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对比
中西浪漫主义诗歌对比分析-——《月夜》《静夜思》

中西浪漫主义诗歌对比分析-——《月夜》《静夜思》中西浪漫主义诗歌对比分析——以《月夜》和《静夜思》为例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对比艾辛多夫代表作《月夜》和李白代表作《静夜思》,分析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异同,进一步分析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白;艾辛多夫;对比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可以作为代表。
标志着德国浪漫派顶峰——德国诗人艾辛多夫的《月夜》也可以作为代表。
虽然两位诗人年代相差甚远,但他们浪漫主义诗歌的描写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下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一、意象的选择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月”、“地”、“天空”等意象在两位异国诗人的作品中并行不悖。
《静夜思》是一首即景思乡之作,写了月,却别具一格,把天上“月象”同自己的思乡之意融合,借明月抒写故乡之情,创造了“思乡的明月”。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却并非如此,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
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样照在故乡的明月,使诗人产生了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
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
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
中西方诗歌比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普希金流放南俄同 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 领地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至1826年, 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那时俄国革 命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 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 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惠子对 庄子“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的 反诘,春花秋月也真是的,你们又不 是星星花影,又怎么知道星星花影的 心思?又怎么知道它们的虚荣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冯文炳善于化典 故于诗哪怕是这样一首讥讽诗,也显 得在讥讽中带着一种漫不经心近乎玩 笑的幽默。
西方诗歌发展历程及代表作
古希腊《荷马史诗》古罗马《埃涅阿斯纪 》中世纪四大史诗但丁《神曲》弥尔顿《失乐园》拜伦《唐璜》歌德《浮士德》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发展传统不同原因
中国:静的文明, 以安息为本。 农业社会 “重实际而黜玄 想”
西方:动的文明, 以战争为本。 商业社会 海上冒险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赏析
• 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 •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 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 探寻精神 • 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 。 • 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 • 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抒发了诗 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诗歌特点比较

❤多林· 布鲁克斯的《我们真酷》: We real cool. We Left School. We Lurk late. We Strike straight. We Sing sin. We Thin gin. We Jazz June. We Die soon. ❤这首诗的单词非常简单,但倘若将这些简单的单词全翻译成 中文词,那么原诗的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的使用 重于其表达的内容,因为其模仿出的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 气比其真正说出的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 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的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 不可能翻译出原诗的语气,因为译作汉语的内容在英文中完 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语气重说一遍。
❤最后,不论有多少差异,我们都应看到, “东西方诗歌,都是要求达到人的自我 觉醒、人的自我解放,也即达到自由为 其最高的灵境。”
❤介词的省略。比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中的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 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 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 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而原句之所 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 意含。
❤然后是时间状语的问题。 因为汉语的动词不具备 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 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的 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 示时间的成分(或将不 同的时间并置在一起) 来打破线性逻辑。如 《锦瑟》中的“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诗人同时置身 于经历这段爱情的时刻 (第一句)和他认为在 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 情的时刻(第二句), 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 是否真的发生过 。
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 基础的西方语言中,词 语都具有严格的词性划 分,如主、谓、宾等。 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 “定义”的热望“希望 把词语的意义固定下来, 以便控制词语。” 所以西方的诗歌写作者 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 达的东西说清说明说尽 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 作出来的作品像他们严 格的语法一样构成了先 验逻辑的自洽系统。
中西诗歌之比较

中西诗歌之比较品读中西诗歌,感受文化魅力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长廊中浓墨重彩的一朵奇葩,没有诗歌的文化世界,将逊色不少。
而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西方的诗歌,都有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特色。
由于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诗歌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当你深入下去细细比较的话,在差异的同时也能看出许多相同的地方。
下面就针对孟郊的《游子吟》与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的长廊,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之间共同的文化魅力。
第一,在其主题内容上,表达的都是母爱,对母亲的赞颂。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孝”,将“孝”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中所必需的素养。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表达“孝”与“母爱”的主题形式,这首《游子吟》就是其中的代表。
诗篇中,诗人通过写一个母亲在游子临行的时候,为儿子赶制衣物的动人故事,并以“密密缝”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悉心关怀,这是中国传统母爱中一个典型的场景。
在诗的最后,作者为了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在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中,诗人将母亲的手作为线索与描述的对象,写母亲用温柔的手表达对儿子的爱,用直接赤裸的语言歌颂母爱,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在表达的方式上,都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
在《游子吟》的结尾处,诗人通“寸草”、“春晖”来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Mother’s Hands》中,我们可以更明显的看出,诗人借助“母亲的手”来表达母爱。
无论哪一个,都借用一定的事物寓于表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节奏方面,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
虽然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节奏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读起来顺畅而且感觉舒服。
中西诗歌比较

像云雀喜爱 凌空高唱, 像朝花喜爱 天香芬芳, 我这样爱你,
热血沸腾, 你给我勇气、 喜悦、青春, 使我唱新歌, 翩翩
起舞, 愿你永爱我, 永远幸福!”
(歌德《五月之歌》)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 ,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 瑰》 )
由于语法不同,中西诗歌也形成不同特点。 如汉字的字形没有时态、语态、性数的变化,所以也 不必在诗歌中象英诗那样要有主语、谓语、冠词、连 接词等,且诗中的词还可以倒置,可以改换词性。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 头搔更短,挥欲不胜簪。”
中国抒情诗的这一特点正是现代不少西方诗人努 力掌握但又难以做到的。如,“漂泊如云”四字的景 象,华兹华斯也得写成“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无名氏)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杜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名声——我对你若有兴趣,并不是爱听你响亮的吹
嘘;是为要看她灼灼的目光——她也懂得了:我并非
配不上她!”
(拜伦)
“一个是不再爱,一个是不再被爱,这都是难以忍受 的死亡,至于冥目咽气,倒没有什么。”(伏尔泰)
“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人复活, 它可以使沙漠有人居住,它可以使爱的人幻影重现。”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差异比较
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表达方式:中国诗歌通常更加含蓄,情感表达较为间接,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
2. 形式和韵律:中国诗歌通常注重形式和韵律,许多古诗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脚要求,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不同追求。
3. 主题和风格:中国诗歌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自然、历史、哲学等,风格通常较为简练、含蓄,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营造。
而西方诗歌的主题则更广泛,包括爱情、人生、人性等,风格各异,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有涉及。
4. 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通常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西方诗歌则更关注个人情感、自由、正义等价值观。
5. 读者和接受方式:中西方诗歌的读者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的读者通常较为固定,多为知识分子或文人墨客,而西方诗歌的读者则更加广泛,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
此外,中西方诗歌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诗歌通常通过手抄本或印刷本传播,而西方诗歌则更依赖于出版和媒体传播。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第一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情怀的体现。
它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引言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等的不同,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来阐释它们之间的异同:一、中西诗歌的渊源与诗歌传统上的差异。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它开始了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千百年来,我国的诗歌一直沿着这个传统曲折走来。
从《诗经》、《楚辞》、汉魏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戏剧、散曲等几乎都是抒情诗篇,可纵观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却鲜有叙事诗篇,而史诗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听说在我国的西藏、蒙古等地区发现了长篇的叙事史诗,现在正在加紧整理发布,心里甚是高兴。
可是,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历史进程中,却少有人知晓,发掘和利用的太晚,对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变化影响可能是甚微),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二、中西诗歌的传统缘由。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写了部著名的《诗学》,他在书中也是大谈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以及史诗对戏剧的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
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
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
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
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
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
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
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
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
《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
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
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恨,倾诉心愿,寻求精神归宿等,那么,写抒情诗就完全可以达到此种目的了,从而也就没有必要去写史诗了吧。
其次,这也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有关。
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都不主张武力与勇斗。
孔子主张“仁”的学说,强调仁爱治国;老子主张处世柔弱,反对刚强。
而且这种思想一直统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甚至影响至今。
一个民族有了这种哲学思想,当然不会在官方文学中极力颂扬战斗英雄了。
第三,中国诗歌极少会涉及到英雄,而为何中国的英雄人物在小说和其它的历史作品中却较为集中呢?这当然有它特殊的原因。
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已把诗歌和小品文看成是官方正统的文学样式,而正统的文学必须是“文以载道”的,因而不能写拼杀和勇斗的事。
不过历史当然还是要写的,它不存在正统或是非正统的问题;而小说和戏剧,在中国出现得又比较晚,官方看不起,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物,所以这使得它们反而不受正统思想的束缚,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选材和任意挥洒人民心中的愿望和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了。
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东方,人与自然是一种整体亲和关系,中国诗歌讲求人与自然的神合,所以在诗中诗人往往体现的是一种忘却自我,融情入物的意境。
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
而在西方,人与自然是互相疏离对立的关系,人常常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所以在西方诗歌中往往将景物当作一种引发情感的契机或表达思想的象征,“自我”总是超出自然而被突现。
所以西方诗歌中所表达得更多属于“有我之境”。
我们将华兹华斯的短诗《我的心比天激动》和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比较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两者的意境的不同之处: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无比激动;/过去是这样,那时我的生活刚开端,/现在是这样,我已成了男子汉,/但愿未来也是这样,当我年岁已老,/不然,就让我死掉。
前一首是华兹华斯看到雨后彩虹,而发起的感情,花兹华斯感叹人生短暂如虹是这首诗的主旨,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联想:人生几十年一晃而过,稚嫩的孩童转眼成年;彩虹的美丽并不长久,人生的美丽也终要结束。
诗人最后感叹要珍惜人生的每时每刻,像欣赏雨后瞬间美丽的彩虹一样,人生的日子也要活得精彩而绚丽。
华兹华斯并没有着力描写彩虹,而只是把彩虹比喻成人生,感叹人生如虹一样的短暂。
《饮酒》阐明的是“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在诗中表现出人是自然的人,人已经物化成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与林木相亲,与自然相近。
由此可见,两诗意境的差异就在于华氏借物来抒发人的感情,人并没有与自然融合,人依然是自然之外的社会人;而陶渊明在诗中没有单单抒发某种感情,而是表达出与自然相近的惬意的心情,这时的人已经完全成为自然人。
再来看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诗里创造出一个见物不见人的清幽境界。
诗人此时已经完全摆脱思想的累赘,仿佛忘却了自我,凝神的注视眼前的一切,凭借敏感的心灵和内在情感的律动,捕捉和感应宇宙万物之气,和自然生命的节奏韵律,形成主客交融的情态,进入物亦我,我亦物的空灵境界,这就是“无我之境”。
4.中国古代诗歌以含蓄为美,而西方诗歌则多以感情激越奔放,直抒胸臆为胜中诗无论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诗人都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不直接表现,但却有无限深远的想象空间,需要去认真感悟其美。
即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最突出的例子要数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寥寥数笔,十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渲染出孤独惨淡的气氛。
最后一句感觉上与前面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感情和思想都是连贯的,前面景物的描写,虽然没有任何主观感情,但比任何语言都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一种孤冷凄清的感情。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很典型的一首。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生不逢时,如何失意,但读者可以感悟出诗人已经失意绝望到了极点。
而西方诗歌则很直白的抒发感情,言到而意尽,很少回味的空间。
再看看英国诗人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与李商隐的《无题》的区别:“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迎风初开;/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乐曲,/美妙地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直到死海枯竭,亲爱的,/直到太阳把岩石烧裂”这样奔放,炽烈,坦露的爱的表白,令每一位读者都立刻感受到灵魂的震颤。
人们从诗的语言中可直接领会作者的胸臆,不须仔细揣摩,他的感情是明朗的,一泻无余。
而在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那里,爱情的表达则是曲折隐晦的,细腻入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的前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三四句以春蚕丝尽和蜡炬泪干来表达自己情爱坚贞,生死不渝的盟誓。
诗虽未出现“爱”“永远”等字样,却取得了语义双关,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