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应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思考
功能发挥的优劣 。德国著名教 育家洪 堡曾言 , 大 学的真 正成 绩应 该 在于 它使 学生 有可 能 、
或者说 它迫使 学生在一 生 当中有 一段时 间完 全献 身于不含任何 目的的科学 , 也就是献身于 他 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 完善 …。因此 , 高校育 人 工程是蕴 涵人文使 命和人文 关怀的 系统工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类相关课程的开设 , 2 发扬 “ 融通文理 ”的教育理想 , 将科学 选修课, 给学生提供 与中 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作为人才培养 的重 并配合考核制度的严格执行 , 国文化充分接触的机会 , 让学生 自觉不 自 地 觉 要方略 。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价值观 蔡元培先 生 8 0年前就提 出 “ 融通 文理” 的教育理想 , 将文理融 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 的有 效途 径 , 这与 现 代教 育理 念 不谋 而 合 。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 ,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 育如 鸟 之两翼 、车之两轮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 才素 质培养 中缺一不 可。通过 人文教 育以 完 善人格 , 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责任感 , 从而弥 补 科学教育之缺陷 , 已成为教育的一种必然要 求 ・ 培养既懂 专业技术 , 又有人文思想的新型人才, 更成 为教育 所追求 的 强标 。讲求人 文精神 和 科学 精神 的兼 容互 补 、协调统 一 , 升人 才 提 培养的价值观 , 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 的过程 中 乃至 学校发 展大计 中发挥着深 刻的作 用。 当前, 农林院校在改革发展 中亦遵循着现 代大 学 由制 度管理跨越 到文 化管理 的演进痕 迹, 日益接 受现代大学文化 管理思想的熏陶 , 逐 渐 习惯于从文化的层面整体思考学校的建设和 发 展。 它不 再只是一 味地追 求人才 培养知识 和技艺 的传授 , 而是极 力挖掘和推崇学校 文化 理念 中的人 文使命观 , 不断拓宽 人才 培养的渠 道, 追求人才培养的价值 内涵 。因为 农林院 校 与其他大学一样 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 重任 , 所以它不仅要授予学 生谋生的技巧 , 更要 引导学生完善 自 ; 我 不仅要引导学生适应社会 , 更 要 引导学生 引领 社会 , 不仅要 为学 生提 供 “ ” 行 的途 径和方法 , 更要为学生提供一 生 “ 行” 的目标 和旨趣 ,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文 知识 教 育和文化素 质教育的大课 堂。
大学生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理解
大学生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理解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精神失去人文精神就麻木不仁,人文精神离开科学精神就软弱无力。
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
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人类文明正文: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容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科学精神,则是人类与科学工作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是体现在人们身上的、形成与科学活动之中并适应科学发展内在要求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是科学发展内在要求的客观反映,也是人们科学实践的产物。
科学精神形成以后,与社会产生互动,融入社会之中,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在社会其他高尚精神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求实是科学之本”,科学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活动。
科学探索以事实为依据,以揭示未知奥秘、获得真理性认识为追求目标,其成果或者是新发现,或是新发明,都是对以往知识的积累、扩展和创新。
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一种唯实求真的活动,一种创新的活动。
探索和唯实求真、创新有机统一,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科学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勇于探索和唯实、求真、创新的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根据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和人类的科学实践,我们尝试着将科学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以下七个融会贯通的方面:一是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创新精神;二是以事实为依据、努力揭示未知奥秘的唯实求真精神;三是坚信客观规律、遵从思维法则的崇高理性精神;四是自由探讨、相互争鸣的平等宽容精神;五是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六是热情严谨、刻苦坚韧的执着敬业精神;七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勇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主观精神状态,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
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
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
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
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
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
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
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
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
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人文精神塑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X I B U X U E K A N
人格 的看 重与追求 ; ( 3 ) 价值原则层 面的含义 , 即对 自由 、 意味着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关键在于人文精神的塑造。
平等 、 正义等重大价值 的渴望与呼唤 ; ( 4 ) 人本主义层 面的 含义 , 即对人的关注、 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期 盼与高扬 ;
性 的高级表现形式 , 是推动 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 创新型人才 既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更需要有勇于 力 。一个 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 ,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 超越 、 追求 自我的人文精神。 思维 , 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江泽民同志 曾指出 : “ 创 新是一个 民族进步 的灵魂 , 是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动
征, 规 约 着人 的思想和行 为, 使人朝 着建设 性 的、 创 造性的健全人格 不 断进 步与完善 。在创新 型人 才培养 中, 应 该 更新 旧的教 育理 念, 大力弘扬人 文精神 , 从教 育理念 与机制上 不断推动创新教育 向前发展 。 关键词 : 人 文精神 塑造 ; 创新 型人 才培养 ; 创新人格 ; 创新精神
面对 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 的形 势 , 钱老对 国家民族命运 、 人 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 ; 二是有坚韧的
才培养表现 出了高度关 注和忧 虑 , 值得 我们反省和深思 。 创新意志 , 面对 困难 、 挫折和失败不退却 、 不气馁 , 具有非 钱学森之 问的核 心是培 养创造 发明型人才的模式和机制 凡 的胆识和坚韧不拔 的毅力 ; 三是有敏锐 的创新观察 , 具 问题 , 其关键词就是“ 创新型人才” 。本文拟从人文精神 的 有敏锐 的观察能力 、 深刻 的洞察能力 、 见微知著 的直觉能 视角 , 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谈一些看法。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当代价值——以理工院校为例
No .4 . 2 Ol 3 G e n e r a 1 . N0 . 1 l 2
【 高教 探索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当代价值
— —
以理 工 院校 为例
于 丽
(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哈尔滨 1 5 0 0 8 0)
摘 要 :科 学精神与人 文精神都是人 类发展 的宝贵财富,二者融合对高等教育具有切 实的紧迫性 。二者融
合 育人是实施专业教 育与思想教育相 结合的需要 ,是培养全面发展人 才的需要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是 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芙丽中国的需要。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具有 当代价值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 的创新思维。有利 于提 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因此理工院校的大学生只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同时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发展使感悟收稿日期
2 0 1 3年第 4期 ( 总第 1 1 2期 )
边 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 OR DER ECONOMY AND C UL TURE
圆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于 丽 :科 学精神 与 人文精 神 融合教 育 的 当代 价值
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断提升 , 成为创新的主体。 4 . 全 面落实科 学发展 观 ,实现美 丽 中国的需 要 “ 美 丽 中国”体 现 科学 发 展 观 的和谐 之美 。科 学发 展观 是建设 美丽 中 国的理 论指 导和保 障 。实现 “ 美丽中国”既要求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又要 求在 发展 中将真 、善 、美有 机统 一 ;既体现 了 科学之美 ,又展现了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 ,体现了 新 时代 科 学精神 和人 文精神 的完美融 合 。实 施可持 续发展 、构 建和谐 社会 、实现美 丽 中国 ,归 根结底 是人 与 自然 和谐 的发展 。其发 展手段 是高度 生态化 的绿 色技术 ,发 展的路径 是 师法 自然 ,发展 的 目标 是促 进 自然 、经 济 、社会 和人 的全 面发展 。实现这 切 ,需要科学 精神 与人文精神 的融合 。
创新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求 索/2005/2142 创新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阳春乔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本文从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智能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角度,分析了创新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创新;创新人才;素质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5)2-142-02作 者:株洲工学院副教授;湖南,株洲,412008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4C7301.创新人才须具备的智能素质。
(1)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可理解为“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观念,从以片面追求重知识轻能力的智能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打破常规,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①。
创造性思维形式有:类比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和集中思维等,具有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多向性、旁通性、凝聚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要求为: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地去思考问题,突破逻辑推理的限制,利用“局外”信息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具有创新的能力;观点不落俗套,能及时放弃无用的旧方法,采用有效的新方法,对事物作出新的解释。
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中的“金钥匙”。
(2)丰富的想象能力。
创造,一般指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可见想象是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航程。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更重视想象力。
”②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火种和出发点,是有效创造的基础,是获得新知识的基本工具。
由于想象力是在宽厚知识面的土壤中,多种知识交叉、渗透、综合、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创新人才除了要在一定领域内“专”之外,还必须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在审美、情操、意趣等方面有所了解与研究,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才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为想象的产生奠定基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
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
人文精神就是蕴涵于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规范。
他们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理性与创新的源泉;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
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残缺的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论文又从教育的角度阐述上述问题,也就是教育视野下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
它们统摄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形成不同视野中的世界图景。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一)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曾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说明,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有人说科学精神就是科学家的素质,有人说是科学方法,也有人说是行为规范。
笔者认为,科学精神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强调掌握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
所以,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在本质上它表现为约束科学家及其活动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
(二)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人说人文精神是人的追求,有人说是对人的关注,也有人说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把握,还有人说是生活规范。
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生真谛重视情感的作用。
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创新人才
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
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培养创新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要发展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境界。
培养科学精神可以通过开展实验课程、科学研究等方式进行。
学生在实验中探索问题的本质、理解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
社会也可以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研究项目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精神。
还需要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关注人的独立性、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类文化的整体性。
教育机构可以推行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社会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弱势群体,传承文化传统,提倡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创新意识是指个体具备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和创建新价值的能力。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发散思维和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
社会可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实践能力是指学习者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进行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真实的工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社会也应该提供实践机会,为年轻人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和机会。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
创
新实践人才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并能够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而人文教育则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个体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实践
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可以为培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
持。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创新实践需
要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人文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
过人文教育的培养,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问题的背后的人文因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发展,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并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贡献。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创新实践人才
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能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和运用所学知识。
人文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人文教育的培养,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创新实践中全面发展和运用所学知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
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
人文精神就是蕴涵于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规范。
他们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理性与创新的源泉;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
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残缺的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论文又从教育的角度阐述上述问题,也就是教育视野下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
它们统摄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形成不同视野中的世界图景。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一)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曾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说明,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有人说科学精神就是科学家的素质,有人说是科学方法,也有人说是行为规范。
笔者认为,科学精神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强调掌握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
所以,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在本质上它表现为约束科学家及其活动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
(二)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人说人文精神是人的追求,有人说是对人的关注,也有人说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把握,还有人说是生活规范。
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生真谛重视情感的作用。
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希望对你有帮助!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
有一些基础学科是国家不可或缺的长线学科,是喷涌出许多创新成果的源泉,但这些学科的毕业生往往无法从市场获得高额回报。
这些基础学科的人才需要有甘于清贫的精神。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挑战学术权威,很难成为创新人才。
要有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学术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还要安于寂寞、不急于求成,坐得住冷板凳。
协作精神创新人才应具有协作精神。
多与人讨论比一个人思考更容易产生创意,所以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很好的交流、合作能力。
必狈善于和别人共事、沟通,协同攻关,集思广益。
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应主动实践。
灵感往往来自主动实践中的自由探索。
中国学生存在严重的“被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他们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往往是由老师指定的,完全类似于“做习题”,这是不行的。
扎实的基础创新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
学生只有把各种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对某个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并投入努力,才有可能激发创新火花。
创适性思维必须以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敏锐的问题眼光和理陛的批判精神。
创新人才应敢于、善于“跑出框框来思考”。
创新理解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上,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基本认识:1.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
高师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师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摘要]文章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师范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
为主动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的倾向,除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外,对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与理论较少涉猎。
学科及专业的划分过细,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思路不够开阔。
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种模式造就的人才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独立的思想、个性、激情、想象力,缺乏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
因此,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过分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教育改革强调能力的重要性而否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是错误的,因此,知识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并驾齐驱,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求实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范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高师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存在着陈旧和落后的问题,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计划、考试方法及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方面。
而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在追求自我完善、关注人类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人文关怀、道德修养、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两种精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涵。
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有效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他们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当代大学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他们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还是新材料等领域,都活跃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影,他们的创新成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
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变得尤为重要。
文章首先界定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二者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表现及相互影响。
接着,文章从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文章力求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为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实际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并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强调理性、实证、创新和进步。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通过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精神具有客观性、实证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它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基础,不断追求新的科学发现和突破。
人文精神则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强调人性、道德、文化和历史。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进步。
人文精神具有主观性、情感性和反思性等特点,它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同时也关注社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
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德育创新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月 版
摘要 : 我 们 中 国讲 人 与 大 自然 应 该 和 谐 相 处 ,应
该 成 为 朋 友 。有 个 哲 学 名 词 “ 天人 合 一 ” ,天就 是 大 自然 , 就 是 人 类 ,我 们 要 统 一 、 一 ,不 人 合 要 成 为 敌 人 。 了解 自然 , 了解 的 基础 上 , 要 在 再
园迷 失 、人 文 关怀 淡薄 、行 为方式 失 范 ,还 产生 校 园暴 力 、网
补 。文 理 不 但 互 补 ,而 且 要 互 相 渗 透 。自然 科 学
和 社 会 科 学 绝 不 像 以 前 讲 的泾 渭 分明 。 了2 世 到 1 纪 ,是 不是 边 缘 科 学 还 要 增 加 ? 在 增 加 的 同 时 ,
文教 育 与科 学教 育 相 脱 离 已成 为 严 重 的现 实 问
题 ,并 引起 各 国教 育 界 的 警 惕 和 忧 虑 。我 国 的 高 等教 育在 世 界 科 技 迅 速 发展 和 激 烈 竞 争 的挑 战
下 ,人 文教 育相 对 薄弱 的 问题 更 加 突 出。
2 .季 羡林 : ( 1 纪 的 人 文 与 社 会 》 千 2 世 ,《
一 、
摘 要 :在 以 “ 进 教 育 新 理 念— — 人 文 教 育 推
与科 学教 育 的融 合 ”为主 题 的 “ 0 2年 高等 教 育 20
国 际论 坛 ”会 上 ,中 国 高等 教 育 学会 会 长周 远 清
指 出:人 文教 育 和科 学教 育 的 融合 ,是 多年 来各
国 高教 界 以至 世 界各 国政 府 和 社 会早 已关 注 的 问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当今社会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立足于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单纯强调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将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其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普遍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不仅能够具备基本的人道主义情操,还能够理解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组织参观讲座、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创新实践的目标是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进步。
一个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效益,培养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其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实践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协作。
在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课程和项目,进行团队合作的训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创新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在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难题。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标准、内涵、要求);其次,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国情、教情、科技情),具体如何实施,采用哪一种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21世纪以来,从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到各类高校,从高教研究机构到基层教学一线,都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教改革创新的重点,资助了大量的研究项目,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大量的、多视角的、多层次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一些理论成果,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操作性强的、可重复的、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没有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究其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因素外,就高校本身而言,理论探讨还不够深入,理论依据还不够充足。
这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在有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的研究进程中,我们深感如此。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撰拙文供交流探讨。
一、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及内涵2008年4月,在教育部举办的“规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质量”研讨会上,主管高等教育的吴启迪副部长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
”“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判断性的命题,它指我国大学尚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遗憾的是,她没有就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作进一步阐述。
时间又过了6年,情况并没有好转,“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这一问题仍旧摆在我们面前。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效回答和解决这一些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是什么呢?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要考虑四方面的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环境)、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关系,说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着差异性及相通性的辨证关系;其次,简单分析了当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两者融合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科学精神能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和传播,提高人的智慧、增强人们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的文明化。
“人文精神是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类的实践才更自觉”[1]。
可以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
因此,研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在当代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2]。
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却很难下一个定义,或者说很难下一个能使别人也满意的定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民族性,不同地方的人会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给出不同的定义。
因而,全面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及关系是讨论二者融合意义的首要的理论问题。
1.1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关于科学精神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侧面给以了界定。
从狭义上看,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群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它包含着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作风等诸多因素,它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是对科学研究主体要求的一种理性升华,是激发科学活动的思想动力。
科学史家默顿把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概括为: 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在生活中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在生活中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如今快节奏、技术发达的社会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人文精神强调对他人关怀和尊重,注重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而科学精神则强调严谨的思维和持续的探索精神,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
然而,生活中常常并不是二者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本文将通过举例探讨在生活中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例子,旨在展现二者合力对我们进行启迪和指引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首先探讨人文精神的例子,包括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志愿者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以及教育领域中的人文关怀。
这些例子将展示人文精神在提升人的尊严、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培养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转向科学精神的例子,包括科学研究中的探索精神、创新科技中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普及中的科学精神。
这些例子将展示科学精神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进行结论,总结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并强调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通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我们的生活,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拥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取得成功。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来探讨在生活中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例子。
首先,将会介绍人文精神的例子,包括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志愿者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以及教育领域中的人文关怀。
紧接着,会探讨科学精神的例子,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中的探索精神、创新科技中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普及中的科学精神。
最后,结论部分将会总结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并强调它们之间的互补性。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介绍和讨论,旨在向读者展示在生活中如何同时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人文和科学的思考和关注。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在生活中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例子,旨在探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