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从第八章开始)复习大纲及答案(更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2)学期“概论”课复习大纲
(一)1.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答: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4)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方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制,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6.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答:1)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分配问题,首先要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
2)规范分配秩序。
限制垄断行业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
3)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
提升劳动者技能、鼓励自主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加财产性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十分重要的就是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让更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7.为什么要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答: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分配不公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分配不公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然会“引起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
※8.如何有效地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实现社会公平?
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
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利用财政与税收的手段,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9.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含义。
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基本要求和途径、原因。
(分析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
答: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为何这么说?第一,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第三,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2)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3)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即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不仅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资源环境约束强
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1.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答: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哪?
答: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答: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答: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答: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251)、基本方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四)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重要的部署,有利于全
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而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政治保障。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我们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
4.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
答: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一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五)1.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答: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
答:对香港是1997年7月1日,对澳门是1999年12月20日。
3.“三通”的内涵。
答:大陆主张实现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即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而不是局部或间接“三通”。
“三通”的核心是实现两岸之间的直航。
两岸直航是指海峡两岸的飞机、船舶可以由双方机场或港口,载运旅客、货物和邮件,不经由第三地而直接航行至对岸。
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为两岸人员往来、经济合作和各项交流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P302)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六)1.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答:和平与发展。
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答: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3.建国初毛泽东提出哪三大外交方针?
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5.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
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七)※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答: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构成,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
答: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答: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答:各民族共同繁荣。
(八)※1.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答: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应该正确把握哪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答: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
答: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九)党的十八大报告、2013年两会、2013年3月4月国际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