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生态养殖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化生态健康养鸡技术

生态养鸡,就是在农田、果园、林间隙地、山坡等地,利用优良的饲草、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发展养鸡,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实现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是我国养鸡业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农牧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笼养鸡迅猛发展,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起步较慢。所谓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就是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组合,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林地、草地、果园、农田、荒山等资源,实现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规模化养殖。以自由采食野生自然饲料为主,也就是让鸡自由采食昆虫、嫩草、腐殖质等,再辅以科学的人工补饲,严格限制或禁止饲料添加剂、化学药品、激素或者是抗生素的使用。通过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保健措施等,实现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同时,通过放养鸡控制植物虫害和草害、减少或杜绝农药的使用,利用鸡粪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这是一种农林牧相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具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能生产出优质鸡肉、鸡蛋,满足市场需求。第二,可以节省饲料。第三,能降低鸡场建筑费用。第四,减少疾病发生。第五,提高养鸡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六,减少植物虫害。第七,缓解林牧矛盾和农牧用地矛盾。第八,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放养鸡的产品质量优势在于,生态放养条件下的鸡蛋品质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蛋黄颜色变深、蛋壳厚度提高,蛋黄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而对人体有益的磷酯类物质含量却显著提高,同时蛋清变得浓稠,其中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

放养鸡与现代化品种笼养的鸡肉品质相比,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影响鲜味的肌苷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而影响嫩度的肌肉纤维直径细,肌纤维密度高。

放养场地的要求,首先要考虑地势:应选择地势比较高、干燥、平坦、开阔的地方,

且地下水位要低。其次要考虑土质:一般来说只要有丰富的天然饲料资源,任何土质的地块都可进行放养,但以沙壤土质最好。第三要考虑水源水质:要保证充足优质的饮水,水的质量要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标准。第四还要考虑地形面积:放牧地块面积尽量大而宽阔,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过多的地块,以方正规范的地块最佳。最后还要考虑植被情况:一般来说,人工草场最适宜放养鸡,其次是果园、农田、林地等,但退化的天然草场和土地条件较差的山地和丘陵,不适于放养。

另外,还需要有一定面积的果园、农田、林地、草场或草山坡等,以供放养鸡自由采食杂草、野菜、昆虫、谷物及矿物质等丰富的食料。

对果园的要求:以干果、主干略高的果树和用农药少的果园最为合适,并且要求排水良好。最理想的是核桃园、枣园、柿园和桑园等。其次为山楂园,全年很少用药。在苹果园、梨园、桃园养鸡,放养期应避开用药和采收期,以减少药害以及鸡对果实的伤害。

对农田的选择:一般选择种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的田地,也可选择棉田。要求地势较高,所种植作物的生长期在90天以上,周围用围网与其它地块相隔离。另外,利用农田进行规模化放养鸡,必须注意错开农作物的苗期,要在鸡对作物不造成危害后再放养。

对林地的选择:选择树冠较小、树木稀疏、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保证鸡能自由采食、活动、休息和晒太阳。

对草场的选择:选择草场一定要地势高燥,草场中最好要有较高大的树木,以便能在中午为鸡群提供遮荫,若无树木则需搭设遮荫棚。选择草山草坡还要避开风口、泄洪沟和易塌方的地方,将棚舍搭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场所。

放养鸡场地的棚舍布局和建造,根据放养规模和放养场地的地形、地势、面积及植被情况等确定搭建棚舍的数量。一般每亩放养30~50只左右。多棚舍要布列均匀,坐北朝南,间隔200米左右。棚舍内设置栖架,每只鸡所占栖架的长度不少于17~20厘米,栖架高30~50厘米;每一棚舍以能容纳300~500只的青年鸡或300只左右的产蛋鸡为宜。棚舍可用砖瓦、竹竿、木棍、钢管、石棉瓦、塑料布等建筑材料搭建;棚舍四周要留通风口;

对简易棚舍的主要支架用铁丝分四个方向拉牢。产蛋鸡棚舍要求环境安静,防暑保温,棚舍跨度4~5米,高2~2.5米;每5~6只母鸡设1个产蛋箱,箱内要求避光,放入适量垫草。场地周围一般选择尼龙网或不绣钢网,围成高1.5米的封闭围栏。围栏面积是根据饲养数量而定,一般每只鸡平均占地8平方米左右,围栏尽量采用正方形,以节省网的用量。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进行鸡对饲料的适应性锻炼。在放牧前1~3周,有意识地在育雏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青草或青菜,还可加入一定量的动物性饲料,使胃肠得到锻炼。青绿饲料的添加量,要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防止一次性增加过多造成消化不良。在放牧前,青饲料的添加量应占到雏鸡饲喂量的50%以上。

其次是温度的锻炼。在育雏后期,应逐渐降低育雏室的温度,使其逐渐适应室外气候条件,适当进行低温度和小范围变温的锻炼。这样对于提高放养初期的成活率影响很大。

还有活动量的锻炼。在育雏后期,应逐渐扩大雏鸡的运动量和活动范围,增强其体质,以适应放养环境。

再就是管理。在育雏后期,为了适应野外生活的条件,逐渐由精细管理过渡到粗放管理。在饲喂次数、饮水方式、管理形式等方面接近放养下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注意调教的管理,在放养前形成条件反射。

另外,放牧前和放牧的最初几天,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等药物,可以减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最后应根据放养鸡的免疫程序,有条不紊地搞好免疫接种工作。

放养日龄和季节的选择,放养日龄一般控制在40~50日龄以上,放养季节一般开始于5、6月份,当白天气温不低于15℃时就可以放养了。

放养过渡期的管理,由舍内饲养到野外放牧的最初1~2周是放养成败的关键时期,称为放养过渡期,如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好,过渡期管理得当,鸡能很快适应放养环境。

根据分群计划,放养前一天下午或傍晚一次性把雏鸡转入放养地鸡舍过夜,第2天早晨天亮后不要马上放鸡,要让鸡在鸡舍内停留较长的一段时间,以便熟悉新环境。等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