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近年来多部美国科幻影片或者是动画片都涉及到环境问题,比如最近的诺兰出品《星际穿越》,里面对于沙尘暴、枯萎病、地球末日的场景着实令我们感到压抑和担忧。而另一部3D纪录片《狂野非洲》,则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从热气球和汽车上观看动物的视角,每一次动物的出现,都让人欢快而令人欣喜。在看《沙乡年鉴》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狂野非洲》这部电影,可爱的小象,半夜喝水的水牛,撕扯帐篷但是又怕水的狮子,还有在树上休息的金钱豹,以及动物迁徙中奔跑而去的斑马……之所以总是想起,是被利奥波德描写沙乡景色所感怀,他笔下有很多的植物和动物,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松鸡”,出现了很多次,还有冠蓝鸭,北美夜猫,覆盆子,菀草,指南花,双冠鸬鹚……在我所读的小册子里,光这些动植物的英汉对照有二十页,诚然,我几乎一个都没有见过。但是我被字里行间这种细腻而活泼的描述所影响,在沙郡十二月中的风景更替中,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曾经打过交道的动植物所带给我的快乐、生机和诗意,我想这种诗意,就是生命的多样性所带来的,这种诗意,是童年第一次戏水的感悟。对我们大部分来说,长大的过程是一个和大自然挥手告别的过程,告别了观察,告别了体悟,告别了灵性。而艺术家和哲学家却相反,they are getting older while getting younger。就像毕加索所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

画画。”我想,这种体悟能力尤为重要和珍贵,也许它正是土地道德之门打开前的光亮。

二内容概要

《芝加哥论坛报》称赞这部作品是:“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

我所阅读的版本是1992年出版的,书名被意译为《沙乡的沉思》,里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个沙乡的年鉴》,是利奥波德对木屋经历的追述,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时间流逝为顺序,描写了自己在沙地农场上对自然的观察与体会,用优美的流动的笔触和细腻而灵动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这些绚丽多彩而被我们忽视的事物,这是一个“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的过程。

第二部分是《随笔——这儿和那儿》,是作者在游历威斯康星、伊利诺伊、衣阿华、亚利桑那、新墨西哥、齐瓦瓦、索诺拉、俄勒冈、犹他和马尼托巴时的见闻札记,这里面有对自然的描写与讴歌,也有对人类认识与行为过于看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反思与忧虑。

第三部分是《结论》,是四篇总结利奥波德自己思考结晶的作品,分别是《保护主义美学》《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荒野》《土地道德》。它们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和道德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

这些篇章的总和,土地道德的一个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而对于我们人类行为的反思,则可以用利奥波德本人在1948年写的话来总结:“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于失去了去建造这些浴盆、或者甚至应关掉水龙头所必须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什么比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的了。”

三感想

利奥波德写此书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作为读者,再加工后,我捕捉到的逻辑线条是这样的:由感知美学,到感知基础上的思考,最后到思考的结晶即土地伦理。

3.1感知

娱乐并不是我们保护美丽的大自然的唯一理由,但却是我们培养和大自然感情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枢纽。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双向间性运动构成了审美活动。就审美的主体而言,利奥波德主张无身份与地位差别的“对自然进程的感知”的审美观照,重视对人们土地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堪称“感知美学”[1]。

书籍的前两章,一章通过时间线索写沙郡的一年四季的景色和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另一章则是类似于旅游思考札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在对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描写中,作者毫不吝

惜自己笔墨,但如果是读者自己来写,恐怕难以描绘这样的画面。一方面在于我们是否去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感知能力也是有分化的。在这本自然主义散文集中个,随处可见利奥波德对于不同的人的“感知能力”差异化的描写:

“对于那没有往天空扫视一下的眼睛,也没有倾听雁叫的耳朵的人来说,3月的早晨就如大雁一样灰黄……教育难道有可能是一个用意识来换取极少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吗?”,我们经常说春回大地,但是对于春意的萌动却依赖于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教育可能让我们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让我们觉得“大自然是美丽的,春天是富有生机的”,但是如果这种生机不是被自己感知到,那么它仅仅存在于教育的意识,而非真正的情感中。

同样的:“几乎没人知道松树也开花,而且就是那些知道这一点的人的大部分,也是太缺乏想象力,因此在这样一个鲜花怒放的节日里,看不到比一个日常的生物功能更多的任何东西……松树花粉之丰富,会使任何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对这个繁盛的季节表示信服,甚至在戴菊鸟不再唱歌的时候也是如此。”事实上,作为读者,我确实不知道松树也会开花,只知道会有好看的松果结出来,这已经很让我欣喜了。

“重要的不在于这些鳟鱼,而是机会。装满的不是我的鱼篓,而是我的记忆”书写了作者捕鱼时谨小慎微布置之后收获三条鳟鱼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得到食物,同样的描写也在打猎中,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作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野外生活并且打猎。这些

活动无疑会增加他对野外的热爱,因为这是无可替代的“正在感受”的过程。

在另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中,作者写道:“在这幅画里,幼小的植物多得数不清,而且幼小得难以意识到,那生命的源泉就来自这绿色丝带下面的潮湿温暖的沙子之中。为了看到这幅画,必须使这条河在三个多星期里无人打搅,然后,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在太阳刚刚冲散了破晓时的晨雾时,来访问这个河滩。”幼小、无人打搅、晨雾,其实暗含着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颗愿意感受美的心灵,美景不属于懒惰的人,更不属于麻木的人。

就像作者所说的一样,感知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无需消费,也无需削弱任何资源的作用。而且作者强调:“娱乐并不就是到户外去,而是我们对户外的反应。”我所理解,作者之所以着这么多笔墨,一方面是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感知进一步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因为领悟自然特性的本领与对艺术的观察能力一样,是从美丽的东西开始的,这种领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身处其中、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的渺小,看到生物的庞杂性、关系的交互性这样一幅瑰丽的画卷;另一方面则是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包括对荒野的热爱,对那些不给我们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的物种的热爱,这就是“这种本领通过连续不断的美的不同阶段,发展到难以用语言捕捉其意义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