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测试: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2.作业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指出并解释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接着,提出拓展问题:“土地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价值观素养。
总计:45分钟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应学会对土地改革进行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改革中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等,以增强学生对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理解。此外,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改革的历史,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改革的影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相关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共2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共22张PPT)
(B)
A.减租减息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免除农业税 D.变土地私有为公有
6.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
( B)
A.全国农村地区
B.新解放区
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
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
7.“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 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 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 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
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 业化开辟道路
二、土地改革概况
1.地区: 新解放区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30日
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9.(2017·宁夏)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
A 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粮食 8.7 14.1
棉花 48.8 26.5
油料 22.4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改革阻力
2.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 经济的政策?
有利于减少土改的阻力,孤立地主阶级,保 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 的顺利进行。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下册说课稿第3课《土地改革》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下册说课稿第3课《土地改革》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 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 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交流学习体会, 培养合作意识, 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 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 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 体验学习的快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图文声像并茂, 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拓宽知识面。

教材中的小字及自由阅读部分不作讲述, 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 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1.重点: 土地改革, 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 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 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等运动,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突破方法是通过录像、图片、小品表演等方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业绩, 分析、提炼、归纳土地改革意义。

2.难点:学生可能对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

因为1931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的,却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分析
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
示为高国兴表家示工庆业贺。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歌剧《白毛女》剧照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
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 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 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 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 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 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 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 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 腿。
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
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提示:旧的封建制度是农民遭受 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了农 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阅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 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土 (原因)
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B.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1950年颁布
地 经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
1950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1.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意义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
本课知识点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的公布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土地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土地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八、总结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不可忽视,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 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权益,农业和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新中国 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九、参考资料
课本
学习手册
网络资源
五、土地改革的成效
增加农民积极性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 更多的权益,激发了他们的 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促进工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为工业提供了更多 的农产品供应,推动了工业 的快速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稳定 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提 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六、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 元 第3课 土地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这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土地改革课件,采用新版人教教材。本 课件将带您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意义、措施、实施、成效以及历史意义。
一、背景
在农民状况和土地问题的背景下,土地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了解背景 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政治意义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更多 的权利和地位,推动了农村 社会的进步。
经济意义
通过重新分配土地资源,土 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 展和产出的提高。
社会意义
土地改革打破了封建土地制 度,实现了社会上的公平和 正义。
三、土地改革的措施
1
土地革命
通过武装力量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
土地改革法
制定法律规定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农民权益保护。
四、土地改革的实施
1
组织农民协会
2
通过组织农民协会,调解农民之间的纠
纷,维护农民的权益。
3
消除土改中的弊端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000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0001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经过: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J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 _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_ 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1951年,某地农民领取了“土地居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据是(B)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1949年9月29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为完成这个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C)A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B.剿灭各地土匪C.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D.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准备3.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 D .土地改革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西藏获得和平解放C.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胜利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5•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3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3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1.学生课前读书2.导入新课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③开始:④法律依据:⑤内容:⑥实施:⑦结果:⑧历史意义: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新课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新课标)

7.9
8.6
2.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
A 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①②③
D. ④③②①
当堂小练
3.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西藏)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土地改
歌剧《白毛女》剧照
1950年生活状况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
1、背景:新广中大国 的成 农立 民后 处, 于无新地解或放少区地土状地态分,配没极有为生不产合积理极,
性,政权不稳定。
2、原因: 根本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
发展
直接原因--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6、结果:
(1)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西藏)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 本结束。(2)广大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 屋等,还免除了约300多亿千克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农民丈量土地
农民拔除地界碑
农民烧地契.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❶ 地主: 家庭拥有土地,家庭成员不参加劳动,只依靠地租收入或雇佣农工耕种,属于被 打倒的阶级,没收多余土地分给其他农民,只留下自行耕种所需要的土地。 ❷富农:
地改革法》
• 第三篇章:乐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 第四篇章:兴农——富民强国的中国梦
复习回顾 1.古代和近代有哪些人提出过土地改革的要求?为什么?
封建土地私有制
均田免粮
有田同耕
平均地权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课件

A.知B识分子 C.领导干部
B.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D.工人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或少地 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对经济的影 响是( )
A.彻底废除了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专制 D
C
A.彻底摧毁了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是经 济方面的意义,故选择C项。
第十二页,共十八页。
课堂小结
第十三页,共十八页。
第九页,共十八页。
祥对比
1947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的 比较
项目
1947 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法律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富农政策 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新解放区
不 实施范围 老解放区 同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相当于
3.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
第二页,共十八页。
新课导入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 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 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 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 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 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占总耕地数 50%以上
14%
第五页,共十八页。
新课讲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内容丰富,既有历史背景的介绍,又有具体政策的阐述,还有对土地改革影响的分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新主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较为具体,学生对其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的领导,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的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阐述土地改革的影响。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土地改革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作用。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解放战争胜利2.农村阶级矛盾尖锐3.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4.实行“耕者有其田”5.土地改革完成6.农民翻身后获得土地7.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8.巩固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课件3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课件3 新人教版

农民 土地 所有制
农民
地主 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 劳动成果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
1.指导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政策规定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分田原则 ——所有农村人口可以分得土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内容: 废除
3、完成:1952年底பைடு நூலகம்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三、土地改革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土地改革-烧地契.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 次土地改革。”
三、土地改
必要性 (原因) 经过 结果 重要性 土 地 改 革
(意义)
A.旧中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 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原因)
B.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直接原因)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四、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一、知识梳理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背景: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2)文件的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任。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但是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在讲解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适当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让学生阅读。

然后教师指出,新解放区是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内容,强调这次土地改革上与过去的土改有所不同,注意保护富农经济,对地主由过去没收其一切财产改为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房屋,保护民族工商业等。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可以从土地所有权的转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

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小调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土地改革的史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最后由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得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课标学法点津1.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了解封建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在认识这些背景的基础上,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时间、内容,结合图片理解土地改革法的受欢迎,通过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并且要扎实记忆。

2.歌谣记忆法:土地改革──1950年变化大,颁布“土地改革法”,彻底摧毁旧制度,翻身农民当了家,农业恢复和发展,准备建设工业化。

3.思维误区警示:识区:对土地改革前后土地的归属问题认识模糊。

警示:土地的归属问题比较抽象,分析时很容易把个人、集体和国家混为一谈,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往往与现实的土地问题相冲突,要注意把握不同的历史阶段土地的所有权问题。

现在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把土地所有权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

例: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有()A.使用权 B.管理权 C.经营权 D.所有权解析: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对土地有所有权。

因此正确答案为D。

四、中考命题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中考经常涉猎的一个问题,因此对建国之初的这次土地改革,我们需要了解背景,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时间,土地改革完成等知识点。

考查的题型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等。

五、时事热点链接1.2014年12月,天津市农委、市规划局、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颁布扶持农村城市化建设新政策,推动农村城市化建设实现重点突破,2014年力争使滨海三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城市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2.2014年1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2014年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北京发布。

蓝皮书中收录的《201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指出: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政策指导下,2014年国家对农村的教育、医疗、保障、环境和转移支付大幅增加。

据李培林介绍,2014年,农民工工伤和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都已经超过了2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扩展到近3000万人;到2014年6月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农村84.9%的县市区和82.8%的农业人口。

六、中考试题分析例:[2014年吉林省]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使新解放区近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因此正确答案为A。

作者简介:薄会娜,女,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第二中学历史教师,史地政教研组组长,参加工作一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所教的文科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2006年被评为怀来县优秀教师,论文和教学文章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报·历史周刊》等多家报纸上发表,2007年被山西《新课程》报社聘为特约编辑,并参与了《红烛3+2》《优化设计》等图书的编写工作。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