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如果要问教育最早的出发点是什么,答案不正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吗,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眼花缭乱,越来越高瞻远瞩,而“人”却湮灭了。谈到办学,不少校长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宏大词汇:“理念”、“规模”、“模式”、“打造名校”,“国际理解”、“走向世界”??唯独忽略了每天面对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孩子。李希贵所倡导的并践行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正是要把“这一个”“每一位”“你”“你”“你”“还有你”??重新置于教育目的和办学目标的首位。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针对当今中国教育无视个体的现实而提出“面向个体的教育”,便显示出了它的改革新意。而且李希贵不光这样说,而且这样做。

在理念层面,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教育者没多大差距,都主张教育要“目中有人”,要尊重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唤醒学生的潜能,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要激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那么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主

要在“说”和“做”是否统一上。他们是既说也做,我们更多的是只说不做——许多年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只体现在汇报材料上,体现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体现在“迎检”“验收”“评比”的展板上。

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说的就是实践的力量。希贵之可贵,就在于他不仅以“面向个体”来解释

“世界”(教育),而且已经并将继续用实践“改变”着他的“世界”——北京十一学校,他将“面向个体”的教育观实实在在地化作了北京十一学校常态的教育生活: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与需求设计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因此全校每一个学生——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 都拥有一张只属于自己的课表;也就是说,在拥有4174名学生的北京十一学校学校,就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当然,所谓“面向个体的教育”远不止是每人一张课程表,课程表背后还有他们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他们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包括专门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私人定制”的一对一课程??

一种“质疑”的声音,说李希贵的理念都是“西方那一套”因而其改革是“全盘西化”云云。对此我想反质疑:是否承认爱心、尊重、平等、理解、个性、创造等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教育追求,只要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利,管他“西化”“东化”~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所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

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校园里小池塘的水温、水深与将来那个社会大海里的水温、水深越是接近,我们的孩子便越容易生存,也更可能有顺畅的人生。”

一位中国教育家在美国的独特发现

二十多年前,中国派团赴美考察基础教育。考察团回国后提交了一份报告:美

国学生无论能力高低,无不踌躇满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课堂上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有的甚至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论是:美国基础教育已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用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美国。

同年,美国也派团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也写了一份报告:中国小学生听课时总是把双手端放在胸前的桌上,幼儿园小朋友都把手背在身后听老师讲话;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大街上见到最多的人是学生??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其学习成绩和任何国家的同年级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可以预言,再用20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对比:不同的考察者考察不同的教育现象,居然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可惜的是,这共同的结论并不正确——双方的预言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并没有变成现实。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结论的偏颇, 当代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在美国进行了36天的教育之旅,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美国学生怎样上厕所

李希贵先生用36天时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

面对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庞大的教育,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才能把握其精髓,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李希贵敏锐的目光穿越了美国宏大繁富的教育体系,穿越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教育改革和成就,聚焦到一个又一个细微得不能再细微、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细枝末节上。尤其让人感到新鲜和惊异的是,李希贵所捕捉到的,都是些被常人所忽略、所遗忘的细节,因而也就格外引人关注、格外发人深思。

例如,上厕所。有谁会注意到美国的学生如何上厕所呢,李希贵就注意到

了:“在美国的中小学,课间基本是5分钟,还有的学校是3分钟、2分钟甚至1分钟,确定课间时间的长短,依据的是教室之间相隔的距离,只要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跑到下一个教室即可??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孩子们既要跑教室,又要去厕所,时间够用吗,”

有意思吧~这就是李希贵。他总是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果然,连美国的校长都感到匪夷所思:这还算个问题吗,因为,“在美国的学校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当然包括上课时间,只要需要,随时可以不需任何人的批准

就可以到厕所去,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人权的一部分。” 原来是这样~小小的上厕所问题,居

然关系到对少年儿童人权的尊重。

再如,美国老师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

就是在国内,又有谁会关注这样的鸡毛蒜皮呢,但李希贵关注了,他特意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