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猪丹毒
(Erysipelas suis)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也有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1882年Pasteur首先从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丹毒杆菌,随后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
病原红斑丹毒丝菌(Erysrpelothnx rlursiopathiae)俗称丹毒杆菌,属于丹毒杆菌属(Erysipe-lothrf:X).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丛状。从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的本菌常呈不分枝的长丝,也有呈中等长度的链状。本菌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为微需氧菌,在血琼脂或血清琼脂上生长更佳,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长出的菌落,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粗糙(R)型,菌落大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低;中间(I)型呈金黄色,荧光弱,其毒力介于上述两型之间。
经酸或热酚水抽提菌体胞壁抗原,高免兔血清,作琼扩试验是血清分型基础,已确认有25个型(即la、lb、2~ 22,及N型)。我国主要为la和2型,其中l、2两型等于迭氏(Dedie,1949)的A、B型。A型菌株多分离自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病例,毒力较强,可作为攻毒菌种;B型菌株常见于关节炎病猪,毒力弱些,而免疫原性较好,可作为制苗的菌种。灭活苗应以B型菌种为主,否则免疫力欠佳。至于弱毒活苗,则A、B两型均可应用。人工感染猪以皮肤划痕或皮内注射较易成功;滴眼和滴鼻感染更易引起发病;口服或静脉、肌肉、皮下及腹腔内注射,较难引起发病。
本菌对盐腌、烟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肝、脾4℃159d,仍有毒力:露天放置77d的肝脏,深埋1.5m 231d的尸体及12.5%食盐处理的猪肉,于4℃148d 仍有活菌。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1%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石灰乳中很快死亡。但对石炭酸的抵抗力较强(在0.5%石炭酸中可存活99d)。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他家畜如牛、羊、狗、马和禽类包括鸡、鸭、鹅、火鸡、鸽、麻雀、孔雀等也有病例报告。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已知50多种哺乳动物、几乎半数的啮齿动物和30种野鸟中分离到本菌。此外,鱼类(鳞、鳃)也带菌。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富含腐殖质、沙质和石灰质的土壤特别适宜于本菌的生存,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90d,最长可达14个月,因此土壤污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易感性降低,但l岁以上的猪甚至老龄种猪和哺乳仔猪也有发生死亡的报告。
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另一些地方不但发生于夏季,就是冬春季节也可形成流行高潮。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症状潜伏期人工感染为3—5d,个别短的为ld,长的可延至7d。
急性败血型:在流行初期有一头猪或数头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虚弱,不愿走动,卧地,不食,有时有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呈粟状,附有黏液,后期出现下痢。严重的呼吸增快,黏膜发绀。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为多见,如治愈后这些部位的皮肤坏死、脱
落。病程3—4 d。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ld。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病初少食,口渴,便秘,有时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至41℃以上。通常于发病后2-3d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可能康复。若病势较重或长期不愈,则有部分或大部分皮肤坏死,久而变成革样痂皮。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为l-2周。
慢性型:一般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的,常见有下列三型。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关节为常见)的炎性肿胀,病腿僵硬、疼痛。急性症状消失后,则以关节变形为主,呈现一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如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至数月。
心内膜炎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伏,厌走动,强迫行走,则举步缓慢,全身摇晃。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速、亢进,心律不齐。呼吸急促。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
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和蹄壳发生坏死。约经二三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病理变化败血型猪丹毒主要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
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充血。心内外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樱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有大红肾之称。纵切面皮质部有小红点,这是肾小囊积聚多量出血性渗出物造成的。
疹块型猪丹毒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变化。疹块与生前无明显差异。
慢性型关节炎是一种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黏稠或带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
慢性心内膜炎常见一个或数个瓣膜,多见于二尖瓣膜上有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疣状赘生物。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的。
在本病确诊断中,急性败血型丹毒应注意与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和李氏杆菌病等相区别。
公共卫生人感染猪丹毒杆菌所致的疾病称为“类丹毒”。人的病例多是由皮肤损伤感染引起的,发生于指部或手部。3-4d后,感染部位肿胀、发硬、暗红、灼热、疼痛,不化脓,肿胀可向周围扩大,甚至波及手的全部。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胀,间或还发生败血症、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甚至肢端坏死。若用青霉素可治愈。病后不遗留长期免疫性,据说有些人,一年之内患病3-4次。类丹毒是一种职业病,多发生于兽医、屠宰加工人员及渔民等。因此,在处理和加工操作中,必须注意防护和消毒,以防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