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病 PPT

合集下载

心血管疾病PPT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心血管疾病PPT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0
64.08 63.42 60.90 59.70 55.35 52.03 49.95 46.19 45.14 44.74 43.23 41.00 39.69 39.29 39.16 36.79 34.56 33.53 32.86 31.25 31.01 30.85 30.67 29.57 29.10 28.87 28.49 28.39 28.34 27.87 27.61 25.68 24.95 24.07 23.68 20.85 15.48 13.11
9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征
➢ 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许多发达国家 ➢ 脑血管病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冠心病 ➢ 青壮年发病与患病水平,发病和死亡年轻化 ➢ “城乡差别” 缩小 ➢ 治愈率和控制率很低,终身治疗的患者和医疗费用上
涨过快
10
第二节 高血压
• 流行特征 • 影响因素
11
• 高血压(hypertension)
全人群策略
✓ 对象:全社会人群或全体社区居民 健康教育 卫生宣传 具体指导
56
总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防治策略
心血管病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危 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大部分 相互作用是互补(协同作用) (图21-4 ) 。 进行总体危险评估和对不同危险水平患者进 行防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图21-5 ) 。
中国的脑卒中死亡率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呈 明显上升趋势,近10多年有升有降相对稳定。
37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 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 龄的增长而上升。
性别分布 世界各国脑卒中患病率男性 普遍高于女性。
种族分布 同一地区不同种族脑卒中发 病情况有明显差异。
38
影响因素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522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制定护理方案。

2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疾病的治愈虽然有赖于正确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其耐受力,减轻痛苦。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护士应当给予必要的解释和一些卫生知识的宣教。

对患者要亲切和蔼,具有同情心。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有问必答,绝不能冷若冰霜.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帮助患者提高疼痛的阈值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保持环境的安静与舒适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当安置在比较安静的单人房间。

保持环境的安静和清洁,以利于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在卧床4~6周内谢绝探视。

治疗处置时间要集中,尽量少打扰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2.3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由治疗护理带来的疼痛刺激。

2.4加强护患的密切配合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家属一旦知道亲人的病情,会表现出焦虑不安,这种情绪会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病情加重。

要向家属交待病情,对家属和陪护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争得家属的配合.因为家属对患者亲近、最了解,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会更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5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疾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患者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以防病情加重。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我们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外,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早日康复。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PPT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脑梗死 、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液高凝 状态、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密切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总结词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龄化的特点。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而且一旦发病往往容易导致残疾或死亡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需要长期持续,需要患者长期控制血 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是逐年上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详细描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而且总体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因此 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变得越来越重要。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血管疾病的病因
学习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的发生。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健康检查
01
常规体检
常规体检可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如心电图异常、血压升
高、血糖异常等。
02
专项检查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应定期进
学习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学习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如放松技巧、呼吸锻炼、饮食调节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 地应对心脑血管疾病。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减轻压力、控制情绪等。同时,患 者应学会与医生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参与治疗。
THANK YOU.
04

双心诊疗ppt课件

双心诊疗ppt课件
介入 冠脉搭桥术 干细胞、基因治疗
双心诊疗
介入治疗优势与局限
——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认识
PCI可以迅速改善症状、缓解心绞痛,但是只能针对单 一、重度、局部的管腔狭窄进行治疗
ACS患者只有一个“易损”斑块的观念已过时 --常有多个“易损”斑块,炎症广泛存在
同一冠脉或不同冠脉常常还有其它不稳定斑块 “易损”斑块通常不会发生在“严重”的狭窄部分 介入治疗后,还需全身/系统药物治疗,以稳定斑块,预
双心病的诊治现状
双心诊疗
现状
• 精神障碍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患,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社会负担最 重的第一大疾病,而心血管疾病的排名列于第三位。
• 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 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
• 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两者的共病问题已成 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应引起临床工作者、政府的高度重视。
双心诊疗
如何识别患者精神心理疾病
简短三问法
1.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 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2.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 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3.是否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 检查都没有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
三个问题中如有二个回答 “是”,符合精神障碍的可能性为 80%左右。
量表使用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 《广泛焦虑问卷7 项(GAD-7)》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
1. 重复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2. 普通心脏病但精神压力很重 3. 有创检查和手术后并发精神心理障碍 4. 病史长预后差的心血管疾病
摘自2014年1月《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对心血管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是人们通过有效的应对心理因素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注心理因素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深入探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心理因素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作用机制、预防、重要性、治疗、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都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和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焦虑状态下人体释放的压力激素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脏病发作。

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抑郁状态下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了解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时应对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2. 正文2.1 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
担忧 、 晕 、 颤、 汗 、 头 震 大 口干 、 立 不 安 、 吸 急 促 、 眠 障碍 、 坐 呼 睡 食
欲改变 、 注意力障碍 、 易激惹 、 精力减退等。 1 .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M— 诊断标准: .2 2 A A 出现不能控制 的抑郁 心境 、 无价值感 、 恶感 、 罪 自杀观念 、 睡眠障碍 、 食欲改变 、 注意力 障碍 、 易激惹 、 精力减退等。 1 . 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调查结果 。 .3 2 急性冠状 动脉综合征发患 者数4 , 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 衰竭发患者数4 例 , 3 心肌梗死发患者数
疾 病 ,随着 病 情 的 发 展会 出现 多脏 器 功 能受 损 及 各 种并 发症 , 不
1 . 随机将 12 .5 2 2 名患者分成2 ,观察组6例进行心理护理和常 组 2 规护理, 对照组6例采用常规护理。 O
1 心理 护 理 . 3
良的心理会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 。 因此 , 护士应使患者保持乐
1 . 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 调查 结果 。 .4 2 高血压伴发焦虑者2 例 ,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伴发者2 例 , 5 心肌梗死伴发者3 , 例 急性冠状动脉
综 合 征伴 发 者 6 。 例
说服劝告 、 鼓励和支持 、 稳定情绪 , 让患者从 痛苦 中解脱 出来 , 要 避免更大的心理 紧张及精神刺激。 由于心血管疾病为慢性终身性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 心理护理 , 对照组只是 常规住 院护理。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 于对照组( < .1 , P0 )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心理 护理提 高 了患者疾病好转率。结论 对心血 管疾病 伴发 心理障碍 患者 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 , 是一项很必要
收 稿 日期 :0 10 — 5 2 1- 8 0

《康复心理学》全套课件-心理生理障碍

《康复心理学》全套课件-心理生理障碍

睡眠的生理意义
➢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 ➢ 睡眠占人一生约1/3的时间, 是机体复原
&整合过程 ➢ 生理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心跳
2020/10/15
睡眠相
脑电图(EEG) 眼球运动 肌张力变化
2020/10/15
非快速眼球运动 (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睡眠相
消极影响 交感神经兴奋
肾、胃肠缺血性损伤 能量物质大量消耗 心血管应激性损伤
2020/10/15
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 轴构成: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系统
应激原 大脑皮层与边缘系统、 杏仁体、海马
下丘脑分泌 CRH↑
调控情绪行为: 适量↑适应,愉悦感;大 量↑焦虑、抑郁
2020/10/15
腺垂体分泌 ACTH↑
大脑

2020/10/15
下下丘丘脑脑
其他脑区
(NE.5HT.Ach)
垂体
性 腺
甲 状 腺
肾 上 腺
激素
免疫功能
行为变化 或精神障 碍
躯体疾病
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
大脑皮质 大脑边缘系
植物神经系
2020/10/15
下丘脑 免疫系
内分泌系
睡眠障碍
每年3月21日(春季第一天)是世界睡眠日
2020/10/15
也可称其为心理生理疾病、心身障碍或心身症
2020/10/15
心身疾病特点
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 征等作用而发病;
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 的器质性损害;
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 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 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作用

常见心理问题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

常见心理问题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

注意事项:强迫症患者需要 得到专业的评估和治疗,避 免自行判断和治疗。
恐惧症
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特定物 体或情境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护理建议:提供心理治疗和支持,帮助患者逐步 暴露于恐惧的情境中,学习放松技巧和控制焦虑 的方法。同时,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 的生活方式。
恐惧症患者常常对某些特定的物体或情境感到强 烈的恐惧和不安,如高度、封闭空间、动物等。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等。
认知重构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重新 评估和解释压力情境,减 少不必要的压力反应。
呼吸练习
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 持冷静。
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时间,设置优先 级,减少压力源对生活的 负面影响。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效沟通
学会倾听和表达,建立良好的沟 通渠道,有助于解决人际冲突。
支持系统
心理护理与治疗
心理护理与治疗是心身疾病护理的核心内容,可以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理护理与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疗法和专业的心理医生 或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
心理护理与治疗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 练等多种方法。
心理护理与治疗过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 励患者积极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护理建议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 累和紧张,注意饮食调节,避免刺激 性饮品和食物,如咖啡、茶、巧克力等。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症状
胃痛、胃胀、胃酸过多、消化不良等。
护理建议
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心情愉悦, 必要时可寻求医生帮助。
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与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病例分享与讨论目录01心脑血管疾病概述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流行病学发病率流行病学与发病率危害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和体征,如胸痛、呼吸困难、瘫痪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对社会和经济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投入,同时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对社会经济产生间接影响。

危害与影响02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常见病因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健康饮食积极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车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戒烟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饮酒过量会损害身体健康,应适量饮酒或不饮酒。

03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与诊断常见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肢体无力或麻木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频率以及是否有家族史等。

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与其他类似4. 鉴别诊断2. 体格检查3. 辅助检查诊断流程辅助检查手段心电图(ECG)用于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帮助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梗死。

超声心动图(ECHO)通过高频声波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

血液检查包括血脂分析、血糖、肾功能等,有助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脑部成像如CT、MRI等,用于检测脑部血管病变和脑卒中。

04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护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心脑血管疾病介绍PPT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介绍PPT课件

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
通过理疗、按摩、运动等方法,改善患者 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心肺功能。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 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 菜水果,控制总热量摄入。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车 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危险因素与预防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之一,控制血压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
调节血脂
高血脂可以导致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 ,调节血脂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 发生。
控制血糖
糖尿病可以导致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 ,控制血糖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 发病风险。
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都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 的发病风险,戒烟限酒可以降低发病 概率。
冠心病的症状及诊断
心电图
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或心脏CT等,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脑卒中的症状及诊断
症状 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或无力
突然出现的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
脑卒中的症状及诊断
突然出现行走困难、头晕、平衡或协调障碍
突然出现说话或理解语言困难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多 种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世界范 围内发病率较高,是导致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较 高,每年有大量患者因此 病去世。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等是心脑血管疾病 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理心血管病学简论

心理心血管病学简论

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 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治疗依从性
心理干预可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心血管疾 病的治疗效果。
心理心血管病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01
心理心血管病学可为康复医学提供心理评估依据,帮助医生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促进功能恢复
02
心理心血管病学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通过改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激能力等措施,心理心血管病学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5 心理心血管病学的未来展 望
加强心理心血管病学的宣传和教育
1 2 3
普及心理心血管病学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心理心血管病 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心血管疾病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
心理干预可激发患者的康复潜能,促进心血管功能恢复,提高
康复效果。
预防疾病复发
03
心理心血管病学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通过
心理干预可预防疾病复发,降低再入院率。
04 心理心血管病学的研究进 展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心理压力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01
研究指出,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心理心血管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新进展
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 显著的临床效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评估与干预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预后。
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培训PPT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培训PPT课件

心律失常
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心 律失常,包括心跳过快、 过慢或不规则。
心力衰竭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导 致心力衰竭,使心脏无法 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各器 官缺氧。
脑卒中
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脑卒 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 等,导致瘫痪、失语等神 经功能障碍。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采集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 状的出现、发展和持续时间,以 及患者的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或 MRI等,以更准确地诊断心脑血 管疾病及其并发症。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 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体温 等生命体征,以及检查心脏和血 管的听诊和触诊等。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 具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化 验、尿液分析等,以帮助诊断疾 病。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 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 等多种因素有关。这类疾病在发病前通常没 有明显的症状,因此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问题二:如何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健康饮 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脂 等。
• 详细描述:康复训练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部分,包括心理康复、 运动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心理康复主要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 面情绪,增强信心;运动康复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来改善心 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职业康复则是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工作能力,重 返社会。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步进行适应 性的训练,避免过度劳累和风险的发生。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 患者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
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定义
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 Heinroth 提出了“心身概念”
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于1980年 正式命名心身疾病
Heinroth
4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8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已70多年。 早期(1930年-1960年):主要受心理动力学的影响, 按Freud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 心理社会应激 心理生理反应 应对、适应 社会支持
9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四)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
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 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 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14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六) 心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皮肤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6.泌尿生殖系统 7.内分泌系统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 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 麻疹、湿疹等。
(一)定义
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s):指精神性刺激引 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
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 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指精神刺激引起 的器质性病变。
19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pt课件

心身疾病ppt课件

7.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 、遗尿症、性功能障碍等
8.骨骼肌肉系统:腰背痛、书写痉挛、肌痛等
9.其他:癌症、咽部异物感、美尼尔综合征、
原发性青光眼、口腔炎-
11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心身疾病的性别分布 有女性高于男性, 亦有男性高于女性
心身疾病的年龄分布 患病高峰期为更年 期
-
14
第二节 临床常见心身疾病 及其心理护理
一、原发性高血压 二、冠心病 三、支气管哮喘 四、消化性溃疡 五、恶性肿瘤 六、糖尿病 七、甲状腺机能亢进 八、青光眼 九、银屑病
-
15
原发性高血压(一)
人格特点
1.容易焦虑、易于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 、 求全责备、刻板主观
2.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 即 A型性格
现已扩大到“广义的心身疾病”,涉及到机体 的各个系统
1.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等
2.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冠心病、原发性高 血压等
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等
-
10
4.皮肤: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瘙痒症、银屑 病等
5.内分泌系统:甲亢、肥胖症、糖尿病等
6.神经系统: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偏头痛 等
人格特点 孤独、缺少人际交往、被动拘谨 、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刻板、 情绪不稳定,遇事过分思虑,愤怒而常受 压抑
心身疾病的职业分布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 力脑动者
心身疾病的地区分布 城市高于农村,工 业化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较高
-
12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指人们的生活工作 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状况、角色、社 会制度、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社会地 位、职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种族 观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程度,既往治疗 情况,有无复发史等;
(3)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
3、药物治疗
有安全性证据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抗抑郁 焦虑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reaptake inhibitors,SSRI):是当今治疗 焦虑、抑郁障碍的一线用药,由于一般2 周以上起效,适用于达到适应障碍或更慢 性的焦虑和抑郁情况。研究认为该类药物 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对安全。
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量存在有或同时有精 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单纯医学模式,常 忽视精神心理因素,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成为目前心 血管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又迫切需解 决的问题。
我国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远 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中遇到的此类问题 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随访从患者接受 治疗开始,1—2周1次,之后适当延长随访 时间,
2.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对冠心病的益处已经是医学界的 共识,大量研究也证明运动改善冠心病患 者的生存率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 抑郁症状。
运动治疗前,须对患者综合评估,包括: (1)确认患者有无器质性病变及程度;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现状
1.心脏科就诊患者中常伴有精神症状: 2005年在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 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的调 查显示,焦虑检出率42.5%,抑郁检出 率7.1%,其中在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和焦 虑检出率分别为9.2%和45.8%,高血 压患者中分别为4.9%和47.2%;
禁忌证:心肌梗死急性期、循环衰竭、房 室传导阻滞、未经治疗的闭角性青光眼、 急性酒精、巴比妥类药物及鸦片中毒。禁 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服。
用法:成人:通常2片/d,早晨及中午各 1片;严重病例早晨剂量可加至2片。
老年患者:早晨服1片即可。
维持量:通常1片/d,早晨口服。
对失眠或严重不安的病例,建议在急性期 加服镇静剂。
心理因素诱发或促发心律失常机制:① QTc间期 延长;②QT离散度(QTd)增加;③跨膜复极离 散度(TDR)增大;④中心动脉压升高;⑤血清 儿茶酚胺浓度显著增加。
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关系及有关机制
三、高血压
1、与高血压病发病率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1)、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而活动较少的职业
为减轻胃肠道刺激,通常餐后服药。
建议心血管病患者从最低剂量的半量开始, 老年体弱者从1/4量开始,每5—7天缓慢 加量至最低有效剂量。
(2)苯二氮革类:用于焦虑症和失眠的治疗。 特点是抗焦虑作用起效快。根据半衰期可 分为半衰期长和短两类。
常用的长半衰期药物有:地西泮、艾司唑 仑、氯硝西泮等;
注意事项: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慎用,易 引起呼吸抑制,导致呼吸困难。
长期使用会产生药物依赖,突然停药可引 起戒断反应。建议连续应用不超过4周, 逐渐减量停药。
唑吡坦和佐匹克隆是在苯二氮革类基础上 开发的新型助眠药物,没有肌松作用和成 瘾性。
特点是对入睡困难效果好,晨起没有宿醉 反应。但相应缺乏改善中段失眠的作用, 也不能改善早醒。没有抗焦虑作用。
1.认知行为治疗 (1)健康教育:心血管科患者常因对疾病不了
解、误解和担忧导致情绪障碍,需要从心理 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合理解释患者心 脏疾病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 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可使很多患者的 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健康教育可通过定期讲课形式或一对一咨 询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冠心病、高血压、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防治课程,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减少误解 和不了解造成的心理障碍。同时让患者了 解精神心理障碍对心脏疾病发生的影响, 使得患者重视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
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心内三科 杨帆
医学模式与诊疗观转变
上世纪70年代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为主; 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观为主
上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 式;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观为主。
本世纪初以来:环境、社会、心理、生物、 工程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观向以 病人为中心诊疗观转变。
常用SSRI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 酞普兰。
适应证:各种类型和各种不司程度的抑郁 障碍:焦虑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 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禁忌证:对SSRI类过敏者;禁止与单胺氧 化酶抑制剂、氯米帕明、色氨酸联用。
用法:如帕罗西汀20-40mg qd。
SSRI类药物镇静作用较轻,可白天服用; 若患者出现困倦乏力可晚上服用。
部分老年患者用唑吡坦后,可能出现入睡 前幻觉(视幻觉为主)。
(3)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该药是一个复合制 剂,含有神经松弛剂(氟哌噻吨)和抗抑郁 剂(美利曲辛),其中美利曲辛含量为单用 剂量的1/10~1/5,降低了不良反应,
并协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抗抑郁、 抗焦虑和兴奋特性。
适应证:轻中度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心 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 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 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
研究还显示,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中, 12.7%无法诊断心血管疾病,而精神症 状明显;27.7%为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 在精神症状。
2.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均可伴有 精神症状:有部分在心脏科就诊的患者, 没有明确躯体疾病,但精神症状明显。同 时,也有相当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虑 抑郁症状。
(3)提高治疗依从性:研究显示,合并有精 神障碍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表现为对抗 焦虑抑郁治疗的不依从,以及对心血管康 复/二级预防的不坚持。因此,提高患者 的治疗依从性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可从以下方面予以注意。
①加强治疗指导。
②调动支持系统。
(4)随访:有利于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 指导患者进一步治疗,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关系及有关机制
二、心律失常
1、功能性心律失常: 心理因素可致窦速、窦缓、阵发性房速以及房
早和室早等各种心律失常。 持续紧张者早搏增加2倍以上, 95%为室早,60%
为室上早;25%为室早连发或多源性室早。 1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中A型占69.3%。 73例3年发作史阵发性房颤患者与紧张和高度神经
3个问题中如果有2个回答是,符合精神障 碍的可能性80%左右。
也可在患者等待就诊时,采用评价情绪状 态的量表筛查。
推荐《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健 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 项(GAD-7)》、《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等。
心血管病伴心理障碍的治疗
该类药物有导致QT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 失常风险,不建议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禁 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有严重房室传导阻 滞和心电节律不稳定的患者。
结束,谢谢观看
高血压发生率高; 2)、高应激区的居民高血压病发病率高 2、心理因素诱发或促发机制是情绪长期焦虑、抑
郁或经常处于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 激下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 肾素-血管紧张管-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引起血 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粘滞度增加。
二、如何识别精神心理问题
常用的短半衰期者有:劳拉西泮、阿普唑 仑、咪达唑仑、奥沙西泮等。
长半衰期的药物,更适合用于伴有失眠的 情况,睡眠时用药,由于老年患者代谢慢, 第2天上午往往也有抗焦虑效果,但应注 意其肌松作用,老年人要防止跌倒、体位 性低血压,重症患者注意呼吸抑制。
由于有一定成瘾性,现在临床一般作为抗 焦虑初期的辅助用药,较少单独使用控制 慢性焦虑。
老人或此前未接受过精神科治疗的患者, 有时半片也能达到效果。
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因不良反应多, 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目前已不用于抗抑郁 和抗焦虑的一线用药。
但小剂量用药,有一定优势,小剂量氯米 帕明(每晚50 mg),对不典型疼痛有效(不 依赖其抗焦虑作用);小剂量阿米替林或
多虑平夜间用,有催眠作用,而没有肌松 作用或剂量耐受性。
1.筛查:心脏科的临床诊疗节奏快,对 患者的情绪体验难以逐一澄清。心理问题 筛查尤为重要。可在诊疗同时,采用简短 的三问法,初步筛出可能有问题的患者。
3个问题是:(1)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 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2)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 失去兴趣?
(3)是否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 有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
在对1 08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 的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抑郁检出率7.9 %,焦虑检出率28.3%。
在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 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一 40%,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心脏主诉也难以 用其他器质性疾病解释,而这些患者中15 %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27%诊断为抑郁 症。
要了解患者对本身心脏疾病的认识,有 无随时感到疾病会对自己造成重大威胁, 或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失去信心;
要了解患者发病之初有无负性生活事件, 如亲人病故、病重以及其他重大精神创 伤和压力。
有时患者虽然有强烈求治愿望,但因屡 治不好,也会对医生失去信赖。通过上 述与患者的充分交流沟通,可重新取得 患者信任,在对患者病情充分了解的情 况下,结合本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合 情合理的安慰,给其适当的健康保证, 打消其顾虑,恢复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 心。
质密切相关; 主要通过交感神经活动的中介机制
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关系及有关机制
二、心律失常
2、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 72359人随访12年,冠心病死亡或SCD者均为焦虑
量表高分者,而非致死性心梗患者无高分;
Joska等焦虑量表检测植入心脏自动除颤器(ICD) 的患者42例,中度以上的愤怒、惊恐发作促发严 重室性心律失常和休克,其中扭转型室速和室颤, 比无心理因素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