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如何把握历史地图
高考历史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
高考历史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地图约近130幅,按照地图中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分为三类,即“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战争形势示意图(含对外关系图)”和“经济发展分布图”。
历史地图是教材具体内容的扩展、延伸,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和深化理解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命题专家比较重视的一个高考知识切入点。
由于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参差不齐,它是考生历史学科能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在高考专题复习时,历史地图知识是我们值得重视一个专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复习,并及时总结这方面的解题经验。
《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拟订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中第一条“目标”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并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历史地图知识的考查正是这一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那么,有近些年来,有哪些地图知识已经考查过呢?它是如何进行考查的呢?我们在复习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及解答分析(一)近年来高考考过的“各朝或各国疆域图”试题及解答分析1、【1996年高考】右图是南北朝后期形势,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A ________B ________此题正确答案为A北周、B北齐。
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魏分为东魏(控制某某以东)和西魏(控制某某以西),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东魏和西魏的位置学生不会搞错,但此题解答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东魏和西魏最后被哪个政权所取代。
2、【2006年高考】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A.尊王攘夷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三家分晋”。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图5是“春秋形势图”,图6是“战国形势图”,首先应该排除D“秦修万里长城”,因为它是在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进扰,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
高中生学好历史地图的四大方法
高中生学好历史地图的四大方法二、联教材。
我们看历史地图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读图是为了辅助对教材正文内容的学习,所以联系教材是读图中很关键的一步。
只有联系教材内容,我们在读图时,才能知道图上的哪些地点、线路是需要掌握的重点,也就是需要侧重记忆的内容。
如上图中出现的金田、永安、安庆、湖口、天京、扬州,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所以也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地图时关注的重点内容,它们的位置,我们一定要搞清、记准。
三、挖隐性。
隐性知识,即隐藏在图中,而没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来的内容。
通过读上图可知:太平军西征的起点是天京,最西到达长沙;太平军北伐的起点不是天京,而是扬州,最北到达过天津附近,最终失败地点是冯官屯;在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黄河曾有过一次改道,由原来的在黄海入海变为在渤海入海。
四、析缘由。
有人问,为什幺在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英法侵略军会帮助清政府而进攻太平天国呢?回答这个问题,如能结合以上地图及教材内容即可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们知道,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扩大了; 从图上可知其中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四地则处于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而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是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综合以上三点内容可知: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侵略权益的,所以,为了保护已有的和为了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对太平天国的作战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的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
但是实际上,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
因为历史当中大量的史料背后所蕴藏的深一层的规。
高三复习中如何把握历史地图_0
高三复习中如何把握历史地图在近几年高考中,文综全国卷都出现了历史地图题。
由于对历史地图的忽视,历史地图分析能力薄弱,许多考生在历史地图题方面失分率较高。
下面谈谈如何在复习中把握历史地图。
一、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
所以,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第一步。
比如复习隋朝建设时,可以结合地图,掌握隋运河的基础知识: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邗沟,)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省、江苏。
二、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地图主要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的特定空间和进程,反映的地理知识相对贫乏。
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史地结合,适当运用地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中,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造船中心洪洲(今南昌),会孤悬内地?其实,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洲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标出其位置,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结合背景,分析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下的历史事件。
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历史地图题越来越注意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结合力的考查。
如1999年高考第43题,我们应该在掌握历史地图所反映的空间状态的基础上结合背景,进行分析,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关键。
要分析经济形势图,就要从以海里因素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如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民间初年,民族工业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就要从以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交通、资源等方面去分析。
四、关注隐性内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材文字中却没有出现的历史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又是高考易出现而被考生忽视的知识死角。
高考历史题型地图题的解读
(13海淀期末)下列历史事件与下图 所示地区对应准确的是
A. 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大庆油田 B. 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D. 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一、考察类型
1、政治 政治形势 疆域 政治制度 军事战争 重大事件 地理位置 主题
(16北京文综)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 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17丰台期末)右图为“唐朝后期形势图” 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A.黄河流域仍是王朝统治中心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地方势力职能多样 D.地方割据势力较大
(西城18期末)右图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 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分布图,该都城是
①“中国”特指中原 ③尼布楚归俄国所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②库页岛隶属于中国 ④平等协商边界条约
(18海淀二模)下图深色所标示出来的地区 是21世纪初发生冲突的地区。依据地图所示 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冲突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②冲突呈现区域性和局部性特点 ③冲突是“冷战”格局的表现 ④冲突大多与民族宗教问题相关
【方法指导】要想解答好此类题,需注意以下三点:
1是从地图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从图片 中获取信息,不仅包括图片本身,也包括题干对图片的文字说明以及 图片名称、来源等,尽量做到图文互补,提 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 2是把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认识,再分析判断 选项。即在准确提炼出历史地图中的信息的基础上,再以教材内容 为依托,弄清地图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 3是要强化对历史地图的熟悉和识记。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对历史图 片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积累储备必要的知识;同时把历史知识 与相关图片反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掌握,运用“左图右史”的学 习方法,是很有效的。
历史地图类试题解题技巧
历史地图类试题解题技巧解题历史地图类试题的技巧主要如下:1.熟悉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是理解历史地图的基础,包括各地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信息。
了解地理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图中的内容。
2.确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试题中一般会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确定这些范围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图中的内容并进行相关推断。
3.分析地图内容:仔细观察地图中的标注、符号和线条,理解地图上的各种地理要素和相关信息。
常见的地图要素包括国家、城市、山脉、河流、海洋等。
同时,注意地图上的尺度和比例,以便正确理解地理距离和关系。
4.了解历史背景:地图是历史的产物,了解地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解读地图。
包括了解地图所处的历史时期、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人口等情况。
5.运用知识进行推断:通过对地图内容的分析和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进行一些推断。
比如,根据地图上的行政界线、标注的主要城市等信息,推测出地图所示区域的政治、经济等重要特征。
6.综合分析地理与历史:历史地图类试题一般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和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地理背景和历史背景来理解地图。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地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地理特征。
7.练习做题:多做历史地图类试题,加强对地图和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积累经验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最好选择一些实际的历史地图进行分析,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解题历史地图类试题需要结合地理和历史知识,综合分析地图内容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地图的仔细观察和分析,结合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就能够更好地解答历史地图问题。
左图右史——历史地图的解读与应用+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三轮复习
同一主题下的地图对比分析:长城
战国多个诸侯国修建长城, 秦长城与战国长城的关系?
说明了什么?
目的?起点与终点?
长城: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汉长城西至新疆盐泽的条 件是什么?
明长城的起点与终点?目 的何在?
三、历史地图的分类及其应用策略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2023.1·20)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 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 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选必3 P62
(2023.6·11)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进 攻阿兹特克人国家,抵达其岛上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之际,所发现的文明 令他们大受震撼。下列项中,“令他们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
左图右史 ——历史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一、历史地图的概念及其课标定位
1.概念:
“古地图”是指民国以前使用传统方法绘制的地图,即古人近人绘制 的舆图。
“历史地图”是“今人”以其所在时代的当代地图为底图,依照“今 人”的需要,以历史上某一年代或时期的地理状况为内容而编制的地 图,因表现对象为历史时期内容,习称“历史地图”。
▲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
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分 化和权力神圣化。
▲ 红山牛河梁遗址祭坛、 积石冢、女神庙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 成。在权贵墓地中,发现 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 征权力的玉钺,说明阶级 分化相当明显。
▲ 良渚古城遗址
高三复习中怎样把握历史地图的应用
高三复习中怎样把握历史地图的应用高三年级 孙培芳2013年《上海卷历史考试手册》考试目标中规定具体考查目标第一条为: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置于特定的时期、地点;运用有关时间、空间的各项技能(包括使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制作年表、时间轴;阅读地图等。
)考纲对地图在教学与考试中的运用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
近几年上海高考试卷中都出现了历史地图题。
由于对历史地图的忽视,历史地图分析能力薄弱,许多考生在历史地图题方面失分率较高。
如何在在复习中把握历史地图,提高学生的时空根据需要和技能,我在高三复习中采取了以下做法:一、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梁启超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基础也” ,图文并茂是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
所以,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图文结合,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第一步。
比如复习第一分册时,我们通过一张世界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四大文明古国、希腊、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和英国、法国的地理位置,同时在地图上标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然后在地图上画出新航路开辟的线路图。
其次在地图下方写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标志,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的帝国扩张与罗马法,三大宗教的创立时间、创始人与主要典籍,写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影响。
同样的例子在一张中国地图上可让学生标出中国古代六大古都位置,在地图上标出姜寨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在地图上直接标出战国七雄的大致位置等。
这样做一张地图几乎把第一分册的重点知识全部涵盖,既让学生复习了相关的知识点,又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背景,分析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历史地图题越来越注意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结合力的考查。
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我们也在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地图
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地图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历史教学应融入地理课知识,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讲授新课时采用科际联系,总复习时适时设计综合课题,探索出史地学科综合的模式。
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殊语言,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标志性语言。
阅图、识图、解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重要能力,是地理教学中被首要培养的能力。
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
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具体活动。
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历史地图的形式来反映。
这样,历史地图是借助地理中最基本的地图形式,以及历史地理基本要素来表示历史内容。
所以,它是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课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切入点。
这主要是因为:1 历史地图是我们研究、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受自然条件、生存环境等地理因素影响的。
中国古代就有“左图右史”,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工具,有助于教师阐明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
2 历史地图对于我们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揭示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图的这些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掌握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
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地理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历史地图反映出来。
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往往是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便利的地区,正是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早期人类创造了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如关中平原。
(2)历史地图可以反映人类政治活动与地理自然环境的联系,有利于揭示政治活动的本质特征。
中国历史上分裂局面的出现,也可以从历史地图上找出某些规律和形成原因。
历史知识点 地图 高三
历史知识点地图高三地图是历史学中一项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域范围,以及历史事件和人物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在高三历史学习中,地图的运用至关重要,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历史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如何运用地图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交流通道,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起,一路向西,途经中亚、南亚、中东地区,最终到达地中海地区。
它不仅是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桥梁。
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时,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情况。
可以通过绘制一个丝绸之路的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城市和交通线路。
通过分析地图,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以及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贸易中心。
同时,还可以标注出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和历史人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段历史。
二、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为庞大的帝国之一,它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地。
学习罗马帝国的历史时,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疆域的扩张和统治范围。
我们可以绘制一个罗马帝国的地图,标示出其疆域的边界和重要城市。
通过分析地图,可以了解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罗马的军事扩张和统治方式。
同时,还可以通过地图来了解罗马的交通网络和重要的军事要塞,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罗马帝国的强大与繁荣。
三、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扩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
学习这段历史时,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海上贸易的规模和范围。
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图,标示出中国沿海城市和海外贸易的目的地。
通过地图,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中国和其他海上贸易国家的贸易路线和港口分布。
同时,还可以探索海上贸易的影响,比如物品的交换和文化的传播。
通过学习地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的海洋贸易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战争史地图在学习战争史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
解题指导高三综合60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邵新力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知识的直观语言,它通过历史地理知识在图中的分布状态或空间变化,来形象地表述历史地理事物的特征或发展变化。
近年高考中出现的历史地图的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高考涉及到的地图就有6幅。
如何提高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本文谈些基本技巧。
一、运用历史地图语言,把握图中有效信息历史地图是通过地图语言来表现历史现象或事物空间状态的一种形式。
地图语言主要包括各种地图符号、空间变化及文字说明。
历史地图符号一般有:线,包括经纬度线(表示空间区域范围)、海岸线、国界线或区域线、河流走向线、交通线和特定建筑物线(如长城)等;点或圈,包括表示各类历史地理事物的各种点和小圆圈(如城市);箭头线,主要包括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种箭头。
这些地图符号在历史地图中大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含义。
历史地图就是通过运用它的地图语言来形象、直观而又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
所以学生在运用地图语言提取地图信息时,要做到:一是判读该图运用了什么样的地图语言,此语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态势等;二是图中各种特殊符号(包括历史事物名称)表达了怎样的历史含义;三是综合图中的地图语言,得出该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主题。
之后,综合所得出的各方面历史信息,来解答问题。
图例: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图4反映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分析:本题地图是依据教材知识改编而成的,图中有哪些地图语言提供了有效的历史信息?一,图中的表示战争态势的箭头,说明了在这次战争中德军攻入了法国,并打到了法国4解题指导高三综合61的首都巴黎;二,图中的北德意志同盟!是最明显的地图语言,说明了德国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三,图中的主要作战地点色当,说明了色当战役是关键的一次战役。
综合这些历史地图语言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就可以得知,此图所反映的战争是德国统一过程中与法国进行的普法战争。
历史地图类新题型--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地图类内 涵特 点1.历史地图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体现历史的时空观念。
2.增强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1.该题型一般以考查历史地图变化为问题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式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
2.以地图为载体,打破板块知识的局限,综合考查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在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让考生运用多角度进行解读,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性或总结性认识。
【典题悟法】(2020山东高考)(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5 图6 图7分别提取图 5、图 6、图 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2分) 解题路径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思维建模设问类型解题步骤分别提取图 A、图B、图 C 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1)看地图时间。
(2)看地图图例,注意地图中的关键词语。
(3)分析图例的数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并指出结论得出的理由。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以地图信息创设情境,以地理空间转移主题写历史短文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1)据地图中重要地点联系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地理空间演变的特点提炼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
(3)联系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解读材料中地理空间转换的意义。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真题体验】1.(2021全国甲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
历史地图专题复习指要
历史地图专题复习指要吴士雄历史地图是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而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解读,又是不少考生历史学科能力中的薄弱环节。
因而,在高考复习的专题复习阶段,把历史地图列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是十分必要的。
■复习方法一、划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地图共有120多幅,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即“疆域图”、“形势图”和“分布图”。
“疆域图”重点应把握的基础知识是疆域四至、相邻国家(或政权)、都城、中央和地方行政区划等;“形势图”重点应把握的基础知识是战争或对立形势、对立各方、行动路线、发生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如《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主要应把握战争双方、英军入侵路线和中国军民抗击英军的主要地点及年代、签订条约的地点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图则应重点把握涉及的主要类别及其分布地点、特点等(如《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主要应把握民族工业主要门类、分布的主要城市、轻工业为主及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特点)。
二、联系背景,深入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材文字中却没有出现的历史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又是高考易出现而常被考生忽视的知识死角。
因此,在历史地图专题复习中,必须联系历史背景,关注隐性知识(如台湾问题,根据历史地图就可以掌握以下隐性知识:隋唐、北宋、南宋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元朝时期台湾被称为“琉球”;明朝时期则称为“小琉球”;鸦片战争中英军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曾经侵略台湾,中国军民在鸡笼(今基隆)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天津条约》台湾的“淡水”、“台湾(今台南)”成为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等)。
三、对照比较,加强对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
单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是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历史专题复习中,要加强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
浅析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doc
浅析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摘要:文章回顾与分析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总结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搞好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特点复习对策历史地图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频繁出现,不仅题型多样,考查内容广泛,而且分值趋高,这应该引起高考复习备考的足够重视。
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对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有何启示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对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回顾与分析对近五年来的全国高考各类历史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整理、归类、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考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有图考查和2•有历史地图题。
即在试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形式较为常见。
直接历史地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命题者直接引用历史课本或地图册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二是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I卷第34题和41题,34题命题者通过四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考查学生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掌握。
该题考查德国政治版图的演变历史,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又如2013年安徽省文综卷20题“图说历史”。
该题以公元1年,1500年、1600年和1800年四幅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变化图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2013年浙江文综15题,以秦灭六国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秦灭六国的顺序,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江苏卷20题,通过德国1945-1949 年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示意图,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
高中生学好历史地图的四大方法
高中生学好历史地图的四大方法历史地图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工具。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好历史地图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还可以提高地图阅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介绍四种学好历史地图的方法。
一、理解地图符号和图例地图符号和图例是理解历史地图的基石。
符号和图例是地图上标识物理特征、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标志。
比如,地图上常用的山峰符号、河流符号等,都是用来表示地理特征;文化特征则可以用宗教符号、文化遗址符号等来表示。
在学习历史地图时,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地图上的图例,理解每个符号的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地图。
二、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将地理空间数据转换为可视化信息。
在学习历史地图时,GIS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理信息和事件的分布情况。
通过使用GIS软件,学生们可以将历史事件和地理分布数据可视化展示,比如,使用GIS软件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战争和重大事件的地理分布图。
三、结合历史文献和资料历史文献和资料是了解历史地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和资料,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还能获取更多的历史地理信息。
学生们可以结合历史文献和资料,分析历史地图,探究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等之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地图。
四、结合实践和观察学好历史地图并不仅限于理论学习,实践和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去实地考察历史地区,徜徉在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之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历史场景和地理特征,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地图中的地理信息和事件。
同时,观察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人文景观等,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地图。
总之,学好历史地图是高中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能只限于理论学习,而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度了解历史地理信息和事件。
此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地图阅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断探索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联系,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地图解读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地图解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进程、培养时空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往往较为薄弱。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地图解读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地图的重要性历史地图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在空间上的直观呈现,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首先,历史地图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空间感知。
通过地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范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其次,历史地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地图能够将历史事件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相结合,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再者,历史地图能够揭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例如,地形、气候、交通等地理因素对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解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影响。
二、学生在历史地图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在解读历史地图时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读图意识。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更注重文字内容,而忽视了地图的重要性,没有主动去观察和分析地图。
二是读图方法不当。
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不了解地图的图例、比例尺、方向等基本要素的含义和作用。
三是历史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对相关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学生在解读地图时难以将地图信息与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和整合。
四是空间想象力欠缺。
有些学生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地图所呈现的空间场景,无法准确理解地图所反映的地理空间关系。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图解读能力的方法1、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动有趣、富有代表性的历史地图,如古代的城市地图、战争地图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浅析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
甲 午 海 战 图
无图 北 伐 战 争 示 意图 汉 阳 铁 厂 选 址 图 瓦 胡岛 示 意 图 中 东 示 意 图
战 争 结 果、 影 响
百 团 大 战 北 伐 战 争 时期 的 时 代 主 题 影 响 选 址的 历 史 因 素 珍 珠 港事 件 影 响
上海单科 3 S 题
汉 代北 京 地 区 行 政 示 意 图
古代世界文明分布示意图
繇 国 并 行 制
古代文明的 关系
3 6 题 爱琴海古代文明和西亚、 北非的关系图
文明的联系 二战前欧洲局势
江 苏 文 综 6 题
江 苏 单 科 l 0 题
z 0 l 0年
图说历史
影响因素 红色 革命政权发展
欧洲人 眼中的世界变化原因
安 徽文 综 l 2 题
广东 l 6 题
安 徽 不 同 时 期 行 政区 划 图
教皇子午线图
历 史 事件 的 时 间 顺 序
影响
浙江文 综 l 5 题
秦灭六国示意图
秦灭六国顺序
二战后世 界局势
世界市 场及世界贸易 l I l 1 日 近代J J j 史特征
二战后德国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资 本 全 球 化的 影 响
学 生 对 历 史地 图 的分 析 能 力 。 关键词 : 高 考 文 综历 史地 图 试 题 特 点 复 习对 策
7 题
垒国 新课橱
地 I 冬 l 不 同 时 期 欧 洲 局 部 图
东 汉 十 四 州 示 意 图 和 唐开 元
z 0 l 4 年
全国 2 2 题
( 大纲版)
加 世纪3 0 年代欧{ l l I 形势图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地图的充分运用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地图的充分运用关键词地图;文字;运用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的历史地图。
如何更好地用好历史地图事关教学的成效。
课堂中,我们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将图文结合与互补、仔细研究图文含义才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地图作一简谈。
二、借助历史地图进行课文复述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
以《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为例,即可据图复述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路线(入侵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天津等)、导火线或者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果(战败签约)、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关税)、意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我们依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地图相结合,大家都知道,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而这些不平等条约让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中国的沿海共计十六个通商口岸。
这十六个通商口岸的地名,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且印象不深,学生在过段时间之后可能依然会忘记。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地图来对这些地名进行记忆。
我们不妨借助历史地图来背这些条约的通商口岸,先打开地图,关于《南京条约》的五个通商口岸,我们先在书上找到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五个位置,我们可以告诉同学们这五个口岸要么从上往下记,要么从下往上记,就取地名的第一个字。
可取“广厦福宁上”,谐音就是“光下不能上”,也可以从上至下背“上宁福厦广”,这样学生只要记住这一句通俗易懂的话,就能通过联想记起这五个地名,而且顺序明了,记忆深刻。
在背诵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内容的时候,这十个就难记,我们只有想办法,把这十个变成简单的、通俗易懂的地名就轻松了。
同样是让学生翻开地图,找到这十个地名(淡水、台湾、汕头、烟台、营口、镇江、汉口、南京、九江、琼州)。
找到地名之后我们再让同学看看这十个地名的空间分布,类似汉子“木”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复习如何把握历史地图
近年来,历史高考从知识型考查向能力型考查转化的趋势在日益发展,对知识掌握、运用的考查方法及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掘。
历史地图知识以其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高考命题创制新情境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高考命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繁出现,并且题型多样,分值也日益增加。
在2004年高考中,历史单科江苏卷、广东卷、上海卷等都出现了历史地图题。
但是由于在历史学习复习中对历史地图的忽视,历史地图分析能力薄弱,许多考生在历史地图题方面失分率较高。
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如何把握历史地图应引起足够重视。
笔者就结合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题的一些特点和高三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复习把握历史地图。
一、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
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
所以,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第一步。
比如复习太平天国我们就可以结合《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根据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的进军路线,清楚太平军进军南京时主要经过了哪些地区,对太平军北上经过的千难万险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另外通过找出图上出现的几条不同的路线,会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又开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从而对太平天国形成军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图上显示的两种不同的活动地区,你就会直接感受到农民起义者从拜上帝教直接活动的狭小范围,发展到鼎盛时期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
这样,我们不仅了解地图的基本内容,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知识的认识也更加清晰直观。
但是,历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有文没图。
因此,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册,它是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
在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26题唐长安、北宋东京布局图,教材中没有出现,在历史地图册中就非常详细。
二、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后者反映的是立体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则主要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反映的地理知识相对贫乏。
这往往造成学生分析历史地图的困难,不利于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
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史地结合,适当运用地理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如《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图中,有一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造船业中心洪洲(今南昌)会孤悬内地?”这里我们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洲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且在地图上标出赣江的大体位置,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再如《三大战役示意图》,辽沈战役为何首先攻占锦州就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敌人就不能从绕过锦州与华北联系吗?这一点历史地图中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但是如果结合地理地图,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关内外的主要通道是辽西走廊,而锦州则是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
文综考试以来,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渗透穿插不断加强,将史、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合背景,分析地图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原因。
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试题正逐步减少,更多的历史地图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考查,如1999年高考第43题。
因此,我们应该在掌握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基础之上结合背景,分析地图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原因。
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关键。
对不同的历史地图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对于疆域图可以从国家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
如分析《元朝疆域图》,就要考虑行省制度、宣政院、彭湖巡检司等。
对于世界局势图就要从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主要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
如根据《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分析英国与法俄结盟的原因,就要从英德实力对比、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等方面分析。
对于经济形势图则要注意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原因。
如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就要从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
另外,还有战争形势图、交通路线图等不一一列举。
总之只有真正能够正确分析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背景和原因,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地图。
四、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探究历史规律。
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时间性。
一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只是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的空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时空结合,把不同时期的同类地图的综合分析,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历史地图综合题作为历史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更加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在2004年高考历史卷中,江苏卷第29题、上海卷第22题、广东卷第26题都包含多幅历史地图。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要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探究历史规律。
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要注重分析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对于中国古代疆域图的综合分析,应该把主题放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上,着重分析疆域的变化,都城的变迁,地方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等。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形势图,主题则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着重分析城市分布特征、职能的变化,南北交通的发展等。
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历史地图的横向比较,也就是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比较。
可以是同一时期东西方国家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时期同一国家
的不同地域的比较。
比如根据《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综合分析中外反动势力为何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呢?结合以上地图及教材内容即可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扩大了;从图上可知其中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四地则处于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而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是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所以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侵略权益的,这样英法对太平天国的作战就不可避免了。
五、关注隐性内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隐性知识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材文字中却没有出现的历史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又是高考易出现而常被考生忽视的知识死角。
如1996年全国卷第6题关于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问题,2003年上海卷第8题关于1783年美国疆域问题。
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关注隐性知识,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以台湾问题为例,根据历史地图我们就可以掌握以下隐性知识:隋唐、北宋、南宋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明朝时期台湾被称为“小琉球”;鸦片战争中英军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曾经侵略台湾,中国军民在鸡笼(今基隆)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天津条约》台湾的“淡水”、“台湾(今台南)”成为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军民在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等地抗击日军侵略,日本在侵略台湾本岛的同时还侵占了澎湖列岛等。
我们还必须关注高考常见的历史疆域图,如《清朝疆域图》中管辖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一带的是吉林将军;《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中1867年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1898年吞并夏威夷等。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历史地图已经成为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
提高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正确分析把握历史地图,不仅适应高考的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