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湖,再图北伐。署湖南巡抚陆元鼎侦悉,于计划起义前二十余日,大肆捕杀党人。黄兴易装逃往上海,旋赴日本。1905年8月,与兴中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共进会: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国革命团体,同盟会会员张百祥、邓文、刘公等先后任会长,自称是同盟会的革命实行机关。为联络会党,将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1908年至1909年,湖北籍共进会会员孙武、刘公等先后回国,在汉口设湖北共进会机构,积极在新军和会党中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9月,与文学社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参与发动和领导了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立宪派: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大资产阶级和部分官僚地主利益的政治派别。其代表人物有张謇、汤化龙、谭延等。主张在不损害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和平改革,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1909年以后,立宪派以各省咨议局为基地,发起多次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1911

年4月,皇族内阁成立。五月铁路国有法令颁布,立宪派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排挤和打击,开始对清政府表示绝望,转向正在兴起的人民反抗运动。辛亥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纷纷投机或转向革命,获取胜利果实。

“皇族内阁”:1910年清廷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国会召开前,先设责任内阁。1911年5月诏改官制,废军机处,置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载泽、载洵、荫昌、绍昌盛宣怀等十人为各部大臣。以上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贵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清朝统治者借立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从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

辛亥革命: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在各省和海外华侨中发展革命力量,开展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领导和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1911年夏秋,鄂、湘、粤、川等省的暴露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趋于成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瓦解。12月,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4月,孙中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革命遂告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湖北新军:清末驻湖北的一支新式陆军。1896年,湖光总督张之洞回任时,带回他在署理两江总督时编练的自强军一部,分为前、后两营,添募兵员,聘德国军官任总教习,教练洋枪洋操,从而奠定湖北新军的基础。以后逐年扩充,到1907年,官员共约一万六千余人,编成一镇(第八镇,镇统张彪)一混成协(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各辖步、炮、马、工、辎等标、营、队。湖北新军的士兵多数出身于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工人和贫苦知识分子,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军队中进行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到辛亥革命起义之前,湖北新军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团体或倾向革命,他们是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