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都要面对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和路径是什么呢?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科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技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首先,环境科学与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环境科学对于生态问题的认知和了解,提供了支持性的观念、理论和科技,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采用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监测、修复、保护、管理,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其次,新能源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节能、环保、可持续、多元化等目标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新能源技术为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再者,生态经济的出现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生态经济的出现,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主张实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互动。
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动,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以上,新能源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生态经济,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持,为基于科学技术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远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多层次的工作。
因此,其实现的路径也需要全方位地考虑到各种因素。
第一,政策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和必要措施,出台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和支持。
尤其是在涉及到环保责任、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推动等方面,政策创新和优化,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探讨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强调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最后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强调了二者之间的互相促进关系。
总结指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并强调了共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析,可以更好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重要性、现状分析、主要路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发展、共建美丽中国、方向、未来、统一1. 引言1.1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下,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找准发展方向和重点。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探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也是重要内容,需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本文将全面展现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由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模式,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成为国家亟需解决的难题。
而构建生态文明,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续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只有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才能让子孙后代继承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2.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环境问题,更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自然环境,消除污染与不健康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带来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丰富的生活选择。
3.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全球意义。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合作。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将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的能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1.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通过促进清洁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技术进步,实现精神财富的增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的层次。
2.推动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
世界各国都在深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快低碳模式下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提升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特别是政府应当在制定环保法规标准、监管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4.注重公众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公众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软法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软法路径选择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没有先例可循,国外已有的做法又未必适应我国的国情,这就需要我们探索着前进,找到适合这种文明形态的建设路径。
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前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全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环境硬法急需有益的补充。
软法迎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些要求,解答了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应当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软法;路径中共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倡导建设生态文明,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对建设“和谐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全国各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这一建设过程不仅需要调动全民的共同参与,还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法制的有力保障,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式不能只依靠、也不能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而应该另辟蹊径,考虑主要从软法着手生态文明的建设。
目前,虽然学术界关于“软法”和“硬法”的内涵和外延还处于争议之中,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软法的存在,也关注到软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大量出现,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多数学者认为,“软法”是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
1、生态文明建设与软法的投合在实践途径上,生态文明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
的基本路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保
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制定严格的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强调
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大绿色农业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等方式来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加强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为了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
的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们可以通过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方式来加强生态修复。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还包括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知识的
普及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加强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提高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修复和加强环境
教育和宣传。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成效,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与路径选择
德、 科技、 文艺建设等含量, 加强生态理论研究, 提 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认识,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智力支持。 生态文明指向的社会生活领域要求, 逐步树立适度消费、 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 摒弃片 面追求高消费的生活目 在生活中消除对环境生 标, 态有害的行为, 防止环境污染。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在相继走上工业 化发展道路的同时, 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严
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们在痛苦的反思中 认识到, 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类
及体现人与自 然平等、 和谐的价值取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态法制
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
自 失 行为 致。 这 直接 的 后, 身的 范 而 然而, 个 原因 背 ‘
则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撑的传统发展 观和发展模式。 它最终导致人类种种狭隘、 短视、 极 端利己的行为, 从而忽视自 然生态内在的固有的价
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其外延指向应当 是多维度的或多层面的, 主要包 括经济层面、 政治层面、 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 生态文 明建设的一般路径包括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约束和生态文明实践, 只有这三种机制协调运转, 共同作用, 才能达到预期
的 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结构要素; 建设指向;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440 (2006)04- 0001- 09
然规律相一致。
收稿 日期:2006- 08- 21 作者简介: 陈寿朋,1932- ) , 江苏 人, ( 男, 泰州 教授, 著名高尔 基研究资深专家, 享受国 特贴专家, 务院 第八、 十 九、 届全国 代表 人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和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政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全体公民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此外,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二部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第三部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实施,加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河湖水源地保护,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第四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发展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农村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此外,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部分:国际合作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中国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渐严重。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威胁。
如何在经济与环保之间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与平衡的一种文明。
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还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1. 加强环境保护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让环境保护成为社会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
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和制度,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格落实环保责任,让环境保护成为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2.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推动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提高,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环保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3.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从小学到大学,通过课堂教育和公众宣传,让人们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同时,加强对环保公益事业的支持,营造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4. 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推广低碳、绿色、环保产品,鼓励和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消费能力。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1. 建立以经济建设为主的生态保护政策政府在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时,要以经济建设为主,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落实法律法规,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 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让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事业,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目标与意义、路径与做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建设一个良好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即在实现经济发展的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还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维护基本国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做法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上,主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结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中国通过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也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根据世界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探讨如何借助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可以构筑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困境;路径选择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更是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再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
" 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对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一、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危机过渡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环境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而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远古时代,人类仅仅是为了生存向自然界索取有限的天然资源,对环境和自身的影响不大。
真正的环境问题出现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和新生产关系建立,扩大并强化了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目前环境问题已扩展到整个地球环境,事故范围广、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大,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预测或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都大大超过以前。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有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大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如果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这意味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通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综合发展、平衡发展、永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全面建设。
这意味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问题。
只有全面建设,才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实践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经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一
位 , 着力 于 加 快 中 国特 色 的 绿 色 政 治 制 度 建 设 。 应
地 方组 织机 构的环 保权 能相对 中央组织 机构 的环 保
1 3
要求 作为 社会 公共 事务 管 理 者 、 会 公 共产 品提 供 社
《 实事求是》 2 1 0 0年第 2 期
政 治
权能 较弱 ; 方和 中央 绿 色政 治 组织 机构 的 环保 权 地
保 责任感 。
中图分类号 :66 I 1 3
现实选择
政府
企业
环境非政府组织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6 12 1 )2 0 3 4 10 —4 4 (0 00 —0 1 —0
我 国 的基本 国情 、 济 社 会 发 展 水平 、 态 文 经 生 明建设 本 身 的公 共性 、 体性 以及 党 的领 导 、 民当 整 人
主义事业 领导 核 心 的 中 国共产 党 , 的 十七 大 把 建 党
设生态文 明确立 为全 面 建 设小 康 社 会 的新 目标 、 新
要 求 , 明确 把“ 筹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 “ 设 资 并 统 、建
源节 约型 、 境友好 型社 会 ” 人党 章 。我 国宪法 明 环 写 确规定 : 国家保 护 和改 善 生 活环 境 和 生 态 环境 , “ 防 治 污染 和其他 公 害 。为此 我 国创设 了 国家环 境保 护 ” 部 作为 国务 院主管 环境保 护工 作直 属机 构 , 省 ( 各 自 治 区 、 辖市 )市 、 直 、 县级政 府也 设 置了相 应环保 行 政 机 构 。这 种横纵 向 、 层 次 的环境 监管 组 织 机 构 为 多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选择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选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了快速发展和协调发展两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绿色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选择。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采用低碳的方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经济形态。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限制和放弃发展,而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举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得到重视。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并着力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
二、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包括工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基础设施、农业等方方面面的努力。
我国绿色发展的势头已经初步形成。
中国先后建立了很多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采取各种方式推进节能环保工作。
此外,我国采取中央环保督察、环保设施治理和节能产业发展等措施,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
共享经济是指基于介入者的互动,采用互联网技术,以物联网和智能物流为支撑,以共同决策、共同承担、共享资源、共享利益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它强调的是以社会资源和市场需求为中心,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最大化社会利益。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共享经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经济形态,通过在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用品等方面逐渐推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笔谈——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 建设及其路径 选择
王 国聘 ( 林业大学 南京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生态 文明建设 是现代 中国人 站在 时代 的高度 , 纵观 国 际国 内形势 , 根据 国情 和未来 发 展 的需 要 , 应对
既要发展 经济又要保 护环境 的双 重挑战 , 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 略的一项 重大 决策 , 中国在基本 实现 现代化 是
快速发展工业化 、 城市化 的过程 中防治环境污 染 , 保护生 态环境 , 促进人 与 自然和谐 相处 , 推进经 济社会 与 人 口、 资源 、 环境 协调发 展 , 中国营造 优美 的生 态环境 , 为 使人 民喝上 干净 的水 、 吸清洁 的空气 、 呼 吃上放 心
的食物 、 睡上安稳 的觉 , 良好 的环境 中生 产生活 , 在 为经济建设提 供广阔 的发 展空间 。
Vo. . 18No 2
j n.2 u 008
“ 态 文 明建 设 " 谈 生 笔
编者按 : 建设 生 态文 明 , 党 的十七 大报 告提 出的 一 个新 思 想 , 现 了 中华 民族文 明发 展 的现 是 体 实要 求 , 文 明观 的 升华 。生 态 文 明作 为新 的 文 明 理 念 , 是 涉及 经 济社 会 发 展 进 程 中 的方 方 面
生态环境建设 , 无一不呈现 山川 秀美 的动 人景象 。世 界上 绝没有 穷 山恶 水 的现 代化 , 以森林 覆盖 率为 例 , 发达 国家普遍在 2 ~6 之间 , 日本 为 6 . , 国为 2 ~2 , 国为 3 . , 国为 2 . , 0 0 如 68 美 3 9 德 07 法 73
面, 需要 从理 论 、 实践层 面进行 深入 、 广泛 的研 究 , 用以指 导生 态文 明建设 实践 。为此 , 本刊特 开 辟 专栏 , 约请 专 家从 不 同层 面对 生态文 明进行 阐述 , 以期 能为 生态文 明 大厦 的建 构添砖加 瓦。
当代生态文明建构路径选择——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
Publ i c A dm i ni s t r a t i o n
当代生态文明建构 路径选择
从技 术 理性 到生态 理 性
口 温 慧君
【 摘要 】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群染、 高消耗基础上的粗放式经济发
展使 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受到 巨大破坏。 环境污染不仅 给人类生存环 境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造 成巨大的经济损 失,
展, 不利 于生 态 文 明建 设 。 只有 通 过 改 变传 统 的技 术 理 性 支 配 性 ”的 概 念 相 似 ,“ 经 济 理 性 ”的概 念 在很 久 以前 就被 经 济 学 下发 展 经济 的思 维方 式 , 才 能够 更 好地 促 进 生 态 文 明的发 展 , 家提 出来 并 被 应 用 到其 他 学 科之 中 ,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的 “ 生 态 理性 ” 被 专 门用 于 生态 领 域 中, 生 态 理 性 是 一种 基 本 的理 性 形 态, 以 人类 的理 性 形 态 对 待 生 态 问题 。 和“ 技术理性 ” 定 义 的
容 忽 视 的 负作 用 , 人 类 粗 暴 地 从 自然 界 掠 夺 各种 资源 , 对 自然 探 宄 , 技 术 理 性 是 一种 工具 理 性 , 其 实 现 目标 的 方 式 具 有 一 定 生态 环 境 造 成 前所 未 有 的严重 破坏 。 的合 理性 , 其 主 要 标 志是 能够 预 测 、 计量和高效率等。 和 以前
性 是 一整 套 “ 文化 观 念 ” , 无 论 是有 效 性 思 维 、 人 类 征 服 自然 ,
依 赖 。“ 技术理性 , 作 为人 类理 性 与 近代 科 技 相 结 合 的产 物 ,
是一种追求和理性、 规范性、 有效性、 功 能性和条件性 的人类 还是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 性和 自然 的定量化等 , 都属于这一观 智慧和能力。 ” 在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数百年 间, 以科技为核 念 的内容。 而巨乃岐等人认 为技 术理性属于 “ 技术 精神 ” , 是 心 的技术理性 发挥 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科 学技术在 技术 精神 与实践理性的结合。 另外, 赵 建军等人认为技术理性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选择,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风险。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通过改革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等途径,中国致力于构建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下是具体的实践措施:1. 绿色发展政策推动:中国通过制定绿色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同时,加大对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2. 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中国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推动沙化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修复湿地和草原等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
3. 环境监管体系完善:中国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了环境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排污许可制度等,加强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
4.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全球环保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1)
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作者:许筱蕾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城市是依照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城市建设对于促进文明范式转型,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试图在分析泰州生态城市建设现状问题,梳理国外生态城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地发展规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基本经验;泰州市本世纪以来,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对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学者的理论探讨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
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有230个①。
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各个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
一、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
千百年来,这里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泰之州”。
作为1996年新成立的地级市,泰州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很多。
目前,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2012年,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1:53.1:39.8②,对环境污染小的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工业整体水平和质量不是很高,重化工产业结构占比过重,产业生态转型严重滞后,已成为泰州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同时,泰州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缺乏,乡镇工业、农业等面源污染、养殖业等集中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用地遭受蚕食和挤占。
(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制有待完善首先,大多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对如何推进生态建设还在探索之中,对于其具体目标、实施方案、保障条件、监督考核机制等基本内容不甚了解,甚至充满迷惘。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1. 引言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和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合作共享等。
这些原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利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具体措施。
在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时,需要考虑国情、地域特点、资源环境状况等因素。
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社会参与等途径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策措施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
2. 正文2.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受到了威胁。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活动就无法持续进行。
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福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实践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性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为此,要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权利的过程。
其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体系,即生态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2、推进绿色发展,采取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和方式,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3、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保证生态环境安全;4、落实生态文明责任,强化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推进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制度完善的生态文明机制。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实践,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有效的合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引领建设,制定科学规划政府应当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政策引导、投资引导、示范引导的作用,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和落地。
同时制定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各类资源供需和环境承载力,明确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等各项任务,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与指导。
2、企业承担责任,实践绿色发展企业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企业需要承担起生态和社会责任,推动产业循环、资源节约,提升产品的生态性和品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预测生产、减少行业废弃物、实现智慧工厂管理等,更好地实现绿色生产、低碳生产和环保生产。
3、社会参与合作,强化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类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的共同参与推进。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和责任方,引导广大公民大力开展环保、绿化、科普普及和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增强大众生态意识,提高整体环境素质和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倡导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首先应该是倡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
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加强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环境问题,提升生态质量。
在加强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推动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三、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是指以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
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推行环保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支持力度。
同时,还可以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提供融资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发展绿色产业。
四、推动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推动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和使用环保产品、服务的消费行为。
在推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理性消费,购买环保产品。
此外,还可以制定环保标准,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为人们提供更多绿色消费的选择。
五、加强国际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研究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盲目城市扩张运动,撇开农村孤立地 发展城市等片面的做法。随着网络技术和 交通技术的完善,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必将 逐步拉近,乡村田地和城市绿地将成为城 市的绿色基调。
(三)主要以政府管理而忽视全民参 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当前,政府和市民基本都持有城市建 设是政府职责的看法,导致很多实践中经 常忽视市民的能动性和市场经济自发调 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指令管理、效率低 下的建设局面。
参考文献: 1、汪 劲 柏.关 于 城 市 生 态 文 明 的 研 究 及若干概念辨析[A].中国城市规划 年会论 文 集 [C].2008. 2、郇庆治.城市可持续性与生态文明 : 以 英 国 为 例 [J].马 克 思 与 现 实 ,2008(2). 3、李 迅.生 态 文 明 与 生 态 城 市 之 初 探 [A].城 市 发 展 与 规 划 国 际 论 坛 论 文[C]. 2008. 4、王 爱 兰.生 态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的 国 际 比 较 与 借 鉴 [J].城 市 问 题 ,2008(6). 5、杨 彤 等.生 态 城 市 的 内 涵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J].经 济 管 理 ,2006(14). 6、文宗川,郝 晓燕,巩 芳 等.生 态 城 市 的 发 展 路 径 [J].城 市 问 题 ,2009(2). 7、毛锋,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 与 规 划 原 理 和 方 法 [J].中 国 人 口·资 源 与 环 境 ,2008(1).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 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 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 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 自行车专业设施, 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 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3、强化城乡融合的建设理念和规划。 借鉴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统筹规划、协调 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 设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城乡融 合的建设理念,打破行政区界限,从区域 整体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全面规划; 二是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 使物质资源、 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得 到合理配置和调控, 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三是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将城乡区域作 为整体,实行资源的节约、合理和循环利 用,增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文明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 明理念,其次调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方 式,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人人积 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 观念。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 为前提,生态城市理念具体体现在如下五 个方面: 1、生态城市系统。 生态城市强调在人 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和自然 复合系统的全面和谐。从复杂系统角度来 看,生态城市系统是由多个方面、多个层 次和多个具体要素以不同的关系和形式 有机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包含着城市经 济、城市自然、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 环境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诸多方面。自然 子系统以生物环境的协同共生和环境对 人类生活的支持、 缓冲和净化为特征,它 是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子 系统以人口为中心,通过产业系统把它组 成更高效的社会组织;经济子系统通过生 产、流通、交换和消费促进物质的循环,是 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城 市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 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每时每刻不断 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2、生态城市经济。 生态城市经济建设 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 综合效益。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应是复合 共生的,是多种产业类型的高效集成。 其 拥有朝阳主导产业,产业集成围绕核心生 产要素,保持有机联系和复合平衡,具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与反思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类别划分 方式, 主要指人与自然交互而形成的物质 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等概念相对应, 在不同时代有不 同的形态表征。 到了今天,人类依托城市与 自然发生交互成了主要的生态文明形态。 (一)生态文明导向蕴含生态优化的 哲学理念和价值观 生态文明反映了生态优化的积极价 值取向,即追求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导向和诉求, 是对过去以人类 中心价值观的修正, 其价值核心从人类自 身转向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也是可持 续发展的基石所在, 为下一阶段的人类发 展、城市发展都提供了哲学理念的指引。 生 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 道路和模式 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 机、反思 传统发展 模 式 做 出 的 理 性 选 择 。 (二)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深刻反 思的成果 工业文明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支撑,其 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导向是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类为核心价值,为了满足人类无止境 地享受需求而对自然界的大肆掠夺,却忽 视了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责任和义
4、生态城市 文化。 生态 文化渗透 到城 市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是 健康、积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具体 表现为:能孕育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当地 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多样性发展,保持 文化的多样性; 形成勤俭节约的风尚,适 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尚未深入人心,城市生 活消费结构合理,培养自我约束的生产和 消费方式;倡导适度消费观念,建立可持 续消费模式,实现由注重单一的物质消费 向多元的减物质化的文化和功能性消费 转变,从注重自然资本密集型的消费转向 技术、知识和服务密集型消费。
中国 集体经济·社会视野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路径选择
■ 曲万成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 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 人类新的文明形式之一。生态城市是建设生 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在 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公众 参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公众基础。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政策引 导;技术保障;公众参与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是 基 于 生 态 危 机 、反 思 传统发展模式做出的理性选择, 是人类对 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 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 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我国一 些城市也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生态文明城 市的目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
1 9 2 2010.02 (上)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中国 集体经济·社会视野
自我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 生态产品使用、生态技术推广和生态产业 输出的良性循环。产业类型与知识经济相 关。以教育产业、创意产业为主,能孕育和 促进文化、艺术等创新要素。 消费方式根 据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通过聚集的消费形 态,形成不同类型的消费方式。 支撑产业 运转的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水 资源呈现人工环境内部循环使用特征。
3、生态城市 环境。 城市 的自然环 境和 人工环境相互协调。以尽可能低的消耗代 价,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存。充 分重视和恢复土地的生态健康和生态潜 力,恢复退化的土地。 平衡建设开发强度 与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保护、保育现 存的生态特征。尊重并适应生态城区的生 态要素,开发模式要与生态景观和原生态 形式相适应, 最大限度地保护物种多样 性。绿色开放空间布置在日常生活中可接 触的地方。城市环境发展与管理实现从注 重末端治理转向预防为主以及生产和消 费全过程控制的战略路线。
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径 (一)政策引导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 要基础 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 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建 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对资源回收利用、 生态型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按 照零排放原则控制污水排放;结合公共交 通政策,制定引导沿线土地管理的配套政 策, 实现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进; 建立生态安全及防灾预警机制。建立生态 技术推广机制。 制定利于生态技术的承 接、转化、推广和研发工作的相关政策;制 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 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 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 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二)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 撑手段 1、加强科技 创新的基 础作用。 应 特别 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 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 类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 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 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 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 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 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 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 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 提供技术支撑。 2、构建生态 城市交通 体系。 鉴于 我国 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 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 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 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 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 整传统交通结构,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
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 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随着世 界工业化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 为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 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控制 污染和恢复生态,还涉及观念转变、产业 转换、体制转轨等。对于我国来说,建设生 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三)公众参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公 众基础
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和传播机 制,将生态环保建设的信息能够及时与公 众沟通,让公众和小区认识到生态城的建 设活动与自身息息相关,公众有机会参与 生态建设相关的政府决策,鼓励非官方的 环境保护组织监督。 倡导构建和谐小区。 管理者、开发方和专业技术人员等要与小 区成员密切联系和交流;重视小区范围的 教育与技能培训,促进小区形成有效的就 业保障机制; 形成丰富多元的小区文化, 增加小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学 习的机会。强化小区管理部门的服务型管 理能力,提高和谐小区的自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