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十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专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专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制定本专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以推动我院专业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目标设定1. 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2. 加强与社会、行业的合作,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3. 更新教学设备和技术,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4.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5. 提高专业学科竞争力,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
三、具体计划1.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开展师资培训项目,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提升专业学术影响力;- 加强党建工作,建设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 设立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训机会;-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竞赛和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3. 更新教学设备和技术- 定期更新专业实验室设备,保持教学设备的先进性;- 引进新的教学技术,如虚拟实验室、在线教学平台等;- 加强对教学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国内外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 提高专业学科竞争力-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 提升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的规模和质量;- 发展学科特色,提升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组织与实施1.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监督执行;2. 设立专业建设工作室,集中协调和管理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3. 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总结会议,评估和调整行动计划;4. 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专业建设。
五、风险与挑战1. 资金不足可能影响计划的实施,应积极寻求外部支持;2. 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工作可能面临招聘和选拔的困难;3. 实践教学和创新项目的开展可能受到外界资源和合作伙伴的限制。
大学学院优秀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
大学学院优秀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背景本方案旨在促进大学学院本科专业的优秀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本方案将针对当前和未来的行业趋势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标1. 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 推动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素质培养,在本科专业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3. 加强行业对接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推进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实施策略1. 定期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和调研,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学生需求,根据调研结果进行专业设置和优化。
2. 鼓励教师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
3. 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
4. 开展专业实践和实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 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开展校企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6.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国高校的教育合作和学生交流项目。
实施计划本计划将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逐步实施,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阶段(2023年)1. 完成本科专业调研和需求分析。
2. 根据调研结果,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
3. 开展教师培训和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第二阶段(2024年)1. 推进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素质培养。
2.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和实机会。
3. 开展国际教育项目,拓展国际交流平台。
第三阶段(2025年)1. 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和质量监控,及时调整和改进。
2. 深化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资源。
3. 推动本科专业国际认证,提升国际竞争力。
预期成果通过实施本方案,我们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2. 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3. 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2006年10月20日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十一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一、基本现状“十五”时期以来,学校抓住机遇,扩大规模,校园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92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43万平方米,拥有教学和实验楼9座,图书馆2座,体育馆1座,学生公寓19座,学生食堂4座。
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功能布局较为合理,美化绿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
二、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充分体现适用性、艺术性、延续性、前瞻性、经济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理念,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推进校园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优雅的园林式大学初具规模。
(二)建设思路我校的发展目标是把吉林师范大学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校园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采取措施扩大校园土地,拓展办学空间;加强校园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多出精品;加强以数字化校园为重点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生态和美学的观点来绿化校园,突出立意创新和大学特色。
(三)基本原则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原则;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坚持综合利用校园土地的原则;坚持绿化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配套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三、具体目标和措施(一)校园规划目标和措施1.校园建设规划本着总体不变、局部调整、适当灵活的原则,对整个校园的建筑物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中将建筑分为保留、改造和拆除三类,再根据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研究改造办法,需调整功能的建筑物对内部进行改造,需统一风格的建筑物对外部进行改造,需调整功能和统一风格的建筑物对内外部加以改造,达到功能分区合理、建筑物风格协调的效果。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利用信息技术逐步把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造,为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创造平台。
弘扬人文精神 凸显专业特色——吉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发展概览
[ 键 词 】 吉 林 师 范 大 学 ; 想 政 治 教 育专 业 ; 关 思 专业 特 色 [ 中图 分 类 号 ] G 4 6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号 ] 10 - 6 4 2 0 )4 0 0 - 3 文 0 7 5 7 (0 80 - 0 9 0
一
、
政 教 专 业 的 发 展 和 壮 大 师范 大 学思 想政 治 教育 专业
( 下 简 称 政 以
教 专 业 )前 身 是 四 平 师 专 政 史 科 ,9 8年 随 建 校 而 , 15
设 立 ,是 当 时 我 校 建 立 最 早 的 专 业 之 一 。 政 史 科 在 1 5 至 1 6 年 三 年 间 共 招 收 1 0 名 学 生 。 为 我 省 98 90 2
涵 越 来 越 清 晰 . 才 培 养 目标 和人 才 培 养方 案更 加符 合经 济 、 会 发 展 的需 求 , 术 交 流 活跃 , 学 改 革 不 断 深 化 , 人 社 学 教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也 稳 步 提 升 , 吉 林 省 基 础 教 育事 业 的发 展 做 出 了 应有 的贡 献 。 为
遂 更 名 为政 治 系 。 当时 7 7级 、 8级 留 在 政 治 系 ,9 7 7 级 分 给 历 史 系 , 0级 两 个 系 分 别 招 生 。1 8 8 9 7年 , 教 政 专 业 每 个 年 级 开 始 招 收 两 个 班 , 9 4 年 9月 增 设 企 19
国家 级特 色专业 建设 点 。 目 前 政 教 专 业 共 有 本 科 学 生 4 2人 , 硕 士 研 究 3
No4 . Au 2 8 g.00
弘扬人文精神 凸显专业特色
吉林 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点发展概 览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旨在全面贯彻国家和省级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总体思路,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现有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个,其中理工类专业占XX%,文管类专业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学院积极推进特色办学改革和探索,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
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工学学科成为学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
3.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学院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专业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创新和完善以“工学结合”为重点的“611”(专科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发展现状为学院制定“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面临形势1.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学院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求。
2.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学院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3.高等教育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趋势。
学院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以上面临形势提醒学院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吉林师范大学按大类招生培养与专业分流的指导性意见
吉林师范大学按大类招生培养与专业分流的指导性意见
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要的培养体系,从20xx年起,学校决定实施学院内按专业类招生培养改革。
为了加强对学生专业分流选择的指导,根据《xx师范大学推进学院内按专业类招生培养改革实施方案》,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鼓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促进形成良好学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需要,实施“低年级厚基础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高素质人才。
二、分流原则
1.尊重意愿与成绩择优相结合。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本科入学后的学业成绩,在所属专业类内进行专业分流。
2.自由选择与规模控制相结合。
在最大限度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同时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现教
育资源优化配置。
3.专业优化与适当保护相结合。
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结构的学术生态、社会需求和专业布局的合理性等因素,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4.公平公正与公开透明相结合。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专业分流工作程序公开透明、选择机会公平平等、考试成绩公正准确。
三、分流时间
各学院根据本专业类的教学进度情况,在学生修读完成1个学年、1.5个学年或24学年的通识课、基础课教育后,自主选择符合自身专业实际的时间节点进行专业分流。
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年月日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重要考核指标,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特制定学科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我校现有重点学科个。
其中,省级重点学科个:凝聚态物理和专门史。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个:满族文化研究基地。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个:无机化学和基础数学。
校级重点学科个: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课程与教学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英语语言文学、动物生态学、自然地理学、伦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二、指导思想在—年间,我校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研究学校发展大计。
.坚持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为目标,建设一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总体实力居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的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切实抓好重点学科建设。
坚持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原则,促进学校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和学位点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增强学科发展后劲,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更加增强,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学科定位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学科发展定位是:保持发展教师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特色优势;加强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专门史、文艺学、课程与教学论等重点学科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学、艺术学、数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群,形成教、文、史、哲、经、法、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使一些学科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促进相关学科重新整合优化,围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我校新的学科优势。
吉林师范大学专业排名情况
吉林师范大学专业排名情况吉林师范大学专业排名情况吉林师范大学坐落在吉林省四平市。
是吉林省重点大学。
学校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吉林师范大学之间的排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吉林师范大学专业排名1、汉语言文学推荐指数: 4.8(180人推荐)2、推荐指数: 4.7(164人推荐)3、人力资源管理推荐指数: 4.6(96人推荐)4、金融学推荐指数: 4.7(90人推荐)5、数学与应用数学推荐指数: 4.9(80人推荐)6、音乐学推荐指数: 4.3(73人推荐)7、物理学推荐指数: 4.8(60人推荐)8、电子信息工程推荐指数: 4.7(56人推荐)9、教育推荐指数: 4.8(53人推荐)10、通信工程推荐指数: 4.9(50人推荐)11、体育教育推荐指数: 4.6(48人推荐)12、教育学推荐指数: 4.3(48人推荐)13、学前教育推荐指数: 4.6(47人推荐)14、国际经济与贸易推荐指数: 4.3(45人推荐)15、思想政治教育推荐指数: 4.6(39人推荐)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荐指数: 4.7(38人推荐)17、法学推荐指数: 4.4(38人推荐)18、美术学推荐指数: 4.9(37人推荐)吉林师范大学简介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坐落在吉林省四平市。
学校建于1958年。
现任党委书记张波教授(男),现任校长张伯军教授。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吉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设在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肩负着全省所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培训任务。
多年来,通过举办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题研讨班、岗前培训等形式,培训各类教师22000多人。
吉林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1356人,专任教师868人;有中科院院士1人(双聘),博士生导师17人,教授、副教授411人。
全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13536人,研究生935人,留学生221人,成人教育学生13000多人。
师范大学优势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师范大学优势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本科专业建设,形成一批办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优势专业,进而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根据《XX师范大学以课堂教学改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本方案:一、建设目标优势专业建设工作是学校“十四五”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学校发展战略与办学定位,通过实施优势专业支持计划,旨在建设一批具有区域、行业优势、实力强、声誉高的,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质量的教学成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本科专业。
二、优势专业的申报(一)申报条件1.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具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办学鲜明,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优势明显。
2.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价值塑造、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具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知名度。
专业师资队伍有良好的科研背景或专业技术背景,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
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成效显著。
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对相近专业起到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有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和获奖成果,建成校级以上优质课程若干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且成绩优良。
5.专业办学条件优良。
具备培养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较为完备的专业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内外实验、实习条件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与相关的行业、企事业单位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和有效合作。
6.已有3届以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综合素质好,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满意度均位居学校前30%。
7.优势专业建设立项适当向以教学为主的学院倾斜。
(二)申报程序1.学校统组织申报。
2.学院递交如下申报材料:(1)XX师范大学优势专业建设申报书;(2)相关支撑材料(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有关证明材料等)。
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附件: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促进我省各高等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1.学科专业结构更加满足我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各高校围绕我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力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的门类、数量和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学科专业布点更加全面,特别是围绕我省汽车和零部件、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包括生物制药)、电子商务、冶金建材、新材料和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等八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与之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到“十一五”末,全省高校共设置本科专业1300个,高职高专专业641个。
其中新兴、- 1 -边缘和交叉专业数量明显增加,共设置目录外专业121个、试办专业16个、限办专业106个。
老专业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共灵活设置专业方向334个,撤销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423个。
2.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质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88个、试点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172个、试点专业89个;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一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共建有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29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8门、省级精品课程494门、省级优秀课1424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17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26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9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0个;实验室、图书资料等专业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共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亿元,纸质图书4824.8万册。
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5——2020)2000年12月,学校制定了《四平师范学院“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2002年3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按照省教育厅部署,学校重新修订《四平师范学院“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形成《吉林师范大学“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在“十五”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以更名吉林师范大学和建成吉林省重点大学为主要标志,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高质量完成阶段性目标,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46年艰苦奋斗,尤其是经过“九五”“十五”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跨越,吉林师范大学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发展起点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环境,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拓展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多元化发展空间,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长远的眼光规划学校的未来,并在建设中进行动态调整。
依据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修订《吉林师范大学“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制定《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5—2020)》,同时配套出台《吉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吉林师范大学专业建设规划》、《吉林师范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吉林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为关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吉林师范大学分院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规划
吉林师范大学分院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规划第一篇:吉林师范大学分院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规划吉林师范大学分院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规划为了在我院更好地开展职业批导与创业教育工作及圆满完成骨干院校建设方案提出的预期目标,特制定本年度职业指导与创业工作计划。
一、工作指导思想把高职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
通过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高职大学生,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型个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通过创业知识传授、创业实践活动锻炼以及创业品质的个性化培育,使高职大学生能自谋职业,培养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并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
二、工作目标与重点㈠工作目标1、调研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情况,借鉴优秀做法植入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项目建设;2、完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出台相关制度文件;3、建设教学资源库、课程体系,使之能够服务教学;5、培养师资队伍;6、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7、加强对外交流,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扩大创业教育建设成果在兄弟院校中的影响。
㈡工作重点1、市场调研: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2、运行体系:制度文件;3、文化:校园创业宣传;4、课程:课程标准,部分学习指南、电子教案、教学案例;5、师资:教师培训与交流;7、对外交流:向政府职能部门争取获得创业培训讲师资格的机会,向学生及时传达创业项目孵化资金资助政策。
三、具体安排㈠运行体系建设学院出台文件确定创业组织机构及成员名单组长:赵金刚㈡文化建设开展创业主题活动创业讲座㈢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标准2、电子教案㈣师资队伍建设1、进行三次以上集体备课2、创业培训与交流㈥市场调研与对外交流副组长:刘玉芬成员:李红艳郭丽华赵波负责人:刘玉芬;李红艳;赵波负责人:刘玉芬;王海艳;王丹负责人:赵波吉林师范大学分院2008年5月10日第二篇:2013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试题2013-2014学第二期汽修1331《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期末考试一、单项选择:(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A、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B、为人民服务是宗旨C、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D、以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为宗旨2、我国对技术工种强或专业性强的人员实行“双证制”即A、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B、毕业证、培训证C、技能证、学位证3、写求职信篇幅一般以多少字以内为最好()A、1000字以内B、2000字以内C、3000字以内4、《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A、半年B、一年C、两年D、三年5、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为每日工作()小时。
吉林师范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文件西电教〔2005〕106号关于下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试行)》的通知各单位:为了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工作,强化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增强人才培养实力,提高专业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试行)》,请各单位对照本标准,加强本单位的专业建设工作。
附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试行)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主题词:高校专业建设标准通知附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试行)本科专业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为了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工作,强化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增强人才培养实力,提高专业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一、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说明1.本《标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名牌专业评估方案》(陕教高〔2004〕19号)精神制定。
2.本《标准》以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了5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的质量标准体系。
3.本《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4.综合评审得分计算:M=∑K I M I,其中K I为评分等级系数,即K I=A或B或C,0.8<A ≤1,0.6≤B≤0.8, C<0.6,M 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5.本《标准》设评估结论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类。
采用百分制记分,得分在85分以上的为优秀,得分在60—84分之间的为合格,得分在60分以下为不合格。
6.本《标准》二级指标评估项目共26项,其中标“※”号的评价指标为评价的核心项目12项,一般项目14项。
师范生专业发展实施方案
师范生专业发展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师范生专业的培养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师范生专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
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针对师范生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应当明确培养出具有扎实
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育素养的优秀师范生。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
师范生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师范生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应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
高实习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
同时,
加强对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提高实习教师的素质,使实习教学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
另外,师范生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当加大
对师范生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加强对师范生专业教师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加入到师范生教育事业中来。
最后,我们还应当加强对师范生专业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建立
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师范
生专业的办学质量。
总之,师范生专业的发展实施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师范生专业的培养
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质量监控和评估等
方面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以推动师范生专业的健
康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师范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9月25日“十五”期间,我校以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和建成吉林省重点大学为主要标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体制创新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吉林师范大学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十一五”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关键时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求学校新的发展。
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5—2020)》基础上,制定《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省、人才兴业战略,以内涵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建设一流人才队伍为根本,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全面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把学校建成吉林省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社会急需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吉林省高校师资和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成教师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基地。
为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多科性教学型师范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其他类型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吉林,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三)规模结构到2010年,全日制本科生15000人,研究生1500人,留学生300人,继续教育学员10000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06年10月20日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一项根本性建设。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5-2020)》和《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十一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一)“十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完成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初步形成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和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五”期间,学校形成了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协调发展的格局。
设有本科专业39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0个。
实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有机结合,整体布局与结构趋于优化。
(三)重点建设了8个校级示范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历史学、物理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
(四)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本科在校生人数为12266人,其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80%,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0%。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二)基本原则1.坚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专业建设要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坚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原则。
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扩大专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3.坚持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适时改造与完善原有教师教育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建设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持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巩固我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增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在专业调整和建设中,注重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先建设原则。
要与学科建设相匹配,优先建设与发展以下专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和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应的学科专业;能够支撑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专业;办学基础条件厚实和所在学院及社会能提供配套资金的学科专业;交叉学科试点专业。
5.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专业调整与建设方面,要处理好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紧紧围绕把我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这一目标,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造教师教育专业,拓展非教师教育专业。
在注重专业外延发展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的建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优势鲜明、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三)总体思路专业建设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出发,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
坚持优化内涵以提高质量,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的建设思路。
提升与改造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师资;拓展与建设非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探索与建立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的试点,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扶持与建设特色、优势专业,体现学校与区域的办学特色与品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知名度。
逐步构建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相结合、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相协调、基础学科专业与应用学科专业相融合、单科性学科专业与交叉性学科专业相衔接、具有教师教育类学科与艺术类学科比较优势、文理学科总体见长、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整体优化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本科专业体系。
(四)建设目标1.总体建设目标:通过增设新专业适当扩大学校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本科生为15000人。
专业设置比较齐备,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
2.新专业建设目标:到2010年,拟增设对外汉语、学前教育、法语、经济学、保险、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广播电视编导、音乐表演、绘画、运动训练、动物科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技术、网络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新专业,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
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加强非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围绕教、理、工、文、管等学科进行专业布点,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开设新专业。
3.传统专业建设目标: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新问题。
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拓展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4.示范专业建设目标:统筹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适应需要的专业体系,建设好一批示范专业。
到2010年,争取建成校级示范专业10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
5.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建设目标: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的优秀大学生。
学校将与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3所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在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和生物科学等专业设置国际合作班,学制4年(2+2模式),实行双方联合授课,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互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具体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教学基本建设,要从学校的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出发,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切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必须不断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本科教学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审议作用。
二是校、院两级主要领导要亲自主持制定专业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
三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要做好新专业设置的论证、申报工作和传统专业的改革、改造工作。
(二)加大建设投入学校增加专业建设专项经费额度,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
专业建设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投入。
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专项管理,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
一要加快新增专业建设步伐。
对“十一五”期间拟增设的新专业进行专项基本建设,达到新增专业的基本要求。
二要加强传统专业的改革和改造,实现传统专业新的发展。
三要大力支持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到2010年,要通过校级和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逐步形成示范专业与特色专业群。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实施“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工程,采取得力措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一是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特别要资助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二是每年遴选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科骨干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访学。
三是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认真做好中青年教师的自主研修和校本培训。
四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途径,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校专业发展急需的短缺人才。
五是学校设立“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指导教师”岗位,不断扩大高层次兼职教师队伍。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抓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按照教师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非教师教育专业与企事业挂钩的原则增设实践基地,将校外学生实践基地从现有的123个增加到150个。
同时加强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强调基地的使用效率和实践效果。
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聘请其优秀教师指导教育实习;另一方面共同承担研究项目,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与改革。
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实习和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
(五)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学校每年5月份对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考察拟申报的新专业是否符合国家专业设置条件,已设置的专业(包括传统专业、新兴专业、优势与特色专业)是否达到建设标准。
要结合专业评估的结果,对于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援助,对于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有限、改革成效不佳的专业,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
通过专业评估,使专业间形成积极有效的竞争机制,使专业的整体结构更加优化,从而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