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

冯源摘要:西安事变确实促进了国家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国内的力量,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它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致使蒋介石被迫提前进行全面抗日,由于准备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使得之后的战争损失惨重。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国共第二次合作

引言:西安事变是陕西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正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西安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共同催化下才发生的。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西安事变这段时期前,国际上发生了这样两件事,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一是在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二是在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既反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共产国际渴望统一一切可以统一的力量来对抗法西斯势力,因此作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个政党之一,国民党自然属于共产国际所要团结的目标,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方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看看国内,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来,中国的领土一步步沦陷,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要矛盾,不但是共产党,民众联合抗日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1935年的秋天,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长征,成功度过了自己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因此失去了一举歼灭共产党的最佳时机,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跌至低谷,在这种情况下,联合抗日是当时最好的出路,两党继续争斗只会让日本渔翁得利。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不断为国共合作做出了努力。在1935-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等公告,并且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举行了一系列的游行示威活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并于1936年2月正式宣布东征抗日。

但共产党的努力并未得到蒋介石的理解,他仍旧坚持自己

“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实行剿共政策。因为战事对国民党并不乐观,蒋介石便亲自前往陕西,这给他被扣留埋下了祸患。

蒋介石的不配合和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的渴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手段来达成全面抗战这一最终目的。

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这一拥有联合抗日意向的国民党高层进行了接触。1936年,张学良曾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并最终与中国共产党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而西安事变另一主要人物杨虎城本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对于蒋介石并不是十分的忠诚,而且杨虎城一贯的主张也是联共抗日,这与张学良的想法不谋而合,再加上杨虎城主政陕西多年,在陕势力雄厚,两者商讨后最终决定发动兵谏。

二、西安事变的主要过程

在西安事变前夕,也就是1936年10-11月间,张学良、杨虎城曾多此当面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求,希望能够北上抗日,但都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蒋介石甚至对张学良说若不剿共,就要把他调到东部去。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并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其后张学良再次苦谏,仍遭到拒绝。而在之后的会议上,蒋介石又发动了第六次“围剿”的动员令,很快又安排了围剿的诸项事宜。

事态紧急,于是在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

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5时,蒋介石在居所后院被抓,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在成功抓获蒋介石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事情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共方面,共产国际和毛泽东都认为应该杀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方面也迅速召开会议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剿抚并用,一方面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而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则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蒋介石,她邀请澳洲友人端纳在当日一同前往南京,并于次日与张学良通电。

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先方面。

但谈判进行的并不顺利,张学良与杨虎城之间也发生了分歧,杨虎城很是支持中共方面的做法,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最终张学良将兵权交给杨虎城后,带着蒋介石乘飞机离开了西安。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自此后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两党虽各有防备,但却都守着共同抗日的底线,直到临近抗日战争结束。但西安事变的两位功臣的后半生却都不如意,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直至终老,而杨虎城更是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英年早逝。

三、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后,自此国共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并且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并且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

当然西安事变也有不利的一面。

胡适就曾经说过:“没有西安事变,共产党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西安事变持的是否定态度。而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和后人的推算,西安事变确实对我国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首先是当时中日实力差距悬殊,国民党并未为抗日做好准备,那么抗日战争怎么打,只好用人命去填,使得战争损失惨重。而当时蒋介石是国内唯一可以担任领袖责任的人,若是蒋介石出了什么意外,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