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中考初三物理教案大全5篇

中考初三物理教案大全5篇

中考初三物理教案大全5篇中考初三物理教案大全5篇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初三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考初三物理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的学会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二)教具两只小灯泡,一个电铃,三个开关,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导线若干条。

投影仪,投影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

(三)教学过程1.复习(1)什么叫串联?什么叫并联?(2)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有哪些特点?(3)怎样判断电路的连接形式?试判断下面电路的连接形式。

(投影片)(4)可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也可用实物电路,教师一步步操作。

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归纳小结:①首先将电池连接成串联电池组;②按电路图从电源正极开始,依电流的路径,把元件一个个连接起来(连接开关前,开关是断开的),最后连到电源的负极(也可反过来顺次连接);③连线时要注意导线两端必须接在接线柱上,导线不要交叉,不要重叠。

④连接并联电路时,可按串联的方法先连接一个支路,找到电流的.分、合点再将其他支路并列接在分、合点上。

(l)组成串联电路①首先让同学将实验桌上的器材与做实验的电路图中需要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画出串联电路图。

②弄清使用的电源的正、负极。

③按课本中的步骤进行实验。

注意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必须是断开的。

④若电路连接完毕,闭合开关后,灯泡不亮时注意检查发生故障的原因:检查电池之间是否连接正确;检查每个接线柱是否拧紧,导线是否连接好;检查小灯泡与灯座是否接触好(可用手向下轻轻按按)在自己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可请老师协助检查。

⑤积极动手,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回答课本实验步骤中提出的问题。

(2)组成并联电路①认真画好并联电路图。

弄清电路的分、合点,用字母A、B标出。

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分清哪部分是干路,哪部分是支路。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初三物理专题教案教学设计5篇

初三物理专题教案教学设计5篇

初三物理专题教案教学设计5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严密。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识,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拟生疏。

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学问根底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详细分析。

压强是全章的根底,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

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学问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问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展有关计算,解释简洁现象和解决简洁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受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看试验现象采集试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拟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加学习自信念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力量不强,如何通过概括试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试验的胜利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力量,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试验就显得特殊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展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觉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展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敏捷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帮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根据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欧姆定律》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

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

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初三物理教育教案怎么写?要想学好物理,应当做到不仅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要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就得学好什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三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

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

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

板书:第四节一、奥斯特实验1.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方向也发生变化。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电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教学方法】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

对学生学习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课前预习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1、电压概念的形成: 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1)干电池:(2)发电机:(3)学生电源:干电池学生电源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4、总结结论(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2)单位换算关系1 kV=10 V 1V=103 mV(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物理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材料2006年11月,我市教研室在新塘大敦中学进行调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5)班,授课为人教版2006年三月第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

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

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

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

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3篇)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3篇)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3篇)《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教案一、导课。

1、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热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

热机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机效率和环境的保护。

2、引入新课。

二、热机的能量损失。

1、提出问题,热机把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除了做有用功以外;同时还有哪些形式损失能量?2、梳理总结,说出热机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热机效率。

1、引出热机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学要求,看课本相关内容画出热机效率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四、环境保护。

1、热机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什么问题,你觉得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通过学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标,学生小结。

六、巩固练习:1、热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机械,在热机里,转变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问题,要提高热机效率,其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损失,其次是保证良好的,减少机械损失。

3、为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布件间的摩擦。

4、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旧的被淘汰的内燃机,从长远看,你认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吗?说明原因。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

一学期以来,在学校**的关心、**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有步骤地开展。

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方面我结合课本和教参及导学案,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其重新进行审视,将其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做到精通教材、驾奴教材,为上课这个环节做最好的准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欧姆定律课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2)建立假设: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教师提示: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探究实验,斜面的作用)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归纳。

结论:质量一定时,速度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

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1、若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D)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B、乙物体的动能一定比甲物体的动能大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定相等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_的动能比较大。

3、想一想议一议车型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小型客车7060大型客车、载货汽车6050……琰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解析:(1)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加以限速;(2)又因为汽车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小4、动能的利与弊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

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五、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

(其保护作用)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欧姆定律课题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解析】已知:,求I解:【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

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解析】已知:,求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答案】10 Ω;2A【解析】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由得: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欧姆定律1.内容:2.公式: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初三物理教学设计2利用内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再熟悉不过。

对于初中的物理课程,为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明白,教师可以进行相关主题班会。

这里的7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一、安全电压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第三、安全用电常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安全电压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一)事例引课(2')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案例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
案例描述:通过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验背景和目的;
2. 演示实验过程,观察小球滚动的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实验结果,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

案例二: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案例描述: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的串联
和并联关系。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基本概念和实际
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路的概念和基本元件;
2. 搭建串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 搭建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4. 对比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

案例三:光的折射与反射
案例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3. 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折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4. 对比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规律。

...
(以下省略,共计一百例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
教师: 廖兵林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题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

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

我们家少用0.8度电。

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

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

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

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

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2013-07-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