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为壑效应
邻里效应与不完全市场
邻里效应与不完全市场邻里效应是一种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人们面对着的邻居及周围环境对于其自身行动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邻里效应主要指的是人们的消费、投资及决策等行为受到邻居及周围人的影响。
邻里效应的典型例子是房地产市场。
在一个社区中,如果有一幢豪宅出售,可能会引起周围邻居也开始考虑出售他们的房产,以获取更好的价格。
相反,如果某个社区房价下跌,那么整个社区的房产价值都将受到影响。
邻里效应还体现在消费意愿上。
当人们身处在消费较为昂贵的地区时,他们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减少消费。
相反,身处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地方,人们可能倾向于增加自己的消费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不完全市场是指那些在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成交困难的市场。
在这样的市场中,买家和卖家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明智的决策,由此导致交易出现流失或者成交价格不合理。
不完全市场的经济体系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行政管理、资源配置、资本金融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
邻里效应和不完全市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一个不完全的市场中,邻里效应可能会影响交易双方的决策。
当消费者面对交易的信息不确定性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向周围人寻求建议,以便更明智地做出决策。
同样,当市场经济制度不稳定时,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会受到影响。
邻里效应和不完全市场的共同点在于产生了交易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或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下。
针对这种情况,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包括改进市场经济制度、加强法规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消费者教育意识等等。
邻里效应和不完全市场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人类自身行为对市场影响的体现。
邻里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体系中的市场行为规律,而不完全市场则提醒我们要注意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变化风险。
在现代经济学中,解决邻里效应和不完全市场等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必将随着未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重要。
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中文名邻避效应外文名Not-In-My-Back-Yard概念对建筑项目厌恶而产生抗争行为对象居民当地单位目录1. 1 邻避效应2. 2 影响因素3. 3 案例1. 4 社会影响2. ▪利3. ▪弊1. 5 避免与化解邻避效应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以邻为壑”的典故演绎出另一个版本:由于当地群众不甘承受“以我为壑”的污染成本,衍生出对政府引进项目的集体抵制。
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在国际社会已是普遍现象;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
邻避效应影响因素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
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
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
首先,一些项目本身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属于邻避项目。
一方面,其产品或原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如PX项目的PX(对二甲苯)虽不是高危高毒化学品,但具有一定毒性,长期反复直接接触或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又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垃圾也是一种固体污染物。
另一方面,这类项目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如建设过程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营运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
国际金融学习题(人大陈雨露主编)第十一章
三、判断对错练习说明: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并在对〔T〕或错〔F〕上画圈。
1.开放经济的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由代表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的BP曲线表示,因此国际收支就是外汇收支。
答案与解析:选错。
开放经济的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由代表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的BP曲线表示,但国际收支≠外汇收支。
2.LM与BP曲线的相对位置由国内外资金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决定,假设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大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那么BP比LM更加平坦;反之,BP比LM更加陡峭。
答案与解析:选对。
3.国际金本位时期,虽然将汇率政策排除在外,使各国只能考虑通过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经济均衡目标,但由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作用,各国仍可实现内外均衡目标。
答案与解析:选对。
4.固定汇率制下,当开放经济处于对内失业同时对外顺差时,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无法促使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
答案与解析:选错。
固定汇率制下,当开放经济处于对内失业同时对外顺差时,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如扩张的财政政策能减少就业,增加需求,从而增加进口,减少顺差,所以可以促使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
5.斯旺图形中,假设YY'曲线相对于EE'曲线更加平坦,应以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部均衡目标,以汇率政策追求外部均衡目标。
答案与解析:选错。
当YY'曲线相对于EE'曲线更加平坦时,说明等量汇率变动条件下,维持内部均衡比维持外部均衡需要改变更多数量的国内总支出。
换言之,以汇率政策追求内部均衡目标相对更加有效,以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外部均衡目标相对更有效。
6.蒙代尔认为,在开放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最正确的政策搭配方式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
答案与解析:选对。
7.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开展中国家往往容易受到投机性货币冲出。
因为货币投机者笃定中央银行没有方法持久维系固定汇率制度,从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沽空这些国家的货币,以期从货币贬值中牟取暴利。
答案与解析:选对。
邻避效应原因及影响
邻避效应原因及影响邻避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避免在附近的地方购买或居住与其自身特征不同的人的现象。
其原因有很多,包括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方面,邻避效应可能由人们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感知和自我保护意识产生。
人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类似或者与自己愿意接受的人交往,以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
此外,人们也可能会通过避免与其他不同群体的人接触,以减少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度。
经济学方面,邻避效应可能是由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
不同社会群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在消费习惯、购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影响到商业区和居民区的房地产价格和市场需求。
由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会分别聚集到不同的地方,形成彼此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
人类学方面,邻避效应可能是由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可能包括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等多方面。
由于这些差异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选择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适应或者误解。
邻避效应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它可能加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随着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和“不同”的人交往,社会融合和多元化的程度可能进一步降低。
其次,邻避效应也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分配。
由于不同社会群体所处的地区的市场需求存在差异,商业区和居民区的房地产价格和市场需求可能也相应有所差异。
如果邻避效应太过明显,一些社会群体可能会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无法享受到一些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
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作者:陈彩虹来源:《读书》2009年第11期在现代货币面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用一句看起来费解的话表达了对货币的理解:货币就是货币的职能。
意思是说,货币本身是什么东西并不重要,不论它是商品还非商品,也不论它是黄金,还是纸制的票子及记录在册的数字,只要人们赋予它货币的职能,认定它具有衡量其他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小、能够交换别的商品和劳务、能够用来支付债务等职能,它就是货币。
这里涉及到现代货币的价值基础的问题。
现代货币是由各国发行的国家纸币,其价值基础就是各个发行国的商品和劳务量,或者说是发行国的经济实力。
持有这种货币者,与其说持有的是货币,不如说是持有对于这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的索取权更准确。
如持有美元纸币,就是持有了交换美国商品和劳务的权力。
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强,在货币发行数量有度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发行的货币就越能够得到足够大的价值支持,它就越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相反,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或是超过经济实力发行纸币,这种货币就只代表很少的商品和劳务量,或是根本不代表商品和劳务量,这时的纸币就是废纸一张,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的问题。
因此,现代货币形式上可以是纸制或数字的,但它无法脱离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基础,无法脱离发行国的经济实力支持。
如果没有这种支持,纸币就只是一张纸。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换言之,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是实实在在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
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这种货币商品“固定地”作为“一般等价物”,行使着货币的职能,因而它是“特殊商品”。
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石头、贝壳、烟草、金银等实在商品都充当过货币,至今黄金也还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它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谈到过纸币这类货币的形式问题。
他明确认为,纸币本身不是货币,而只是货币的符号,它只是代表商品货币或金银货币来行使货币的部分职能而已,即作为贸易的中介,代替货币来行使流通手段的职能。
邻避效应名词解释传播学
邻避效应名词解释传播学
邻避效应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信息过滤或信息选择。
邻避效应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受到自身观点、信仰、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信息选择的偏向。
此外,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也加剧了邻避效应的存在,因为这些媒介往往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喜好等因素,向用户推送与其观点相同的信息。
邻避效应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说明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信息的选择和过滤。
另一方面,邻避效应也提醒我们,应该在信息传播中注重多样性和公正性,避免信息的偏向和扭曲。
为了克服邻避效应的影响,传播学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增加信息的多样性和覆盖面,减少信息的重复和偏向;通过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增强其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传播机制,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邻避效应的影响,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蒙代尔-弗莱明模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五)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教材378) • 传导过程:略 • 结论:在资本完全流动和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 及外国财政扩张政策均具有输出效应,使两国均 衡收入水平都得到提高。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十一)固定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货币 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教材367) • BP曲线斜率大于LM曲线: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 缩性货币政策 • BP曲线斜率小于LM曲线: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 张性货币政策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十二)浮动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货币 政策(教材375) • 传导过程(分BP斜率大于和小于LM斜率两种情 况,) • 要点:BP曲线移动-形成初步均衡点(B)-外部 不均衡(逆差)-本币贬值-LM和IS曲线右移动, 形成新的均衡点C • 结论:有效
1 1 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二)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教材371)
LM I IS A i0 i1 y0 B Y y1 L策扩张,LM曲线右移至LM , 与IS曲线相交与B,利率为i ,资本外流,为 维持固定汇率,央行出售外汇,导致国内 货币供应减少,LM 曲线左移至LM,回到 原均衡点A,收入不变。 • 结论:货币政策无效
1 1 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三)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教材377)
I i1 A i0 LM y1 Y BP IS IS1 B
y0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过程:财政政策扩张,IS曲线右移至IS , 与LM曲线相交与B,利率为i ,资本内流,国 际收支顺差,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 增加,IS 曲线左移至IS,回到原均衡点A, 收入不变。 • 结论:财政政策无效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涉及“邻避效应”的项目建设仍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因此,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邻避效应”问题治理机制,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邻避效应”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并完善治理机制,已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产生“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中所出现的“邻避效应”,是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决策困境。
21世纪以来,“邻避事件”时而在各地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宏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的客观结果。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涉及“邻避事件”的公共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也必须不断的发展,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将伴随而行。
但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还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论的发展观念,已无助于解决“邻避事件”所造成的发展困境。
因此,需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发展理念,平衡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迅速提升,其表现形式为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等方面诉求不断增多。
邻近效应的名词解释
邻近效应的名词解释邻近效应,是指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评价往往受到邻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会更容易对与我们有关联度较高的人或事物持有更正面的评价,反之则是负面的评价。
邻近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例如,在购物时,我们常常受到推销员的影响,会更加倾向于购买他们推荐的商品。
这是因为推销员的话语和态度会让我们产生亲近感,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同样地,在社交场合中,我们更容易与邻近的朋友畅聊,而对于陌生人则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邻近效应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受到邻近效应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们在记忆信息时,容易将邻近的信息组合在一起,而较难分离它们。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新词汇时会发现,如果词汇的发音或意义与我们已知的词汇相似,我们往往能更容易掌握它们。
邻近效应也可以解释为我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意见相近的人的观点。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我们更倾向于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中接受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同的信息。
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过滤泡沫”,它削弱了我们对多样观点的了解和理解。
这种邻近效应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保持思维开放,并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来平衡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如何应对邻近效应呢?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邻近效应的存在,并理解它的影响。
我们应该批判性地思考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不轻易受到邻近环境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努力扩大我们的阅读和社交圈子,与更多不同背景、观点的人接触。
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并从中获得更全面的见解。
总结一下,邻近效应是指我们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受到邻近环境的影响。
它在购物、学习和社交等方面都会发挥作用。
我们应该意识到邻近效应的存在,并努力扩大我们的阅读和社交圈子,以避免过度受其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认识世界,拥有更全面的观点。
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邻避效应
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邻避效应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邻避效应揭示了与公平公正相关的伦理问题。
工程活动应该最大限度考虑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即不仅要顾及受益方利益的最大化,还要充分考虑利益受损方的损害补偿问题,以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邻避效应的冲突起源于"邻避设施"的兴建。
“邻避设施”是指能使大多数人获益,但对邻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命财产以及资产价值带来负面影响的“危险设施”,如垃圾场,变电站,殡仪馆,炼油厂和精神病院等。
对于这类基础设施,居民一般是认可他们的存在价值的,但是由于他们是承受实实在在的或者潜在的危害,所以他们的态度是:这些项目确实应该在建设,但是不该建设在我家后院。
一、导致邻避效应的五方面心理与认知因素。
(一)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
当存在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受影响社区在与政府的交往经验中存在失败或负面的经历时,则在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居民易于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
一旦政府的经济性补偿方案明显不公,极易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
(二)知识与信息欠缺。
当利益相关人缺乏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期与远期后果的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缩小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
(三)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
“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这些都是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可能出现的狭隘观点。
在基层社会政治中,这些观点易于获得群众支持,并可能被一些基层政治人物所操纵。
(四)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
一方面邻避设施的选址和补偿决策等,往往会被社区认为是强加的,导致情绪化反应;另一方面对抗性情绪和行为会加剧社区对设施的可能威胁的主观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环境学基础》-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环境学基础》-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邻避效应,也被称为免疫反应、对立反应或逆境反应,是一种在环境治理中常见的现象。
它指的是在某种环境干扰下,某些生物种群的数量反而增加,而不是减少,这是因为它们在适应环境干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举个例子,在某个森林区域中,如果环境中的某些树木被毁坏或移除,那么本来依靠这些树木生存的栖息于其中的动物种群可能会出现邻避效应,这些动物在寻找新的栖息地时,可能通过迁移、加强觅食活动等措施来增加其种群数量。
邻避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纵深层次性所造成的。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种群之间都表现出相互作用,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各种生态效应。
当某种因素在生态系统中发生变化时,对其中某种生物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多态性响应。
这种多态性响应是由于物种适应环境的生态行为、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等因素所造成的。
邻避效应的出现虽然可以带来某些好处,但其可以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能被忽视。
例如,邻避效应可能导致某些物种过度繁殖,影响到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导致生态链的紊乱。
此外,邻避效应的产生也为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应对邻避效应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种间关系的连续性、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和对接下来的环境改变的适应性等方面。
为了解决邻避效应的问题,环境监测和有计划的生态修复是非常必要的。
在环境监测方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生态监测系统,规范监测方案,并获得及时精准的监测数据。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对环境的全面监测,才能了解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同时,需要针对特定的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的监测和调查研究,持续关注其生态变化,及时掌握其状况。
在有计划的生态修复方面,需要将环境治理定位在整个生态系统易失控点。
对于邻避效应,环境保护和治理机构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避免或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这些策略包括:加强环境监测,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程度,及时向公众发布监测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关注两种或多种物种的相互关系;消除环境污染点,防止雨水和地下水的侵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网络,维护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减缓邻避效应的发生。
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是什么意思?】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以邻为壑”的典故演 绎出另一个版本 当地群众不甘承受“以 我为壑”的污染成本 衍生出对政府引进项目 的集体抵制。
邻避效应是指居民因 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 场、核电厂等)对身体 健康等带来诸多负面 影响,从而激发嫌恶 情结,滋生“不要建 在我家后院”的心理, 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 的、有时高度情绪化 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 行为。
Thanks For Watching!
参与人员:林、郑、黄、曾 2015年9月
实践: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新环保法不能成为“纸老 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 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真抓实干、不能懒政不作 为、久久为功、敢于碰硬、守住底线、决不允 许……这些表述让人们看到了环保部“铁腕治污” 的决心。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是全体 公民的共同责任。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他强调,“大气十 条”是对下一个阶段 治理雾霾的全面、系 统部署,是今后几年 治霾的行动指南和路 线图。今年要全面实 施“大气十条”,真 抓实干,提高治污水 平,大幅减少污染物 排放量。
• 对于中国目前的环境形 势,陈吉宁给出的形容 词是“十分严峻”,并 认为是“实现全面小康 的瓶颈问题”。他说, 目前污染物排放量仍然 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上,已经接近或者超过 环境容量, 在一些 地方、 一些时间段 超过还比较 多。
•
• 从清华大学到环保部,陈吉 宁作为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环 保部首位科班出身“掌门人”, 他在上任伊始就被寄予为环保 事业带来“新风”的希望。
• 在整场记者会上,陈吉宁既 显现出“学者范儿”,轻松说 出“邻避效应”的英文“NotIn-My-Back-Yard”;又态度 坚决地回应雾霾治理、推动新 环保法落实以及环保部“整改” 等问题:真抓实干、不能懒政 不作为、久久为功、敢于碰硬、 守住底线、决不允许……这些 表述让人们看到了环保部“铁 腕治污”的决心。
中国式“以邻为壑”
中国式“以邻为壑”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3年第7期大量的死猪被养殖户投进了黄浦江,一路漂流一路腐烂,漂到了上海地界,恶心了上海,惊动了全国。
“以邻为壑”,有了活生生的现实标本文本刊记者王海来历不明的被抛入江中的死猪,从浙江嘉兴一直漂到了上海,网络上流传着一组这些死猪漂流的照片:猪身高度腐烂,周边杂草、垃圾围绕,水质污浊,看着实在恶心。
上海发布消息称,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较为稳定,出厂水符合国家标准。
上游嘉兴也接连发声,或曰死猪不一定来自嘉兴,或曰当地没有集中爆发疫情——言外之意这是“放心死猪”,江水是安全的。
随着黄浦江死猪事件越闹越大,越挖越深,全国的人都了解个大概齐。
但有些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做不到“感同身受”——比如饮用江水的上海人,是有多么的倒胃口。
被转嫁的危机浙江省嘉兴地区被指是死猪的主要源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嘉兴平原大地上逐渐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养猪场。
上海因为出台了禁养、限养的政策,生猪养殖也转移到了嘉兴。
目前,嘉兴养猪户达到13万余户,每年饲养生猪超过700万头,出栏数达到450万头。
其中,出栏量的一半左右供应上海市场。
嘉兴养猪,上海买肉,这本来是一个和谐的市场经济故事。
有嘉兴官员称,当地生猪养殖死亡率约3%。
照此说法,嘉兴每年死猪超十万头。
自2009年开始,嘉兴开始推广死猪无害化处理池。
2013年以来,嘉兴市因养殖条件、养殖技术、气候等因素死亡了7万头猪。
眼下处理池的容量无法满足暴增的死猪。
于是,大量的死猪被养殖户投进了黄浦江,漂到了上海地界,恶心了上海,惊动了全国。
成语“以邻为壑”,有了活生生的现实标本。
以邻为壑,语出《孟子·告子下》,就是指把邻居当做大水坑,只图自己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尽管是个人行为,但嘉兴的猪场把死猪投江,就是把下游的上海当成自己的沟渠,把清净留给了自己,把祸害送给了下游。
事实上,嘉兴也曾经遭遇过上游的“以邻为壑”。
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
第43周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第43周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身边的“邻里效应”,做到强化其良性的影响,防止其恶性的影响。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此话不假。
比如,我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
又如,人们总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到意中人,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总归是不太多的。
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有1/3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
《南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情愿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
有人说太贵。
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元是买屋的,另外1000万元是买邻居的。
”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居呢?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接下来的这个实验,更耐人寻味。
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
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
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
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询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
在同一层楼中,和紧邻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
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此外,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在警察专科学校也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
这名心理学家把学生们的名字按其字母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按这个顺序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房间。
6个月后,他要求学生说出3个最亲近伙伴的名字。
邻近效应 方管
邻近效应方管
邻近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距离自己更近的事物或信息。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更容易记住离自己生活圈更近的朋友的生日,更容易想起离自己更近的超市的位置等等。
在学习和工作中,邻近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背诵材料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越是接近我们的视线或者越是已经记忆的内容,我们就越容易记住。
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利用邻近效应的原理,将需要记忆的内容放在离我们更近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记住。
此外,在团队合作中,邻近效应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当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更近,沟通更为频繁时,他们之间的合作效率往往更高。
因为邻近效应让彼此之间的信息更容易传递和理解,避免了信息传递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偏差。
然而,邻近效应也有其负面影响。
比如在做决策时,我们往往更容易受到那些距禱我们更近的信息的影响,而忽视那些离我们更远、更全面的信息。
这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够客观和理性的决策。
为了避免邻近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比如在做决策时,可以通过多方查找信息,充分了解事情的全貌,避免只受邻近信息的影响。
在学习时,可以尝试将重要的内容放在离自己更近的地方,但也要注意全面地复习所有的内容,避免只记住一部分。
总的来说,邻近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理解和控制邻近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团队合作,做出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决策。
邻避效应案例
邻避效应案例
邻避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某种危险或不良情况时,会采取避开该情况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们产生影响。
邻避效应案例有很多,比如:
1.某小区附近有一家化工厂,由于大量废气排放,导致附近居民感到不适,于是很多人选择搬离。
这种邻避行为不仅会影响小区房价,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2.某个城市的某个区域发生了多起恶性犯罪事件,引起居民的恐慌,很多人选择离开该区域,这种邻避行为可能会导致该区域的商业衰退和人口流失。
3.某个公共场所出现了传染病疫情,很多人选择避开该地方,但这种邻避行为可能会加剧疫情的传播,因为人们在逃离时可能会将病菌或病毒带到其他地方。
邻避效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人们的安全,但如果过于频繁或规模过大,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所以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1 -。
如何看待邻避效应
如何看待邻避效应邻避效应,是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
它能在社会现实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若处置不当,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引致TNUMBERFK效应的五方面心理与心智因素:1、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
当存在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受影响社区在与政府的交往经验中存在失败或负面的经历时,则在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居民易于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
一旦政府的经济性补偿方案明显不公,极易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
2、科学知识与信息缺乏。
当利益有关人缺少对公益性TNUMBERFK设施的近期与远期后果的充份介绍时,容易接受一些不精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增大TNUMBERFK设施的负面效应,误导其负面后果。
3、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
“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这些都是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可能出现的狭隘观点。
在基层社会政治中,这些观点易于获得群众支持,并可能被一些基层政治人物所操纵。
4、对TNUMBERFK设施的情绪化评价。
一方面TNUMBERFK设施的选址和补偿决策等,往往可以被社区指出就是让渡的,引致情绪化反应;另一方面对抗性情绪和犯罪行为可以激化社区对设施的可能将威胁的主观预期,构成恶性循环。
5、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
对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鄰為壑效應(beggar-thy-neighbor effect)
定義
簡單來說就是一國採取的政策行動儘管對本國經濟有利,卻損害了別國的經濟。
具體來說,即匯率代表貨幣的相對價值,因此,任何一個匯率水平,任何一個國家的匯率制度選擇,任何一個開放經濟體為實現內外均衡而實施的宏觀經濟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外部性。
其中,負的外部性即以鄰為壑效應。
釋義
以鄰為壑出自《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
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
吾子過矣。
”文章亦是對社會行為規範和行為方式的探討。
孟子這是在舉例,不僅稅收要遵守社會行為規範,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治水也是一樣。
大禹治水,就是人們治理水患行為的最好規範。
有了這個規範,雖然與大禹不在同一個年代,不在同一個地點,治理的不是同一條河流,但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的行為方式,而不是只憑自己的想當然,把水患強加到別人頭上。
其實,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才是最佳行為方式。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對於全球化而言,2011年將是艱難的一年。
2008年證明了全球化時代既能創造更快的增長,也能帶來更猛的衰退——“美國製造”的危機迅速蔓延至全球。
在2009年,人們體會到了全球性應對措施的好處,但2010年分歧重現。
亞洲經濟增長迅速回升,但發達國家仍深陷高失業率的泥沼。
2011年兩者間的差異將繼續加大。
儘管有證據表明,凱恩斯主義的政策行之有效(中國就是最突出的例證),而財政緊縮會導致可預見的經濟萎縮,但歐洲大部分國家仍在推行緊縮政策。
旨在謀求經濟復甦的協同宏觀政策已成為一個模糊的記憶。
更糟糕的是,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如今被視為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標誌性政策的最新版本。
世界如夢初醒般意識到,匯率可以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服務於本國利益——遏制進口,並推動出口。
美國表示,其貨幣政策通過降低利率、而非匯率來促進投資。
而新興國家則宣稱,其乾預行為是為了累積儲備,而非保護自己免受資本市場動蕩之累。
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在上世紀30年代沒派上用場,因為其它國家也回敬以同樣的政策。
如今的情況也是如此。
的確,新興市場已經以資本管控、資本利得稅、匯率干預以及低利率,來應對不受歡迎的資金流入。
結果如何呢?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資本市場更加分化,而全球化趨勢出現明顯的逆轉。
因此,全球化的擁躉們將面臨一個日益艱難的時期,因為有人認為,亞洲的經濟繁榮是以犧牲其它國家的就業為代價的。
政治領袖們可能會要求締結新的貿易協定,但批評者會指出,這種協議通常也會帶來金融與資本市場的開放——而正是這種開放政策催生了危機,並導致其迅速蔓延。
那些有可能因此丟掉工作的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抗議聲將尤其響亮。
讓我們暫且做一回白日夢,想像一下今年的情勢會有所改善——圍繞一種全球性儲備貨幣的工作啟動,全球金融監管取得進展,20國集團發展成一個新的全球經濟合作理事會,能夠讓世界上其它172個經濟體紛紛加盟。
世界有望就一個真正的發展性貿易回合取得進展,同時歐洲或許能實現亟需的製度改革,以確保歐元的存續,使全球金融市場回复表面上的平穩。
其中有些願望有可能實現,不過我不敢打賭。
但我們仍應繼續努力,確保盡可能多的夢想、在不那麼遙遠的將來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