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沉淀的临床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1. 冷沉淀凝血因子是什么冷沉淀凝血因子,听上去有点高大上的样子,但其实它就是从血液中提取的一种成分,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

简单来说,冷沉淀就像是从汤里捞出的面条,专门提取出那些“好东西”,比如凝血因子,帮助我们的身体在受伤时更快地止血。

1.1 何时用到它?那么,冷沉淀凝血因子到底什么时候派上用场呢?这可是个关键问题!比如说,如果你有个病,叫血友病,或者在大手术后出血不止,那就得赶紧用上冷沉淀了。

它能有效补充身体里缺少的凝血因子,像是给我们的血液加了一层保护膜,让出血的风险大大降低。

1.2 它的优势在哪里?冷沉淀的好处可不少。

首先,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补充凝血因子,让患者立刻感觉好很多。

其次,它的来源也相对丰富,通常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的,所以说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

还有一个小秘密,冷沉淀的使用范围广,除了治疗血友病,像是创伤性出血、产后出血等情况,冷沉淀都能大显身手。

2. 临床应用的实际案例接下来,咱们聊聊冷沉淀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想象一下,一个小男孩在操场上摔了一跤,结果一出血,血流不止。

这时候,医生就可能会想到用冷沉淀来帮忙止血。

这种情况下,医生会迅速为他输注冷沉淀,几分钟后,出血就控制住了。

哎,这可真是及时雨啊!2.1 在手术中的使用再比如,在大型手术中,尤其是心脏手术,出血量常常不容小觑。

这时候,冷沉淀就像一位英雄,义无反顾地冲上前来,帮助医生维持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通过冷沉淀的输注,医生们能有效减少术后的出血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试想一下,如果手术中没有冷沉淀,后果可想而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啊!2.2 对于孕妇的意义最后,我们再看看冷沉淀对孕妇的重要性。

很多孕妇在分娩时可能会经历大出血,而这时冷沉淀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及时输注冷沉淀,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确保母婴安全。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3. 注意事项和未来展望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冷沉淀也不例外。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冷沉淀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相关注意事项。

冷沉
淀是一种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常用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冷沉淀原理
冷沉淀是利用低温和盐类使蛋白质或核酸在溶液中凝聚沉淀的
方法。

通过调节温度和添加盐类,可以使特定的蛋白质或核酸在溶
液中析出形成沉淀。

三、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1、蛋白质纯化:冷沉淀可用于蛋白质的纯化,通过调节温度和
添加盐类,将目标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纯化和富集。

2、核酸提取:冷沉淀可用于核酸的提取和纯化,通过使DNA或RNA在低温时形成沉淀,可以将目标核酸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

3、沉淀剂的选择:在进行冷沉淀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沉淀剂,
常用的有乙酸钠、乙酸铵、甘氨酸等。

四、冷沉淀的注意事项
1、温度控制:冷沉淀需要控制合适的温度,一般常用的温度为4℃或其他低温环境。

2、盐类浓度:添加适量的盐类可以促进蛋白质或核酸的冷沉淀,但过高的盐浓度会导致其他蛋白质或核酸的沉淀。

3、pH值调节:适当调节pH值可以影响蛋白质或核酸的溶解性
和沉淀性。

4、沉淀时间:留意沉淀时间,过长的时间可能导致一些有价值
的物质也被沉淀。

附件:
本文档无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冷沉淀:通过低温和盐类使蛋白质或核酸在溶液中凝聚沉淀
的方法。

2、沉淀剂:在进行冷沉淀时添加的盐类或其他化学物质,用于
促进目标物质的沉淀。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发表时间:2014-07-17T09:04:00.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孙志华[导读] 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FFP)在1℃ -6℃融化后,分离出大部分的血浆。

孙志华(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50022)【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095-021.概述1.1定义: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FFP)在1℃ -6℃融化后,分离出大部分的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解物质在1小时内速冻成固态的成分血(简称冷沉淀)。

冷沉淀含有新鲜血浆中全部的活性成分,如凝血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及纤维结合蛋白(Fn)等成分。

1.2. 有效成分的主要作用:1.2.1 凝血因子Ⅷ: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其加速因子Ⅹ活化,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1.2.2 纤维蛋白原(Fg):是凝血公共途径上的效应分子,可以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加快,是血小板间的桥梁,含量增高可使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强。

1.2.3纤维结合蛋白(Fn):是一种粘性糖蛋白,具有促进纤维蛋白交联、细胞黏着、上皮细胞移行、修复和分化的作用,同时具有抑菌、抗感染和免疫调控作用。

1.2.4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与胶原蛋白、血小板结合,当大血管出血时,以vWF为中介,粘附在胶原纤维上,形成血栓,得以止血。

1.3. 质量标准:1.3.1 Ⅷ因子含量200毫升全血制备:≥40IU300毫升全血制备:≥60IU400毫升全血制备:≥80IU1.3.2 纤维蛋白原200毫升全血制备:≥75mg300毫升全血制备:≥113mg400毫升全血制备:≥150mg1.3.3特别说明:国家标准中400毫升全血(200毫升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以每袋80IU标识,实际是标识的Ⅷ因子含量。

临床实际以400毫升全血(200毫升血浆)制备的冷沉淀标识为每袋1单位(U)更为科学。

冷沉淀讲稿

冷沉淀讲稿

临床输血病案规范
第三步 输 血
责任护士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 作规程。 主管医生、护士要认真观察输血过程并做好 记录。 患者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按其“处理流 程”处理。 “输血报告单”要粘贴病历中。
医生、护士职责
明确各种血液成分 在输用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风险性?
输血治疗风险

我院存在的问题
输血申请单填写不全、漏项。如:
申请医师、上级医师、抽血人、检 验项目 血型、合血标本与检验单、申请单 患者姓名不符,(音同字不同), 甚至标本上无任何标识。 取血人员、容器待规范,人员对取 血登记内容不清楚。
临床输血展望
美国马萨诸塞州细胞高级研究所报告:
胚胎干细胞可用来培植红细胞。 干细胞造血为人类输血带来新的突破 O型血与任何血型匹配,O型血干细胞 一经确认,将可以生产出与任何血型匹 配的“万能血”,合成的O型血可储备 起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交通事故、 恐怖袭击、战争)
高约30 g/L

儿童每kg体重输入6ml全血,大约可提高血红蛋白
10g/L

输注1单位血浆 多数凝血因子水平将上升25% 50%

成人输用一个治疗量血小板,大约可提高血小板数
输血病案第一 步关键点:
填写《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申请单》 要准确!不能空项!不能漏项! 输血成分名称、数量要与临时医嘱相符。 输血相关化验报告单要齐全!时效性要准确! 特殊情况要注明血标本已抽,结果未归! 病程记录中要详细描述输血指征。
冷沉淀输注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荨麻疹、循环超
负荷、心功能不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及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等。
成分血输注的基础知识

冷沉淀在中药药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冷沉淀在中药药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绿色环保
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中药提取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冷沉淀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推动中药产业的绿色转型。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未来展望
未来,冷沉淀在中药药效成分提取 、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等领域的应 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02
中药药效成分提取
方法概述
传统提取方法介绍
01
02
03
煎煮法
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利用 水作为溶剂将药效成分提 取出来。
浸渍法
将中药材浸泡在溶剂中, 使药效成分逐渐溶解在溶 剂中。
渗漉法
将中药材粉末装入渗漉筒 中,加入溶剂后使溶剂渗 过药粉,将药效成分提取 出来。
冷沉淀技术在中药药效成分提取中的效果评价体系。
06
存在问题、挑战及
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存在问题及挑战分析
提取效率低
传统冷沉淀方法在提取中药药效成分时,往往存在提取效 率低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
成分损失
由于冷沉淀过程中温度、pH值等条件控制不当,易导致 药效成分的损失,影响中药疗效。
纯度不足
组成成分
冷沉淀中富含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 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凝血因子 Ⅷ等,这些成分在血液凝固、伤口愈 合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冷沉淀性质与功能
物理性质
冷沉淀为白色或灰白色疏松状物,不 溶于水,但可在特定条件下溶解于生 理盐水或酸性溶液。
化学性质
生理功能
冷沉淀中的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参与血 液凝固过程,有助于止血和伤口愈合 ;同时,冷沉淀还具有免疫调节和抗 炎作用。
现代提取技术提取效率高,溶剂消耗 量小,对药效成分影响小,但设备要 求高,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20世纪60年代冷沉淀被pool博士发现,1964年首先应用冻融沉淀法从血浆中提取出来白色沉淀物。

因富含FⅧ、Fg、Fn等凝血因子,而用于HA、Fg缺乏、凝血因子ⅩⅢ缺乏和vWD等出血性疾病治疗,是现代成分输血的一部分。

因其纯度不高,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在发达国家,除非无可先择或紧急情况,并不考虑应用冷沉淀治疗HA、vWD和FⅩⅢ缺乏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临床输血技术快速发展,该项技术突破传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除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的治疗,还有报道应用于深度烧伤、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激发的口腔溃疡等病的替代治疗。

现将冷沉淀组成和作用机制,制备方法,规格与储存,在临床中的应用,输注剂量及注意事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冷沉淀制品能更好地服务与临床。

1冷沉淀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抗血友病球蛋白(FⅧ)是由FⅧ促凝活性、FⅧ促凝抗原、FⅧ有关抗原和FⅧ有关的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等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可加速FⅩ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FⅢ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生物体内半衰期在8~12h,变化较大。

纤维蛋白原(Fg)由肝脏合成的,在凝血过程中,由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都加快。

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起到加快止血、改善微循环、防止出血的作用。

纤维结合蛋白(Fn)又称纤维连接蛋白,1974年国外开始研究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和组织液中,分子量约450KD,由两条相似的A链和B链组成的二聚体高分子糖蛋白。

有促进细胞粘着、上皮细胞移行、纤维蛋白交联,抗感染、抑制细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提高白细胞活性、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控功能,为上皮修复营造环境条件等多种生物活性。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SF)即Ⅲ因子存在于血小板及血浆中,经凝血酶切除部分肽段后被激活Ⅲa。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冷沉淀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提取生物大分子的方法,它利用低温条件下使大分子凝聚结晶沉降于溶液底部的原理进行分离。

在临床实践中,冷沉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分离、病毒扩增、药物提取等领域。

以下将就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冷沉淀的临床应用1.蛋白质分离:冷沉淀可用于将溶液中的蛋白质从其他成分中分离出来。

通过在低温条件下使蛋白质凝聚结晶沉降,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蛋白质提取物,用于后续的实验分析或药物研究。

2.病毒扩增:在病毒制备和扩增过程中,常常需要对病毒进行纯化和分离。

冷沉淀技术可以用来沉淀和提取病毒颗粒,通过离心等方法将病毒分离出来,用于制备疫苗或进行病毒学研究。

3.药物提取: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常常需要通过提取和分离的方法得到目标药物。

冷沉淀可以用来沉淀和提取药物中的活性成分,使其得到纯净的提取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生化实验: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实验中,冷沉淀可以用来分离和提取目标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用于研究其结构和功能,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冷沉淀的注意事项1.操作条件:冷沉淀的操作条件一般在4摄氏度以下。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保持低温,以确保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的沉淀和分离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避免结晶的形成和溶液的冻结。

2.离心速度和时间:在进行冷沉淀后,需要通过离心等方法将沉淀物分离出来。

离心速度和时间的选择需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操作时应仔细控制参数,以确保分离效果。

3.沉淀物的收集和处理:在冷沉淀后得到的沉淀物需要正确收集和处理。

为避免细菌或其他污染物的污染,收集器皿和操作工具应提前消毒,同时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并避免过度搅拌或振荡。

4.沉淀物的保存和稳定性:冷沉淀后得到的沉淀物可能存在降解或失活的情况,需要存储在适当的条件下,避免温度变化或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可以考虑冷冻保存或加入保护剂以增加稳定性。

冷沉淀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冷沉淀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文献标志码:A
胆汁酸是胆汁中一类24碳胆烷酸羟基衍生物总称,属内 源性有机阴离子。人类胆汁中胆汁酸有15种,主有胆酸 (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少量石胆酸
2007,9(4):343-344.
分黏附在肺脏层胸膜上,增加纤维蛋白对漏气口的覆盖,使得
气胸破El愈合牢固,肺大泡不易破裂,避免了胸膜剧痛、严重胸
E7]孙业富,夏爱萍.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中的应用[J].临
床输血与检验,2008,10(2):166—167. 1-8-1司徒超,付秀丽,孙毅.冷沉淀佐治新生儿颅内出血疗效
(6):447-448.
[12]王华松,郭鸿.IZl服冷沉淀物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修
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1):36—37.
[13]赵玲.纤维黏合蛋白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观察r-j].
中国输血杂志,200l,14(1):]姚银荣,贾存荣,王万彤,等.富含纤维蛋白的冷沉淀滴眼 液治疗角膜疾患63例[J].河北医药,2002,24(9):764. [153王朝廉.冷沉淀胸腔内注入治疗顽同性气胸12例报道 [J].重庆医学,2003,32(4):493. [16]朱雪梅,杨爱玲.冷沉淀外用治疗糖尿病足[J].中国民间
2.1
疾病。冷沉淀佐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有明显疗效。司徒超等口]
应用冷沉淀辅助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与常规治疗比较,疗效 良好,病死率降低,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新生儿颅内出血 治疗中,冷沉淀因富含Ⅷ因子具有改善凝血机制和止血作用, 而所含的Fn则起到生物胶作用,促使上皮细胞与基底膜黏附 固着,使破伤血管及创伤组织愈合,达到止血及破损黏膜再生 的作用。
血液病
冷沉淀中由于含Fg、FⅧ因子、vWF因子、FⅫ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输血治疗是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成分输血作为一种输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冷沉淀凝血因子作为血液成分的一种,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冷沉淀凝血因子?冷沉淀凝血因子,也称冷沉淀,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置于2~6℃冰箱中过夜融化或在1~6℃水浴装置中融化,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物质在1小时内速冻成固态的成分血。

冷沉淀凝血因子富含五种成分:Ⅷ因子、XⅢ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

来自200ml全血分离的冷沉淀Ⅷ因子≥40U、纤维蛋白原≥75mg;来自400ml全血分离的冷沉淀Ⅷ因子≥80U、纤维蛋白原≥150mg。

二、主要功能补充Ⅷ因子、XⅢ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

(1)Ⅷ因子又称抗血友病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复合物,可加速XⅢ因子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有助于血小板第Ⅲ因子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其含量增加可促进内源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Ⅷ因子缺乏症又称血友病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常见自发性出血或外伤出血后止血困难等症状。

(2)XⅢ因子是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催化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分子间的交联反应,促使纤维蛋白凝块更加紧密、坚固,增加纤溶抵抗。

因此,XⅢ因子对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凝块有重要作用。

XⅢ因子半衰期长,且因子活性5%以下也可以维持机体正常凝血功能。

XⅢ因子缺乏时只能生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SFM),患者常见延迟性出血,创面愈合不佳等症状。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重要的血浆成分,作为载体具有稳定Ⅷ因子的作用,参与构成Ⅷ因子复合物,且能与血小板相关位点结合,介导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过程。

先天性或获得性vWF缺乏或功能异常时,可出现凝血障碍。

(4)纤维蛋白原是凝血途径的效应分子,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加快,同时纤维蛋白原作为血小板间的桥梁,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血浆冷沉淀(CRYO)的临床运用

血浆冷沉淀(CRYO)的临床运用

纤 维 蛋 白原 水 平 。一 般 成 人 的常 用 剂量 为 每次 输 8袋 。 使血 中 纤
维 蛋 白原 水平 维 持在 0 5 . ~1 0 / .g L为 宜 。
2 血 浆冷 沉淀 的 生理功 能 l6 4年 该制剂 被 用于 治疗 甲型 血 友病 出血 获得 成功 。 所以 医 9
维持 用 药 天数 需 根据 病 情 而 定 。 血 管性 血 友病 与 甲型血 友病 不 同 , 疾 病变 异 性较 大 , 难 提 其 很 供 冷沉 淀 的剂 量范 围 , 般认 为每 1 k 一 O g体重输 1 , 日 1 , 袋 每 次 维
持 3 d, ~4 当手术 患者 发生 迟发 性 出血时 , 维持 治疗 7 O 。 应 ~l d 纤 维 蛋 白原 缺 乏 症 患 者 所 需 冷沉 淀 剂 量 , 决 于 患 者 血 浆 中 取
5 1 若 输 注 剂量 较 小 , 人可 以 不要 求 同 型输 注 。 若输 注剂 量 . 成 较 大 , 对 新 生 儿 、早 产 儿输 用 时 , 求 同 型相 输 。 或 要
5 2 冷沉 淀融 化时 , . 温度 不要 超过 3 ℃ , 7 以免 引起 第Ⅷ 因子 活性 丧 失 。如冷 沉淀 经 3 ℃加 温后 仍不 回融 , 7 提示纤 维 蛋 白原 已转变 为 纤 维 蛋 白则 不能 使用 。 融化 后 的冷 沉淀 , 必须 在 4 内或 更短 的时 h
务 人 员一般 认为 , 浆 冷沉 淀主要 用 于治 疗 甲型血 友病 。一直 没 有 血
因子 Ⅻ 缺 乏症 患者 有 出血 倾 向时 , 以每 l k 可 g体重 输 1 冷 0 袋
沉 淀 , 2~3周输 1 即达 止 血 目的 。 每 次
4. 用法 2

冷沉淀检测方法及应用

冷沉淀检测方法及应用

实验结果观察
实验后处理
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并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测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
清洗实验器具、整理实验数据,将废弃物进 行无害化处理,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05
结果分析与解读策略
阳性结果判断标准
凝集反应
当冷沉淀检测中出现凝集反应,即颗粒或凝块形成时,通常判断 为阳性结果。
离心法
通过离心作用,将冷沉淀 物与上清液分离,便于后 续分析和检测。
显微镜观察法
利用显微镜观察冷沉淀物 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 征。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比浊法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变化,检测冷沉淀物中特定成分
的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02
将抗原或抗体与酶结合,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反应,定量检测
浊度增加
在冷沉淀检测中,若反应液出现明显的浊度增加,也可判定为阳 性结果。
免疫学法
采用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时,若检测到相应抗原,则判断为阳性 结果。
阴性结果处理建议
确认实验操作无误
首先确认实验操作过程是否规范,无误差,以确 保结果的准确性。
重新采样检测
若首次检测为阴性,建议重新采样进行检测,以 排除采样误差。
疗作用。
组织修复与再生
冷沉淀中的纤维蛋白原 等成分在创伤愈合、组 织修复与再生过程中发
挥关键作用。
免疫调节
冷沉淀中的某些成分具 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助 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罕见病治疗
冷沉淀还可用于一些罕 见病的治疗,如血管性
血友病等。
02
冷沉淀检测方法介绍
传统检测方法
01
02
03
冷藏法

冷沉淀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冷沉淀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冷沉淀制备方法,为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提供更加 可靠的支持。
04
冷沉淀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中 应用
诊断方法原理及操作流程
原理
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 因子等成分,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时,这 些成分会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这些变化 可以辅助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
02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冷沉淀关系
病原微生物种类及特点
细菌
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可 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真菌
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 胞核,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感染。
病毒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寄生在活 细胞内才能复制和增殖,常引起呼吸 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感染。
VS
操作流程
采集患者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血浆,将血 浆置于4℃冰箱中静置过夜,次日取出已 析出的冷沉淀,进行检测分析。
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患者因发热、咳嗽就诊,经检测冷沉淀中 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常升高,结合其他检查结 果,最终诊断为肺炎链球菌感染。
案例二
一名疑似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检测冷沉淀 中特定抗体的水平,成功鉴定出病毒类型,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影响因素与机制探讨
冷沉淀制备工艺
机体免疫状态
不同的制备工艺可能影响冷沉淀中成分的 种类和含量,进而影响其在感染过程中的 作用。
机体的免疫状态对冷沉淀在感染过程中的 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可能降 低冷沉淀的疗效。
病原微生物种类
作用机制
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冷沉淀的反应可 能存在差异,导致其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不尽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综述・冷沉淀的临床应用进展张冬青,汪德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1070(2010)01-0030-03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0.01.011冷沉淀是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1~6℃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沉淀在血浆中的冷不溶解物质,并在1小时内冻结而制成的成分血,对血友病A出血疗效显著。

近年来,冷沉淀及其制剂不仅用于治疗血友病,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

1冷沉淀的临床应用1.1在先天性凝血因子Ⅷ和vWF缺乏或减少中的应用血友病A是常见的遗传性凝血障碍疾病之一,促凝成分FVE缺乏,为内源性途径凝血障碍,故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形态、PT、T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均正常,AtYlT延长,凝血活酶生成不良,患者需终身输注FVl治疗出血,冷沉淀所含17VI活性较FFP高5~10倍,所以也是国内常用的治疗血友病A出血的重要FⅧ制剂。

在血友病A患者手术治疗和预防出血中,冷沉淀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血友病A患者手术时必须将其第Ⅷ因子凝血活性(FVl:C)提示至止血水平,以防手术诱发严重出血。

补充FⅧ的原则是大手术前将患者FVl:C提升至50%~100%,小手术前提升至30%一50%,术后继续补充适量FⅧ,使FⅧ:C维持在止血水平,直至伤口愈合,补充FⅧ期间要检测FⅧ:C,以及时调节补充FW的剂量和时间,FⅧ的半衰期为8~12小时,为保证止血效果,应8一12小时输注1次,剂量为首剂的一半。

血友病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内多次出血所致,机制尚不明确。

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炎需由血液科与矫形外科合作,需补充缺乏的因子,目的是提高血中凝血因子浓度,达到止血,临床上常用冷沉淀制剂以补充FⅧ。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病因是不能合成正常数量的VwF的分子或合成异常,临床特点为自幼即有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减低,出血类型为皮肤黏膜,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斑、月经过多,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血尿、外科手术后出血不止及产后大出血,关节及肌肉出血甚少见。

输注冷沉淀剂来替补VwF,可有效控制或预防其出血。

对有血管性血友病的孕妇在分娩前1天和分娩后3天应用冷沉淀制剂,有助于产妇的治疗…。

1.2在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中的应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是治疗DIC出血的重要措施。

冷沉淀所含的成分均为DIC出血时所需要补充的,FXⅢ在DIC晚期(纤溶亢进期)可以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变成稳定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可以稳定纤维蛋白凝块,并增加纤维蛋白凝块对纤溶酶的抵抗性,且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有研究表明观察20例多发伤并发DIC早期输注冷沉淀的临床效果,对冷沉淀输前、输后12~24小时和输入3~5天凝血象及D一二聚体水平测定,发现输注冷沉淀后12~24小时及输入3~5天与输注前相比,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加,D一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因此对多发伤并发DIC患者早期输注冷沉淀可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凝血机制,恢复机体功能¨oo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伴有罕见的临床症状万方数据f崽3JJ《中国医刊》2010年第45卷第1期的罕见疾病,这种疾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临床症状从极微出血到大量出血不等,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极易发生脾脏破裂,用冷沉淀治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可明显改善其预后。

新生儿时期由于凝血因子无法通过胎盘,故体内与维生素K相关的凝血因子均较低,但纤维蛋白原、V、Ⅷ、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数目则在成人正常范围,称为新生儿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用纤维蛋白原制剂冷沉淀替代治疗,病情受到控制,病例好转"J。

尿毒症出血症状是由于肾衰竭引起的,在临床上有显著的后遗症。

因为这种临床症状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治疗有多种选择,包括透析、输注红细胞生成素、冷沉淀、去氨基精加压素和妊马雌酮,因冷沉淀是一种富含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的血浆衍化物,能迅速纠正尿毒症性出血【4J。

1.3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冷沉淀可使Ⅷ因子浓缩10倍以上,它富含纤维结合蛋白,是机体的一种重要调理蛋白,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出血情况,达到止血目的。

早期输入冷沉淀对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患者有明显的止血和促进创伤组织修复作用H1;用冷沉淀胸腔注入可治疗气胸【51;冷沉淀可用于器官移植术减少内脏出血;用于抢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凝血机制[61;用于胃癌等恶性肿瘤手术中,具有止血效果好、术后炎性渗出物少和伤口修复时间短等优点;用于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肠粘连"3;如与血小板等联合应用对于创伤性失血等大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旧1;冷沉淀用于肛肠疾病外科手术后、胃溃疡等疾病中,有利于创面愈合治疗‘91。

拔牙是口腔门诊工作中常见的治疗措施,拔牙的手术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拔牙术后出血不止的情况较为常见,因此,如何对拔牙术后的出血进行有效的止血,是口腔临床较为关心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局部压迫、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塞和局部缝合等。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冷沉淀局部填塞压迫的方法,用于拔牙术后止血,对止血和促进拔牙创面愈合具有良好效果,术后出血率优于121腔临床常规止血方法¨0|。

・综述・311.4在不易愈合创面中的应用肿瘤患者放疗后口腔溃疡发生率为100%,采用保护创面以及局部药膜敷贴对溃疡愈合作用较弱。

有研究显示使用冷沉淀制剂,可显著降低患者进食疼痛感,对放疗后口腔溃疡创面愈合有明显作用【1¨。

肛瘘是肛管周围组织感染性疾病,其术后创面系开放性伤口,手术损伤大,创面愈合时间长。

在高位肛瘘挂线后外用冷沉淀,可明显加速创面肉芽生长,明显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2f。

用冷沉淀和庆大霉素的混合液均匀地喷洒于褥疮患者创面上,能很快控制炎症和渗出,具有治愈时间短,恢复迅速等特点¨3|。

1.5冷沉淀Fn的临床应用Fn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高分子量糖蛋白,是所有器官基质的非胶原成分之一。

Nishida等首先以人血浆冷沉淀为原料,用亲和色谱法获得纯化的Fn液,制成滴眼剂用于治疗角膜疾患疗效显著。

如由冷沉淀与氯霉素或庆大霉素配成的滴眼剂对角膜损伤、角膜炎、结膜修复、晶体穿孔具有一定的修补和封闭作用,对视网膜脱离时可起固定作用¨4|。

用3%过氧化氢清洗化脓性中耳炎,然后滴入冷沉淀进行治疗,发现冷沉淀对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及骨疡型疗效较好。

冷沉淀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使PT、AFIT、r13"明显缩短,病死率较对照组下降¨51,因为冷沉淀所含的Fn则起到生物胶作用,促使上皮细胞与基底膜黏附固着,使破伤血管及创伤组织愈合,达到止血及破损黏膜再生的作用。

宫颈糜烂为妇科常见病,在已婚妇女中发病率可达50%以上,而且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目前,治疗宫颈糜烂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但是均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用Fn软膏进行治疗,明显优于妇炎栓组¨6。

1.6冷沉淀制品一纤维蛋白胶的应用近年来,一种用冷沉淀、人凝血酶、牛抑肽酶、氯化钙和血小板等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纤维蛋白胶(又称纤维蛋白黏合剂)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止血剂,纤维蛋白胶有5个主要的药理作用:①止血作用;②黏合加固作用,并促进缝合伤口的愈合;③封闭体内空腔及促进神经修复;④黏附作用,提高皮肤移植成功率;万方数据32.・综述・⑤减少渗出液,抗内膜粘连作用。

纤维蛋白胶可用于外科手术及内镜治疗中的伤口防水、止血和促进愈合,能快速有效控制外科手术过程中血液的流失,尤其在控制缓慢出血、体液渗出、针线处渗血、淋巴液渗出及实质性脏器的出血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在手术过程中将纤维蛋白胶均匀地喷在创面上,能很快在创面表面形成一层屏障,避免坏死组织细胞内的溶菌酶漏出,迅速结痂止血,防止周围组织进一步受损。

纤维蛋白胶与激光混合使用可增强止血、密封和复原效果,与神经营养生长因子混合用于神经修复【17J。

2冷沉淀的使用方法输用前宜在37℃水温10分钟内融化,融化后的冷沉淀必须尽快输注或局部应用,否则可致不稳定的Ⅷ活性降低甚至丧失活性。

如果在融化后有纤维蛋白析出或因故不能输注,则当废弃,禁止重新冻融或使用。

由于冷沉淀黏度较大,在输注时可于冷沉淀袋的出口部位加入少量生理盐水(10~15m1)加以稀释以免凝集堵塞针头,输注剂量应根据病种及临床需要而定。

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静脉点滴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如血友病、大出血等。

局部注入适用于留置引流管引流的患者,如气胸等。

局部喷洒或点滴适用于外伤、皮肤黏膜疾病患者,如烧伤、角膜炎等。

口服适用于消化道黏膜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等。

冷沉淀输注剂量取决于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和适应证,以达到30%血浆凝血因子的最低浓度(通常10~15ml/kg)即可,维持剂量5~10ml/kg,大失血时,用量可加大,使用剂量取决于临床实际情况和监控结果。

3冷沉淀输注后的不良反应冷沉淀治疗的主要风险是传播病毒疾病和变态反应。

近年来,我国的输血安全性较前大大提高,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难以排除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由某些不可预测或不能防止的输血传染病和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临床上输用的多为多人份冷沉淀混合品或提纯物,这就加大了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可能,国外多采用病毒灭活的方法以减少感染。

少数患者输注冷沉淀时可发生变态反应,但一般症状轻微;如遇IrA缺乏的患者可能产生抗体而再次应用时则发生不良反应,此时应改用凝血酶或其他止血代用品。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给危重病人输以冷沉淀其存活率及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是冷沉淀的使用应在除去引起DIC病因的原则下进行,否则血栓形成的物质继续释放人血循环,输入富含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冷沉淀就有进一步激发血栓形成的危险;另一方面,合理应用冷沉淀能够充分发挥成分输血的优点。

参考文献:[1]GojnicM,FazlaglcA,Likiel,eta1.NewapproachofthetreatmentofyonWillebrand§diseaseduringpregnancy[j].ArchGynecolOb-stet,2005,273(1):35—38.[2]王国峰,林秋泉,周金东,等.冷沉淀在多发伤并发DIC治疗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4(27):56.[3]张爱民.新生儿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20例[J].广东医学,1999,20(JO):48.[4]HedgessJ,DehoneySB,HooperJS,eta1.Evidence—basedtreat-mentrecommendationsforHi'emitbleeding[J].NatClinPractNephr01.2007,3(3):138—153.[5]何静,陈方祥,马贵山,等.血浆冷沉淀治疗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的临床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1999,1(1):21.[6]张玲莉,张蔚东,沈寒放,等.胸腔内注入冷沉淀预防复发性气胸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