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识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艺术

作者:颜彩燕

来源:《黑河教育》2018年第03期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语言运用的艺术。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它是教师教学艺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赏识性语言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内容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创造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给予重视和赞扬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耐心期待,点燃希望;因材施赏,面向全体;捕捉细节,激发热情三个方面,把赏识性语言的应用艺术发挥到极致,用赏识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关键词]语言艺术;创造性;教学手段;激励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同样的一节课,为什么特级教师上起课来生气勃勃,而有些普通教师上起来却普通无奇?全国小语界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出一个奇迹;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这说明,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艺术息息相关。会说话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但优秀教师一定是会说话的人。要想在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学会“说话”,也就是要掌握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尤其是赏识性语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赏识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艺术地运用赏识性语言呢?

一、耐心期待,点燃希望

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并及时地表扬和鼓励,用赏识的眼光和语言点燃学生奋进的火种。

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上教师提出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没人敢举手回答,教室里静悄悄的。当时教室后排坐着十几名听课教师,授课教师有点窘,试探着问:“有没有哪一个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勇敢地举起手好吗?”在他的鼓励下,一个小男生怯生生地举起了他的小手,教师一眼就发现了他,但是并没有马上让他回答,而是再次说了同样的话:“有没有哪一个同学愿意上来回答这个问题?”小男生着急了,把手举得高高的,教师无奈,只好提问了他。可能是由于紧张,也可能是因为兴奋,小男生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答案也不尽如人意。教师在听小男生的回答时有点心不在焉,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没等小男生说完,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小男生被晾在了一边,小脸憋得红红的,最终只好悄悄地坐下了。后来,教师又接连提出了几个很简单的问题,同学们都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只有那个勇敢的小男生像做错了事一样始终低着头。

那堂课被认为非常成功。而我则认为那是一堂失败的课,因为小男孩那高高举起的手在课堂上再也没有举起过,他的积极性和勇气被否定了。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当小男生回答完问题,把渴求的眼神投向教师时,教师能针对他的回答作适当的鼓励性点评,或者对他的勇敢精神给予赞扬,那么他在剩下的课堂时间里的表现肯定会不一样。对于一个平时不怎么受教师关注的学生来说,其人生或许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会开始喜欢上这门功课,成绩会不断提高。要知道这样一个普通的学生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起他的小手,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遗憾的是,教师急切地想得到他预想的答案,小男生的美好愿望很快被粗暴地击碎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但是“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满怀期待,用赏识性语言激起他们奋进的热情,使他们不断进步。

二、因材施赏,面向全体

教师既要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以树立学习榜样;也要重视对所谓“差生”的呵护、赏识和激励,鼓励他们努力进取,做到因材施赏。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教学研讨活动,我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习作讲评课,听课的教师特别多。我先以听写在这次习作中常见的错别字为导入,自我感觉这种做法还算新颖,训练也较扎实;接着,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习作片段,让学生说说习作的过程和感受;再针对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和讲解。接下来的时间,由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整堂课节奏紧凑,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在临下课时,我又叫了兩个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习作。我说:“现在我要请大家看下咱班小乐和小凡两名同学的作文,看看他们的习作写得怎么样。”这两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属中下等,平时也常听到其他任课教师告他俩的状。我先展示小乐的习作,我把他的习作放在展示台上,大家看到他的习作字迹非常潦草,他站在台上,拘谨地低着头,羞得满脸通红,毕竟下面坐着几十位教师和同学。我让他把自己的习作念一念,他使劲地摇头,最后我只好请别的同学代读。文章写的是弟弟学孙悟空的事,描写非常精彩、生动。就在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老师,我在作文选中看过这篇文章。”突然出现这种状况,怎么处理呢?当着大家的面,让孩子出丑?不,这不是我的初衷。我微笑地对小乐说:“你自己来说说吧。”小乐更紧张了,低着头,轻声说:“我是在作文选上模仿的。”“今天老师看到小乐模仿的这篇文章,写得相当好,这就是进步,特别是刚才老师看见他修改的时候,很认真,其中‘小弟弟身上都是肥皂泡,滑滑的,一下子就逃脱了妈妈的手掌心’这一句,就是我亲眼看他修改上去的。模仿,也是学会写作的一种好方法,我提倡作文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像小乐这样模仿。”说完,我用红笔在这句话下面画上一条粗粗的波浪线。这波浪线映射在屏幕上,是那么的鲜艳,那么的耀眼。小乐的头也抬起来了,他看着红红的波浪线,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那一刻,我觉得那红红的波浪线,就像是一道红红的火花,点亮了孩子的心灵之灯。

接着展示小凡的习作。习作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又多,但却写得非常真实。我就抓住这一优点,对他大加表扬,要求其他学生也要学会说真话,做真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下课了,这两名学生都开心地回到了座位上。我觉得这是这节课中最精彩的一幕!这两名学生经历了这特别的一课,感受到教师的真情鼓励,慢慢爱上了语文,习作也慢慢进步了。

三、捕捉细节,激发热情

教师的赏识性语言要充满情感,富有诚意,使学生觉得是由衷地为自己的优点而高兴,为自己的进步而赞赏,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回忆自己学语文的成长经历,说他的作文真正起步是在小学五年级。读五年级那会儿,他的一篇作文被语文教师胡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作文内容是写清明节去三界祭扫烈士墓。那里的烈士,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在解放三界镇的战斗中牺牲的,好像死了十多个战士。而被打死的敌人,数量更多。王崧舟在作文里,用了一个词来描写这个场面,这个词是父亲教他的——死伤枕藉,意思是说敌人死的死、伤的伤,交错地躺在一起。胡老师读了,非常高兴,特地点出这个词,夸王崧舟看的书多,用的词有水平,作文中还有什么抛头颅、洒热血等词。那次的作文讲评,让他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受表扬后,他对作文就更有了信心,读初一时,他的作文就拿了年段的一等奖。最后,王崧舟总结说,自己之所以对语文那么感兴趣,跟教师对他的夸奖和赏识是绝对分不开的。

教学中,教师不妨信奉这样一个理念: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句赞扬或关心的话,宛若阳光,让生活多了一丝明媚;一句批评的话语,犹如风雨,让生活掩上一抹阴霾。学生的成长需要阳光,需要赏识。教师赏识性的语言,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尊重、唤醒、理解和引导,它可能是教师不经意说出的,却是学生内心久远甚至终生难忘的。

参考文献:

[1]海玉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2015,(09).

[2]张雨清.教师课堂语言分析[J].语文课堂内外,2010,(12).

[3]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冰.从“赏识教育”走向“成功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4,(15).

(责任编辑付淑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