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十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06年10月20日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5-2020)》和《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十一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十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完成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初步形成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和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五”期间,学校形成了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协调发展的格局。设有本科专业39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0个。实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有机结合,整体布局与结构趋于优化。
(三)重点建设了8个校级示范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历史学、物理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
(四)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本科在校生人数为12266人,其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80%,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0%。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专业建设要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坚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原则。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扩大专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3.坚持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适时改造与完善原有教师教育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建设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对专业结构进行调
整和优化,在保持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巩固我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增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在专业调整和建设中,注重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先建设原则。要与学科建设相匹配,优先建设与发展以下专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和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应的学科专业;能够支撑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专业;办学基础条件厚实和所在学院及社会能提供配套资金的学科专业;交叉学科试点专业。
5.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专业调整与建设方面,要处理好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紧紧围绕把我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这一目标,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造教师教育专业,拓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在注重专业外延发展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的建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优势鲜明、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三)总体思路
专业建设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出发,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坚持优化内涵以提高质量,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的建设思路。提升与改造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师资;拓展与建设非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探索与建立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的试点,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扶持与建
设特色、优势专业,体现学校与区域的办学特色与品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知名度。
逐步构建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相结合、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相协调、基础学科专业与应用学科专业相融合、单科性学科专业与交叉性学科专业相衔接、具有教师教育类学科与艺术类学科比较优势、文理学科总体见长、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整体优化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本科专业体系。
(四)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通过增设新专业适当扩大学校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本科生为15000人。专业设置比较齐备,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
2.新专业建设目标:到2010年,拟增设对外汉语、学前教育、法语、经济学、保险、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广播电视编导、音乐表演、绘画、运动训练、动物科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技术、网络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新专业,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加强非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围绕教、理、工、文、管等学科进行专业布点,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开设新专业。
3.传统专业建设目标: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拓展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4.示范专业建设目标:统筹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适应需要的专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