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姚文放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课程编号:011501-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总学分:4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
具体包括: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主讲教师的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及电子邮箱:1、姚文放: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2、佴荣本: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3、古风:学士、教授、文艺学、美学,****************4、陈学广:博士、教授、文艺学、美学,***************************5、苏保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6、黄石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7、童伟: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8、赵彦芳: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cn9、陈军: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10、李春媚: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
回到中国问题的西方文论研究——姚文放教授访谈录
回到中国问题的西方文论研究——姚文放教授访谈录姚文放;张耀宗【摘要】当代治文艺理论的群体大致分从四条路径进入文艺理论研究:一是从马列文论进入,二是从西方文论进入,三是从中国古代文论进入,四是从美学进入.尽管不无交叉和兼及,但界限也颇为了然.无论是哪一条路径都各有擅场,但从美学进入文艺理论必须长于思辨分析,精于比较判断,工于综合概括.从“回到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学术”的本位出发,借鉴和吸收、反思和批判西方文论,促成中外文论的融通和互补,以推进文学理论的长足进展,这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可能成为文学理论一个重要的乃至主要的生长点.【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形式主义;历史主义;中国问题;学科史【作者】姚文放;张耀宗【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3;清华大学国学院,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张耀宗(以下简称张):姚老师,您好!受《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名家访谈栏目的委托对您做一次专访,这次专访主要想围绕您的学思历程和《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这本新作来谈一谈您对文艺理论研究在中国发展的回顾和发展趋势的判断。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文艺理论研究的?您开始步入这个学科的时候,现在回顾起来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姚文放(以下简称姚):谢谢您的采访。
我是共和国同龄人,经历过“十七年”、“文革”、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作为“77级”踏进了大学之门。
我对美学感兴趣较早,下乡当“知青”之前曾偶然借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一书,读得似懂非懂。
后来在古旧书店购得原版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让我大开眼界,从此对美学心向往之。
在大学毕业前发表了一篇美学研究方面的长文。
后来进入山东大学攻读美学专业,师从周来祥、曾繁仁先生,在美学研究方面才真正开了窍。
我是从美学进入文艺理论的,那是在我在大学执教之时,既要上“美学概论”课,又要上“文学概论”课,因此必须打通两者。
2020年扬州大学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考研参考书目是考研备考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一般由报考院系整理发布以供考生复习备考。
以下是2020年扬州大学考研官方参考书目,考生们要根据书目来选定教材和考研资料:
2020年扬州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法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更多扬州大学各学院考研参考书目请访问鸿知扬大考研网,鸿知扬大考研网是集考研资讯与资料、辅导于一体的服务型网站,提供免费的扬大考研咨询,欢迎广大考生们踊跃提问。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整理]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一、术语: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二、知识:1、 社会结构图式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
2、 “政治”的中介作用。
3、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4、 艺术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5、 把握文学本质的三个层面。
三、思考题: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文学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5、为什么说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6、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7、试与绘画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8、试与音乐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术语: 形象性 赋比兴 陌生化 典型性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意境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倾向性 形象大于思想 二、知识:1、文学的四大特征。
2、" 熟悉的陌生人"的提出及含义。
3、典型化的原则。
4、塑造典型人物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思考题: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3、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一、术语: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 二、知识:1、“寓教于乐”。
2、“为艺术而艺术”。
3、“熏、浸、刺、提”。
4、“兴、观、群、怨”。
三、思考题: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2、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3、能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等同于一般的感官快一、术语:摹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表现说 劳动说 二、知识: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文学概论教学参考书
文学概论教学参考书文学概论教学参考书一、主要参考教材1.[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2. 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4.吴中杰:《文艺学导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5.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8.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赵炎秋、毛宣国主编:《文学概论》,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11、姚文放:《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二、经典原著与研究专著1.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3.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6.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0.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11.英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12.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14. 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5.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7. 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8. 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版19.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版20.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1. 特雷·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2. 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24.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5.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26.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7.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29.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30. 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北京)1989年版31. 李泽厚:《华夏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32.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3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4.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5.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37. 李西建:《审美文化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38. 李西建、畅广元:《追求与选择: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价值思考》,商务印书馆201039. 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40.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1. 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42.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版43.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44.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45.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版46.陆机:《文赋》,《古今图书集成?陆士衡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47.钟嵘:《诗品注》(陈延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61年版48.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版49.司空图:《诗品集解》(郭绍虞集解),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版50.严羽:《沧浪诗话》(郭绍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61年版51.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52.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53.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版2004年版5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5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1984年版56.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57.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5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59.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60.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1.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大众文化批判的_症候解读_对当代中国文论重建的启示_姚文放
、
亦步 亦 趋
,
其 结果 就 是 酿 成
“
种
。
总 体性 制 度
”
或
“
单 向度
社会
”
,
而这 正是 法 兰 克 福 学派 对 之 予 以
,
大拒 绝
”
的
正是 这 两 大 心 理 落 差
出
驱 动 法 兰 克福 学 派 对 于 大众 文 化 与 文 化 工 业 问 题 重 新 做
,
考量
,
的 理论资 源
所 以 这 些 著述
一
度 受 到追捧
,
。
此时
,
计划 经 济 体 制 开 始 向 市 场 经 济 体制 转 化
一
随 之 引 发 了 当 代 大 众 文 化 的 遍 地开 花
,
这
前 所 未有 的 巨 变 使 得 中 国 学界 猝 不 及 防
,
面 临 着 两 个方 面 的 尴 尬
一
而在 他 和 阿道 尔 诺 合 著
“
启 蒙 辩证 法 》
。
书中
,
概 念得 到 了 系 统 论述
,
,
并与
,
大 众文 化
“
的概 念 区
”
别 开来
“
阿道尔 诺晚 年 曾 对 此事 进行 过 回 顾
”
其 大 意是
当
年将
文 化工 业
自
与
大 众文 化
区 分开 来 是 为 了 避 免 误解
。
பைடு நூலகம்
作 为批 判 理 论 的 具 体 运 用 和 真正 尝 试
“
它 凝定 了 大众 文化 批 判 的 内 涵
文学概论(姚文放版)PPT演示课件
我们将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分为十章,即: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 第五章 文学创作论;第六章 文学风格论; 第七章 文学作品论;第八章 文学语言论; 第九章 文学鉴赏论;第十章 文学批评论。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涉及“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第六章涉及“作品”与“作家”的关系;第 七章、第八章涉及“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第九 章、第十章涉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 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 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 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4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都是由它的研究对象 决定的,文学理论也不例外,它以文学作为研究对 象。
2、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 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 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 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简洁 地表述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 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7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
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
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
系
:
世界
↑↓
作品
↑↓
↑↓
作家 →
关于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研究
关于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研究刘晓丽的《理解文学性》一文把文学写作分为三个层次:经验写作、体验写作、超验写作,认为超验写作更接近文学性,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形式才是文学性的恒定面[3]。
赵玉琦认为,文学性的界定通常从语言的形式层面以及内容的虚构角度来阐述,不过多角度的选择本身就说明了文学性涵义的丰富,其论文《审美特质与阶层代言———关于文学性的两种视角》即是从审美和阶层两个视角去透视文学性的[4]。
陈伯海通过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点的梳理和辨析,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了文学与相关事象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文学史家的眼界,造成了残缺不全的文学史景观;“大文学”观则以“文学性”在前二者的两难境地之间寻求合理的折中与结合。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沉思瀚藻”和“缘情绮靡”二说足以构成中国文学“文学性”的质素。
可见,挖掘传统文论中的精华与西方文化展开对话与交流可获得新的时代内涵[5]。
董馨认为,“文学性”纷披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普遍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性”还是历史主义观点中的“文学性”,不但学术理论、媒体信息等领域所弥漫的“文学性”,而且文学中的“文学性”都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审美效果遮蔽现实矛盾、本质追问预设普遍法则、文学惯例彰显统治地位[6,7]。
南帆在《文学性:历史与形而上学》一文中认为,“文学不是形而上学的,先验的;文学是历史的,经验的,文学研究者作为历史语境的组成因素决定了———另一些时候也改变了———他们的文学。
”同时作者高扬“文学话语”的旗帜,认为“想象、虚构、不懈的创新追求”是现今的文学所匮乏的,同时又是现今的历史语境所渴求的。
这正是作者认定的“文学性”的组成部分[8]。
姚文放的《“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理解———以两种“文学性”为例》是一篇带有总结性的论文。
作者认为,当前文论界对“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有歧见,俄国形式主义者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均主张“文学性”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
文学概论(姚文放版)
多媒体课件
目
绪 论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
录
第六章 文学风格论 第七章 文学作品论 第八章 文学语言论
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
第五章 文学创作论
第九章 文学鉴赏论
第十章 文学批评论
绪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论
1、阅读绪论部分的四节内容。 2、初步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 内容构成、理论范围。 3、理解和熟练掌握文学、文艺学、文学理论 三个概念。 4、初步掌握并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 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柢是受到 经济基础制约的,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从文学的题材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学是当时社会生 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最终是为经济基础 所制约的,因此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在社会的不同发展 阶段便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也就有不同的文学内容。 2、从文学的风格来看,每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成,都不 会是无缘无故的,而总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文学风格 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它的形成并 非只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事,它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 3、从文学的样式和类型来看,它们的产生、演变和衰 亡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肯定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就将文学以 及其他意识形态(哲学、道德、宗教等)与经济基 础以及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区别开来,这同时也就 指出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在一般性 的层面上对文学本质作出界定;而肯定文学是一种 审美意识形态,则是进一步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 (哲学、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指出了文学不 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本质,在特殊性的层面上 对文学本质作出界定。
文论的深层机理与文论的创新机理——评姚文放《从形式主义到历史
2017年第7期 N o. 7 2017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i n a n J o u r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总第222期S u m N o. 222【书评】文论的深层机理与文论的创新机理—评姚文放《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程相占(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如果说中国文论界有一个最具诱惑力,同时又最令人焦虑的话题的话,那么,这个话题一定是 “创新”。
特别是在目前倡导文化自信的宏大语境中,如何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论,既 是每一个文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也是每一个学者理所应当的学术追求。
但是,真正的理 论创新必须有坚实而厚重的学术基础,这至少包括如下三方面:对于国际文论深层机理全面而深刻 的把握,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洞察与高度的提炼,对于严密理论思辨技巧的熟练运用一这就是笔 者所认定的“文论的创新机理”,亦即文论创造活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
综观国内目前为数众多的 学术出版物,能够将上述三方面较好结合起来的著作并不多见,姚文放最近出版的《从形式主义到 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姚著)较好地将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
第一,对于国际文论深层机理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20世纪初期以来的国际文论流派众多,纷繁复杂,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乃至头晕目眩。
如何 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做到执简驭繁,既考量着一个学者的宏观视野,又考量着一个学者的学术智 慧。
姚著提出了一个理论命题,以之作为全书的立意和灵魂,这个命题是: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 层机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文学理论“向外转”。
这是对于过去百年间(俄国形式主义兴起至 今)国际文论总体趋势的宏观把握,最早由美国学者米勒于1998年指出。
文学理论 姚文放
四、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1、文学能够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 积极的、进步的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 展,而消极的、倒退的文学则对社会发展和经济 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文学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常通过 政治的中间环节。 3、文学也常常对其他意识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学也影响哲学、道德、宗教等,也能极其深刻 地改变哲学、道德、宗教等的状况。
西方
• 最早对“文学”作出经典性界定的是法国女 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1800年出版的《从社 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论文学》) 一书中有“论想象的作品”一章,专门讨论 作为“想象的作品”的文学。 文学 (literature):“想象的作品” 文学 (literature)与诗(poem)
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 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 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 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 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 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 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 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 文学。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 性质 自然科学 自然世界 自然现象 判断 社会科学 自然之真 把握真理 认知 社会之真
社会生活 社会现象
人文学科 • 方法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性
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确认价值
价值判断
一般性 普遍性 证明 注重客观性 排斥主观性 处于两者之间,既把握普遍社会规律,又与人的 价值判断有关 个别性 特殊性 评价 注重客观性 不排除主观
三者关系
• 三个分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 一方面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 究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成果作为基础。 • 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也不能 离开文学理论所提供的观念、方法、原则 的参照 。
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姚文放【摘要】虽然原创研究应该是以创造当代中国原理、概念、范畴为目标,但就原创是一个古代和中国现代文论很少涉及的话题以及将原创的努力作为一个积累而逐步深化的过程而言,以下八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为理论原创问题的研究贡献了彼此独立而又相关联的思考:袁济喜、姚文放分别就原创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做了挖掘;刘顺利、韩德民通过姚永朴、宗白华对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的资源做了新的阐发;张锡坤则致力于中西方文论的打通;张伟则致力于美学原创的综合方法的思考;何平就原创如何应对当下的文学批评问题发表了看法;张震则就文学性问题初步展开了个人化的理解与建构.【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原创研究;美觉与文论;中国文学;文化【作者】姚文放【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产生得很早,在秦汉典籍之中就可以见到大量的文字记载。
千古以来,这种创新意识在政治、人生、哲学、伦理、文学等人文层面展开,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凝结为一种基本的人文意识。
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涵,它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奋发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特质;永在追求、永怀希望的理想色彩。
中国古典美学以其独特的气质而自立于世,这种气质来自一脉相承的精神遗传、文化传统,而创新意识便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之中代代相传的重要精神基因,赋予了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精神风貌。
以往的研究更多注意美与善、美与真的关系,很少注意到美与新、审美与创新的关系,实际上中国古典美学对于创新问题有大量的论述,创新意识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其一,创新意识乃是一种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开创文明、更新社会、促进人生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堂堂皇皇的大美、壮美和阳刚之美,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辞》)、“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周易·大畜卦彖辞》)、“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篇》)、“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
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姚文放【摘要】建构当代文学理论的工作往往被想象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一次声势浩大的工程,表现为重大的理论变革,大规模的范式转换,大面积的话语换班,除旧布新,百废待举.其实更多的情况并非如此,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掀天动地的,也许它就是对于某个有意义的话题改头换面的重写,但一经重写,便境界全出.【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41)005【总页数】3页(P10-12)【作者】姚文放【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建构当代文学理论的工作往往被想象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一次声势浩大的工程,表现为重大的理论变革,大规模的范式转换,大面积的话语换班,除旧布新,百废待举。
其实更多的情况并非如此,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掀天动地的,也许它就是对于某个有意义的话题改头换面的重写,但一经重写,便境界全出。
所谓“重写”,就是人们根据当下语境,从特定的思想背景和现实境遇出发,重新选择角度和路径,对既有问题进行新的阐释,从既有主题演绎新的变奏。
杜威·佛克马曾对于文学的“重写”问题予以关注,指出“重写”的几个要点:一是它“复述早期的某个传统典型或者主题(或故事)”;二是它“暗含着某些变化的因素——比如删削,添加,变更”;三是它“必须在主题上具有创造性”[1]。
总之,“重写是有差异的重复。
它是引起惊讶的差异,是新的看待事物的方法。
”[2]佛克马所说“重写”既指文学创作,又指文学史写作,也指文学理论建构。
①佛克马明确指出,他所提出的包括“重写”在内的若干命题“用以探讨文学研究学科的基本原则”。
参见D.佛克马:《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张晓红等译,《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22卷第4期,第59页。
这种以重写为建构的情况人们往往熟视无睹,其实在文论史、美学史上恰恰不乏其例。
第一个例子是德国古典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与文化学 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勃然兴起,文学研 究与文化研究的关 系。
文学理论与语言学 关系更加亲近。我国古代 有“言不传意”、“得意 忘言” 、“言不尽意”、 “立象尽意” 的说法; 西方文论:“语言学转 向”。
第五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
•
•
•
文学理论有自己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面: ⑴哲学方法的层面。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 的方法等 ; ⑵科学方法的层面。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 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 法; ⑶专业方法的层面。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 文化学方法等。 介绍几种专业方法:
2、从文学的风格来看,每一种文学风格 的形成总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
“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 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样式和类型来看,它们的产生、演 变和衰亡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经验方法
• 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所采用的重要方法,其特点在于凭 感受,凭体会,通过鉴赏、体验、玩味而悟出某些道理, 而这一切大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 • 长处:能够完整地、辩证地把握对象,避免在人为的分 析解剖之中割裂和肢解对象;在理解问题时充分发挥主 体性,包括灵感、悟性、直觉和才情,避免抽象的理论 推演所造成的刻板和机械。 • 不足:缺乏系统性、体系性,很难形成那种逻辑严密、 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所提出的概念范畴的内涵也不 太明确、不太确定,很难作定量分析和科学的验证;其 特有的叙述形式也造成理论上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 性质 自然科学 自然世界 自然现象 判断 社会科学 自然之真 把握真理 认知 社会之真
社会生活 社会现象
人文学科 • 方法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性
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确认价值
价值判断
一般性 普遍性 证明 注重客观性 排斥主观性 处于两者之间,既把握普遍社会规律,又与人的 价值判断有关 个别性 特殊性 评价 注重客观性 不排除主观
第二节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 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就是说文学 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之一。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 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 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 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 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 的。 ——马克思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关系
文学理论与哲学 哲学作为一种原则大法,为文 学理论提供本体论、认识论和 方法论的基础,因此哲学对文 学理论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 它不应成为哲学的传声筒,不 应成为哲学观念的一种图解和 例证。 文学理论与美学 美学需要借助文学理论从文 学艺术的经验材料中总结出 来的道理,文学理论需要运 用美学对于美和美感的哲学 概括来深入探讨文学的审美 特征。
• 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人文学科
等
数、理、化、工、农、医等 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 学、地理学等 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 学、文艺学、美学、文学史、艺术史
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通常被划归 于人文学科。当然这归根结柢还是由其学科特点决 定的。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其主旨在于 把握文学的价值,它所感兴趣的是文学的特殊性, 而研究者对于文学的特殊性的把握不能缺少其个人 的体验、感悟和领会。
“作品” 与“世界”
“作品” 与“作家”
“作 品” 本身
“作品” 与“读者”
文学 本质论
文学 创作论
文学 作品论
文学 接受论
第 第 第 第 一 二 三 四 章 章 章 章 文 学 本 质 论 文 学 特 征 论 文 学 功 能 论 文 学 发 展 论
第 第 五 六 章 章 文 学 创 作 论 文 学 风 格 论
四、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
1、文学能够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 积极的、进步的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 展,而消极的、倒退的文学则对社会发展和经济 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文学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常通过 政治的中间环节。 3、文学也常常对其他意识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学也影响哲学、道德、宗教等,也能极其深刻 地改变哲学、道德、宗教等的状况。
(三)心理学方法
•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创建 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的诞生。 • 这种方法以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渗透为主 要特点,借助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和范畴 来研究文学现象。
恋母情结
(四)形式主义方法
• 这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盛行的一种文学研 究方法,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到英美新批 评,再到结构主义文论,文学符号学、现 象学文论、接受美学、再到解构主义文论, 构成了一股贯穿20世纪之始终的形式主义 文论大潮。 • 强调文学以语言形式为本位,认为文学形 式并不是文学内容的附庸,它本身就是独 立自足的,它不受文学内容的限制,与社 会、历史、文化、道德、宗教无关。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 学。 • “文艺学” 是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正确 名称应是“文学学”,即关于文学的学问。 •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 批评、文学史 。
• 文学理论主要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范畴等。 •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应用学科,它需要依靠 文学理论的背景,运用文学理论所提供的观 点、原则和方法直接剖析和评价作家、作品 和其他文学现象。 • 文学史以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 为研究对象 。
新技术革命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崭新的文学样式
信息技术迅猛发 展
电影、电视、 广播、录音机、 录像机、音响、 电子音乐、激 光造型、互联 网、手机、 MP3等
网络小说、 网络剧本、 网络歌曲、 博客、微博 等
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1、文学总是受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的支配 而呈现出特有的面貌。
2、文学也常常因受到哲学、道德、宗教等其 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改变其总体性质 和发展态势,从而表现出并不与社会经济 基础的变迁相同步的相对独立性。
第 第 七 八 章 章 文 学 作 品 论 文 学 语 言 论
第 九 章 文 学 鉴 赏 论
第 十 章 文 学 批 评 论
第四节 文学理论的理论范围
学科分类有三个层次: • 一是从人类知识体系的总体构成来区分,可 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 二是从具体的学科科目来区分,有哲学、美 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 文艺学也是并列其中的学科之一; • 三是从同一学科中不同的专业性质来区分, 例如文艺学可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 学史三个分支。
思考题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 于何种位置?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 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 4、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 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 5、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试举一 种专门方法加以说明。
西方
• 最早对“文学”作出经典性界定的是法国女 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1800年出版的《从社 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论文学》) 一书中有“论想象的作品”一章,专门讨论 作为“想象的作品”的文学。 文学 (literature):“想象的作品” 文学 (literature)与诗(poem)
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 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 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 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 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 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 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 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 文学。
●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与一定 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与人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相应的分配关系、 交换关系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政治、 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人类社会一切精神活动的 总和,包括政治观点、法律观点,以及哲学、 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
三者关系
• 三个分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 一方面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 究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成果作为基础。 • 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也不能 离开文学理论所提供的观念、方法、原则 的参照 。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
•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 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活 动四要素理论 • 世界 • ↑ • 作品 • ↙ ↘ • 作家 读者
(二)社会学方法
• 1800年法国作家斯达尔夫人出版《从社会 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一书是文艺社 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文学社会学方法的基本要点在于确认文学 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文学的两头关联着 社会生活,一方面它来自社会生活,受到 社会生活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通往社会 生活,反过来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文学概论
姚文放 教授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架
第四节 文学理论的理论范畴
第五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 • 先秦时代,最早使用“文学”一词的是 《论语· 先进》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 、政事 、文学 。 • 汉代 《史记》、《汉书》中,有了“文学”与“文章” 之分,继而汉代有“文笔”一词作为“文章”的别称。 • 南朝宋颜延之将“文笔”一分为二,“文”归“文”, “笔”归“笔”,但后人的划分又有区别: 刘勰依据文辞的音韵形式来划分,将韵文划归“文”, 将散文划归“笔”; 萧绎:抒发情思谓之“文”;论事说理谓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