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36课时
《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市场营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市场营销课程代码:0110013总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36 实践课学时数:36 学分:8适用专业:市场营销、工商管理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专业营销理论基础和营销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
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完整地介绍市场营销的知识体系与应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牢固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在实践中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定价、分销、促销等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同开发新市场结合起来,使社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1.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市场营销专业所涵盖的营销类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市场营销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为课程主线,以各专业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方案制作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各项目活动中学习营销的基本知识及营销技巧,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营销知识和营销理念,在达到高级营销员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成为助理营销师,为以后各个营销岗位的实际操作和学习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基本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者。
能够选择目标市场、根据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选择不同策略、能够根据定价目标对产品定价,能够根据产品特点设计分销渠道,会根据不同企业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
1.2 职业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处理企业市场营销业务,并且能够解决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常见问题。
通过专门训练要求学生符合企业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
1.3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要求必须有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茶艺》课程标准
《茶艺》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议课时数:36制订人:审定人: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茶艺》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满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陶冶学生生活情操,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学生学习识茶、泡茶、品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茶艺茶技、茶风茶俗、茶具茶事等活动,提高茶艺服务技能。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熟悉茶叶知识,掌握初级的茶艺技能,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和欣赏水平。
通过茶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教育和训练,能修炼学生自身气质,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此外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的氛围中,启发广大学生科学地饮茶、艺术地品茶,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性和陶冶美好的心灵,更好的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学习茶叶知识和茶艺鉴赏。
(一)专业能力目标1.了解茶的起源和发展;2.涉猎茶文学作品和相关故事传说;3.清楚制茶工艺与分类,根据六大茶类的基本特征对其加以区分;4.了解茶艺礼仪常识;5.能够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相应的冲泡和品饮茶具;6.能利用所学进行茶艺解说;7.能根据茶艺要求进行我国主要茶类的冲泡和品饮。
(二)方法能力目标:1.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2.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3.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4.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规则意识;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气质;3.具有团队合作意识;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能在茶艺活动中不断规范礼仪举止,提升人文素质;6.能在茶艺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综合素质;7.能在茶艺活动中陶冶生活情趣,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三、课程结构四、课程内容五、学业质量本课程标准教学可采取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法、项目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36学时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职阶段的一门德育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后续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二、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能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具有一定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能践行市场规则、遵守市场道德,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具有一定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能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具有一定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与建议(一)教材的选用教材的选用要考虑到内容的完整性、时代性、职业性和学生的适用性。
类似的教材很多。
可以选用《经济政治与社会》,张雷声、王树春编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8月版教材。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期课时数:36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年制语文课程是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前三年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兼顾理论和实践。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服务。
该课程先修课程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后续课程为《大学语文》。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2、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学会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4、精读文章,能理清作者思路,辨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了解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
2、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公共基础课程标准
江西现代高级技工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目录《数学》课程标准 (1)《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7)《政治经济与社会》课程标准 (15)《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 (23)《体育教学》课程标准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39)《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数学实验等活动,初步掌握学习专业知识所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具有必备的数学素养,初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数学符号运算能力、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设计思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学生初中毕业实际出发,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适应专业学习需求为方向,在课程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的基础性、突出经济数学的专业性、教育层次的适度性。
促进《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一步,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行业共享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目标a)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方法科学、过程正确、结果的准确。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
(4)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意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b)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本专业课程与技能以及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有:(1)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理解概念和结论的本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用有关数学结论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和实际中的某些问题。
(2)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数学》课程主要由数.式与方程,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四部分组成。
高中数学新课标课时安排
高中数学新课标课时安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也迎来了新的课程标准。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以下是高中数学新课标课时安排的详细内容。
首先,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必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如下:1. 必修一:代数基础,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 必修二:几何基础,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必修三:概率与统计,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4. 必修四:微积分初步,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的课程。
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如下:1. 选修一:高等代数,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矩阵、行列式等高等数学知识。
2. 选修二:高等几何,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解析几何、非欧几何等高等数学知识。
3. 选修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等高等数学知识。
4. 选修四: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知识。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究的课时安排。
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究的课时安排如下:1. 数学实验: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数学探究: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通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标准(36 课时+思政)2023
中等职业学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专业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般掌握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知识;掌握城市空间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强调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路径、方法,初步具备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的文本与图件编绘的技能。
了解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与运行机制。
二、课时总课时36 ,(理论课时30、实践课时6 )三、学分2学分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与发展战略。
(2)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3)能够初步掌握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
(2)能够独立思索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评价的学习能力。
(三)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2)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创新的能力。
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标准与实训大纲
《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必修课专业核心课课程学分:计划课时:36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二、课程介绍课程性质《幼儿园班级管理》是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职业基础课程。
从本质上说,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突出的能力型或称技能型课程。
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依据:根据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真实工作需求,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为导向。
以师范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置课程。
(2)课程目标定位:本门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借鉴。
(3)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围绕幼儿园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以开展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完成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选择课程的内容。
(4)项目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专业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实习任务来设计学习单元,内容设计力求涵盖幼儿从“入园到离园”整个过程中班级管理的典型任务,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
(5)课程学时和学分:本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每周2学时。
三、课程目标《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借鉴;学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
(一)知识目标1、了解3岁幼儿的心理、胜利发展特点以及入园常见的不适应现象及其原因2、了解班级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3、了解班级一日生活常规工作的内容、流程与工作技巧4、了解班级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5、掌握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方法坏人途径6、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以及其活动设计的内容、要求(二)能力目标1、能够计划、组织开展新生家长会及开学亲子活动2、能够进行环境的建设和设计3、掌握在幼儿园常规工作中的保育技巧、教学技巧4、能够进行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实施5、能够利用班级各项特色教育资源开展班级特色创建工作(三)素质目标1、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意识与技巧2、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养成梁高的工作习惯和教学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幼教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内容和要求项目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学时理论实践项目一幼儿入园适应工作任务1入园工作的准备了解3岁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习惯禁忌以及入园常见的不适应现象及其原因。
概率统计课程标准
《概率统计》(理工等,本)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概率统计》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性的一门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随机现象规律性认识的需要,概率随机现象规律性认识的需要,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正日益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类型是必修课,基础理论课。
总学时是36学时,适用于理工类本科,先修课程为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二、课程目标1、知道《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知道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
2、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3、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随机事件与概率的计算,理解并掌握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的性质,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了解大数定律,会用中心极限定理求近似概率,了解树立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会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知道如何把“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联系起来。
5、养成对发生在自己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事进行思考的习惯,看能否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来考虑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含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随机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思想、方法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随机现象的特征。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概念、思想和方法类推同类问题。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有关的计算、推导和证明,或识别一般错误。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三)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四)正态分布(五)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六)参数估计(七)假设检验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每周安排2课时,共36课时。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学分数:4总学时数:72 理论课时:36 实践课时:36一、理论教学部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的正在发展的经济学科。
电子商务是当今世界商务活动的现实,也是商务活动发展的趋势,并将在本世纪的一定时期内独领风骚。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从事商务实践的理论素养和电子商务的能力。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环境(经济、管理、法律和技术等),到电子商务的基本应用(政府、企业、个人)、产业化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经济性等各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认识和把握,为进一步分门别类学习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奠定坚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识记电子商务的基本概论;领会不同概念和应用的关系与区别;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常见的电子商务应用。
(二)理论教学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6学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电子商务;二、电子商务的分类;三、电子商务的框架体系;四、网上购物的上机实践【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子商务的内涵及其应用,电子商务的分类及交易过程;理解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了解网络商务及社会革命概述,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网上购物的基本流程。
第二章电子商务技术基础(4学时)【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二、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三、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技术简介;四、电子商务网站接入技术;五、简单的网页制作上机实践;六、网络商务信息收集与交换的上机实践。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实现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网站建设的技术与步骤等以及互联网接入的各种方案及其优缺点。
第三章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6学时)【教学内容】一、电子商务安全概述;二、加密技术;三、认证技术与数字证书;四、防火墙技术、安全协议;五、文件加密、交易安全管理、安全工具使用的上机实践【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签名及数学证书;理解安全认证;了解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技术。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课程标准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36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必修的专业课程。
它是《美术》课程的扩展和延伸,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如何影响幼儿的发展的”,“玩具作为学前教育最理想的教具”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的基本原则,掌握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方法,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美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保育》《儿童文学》《声乐》和《钢琴》《舞蹈》后续课程有《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法》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应“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该门课程的。
课程抽取《美术》中与幼儿园环境与教玩具设计相关内容,与幼儿园工作实际需要嫁接,突出课程的学前教育特点,内容更具针对性。
二、课程目标能力目标具备创设科学合理的幼儿园物质环境、一切为了孩子的和谐人际环境以及处处充满“爱”的愉悦精神环境能力。
能布置幼儿园节日临时环境、主题活动环境以及班级区角环境的能力。
能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为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良好学习习惯。
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的需要设计和制作具有直观性特点的教具,并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玩具,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口腔材料学课程标准
《口腔材料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学时36学分2一、课程定位《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不仅包括口腔医学内容,还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掌握《口腔材料学》的基础理论,并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运用这些知识。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后续课程为《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和《口腔预防医学》。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充分掌握常用口腔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各类口腔材料的组成、性能、应用范围与使用方法。
2.了解口腔材料的定义、类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口腔材料的使用技能。
2.学会口腔常用材料的选择技能。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勤奋、严谨求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
五、师资要求以一个教学班为例,需要教师1-2人。
承担本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主讲教师要求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校内教师)、兼(临床一线教师)教师比例约为1:2。
实验教师要求有3年以上的口腔临床经验,具有协助专业教师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常规课程资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影像图库各一套。
其中,教学大纲在教务处指导下由教研室不定期修订;每位主讲教师需有自制的教案、课件、题库。
2.纸质专业图书、电子书籍、期刊、数字图书馆等,由学校图书馆系统性提供,本课程的专业教师对图书馆的购进书目,有重要的参考和建议权。
3.精品课程网站:需有本校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同时参阅借鉴同类院校及本科院校的课程网站。
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课程标准
《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编制日期:《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是三年制高职高专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类型、原因、预防措施及急救处理技术,为学习《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婴幼儿意外伤害类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婴幼儿安全照护相关的急救处理技术,能够识别和规避危险因素,做好婴幼儿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
学时:36课时(二)设计思路围绕安全问题,实用性与系统性并重。
从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以托育机构常见婴幼儿伤害类型为载体、以急救过程为导向,按照安全管理、伤害预防、操作规范等组织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践演练一致。
紧跟时代步伐,科学性与前瞻性并重。
知识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所有内容都具有权威的来源,如世界卫生组织官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托育机构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试行)》、《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等。
同时,注重与医学急救指南接轨,突出婴幼儿急救处理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理念。
突出自主学习,数字化资源丰富。
每种伤害类型都设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还设有“知识链接”“小案例”“本章小结”,最后附有“同步练习”,都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同时,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的先期课程为婴幼儿生理基础、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婴幼儿健康管理等,后续课程包括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婴幼儿健康评估等。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意外伤害的概念、危害、分类、原因和特征;2.掌握家庭、公共场所、户外、托幼园所和道路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要点;3.了解婴幼儿窒息的原因及症状,掌握窒息的救助原则、预防措施和安全管理;4.了解婴幼儿跌倒伤的流行状况和常见原因,熟悉婴幼儿跌倒伤的危险因素,掌握婴幼儿跌倒伤的预防措施;5.熟悉烧烫伤的分度和症状特点,掌握烧烫伤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预防措施和安全管理;6.了解溺水的类型和症状特点、掌握溺水的救助原则及预防措施和安全管理;7.了解婴幼儿中毒的类型和典型症状、掌握婴幼儿中毒的处理方法和原则及预防措施;8.了解婴幼儿常见异物伤害的类型和原因、熟悉外耳道异物、鼻腔异物和气管异物的症状及预防措施;9.了解道路交通伤害的概念和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状况,熟悉涉及儿童的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征和原因,掌握婴幼儿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10.了解婴幼儿常见动物咬伤、中暑和冻伤的特点、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11.了解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流程,了解托育机构安全物资的配置,了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及常见事故的响应措施。
《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
《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总学时:72或36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一、课程定位:(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迅速,应用写作日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信息时代家庭工作的任务是编制电脑程序、写作和远距离监测生产过程。
这里所讲的写作不是文学写作,而是应用写作。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对不同的专业而言有着不同的性质,对文科学生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对理工科学生则是一门人文素质课也是一门技能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要求专业化的同时,对人才基本素质要求日益全面化。
长期以来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中,主观上重“工”轻“文”的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过于重视自身能力而忽视团体协作沟通能力,导致学生就业后在人际交流沟通合作方面存在瓶颈现象。
当今社会是分工协作的社会,是重团队合作、轻个人主义的社会。
专业化的语言交流、文字交流能力对于提高沟通协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高职应用文写作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基础课程有着其独特的作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教学中显得日益重要。
它对学生表达、沟通和交际等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任务明确,适用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章节式体系已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将以行动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取而代之。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1、坚持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能力体现在具体工作项目中的任务所对应的应用写作文种。
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
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Windows活动目录管理》课程标准
《Windows活动目录管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编码:C3-1-3开设时间:第6阶段课时数:36一、课程概述《Windows活动目录》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目录的基本概念、活动目录基本管理任务、组策略的管理与应用、管理活动目录的信任关系、对活动目录数据库的管理及对活动目录进行恢复等。
本课程学分为1.5学时,总教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占一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活动目录的逻辑结构组成,掌握活动目录的基本管理任务,掌握组策略的应用,了解活动目录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初步具备Windows 活动目录的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独立学习能力;(2)职业生涯规划能力;(3)获取新知识能力、信息搜索能力;(4)决策能力;(5)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Windows活动目录的基本管理任务;(2)掌握组策略的创建、继承、解决组重策略冲突、组策略部署、GPMC工具的使用;(3)学生通过学习能解决在企业中如何利用组策略来管理用户的工作环境和实现软件部署;(4)培养应用Windows活动目录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的技能;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课程让学生了解网络操作系统域管理与使用、掌握建立域的方法、掌握域用户与组账户的管理等操作与技能。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该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网络组建与维护》、毕业设计等课程提供操作保障。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根据职业岗位网络管理工程师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14个项目。
五、教材的选用1.教材选取的原则教材选用时遵循“够用、实用”的原则,以真实任务为驱动,在真实环境和任务中介绍Windows活动目录的相关知识,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符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拳击课程标准
拳击课程标准
以下是一份拳击课程标准的参考内容:
1. 基础期(24—36课时):
学习基础拳击格斗动作,包括格斗式、步伐(前后、左右移步,斜前后移步,转身步)、拳种(直拳、摆拳、勾拳)、空击(原地空击、移动空击、组合拳空击)、闪躲(摇闪、后闪、侧闪)和打靶(移动打靶、原地打靶、直摆勾组合拳打靶)。
2. 进阶期(48—72课时):
学习腿击(鞭腿、侧踢腿、后踢腿、正蹬腿)、肘击(前后横肘、转身肘、上砸肘、前顶肘)和膝击(前顶膝、上顶膝)。
在格斗中结合组合拳法和组合腿法,以及格斗过程中的躲闪、防守、格挡、进攻和打沙包练习。
3. 巩固期(36—72课时):
把前期所学应用在实战训练中,巩固训练效果。
进行一些针对实战的训练和练习,以及强化自身身体素质的训练。
此外,课程还包括反击技术、手靶练习、徒手技术对练和技术对练等内容。
具体课程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机构和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侦查总论》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刑事侦查技术编制单位:警察技术系刑事侦查教研室编制日期:二〇一四年三月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制目录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二、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二)学习方法建议(三)教材编写选用建议(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五)教学条件建议(六) 师资条件建议(七) 教案编写五、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侦查总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侦查总论适用专业:刑事侦查技术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侦查总论》在刑事侦查技术专业中属于专业一般学习领域。
《侦查总论》与刑事侦查学、侦查措施、犯罪现场勘查等侦查学专业课程以及痕迹检验学、文件检验学、法医学等刑事技术课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交叉联系。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四项:(一)通过对《侦查总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侦查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及学科历史,对我国现行的刑事侦查体制、刑事侦查学的结构体系和刑事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能够正确区分“大侦查体系”和“小侦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刑事科学技术与刑事侦查学的关系,正确认识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学习刑事侦查其它专业课程及刑事技术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刑事侦查学的基本原理和刑事侦查的基本原则,使学生能够运用刑事侦查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评价刑事侦查中的具体案例等相关问题,在掌握刑事侦查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刑事侦查活动的基本程序、规范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
(三)培养学生根据侦查学的学科特点正确认识并熟练掌握侦查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使学生明确作为一名侦查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扩展其必需的知识结构,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培养学生运用侦查思维分析具体案例,使其在未来的侦查实践中能够正确分析、判断具体问题。
(四)通过概括介绍我国侦查活动的基础工作、程序、侦查的组织结构以及我国目前刑事犯罪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求学生明确侦查人员的地位与职责,并初步掌握对侦查活动的运筹和管理,使其在未来的侦查工作实践中能够正确履行侦查程序,正确分析、判断案情,正确运筹和管理自己的具体侦查活动。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作为刑事侦查技术专业的入门及概括拔高课程,主要体现以下理念:1、从职业岗位出发,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以任务项目方式进行,从能力训练入手,进行模块式教学。
2、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一系列任务的训练,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3、整合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响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本课程标准在总体设计上以高职高专培养的职业技能的目标为根据,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整体上力求达到理论够用的目的。
课程内容的选择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根据广泛调查以及行业专家对本岗位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紧围绕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项目设计”,并配以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养。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36学时。
各课程模块的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作为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整体上的目标在于系统讲授侦查学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包括侦查学的起源、理论流派、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侦查学的学科属性等等,同时与之并驾齐驱的还有对于侦查基本理论的梳理,其中主要包括侦查权理论、侦查职能理论、侦查模式、侦查思维以及侦查的法治化等等。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由三编,十五章组成。
第一编侦查学科伦共三章,分别为第一章侦查学概述、第二章侦查学基础理论、第三章侦查学发展历程;第二编侦查本体论共六章,分别为第四章侦查概述、第五章侦查主体、第六章侦查客体、第七章侦查行为、第八章侦查方法、第九章侦查的基本原则;第三编侦查运行论共六章,分别为第十章侦查程序、第十一章侦查模式、第十二章侦查形式、第十三章侦查管理、第十四章侦查协作、第十五章侦查监督。
分为九个学习情境,共36学时。
表1 课程整体内容表2:学习情境设计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从理论传授过渡到实际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侦查的基本思维方式及相关侦查实践技能。
但是本课程作为侦查学入门性指导,有较强的理论深度与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采取国外通行的Seminar或者Workshop的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真正的融会贯通。
(二)学习方法建议1、实证研究法:通过对侦查概念的熟悉、感知和体会,进而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和概括,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比较分析法:侦查学作为一个近代的学科门类,开始于西方,通过比较分析之间的相关性,交叉性和层次性,掌握侦查的本质与精髓。
3、系统研究法:把侦查整体及各要素看成若干系统,从而科学界定侦查工作的对象、范围、任务等。
(三)教材编写选用建议本课程我们建议选择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徐为霞和赵向兵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版(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本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和信息、多媒体光盘、网络、图书馆、专业期刊、电视广播等。
各种教学资源作为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资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取材合适;(2)符合认知规律,逻辑性强,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构建;(3)媒体资源使用恰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4)教师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尤其是文字表述内容(五)教学条件建议基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我们建议充实教学资料库的建设,竭尽全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六) 师资条件建议建议教师教学之余,提升自己的学历品格和外语水平,同时下更多的功夫钻研教学(七) 教案编写采用任务引领、案例教学方法前提下,教案的编写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应明确本次授课应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体现理论够用、技能达标的高职教育特点;其次,明确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再次,教学采用的案例、情景假设等,不仅适应教学目的,更应渗透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最后,时间的安排,既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有时间总结、答疑,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侦查的基本思维方式及侦查实践技能。
在教学方式上,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从理论传授过渡到方法学习,,配合教学内容给出适宜案例,与现实结合紧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
同时密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兴趣,激发热情,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态度和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该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并善于利用评价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多方面: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分析;2、是否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自信;3、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模拟实践和应用实践;4、是否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5、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6、是否有认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要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考核以4:6的比例给予最终评定。
(三)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对每模块知识点的学习时,通过设置的工作任务内容和学习过程,从管理者或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在学生思考和分析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提示。
最终达到学生“独立(或换位)思考——分析、推理、选择——归纳整理、深刻理解——吸收创新”逐层递进的能力目标。
(四)评价手段和形式要体现多样化: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和要素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区分课程考核评价(60%)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评价(40%)两份成绩,其中课程考核评价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40%、20%)。
课程考核评价中的考试成绩按照理论教学中知识的预期成果要求用笔试与答辩方式进行考核,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各种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下的表现记录进行综合评定,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实际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是通过对学生实践成果反映出的能力水平与职业态度进行考核,其成绩占总成绩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