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578907f61fb7360a4c6586.png)
—(—48)刘0 巩少固奇政《权关的于需土要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迎喜来儿70土 逃改居后深第山一多个年丰,收头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
同时60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
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
那么50,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实在什么时期。
人口
1实9行5400地—主19减52租年减底息,农民交租交息
“ 耕 者愿 有望 其: 田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 年底实现了。
毛泽东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革命 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解决了农民问题,就是解决了 中国革命问题。
那么,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实在什么时期。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大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结论:土地改革标志着我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彻 底完成,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最彻底的社会变革。
(三)学习探究三: 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 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 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 —毛泽东
“1950年辽宁金县经土改后现状是:梅家村的农民,昼 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全部种上了花生 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 年增长了26.9%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探究四: 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学习探究三: 土地改革的意义
导入新课
歌剧《白毛女》讲述 了这样一个故事:
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 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 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 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 传说为“白毛仙姑”。八 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 霸,喜儿获得翻身。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a4df8ad76a20029bc642d49.png)
地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主,剥削的 主 主要方式是地租。
富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种他人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常依 农 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
削雇佣劳动。
中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些租种他人土地,都有相当的生产工具, 农 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合作探究二】
梳理中共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的土地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时期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 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 纲》
新中国成立初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期时期
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
农民
平等
农民自己占 有劳动成果
相同点
土地归 私人所 有
3、结合教材相关史事(P14),可以看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作用 是什么?
特点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
作用
减少土改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P14材料研读:
【合作探究二】
人口 三维柱形图 2 土地
材料二: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 ,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 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 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 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 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第3课土地革命课件14张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第3课土地革命课件14张](https://img.taocdn.com/s3/m/7d93289c69dc5022aaea0090.png)
想一想:土地改革后农民能得到 什么?
土地
农具
房屋
牲畜
材料研读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 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中国社会和农村经济 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要废除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发展农村经济,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 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定基础。
195 农村 果 《土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 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 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 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设准备了条件• • • • • • • • • • • • •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 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法》 3.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中国农村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 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 地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土 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 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 地面积50%以上,而占全国农 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 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 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 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 存在着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 10、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 11、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 12、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13、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八九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 14、相信自己,坚信自己的目标,去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磨难与挫折,不断去努力去奋斗,成功最终就会是你的! 15、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后也会让自己相信。 1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7、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是了。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就是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18、幻想一步成功者突遭失败,会觉得浪费了时间,付出了精力,却认为没有任何收获;在失败面前,懦弱者痛苦迷茫,彷徨畏缩;而强者却坚持不懈,紧追不舍。 19、进步和成长的过程总是有许多的困难与坎坷的。有时我们是由于志向不明,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碌碌无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退缩,与自己“亲密”的妥协没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使得机会逝去,颗粒无收。 20、任何人都不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它来自完全的自我约束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永远别放弃自己,哪怕所有人都放弃了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057f3952d380eb62946d9f.png)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所具有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也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和经验,亦未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
为了避免抽象化和概念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要做些深入浅出的解释。
如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是由农业来提供的,这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时代;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打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几个具体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初步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用而有效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初步尝试去探究学海奥秘,在合作与交流中碰撞思维,增长见识,接受情感教育,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形成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
![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a0f9bcb26fff705cc170a42.png)
自学指导1(1分钟)
1、土地改革的原因(必要性)P13第一段 2、找出土地改革的过程:开始和完成的时间、 标志 P13第二段 3、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 思考: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有何变化?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检测1(4分钟)
1.根本 原因:
重点:
封建土地制度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 __________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不同点
土地 占有者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 民之间是剥削 与被剥削关系
产品分配
相同点
地主 阶级
地主阶级占 有绝大部分 劳动成果
土 地 私 有
农民
地主阶级 和农民一样 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 占有 劳动成果
自学检测2(3——5分钟)
土地改革的意义:
(笔记P15)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 ④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抗 美 援 朝
原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起止时间: 1950-1953 司令员: 彭德怀 五战五捷 战役 经过 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 黄继光 邱少云 精神: 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 历史意义: 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 位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3、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 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 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 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 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 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 什么? 1952年 土地改革的完成
土地改革--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土地改革--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40427d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a.png)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课堂活动
请你和同学合作共同寻找出有关土地改革的 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开始时间、采取的措施、范围、 具体做法、完成时间、取得的成果等)
【概况】
起止时间 1950—1952年底基本完成 范 围 新解放区 标 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 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作 业:
• 1.识记本课知识点 • 2.完成同步基础训练
贫苦 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 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 地改革,获得土地。
2、由材料三可知,当时的农民阶级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拥有自己的土地
土地改革必要性(原因)
根本原因 (1)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直接原因
2、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材料三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 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材料四 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 业的发展扩大市场……使中国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的,而没有资金, 没有数百亿银元的资金投资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那就不要想加快我们的 工业化。”
--1950年,刘少奇《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意义
4、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 土地改革 (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 土地改革 (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515cc8ff00bed5b8f31d59.png)
二、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1、地区: 新解放区内 2、开始的时间、文件(依据):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3、主要内容: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完成:
(私有制)。
1952年底,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195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颁布,得到农民群众的热 烈拥护。
①:原因:封建的 ② 目的: 废除
,阻碍1. 此。图反映了建国初 。 期什么运动?土地改革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 本的原因是什么?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 依据是什么?
《…….土地改革法》
4. 这一运动使生产资
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 化?
拔除地界碑 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所占农村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20-30%
90%
70-80%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
发展地。主
农民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根本)
2、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未土改,广大农民迫切 要求进行土改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知识梳理二
对外: 抗美援朝(1950.10-1953.7) 巩
固
新
生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政
权
对内: 土地改革(1950 -1952)
必要性(原因)
1、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经济发展 2、新解放区的人口—要求进行土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c289b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a.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ppt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3f791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2.png)
5.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A
6.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旧中国的劳苦百姓们
1946年中国之 苦难民生影像
2.实施: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 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材料研读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 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 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
①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 大大提高 ②粮食产量增长。 ③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1.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A
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A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一《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一《中国土地改革法》 D.1பைடு நூலகம்49年一《中国土地法大纲》
B
4.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04460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a.png)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 社会的发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土地改革的实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还有大约1.3亿人 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
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耕地(%) 50%以上
14%
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农村,一方面,占人口数一半以上的无地少地农民不 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地主的剥削;另一方面,地主、高利贷者、商人、 官吏数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体制,以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则使所 有农民都得承受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压迫和剥削。当时的民谣集中概括了这 种社会现状:“农民背上两把刀:租米重,利钱高!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 上吊、坐监牢!”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农民分到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 高;粮食产量增加; 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阅读学霸作业本第11页【课中研学】,总结土地改革的影响。
史料一 土地改革后,过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 作为土改最直接受益者,在拥有自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 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空前发展。 史料二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 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史料三 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48.3%,粮食产量增 长44.8%,棉花增长193.4%,油料增长168.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a3d94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c.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笔记【基本情况】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措施——土地改革,介绍了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实施过程。
同时讲述了土地改革胜利的经验及意义。
【教学重点】1. 背景和目标2. 实施过程3. 胜利经验及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笔记】一、背景和目标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解决土地问题是实现农村民主化和人民民主的重要任务。
2. 解决土地问题两个方面:一是“耕者有其田”,二是发展生产。
3. 土地改革的目标是:解放农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过程1. 理论准备(1)毛泽东在土地革命中得出的“敌我矛盾依然存在”的基本原则。
(2)以“马列主义普遍原理”指导土地改革。
2. 土地改革的主要措施有:(1)宣传教育在农村选举的代表大会上,由党员领导,向广大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宣传教育工作,发动群众参加土地改革,提高群众觉悟,增强群众的组织力。
(2)确定调查范围在调查范围内,团结将要分田的贫苦群众,组织反对地主的斗争,发动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
(3)调查研究对土地的亩均产量,使用量、土地生产力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为土地分配提供科学的依据。
(4)逐级分析从比较基层的村庄开始,按照逐级扩大、逐级深入、逐级推进的方法,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5)土地分配对贫苦农民和中农的土地进行“耕者有其田”的分配,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进行公共所有化。
(6)交流措施对地主的土地进行收回、公有化,实现土地改革。
三、胜利经验及意义1. 土地改革取得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2. 土地改革引起广泛的社会动员,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人民的信心。
3.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思考探究】1. 你对这节课学到的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实施过程有何深刻体会?2. 举一个例子说明土地改革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作用?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土地改革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01ed24c7e21af45b307a87b.png)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C
2.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废除了( A.资本主义剥削土地制度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土地私有制 D.封建剥削制度
)
B
3.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 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B
4.与“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这一历史现 象是因果关系的是( )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走上了一条合作化的道路 ④搭上了社会主义快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D
9.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 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稳定物价之战 D.西藏和平解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443a085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b.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方面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土地改革。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了解土地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意义及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境,引出土地改革这一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策角度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土地改革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bf7fe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7.png)
国家建设的需要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呢?简单地说, 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 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 穷困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 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 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 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 胜利的基本果实。
——摘自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公斤)
1949 1951 1952
1132 1436 1639
比1949年增长
26.9% 44.8%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土地改革的意义
【课堂小结】
土地改革
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时间 法律
1950—1952年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化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不变
土地私人占有
说
一说 什么是土地
改革?
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大调整。 狭义上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转移给 另一部分人所有。广义上还包括土地租赁契约的改变。
——1950年6月刘少奇《关于土地改 革问题的报告》
土地改革的开展
1.时间: 1950-1952年底
2.地点(范围): 新解放区
3.法律依据(开始标志):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
4.内容: 废除 地主 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 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概况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
第3课 土地改革-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3课 土地改革-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707a3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3.png)
3.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
4.措施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
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 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5.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 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探究:土地改革的特点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
。土地改革运动的成果不包括( )
A.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义(阅读p15)★
①彻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政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主人
治
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①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 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③政治形势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④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要求
第3课 :土地改革
1.时间 1950年——1952年底 2.法律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土地政策需要适应国情(制定政策要与时俱进)
第3课 :土地改革
原因★ 时间★ 文件★ 内容★
结果 特点 意义★
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
1950—1952年底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 极性,有利于团结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耕者有其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903dd646bd97f192279e98f.png)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腐败促进了பைடு நூலகம்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堂检测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人民政权
土地改革
◌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没有( )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课堂检测
◌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土地改革
分配土地
分到水牛
分到农具
图源 人民画报
土地改革 1950-1952
◌ 意义:
新解放区
①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 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检测
A.新解放区 C.东北地区 B.西藏自治区 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土地改革
◌ 1950年国家决定在哪些地区实行土地改革( )
课堂检测
◌ 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法令是( )
土地改革
A.《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改革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课堂检测
土地改革
◌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 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 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已经完成土改
地主 富农
占有耕地
土地改革 1950-1952
◌ 措施:
新解放区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土地所有制, 实行 农民 土地所有制。
◌ 结果: 1952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 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思考
土地改革 1950-1952
新解放区
◌ 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变化?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谢谢
Mr.Tao
农民丈量土地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打土豪 分田地
1927 土地革命时期
减租 减息
1941 抗日时期
《中国土地 法大纲》
?
建国后为什么 还需要土改
1950 1947 解放战争时期 建国初期
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 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占有耕地 贫农 雇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