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数据处理-第三章-聚类分析2

合集下载

第3章 类分析答案

第3章  类分析答案

第三章 聚类分析一、填空题1.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根据变量取值的不同,变量特性的测量尺度有以下三种类型: 间隔尺度 、 顺序尺度 和 名义尺度 。

2.Q 型聚类法是按___样品___进行聚类,R 型聚类法是按_变量___进行聚类。

3.Q 型聚类统计量是____距离_,而R 型聚类统计量通常采用_相似系数____。

4.在聚类分析中,为了使不同量纲、不同取值范围的数据能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常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处理。

常用的变换方法有以下几种:__中心化变换_____、__标准化变换____、____规格化变换__、__ 对数变换 _。

5.距离ij d 一般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对于一切的i,j ,有0≥ij d 、 j i =时,有0=ij d 、对于一切的i,j ,有ji ij d d =、对于一切的i,j,k ,有kj ik ij d d d +≤。

6.相似系数一般应满足的条件为: 若变量i x 与 j x 成比例,则1±=ij C 、 对一1≤ij 和 对一切的i,j ,有ji ij C C =。

7.常用的相似系数有 夹角余弦 和 相关系数 两种。

8.常用的系统聚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八种: 最短距离法 、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离差平方和法。

9.快速聚类在SPSS 中由__K-mean_____________过程实现。

10.常用的明氏距离公式为:()qpk q jk ik ij x x q d 11⎥⎦⎤⎢⎣⎡-=∑=,当1=q 时,它表示 绝对距离 ;当2=q 时,它表示 欧氏距离 ;当q 趋于无穷时,它表示 切比雪夫距离 。

11.聚类分析是将一批 样品 或 变量 ,按照它们在性质上 的 亲疏、相似程度 进行分类。

12.明氏距离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明氏距离的值与各指标的量纲有关 ,第二 明氏距离没有考虑到各个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数据分析技术讲解(一)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数据分析技术讲解(一)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数据分析技术讲解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交通运输系统中各种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的一种综合性的交通管理系统。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交通数据的分析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交通运行情况、优化交通流量、提升交通安全等。

本文将讨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数据分析技术。

一、交通数据采集交通数据采集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第一步,它通过各种传感器和设备对道路、车辆和行人等交通元素进行数据采集。

常见的交通数据采集方式包括交通摄像头、交通雷达、车载终端等。

交通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实时获取道路交通的图像和视频数据;交通雷达利用微波技术对车辆进行无线检测,可以获取车辆的速度、长度和占有率等数据。

而车载终端则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车辆信息上传到智能交通系统。

二、交通数据传输交通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将数据传输到智能交通系统中进行处理。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实现。

有线网络主要包括光纤和以太网等,它们可以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而无线网络则包括蜂窝网络和Wi-Fi网络等,它们可以实现移动交通数据的传输。

在交通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实时性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网络的稳定性和带宽优化是确保数据传输质量的关键。

三、交通数据处理交通数据处理是智能交通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它通过对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特征。

交通数据处理可以采用传统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也可以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进行。

常见的交通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聚类、数据预测和数据模式识别等。

数据聚类可以将道路上的车辆划分成不同的簇,有助于我们对交通流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预测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和模型训练,预测未来交通流量的趋势,帮助我们优化交通流控策略;数据模式识别则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交通拥堵、事故和异常行为等。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管理与安全方案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管理与安全方案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管理与安全方案第1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3)1.1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背景 (3)1.2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1.3 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4)第2章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5)2.1 交通数据采集技术 (5)2.1.1 地面传感器采集技术 (5)2.1.2 视频监控采集技术 (5)2.1.3 遥感卫星采集技术 (5)2.1.4 通信设备采集技术 (5)2.2 交通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2.2.1 数据预处理 (5)2.2.2 数据分析方法 (5)2.2.3 智能算法应用 (6)2.3 交通数据挖掘与应用 (6)2.3.1 交通流预测 (6)2.3.2 拥堵成因分析 (6)2.3.3 风险预警 (6)2.3.4 交通规划与优化 (6)2.3.5 个性化出行服务 (6)第3章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构建 (6)3.1 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6)3.1.1 架构分层设计 (7)3.1.2 架构模块化设计 (7)3.2 交通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7)3.2.1 数据库表设计 (7)3.2.2 数据库实现 (7)3.3 信息平台数据接口与互联互通 (8)3.3.1 数据接口设计 (8)3.3.2 数据互联互通 (8)第4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技术 (8)4.1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原理 (8)4.2 基于流量的信号控制策略 (9)4.3 实时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 (9)第5章智能导航与路径规划 (9)5.1 智能导航系统 (9)5.1.1 系统架构 (10)5.1.2 功能介绍 (10)5.1.3 关键技术 (10)5.2 路径规划算法 (10)5.2.1 最短路径算法 (10)5.2.3 多目标路径规划算法 (11)5.3 多模式出行路径推荐 (11)5.3.1 出行需求分析 (11)5.3.2 交通方式选择 (11)5.3.3 路径与优化 (11)5.3.4 用户体验与反馈 (11)第6章智能公共交通系统 (11)6.1 公共交通系统优化 (11)6.1.1 系统概述 (11)6.1.2 优化策略 (11)6.2 公交优先策略与实施 (12)6.2.1 策略概述 (12)6.2.2 策略实施 (12)6.3 智能公共交通调度与管理 (12)6.3.1 调度系统 (12)6.3.2 管理系统 (12)6.3.3 智能技术应用 (12)第7章交通安全与管理技术 (13)7.1 交通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13)7.1.1 风险识别技术 (13)7.1.2 风险评估技术 (13)7.2 交通安全预警与干预 (13)7.2.1 预警技术 (14)7.2.2 干预技术 (14)7.3 交通违法行为监测与处理 (14)7.3.1 监测技术 (14)7.3.2 处理技术 (14)第8章智能车联网技术 (15)8.1 车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15)8.1.1 车联网体系架构 (15)8.1.2 车联网关键技术 (15)8.2 车联网环境下协同驾驶策略 (15)8.2.1 车辆协同驾驶 (15)8.2.2 车路协同驾驶 (16)8.3 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6)第9章智能停车系统 (16)9.1 停车场信息采集与处理 (16)9.1.1 信息采集技术 (16)9.1.2 信息处理技术 (17)9.2 停车场智能调度与管理 (17)9.2.1 车位预约与共享 (17)9.2.2 车辆智能导航 (17)9.2.3 停车场内部疏导 (17)9.3.1 停车诱导系统 (17)9.3.2 停车导航系统 (17)第10章智能交通管理与安全方案实施与评估 (18)10.1 智能交通管理与安全方案实施策略 (18)10.1.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18)10.1.2 技术研究与开发 (18)10.1.3 设备选型与采购 (18)10.1.4 人员培训与组织架构 (18)10.1.5 试点示范与推广 (18)10.2 项目实施效果评估与优化 (18)10.2.1 评估指标体系 (18)10.2.2 评估方法 (18)10.2.3 评估结果分析 (18)10.2.4 优化措施 (18)10.3 智能交通未来发展展望 (19)10.3.1 技术创新 (19)10.3.2 智能化与自动化 (19)10.3.3 跨界融合 (19)10.3.4 个性化服务 (19)10.3.5 安全标准与法规完善 (19)第1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1.1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给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压力。

聚类分析数据

聚类分析数据

聚类分析数据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用于将一组数据对象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若干个类别或者簇。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内在规律和结构,匡助我们理解数据集的特点和相似性。

一、数据准备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待分析的数据。

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如表格形式的数据,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如文本数据或者图象数据。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以一个虚拟的电商数据集为例进行讲解。

假设我们有一个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包含了用户的购买记录。

数据集的字段包括用户ID、购买日期、购买金额、购买商品类别等信息。

我们需要将这些用户按照他们的购买行为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具有相似购买行为的用户群体。

二、数据预处理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便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冗余信息,提高聚类的准确性。

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和数据归一化等。

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去除不符合要求或者无效的数据。

在我们的电商数据集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缺失值、异常值或者重复值。

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

2. 数据变换数据变换是指对数据进行转换,使其更适合进行聚类分析。

常见的数据变换方法包括对数变换、标准化、归一化等。

在我们的电商数据集中,可以对购买金额进行对数变换,以消除数据的偏度。

3. 数据归一化数据归一化是指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缩放,使其数值范围在一定的区间内。

常见的数据归一化方法包括最小-最大归一化和Z-score归一化。

在我们的电商数据集中,可以对购买金额进行最小-最大归一化,将其缩放到0-1的范围内。

三、选择聚类算法选择适合的聚类算法是进行聚类分析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算法、层次聚类算法、DBSCAN算法等。

不同的聚类算法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问题。

在我们的电商数据集中,我们可以选择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对象划分为K个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对象之间的距离最小化。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比较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比较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比较一、定义:1.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数学方法,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坐标系上,使得投影的数据在新的坐标系下具有最大的方差,从而达到降维和提取数据特征的目的。

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通过对样本集合中的数据进行分类,使得同一类别的数据尽量相似,不同类别的数据尽量不相似。

二、目的:1.主成分分析:PCA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数据的维度,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

通过确定主成分,可以选择保留最重要的几个主成分,达到降维的目的,同时避免信息损失。

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数据的内在结构和相似性,将数据分成若干个互不交叠的群组,使得同一群组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不同群组的数据相似度较低。

三、步骤:1.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计算数据样本的协方差矩阵。

-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选择主成分并确定保留的主成分数目。

-根据主成分和原始数据计算得到新的数据集,即降维后的数据集。

2.聚类分析:- 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如K-means、层次聚类等)。

-初始化聚类中心。

-计算每个样本与聚类中心的距离。

-将样本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更新聚类中心,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四、应用领域:1.主成分分析:-数据降维与特征提取:对于高维数据,可以通过PCA将数据降低到较低的维度,并保留主要特征信息。

-数据可视化:通过PCA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二维或三维空间中,方便数据的可视化展示。

-噪声滤除:PCA可以去除数据中的噪声信息,保留主要特征。

2.聚类分析:-客户细分:在市场营销中,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群组,根据每个群组的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图像分割:在图像处理中,可以利用聚类分析对图像进行分割,将图像中的不同物体分别提取出来。

-社交网络分析:通过对社交网络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群组内的用户行为模式和用户兴趣。

聚类分析应用

聚类分析应用

聚类分析简介
▪ 聚类分析的算法选择
1.根据数据集的特点和聚类目的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例如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可以采用高效的 划分聚类算法,对于形状复杂的簇可以采用密度聚类算法。 2.对于不同的聚类算法,需要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以便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最合适的 算法。 3.聚类算法的选择需要考虑数据的维度、规模、分布等因素,以及聚类结果的解释性和可用性 。 以上是关于聚类分析简介的三个主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聚类分析应用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聚类分析简介 2. 聚类分析方法 3. 数据预处理 4. 距离度量方法 5. 聚类质量评估 6. 常见聚类算法 7. 聚类应用案例 8. 总结与展望
聚类分析应用
聚类分析简介
聚类分析简介
▪ 聚类分析简介
1.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根据相似性进行分组,使得同一组 (即簇)内的对象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组的对象尽可能不同。 2.聚类分析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等,帮助研 究者发现数据中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3.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划分聚类、层次聚类、密度聚类、网格聚类等,不同的算法有着不同的 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 共享最近邻聚类
1.共享最近邻聚类是一种基于数据点之间共享最近邻信息的聚 类方法,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实现簇的划分。 2.共享最近邻聚类算法对噪声和异常点有较好的鲁棒性,可以 处理形状复杂的簇和高维数据,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3.通过改进相似度计算方式、引入近似算法或结合其他技术, 可以优化共享最近邻聚类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常见聚类算法
▪ 密度峰值聚类
1.密度峰值聚类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通过寻找具有最 高局部密度的数据点作为聚类中心,实现簇的划分。 2.密度峰值聚类算法不需要预先设定簇的数量,对形状复杂的 簇和噪声有较好的鲁棒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3.通过优化密度峰值定义方式、引入核函数或结合其他算法, 可以提高密度峰值聚类的性能和效率。

聚类分析方法详细介绍和举例

聚类分析方法详细介绍和举例

聚类分析⽅法详细介绍和举例聚类分析例如:下表是1999年中国省、⾃治区的城市规模结构特征的⼀些数据,可通过聚类分析将这些省、⾃治区进⾏分类,具体过程如下:省、⾃治区⾸位城市规模(万⼈)城市⾸位度四城市指数基尼系数城市规模中位值(万⼈)京津冀699.70 1.4371 0.9364 0.7804 10.880 ⼭西179.46 1.8982 1.0006 0.5870 11.780 内蒙古111.13 1.4180 0.6772 0.5158 17.775 辽宁389.60 1.9182 0.8541 0.5762 26.320 吉林211.34 1.7880 1.0798 0.4569 19.705 ⿊龙江259.00 2.3059 0.3417 0.5076 23.480⼀、聚类分析的数据处理1、地理数据的对数变换:原始数据⾃然对数变换省、⾃治区⾸位城市规模(万⼈)城市⾸位度四城市指数基尼系数城市规模中位值(万⼈)⾸位城市规模(万⼈)城市⾸位度四城市指数基尼系数城市规模中位值(万⼈)京津冀699.7 1.4371 0.9364 0.7804 10.88 6.5507 0.3626 -0.0657 -0.2479 2.3869 ⼭西179.46 1.8982 1.0006 0.587 11.78 5.1900 0.6409 0.0006 -0.5327 2.4664 内蒙古111.13 1.418 0.6772 0.5158 17.775 4.7107 0.3492 -0.3898 -0.6620 2.8778 辽宁389.6 1.9182 0.8541 0.5762 26.32 5.9651 0.6514 -0.1577 -0.5513 3.2703 吉林211.34 1.788 1.0798 0.4569 19.705 5.3535 0.5811 0.0768 -0.7833 2.9809 ⿊龙江259 2.3059 0.3417 0.5076 23.48 5.5568 0.8355 -1.0738 -0.6781 3.1561 2、地理数据标准化:⾃然对数变换标准差标准化数据⾸位城市规模(万⼈)城市⾸位度四城市指数基尼系数城市规模中位值(万⼈)⾸位城市规模(万⼈)城市⾸位度四城市指数基尼系数城市规模中位值(万⼈)6.5507 0.3626 -0.0657 -0.2479 2.3869 1.5572 -1.1123 0.4753 1.7739 -1.30255.1900 0.6409 0.0006 -0.5327 2.4664 -0.5698 0.3795 0.6309 0.2335 -1.08204.7107 0.3492 -0.3898 -0.6620 2.8778 -1.3189 -1.1841 -0.2851 -0.4660 0.05935.9651 0.6514 -0.1577 -0.5513 3.2703 0.6419 0.4356 0.2594 0.1330 1.14835.3535 0.5811 0.0768 -0.7833 2.9809 -0.3142 0.0588 0.8096 -1.1218 0.34535.5568 0.8355 -1.0738 -0.6781 3.1561 0.0037 1.4225 -1.8900 -0.5526 0.8316⼆、采⽤欧⽒距离,求出欧式距离系数欧式距离系数表d1 d2 d3 d4 d5 d6 d1 0d2 1.3561 0d3 1.7735 1.0618 0d4 1.5479 1.1484 1.2891 0d5 1.7936 0.9027 0.9235 0.8460 0d6 2.2091 1.5525 1.5312 1.1464 1.4006 0三、最短距离法进⾏聚类分析如下:第⼀步:以欧式距离作为分类统计量,得出初始距离矩阵D(0)D(0)表G1 G2 G3 G4 G5 G2 1.3561G3 1.7735 1.0618G4 1.5479 1.1484 1.2891G5 1.7936 0.9027 0.9235 0.8460G6 2.2091 1.5525 1.5312 1.1464 1.4006第⼆步:在D(0)中,最⼩元素为D54=0.846,将G5与G4合并成⼀新类G7,G7={G5,G4},然后在计算新类G7与其它各类间的距离D7,1= min(d41,d51)=min(1.5479, 1.7936)= 1.5479D7,2= min(d42,d52) = min(1.1484,0.9027)= 0.9027D7,3= min(d43,d53) = min(1.2891, 0.9235)= 0.9235D7,6= min(d64,d65) = min(1.1464, 1.4006)= 1.1464第三步:作D (1)表,先从D(0)表中删除G4,G5类所在⾏列的所有元素,然后再把新计算出来的G7与其它类间的距离D71,D72,D73填到D (0)中,得D(I)表第四步:在D (1)中,最⼩元素为D72=0.9027,将G7与G2合并成⼀新类G8,G8={G2,G7}={G2,G4,G5},然后在计算新类G8与其它各类间的距离D8,1= min(d21,d71)= min(1.3561, 1.5479)= 1.3561 D8,3= min(d23,d73) = min(1.0618, 0.9235)= 0.9235 D8,6= min(d62,d76)= min(1.5525, 1.1464)= 1.1464第五步:作D (2)表,先从D(1)表中删除G2,G7类所在⾏列的所有元素,然后再把新计算出来的G8与其它类间的距离D81,D83,D86填到D (2)中,得D(2)表D (2)表G1 G3 G6 G3 1.7735 G6 2.2091 1.5312 G81.35610.92351.1464第六步:在D (2)中,最⼩元素为D38=0.9235,将G8与G3合并成⼀新类G9,G9={G3,G8},然后在计算新类G9与其它各类间的距离D9,1= min(d13,d18) = min(1.7735, 1.3561)= 1.3561 D9,6= min(d36,d86) = min(1.5312, 1.1464)= 1.1464第七步:作D (3)表,先从D(2)表中删除G3,G8类所在⾏列的所有元素,然后再把新计算出来的G9与其它类间的距离D91 ,D96填到D (3)中,得D(3)表第⼋步:在D (3)中,最⼩元素为D69= 1.1464,将G6与G9合并成⼀新类G10,G10={G6,G9},然后在计算新类G10与其它各类间的距离D10,1= min(d16,d69) = min(2.2091, 1.1464)= 1.1464第九步:作D (4)表,先从D(3)表中删除G6,G9类所在⾏列的所有元素,然后再把新计算出来的G10与其它类间的距离D10,1填到D (4)中,得D(4)表D (1)表G1 G2 G3G6G2 1.3561 G3 1.7735 1.0618 G6 2.2091 1.5525 1.5312 G71.54790.90270.9235 1.1464D (3)表G1 G6 G6 2.2091 G9 1.3561 1.1464D(4)表G1G10 1.1464G11={G10.G1}由此表可知,G10和G1类最后合成了⼀类,计算过程结束。

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验报告数据聚类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探索数据点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然后详细解释了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

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和结论,并提供了改进方法的建议。

1. 引言数据聚类分析是一种将相似的数据点自动分组的方法。

它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市场分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揭示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规律。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数据收集首先,我们收集了一份包含5000条数据的样本。

这些数据涵盖了顾客的消费金额、购买频率、地理位置等信息。

样本数据经过清洗和预处理,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2 聚类分析方法本实验采用了K-Means聚类算法进行数据分析。

K-Means算法是一种迭代的数据分组算法,通过计算数据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点划分到K个不同的簇中。

2.3 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每个特征的权重相等。

(2)确定聚类数K:通过执行不同的聚类数,比较聚类结果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K值。

(3)初始化聚类中心:随机选取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4)迭代计算:计算数据点与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将数据点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

更新聚类中心的位置。

(5)重复步骤(4),直到聚类过程收敛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聚类数选择我们分别执行了K-Means算法的聚类过程,将聚类数从2增加到10,比较了每个聚类数对应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比样本内离差平方和(Within-Cluster Sum of Squares, WCSS)和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我们选择了最合适的聚类数。

结果表明,当聚类数为4时,WCSS值达到最小,轮廓系数达到最大。

3.2 聚类结果展示根据选择的聚类数4,我们将数据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簇。

多元统计分析课后练习答案

多元统计分析课后练习答案

第1章 多元正态分布1、在数据处理时,为什么通常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的标准化是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在某些比较和评价的指标处理中经常会用到,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0-1标准化和Z 标准化;2、欧氏距离与马氏距离的优缺点是什么欧氏距离也称欧几里得度量、欧几里得度量,是一个通常采用的距离定义,它是在m 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真实距离;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的欧氏距离的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缺点:就大部分统计问题而言,欧氏距离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每个坐标对欧氏距离的贡献是同等的;当坐标表示测量值时,它们往往带有大小不等的随机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方法是对坐标加权,使变化较大的坐标比变化较小的坐标有较小的权系数,这就产生了各种距离;当各个分量为不同性质的量时,“距离”的大小与指标的单位有关;它将样品的不同属性之间的差别等同看待,这一点有时不能满足实际要求;没有考虑到总体变异对距离远近的影响;马氏距离表示数据的协方差距离;为两个服从同一分布并且其协方差矩阵为Σ的随机变量与的差异程度:如果协方差矩阵为单位矩阵,那么马氏距离就简化为欧氏距离,如果协方差矩阵为对角阵,则其也可称为正规化的欧氏距离;优点:它不受量纲的影响,两点之间的马氏距离与原始数据的测量单位无关;由标准化数据和中心化数据计算出的二点之间的马氏距离相同;马氏距离还可以排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干扰;缺点:夸大了变化微小的变量的作用;受协方差矩阵不稳定的影响,马氏距离并不总是能顺利计算出;3、当变量X1和X2方向上的变差相等,且与互相独立时,采用欧氏距离与统计距离是否一致统计距离区别于欧式距离,此距离要依赖样本的方差和协方差,能够体现各变量在变差大小上的不同,以及优势存在的相关性,还要求距离与各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如果各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即观测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是对角矩阵, 则马氏距离就退化为用各个观测指标的标准差的倒数作为权数的加权欧氏距离;4、如果正态随机向量12(,,)p X X X X '=的协方差阵为对角阵,证明X 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解: 因为12(,,)p X X X X '=的密度函数为 又由于21222p σσσ⎛⎫ ⎪ ⎪= ⎪ ⎪ ⎪⎝⎭Σ 则1(,...,)p f x x则其分量是相互独立;5.1y 和2y 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且1y ~)1,0(N ,2y ~)4,3(N ;(a )求21y 的分布;(b )如果⎥⎦⎤⎢⎣⎡-=2/)3(21y y y ,写出y y '关于1y 与2y 的表达式,并写出y y '的分布; (c )如果⎥⎦⎤⎢⎣⎡=21y y y 且y ~∑),(μN ,写出∑-'1y y 关于1y 与2y 的表达式,并写出∑-'1y y 的分布;解:a 由于1y ~)1,0(N ,所以1y ~)1(2χ; b 由于1y ~)1,0(N ,2y ~)4,3(N ;所以232-y ~)1,0(N ;故2221)23(-+='y y y y ,且y y '~)2(2χ第2章 均值向量和协方差阵的检验1、略2、试谈Wilks 统计量在多元方差分析中的重要意义;3、题目此略多元均值检验,从题意知道,容量为9的样本 ,总体协方差未知假设H0:0μμ= , H1:0μμ≠ n=9 p=5检验统计量/n-1)()(0102μμ-'-=-X S X n T 服从P,n-1的2T 分布 统计量2T 实际上是样本均值与已知总体均值之间的马氏距离再乘以nn-1,这个值越大,相等的可能性越小,备择假设成立时,2T 有变大的趋势,所以拒绝域选择2T 值较大的右侧部分,也可以转变为F 统计量零假设的拒绝区域 {n-p/n-1p}2T >,()p n p F α-1/102T >F5,45μ0= 2972 ’样本均值 ’样本均值-μ0’=协方差矩阵降维——因子分析——抽取Inter-Item Covariance Matrix人均GDP元三产比重%人均消费元人口增长%文盲半文盲%人均GDP元三产比重%人均消费元人口增长%文盲半文盲%协方差的逆矩阵计算:2T=9s^-1 ’F统计量=> 拒绝零假设,边缘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显着差异;4、略第3章聚类分析1.、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功能是什么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研究的样品或指标之间存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于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又聚合为另外一类,直到把所有的样品聚合完毕,形成一个有小到大的分类系统,最后再把整个分类系统画成一张分群图,用它把所有样品间的亲疏关系表示出来;功能是把相似的研究对象归类;2、试述系统聚类法的原理和具体步骤;系统聚类是将每个样品分成若干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将各个样品各看成一类,然后规定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合并成新的一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次减少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合为一类为止; 具体步骤:1、对数据进行变换处理;不是必须的,当数量级相差很大或指标变量具有不同单位时是必要的2、构造n个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样本;3、计算n个样本两两间的距离ijd;4、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5、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若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6;否则回4;6、画聚类图;7、决定类的个数,从而得出分类结果;3、试述K-均值聚类的方法原理;K-均值法是一种非谱系聚类法,把每个样品聚集到其最近形心均值类中,它是把样品聚集成K个类的集合,类的个数k可以预先给定或者在聚类过程中确定,该方法应用于比系统聚类法大得多的数据组;步骤是把样品分为K个初始类,进行修改,逐个分派样品到期最近均值的类中通常采用标准化数据或非标准化数据计算欧氏距离重新计算接受新样品的类和失去样品的类的形心;重复这一步直到各类无元素进出;4、试述模糊聚类的思想方法;模糊聚类分析是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特征、亲疏程度、相似性,通过建立模糊相似关系对客观事物进行聚类的分析方法,实质是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构造模糊矩阵,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隶属度来确定其分类关系;基本思想是要把需要识别的事物与模板进行模糊比较,从而得到所属的类别;简单地说,模糊聚类事先不知道具体的分类类别,而模糊识别是在已知分类的情况下进行的;模糊聚类分析广泛应用在气象预报、地质、农业、林业等方面;它有两种基本方法:系统聚类法和逐步聚类法;该方法多用于定性变量的分类;5、略第4章判别分析1、应用判别分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答:判别分析最基本的要求是,分组类型在两组以上,每组案例的规模必须至少在一个以上,解释变量必须是可测量的,才能够计算其平均值和方差;对于判别分析有三个假设:1每一个判别变量不能是其他判别变量的线性组合;有时一个判别变量与另外的判别变量高度相关,或与其的线性组合高度相关,也就是多重共线性;2各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相等;判别分析最简单和最常用的的形式是采用现行判别函数,他们是判别变量的简单线性组合,在各组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条件下,可以使用很简单的公式来计算判别函数和进行显着性检验;3各判别变量之间具有多元正态分布,即每个变量对于所有其他变量的固定值有正态分布,在这种条件下可以精确计算显着性检验值和分组归属的概率;2、试述贝叶斯判别法的思路;答:贝叶斯判别法的思路是先假定对研究的对象已有一定的认识,常用先验概率分布来描述这种认识,然后我们取得一个样本,用样本来修正已有的认识先验概率分布,得到后验概率分布,各种统计推断都通过后验概率分布来进行;将贝叶斯判别方法用于判别分析,就得到贝叶斯判别;3、试述费歇判别法的基本思想;答:费歇判别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高维数据点投影到低维空间上来,然而利用方差分析的思想选出一个最优的投影方向;因此,严格的说费歇判别分析本身不是一种判别方法,只是利用费歇统计量进行数据预处理的方法,以使更有利于用判别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为了有利于判别,我们选择投影方向a应使投影后的k个一元总体能尽量分开同一总体中的样品的投影值尽量靠近;k要做到这一点,只要投影后的k个一元总体均值有显着差异,即可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使组间平方和尽可能的大;则选取投影方向a使Δa达极大即可;4、什么是逐步判别分析答:具有筛选变量能力的判别方法称为逐步判别分析法;逐步判别分析法就是先从所有因子中挑选一个具有最显着判别能力的因子,然后再挑选第二个因子,这因子是在第一因子的基础上具有最显着判别能力的因子,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因子联合起来有显着判别能力的因子;接着挑选第三个因子,这因子是在第一、第二因子的基础上具有最显着判别能力的因子;由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引进了新的因子之后,会使原来已引入的因子失去显着判别能力;因此,在引入第三个因子之后就要先检验已经引入的因子是否还具有显着判别能力,如果有就要剔除这个不显着的因子;接着再继续引入,直到再没有显着能力的因子可剔除为止,最后利用已选中的变量建立判别函数;5、简要叙述判别分析的步骤及流程答:1研究问题:选择对象,评估一个多元问题各组的差异,将观测个体归类,确定组与组之间的判别函数;2设计要点:选择解释变量,样本量的考虑,建立分析样本的保留样本;3假定:解释变量的正态性,线性关系,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协方差阵相等;4估计判别函数:联立估计或逐步估计,判别函数的显着性;5使用分类矩阵评估预测的精度:确定最优临界得分,确定准则来评估判对比率,预测精确的统计显着性;6判别函数的解释:需要多少个函数;评价单个函数主要从判别权重、判别载荷、偏F值几个方面;评价两个以上的判别函数,分为评价判别的函数和评价合并的函数;7判别结果的验证:分开样本或交叉验证,刻画组间的差异;6、略第5章主成分分析1、主成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实证研究时,为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往往考虑与其有关的多个指标,在多元统计中也称为变量;一方避免遗漏重要信息而考虑尽可能多的指标看,另一方面考虑指标的增多,又难以避免信息重叠;希望涉及的变量少,而得到的信息量有较多;主成分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如何通过原来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某一问题涉及的众多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必然存在着支配作用的公共因素;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无关的综合指标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2、主成分在应用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作用: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从而能有效利用大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对事物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些深层次的启发,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主成分分析能降低所研究的数据空间的维数,有时可通过因子载荷aij的结论,弄清X变量间的某些关系,多维数据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变量,可以用较少的计算量来选择,获得选择最佳变量子集合的效果;3.由协方差阵出发和由相关阵出发求主成分有什么不同1由协方差阵出发设随即向量X=X1,X2,X3,……Xp’的协方差矩阵为Σ,1≥2≥……≥p为Σ的特征值,γ1,γ2,……γp为矩阵A各特征值对应的标准正交特征向量,则第i个主成分为Yi=γ1iX1+γ2iX2+……+γpiXp,i=1,2,……,p此时VARYi=i,COVYi,Yj=0,i≠j我们把X1,X2,X3,……Xp的协方差矩阵Σ的非零特征根1≥2≥……≥p>0向量对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γ1,γ2,……γp分别作为系数向量,Y1=γ1’X, Y2=γ2’X,……, Yp=γp’X分别称为随即向量X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p主成分;Y的分量Y1,Y2,……,Yp依次是X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p主成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Y=P’X,即P为p阶正交阵,2Y的分量之间互不相关,即DY=diag1,2,……,p,3Y的p个分量是按方差由大到小排列,即1≥2≥……≥p;2由相关阵出发对原始变量X进行标准化,Z=Σ^1/2^-1X-μ covZ=R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实际上就是对原始变量标准化后的协方差矩阵,因此,有相关矩阵求主成分的过程与主成分个数的确定准则实际上是与由协方差矩阵出发求主成分的过程与主成分个数的确定准则相一致的;λi,γi 分别表示相关阵R的特征根值与对应的标准正交特征向量,此时,求得的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关系式为:Yi=γi’Z=γi’Σ^1/2^-1X-μ在实际研究中,有时单个指标的方差对研究目的起关键作用,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此时用协方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恰到好处;有些数据涉及到指标的不同度量尺度使指标方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对于这类数据用协方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也有不妥;相关系数矩阵计算主成分其优势效应仅体现在相关性大、相关指标数多的一类指标上;避免单个指标方差对主成分分析产生的负面影响,自然会想到把单个指标的方差从协方差矩阵中剥离,而相关系数矩阵恰好能达到此目的;4、略第6章因子分析1、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有什么本质不同答:1因子分析把诸多变量看成由对每一个变量都有作用的一些公共因子和一些仅对某一个变量有作用的特殊因子线性组合而成,因此,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从数据中探查能对变量起解释作用的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的线性组合;主成分分析则简单一些,它只是从空间生成的角度寻找能解释诸多变量绝大部分变异的几组彼此不相关的新变量2因子分析中,把变量表示成各因子的线性组合,而主成分分析中,把主成分表示成各变量的线性组合3主成分分析中不需要有一些专门假设,因子分析则需要一些假设,因子分析的假设包括:各个因子之间不相关,特殊因子之间不相关,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之间不相关;4在因子分析中,提取主因子的方法不仅有主成分法,还有极大似然法等,基于这些不同算法得到的结果一般也不同;而主成分分析只能用主成分法提取;5主成分分析中,当给定的协方差矩阵或者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唯一时,主成分一般是固定;而因子分析中,因子不是固定的,可以旋转得到不同的因子;6在因子分析中,因子个数需要分析者指定,结果随指定的因子数不同而不同;在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的数量是一定的,一般有几个变量就有几个主成分; 7与主成分分析相比,由于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术帮助解释因子,在解释方面更加有优势;而如果想把现有的变量变成少数几个新的变量新的变量几乎带有原来所有变量的信息来进行后续的分析,则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2、因子载荷ij a 的统计定义是什么它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答:1因子载荷ij a 的统计定义:是原始变量i X 与公共因子j F 的协方差,i X 与j F ),...,2,1;,...,2,1(m j p i ==都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变量,因此ij a 同时也是i X 与j F 的相关系数;(2)记),,...,2,1(...222212m j a a a g pjj j j =+++=则2j g 表示的是公共因子j F 对于X 的每一分量),...,2,1(p i X i =所提供的方差的总和,称为公共因子j F 对原始变量X 的方贡献,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2j g 越大,表明公共因子j F 对i X 的贡献越大,或者说对X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如果因子载荷矩阵对A 的所有的),...,2,1(2m j g j =都计算出来,并按大小排序,就可以依此提炼出最有影响的公共因子;3、略第7章 对应分析1、试述对应分析的思想方法及特点;思想:对应分析又称为相应分析,也称R —Q 分析;是因子分子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主要通过分析定性变量构成的列联表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对同一观测数据施加R 和Q 型因子分析,并分别保留两个公共因子,则是对应分析的初步;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它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特点: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它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2、试述对应分析中总惯量的意义;总惯量不仅反映了行剖面集定义的各点与其重心加权距离的总和,同时与2x 统计量仅相差一个常数,而2x 统计量反映了列联表横联与纵联的相关关系,因此总惯量也反映了两个属性变量各状态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应分析就是在对总惯量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简化数据结构以反映两属性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略 第8章 典型相关分析1、试述典型相关分析的统计思想及该方法在研究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答: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用于揭示两组变 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典型相关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并量化两组变量之间的联系;将两z |Uz |V 组变量相 关关系的分析转化为一组变量的线性组合与另一组变量线性组合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思想:1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得两组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即:X X 1, X 2, , , X p 、XX 1, X 2, , , X q 是两组相互关联的随机变量,分别在两组变量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综合变量 U i 、Vi,使是原变量的线性组合;U i a 1X 1 a 2 X 2..... a P X P ≡ a ‘XV i b 1Y 1 b 2 Y 2 .... b q Y q ≡ b‘Y 在 D aX D bX 1 的条件下,使得 aX , bX 达到最大;2选取和最初挑选的这对线性组合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使其配对,并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3)如此继续下去,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此;其作用为:进行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用典型相关系数衡量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2、简述典型相关分析中冗余分析的内容及作用;答:典型型冗余分析的作用即分析每组变量提取出的典型变量所能解释的该组样本总方差的比 例,从而定量测度典型变量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第一组变量样本的总方差为 t r R 11 p ,第二组变量样本的总方差为 t r R 22 q ;*A ˆz和*B ˆz 是样本典型相关系数矩阵,典型系数向量是矩阵的行向量, Z z z **A ˆU ˆ=,Z z z **B ˆV ˆ=前 r 对典型变量对样本总方差的贡献为则第一组样本方差由前 r 个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第二组样本方差由前 r 个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3、典型变量的解释有什么具体方法实际意义是什么答:主要使用三种方法:1典型权重标准相关系数:传统的解释典型函数的方法包括观察每个原始变量在它的典型变量中的典型权重,即标准化相关系数StandardizedCanonical Coefficients 的符号和大小;有较大的典型权重,则说明原始变量对它的典型变量的贡献较大,反之则相反;原始变量的典型权重有相反的符号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种反面关系,反之则有正面关系;但是这种解释遭到了很多批评;这些问题说明在解释典型相关的时候应慎用典型权重;(2)典型载荷结构系数:由于典型载荷逐步成为解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典型载荷分析,即典型结构分析Canonical Structure Analyse,是原始变量自变量或者因变量与它的典型变量间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典型载荷反映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的共同方差,它的解释类似于因子载荷,就是每个原始变量对典型函数的相对贡献;(3)典型交叉载荷交叉结构系数:它的提出时作为典型载荷的替代,也属于典型结构分析;计算典型交叉载荷包括每个原始因变量与自变量典型变量直接相关,反之亦然;交叉载荷提供了一个更直接地测量因变量组与自变量组之间的关系的指标;实际意义:即使典型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典型根和冗余系数大小也是可接受的,研究者仍需对结果做大量的解释;这些解释包括研究典型函数中原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4.、略。

聚类算法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聚类算法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聚类算法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繁忙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加,交通流分析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

聚类分析以其在数据降维、分类和预测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在交通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聚类算法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出发,探讨聚类算法(包括k-means、DBSCAN、谱聚类等)在交通流量和路况预测方面的应用,丰富交通流分析研究领域的内容,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简介交通流分析研究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交通运输工程学,当时交通流量主要考虑的是车流量与车辆速度。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的应用,交通流量分析已经升级为平面、立体交通流量分布、路况监测等方面的预测和研究。

由于交通流入住的不稳定性,交通监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在数据预测中,传统的线性模型由于其拟合不足、过度拟合等缺陷,经常出现误差较大的问题。

本文第一部分将介绍聚类算法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说明聚类算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聚类算法的基本理论及算法实现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常用于将样本划分成若干组(聚类),使得组内差异尽可能小,而组间差异尽可能大。

聚类算法(k-means、DBSCAN、谱聚类等)的基本理论及算法实现也有较大区别。

在选取聚类算法时,需结合需求,进行分类考虑。

本文第二部分将介绍k-means、DBSCAN、谱聚类的基础理论和算法实现,并探讨它们在交通流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聚类算法在交通流量预测中的应用在交通流量预测方面,聚类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交通流量预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交通数据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二是通过实时数据预测畅通的交通路线。

而聚类算法在这两方面都有应用。

(1) 历史交通数据分析预测:通过对历史交通数据进行预测,可以初步预测未来交通的流量及拥挤程度,从而为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计算提供依据。

聚类算法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流量预测中,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聚类处理,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交通流量模型,从而增强预测效果,提高预测精度。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
选方法之一 06
优缺点
缺点
对初始点的选择敏感:K-means算法的初始点选择对结果有很大影响,可能会导致不同 的初始点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需要预设k值:使用K-means算法需要预先设定k值,而最佳的k值可能并不容易确定
不适合大规模数据集:对于大规模数据集,K-means算法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敛
means||等
第1部分 算法步骤
算法步骤
以下是K-means算法的 基本步骤
算法步骤
初始化: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这些点可以 是数据集中的实际数据点,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数据点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聚类中心: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点,计 算它与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这一步通常使用欧氏距离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聚类分析—— Kmeans方法
-
目录
CONTENTS
1
算法步骤
2
优缺点
3
应用场景
2
聚类分析——Kmeans方法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对象分组,使得同一组(或簇)内的对象相互之间 相似(按照某些度量方式),而不同组之间的对象相互之间不相似。其中,K-means算法是 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以其发明者Arthur James和Donald Fisher的名字来命名
特征选择和降维:在聚类之前,可以 进行特征选择和降维,以减少数据的 维度和噪声,提高聚类的效果
可视化:可以将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 以更直观地展示聚类的效果和结果
优缺点
通过以上改进方向,可以 进一步提高K-means算法的 性能和适用性,使其在更 多的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
应用
第3部分 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

数据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与聚类算法比较

数据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与聚类算法比较

数据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与聚类算法比较在数据分析领域,聚类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技术,用于将一组数据对象划分为相似的组或簇。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集中的隐藏模式、相似性和特征,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

本文将比较几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并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可以自动发现数据集中的结构,并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一组。

在聚类分析中,有许多不同的算法可供选择,如K均值聚类、层次聚类、DBSCAN和高斯混合模型等。

下面将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

1. 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K均值聚类算法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

它通过将数据分为预先定义的K个簇来进行聚类。

该算法的主要优势在于简单和快速,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然而,K均值算法对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非常敏感,并且对于非凸形状的簇分割效果较差。

2. 层次聚类算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聚类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计算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将数据逐渐合并或拆分成不同的簇。

其优势在于可以生成层次结构和树状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然而,由于计算复杂度高,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效率低下。

3. DBSCAN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可以发现任意形状和任意大小的簇。

它通过计算数据点周围的密度来划分簇,并可以自动处理噪声和异常值。

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预设簇的数量和形状,对数据集中的离群值鲁棒性较强。

然而,该算法对于数据密度分布不均匀或者维数较高的数据集效果较差。

4.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高斯混合模型是一种使用多个高斯分布来对数据进行建模的方法。

每个高斯分布表示一个簇,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来估计模型参数。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

1
n 1 i 1

n
( x ij x j )
2
25
3、标准化变换
经过标准化变换处理后:
• 每个变量即数据矩阵中每列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
差为1,且也不再具有量纲,同样也便于不同变量 之间的比较; • 数据短阵中任何两列数据乘积之和是两个变量相 关系数的(n-1)倍,所以这是一种很方便地计
算相关矩阵的变换。
28
• 变量之间的聚类即R型聚类分析,常用相似系 数来测度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 • 而样品之间的聚类即Q型聚类分析,则常用 距离来测度样品之间的亲疏程度。
29
1、定义距离的准则
定义距离要求满足第i个和第j个样品之间的距离如下四 个条件(距离可以自己定义,只要满足距离的条件)
d ij 0 对一切的 i 和 j 成立 ; d ij 0当且仅当 i j 成立 ;
24
3、标准化变换 标准化变换也是对变量的数值和量纲进行类似于规
格化变换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对每个变量进行中心
化变换,然后用该变量的标准差进行标准化。即有:
x ij
*
x ij x j Sj
( i 1, 2 , 3 , , n ; j 1, 2 , 3 , , p )
Sj
19
(2)顺序尺度。指标度量时没有明确的数量表示,只 有次序关系,或虽用数量表示,但相邻两数值之间的差距 并不相等,它只表示一个有序状态序列。如评价酒的味道, 分成好、中、次三等,三等有次序关系,但没有数量表示。 (3)名义尺度。指标度量时既没有数量表示也没有次 序关系,只有一些特性状态,如眼睛的颜色,化学中催化 剂的种类等。在名义尺度中只取两种特性状态的变量是很 重要的,如电路的开和关,天气的有雨和无雨,人口性别 的男和女,医疗诊断中的“十”和“一”,市场交易中的 买和卖等都是此类变量。

聚类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聚类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聚类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聚类分析是一种通过寻找数据中相似模式并将其组织成群集的方法。

它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

本文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将数据集中的样本根据相似性进行分组。

相似的样本被分配到同一个群集中,而不相似的样本则分配到不同的群集。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从数据中发现隐藏的结构和模式,并为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

二、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1. K-means聚类K-means聚类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

它将样本分为K个群集,其中K是用户定义的参数。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优化,将样本逐步分配到最近的群集中心。

K-means聚类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伸缩性。

2. 层次聚类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距离和相似性的分层方法。

它从一个群集开始,然后逐步合并或划分群集,直到满足预定义的停止条件。

层次聚类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数量,并且可以生成树状的聚类图谱。

3. 密度聚类密度聚类算法将样本分配到高密度区域,并将低密度区域作为噪声或离群点。

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它通过定义样本之间的距离和邻域密度来确定聚类。

三、聚类分析的应用案例1. 客户细分聚类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

通过分析客户的购买行为、兴趣偏好等因素,可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

2. 社交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可以帮助社交媒体平台挖掘用户之间的关系和兴趣群体。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用户分为相似的群集,并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广告。

3. 医学图像处理在医学领域,聚类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断。

通过分析医学图像中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病灶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聚类分析大数据

聚类分析大数据

聚类分析大数据一、引言1、背景介绍2、目的和目标3、研究问题二、数据收集和预处理1、数据来源2、数据质量评估3、数据清洗4、数据转换和标准化三、聚类分析方法1、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2、常用的聚类算法2.1 K-均值聚类算法2.2 层次聚类算法2.3 密度聚类算法2.4 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 2.5 模糊聚类算法2.6 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2.7 谱聚类算法四、聚类分析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2、实验步骤2.1 数据预处理2.2 聚类分析方法选择 2.3 实验设置2.4 聚类结果评估标准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聚类结果展示2、聚类结果分析2.1 分析12.2 分析2六、讨论与总结1、实验结果讨论2、结果解释和启示3、不足和改进方向4、总结附件:1、数据集文件2、实验代码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聚类分析:一种数据挖掘技术,用于将相似的数据对象归类为同一类别。

2、K-均值聚类算法: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通过迭代计算将数据对象分配到K个簇中。

3、层次聚类算法: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通过逐步合并或分裂簇来构建层次化的聚类结果。

4、密度聚类算法:一种基于数据点密度的聚类算法,通过划分高密度区域来识别簇。

5、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一种基于网格划分的聚类算法,通过在网格中计算聚类特征来划分簇。

6、模糊聚类算法:一种使用模糊理论进行聚类的算法,将数据对象划分到多个簇中,每个数据对象可能属于不同簇的概率不同。

7、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一种使用统计模型进行聚类的算法,通过拟合数据到概率模型来判断数据对象属于哪个簇。

8、谱聚类算法: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算法,通过构建数据的相似性图谱来进行聚类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章聚类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章聚类分析

图像处理
聚类分析可用于图像分割、目 标检测等任务,提高图像处理 的效率和准确性。
社交网络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社交 网络中的社区结构,揭示用户 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模式。
聚类分析的常用方法
K-均值聚类
一种迭代算法,通过最小化每个簇内对象与簇质 心的距离之和来实现聚类。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 量K。
DBSCAN
感谢聆听
聚类结果的优化方法
层次聚类法
通过不断合并或分裂簇来优化聚类结果,可以灵活处理不同形状 和大小的簇,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基于密度的聚类法
通过寻找被低密度区域分隔的高密度区域来形成簇,可以发现任意 形状的簇,但对参数敏感。
基于网格的聚类法
将数据空间划分为网格单元,然后在网格单元上进行聚类,处理速 度较快,但聚类精度受网格粒度影响。
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通过寻找被低密度区 域分隔的高密度区域来实现聚类。可以识别任意 形状的簇,且对噪声数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层次聚类
通过计算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步将数据集构建成 一个层次结构的聚类树。可以分为凝聚法和分裂 法两种。
谱聚类
利用图论中的谱理论进行聚类分析,将数据集中 的对象表示为图中的节点,节点之间的相似度表 示为边的权重。通过求解图的拉普拉斯矩阵的特 征向量来实现聚类。
药物发现
通过对化合物库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发现具有相 似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从而加速新药的发现和 开发过程。
生物信息学
在基因表达谱、蛋白质互作网络等生物信息学研究中,聚 类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基因或蛋白质之间的功能模 块和调控网络。
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案例
社区发现
聚类分析可用于识别社交网络中的社区结构,即具有相似兴趣、行为或属性的用户群体。 这有助于社交网络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定义
聚类分析:是将样品置入聚类空间,通 过比较样品间的类似程度,即样品间的 距离进行聚类的。 聚类分析是基于多变量数据,对n个样品 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将那 些相似的样品归为一类,不同的样品分 别归到各自不同的类别中。聚类分析是 以样品的分类为基本目的的。

聚类分析的分类
1、基于相同率的聚类分析 2、基于相关系数的聚类分析 3、基于主因子的聚类分析 4、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 5、基于距离的聚类分析
ຫໍສະໝຸດ 小组实验步骤


一:讨论选定实验题目 二:选定问卷调查法; 三:进行问卷设计; 四:发放问卷; 五:录入数据; 六:数据分析; 七:得出结论; 八:小结。
聚类分析的实验
首先我们确定需要的调查的相关内容: 调查对象:瑞京公寓周边餐厅 调查目的:对瑞京公寓周边餐厅进行聚类 分类得出同学们选择餐厅的情况,对其 进行分类。帮助同学们更有效的选择餐 厅。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基于相关系数的聚类分析

课本所讲的例子是对某教育局对所属六所中学 根据七项指标A~G进行教学评估,每项指标评 分范围为1~10分。
通过公式:y= ∑(yi -y)(xi-x) (∑σ:西格玛 Sigma ) √ ∑ (yi -y)2 ∑(xi-x)2 计算出六所学校每两所间的相关系数。 再将相关的系数进行聚类分析。 最后根据相关系数及其有关的平均数可作出聚 类分析的树状图。
我们的问卷
我们发放问卷总数40份,废卷4份,有效 问卷36份。

我们将36份问卷的数据一一录入到电脑 中,再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 聚类分析。 利用公式: 计算出瑞京周边的6间餐厅的相关系数, 对其进行聚类分析。

树状图

聚类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聚类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聚类分析的方法及应用通常,我们在研究与处理事物时,经常需要将事物进行分类,例如地质勘探中根据物探、化探的指标将样本进行分类;古生物研究中根据挖掘出的骨骼形状和尺寸将它们分类;大坝监控中由于所得的观测数据量十分庞大,有时亦需将它们分类归并,获得其典型代表再进行深入分析等,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归纳并发现其规律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

由于对象的复杂性,仅凭经验和专业知识有时不能确切地分类,随着多元统计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更科学的分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近些年来,数值分类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称为聚类分析,聚类分析适用于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集合,很多研究领域,如工程、生物、医药、语言、人类学、心理学和市场学等,都对聚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1、什么是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或点群分析,它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类问题的数量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多元统计方法,是当代分类学与多元分析的结合。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样本自身的属性,用数学方法按照某种相似性或差异性指标,定量地确定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系程度对样本进行聚类。

聚类分析是将分类对象置于一个多维空问中,按照它们空问关系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通俗的讲,聚类分析就是根据事物彼此不同的属性进行辨认,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聚为一类,使得同一类的事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聚类分析方法,是定量地研究地理事物分类问题和地理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等。

2、聚类分析方法的特征(1)、聚类分析简单、直观。

(2)、聚类分析主要应用于探索性的研究,其分析的结果可以提供多个可能的解,选择最终的解需要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后续的分析。

(3)、不管实际数据中是否真正存在不同的类别,利用聚类分析都能得到分成若干类别的解。

(4)、聚类分析的解完全依赖于研究者所选择的聚类变量,增加或删除一些变量对最终的解都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取定的凝聚点,视每个凝聚点为一类,将每个样品
根据定义的距离向最近的凝聚点归类。
第三,修改分类
得到初始分类,计算各类的重心,以这些重心作为新的 凝聚点,重新进行分类,重复步骤 2 , 3 ,直到分类的结 果与上一步的分类结果相同,表明分类已经合理为止。
例:某汽车4s店5位店员的月销售量和受教育程度如下表: 售货员 1 2 1 2 3 6 3 4 8 2 5 8 0




Z = linkage(y, method) 利用method参数制定的方法创建系统聚类树, method是字符串,可用的字符串如下所示
Method参数值 说明
‘average’
‘centroid’ ‘complete’ ‘median’ ‘single’ ‘ward’ ‘weighted’

不一致系数可用来确定最终的分类个数。在并类过 程中,若某一次并类对应的不一致系数较上一次有 大幅增加,说明该次并类效果不好,而它上一次的 并类效果使比较好的,不一致系数增加的幅度越大, 说明上一次并类效果越好。在使得类的个数尽量少 的前提下,可参照不一致系数的变化,确定最终的 分类数。








inconsistent函数 用来计算系统聚类树矩阵Z中每次并类得到的链接 的不一致系数,其调用格式如下 Y = inconsistent(Z) Y = inconsistent(Z,d) 参数Y是一个(n-1)*4的矩阵,各列的含义如下
列序号 1 2 3 4 说明 计算设计的所有链接长度(即并类距离)的均值 计算涉及的所有链接长度的标准差 计算涉及的链接个数 不一致系数


H = dendrogram(Z, p) 生成一个树形图,通过输入参数p来控制显示的叶 节点数。

H = dendrogram(…, ‘orientation’, ‘orient’) 通过设定’orientation’参数及参数值’orient’来控 制聚类树形图的方向和放置叶节点标签的位置,可 用参数如下所示

cophenetic相关系数 是指y与d之间的线性相关系 数 n n- 1 2
(
c=
å
)
( yk - y )(d k - d )
k= 1
n(n- 1) 2 n(n- 1) 2 轾 轾 2 2 犏 犏 ( yk - y ) 犏 (d k - d ) 邋 犏 犏 犏 臌k = 1 臌k = 1
2 y= n (n - 1)
(3) 密度法
以某个正数d为半径,以每个样品为球心,落在这个球
内的样品数(不包括作为球心的样品)称为这个样品的密
度。计算所有样品点的密度后,首先选择密度最大的样
品为第一凝聚点。然后选出密度次大的样品点,若它与 第一个凝 聚点的距离大于2d ,则将其作为第二个凝聚
点;否则舍去这点。这样,按密度由大到小依次考查,
参数值 ‘top’ ‘bottom’ 说明 从上至下,叶节点标签在下方,为默认情况 从下至上,叶节点标签在上方
‘left’
‘right’
从左至右,叶节点标签在右边
从右至左,叶节点标签在左边

H = dendrogram(…, ‘labels’, S) 通过一个字符串数组或字符串元胞数组设定每一个 观测值的标签。当树形图中显示了全部的叶节点时, 叶节点的标签记为相应观测的标签;当树形图中忽 略了某些节点时,只包含单个观测的叶节点的标签 记为相应观测的标签。

‘minkowski’
‘chebychev’Fra bibliotek闵可夫斯基距离
切比雪夫距离

Y = pdist(X, ‘minkowski’, p) 计算样品对的闵可夫斯基距离,输入参数p为闵可 夫斯基距离计算中的指数,默认情况下,指数为2


Squareform Z = squareform(y) Z = squareform(y, ‘tomatrix’) y = squareform(Z) y = squareform(Z, ‘tovector’)

Clusterdata 函数 调用了pdist、linkage和cluster函数,用来由原始 眼根数据矩阵X创建系统聚类, T = clusterdata(X, cutoff) T = clusterdata(X, param1, val1, param2, val2, …) 输出参数T包含n个元素的列向量,其元素为相应观 测所属类的类序号。Curfoo为阈值。


Y = pdist(X, metric) 输入参数metric指定计算距离的方法,metric为字 符串,可用的字符串如下表所示。
Metric参数值 ‘euclidean’ ‘seuclidean’ ‘mahalanobis’ ‘cityblock’ 说明 欧式距离 标准化欧式距离 马哈拉诺比斯距离 绝对值距离



Cophenet函数 Cophenet函数用来计算系统聚类树的cophenetic 相关系数 Cophenetic相关系数反映了聚类效果的好坏, cophenetic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聚类效果越 好,可通过Cophenetic相关系数对比各种不同的 距离计算方法和不同的系统聚类法的聚类效果

Pdist Y = pdist(X)
◦ 计算样品对的欧式距离。输入参数X是n х p的矩阵,矩阵 的每一行对应一个样品,每一列对应一个变量。输出参数 Y是包含n(n-1)/2个元素的行向量,用(i,j)表示第i个样品 和第j个样品构成的样品对,则Y中的元素依次是(2, 1), (3, 1), …, (n, 1), (3, 2), …, (n, 2), … , (n, n-1)
2、对于任何点 x,分别计算 d ( x , x )和d ( x , x ) (1) 3、若 d ( xk , x1(1) ) d ( xk , x2 ) ,则将 x 划为第一类,否
k 1 k 2
k
4、分别计算两个类的重心,则得 x 新分类。
(2)
1
和 x ,以其
(2) 2
为新的凝聚点,对空间中的点进行重新分类,得到
(a)空间的群点
(b) 任取两个凝聚点
(c) 第一次分类
(d) 求各类中心
(e) 第二次分类
优点:计算量小,方法简便,可以根据经 验,先作主观分类。 缺点:结果受选择凝聚点好坏的影响,分 类结果不稳定。

凝聚点就是一批有代表性的点,是欲形成类的中心。 凝聚点的 选择直接决定初始分类,对分类结果也有很大 的影响,由于凝聚点 的不同选择,其最终分类结果也将 出现不同。故选择时要慎重.通 常选择凝聚点的方法有: (1) 人为选择,当人们对所欲分类的问题有一定了解 时,根据经验,预先确定分类个数和初始分类,并从每一 类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作为凝聚点。 (2) 重心法 将数据人为地分为A类,计算每一类的重心,将重心作 为凝聚点。
n(n- 1) 2
å
yk
k= 1
2 d= n (n - 1)
n(n- 1) 2
å
dk
k= 1

c = cophenet(Z, Y) 在上述调用中,cophenet函数用pdist函数输出的 Y和linkage函数输出的Z计算系统聚类树的 cophenetic相关系数。输出参数c为Cophenetic相 关系数
太大了使凝聚点个数太 少,太小了使凝聚点个数太多。
直至全部样品考查完毕为止.此方法中,d要给得合适,
(4) 人为地选择一正数d,首先以所有样品的均值
作为第一凝聚点。然后依次考察每个样品,若某样品
与已选定的凝聚点的距 离均大于d,该样品作为新的 凝聚点,否则考察下一个样本。
动态聚类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选择凝聚点; 第二,初始分类;

Clusterdata函数 T = clusterdata(X, cutoff) T = clusterdata(X, param1, val1, param2, val2, …)
参数名 参数值 Pdist函数所支持的metric参数的取 值 含义 指定距离的计算方法
‘distance’



cophenetic相关系数 对给定的样本观测矩阵X,用y = (y1,y2, … , yn(n-1)/2)表示由pdist函数输出的样本的距离向量, 用(i, j)表示由第i个样本和第j个样本构成的样 本对,则y中的元素依次是样本对(2,1), (3,1),…,(n, 1),(3,2),…,(n, 2), …,(n,n-1)的距离 设d = (d1, d2, …, d n(n-1)/2 ),d中元素依次是 样本对(2,1),(3,1),…,(n, 1), (3,2),…,(n,2), …,(n,n-1)中初次并 类时的并类距离,称为cophenetic距离

基本思想:选取若干个样品作为凝聚点, 计算每个样品和凝聚点的距离,进行初始 分类,然后根据初始分类计算其重心,再 进行第二次分类,一直到所有样品不再调 整为止。




K均值聚类法又称为快速聚类法,其基本步骤为 1. 选择K个样品作为初始凝聚点(聚类种子),或 者将所有样品分为k个初始类,然后将k个类的重心 (均值)作为初始凝聚点。 2. 对除初始凝聚点之外的所有样品逐个归类,将每 个样品归入离他最近的凝聚点所在的类,该类的凝 聚点更新为这一类目前的均值,直至所有样品都归 类。 重复步骤2,直至所有样品不能再分配位置
Yes 选 择 凝 聚 点 分 类 是 否 合 理
分 类 修 改 分 类
分 类 结 束
No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动态聚类法的工作过程。 例如我们要把图中的点分成两类。快速聚类的步骤: 1、随机选取两个点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