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3.3 力(力的基础 教案无答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1)
第三章 3.3 力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
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的推、拉、踢、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感性认识。
但更多的只是感性层次缺乏理性的思考。
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从物理学研究角度引入的物理知识点,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要适当降低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应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独立设计小实验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分组实验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合作学习力的图示和力的测量。
本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牛(N)。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力的图示可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会画出力的图示,知道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
(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感受“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
(2)经历“力的图示法”学习过程,感受用图形表示物理量的方法。
(3)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感受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然后利用理论解释力的现象,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2)
第三章 3.3 力(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两个要点。
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力学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的推、拉、提、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等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力现象分析、归纳,逐步形成力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体验、讨论、交流,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初步学会相关物体受力的小实验并能观察和描述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力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归纳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引入课题,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力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自主实验,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力的定义。
难点:力的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二人一套):弹簧、小车、海绵、橡皮筋、条形磁铁、小铁球、乒乓球、回形针、玻璃瓶。
2、自制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两个要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视频录像中引入课题,通过对各种力现象的分析、归纳、概括,逐步建立力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体验、讨论、交流,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设计中要突出的重点是知道力的概念。
方法是:通过生活实例突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然后通过一系列学生自主实验,知道力是有作用效果的,再通过学生自主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设计中要突破的难点是:建立力的初步概念。
方法是:充分利用关于力的生活感性素材,如在生活中推、拉、提、压、吸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力现象的共性,进而通过归纳概括逐步建立力的初步概念。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1)
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引导他们观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形成过程。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教学流程图:四、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1、多媒体课件,白板。
课题 力的概念学生思考 苹果为什么 落地有些力的产生并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力的作用 效果学生实验 学生用手拍桌角学生活动 实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视频 足球比赛演示 学生实验观看后思考什么是力?情景 奥运比赛2、学生实验器材:臂力器、拉力带、握力圈。
五、教学过程:1、(a)(b)两图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
(a)(b)2.下列现象当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1.火箭发射升空2.小孩匀速从滑梯上滑下来3.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转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里约奥运会”的各项运动的事例引出参加奥运比赛的健儿都用了力。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的情怀和探求欲望。
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明白的现象,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物理规律,也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
教学中,利用蕴含物理规律的视频和器材,把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入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题,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好奇。
从他们已有对带有力的词语(经验性常识)出发,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进而进一步思考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树立起严谨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分析常见现象的意识。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第三章 3.3 力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力学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中各种活动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等感性认识。
但更多的只是感性层次缺乏理性的思考。
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应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利用学生身边物体设计小实验探究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感受“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然后利用理论解释力的现象,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力概念的建立。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资源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条形磁铁2根,铁架台,钩码2个,弹簧1个。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鼓掌,引入课题。
通过一系列有关力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力,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再通过思考题,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并通过扳手腕的游戏引出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充分利用情境,得出力的作用效果。
再加以讨论思考,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紧接着通过一系列实验与情境引出力的三要素。
本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力》 教案
《力》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力是中学物理中力学的核心,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3单元《力》的第一课时,内容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力”这一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力的现象并不陌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知识背景。
但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将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对力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对力的概念的科学理解。
注: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层次等具体情况不够了解,不排除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生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可能,如“力的三要素”与“力的图示法”紧密联系,如有需要,可调整到第二课时学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理解力的三要素。
4.记住力的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力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归纳法。
2.通过实验观察力使物体发生的微小形变,感受放大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1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力的概念难点:力的概念的形成教学资源学生: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海绵、橡皮筋、弹簧、蝴蝶夹、回形针、磁铁、小铁球、乒乓球、注射器、烧杯、水、刻度尺教师: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注射器、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思路为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力的概念,首先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力的感性认识,通过列举和分析一些生活中力的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接着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根据上述两个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力的概念。
通过接下来的探究实验,学生能够顺利发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最后再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思考、解决,帮助学生发现“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第三章 3.3 力(第一课时)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中的推、拉、踢、压、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感性认识。
但更多的只是感性层次缺乏理性的思考。
从物理学研究角度引入力,这是第一次。
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逐步完善力的概念;独立设计小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本节课上只要求学生知道力有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本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现象;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概括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1)在力的概念得出的过程中,感受归纳、概括的方法。
(2)在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及讨论生活中的力的现象的过程中,感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力的概念得出到应用的过程中,感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体会物理知识的有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用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海绵、气球、弹簧、小车。
2、演示实验器材:微小形变演示器材、环形磁体,风车,针筒等。
3、自制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三要素。
从老师推小车这个动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进入到新课的教学。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3.3 力 学案
力【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4.力的示意图。
5.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1.力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力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力,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行驶,人可以对物理施力,物体也可以对物体施力,磁铁吸引铁钉,磁铁对铁钉施力,等等。
为了研究问题,我们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压”等概括为“作用”,那么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
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
例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3.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探究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一:①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会______________。
②用力压弹簧,弹簧会_______,用力拉弹簧,弹簧会_______。
③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二:观察课本回答下列问题: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钢球由_______变为_______。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_______。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3.3 力(一) 教案
第三章 3.3力(一)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力的初步知识,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这部分内容和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学习之后的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等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具有机械运动的知识。
对生活中的力有很多感性认识,但是还缺乏理性思考。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
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就是力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力现象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简单的分析、推理,总结出力的概念以及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
本节课培养学生从物理学角度,用科学眼光去分析生活中实例的能力,体会物理来自于生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摸索,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并在学习的同时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力的实验、分析讨论生活实例、归纳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感受物理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中国举重运动员的夺冠视频,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观察、感受和分析生活中力现象的实例,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建立力的概念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钢尺、弹簧、橡皮泥、小滑车、细线、条形磁铁(两根)、小铁球、乒乓球,矿泉水瓶。
2、演示实验器材:钢尺、拉力器、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三个要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学生举重引出力,从手拉拉力器的情景中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力的实例,进而分析归纳,逐步建立力的概念;然后学生动手做一些力的小实验证明力的存在,在实验中交流讨论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手拍桌子、脚踏滑板推墙的实际体验中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3.3 力 学案设计(无答案)
力【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4.力的示意图。
5.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1.力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力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力,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行驶,人可以对物理施力,物体也可以对物体施力,磁铁吸引铁钉,磁铁对铁钉施力,等等。
为了研究问题,我们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压”等概括为“作用”,那么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
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
例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3.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探究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一:①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会______________。
②用力压弹簧,弹簧会_______,用力拉弹簧,弹簧会_______。
③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二:观察课本回答下列问题: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钢球由_______变为_______。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_______。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3.3 力一、执教者、时间、班级1.执教者: 2.执教时间: 3.执教班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2)理解力的概念;(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感受“推、拉、提、压”等动词带来的力的作用;(2)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解释有关的现象,感受力的作用效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物理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
(2)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理解力的概念;(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难点:力的概念的形成四、教学媒体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泥、钢珠、磁铁、玻璃瓶装置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一、力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1)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2)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学反思12月12日,我校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根据专家对我这节课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我做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相对的方法,学生可以较直观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而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关注于通过设计的教学方法,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知识点掌握的更好。
比如,学习力的定义时,虽然通过大量举例,实现了学生将较抽象的力转化为对力的定义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力的定义中的重点“作用”2字,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还有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力的作用效果的结论中,对于学生有创意或者突破难点的实验方法要大力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演示实验的全局观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讲清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还有实验步骤等,学生简单易懂。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 3-3 力 教案
3.3 力教学目标1、从生活实际例子出发,分析概括出力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重点通过生活例子的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观察做一做拉伸弹簧和挤压橡皮泥、这两种形变有什么不同吗?弹簧变形后,撤去拉力还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橡皮泥变形后,撤去外力不能自行恢复原状的形变接触力:指直接接触才可能有的力。
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非接触力:不接触也可有的力。
例如:吸引力、排斥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二、新课讲解想想议议日常生活中力的现象人推车、马拉车、手提箱子、压路机压路、运动员举杠铃、脚踢足球分析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单独一个物体产生不了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实验用磁铁吸起铁钉地球对苹果有引力地球与月球之间有引力小结:力的产生条件(1)至少要有两个物体;(2)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注意:①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②力的作用与是否接触无关。
我们平时说物体受到了力,虽然没有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三、弹力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称为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直接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注意: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跟引起物体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1. 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被支持)的物体。
2. 绳子(弹簧)的拉力方向是沿绳子而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1.点与平面接触点与平面间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2.绳的拉力:细绳的拉力沿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四、小结力一、力的初步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4)
《力》教学设计执教者:一.教学任务分析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声、光、热、电、力等问题,其中力学是物理学中的重点。
本节学习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
本节课为力学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学生通过学习要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要求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节课是后继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生活实际中处处有力,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让学生从生活的推、拉、踢、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通过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等感性认识,但八年级学生的更多的只是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应将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应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多运用“试一试”“动动手”的随堂小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手操作、学生演示等活动,教师引导学习,完成“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培养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教学难点归纳力的基本特征,利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日常现象。
四.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通过教师引导、同桌合作、学生上前体验等随堂小实验,帮助并丰富学生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本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3.3 力(力的基础 教案无答案)
创智课堂研讨案例——初二物理(3.3力的基础)《3.3力的基础》一、理论支持(一)创智课堂——“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激活学生的潜力和思维活力,使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智课堂的“两本基本点”:1、必须走出传统的课堂:凡是从观念、意识、过程、策略与方法上的某些方面有所变革与突破,并形成一种全新式样的,都应当给予肯定与认可。
走出传统并非易事,从设计到评价都有质的突破,从教的行为到学的行为也要有明显的变化。
2、应显现“重构的课堂”:课堂是否被重构是创智课堂的第二个重要标志。
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中的一个要有所突破:1)从过度预设到生动生成的突破。
好课,要有创生性。
仅凭教师烂熟的技能和学生依赖性学习显现充分的课堂,不是创智课堂;仅体现学生乐于接受,享受教师“告知”性成果的也不是创智课堂。
而“生成”,不是简单的参与,跟学。
学生应“生成”在教师的启智的技巧中,表现在自我探究与主动追问与追究中。
2)从“教”的课堂到“学”的课堂的突破。
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材分析”的,而不把精细化“学情分析”放在首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教”的课堂;以完成教学任务去设计课堂的“进行时”,也依然会禁锢在“教”的课堂框架里。
“学”的课堂,要关注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强烈的“过程设计者”意识,让学生沿着知识生成与发展“轨迹”,去领悟,去体验。
3)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突破。
教学不应当只是“传播”而要重于“播种”;是思维的激活和训练,不是模仿和机械的操练;是激情的感染和情感的升华,是生命意义的现场感受。
上述几个方面只要你有所创造性地实施于教学之中,就能体现“生命课堂”的本意。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三章3.3 力_教学设计
课题 3.3 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③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和方法目标①在课堂活动中,能根据要求完成力的实验探究,注意和观察力的现象,并对力的现象进行分类、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亲切感;②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的亲身感受和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讨论,主动获得关于力的基础知识。
【教学用具】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块、木块、钩码、小车、磁铁、回形针、细玻璃管、橡皮塞、大号玻璃瓶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这是运动会上,学生们在进行拔河比赛,大家都知道拔河需要用力,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力,首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体验)问:大家的手臂有什么感觉?师:人类对力的认识,最初是从肌肉紧张的感觉中得出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二、力的概念1.情景分析师:先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用力的情景?分析一:师:在刚才的情景中都有哪些产生力的方式呢?生:有推、拉、提、压等方式。
师:这些方式中都有力的存在,它们都是力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把这些形式叫做“作用”问:什么时候会产生力呢?生:当物体和物体间有作用时就会产生力。
引出: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分析二:问:比较这些现象同学们看一看,在产生力的作用时至少应该有几个物体?生:两个物体。
问:如果去掉一个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否还存在?生:不存在。
总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产生力的作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
分析三问:刚才同学们举出的生活情景,在产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都是相互接触的,如果物体不接触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生:能。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3.3 力 教案
§ 3.3 力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力的知识: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
有关力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于力的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又不是那么的清楚。
所以本章节中的力一方面是为后续力学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也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所以教学从“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力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归纳,通过这些物理方法,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力的概念。
本校学生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的能力。
鉴于力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学生们熟悉和感兴趣的,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学求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提问等方式去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形成并理解力的概念的过程四、学习资源与器材:多媒体、磁铁、弹簧、海绵、墨水瓶、小车。
五、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学的知识,对于力这个抽象的概念要首先让学生感知它的存在,就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然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实验,为后面的理性的概括打好基础。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3)
3.3 力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3.3 力》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三个要点。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的推、拉、踢、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的思考。
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从物理学研究角度引入的物理知识点,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要适当降低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应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小组合作设计小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
本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理解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感受“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然后利用理论解释力的现象,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体验互助团结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难点:初步学会探究型实验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钢(塑料)尺、三根弹簧、两辆小滑车、两块海绵、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条形磁铁(两根)、小铁球、乒乓球、握力计、拉力器。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5)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3.3 力(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三节第一课时,学习的主要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上海市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学习水平为B级。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后续学习各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需要具备与力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需要具备主动参与观察描述、体验交流、分析归纳和的意识和能力,主动经历从形象到抽象逐步建构物理概念的过程。
力的概念比较抽象,虽然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经历过推、拉、提、压等多种关于力的体验活动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等感性认识,在七年级《科学》课程中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力学知识,但仍缺乏系统、理性的思考,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从物理学研究角度引入的物理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因此本节课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最熟悉、最常见的力现象入手,进行观察描述、体验交流、分析归纳,逐步引入概念、建立认知,激发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现象,寻求物理规律的热情。
教学中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思考,鼓励学生从现象分析归纳中建立起“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然后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大组交流施力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和总结归纳形成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感悟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回顾对物体施力过程中的感受,认识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不需要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完善力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的方式展开,注重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激发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观察描述、对话交流、分类归纳等过程,感悟物理学认知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3)
3.3力(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力,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这部分内容和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后继学习重力、杠杆、机械功等力学知识的基础。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知识方面:具备机械运动知识,通过观察物体运动情况可以判断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能力方面: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能对同一类的事例初步归纳它们共性。
(2)教材分析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因此,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就是力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力现象为背景,通过观察、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总结出力的概念。
本节课的宗旨是让学生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利用物理的眼光去分析,增加学生的体验,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本节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摸索,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并在学习的同时学会相关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4)理解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感受、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经历从许多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养成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体会透过众多物理现象分析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3)通过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和交流;(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逐步建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5)观看中国女排比赛片段,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有关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握力计、橡皮筋、磁铁、回形针、小车、气球2、演示实验器材:磁铁两块、握力计、小车、自制PPT幻灯片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三个要点。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第三章 3.3 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建立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钢(塑料)尺、三根弹簧、两辆小滑车、两块海绵、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条形磁铁(两根)、小铁球、乒乓球、握力计、拉力器。
2.演示实验器材:钢(塑料)尺、乒乓球、弹簧测力计(演示)、自制教具“小手捏扁玻璃瓶”。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演示实验1击打乒乓球。
设问“乒乓球之所以飞出是因为老师对乒乓球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力呢?”(二)新课2.力的概念(1)学生实验1利用手边的学习用具做一个力的实验或说一个生活中观察到(想象到)的受力物体。
并要求学生描述为:某某物体对某某物体有力的作用或某某物体怎样作用于某某物体。
(2)归纳通过对大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演示实验2用力向地板摔乒乓球,并设问:“从力的概念就可以看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但其中关联到两个物体,你能否从力的作用关系角度区分这两个物体?”引发学生讨论力的概念中两个物体的关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相互作用(1)学生实验2请两个学生上讲台,用甲弹簧去拉乙弹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
(2)问题乙弹簧伸长是意料之中的事,那么甲弹簧的伸长说明什么呢?再让学生举些身边例子,或是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桌面上准备一些实验器材海绵、磁铁、乒乓球、弹簧等),经历观察与描述实验现象的过程,体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两只弹簧测力计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如图5所示。
4.力的作用效果(1)问题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物体受了力或施了力的?(2)学生讨论1组织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智课堂研讨案例——初二物理(3.3力的基础)《3.3力的基础》一、理论支持(一)创智课堂——“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激活学生的潜力和思维活力,使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智课堂的“两本基本点”:1、必须走出传统的课堂:凡是从观念、意识、过程、策略与方法上的某些方面有所变革与突破,并形成一种全新式样的,都应当给予肯定与认可。
走出传统并非易事,从设计到评价都有质的突破,从教的行为到学的行为也要有明显的变化。
2、应显现“重构的课堂”:课堂是否被重构是创智课堂的第二个重要标志。
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中的一个要有所突破:1)从过度预设到生动生成的突破。
好课,要有创生性。
仅凭教师烂熟的技能和学生依赖性学习显现充分的课堂,不是创智课堂;仅体现学生乐于接受,享受教师“告知”性成果的也不是创智课堂。
而“生成”,不是简单的参与,跟学。
学生应“生成”在教师的启智的技巧中,表现在自我探究与主动追问与追究中。
2)从“教”的课堂到“学”的课堂的突破。
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材分析”的,而不把精细化“学情分析”放在首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教”的课堂;以完成教学任务去设计课堂的“进行时”,也依然会禁锢在“教”的课堂框架里。
“学”的课堂,要关注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强烈的“过程设计者”意识,让学生沿着知识生成与发展“轨迹”,去领悟,去体验。
3)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突破。
教学不应当只是“传播”而要重于“播种”;是思维的激活和训练,不是模仿和机械的操练;是激情的感染和情感的升华,是生命意义的现场感受。
上述几个方面只要你有所创造性地实施于教学之中,就能体现“生命课堂”的本意。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翻转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
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
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物理学习才半个学期,对于物理的理性认知还不足;但是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学生对于科学的认知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
所以让学生自学微课堂的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全年级有50%的学生已经有提前学习物理的经历,而且这一现象在许多民办学校中都比较普遍,可见课堂教学的改革必然要与时俱进,如何让已经学过相关物理内容的学生,依然保持比较高的物理学习兴趣,必然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希望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但是空喊口号,苦于没有对策。
通过微课堂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通过后微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自评交流,树立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生在经过半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一部分同学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困难,而通过微课堂学习的自评交流环节,和微课堂学习的预习体现,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方法和品质。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学习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
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的推、拉、踢、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感性认识。
但更多的只是感性层次缺乏理性的思考。
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从物理学研究角度引入的物理知识点,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要适当降低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应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通过微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有一定的认知。
并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质疑追问,将这些思考和疑问代入课堂,通过建构式生态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如何生成的。
并且在课堂中充分的提供实验器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独立设计小实验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分组实验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合作学习力的图示和力的测量。
本节教学中试图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并结合构建式生态课堂努力探索“创智课堂”的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理解力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规律,然后用规律解释现象的能力。
(由现象到规律再由规律到现象是一种思维品质的提高)(2)通过课前微视频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3)通过区分施力物和受力物,让学生学会归纳(这块教学难度比较低,但是通过量到质的转变,让学生体学会归纳)(4)通过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实验展示过程中的实验都是学生准备的,往往比较简单,但是通过教师创设的复杂情景,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然后利用理论解释力的现象,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初二物理充满着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非常重要)(2)通过对于自己我评价的环节,知道扬长避短,同时能够吸取其他同学的经验和不足(这堂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的比较和借鉴中,得到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的品质)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力的初步概念(力学是整个中学物理学习的核心,这堂课是力学的第一堂课,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建立正确的力的概念,并且初步掌握分析力学问题的能力在这堂课中是重中之重)难点:能够结合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场景(初二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要让他们讲刚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尤其是解释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肯定是教学的难点)六、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五人一套):排球一个,木块四个,学生自备器材2、演示实验器材:旱冰鞋、蛙跳机、风力车3、演示PPT幻灯片,实验视频4、微课堂视频5、微课堂学习稿§3.3 力的基础——微课堂学习稿请先组建微学习小组成员:在你认真观看和思考了《微课堂》之后,相信你可以独立完成这个学案,并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的开发啦。
——当你完成这份学案后,请带到课堂上来,经过后微课堂的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填写的内容都答对了,请你在相应的分值处画圈;如果你准备的实验成功的在后微课堂上展示,也请你在相应的分值处画圈。
——当微课堂结束后,请你将自己所画的圈加起来,并且和其他同学比较一下,你会知道“我在微课堂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哪些不足?”收获可以和大家分享,不足可以逐步纠正,相信后面的物理学习,将会更加出彩。
一、微课堂学习反馈一)力的概念1、力的作用效果1)2)请你通过实验或玩具来说明力的这一作用效果(注意展示的现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3)4)请你通过实验或玩具来说明力的这一作用效果(注意展示的现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请你通过实验或玩具来说明力的作用相互的,注意展示的现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对力下一个定义二)微课堂学习后质疑(请你在学习了微课堂后提出两个有关“力的作用效果”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可以对后面的后微课堂学习中涉及的问题提出你在哪里遇到了困难)1、2、二、后微课堂学习1、情景分析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2、“牛拉车”可以表述为“牛对小车施加了拉力”,请你参照以上表述方式,表述一下以下情况,并做进一步分析。
1)“人推箱子”可以表述为2)“杯子压桌子”可以表述为3)其中牛是物,小车是物,4)其中人是物,箱子是物,5)其中杯子是物,桌子是物3、“风吹红旗”可以表述为“红旗受到风的作用力”,请你参照以上表述方式,表述一下以下情况1)“手指拨动琴弦”可以表述为2)“锤子敲打钢钉”可以表述为3)其中红旗是物,风是物,4)其中琴弦是物,手指是物,5)其中铁钉是物,锤子是物4、经过归纳可以得到:A对B施加了力,其中A是物,B是物。
A受到B的作用力,其中A是物,B是物。
5、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请你通过实验来说明,注意实验现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自我评价得分:七、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板块(自主微课堂学习、后微课堂共同学习、学生学习自评),四个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和受力物、力的三要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基本教学内容和对客观外部世界的观察内容整合到微课堂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前对感性的外部世界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生发一定的思考和疑问。
然后在后微课堂学习过程中,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生动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最后在完成教学环节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相互交流的方式,提升学习行为认知水平。
本设计在解决教学难点方面,主要通过前期的微课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部分学生还自己准备了实验器材,这样就更能提升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为攻克难点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而在复杂场景中,既有学生展示,又有学生自主分析,又有老师演示,从多个维度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