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 请用“/”给文中划线处断句(两处)。

(2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辄.复不遂辄:(4)鲁直所谓.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1(五)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1~25题。

(10分,每小题2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霁:雨过天晴。

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

殆:大概。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上下一白▲(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22.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余: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见渔人,乃大惊23.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4处。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24.翻译下列句子。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5.【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高洁情怀和▲的生活态度。

【乙】文中的“▲”“▲”两字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考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考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考题及答案解析文言文阅读(12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A.棹小舟入湖(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及下船(到……时)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未及偏赏(偏僻的地方)C.已不觉目酣神醉(尽兴,痛快)山色如娥(美女的黛眉)D.客此(做客)余挐一小舟(即“拿,“持,引申为撑、划)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②.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痴”字相呼应,一个“独”写出了作者孤独失望的情怀。

【乙】文“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对比阅读及答案

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对比阅读及答案

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对比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14分)甲.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霁:雨过天晴。

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

殆:大。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3)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4分)参考答案: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7.C 28.(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14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三天,湖中的人和鸟声都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准备好小船、毛衣和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空、云、山和水都一片白茫茫。

湖上只有一条长堤、一个湖心亭和我的小船和两三个人的影子。

乙.那晚,天空放晴,林间月光明亮,可以数毫发。

于是我放弃了小船,步行沿着湖边,拿着拐杖。

经过雷峰、南屏,到惠因涧洗了脚,进入灵石坞,沿着支径上风篁岭,休息在龙井亭,喝了泉水。

在普宁寺和寿圣院,我走过了十五个佛寺,都是寂静的,没有人声。

路边的房屋,灯火闪烁,草木茂盛,流水激荡,几乎不像人间的景象。

走了两个时辰,才到达朝音堂,拜访了辨才先生,第二天才回去。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霁:雨过天晴。

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

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鸟声和人声都消失了)2)上下一白(一片白茫茫)3)濯足于惠因涧(在惠因涧洗了脚)4)谒辨才于朝音堂(拜访辨才先生在朝音堂)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见渔人,乃大惊答案:C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我划着小船,穿着毛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那晚,天空放晴,林间月光明亮,可以看得清楚。

29.甲乙两文中,“大雪三日”“天宇开霁”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湖中人鸟声俱绝”“十五个佛寺,皆寂不闻人声”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静。

(4分)二)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三天,湖中的人和鸟声都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准备好小船、毛衣和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空、云、山和水都一片白茫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一)【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A.棹小舟入湖(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及下船(到……时)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未及偏赏(偏僻的地方)C.已不觉目酣神醉(尽兴,痛快)山色如娥(美女的黛眉)D.客此(做客)余挐一小舟(即“拿,“持,引申为撑、划)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②.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痴”字相呼应,一个“独”写出了作者孤独失望的情怀。

【乙】文“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答1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答1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阅读答案
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4分)
(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
6.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班级: 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 题。

(9 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1)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 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 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详细的描写。

24.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
(1)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 (2)大雪三日:__________
(3)雾凇沆砀:__________ (4)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
(5)客此__________
2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B.甲文在写景之后,笔锋一转,继写湖心亭的奇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写对方的惊讶实际就是写自己的惊讶。

C.甲文写景,虽寥寥数语,即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乙文写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晚春时节西湖的神韵之美。

D.甲乙两文语言都很简省,甲文中的主人公既有遇人之乐,也蕴藏着淡淡的怅惘与哀愁,而乙文中的主人公则完全陶醉在西湖美景之中。

答案:
24.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每处1分,共2分)25.(1)都(2)下了三日(3)白气弥漫的样子(4)划(船)(5)客居此地(每空1分,共5分)26.(1)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每小题3分,共6分)
27.C(3分)说明:仲春时节,不是晚春时节,没有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