发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 DSP二次开发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 GSM模块二次开发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一 CH341驱动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二TD-SCDMA视频使用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对应移动通信系统的各个关键部分。
包括语音的A/D转换、压缩编码实验,扩频通信的扩频码的产生实验,扩频、调频通信实验,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信道编码实验,信道特性实验。
第1章伪随机序列产生实验第2章信源与信道编码实验第3章扩频通信基础实验第4章数字调制和解调实验第1章伪随机序列产生实验在扩频通信系统中,信号频谱的扩展是通过扩频码(或伪随机序列)来实现的。
从理论上讲,用纯随机序列去扩展信号的频谱是最理想的,但接收机为了解扩还应当有一个同发送端扩频码同步的副本。
所以实际工程中多用伪随机序列作为扩频码。
根据Shannon编码定理可知:只要信息速率Rb小于信道容量C,总可以找到某种编码方法,在码周期相当长的条件下,能够几乎无差错地从受到高斯噪声干扰的信号中恢复出原发送的信号。
Shannon在证明编码定理时提出用具有白噪声统计特性的信号来编码。
白噪声是一种随机过程,它的瞬时值服从正态分布,功率谱在很宽的频带内都是均匀的,具有及其优良的相关特性。
之所以选择随机信号来传输信号,是为了实现多址通信,信号间必须正交或者准正交。
这样信号之间不容易发生干扰。
但是由于随机信号的不可复制性,接收端无法恢复原始的发送序列,所以采用一个周期性的、足够随机的序列来逼近白噪声性能。
这就是伪随机序列,也被成为PN码。
伪随机序列具有类似于随机序列的性质,归纳起来有下列三点:1.平衡特性:随机序列中0和1的个数接近相等;2.游程特性:把随机序列中连续出现0或1 的子序列称为游程。
连续的0或1 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
随机序列中长度为1 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长度为2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2,长度为3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3,…3.相关特性:随机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具有类似于白噪声自相关函数的性质。
伪随机序列具有类似于随机序列的性质,但它的结构或形式是预先可以确定的,并且可以重复地产生和复制。
扩频码中应用最广的是m序列,又称最大长度线性序列。
通常还有GOLD序列和WALSH序列。
由于m序列在扩频码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先对m 序列的性质及m序列的产生进行讨论。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m序列的性质和特点;2.熟悉m序列的产生方法;3.了解m序列的DSP或CPLD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m序列的产生方法;2.测试m序列的波形;3*.用DSP或CPLD编程产生m序列。
三、实验原理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的简称,是伪随机序列的一种。
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
m序列在一定的周期内具有自相关特性。
它的自相关特性和白噪声的自相关特性相似。
虽然它是预先可知的,但性质上和随机序列具有相同的性质。
比如:序列中“0”码与“1”码等抵及具有单峰自相关函数特性等。
1.m序列的产生m序列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生的。
结构如图:图1-1-1 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结构其中a n-i为移位寄存器中每位寄存器的状态,C i为第i位寄存器的反馈系数。
C i=1表示有反馈,C i=0表示无反馈。
我们先给出一个m序列的例子。
在图1-1-1中示出一个4级反馈移存器。
若其初始状态为(a3, a2 , a1 , a0 )=(1,0,0,0),则在移位一次时,由a3和a0模2相加产生新的输入a4=1⊕0=1新的状态变为(a4 , a3 , a2 , a1 )=( 1, 1, 0, 0)这样移位15次后又回到初始状态(1,0,0,0),不难看出,若初始状态为全“0”,即“0,0,0,0”,则移位后得到的仍为全“0”状态。
这就意味着在这种反馈移存器中应避免出现全“0”状态。
不然移存器的状态将不会改变。
因为4级移存器共有24=16种可能的不同状态。
除全“0”状1 1 1 1 0 1 0 1 1 0 0 1 0 0 00 1 1 1 1 0 1 0 1 1 0 0 1 0 00 0 1 1 1 1 0 1 0 1 1 0 0 1 00 0 0 1 1 1 1 0 1 0 1 1 0 0 1态外,只剩15种状态可用。
即由任何4级反馈移存器产生的序列的周期最长为15。
我们常常希望用尽可能小的级数产生尽可能长的序列。
由上例可见,一般说来,一个n 级反馈移存器可能产生的最长周期等于(2n–1)。
我们将这种最长的序列称为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简称m 序列。
图1-1-2 m 序列的产生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能否产生m 序列,取决于它的反馈系数C i (例如上图的C 3)。
对于m 序列,C i 的取值必须按照一个本原多项式:∑==ni iixC x f 0)(中的二进制系数来取值。
n 级移位寄存器可以产生的m 序列个数由下式决定:rN r )12(-Φ=其中φ(x )为欧拉函数,表示小于等于x 并与x 互质的正整数个数(包括1在内)。
表1-1-1列出了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C i ,按照下表中的系数来构造移位寄存器,就能产生相应的m 序列。
初始状态表1-1-1 m序列的反馈系数表m序列的具有以下性质:(1)均衡性。
m序列中0和1的数目基本相等(2)游程分布(3)移位相加性(4)相关特性。
自相关波形如图1-1-3所示图1-1-3 m序列的自相关波形(5)周期性(6)伪随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