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已整理打印版)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已整理打印版)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已整理打印版)前言化学是一门具有重大意义的自然科学,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是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中理科必修的一门学科,化学的学习除了考试需要,更应该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本文档主要是高中化学复习资料的整理打印版,旨在帮助同学们快速巩固知识点,提升学习成绩。
文档内容主要包括高中化学基础知识、重要理论、常见实验以及习题等。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表格,它按照元素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排列,是描述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虽然表面上是按照电子排布规律排列,但实际上是由原子核电荷的变化所决定的。
2. 化学键化学键是指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力,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需要注意的是,电子云的参与与否是化学键类型区分的重要依据。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化学方程式所表现的物质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包含的质量和原子数分别相等,是永恒守恒定律的体现。
4. 化学物质分类化学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组成的新物质;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物理混合而成。
高中化学重要理论1. 质子-电子模型质子-电子模型是现代科学对原子的描述,包括了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粒子模型。
其中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电子则在原子核外部通过静电力与原子核相互作用。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电子转移过程。
其中氧化受体称为氧化剂,氧化剂得到电子是被氧化的物质;而氧化剂失去电子是还原的物质。
3.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发生在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其中酸的定义是可以释放出氢离子(H+)的化学物质,而碱的定义则是可以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化学物质。
常见实验1. pH值的测定pH值是描述溶液酸碱性质的重要指标,通常用pH计进行测定。
最新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概念含义概念含义氧化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过程被还原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过程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得到的产物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
重要的氧化剂有: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
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
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等.⑥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 也具有强氧化性.(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合物,如含有、、、、的化合物H2S、Na2S、H2SO3、Na2SO3、HI、HBr、FeSO4、NH3等.(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2O2、SO2、Fe2+等.(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①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MnO2+ 4HCl(浓) MnCl2+ C12↑+ 2H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②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2S+ SO2=3S+ 2H2O KClO3+ 6HCl(浓)=KCl+ 3C12↑+ 3H2O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①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lO32KCl+ 3O2↑②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4NO3N2O↑+ 2H2O③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C12+ 2NaOH=NaCl+ NaClO+ H2O 3NO2+ H2O=2HNO3+ NO 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则降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Cu2+>Fe2+>Mg2+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lO>HClO3>HClO4.⑧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而言,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进行.④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⑤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⑥H+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液中H+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①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须注意,若一种化合物中同时含最高价态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HCl.②价态不相交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也可归纳为“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所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础。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大全
高中化学方程式一、非金属单质(F2,Cl2,O2,S,N2,P,C,Si,H)1、氧化性:F2+H2===2HF (阴暗处爆炸)F2+Xe(过量)==XeF22F2(过量)+Xe==XeF4(XeF4是强氧化剂,能将Mn2+氧化为MnO4–) nF2+2M===2MFn(M表示大部分金属)2F2+2H2O===4HF+O2 (水是还原剂)2F2+2NaOH===2NaF+OF2+H2OF2+2NaCl===2NaF+Cl2F2+2NaBr===2NaF+Br2F2+2NaI===2NaF+I27F2(过量)+I2===2IF7F2+Cl2(等体积)===2ClF (ClF属于类卤素:ClF+H2O==HF+HClO )3F2(过量)+Cl2===2ClF3 (ClF3+3H2O==3HF+HClO3 )Cl2+H22HCl (将H2在Cl2点燃;混合点燃、加热、光照发生爆炸) 3Cl2+2P2PCl3Cl2+PCl3PCl5Cl2+2Na2NaCl 3Cl2+2Fe2FeCl3Cl2+Cu CuCl2Cl2+2FeCl2===2FeCl3(在水溶液中:Cl2+2Fe2+===2Fe3++3Cl-)Cl2+2NaBr===2NaCl+Br2Cl2+2Br-=2Cl-+Br2Cl2+2KI===2KCl+I2Cl2+2I-=2Cl-+I23Cl2(过量)+2KI+3H2O===6HCl+KIO33Cl2+I–+3H2O=6H++6Cl–+IO3–5Cl2+I2+6H2O===2HIO3+10HCl5Cl2+I2+6H2O=10Cl–+IO3–+12H+Cl2+Na2S===2NaCl+S↓Cl2+S2–=2Cl–+S↓Cl2+H2S===2HCl+S↓(水溶液中:Cl2+H2S=2H++2Cl–+S↓Cl2+SO2+2H2O===H2SO4+2HClCl2+SO2+2H2O=4H++SO42–+2Cl–Cl2+H2O2===2HCl+O2Cl2+H2O2=2H++Cl–+O22O2+3Fe Fe3O4O2+K===KO2S+H2H2S 2S+C CS2S+Zn ZnSS+Fe FeS (既能由单质制取,又能由离子制取)S+2Cu Cu2S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3S+2Al Al2S3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N2+3Mg Mg3N2N2+3Ca Ca3N2N2+3Ba Ba3N2N2+6Na2Na3N N2+6K2K3NN2+6Rb2Rb3N N2+2Al2AlNP4+6H24PH3P+3Na Na3P 2P+3Zn Zn3P2H2+2Li2LiH2、还原性S+O2SO2S+H2SO4(浓)3SO2↑+2H2OS+6HNO3(浓)H2SO4+6NO2↑+2H2OSOS+4H++6==6NO2↑+2H2O+-243S+4HNO3(稀)3SO2+4NO↑+2H2O3S+4H++4-NO3SO2+4NO↑+2H2O3N2+O2 2NO4P+5O2P4O10(常写成P2O5)2P+3X22PX3(X表示F2,Cl2,Br2)PX3+X2 PX5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C+2F2CF4C+2Cl2CCl4C+O2(足量)CO2 2C+O2(少量)2COC+CO22CO C+H2O CO+H2(生成水煤气)2C+SiO2Si+2CO(制得粗硅)Si(粗)+2Cl2SiCl4(SiCl4+2H2===Si(纯)+4HCl)Si(粉)+O2SiO2Si+C SiC(金刚砂)Si+2NaOH+H2O==Na2SiO3+2H2↑(Si+2OH-+H2O=-2S iO+2H2↑)33、歧化反应Cl2+H2O==HCl+HClO(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Cl2+H2O H++Cl–+HClO)Cl2+2NaOH==NaCl+NaClO+H2O (Cl2+2OH–=Cl–+ClO–+H2O)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l2+2OH–=Cl–+ClO–+H2O)3Cl2+6KOH(浓)5KCl+KClO3+3H2O (3Cl2+6OH–5Cl–+ClO3–+3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3S+6OH–2S2–+SO32–+3H2O)4P+3KOH(浓)+3H2O==PH3↑+3KH2PO2(4P+3OH–+3H2O==PH3↑+3H2PO2–)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3C+CaO CaC2+CO↑3C+SiO2SiC+2CO↑二.金属单质(Na,Mg,Al,Fe,Cu)的还原性2Na+H22NaH 4Na+O2==2Na2O 2Na2O+O22Na2O22Na+O2Na2O22Na+S==Na2S(爆炸)2Na+2H2O==2NaOH+H2↑2Na+2H2O=2Na++2OH―+H2↑2Na+2NH3==2NaNH2+H2↑2Na+2NH3=2Na++2NH2―+H2↑4Na+TiCl44NaCl+Ti Mg+Cl2MgCl2Mg+Br2MgBr22Mg+O22MgO Mg+S MgS2Cu+S Cu2S (Cu2S只能由单质制备)Mg+2H2O Mg(OH)2+H2↑2Mg+TiCl4Ti+2MgCl2Mg+2RbCl MgCl2+2Rb2Mg+CO22MgO+C 2Mg+SiO22MgO+SiMg+H2S==MgS+H2Mg+H2SO4==MgSO4+H2↑(Mg+2H+=Mg2++H2↑)2Al+3Cl22AlCl34Al+3O2===2Al2O3 (常温生成致密氧化膜而钝化,在氧气中燃烧)4Al(Hg)+3O2+2xH2O===2(Al2O3.xH2O)+4Hg(铝汞齐)4Al+3MnO22Al2O3+3Mn 2Al+Cr2O3Al2O3+2Cr (铝热反应)2Al+Fe2O3Al2O3+2Fe 2Al+3FeO Al2O3+3Fe2Al+6HCl===2AlCl3+3H2↑2Al+6H+=2Al3++3H2↑2Al+3H2SO4===Al2(SO4)3+3H2↑2Al+6H+=2Al3++3H2↑2Al+6H2SO4(浓)===Al2(SO4)3+3SO2+6H2O (Al,Fe在冷,浓的H2SO4,HNO3中钝化)Al+4HNO3(稀)===Al(NO3)3+NO↑+2H2O Al+4H++NO3–=Al3++NO↑+2H2O2Al+2NaOH+2H2O===2NaAlO2+3H2↑2Al+2OH–+2H2O=2AlO2–+3H2↑2Fe+3Br2===2FeBr33Fe+2O2 Fe3O42Fe+O22FeO (炼钢过程)Fe+I2FeI2Fe+S FeS (FeS既能由单质制备,又能由离子制备)3Fe+4H2O(g)Fe3O4+4H2↑Fe+2HCl===FeCl2+H2↑Fe+2H+=Fe2++H2↑Fe+CuCl2===FeCl2+Cu Fe+Cu2+=Fe2++Cu↓Fe+SnCl4===FeCl2+SnCl2(铁在酸性环境下,不能把四氯化锡完全还原为单质锡Fe+SnCl2==FeCl2+Sn↓Fe+Sn2+=Fe2++Sn↓三.非金属氢化物(HF,HCl,H2O,H2S,NH3) 金属氢化物(NaH)1、还原性:4HCl(浓)+MnO2MnCl2+Cl2↑+2H2O4H++2Cl–+MnO2Mn2++Cl2↑+2H2O4HCl(浓)+PbO2PbCl2+Cl2↑+2H2O4H ++2Cl –+PbO 2Pb 2++Cl 2↑+2H 2O4HCl(g)+O 22Cl 2+2H 2O16HCl+2KMnO 4===2KCl+2MnCl 2+5Cl 2↑+8H 2O16 H ++10Cl -+2MnO 4–=2Mn 2++5Cl 2↑+8H 2O 6HCl+KClO 3==KCl+3Cl 2↑+3H 2O6H ++5Cl –+ClO 3–=3Cl 2↑+3H 2O14HCl+K 2Cr 2O 7===2KCl+2CrCl 3+3Cl 2↑+7H 2O14H ++6Cl –+Cr 2O 72–=2Cr 3++5Cl 2↑+7H 2O 2H 2O+2F 2===4HF+O 22HCl+F 2=2HF+Cl 2 (F 2气与HCl 、HBr 、HI 、H 2S 、NH 3气体不能共存) 2HBr+Cl 2=2HCl+Br 2 (Cl 2气与HBr 、HI 、H 2S 、NH 3气体不能共存) 2H 2S+3O 2(足量)2SO 2+2H 2O2H 2S+O 2(少量)2S ↓+2H 2O2H 2S+SO 2===3S ↓+2H 2O H 2S+H 2SO 4(浓)===S ↓+SO 2↑+2H 2O 3H 2S+2HNO 3(稀)===3S ↓+2NO ↑+4H 2O3H 2S+2H ++2NO 3–=3S ↓+2NO ↑+4H 2O5H 2S+2KMnO 4+3H 2SO 4===2MnSO 4+K 2SO 4+5S ↓+8H 2O5H 2S+2MnO 4–+6H +=2Mn 2++5S ↓+8H 2O3H 2S+K 2Cr 2O 7+4H 2SO 4===Cr 2(SO 4)3+K 2SO 4+3S ↓+7H 2O3H 2S+Cr 2O 72–+8H +===2Cr 3++3S ↓+7H 2O H 2S+4Na 2O 2+2H 2O===Na 2SO 4+6NaOHH 2S+4Na 2O 2+2H 2O=8Na ++-24SO +-OH 2NH 3+3CuO3Cu+N 2+3H 2O2NH 3+3Cl 2===N 2+6HCl 8NH 3+3Cl 2===N 2+6NH 4Cl NH 3+NaNO 2+HCl==NaCl+N 2↑+2H 2ONH 3+NO 2–+H +=N 2↑+2H 2O 4NH 3+3O 2(纯氧)2N 2+6H 2O4NH 3+5O 2 催化剂△ 4NO+6H 2O4NH 3+6NO===5N 2+6H 2O (用氨清除NO) NaH+H 2O===NaOH+H 2↑ (生氢剂)NaH+H 2O=Na ++OH –+H 2↑ 4NaH+TiCl 4Ti+4NaCl+2H 2↑ CaH 2+2H 2O=Ca(OH)2↓+2H 2↑2、酸性:4HF+SiO 2===SiF 4+2H 2O (可测定矿样或钢样中SiO 2的含量,玻璃雕刻) 4HF+Si===SiF 4+2H 2↑ 2HF+CaCl 2===CaF 2+2HCl H 2S+Fe===FeS ↓+H 2↑ H 2S+CuCl 2===CuS ↓+2HCl (弱酸制强酸的典型反应)H 2S+Cu 2+=CuS ↓+2H +H 2S+2AgNO 3===Ag 2S ↓+2HNO 3H 2S+2Ag +=Ag 2S ↓+2H +H 2S+HgCl 2===HgS ↓+2HClH 2S+Hg 2+=HgS ↓+2H +H2S+Pb(NO3)2===PbS↓+2HNO3 (铅试纸检验空气中H2S)H2S+Pb2+=PbS↓+2H+H2S+2Ag===Ag2S+H2↑(银器在空气中变黑的原因)2NH3(液)+2Na==2NaNH2+H2↑(NaNH2+H2O===NaOH+NH3↑)3、NH3的碱性:NH3+HX===NH4X (X:F、Cl、Br、I、S)NH3+HNO3===NH4NO3NH3+H+=NH4+2NH3+H2SO4===(NH4)2SO4NH3+H+=NH4+NH3+NaCl+H2O+CO2===NaHCO3+NH4Cl(侯德榜制碱:用于工业制备小苏打,苏打)NH3+H2S==NH4HS NH3+H2S=NH4++HS-4、不稳定性:2HF H2+F22HCl H2+Cl22H2O2H2+O22H2O2===2H2O+O2H2S H2+S 2NH3催化剂N2+3H22HI H2+I2四.非金属氧化物(SO3、SO2、N2O、NO、N2O3、NO2、N2O4、N2O5、CO、CO2、SiO2、P2O3、P2O5、Cl2O、Cl2O3、Cl2O5、Cl2O7、ClO2)1、低价态的还原性:(SO2、CO、NO)2SO2+O2+2H2O===2H2SO4(这是SO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学反应)2SO2+O2催化剂加热2SO3SO2+NO2===SO3+NOSO2+Cl2+2H2O===H2SO4+2HCl Cl2+SO2+2H2O=4H++SO42–+2Cl–SO2+Br2+2H2O===H2SO4+2HBr Br2+SO2+2H2O=4H++SO42–+2Br–SO2+I2+2H2O===H2SO4+2HI I2+SO2+2H2O=4H++SO42–+2I–2NO+O2===2NO2NO+NO2+2NaOH===2NaNO2(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NO+NO2+2OH–=2NO2–2CO+O22CO2CO+CuO Cu+CO23CO+Fe2O32Fe+3CO2CO+H2O 催化剂加热CO2+H22、氧化性:SO2+2H2S===3S+2H2OSO3+2KI K2SO3+I2NO2+2KI+H2O===NO+I2+2KOH(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溴蒸气和NO2)4NO2+H2S===4NO+SO3+H2O2NO2+Cu4CuO+N2N2O+Zn ZnO+N2CO2+2Mg2MgO+C (CO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等燃烧的火灾) SiO2+2H2Si+2H2O SiO2+2Mg2MgO+Si3、与水的作用:SO2+H2O===H2SO3SO3+H2O===H2SO4SO3+H2O=2H++SO42–3NO2+H2O===2HNO3+NO (NO2不是硝酸的酸酐)N2O5+H2O===2HNO3N2O5+H2O=2H++2NO3–P2O5+H2O(冷水)===2HPO3P2O5+3H2O(热水)===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P2O5+3H2SO4(浓)===2H3PO4+3SO3CO2+H2O===H2CO3Cl2O+H2O==2HClOCl2O7+H2O==2HClO4 Cl2O7+H2O=2H++2ClO4–4、与碱性物质的作用:SO2+2NH3+H2O===(NH4)2SO3SO2+(NH4)2SO3+H2O===2NH4HSO32NH4HSO3+H2SO4===(NH4)2SO4+2H2O+2SO2↑(硫酸工业尾气处理)SO2+Ca(OH)2===CaSO3↓+H2O (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可用品红鉴别) SO3+MgO===MgSO4SO3+Ca(OH)2===CaSO4↓+H2OCO2+NH3+H2O===NH4HCO3CO2+2NH3(过量)+H2O===(NH4)2CO3(NH4)2CO3(NH2)2CO+2H2OCO2+2NH3(NH2)2CO+H2O (工业制取尿素)CO2+2NaOH(过量)==Na2CO3+H2O 2OH-+CO2=CO32–+H2OCO2(过量)+NaOH==NaHCO3OH-+CO2=HCO3–CO2+Ca(OH)2(过量)==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2CO2(过量)+Ca(OH)2==Ca(HCO3)2OH―+CO2=HCO3–CO2+CaCO3+H2O==Ca(HCO3)2CO2+CaCO3+H2O=Ca2++2HCO3–CO2(不足)+2NaAlO2+3H2O===2Al(OH)3↓+Na2CO3CO2+3H2O+AlO2–=Al(OH)3↓+CO32–CO2(足)+NaAlO2+2H2O===Al(OH)3↓+NaHCO3CO2+2H2O+AlO2–=Al(OH)3↓+HCO3–CO2+C6H5ONa+H2O===C6H5OH↓+NaHCO3CO2+C6H5O―+H2O=C6H5OH↓+HCO3–SiO2+CaO CaSiO3 (炼钢造渣)SiO2+2NaOH===Na2SiO3+H2O(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SiO2+Na2CO3Na2SiO3+CO2 (制取玻璃)SiO2+CaCO3CaSiO3+CO2(制取玻璃)2NO2+2NaOH==NaNO2+NaNO3+H2O2NO2+2OH―=NO3–+NO2―+H2ONO+NO2+2NaOH==2NaNO2+H2O (制取硝酸工业尾气吸收)NO+NO2+2OH―=2NO3–+H2O五.金属氧化物1、低价态的还原性:6FeO+O2===2Fe3O4FeO+4HNO3===Fe(NO3)3+NO2+2H2OFeO+4H++NO3―=Fe3++NO2↑+2H2O2、氧化性:Na2O2+2Na2Na2O(此反应用于制备Na2O)MgO,Al2O3几乎没有氧化性,很难被还原为Mg,Al.一般通过电解制Mg和Al.Fe2O3+3H22Fe+3H2O(制还原铁粉)Fe3O4+4H23Fe+4H2O CuO+H2Cu+H2O2Fe3O4+16HI==6FeI2+8H2O+2I22Fe3O4+16H++4I―=6Fe2++8H2O+2I2Fe2O3+Fe 3FeO (炼钢过程中加入废钢作氧化剂)FeO+C Fe+CO (高温炼钢调节C含量)2FeO+Si2Fe+SiO2 (高温炼钢调节Si含量)3、与水的作用:Na2O+H2O==2NaOHNa2O+H2O=2Na++2OH–2Na2O2+2H2O===4NaOH+O2↑2Na2O2+2H2O=4Na++4OH–+O2↑(此反应分两步: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H2O2的制备可利用类似的反应:BaO2+H2SO4(稀)===BaSO4+H2O2)MgO+H2O===Mg(OH)2(缓慢反应)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Na2O+SO3==Na2SO4Na2O+CO2==Na2CO3MgO+SO3===MgSO4Na2O+2HCl==2NaCl+H2ONa2O+2H+=2Na++H2O2Na2O2+2CO2==2Na2CO3+O2↑Na2O2+H2SO4(冷,稀)===Na2SO4+H2O2MgO+H2SO4===MgSO4+H2OMgO+2H+=Mg2++H2OAl2O3+3H2SO4===Al2(SO4)3+3H2OAl2O3+6H+=2A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两性氧化物)Al2O3+2OH―=2AlO2―+H2OFeO+2HCl===FeCl2+H2OFeO+2H+=Fe2++H2OFe2O3+6HCl===2FeCl3+3H2OFe2O3+6H+=2Fe3++3H2OFe3O4+8HCl===FeCl2+2FeCl3+4H2OFe3O4+8H+=2Fe3++Fe2++4H2O六.含氧酸1、氧化性:4HClO3+3H2S===3H2SO4+4HClClO3–+3H2S=6H++SO42–+Cl–HClO3+HI===HIO3+HClClO3–+I–=IO3–+Cl–3HClO+HI===HIO3+3HCl3HClO+I-=IO3–+3H++Cl–HClO+H2SO3===H2SO4+HClHClO+H2SO3=3H++SO42–+Cl–HClO+H2O2===HCl+H2O+O2↑HClO+H2O2=H++Cl–+H2O+O2↑(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但浓,热的HClO4氧化性很强)2H2SO4(浓)+C CO2↑+2SO2↑+2H2O2H2SO4(浓)+S3SO2↑+2H2OH2SO4+Fe(Al)室温下钝化6H2SO4(浓)+2Fe Fe2(SO4)3+3SO2↑+6H2O2H2SO4(浓)+Cu CuSO4+SO2↑+2H2OH2SO4(浓)+2HBr===SO2↑+Br2+2H2O (不能用浓硫酸与NaBr制取HBr)H2SO4(浓)+2HI===SO2↑+I2+2H2O (不能用浓硫酸与NaI制取HI)H2SO4(稀)+Fe===FeSO4+H2↑2H++Fe=Fe2++H2↑H2SO3+2H2S===3S↓+3H2O4HNO3(浓)+C CO2↑+4NO2↑+2H2O6HNO3(浓)+S H2SO4+6NO2↑+2H2O5HNO3(浓)+P H3PO4+5NO2↑+H2O5HNO3(稀)+3P+2H2O3H3PO4+5NO↑5H++5NO3-+3P+2H2O3H3PO4+5NO↑6HNO3(浓足)+Fe===Fe(NO3)3+3NO2↑+3H2O4HNO3(浓)+Fe(足)===Fe(NO3)2+NO2↑+2H2O(先得Fe3+,在Fe过量时再生成Fe2+的盐) 4HNO3(稀足)+Fe===Fe(NO3)3+NO↑+2H2O4H++NO3-+Fe=Fe3++NO↑+2H2O30HNO3+8Fe===8Fe(NO3)3+3N2O↑+15H2O30 H++6NO3–+8Fe=8Fe3++3N2O↑+15H2O36HNO3+10Fe===10Fe(NO3)3+3N2↑+18H2O36H++6NO3–+10Fe=8Fe3++3N2↑+18H2O30HNO3+8Fe===8Fe(NO3)3+3NH4NO3+9H2O30 H++3NO3–+8Fe=8Fe3++3NH4++9H2O4Zn+10HNO3(稀)==4Zn(NO3)2+N2O↑+5H2O4Zn+10H++2NO3–=4Zn2++N2O↑+5H2O4Zn+10HNO3(稀)==4Zn(NO3)2+NH4NO3+3H2O4Zn+10H++NO3–=4Zn2++NH4++5H2O2、还原性:H2SO3+X2+H2O===H2SO4+2HX (X表示Cl2,Br2,I2)H2SO3+X2+H2O=4H++SO42-+X–2H2SO3+O2==2H2SO42H2SO3+O2=4H++SO42-H2SO3+H2O2===H2SO4+H2OH2SO3+H2O2=2H++SO42–+H2O5H2SO3+2KMnO4===2MnSO4+K2SO4+2H2SO4+3H2O5H2SO3+2MnO4–=2Mn2++4H++3SO42–+3H2OH2SO3+2FeCl3+H2O===H2SO4+2FeCl2+2HClH2SO3+2Fe3++H2O=4H++2Fe2+ +SO42–3、酸性:H2SO4(浓)+CaF2 CaSO4+2HF↑(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H2SO4(浓)+NaCl NaHSO4+HCl↑(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H2SO4(浓)+2NaCl Na2SO4+2HCl↑(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H2SO4(浓)+NaNO3NaHSO4+HNO3↑(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3H2SO4(浓)+Ca3(PO4)23CaSO4+2H3PO4(强酸制弱酸酸)2H2SO4(浓)+Ca3(PO4)22CaSO4+Ca(H2PO4)2 (工业制磷肥)3HNO3+Ag3PO4==H3PO4+3AgNO33H++Ag3PO4=H3PO4+3Ag+2HNO3+CaCO3==Ca(NO3)2+H2O+CO2↑2H++CaCO3=Ca2++H2O+CO2↑(用HNO3和浓H2SO4不能制备H2S,HI,HBr,SO2等还原性气体)4H3PO4+Ca3(PO4)2 3Ca(H2PO4)2 (重钙)H3PO4(浓)+NaBr NaH2PO4+HBr↑(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磷酸是非氧化性酸) H3PO4(浓)+NaI NaH2PO4+HI↑4、不稳定性:2HClO2HCl+O2↑(保存在棕色瓶中)4HNO34NO2↑+O2↑+2H2O (保存在棕色瓶中)H2SO3H2O+SO2↑(在加热或酸性条件下分解)H2CO3H2O+CO2↑(在加热或酸性条件下分解)H4SiO4H2SiO3+H2O H2SiO3 SiO2↓+H2OH2S2O3H2O+S↓+SO2↑(在加热或酸性条件下分解)七.碱1、低价态的还原性:4Fe(OH)2+O2+2H2O===4Fe(OH)32、与酸性物质的作用:2NaOH+SO2(少量)==Na2SO3+H2OOH–+SO2=SO32–+H2ONaOH+SO2(足)==NaHSO3OH-+SO2(足)=HSO3–2NaOH+SiO2==Na2SiO3+H2OOH-+SiO2=SiO32–+H2O2NaOH+Al2O3==2NaAlO2+H2O2OH-+Al2O3=2AlO2–+H2O2KOH+Cl2==KCl+KClO+H2OCl2+2OH–=Cl–+ClO–+H2ONaOH+HCl==NaCl+H2OH++OH =H2ONaOH+H2S(足)==NaHS+H2OOH–+H2S=HS–+H2O2NaOH+H2S(少量)==Na2S+2H2O2OH–+H2S=S2–+2H2O3NaOH+AlCl3==Al(OH)3↓+3NaCl3OH–+Al3+=Al(OH)3↓NaOH+Al(OH)3==NaAlO2+2H2O (AlCl3和Al(OH)3哪个酸性强?)OH–+Al(OH)3=AlO2–+2H2OCa(OH)2+2NH4Cl2CaCl2+2NH3↑+2H2O (实验室制NH3)NaOH+NH4Cl NaCl+NH3↑+H2OMg(OH)2+2NH4Cl==MgCl2+2NH3·H2O (Al(OH)3+NH4Cl不溶解)Ba(OH)2+H2SO4==BaSO4↓+2H2O2H++2OH–+Ba2++SO42–=BaSO4↓2H2O3、不稳定性:Mg(OH)2MgO+H2O 2Al(OH)3Al2O3+3H2O2Fe(OH)3Fe2O3+3H2O Cu(OH)2CuO+H2O 2AgOH==Ag2O+H2O 八.盐1、氧化性:(在水溶液中)2FeCl3+Fe==3FeCl22Fe3++Fe=3Fe2+2FeCl3+Cu===2FeCl2+CuCl2 (用于雕刻铜线路版) 2Fe3++Cu=2Fe2++Cu2+2FeCl3+Zn(少量)===2FeCl2+ZnCl22Fe3++Zn=2Fe2++Zn2+FeCl3+Ag===FeCl2+AgCl↓2Fe3++Cl-+2Ag=2Fe2++2AgCl↓Fe2(SO4)3+2Ag===FeSO4+Ag2SO4↓(较难反应) Fe(NO3)3+Ag不反应2FeCl3+H2S===2FeCl2+2HCl+S↓2Fe3++H2S=2Fe2++2H++S↓2FeCl3+2KI===2FeCl2+2KCl+I22Fe3++2I-=2Fe2++I2FeCl2+Mg===Fe+MgCl2Fe2++Mg=Fe+Mg2+NaNO2+NH4Cl==NaCl+N2↑+2H2O (实验室制氮气) NH4++NO2-=N2↑+2H2O2、还原性:2FeCl2+3Cl2===2FeCl3 (在水溶液中不需加热)2Fe2++3Cl2=2Fe3++6Cl-3Na2S+8HNO3(稀)===6NaNO3+2NO↑+3S+4H2O3S2-+8H++2NO3-=2NO↑+3S+4H2O3Na2SO3+2HNO3(稀)===3Na2SO4+2NO↑+H2O3SO32-+2H++2NO3-=3SO42-+2NO↑+H2O2Na2SO3+O2===2Na2SO4 (Na2SO3在空气中易变质)Na2SO3+S Na2S2O3Na2S+Cl2==2NaCl+S↓(在水溶液中) S2-+Cl2=2Cl-+S↓3、与碱性物质的作用:Ca(OH)2+CuSO4==Cu(OH)2↓+CaSO4↓ (波尔多液)MgCl2+2NH3·H2O===Mg(OH)2↓+2NH4ClMg2++2NH3·H2O=Mg(OH)2↓+2NH4+AlCl3+3NH3·H2O===Al(OH)3↓+3NH4ClAl3++3NH3·H2O=Al(OH)2↓+3NH4+FeCl3+3NH3·H2O===Fe(OH)3↓+3NH4ClFe3++3NH3·H2O=Fe(OH)3↓+3NH4+CuSO4+2NH3·H2O(不足)==Cu(OH)2↓+(NH4)2SO4Cu2++2NH3·H2O=Cu(OH)2↓+2NH4+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铜氨溶液CuSO4+4NH3·H2O(足)==Cu(NH3)4SO4+4H2O 总方程式Cu2++4NH3·H2O=[Cu(NH3)4]2++4H2O铜氨溶液AgNO3+NH3·H2O==AgOH↓+NH4NO32AgOH=Ag2O(灰黑色)+H2O Ag2O+4NH3·H2O=2[Ag(NH3)2]++2OH-+3H2O银氨溶液AgNO3+2NH3·H2O==Ag(NH3)2NO3+2H2OAg++2NH3·H2O=[Ag(NH3)2]++2H2O 总方程式ZnSO4+2NH3·H2O(不足)==Zn(OH)2↓+(NH4)2SO4Zn2++2NH3·H2O=Zn(OH)2↓+2NH4+Zn(OH)2+4NH3·H2O=Zn(NH3)4(OH)2+4H2OZnSO4+4NH3·H2O(足)==Zn(NH3)4SO4+4H2OZn2++4NH3·H2O=[Zn(NH3)4]2++4H2O总方程式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强酸制弱酸,或不挥发性酸制挥发性酸Na3PO4+2HCl===Na2HPO4+2NaCl PO43-+2H+=H2PO4-Na2HPO4+HCl===NaH2PO4+NaCl HPO42-+H+=H2PO4-NaH2PO4+HCl===H3PO4+NaCl H2PO4-+H+=H3PO4Na2CO3+HCl===NaHCO3+NaCl CO32-+H+=HCO3-NaHCO3+HCl===NaCl+H2O+CO2↑HCO3-+H+=CO2↑+H2O3Na2CO3+2AlCl3+3H2O==2Al(OH)3↓+3CO2↑+6NaCl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CO32-+2Al3++3H2O=2Al(OH)3↓+3CO2↑3Na2CO3+2FeCl3+3H2O===2Fe(OH)3↓+3CO2+6NaCl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CO32-+2Fe3++3H2O=2Fe(OH)3↓+3CO2↑3NaHCO3+AlCl3===Al(OH)3↓+3CO2↑(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HCO3-+Al3+=2Al(OH)3↓+3CO2↑3NaHCO3+FeCl3===Fe(OH)3↓+3CO2↑(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HCO3-+Fe3+=2Fe(OH)3↓+3CO2↑3Na2S+Al2(SO4)3+6H2O===2Al(OH)3↓+3H2S↑(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S2-+2Al3++3H2O=2Al(OH)3↓+3H2S↑3NaAlO2+AlCl3+6H2O==4Al(OH)3↓+3NaCl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AlO2-+Al3++6H2O=4Al(OH)3↓3NaAlO2+FeCl3+6H2O==3Al(OH)3↓+Fe(OH)3↓+3NaCl3AlO2-+Fe3++6H2O=3Al(OH)3↓+Fe(OH)3↓NaAlO2+NH4Cl+2H2O==Al(OH)3↓+NH3·H2O+NaClAlO2-+NH4++2H2O=Al(OH)3↓+NH3·H2ONa2CO3+H2O+CO2===2NaHCO3CO32-+H2O+CO2=2HCO3-Na2CO3+H2O+2SO2==2NaHSO3+CO2↑(1:2)CO32-+H2O+2SO2=2HSO3-+CO2↑2Na2CO3(足)+H2O+SO2==Na2SO3+2NaHCO3 (CO2中的SO2不能用Na2CO3洗气) 2CO32-+H2O+SO2=SO32-+2HCO3-(2:1)Na2CO3+SO2==Na2SO3+CO2(1:1)CO32-+SO2=SO32-+CO2NaHCO3+SO2===NaHSO3+CO2(CO2中的SO2可能用NaHCO3洗气) 2HCO3-+SO2=2HSO3-+CO22NaHCO3+SO2==Na2SO3+2CO2+H2O2HCO3-+SO2=SO32-+2CO2+H2ONa2SiO3+2HCl===H2SiO3↓+NaCl 或Na2SiO3+2HCl+H2O===H4SiO4↓+2NaCl SiO32-+2H+=H2SiO3↓或SiO32-+2H++H2O=H4SiO4↓Na2SiO3+CO2+2H2O===H2SiO3↓+Na2CO3SiO32-+CO2+2H2O=H4SiO4↓+CO32-5、盐与盐复分解反应Na2SO4+BaCl2==BaSO4↓+2NaCl(沉淀不溶于盐酸、硝酸)SO32-+Ba2+=BaSO4↓Na2SO3+BaCl2==BaSO3↓+2NaCl (沉淀溶于盐酸,在硝酸中生成新的沉淀,沉淀不消失) SO32-+Ba2+=BaSO3↓Na2CO3+BaCl2==BaCO3↓+2NaCl(沉淀溶于盐酸、沉淀消失)CO32-+Ba2+=BaCO3↓Na2CO3+CaCl2==CaCO3↓+2NaCl (NaHCO3不反应)CO32-+Ca2+=CaCO3↓AgNO3+NaCl==AgCl↓+NaNO3Ag++Cl-=AgCl↓AgNO3+NaBr==AgBr↓+NaNO3Ag++Br-=AgBr↓AgNO3+KI==AgCl↓+KNO3Ag++I-=AgI↓3AgNO3+Na3PO4==Ag3PO4↓+3NaNO33Ag++PO43-=Ag3PO4↓CuSO4+Na2S==CuS↓+Na2SO4Cu2++S2-=CuS↓FeCl3+3KSCN==Fe(SCN)3+3KClFe3++3SCN-=Fe(SCN)3(血红色,用于Fe3+的特性检验)6、不稳定性: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S2O32-+2H+=S↓+SO2↑+H2ONH4Cl NH3↑+HCl↑NH4I NH3↑+HI↑2HI H2+I2NH4I NH3↑+H2↑+I2↑NH4HCO3NH3↑+H2O+CO2↑2KNO32KNO2+O2↑2Cu(NO3)32CuO+4NO2↑+O2↑2AgNO32Ag+2NO2↑+O2↑(保存在棕色瓶中)5NH4NO34N2↑+2HNO3+9H2O10NH4NO38N2↑+4NO2↑+O2↑+20H2O↑(硝酸铵爆炸反应)2KMnO 4K 2MnO 4+MnO 2+O 2↑ 2KClO 32KCl+3O 2↑2NaHCO 3Na 2CO 3+H 2O+CO 2↑Ca(HCO 3)2CaCO 3+H 2O+CO 2↑ CaCO 3CaO+CO 2↑MgCO 3MgO+CO 2↑九、电离方程式1、酸的电离(H 2SO 4、HNO 3、HCl 、HBr 、HI 、H 3PO 4、HF 、H 2SO 3、CH 3COOH 、H 2CO 3、H 2S 、HNO2、C 6H 5OH 、HCN 、HClO)H 2SO 4==2H ++SO 42- 或:H 2SO 4+2H 2O==2H 3O ++SO 42-HNO 3==H ++NO 3- 或:HNO 3+H 2O==H 3O ++NO 3- (以下雷同) HCl==H ++Cl -HBr==H ++Br -HI==H ++I -H 3PO 4H ++H 2PO -4 H 2PO -4H ++HPO -24 HPO -24H ++PO -34HF H ++F -H 2SO 3H ++HSO -3 HSO -3H ++SO -23CH 3COOH H ++CH 3COO -H 2CO 3H ++-3HCO -3H C O H ++-23COH 2S H ++-HS -HS H ++-2S HNO 2H ++NO -2C 6H 5OHH ++C 6H 5O - (苯酚不是酸,显酸性)HCN H ++CN -HClO H ++ClO -H 2O H ++OH -2H 2O H 3O ++OH -2、碱的电离(NaOH 、KOH 、Ba(OH)2、Mg(OH)2、Al(OH)3、NH 3·H 2O) NaOH==Na ++OH -KOH==K ++OH -Ba(OH)2==Ba 2++2OH -Mg(OH)2Mg 2++2OH -Al(OH)3Al 3++3OH -酸式电离:Al(OH)3H ++-2AlO +H 2O NH 3·H 2O+4NH +2OH - Ca(OH)2==Ca 2++2OH -(澄清石灰水) Ca(OH)2Ca 2++2OH -(石灰悬浊液)3、盐的电离(NaCl 、Na 2SO4、NaHSO 4、Na 2SO 3、NaHSO 3、MgSO 4、CaSO 4、Al 2(SO 4)3、CuSO 4、AlCl 3、AgNO 3、CH 3COONa 、NH 4NO 3、FeCl 3、Na 2CO 3、NaHCO 3、Na 2S 、NaHS 、NaH 2PO 4、Na 2HPO 4、Na 3PO 4、KI 、NaBr 、NaClO 、AgCl 、CaCO 3) NaCl==Na ++Cl -Na 2SO 4==2Na ++-24SO NaHSO 4==H ++Na ++-24SO Na 2SO 3==2Na ++-24SO NaHSO 3==Na ++HSO 3- (错误书写:NaHSO 3==Na ++H ++SO 42-)MgSO 4==Mg 2++-24SO Al 2(SO 4)3==2Al 3++3-24SO CuSO 4==Cu 2++-24SO AlCl 3==Al 3++3Cl -AgNO 3==Ag ++NO 3CH 3COONa==CH 3COO -+Na + NH 4NO 3==NH 4++NO 3- FeCl 3==Fe 3++3Cl -Na 2CO 3==2Na ++-23CONaHCO 3==Na ++-3HCO (错误书写:NaHCO 3==Na ++H ++-23CO )Na 2S==2Na ++-2SNaHS==Na ++HS - (错误书写:NaHS==Na ++H+-2S ) NaH 2PO 4==Na ++H 2PO -4Na 2HPO 4==2Na ++HPO -24 (错误书写:Na 2HPO 4==2Na ++H ++PO -34)Na 3PO 4==3Na ++PO -34 KI==K ++I ―NaBr==Na ++Br―NaClO==Na ++ClO―AgCl Ag ++-Cl (难溶、微溶物质在水中发生微弱电离)CaCO 3Ca 2++-23CO (错误书写:CaCO 3==Ca 2++CO -23)CaSO 4Ca 2++SO -24(错误书写:CaSO 4==Ca 2++SO -24)3、熔融电离 NaCl Na ++-ClMgCl 2Mg 2++2-Cl Na 2O2Na ++O 2―Al 2O 32Al 3++3O 2―十、水解反应1、单水解---可逆水解 NH 4Cl+H 2O NH 3·H 2O+HCl NH 4++H 2O H ++NH 3·H 2O FeCl 3+3H 2O Fe(OH)3+3HCl Fe 3++3H 2O Fe(OH)3+3H + AlCl 3+3H 2O Al(OH)3+3HCl Al 3++3H 2O Al(OH)3+3H + CuSO 4+2H 2O Cu(OH)2+H 2SO 4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Mg 2+以后的阳离子均水解) NaHCO 3+H 2O H 2CO 3+NaOH (NaHSO 4不水解,NaHSO 3电离大于水解)Na 2CO 3+H 2O NaHCO 3+NaOH CO 32-+H 2O HCO 3-+OH –NaHCO3+H2O H2C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Na2SO3+H2O NaHSO3+NaOH SO32-+H2O HSO3-+OH–NaHSO3+H2O H2S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HSO3-+H2O H2SO3+OH-Na2S+H2O NaHS+NaOH S2-+H2O HS-+OH–NaHS+H2O H2S+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HS-+H2O H2S+OH-Na3PO4+H2O Na2HPO4+NaOH PO43-+H2O HPO42-+OH–Na2HPO4+H2O NaH2PO4+NaOH HPO42-+H2O H2PO4-+OH–NaH2PO4+H2O H3PO4+NaOH H2PO4-+H2O H3PO4+OH–CH3COONa+H2O CH3COOH+NaOH CH3COO-+H2O CH3COOH+OH–C6H5ONa+H2O C6H5OH+NaOH C6H5O-+H2O C6H5OH+OH–2、双水解CH3COONH4+H2O CH3COOH+NH3·H2ONH4F+H2O HF+NH3·H2OAl2S3+6H2O==Al(OH)3↓+H2S↑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Mg3N2+6H2O==Mg(OH)2↓+N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Na3P+3H2O==3NaOH+P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Zn3P2+6H2O==Zn(OH)2↓+PH3↑(Zn3P2一种老鼠药,PH3剧毒神经毒剂)CaC2+2H2O==Ca(OH)3↓+C2H2↑(隔绝空气,密封保存)C2H5ONa+H2O==C2H5OH+NaOH十一、电解及电极方程式1、电解质溶液在惰性电极条件下,或阴极是较活泼金属电极,阳极是惰性电极条件下的电解2NaCl+2H2O2NaOH+H2↑+Cl2↑(-)2H2O+2e-==H2↑+2OH-或2H++2e-==H2↑(+)2Cl--2e-==Cl2↑2Cl-+2H2O2OH-+H2↑+Cl2↑CuCl2Cu+Cl2↑(-)Cu2++2e-==Cu↓(+)2Cl- -2e-==Cl2↑Cu2++2Cl-Cu↓+Cl2↑2CuSO4+2H2O2Cu↓+O2↑+2H2SO4(-)2Cu2+ + 4e-==2Cu↓(+)2H2O - 4e-==O2↑+4H+或:4OH--4e-==O2↑+2H2O 4H2O4H++4OH-2Cu2++2H2O 2Cu↓+O2↑+4H+2H2O2H2↑+O2↑(+)4OH--4e-==O2↑+2H2O中性电解4H2O4H++4OH-2H2O H2↑+O2↑酸性水解:(-) 4H++4e-==2H2↑(+)2H2O-4e-==O2↑+4H+4OH--4e-==O2↑+2H2O2H2O H2↑+O2↑碱性水解:(-) 4H2O+4e-==2H2↑+4OH-或:4H++4e-==2H2↑(+)4OH--4e-==O2↑+2H2O2H2O H2↑+O2↑2、电镀:镀件作阴极,被镀金属作阳极,被镀金属的含氧酸盐作电解质溶液镀铜:CuSO4电镀液镀件(-) Cu2++2e-==Cu↓纯铜(+) Cu–2e-==Cu2+镀锌:ZnSO4电镀液镀件(-) Zn2++2e-==Zn↓纯锌(+) Zn–2e-==Zn2+镀银:AgNO3电镀液镀件(-) Ag++e-==Ag↓纯银(+) Ag–e-==Ag+镀镍:NiSO4电镀液镀件(-) Ni2++2e-==Ni↓纯镍(+) Ni–2e-==Ni2+3、熔融状态下的电解:2NaCl(熔融)2Na+Cl2↑(-)2Na++2e-==2Na(+)2Cl--4e-==Cl2↑2Na++2Cl-(熔融)2Na+Cl2↑2Al2O3(熔融)4Al+2O2↑(-)4Al3++12e–==4Al(+)6O2--12e-==3O2↑4Al3+ +6O2-4Al+3O2↑NaHF2(熔融)H2↑+F2↑(-)2H++2e–==H2↑2HF H2↑+F2↑十二、原电池反应X—Y(电解质溶液) 或X//电解质溶液//Y(1)不可逆电池苏打电池:Zn—Cu(H2SO4)Zn极(-) Zn–2e-==Zn2+(氧化反应)Cu极(+) 2H++2e-==H2↑(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H2↑+Zn2+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铁碳电池:Fe—C(H2CO3)Fe极(-) Fe–2e-==Fe2+(氧化反应)C极(+) 2H++2e-==H2↑(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Fe+2H+==H2↑+Fe2+ (析氢腐蚀)铁碳电池:Fe—C(H2O、O2)Fe极(-) 2Fe–4e-==2Fe2+(氧化反应)C极(+) O2+2H2O+4e-==4-OH(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2Fe+O2+2H2O==2Fe(OH)2 (吸氧腐蚀)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nH2O+(3-n)H2O (铁锈的生成过程)铝镍电池:Al—Ni(NaCl溶液、O2)Al极(-) 4Al–12e-==4Al3+(氧化反应)Ni极(+)3O2+6H2O+12e-==12-OH(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4Al+3O2+6H2O==4Al(OH)3 (海洋灯标电池)干电池:Zn—MnO2(NH4Cl糊状物) NH4Cl+H2O==NH3·H2O+HClZn极(-) Zn–2e-==Zn2+(氧化反应)Cu极(+) 2MnO2+2H++2e-==Mn2O3+H2O(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Zn+2NH4Cl+2MnO2=ZnCl2+Mn2O3+2NH3↑(2)可逆电池铅蓄电池:Pb—PbO2(浓硫酸)放电Pb极(-) Pb+H2SO4–2e-==PbSO4+2H+(氧化反应)PbO2极(+)PbO2+H2SO4+2H++2e-==PbSO4+2H2O (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Pb+PbO2+2H2SO4==2PbSO4+2H2OPb—PbO2(浓硫酸)充电Pb极(-) PbSO4+2H+–2e-== Pb+H2SO4(还原反应)PbO2极(+)PbSO4+2H2O+2e-==PbO2+H2SO4+2H+(氧化反应)化学方程式2PbSO4+2H2O==Pb+PbO2+2H2SO4锂电池:Li—LiMnO2(固体介质)(-) Li–e-==Li+(氧化反应)(+) MnO2+Li++e-==LiMnO2+H2O(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Li+MnO2==LiMnO2银锌电池:Zn—Ag2O(NaOH)Zn极(-) Zn+2OH––2e-==ZnO+H2O (氧化反应)Cu极(+) Ag2O+H2O+2e-==2Ag+2-OH(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Zn+Ag2O ==ZnO+2Ag(3)高能燃料电池:H2—O2(NaOH)Pt极(-) 2H2+4-OH–4e-==4H2O (氧化反应)Pt极(+) O2+2H2O+4e-==4-OH(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2H2+O2==2H2OCH4—O2(NaOH)Pt极(-) CH4+10-OH–8e-==-2CO+7H2O (氧化反应)3Pt极(+) 2O2+4H2O+8e-==8-OH(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CH4+2O2+2NaOH==Na2CO3+3H2O十三、热化学方程式C(s)+1/2O2(g)==CO(g);△H=-393.5kJ/molC(s)+O2(g)==CO2(g);△H=-110.5kJ/molCO(g)+1/2O2(g)==CO2(g);△H=-283.0kJ/molH2(g)+1/2O2(g)==H2O(g);△H=-241.8kJ/molH2(g)+1/2O2(g)==H2O(l);△H=-285.8kJ/mol2H2(g)+O2(g)==2H2O(g);△H=-483.6kJ/mol2H2(g)+O2(g)==2H2O(l);△H=-571.6kJ/mol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C8H18(l)+12.5O2(g)==8CO2(g)+9H2O(l);△H=-5518kJ/molC6H12O6(s)+6O2(g)==6CO2(g)+6H2O(l);△H=-2800kJ/molN2H4(g)+O2(g)==N2(g)+2H2O(g);△H=-534kJ/molS(s)+O2(g)==SO2(g);△H=-297kJ/molFeS2(s)+11/4O2(g)==1/2Fe2O3(s)+2SO2(g);△H=-853kJ/molSO2(s)+1/2O2(g)==SO3(g);△H=-98.3kJ/molSO3(g)+H2O(l)==H2SO4(l);△H=-130.8kJ/molH2(g)+Cl2(g)==2HCl(g);△H=-184.6kJ/molC(s)+H2O(g)==H2(g)+CO2(g);△H=+131.5kJ/mol3H2(g)+N2(g)==2NH3(g);△H=-92.2kJ/mol2O2(g)+N2(g)==2NO2(g);△H=+68kJ/molO2(g)+N2(g)==2NO(g);△H= -kJ/molO2(g)+2NO(g)==2NO2(g);△H= -kJ/mol2NO2(g)==N2O4(g);△H= -kJ/molCu(s)+1/2O2(g)==CuO(s);△H=-157kJ/molCaCO3(s)+==CaO(s)+CO2(g);△H=+1777kJ/molC(石墨) + O2(g) === CO2(g);△H = -393.51kJ ·mol-1C(金刚石) + O2(g) === CO2(g);△H = -395.41kJ ·mol-1C(石墨) ===C(金刚石);△H = +1.9kJ ·mol-1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kJ/molKOH(aq)+HNO3(aq)=NaNO3(aq)+H2O(l);△H=-57.3kJ/molNaOH(aq)+1/2H2SO4(aq)=1/2Na2SO4(aq)+H2O(l);△H=-57.3kJ/mol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无机部分: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最新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概念含义概念含义氧化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过程被还原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过程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得到的产物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
重要的氧化剂有: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
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
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等.⑥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 也具有强氧化性.(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合物,如含有、、、、的化合物H2S、Na2S、H2SO3、Na2SO3、HI、HBr、FeSO4、NH3等.(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2O2、SO2、Fe2+等.(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①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MnO2+ 4HCl(浓) MnCl2+ C12↑+ 2H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②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2S+ SO2=3S+ 2H2O KClO3+ 6HCl(浓)=KCl+ 3C12↑+ 3H2O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①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lO32KCl+ 3O2↑②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4NO3N2O↑+ 2H2O③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C12+ 2NaOH=NaCl+ NaClO+ H2O 3NO2+ H2O=2HNO3+ NO 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则降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Cu2+>Fe2+>Mg2+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lO>HClO3>HClO4.⑧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而言,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进行.④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⑤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⑥H+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液中H+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①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须注意,若一种化合物中同时含最高价态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HCl.②价态不相交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也可归纳为“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所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础。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已整理打印版)
第一部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
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如:用CCl 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
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注:不用酒精萃取。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
(2)物质的量的基准(N A ):以0.012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 A ,其近似值为6.02×1023mol -1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
1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 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 的质量为12g 。
同理可推出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A N N ;n =Mm 特别提醒: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如1mol 麦粒、1mol 电荷、1mol 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 水(不正确)和1molH 2O (正确);1mol 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3.语言过于绝对。
化学高一知识点归纳打印
化学高一知识点归纳打印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学习的深入,化学知识点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庞大。
为了方便复习和温故知新,对于高一的化学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针对高一的化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并以打印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一章基础知识1. 物质的分类1.1 纯物质和混合物1.2 元素和化合物2. 原子与分子2.1 原子的基本概念2.2 原子的结构2.3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2.4 分子的基本概念2.5 摩尔与摩尔质量的关系3. 化学式和化合价3.1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3.2 离子式和分子式3.3 氮素、氧素、氢素的化合价确定法则 3.4 元素的化合价常见规律第二章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基本概念1.1 酸和碱的定义1.2 酸碱指示剂的原理2. 酸碱中和反应2.1 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2 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2.3 盐类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1.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2.1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2.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2.3 氧化数的计算方法第四章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1.2 有机化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特点2. 有机化学原子团和官能团2.1 有机化学原子团2.2 有机化学官能团3. 烃类和它们的衍生物3.1 烷烃、烯烃和炔烃3.2 醇、酚、醚和醛、酮的基本性质和应用第五章化学反应动力学1. 化学反应速率1.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1.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2.1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2.2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2.3 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第六章化学平衡与化学平衡定律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1.1 化学平衡的定义1.2 化学平衡的特征和条件2. 化学平衡的定量描述2.1 平衡常数和反应的方向性2.2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2.3 平衡常数与反应浓度的关系通过对高一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可以使学生们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及总结(完整打印版)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轻简单!目录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02)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 (02)高中化学重点 (16)化学计算 (21)解题技巧 (25)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一、俗名无机部分:纯碱、苏打Na2CO3、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有机部分: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大全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大全一、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3. 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4. 化学计量与摩尔5.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6. 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7.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8. 溶液与溶剂二、常见元素与化合物1. 常见金属元素及其性质2.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性质3. 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命名4. 常见共价化合物的命名5. 酸、碱和盐的概念及性质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反应类型与特征2.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3. 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4. 盐的制备与性质5. 气体反应与气体方程式四、化学的能量变化1. 热能和焓的概念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 饱和溶解度与物质的溶解热4. 燃烧与爆炸的能量变化5. 内能和焓的关系五、化学动力学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和测定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规律3.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4. 承受压强变化的反应速率5. 承受温度变化的反应速率六、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特征和条件2. 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3. 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4. 平衡的移动和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5. 溶度平衡和溶解度积常数七、溶液的性质与浓度1.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2.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3. 溶液的稀释计算和反应计算4. 酸碱的浓度计算及相关计算5. 混合溶液和沉淀的计算八、化学的氧化性与还原性1.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及性质2.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3. 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定义和表示4.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数的变化5.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态变化的规律九、酸碱及其中和反应1. 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3. 强酸强碱及其溶液的性质4. 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5. 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计算十、金属及其化合物1. 金属的性质和常见金属2. 金属活动性的比较和排序3. 金属与酸、氧、水的反应4. 金属离子的还原与电解5. 金属及其离子的应用与相关实验十一、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 常见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2. 非金属元素与氧、氢的反应3. 非金属离子的氧化与电解4. 非金属及其离子的应用与相关实验5. 碳的两种还原的区别和应用十二、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方法2. 脂肪烃、环烃和烯烃的特点和分类3. 卤代烃、醇和酚的特点和分类4. 醛、酮和羧酸的特点和分类5. 胺和酯的特点和分类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常见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的能量变化、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溶液的性质与浓度、化学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酸碱及其中和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基础。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整理(打印版)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整理(打印版)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例如分离NaCl和水的混合溶液。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也不反应;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概念含义概念含义氧化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过程被还原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过程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得到的产物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
重要的氧化剂有: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
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
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等.⑥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也具有强氧化性.(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合物,如含有、、、、的化合物H2S、Na2S、H2SO3、Na2SO3、HI、HBr、FeSO4、NH3等.(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2O2、SO2、Fe2+等.(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①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MnO2+ 4HCl(浓) MnCl2+ C12↑+ 2H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②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2S+ SO2=3S+ 2H2O KClO3+ 6HCl(浓)=KCl+ 3C12↑+ 3H2O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①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lO32KCl+ 3O2↑②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4NO3N2O↑+ 2H2O③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C12+ 2NaOH=NaCl+ NaClO+ H2O 3NO2+ H2O=2HNO3+ NO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则降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Cu2+>Fe2+>Mg2+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lO>HClO3>HClO4.⑧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而言,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进行.④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⑤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⑥H+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液中H+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①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须注意,若一种化合物中同时含最高价态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HCl.②价态不相交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也可归纳为“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所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础。
超级全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可下载打印)
超级全的⾼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可下载打印)今天化学姐给⼤家整理了超级全的⾼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如需领取下载版,请直接拉到⽂末。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碱⾦属元素:Ag、H:+1 F:—1Ca、Mg、Ba、Zn:+2 Cl:—1,+1,+5,+7Cu:+1,+2 Fe:+2,+3 O:—2 S:—2,+4,+6Al:+3 Mn:+2,+4,+6,+7 P:—3,+3,+5 N:—3,+2,+4,+52、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本质:电⼦转移(包括电⼦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诀:升——失——(被)氧化——还原剂降——得——(被)还原——氧化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3、⾦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还原性逐渐减弱4、离⼦反应定义:有离⼦参加的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电解质:在⽔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离⼦⽅程式的书写:第⼀步:写:写出化学⽅程式第⼆步:拆:易溶于⽔、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NH3·H2O、H2O等),⽓体(CO2、SO2、NH3、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个数,电荷是否守恒离⼦共存问题判断:①是否产⽣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②是否⽣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③是否⽣成⽓体(如:H+和CO32-,H+和SO32-)④是否发⽣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I-,Fe3+和I-)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化学反应⼀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已整理打印版)
第一部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
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如:用CCl 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
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注:不用酒精萃取。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
(2)物质的量的基准(N A ):以0.012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 A ,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 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
1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 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 的质量为12g 。
同理可推出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AN N ;n =Mm特别提醒: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如1mol 麦粒、1mol 电荷、1mol 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 水(不正确)和1molH 2O (正确);1mol 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3.语言过于绝对。
(完整word版)超全高中化学经典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一、俗名无机部分: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食盐:NaCl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绿矾:FaSO4·7H2O干冰:C O2明矾:KAl (SO4)2·12H2O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胆矾、蓝矾:CuSO4·5H2O双氧水:H2O2皓矾:Z n S O4·7H2O硅石、石英:SiO2刚玉:A l2O3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 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 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 e C O3赤铜矿:Cu2O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有机部分: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TNT:三硝基甲苯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酒精、乙醇:C2H5OH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可打印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可打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化学知识点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下面将对高三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可打印的文档,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1. 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
元素根据其化学性质,可被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等几类。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化学符号和原子序数,如氢元素的化学符号为H,原子序数为1。
2. 化合物的形成和命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的命名可以根据其成分和化学键的性质来进行。
例如,NaCl表示氯化钠,CO2表示二氧化碳。
3.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物质的转化。
化学计量则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的数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和系数用于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
例如,2H2 + O2 → 2H2O 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4. 酸碱性和中和反应酸是指在水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在水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这种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酸 + 碱→ 盐 + 水。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发生电荷转移的化学反应,其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另一个物质被还原。
氧化剂能够氧化其他物质,而还原剂则能够被氧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氧化剂 + 还原剂→ 产物。
6.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停止。
反应速率则是指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来调节。
7.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复杂多样。
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饱和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其中饱和化合物的碳原子之间只有单键,不饱和化合物则存在双键或三键。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已整理打印版)
第一部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
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如:用CCl 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
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注:不用酒精萃取。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
(2)物质的量的基准(N A ):以0.012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 A ,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
1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 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 的质量为12g 。
同理可推出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AN N ;n =Mm特别提醒: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如1mol 麦粒、1mol 电荷、1mol 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 水(不正确)和1molH 2O (正确);1mol 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3.语言过于绝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
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如:用CCl 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
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注:不用酒精萃取。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
(2)物质的量的基准(N A ):以0.012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 A ,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
1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 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 的质量为12g 。
同理可推出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AN N ;n =Mm特别提醒: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如1mol 麦粒、1mol 电荷、1mol 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 水(不正确)和1molH 2O (正确);1mol 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3.语言过于绝对。
如6.02×1023mol -1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等。
考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表示符号:V m3.单位:L/mol (或L·mol -1) 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5.数学表达式: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即nV V m特别提醒: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就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 0)。
在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22.4 L 。
在理解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不能简单地认为“22.4 L 就是气体摩尔体积”,因为这个22.4 L 是有特定条件的。
这些条件就是:①标准状况,即0℃和101.325 kPa ,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气体的体积才约是22.4 L 。
因此,22.4 L 是1 mol 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
例如,“1 mol H 2O(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
③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22.4 L ,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
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
由此可知,1 mol 任何气体在0℃ 、101 kPa 条件下的体积与273℃ 、202kPa 条件下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22.4L 。
考点三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T 1=T 2;P 1=P 2 ;V 1=V 2 ⇒ n 1 = n 2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PV == n RT 用此公式去推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就可以了。
另: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
m 1/m 2=M 1/M 2=ρ1/ρ2(注:以上用到的符号:ρ为密度,p 为压强,n 为物质的量,M 为摩尔质量,m 为质量,V 为体积,T 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考点四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 (混)=混)混()(n m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M(混)=M 1×n 1%+M 2×n 2%+……=M 1×V 1%+M 2×V 2%+……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M (混)=22.4ρ(混)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 的相对密度:)混A M M ()(=)()(A ρρ混考点五 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1L 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 B ;单位为: mol ﹒L -12.表达式:c B =Vn (n 为溶质B 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V 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特别提醒: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
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 ;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 ;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 -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 3溶于水得NH 3·H 2O ,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 3;SO 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 2SO 4;Na 、Na 2O 、Na 2O 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 ;CuSO 4·5H 2O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 4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 )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 -1×1000mL·L -1×ω/Mg·mol -1。
考点六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 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根据c=n/V =m/MV 来判断,看m 、V 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 的变化。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 B =n(mol)/V(L)=[m(g)/M(g·mol –1)]/V(L)公式算m ;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 -1×V’(mL)×ω/Mg·mol -1]/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
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 -1的NaOH 溶液,需取固体NaOH 的质量应为20.0g ,而不是19.2g ;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 量程的容量瓶。
故只能先配制500 mL 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
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 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分类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 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 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 2、X 2、O 2、O 3、N 2、P 4、S 、C 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 2O 、NH 3、H 2S 等 ③酸酐:如SO 2、CO 2、SO 3、P 2O 5、N 2O 5 等 ④酸类:如HClO 4、HClO 、H 2SO 4、H 3PO 4、H 2SiO 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 、N 2O 4、Al 2Cl 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