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_杜小真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优质课件
关键术语:
解构主义旳主要术语和概念:
1)speech/writing----writing/speech; (言语、书写)
Phonocentrism(语音中心主义):
Spoken words are closer to an originating thought than written words. This privileging of speech over writing is a classic feature of logocentrism.
1967年,德里达旳三部主要著作《言语与现象》(
Speech and Phenomenon )、 《论文字学》( Of Grammatology )、 《书写与差别》( Writing and Difference)相继出版,成为解构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旳
标志。
因为特殊旳社会文化背景,解构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知识界 迅速产生震荡,影响涉及哲学、神学、文化学等几乎全部 旳文化领域。而在文学评论界,则同后期罗兰·巴特尔对构 造主义旳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旳解构主义运动,最终在美国形成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 ·哈特曼等为代表旳“耶鲁学派”旳解构主义批评。
Logos: In Greek word, it means Logic (说话、思想、逻辑 、规律、理性). In religion, it means God’s word. It is a term which carries the greatest possible concentration of presence. Everything is the effect of this one cause.
The speech of the great actor, orator(演说家), or politician is thought to possess ‘presence’; it incarnates, so to speak, the speaker’s soul. Writing seems relatively impure and obtrudes its own system in physical marks which have a relative permanence; writing can be repeated ( printed, reprinted, etc.) and this repetition invites interpret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Writing does not need the writer’s presence, but speech always implies an immediate presence. The sounds made by a speaker evaporate(蒸发)in the air and leave no trace,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r to contaminate the originating thought as in writing.
德里达解构主义讲义
胡塞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命题是指,那些被视为在场和既定的东西,都只有在从未在场的差异和关系的基础上,才获得了自己的同一性。
这不但说明可能差异和缺席(不在场)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说明世界可能并不是像在场形而上学所想象的那样一板一眼,确定不移。
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揭示出了这一点。
胡塞尔的构造现象学认为,对象和事态的意义并不是作为透明既定的东西一下子为我们所洞见,而需要我们辨认和区分。
要辨认和区分它们必须在现象中有相对的持久性,而不能转瞬即逝。
但是这种持久性本身需要一个它们得以呈现的视域结构。
这个视域结构中的可能性或我们对这事物的种种预期必须与之相符,不相符的则被从视域中排斥,我们实际上是这样来辨认和区分事物的。
视域当然不会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意义是从不断变化的视域及其内容的交织中形成的,胡塞尔把意义的这种创造性形成叫做“构造”。
现象和我们对现象的意识模式都以不断变化的视域为前提。
胡塞尔的这个视域理论其实就意味着不存在事物的常态,因为事物或现象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视域中向我们显现,为我们所把握。
但胡塞尔自己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类意识活生生的现在就是意义的最终所在和基础,视域归根到底是意识的特征,而不是意识非意识的先决条件。
德里达,如果意义在于符号的结构系统而不在于个别主体的意向的话,胡塞尔的主体主义立场是不被接受的。
(Ppt)胡塞尔的观点是言语把这种理想的东西带进了公共领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和最初的发现者共享他的发现。
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
科学和文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的。
(Ppt)德里达肯定胡塞尔意识到语言,尤其是书写的重要性,语言不是被动接受已经构成的真理的物质载体,而是还对真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它将理想对象构成为确定的、不可重复的对象。
同时,他提出疑问,如果语言是真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胡塞尔视为真理起源的意向性的地位就必然是次要的。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德里达是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之一。
德里达独创了“解构”、“延异”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解构思想。
其解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强有力的批判。
但它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即易使人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
标签:德里达;解构;延异2004年10月9日,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黎因病与世长辞。
当今世界的思想界无不为这位对理论大师的逝世而感到悲痛。
希拉克高度评价了德里达毕生对法国思想文化和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由于德里达,法国为世界贡献了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时代知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拉法兰指出:“他是一个深入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人。
”德里达为了批判和颠覆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他自己独创了解构、延异等新概念,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解构思想。
可以说,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解构是它的核心概念,延异是它的准先验原则。
一、“解构”概念“解构”(deconstruction)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核心概念。
美国哲学家理查·罗蒂就称:“当前‘解构’已成为政治科学、历史和法学以至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核心词。
”〔1〕对于“解构”概念,德里达曾明确指出:“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
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
认为解构就是否定,其实是在一个内在的形而上学过程中简单地重新铭写。
关键不在于把人们从这个过程移开,而在于赋予‘解构’被思考的可能性。
”〔2〕由此可见,解构不是否定的,也不是摧毁,不是要在摧毁之后去建构什么。
它本身坚持的是一种肯定的经验和活动,它是要分析原来的遗产有哪些东西自己在解构。
〔3〕因此,美国学者斯皮瓦克曾这样对解构进行界定:“找出蕴含潜力的边缘文本,揭露不确定的要素,在积极的能指层次上去自由地探究它,仅仅为了置换它而去颠倒一成不变的等级,为了重建那些早已铭记下来的东西而去拆除和破坏”〔4〕。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一、引言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阅读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德里达的学说对于传统阅读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解构主义阅读观的出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全新的理论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的主要观点和对阅读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的主要观点1. 意义的不稳定性德里达认为意义是不稳定的,并且批判了二元对立的概念。
他认为语言和文本中的意义是无限推移的,没有稳定固定的本质。
在阅读中,读者应该关注文本内部的矛盾和间隙,从而揭示出其中包含的多重意义。
2. 文本的边际性德里达将文本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不仅仅取决于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还受到外部语境和读者的影响。
他强调文本的边际性,即文本可以被无限解读和阐释,不存在一个确定的解释。
3. 二义性和欧里庇得斯复杂性德里达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的欧里庇得斯故事来解释二义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文本中的每一个意义都是相对的,同时也会在解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
通过不断解构文本,读者可以发现其中的隐含意义和复杂性。
4. 解构与重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并不是毁灭性的,而是通过解构来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和内在矛盾后,再进行重建。
解构只是一个方法,目的是为了挑战传统阅读的权威性,使读者能够更加开放地面对文本。
三、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对阅读的影响1. 超越二元对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阅读观拒绝了固定和稳定的意义,对传统的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构等二元对立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意义的产生是一种相对的过程,不应被限制在二元对立的框架内。
这一观点使得阅读者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来理解文本。
2. 强调读者的主动性德里达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的解构和再建构的过程。
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互动,发现其中的矛盾和间隙,进而产生无数的潜在意义。
解构主义阅读观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而是探索其中隐藏的多层次意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logos”
“逻各斯中心主义”
看 作
“在场的形而上学”
语音中心主义
言语/文字,自然/文化, 男人/女人,灵魂/肉体, 意识/无意识,理性/疯狂, 真理/谬误,先进/落后, 开明/蒙昧,西方/东方, 主体/他者,等等
德里达则认为,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 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对立项之间,还 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他身体力 行地发起多项针对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的解构。以 上述言语/文字为例,他证明文字不仅不劣于言语, 作为元书写的文字,反过来还宽宏大量地包括了言 语。
发明延异概念
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两部分构成的。现实中 的具体事物在人脑中得到反应和体现,然后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加以 表现。这就产生了结构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两项对立:能指/所指。其 中,能指起主动与支配作用。 传统语言学也认为,所指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 系。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则是言语。能指不仅包括言语,还包括文 字。但是,文字作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表达言语。这 体现了传统哲学重语言、轻文字的观念。对此,美国批评家里奇在 《解构主义批评》中作出准确解释:符号的能指对应指向概念的所 指。也就是说,声音代表着一个完整概念。它们都被人们所意识。 举例来说chair(音标)这个发音所指的就是“椅子“这个反映在人们脑 中的概念。而现实中的椅子实物,并没有在场。
中国有哲学吗? 德里达:对中国文化一直非常关心,方方面面都有 兴趣。但是兴趣最大的是汉字的文化,因为汉字不像西 方文字那样对声音亦步亦趋。如是看哲学,它是西方的 传统。哲学能够在中国文化中植根发芽,花开结果?而 且,古代中国有没有哲学呢?我的看法是中国没有哲学。 德里达:西方哲学根子在于本体论的传统,穷究逻 各斯。即使中国的思想传统不叫做哲学,那又有什么关 系?今天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都已不是原 封不动的古老中国文化,而已交织了西方的文化,正像 今天西方的文化里边,也渗透了中国的文化,故中国文 化一样需要西方的解构,一如西方之需要中国。
德里达--解构主义
differance一词翻译为“延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差异,区别,不同”;二是“推迟,延期,延缓”。延 异不是静止的存在物,它不是一个在场的存在,不具有中心 和整体性结构,它是一种散布和播散,象种子一样,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去,它是一个无限区分和推延的过程,一个无 始无终进行着追加和替补的过程。意义不是固定在某个符 号中,而是播散在一连串的能指中意义不是确定的实体,而 是延异的效果,语言是延异的游戏,在延异的游戏中意义通 过联系而不断生成。 德里达力图用这种新的方法论来颠覆在场形而上学,从 而使文字和文本的意义得以无限重建车和扩散
因此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 形式,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 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果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 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弗兰克· 盖里 (Frank Owen Gehry)
二,延异与差异
“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直接性,在场性,当下存在, 排斥差异和距离,这就将共时性和历时性割裂开来,扬共时 性而抑历时性。德里达决心要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和统 一起来,将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起来。 德里达自己创造了一个与difference同根同音的新词语 differance来表达这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同一。他认为差 异不仅体现在空间中,也展示在时间中,差异应该是时间和 空间的连接。
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跳舞的房子” --弗兰克设计
关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哲 学的几点启示 以及解构主义对现代建 筑的影响
Jacques Derrida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解构 主义的代表人物。
雅克·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2年法国高等师范 学院.毕业后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短期的 进修. 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 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 格格不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思 想没有受到主流哲学的重视. 德里达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 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等的 理论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许多传统学 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
电影《夏洛特烦恼》之解构主义分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电影《夏洛特烦恼》之解构主义分析邓斯芮 贵州大学摘 要:解构主义作为喜剧电影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影片人物和情节的解构,增加了喜剧电影的元素,不仅使观众开怀大笑,还引起了人们深刻的思考。
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荣获多项大奖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剧情进行解读,从电影的反传统之处、剧情之荒诞、对题材之解构及对经典之颠覆这四个角度论证了该电影对解构主义之应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夏洛特烦恼》;影视文学作者简介:邓斯芮,女,汉族,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46-031.引言解构主义这一概念源自文学领域。
如今,解构主义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涉及文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建筑学、艺术和影视文学等领域。
解构主义,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是对传统和经典的颠覆。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向观众呈现经典人物和叙事情节。
近年来,解构主义经常被用作喜剧电影的一种形式。
通过解构电影的人物和情节,添加喜剧电影元素以赢得观众的一笑。
如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的《大话西游》,其打破传统,反对权威;如《唐伯虎点秋香》中荒诞的剧情,颠覆了传统的“佳人才子”。
电影《夏洛特烦恼》也可谓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这部剧生产成本仅2000万元,但票房高达14.41亿元,位居中国大陆三大中文电影之首。
没有大牌明星坐镇,没有人气小鲜肉客串,亦没有知名导演的代言,就连编剧也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
这部电影是由这样一个剧团承揽的,却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注意。
所以,本文试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剧情、题材及反传统之处解析这部电影,尝试着将解构主义思想运用于影视文学的分析之中,望能丰富影视文学的分析方法。
2.解构主义19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应运而生。
尼采哲学与海德格尔现象学及欧洲左派批评理论共同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王泉,200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_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
理论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林秋云自90年代起,/解构0一词频频出现于国内理论文章中,然而,有的人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保罗#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解构批评混为一谈,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德曼为代表的解构批评一样,也是在提倡一种消解哲学,即对结构主义的消解,是一种纯粹的文本分析和/内部0研究,¹这种看法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误解;但是,这种/误解0究其根源,也是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的。
本文将对德里达解构主义/中心0消解(decentering)的本质、困境及人们对它的误解作一分析,以期对德里达的解构批评作出正确评价。
一、/中心消解0的本质: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196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关于结构主义的学术会议上,德里达宣读了名为5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嬉戏6的著名论文,从此,他的思想为世人所知。
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对当时正风靡欧陆的结构主义思潮提出了重大质疑。
其对象直接指向/结构0范畴。
在随后的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5声音和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概论6、5论书写6、5写作与差异6等三部著作,从而对形而上学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
简单地说,他认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其根本特征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本源或曰/终极能指0,这个本源可以是/理念、始基、目的、现实、实体、真理、先验性、意识、上帝、人等等0。
º由这个本源出发,形而上学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范畴,如在场/不在场,精神/物质,主体/客体、能指/所指、理智/情感、本质/现象、声音/书写、中心/边缘等等,而所有这些对立都不是平等的,其中一方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如在场高于不在场、声音高于书写、中心优于边缘等等,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逻各斯中心主义0、/声音中心主义0、/男性中心主义0等。
德里达认为,/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所有的形而上学家都这样进行思想,因此,这并不是形而上学态度中的一种,它是形而上学的要求,是最持久深广的# 108 #潜在程序。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摘要: 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 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里达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 运用“延异”和“ 播散”等方法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 延异; 播散; 马克思主义德里达( Derrida, 1930 - 2004), 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 《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有限的内涵: ABC》、《署名活动的语境》等。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 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 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 永远在撒播。
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以解构主义的哲学方略, 力图瓦解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基础, 继而动摇整个西方哲学大厦。
一、言语与文字: 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即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之外, 存在着一种独立的本源性的实在(存在、物质、理念、上帝、本我等), 这种本源性实在的存在和变化是由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规则所支配的, 这种支配万物生灭变化的本质和规则, 就叫做“逻各斯”( logos); 我们的一切经验、思想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这种本源实在及其背后的那种“逻各斯”的表达和再现; 准确地把握这些本源性实在, 孜孜以求地去努力领悟和掌握宇宙的这种“ 逻各斯”,是我们包括哲学、科学和日常思维在内的全部思维活动的中心任务, 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德里达认为,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这一哲学术语开始, 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基督教的“上帝的话语”, 从笛卡儿的“我思”、斯宾诺沙的“实体”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以至到分析哲学的“语言”、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等等,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而这种对它的固守实际上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因为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真理、终极意义、普遍规律、绝对精神和永恒本质。
解构主义——以德里达为例
在此前提下,德里达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观念:一 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 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 痕迹。所以针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 开放性的而且千差万别。任何一个新文本,都与 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互为文本,而过去文本 的痕迹,则通过作者的扬弃而渗入他的作品。互 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 文。
由于作为意义归宿的在场已经不复存在,符 号的确定意义被层层地延异下来,又向四面 八方指涉开去,犹如种子一样到处播撒,因 而它根本没有中心可言。德里达认为播撒是 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远无休止地瓦解 文本,揭露文本的凌乱与重复。
4、关于“替补”
德里达完成了他对于传统二元对立的解构后, 自然而然走上一条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替 补”之路。他所谓替补,实质上是一连串无 休止的语言代替。替补是一种漫无边际的延 伸系列,它使在场持续不断地被延异。
所以说,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我们无需呈现椅子 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迟或延后 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和所指的在场 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是代替它们的语言 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来推迟延缓意义或实 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迟”。对此,德里 达解释说:符号作为实物的替代,具有从属性和临时性。 从属性是因为符号从原始的在场派生而来,并且作为一种 不在场的替补而存在。在指向最终的、缺少在场的运动过 程中,符号仅仅是一个中途调解驿站。 由此推演下去, 德里达得出一个著名结论: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 延的差异游戏。
2、 瓦解二元对立
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中。 在传统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 个鲜明的等级秩序中。 两项对立:言语/文字,自然/文化,男人/女人,灵魂/ 肉体,意识/无意识,理性/疯狂,真理/谬误,先进/落 后,开明/蒙昧,西方/东方,主体/他者,主人/奴隶, 等等。 在每一对立项中,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 位置,它统治着另一项。前者往往优越于后者,是更高层次 上的存在。就是说,它们代表或属于逻各斯,因而也是确立 两者关系的中心、基准,或所谓的“第一原则”。而后者则 以前者为依据,它们显然是一些从属的、负面的、消极的、 第二位的东西。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西方传统理性哲学,特别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根本特点是:坚持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等等实体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由此决定了其方法论的一些基本特点:始源论、中心论、直线因果决定论,等等。
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都是建立在对批判传统理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按照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所谓哲学批判的彻底性就是对哲学和科学的论题的前提的合理性进行无条件的无止境的追问。
另外,按照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解释,哲学批判还意味着任何事物、任何哲学命题都必须与人的存在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是与人相联系的存在整体,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与科学相对立的思想形态之一,哲学应该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关怀.我们根据这两重标准来衡量德里达的解构论,可以发现,他的确是一位彻底的批判家.他说,解构的权力就是一种无条件提出批评性问题的权力,它针对的不仅是人的概念的历史,而且还包括批评概念的历史、提问的方式以及权威、思想的质疑形式.形而上学的先决条件就是批判,批判的理念必须永不被抛弃,而且对批判的历史和它的先决条件的解构也是必需的。
另外,德里达认为,要不断地重新估价和描述哲学与非哲学的界限。
在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静态的、明晰的界限。
哲学的本质和运动就在于征服一切空间.在哲学家眼里,不存在哲学以外的东西,不存在局限的那种人,并且他倾向的是将非哲学纳入、内化到哲学之中.德里达说,他一直被两种必要性拉扯着解构哲学,即思考哲学的某种关闭范围,但不放弃哲学.在当代一些思想家如结构主义者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哲学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德里达坚持哲学的职责和它的普遍的意义。
他一些当代哲学家主体性的做法,如福柯把人的形象从沙滩上抹去,海德格尔对传统人道主义的瓦解、结构主义的非哲学或超哲学的方式。
“好客”和现代国家政治之间——读德里达的《好客》
作者: 杜小真[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6-19页
主题词: 《好客》;德里达;解构
摘要:德里达是当代法国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从20世纪90年代后对诸如友谊、激情、宽恕乃至“好客”等概念的阐述,都是在进行“解构”理论的实践。
这种解构实践和本源追求反映了法国当代的几代学人在纯学术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反思。
《好客》一书涉及诸多传统和现实问题,对我们理解德里达后期思想,分析德里达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启示非常有意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 - 社科网-社科网
第20卷,第5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0 No.5 2003年10月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Oct.,2003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汤建龙(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旨在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
他以其解构主义的“分延”、“痕迹”、“增补逻辑”等“新概念”为工具,运用“自毁原则”,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以及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从而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厦。
文章以此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并初步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5-0030-04 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种,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发展,其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三部著作《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语言与现象》。
在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解构主义哲学。
在他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和人的思维领域中,逻辑中心主义一直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逻辑中心主义代表着一种没有可能的自我毁灭的梦想。
其实质是认识主体利用人类得天独厚的语言工具设定出一个个静态的封闭体,人为地使它具有某种结构或中心,并被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名称,如:实体、理念、上帝、宇宙、灵魂等。
[1]因此,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的形而上学与言语中心论的结合体;它意味着言语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与存在。
德里达着重对这样一种逻辑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批判了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
进而对西方形而上学大厦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一顾名思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首先要消解的就是结构主义作为基石的“结构”概念。
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德里达是以结构主义为突破口,进而对一切建立在二元对立逻辑之上的固定的等级结构实施颠覆,对以等级结构和结构中心论为特征的“在场形而上学”实施彻底的解构。
论德里达的结构观
论德里达的结构观德里达1966年在美国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充分展示了他的结构观和解构策略,这是其“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奠基之作,它的影响渗透在各国人文科学领域中。
演讲通过对“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的批判,表明了德里达对结构和解构的基本立场:拆解固定中心的旧结构,用解构的策略将旧结构转换为差异游戏的新结构。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是从“内部拆解传统”,它包括:一是反对意义僵化,借用旧概念的同时以双重表示、旧词新用等方式来进行概念重组;二是运用“增补逻辑”开发边缘因素的地位,模糊二元概念中的对立倾向,用“游戏”精神彻底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和重构新结构。
德里达强调大学的人文精神建构,强调在全球化时代知识分子的功能作用,思考人文学科志业的价值建构问题,呼吁知识分子承担起拯救当代危机的责任,真正将独立自由的游戏精神贯穿到当代大学建制中。
由此,中国学人要在质疑旧有学术结构模式的前提下,寻找新的建设性途径,并且在对历史话语的重新把握中,来建构新时期的人文学科。
注释:①这篇发言于1967年被收入《书写与差异》, 1970年被收入会议论文集《结构主义论争》。
②索绪尔语言符号的差异原则: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的关系是任意的,两者没有天然的联系,每种语言任意选择音响形象来表现概念。
因此,符号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能指的差异性。
例如“树”这个所指在汉语用“树Shu”表示,英语却用“tree”表示。
[参考文献][1](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下册)[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Jacque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edited by Alan Bas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4]王逢振,盛宁,编.最新西方文论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5](法)雅克·德里达.立场[M].余碧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Claude Lévi-Strauss.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Boston:BeaconPress,1969.[7](法)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8](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9]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translated by Alan Bass,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10]杜小真,张宁,主编.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杜小真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在法国存在主义衰败之际,对结构主义和现象学扬弃的结果.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分析;解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德里达的思想代表了法国激进反传统倾向,因而受到了许多责难与打击;但无论如何,他的冲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总页数】9页(P95-103)
【作者】杜小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5.59
【相关文献】
1.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浅析京华烟云 [J], 王钰;张林影
2.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 李娜;常恒
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解读——以《在法的前面》为例 [J], 陈皖昌
4.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解读——以《在法的前面》为例 [J], 陈皖昌
5.从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看"开心麻花"系列电影 [J], 冯振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别一种唯物主义德里达如何解构马克思
别一种唯物#主义$%德里达如何#解构$马克思尚!杰提要!!为解构&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创造了-.//012345(延异)!制造了一个重大的&唯物’事件#这个词活跃在主体或先验意识结构之前!暴露了在逻各斯的说话结构之外吐露真相的&物质内容’!打开了一个空间的十字路口#&解构’作为一种&异’的哲学形态!既不同于东方思想强调&合’的传统!也不同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分析传统!所以是一种原创性的思想#所谓&解构’的异的空间!是在堵塞纵向或深度思维模式后的增补式活动空间!是各种活动要素之间横向的并置排列关系#在德里达的异域空间中!精神活动的统一性变化为精神活动的分裂性#德里达诉诸的&延异’!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或&扬弃’等辩证法概念#所谓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就在于德里达所理解的事物的出场和传播方式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解有所不同!即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可以以一种脱离了逻各斯中心论框架的方式&出场’#关键词!!唯物主义!!出场方式!!物质!!解构作者尚杰!男!"(%%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一德里达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像对待其他古典哲学家一样!德里达也试图"解构#马克思$关于如何评价马克思!德里达与我们国内学者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德里达把马克思归于"古典作家#的行列!他纳入这个行列的伟大人物还有列宁%黑格尔%伏尔泰%卢梭%莎士比亚等等$在德里达看来!我们国内学者特别看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并没有真实发生$以下!我们讨论德里达这一立场的理论根据$德里达的这些根据并不仅仅针对马克思!而是针对一切属于"形而上学#传统或者遵循"逻各斯中心论#的思想家$为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里我们直取德里达的"解构#思路+解构像是在我们习惯性思维过程中!突然遭遇一个十字路口$!"解构#把时间性质的直线型思维空间化了!使思维面临不同的方向!!德里达说!"一切都要经过这一交织!文字也不例外’’’它实践了这一点$交织和6的形式使我很感兴趣!这倒不是因为它是未知的符号!而是由于其中存在一种分叉点(即十字路口%二次分叉%方格%格构和键等等)$#参见德里达+&多重立场*!佘碧平译!北京+三联书店!!$$&年!第*)页$别一种唯物&主义’+德里达如何&解构’马克思"思维#不得不作出选择!"思维#必须对选择的结果负责!因为在不同的路途上"思维#将遭遇不同的景观$于是!简单的问题显然变得复杂化了$这种复杂性来自德里达创造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词-.//012345$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不存在这个词!只是它的发音和法文的-.//015345(差异)完全相同$但是!这两个词的形态显然不同!因为-.//015345有一个没有归属的2!也就是说-.//015345在任何文字的结构之外$德里达在这里制造了一起重大的哲学事件!它的要害在于拆解我们理解或认识事物的习惯性结构!或者说是传统结构$这个传统结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直线性思维!一种以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将来为标志的对应式思维$这种传统的思维结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发展#!社会%文明%理性都遵循着从蒙昧到进步的方向!并且形成了某种规律.其二是"对应#!这里指的是许多范畴的相互对应!比如真理与谬误%善与恶%美与丑%内容与形式%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必然与偶然%正义与非正义%爱与恨!说话与含义!如此等等(这些对应关系不允许"搭错车#!例如在康德看来!真和美之间就没有关系!或者说有鸿沟)!其中通常每对范畴中的前一个范畴具有特权地位!起支配作用$尽管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对其中某一个范畴的具体内容有争论!对某对范畴的主次地位有争论!但是毫无疑问!这些范畴的对应关系一旦确立!我们的经验就会按照这样的对应关系或者说是结构组织起来!它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决定了我们可能经验到什么和不可能经验到什么!用康德的话说!它划定了认识(真)乃至善和美的条件或者界限$这里隐藏着文明传承的密码!德里达和福柯如是说$德里达像福柯一样敏锐地意识到!这里问题的要害是有一种近乎约定好了的意识结构!而"结构#则是一个"形式#性的问题!它决定了西方人最基本的说话方式!即遵从逻各斯的说话方式$现在的问题是!当西方文明的传统固执于以上呆板的概念对立模式时!有许多"剩余#的东西!既非此亦非彼的东西被遗漏掉了!德里达列举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字本身’’’德里达称拼音文字传统是逻各斯中心论或者语音中心论$语言就是说话!说出一种声音!与声音直接联系的是说话(声音)包含的含义(观念%意义%真理之类)!这个过程没有文字什么事儿!好象文字不存在(不在场!死)似的$为了表示反抗!德里达发明了-.//012345!它不是说话的声音!因为它的发音代表不了它的形状.它也不代表一个观念!因为它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甚至没有能力说它是什么!因为无论说它是什么!它马上就不是你所说的那样东西$它是不可说的!但是我们可以看见它$于是$可说的与可见的东西之间出现了不一致!这正是德里达所要达到的效果$与其说-.//012345是一个文字!不如说它是一个景观!它在向我们展示或者表演!它与意义之间出现一种可怕的断裂!使其表意或发音的"使用价值#失去作用’’’或者说是使指向说话含义的交流能力(时间性!说话是在时间中实现的)加上括号$敞开-.//012345的空间!就像上面说过的十字路口$我们把-.//012345翻译为"延异#!取其拖延和差异两种含义$"延异#的状态像空间上的十字路口!或者更复杂一些!像网络$在对此进行具体解释之前!有两个要点需要澄清!第一!德里达的解构背景与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相似的!他们都批判意识形态在哲学中的统治!以上我们列举的各个对立范畴也是意识形态的结构!这个结构的主宰是人的主体!人的能动性之类$从弗洛伊德到结构主义!再到德里达的解构!都抵制人的意识的作用!都认为有某些不同性质的!不能被人的意识控制的结构$弗洛伊德谈到性和梦的无意识!福柯谈论不同时代人们说话方式不一样!德里达这里谈论"延异#$在总的倾向性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在谈论与人的自主意识无关的"结构#$我们要特别注意!这种倾向的性质与人们对它们的批评相反!因为它的初衷恰恰是朝向"科学#$德里达认为"延异#的效果不仅不排斥科学!而且与!$世纪的科学成就一致$第二!解构的一个要害是拆解或超越各种各样的界限!主要是范畴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把它们重新组合$这种情形非常复杂!不容易说清楚$有人!也包括我自己!写文章把解构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与中国古代哲学做比较!认浙江学刊!!$$%年第#期为两者有相似之处$最近我才想明白!这种相像是非常表面的!因为从根本上说!德里达的思想只有从西方传统中才出得来!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出不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中强调"合#!忽视"异#(很不幸!这里我不得不指出!"合#的传统朝着精神生活简单化或者叫做非抽象化的方向!而"异#的方向相反)!德里达和后现代的思想实际上真正强调的是"异#或差异’’’德里达的灵感要归功于西方的"分析#传统!即把看似一样的东西分解为各种不同性质的要素!这是西方文明而非中国文明的特长$正是在这个根本点上!解构不是中国文明的传统$解构是一种与西方传统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虽然它不是归纳%演绎和狭义的分析综合之类!但解构仍旧是一种分析的技术+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德里达忽视西方传统哲学中认为那些必须做根本划分!有重大差异的东西!比如我们以上提到的那些对立的范畴!比如真实的语言与想象的语言的划分!或者叫做哲学与文学的划分等等$德里达的办法是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指出这些界限是人为虚设的$在原来的界限消解之后!原来不可能有的经验或精神状态就变得可能了$举一个例子!什么是"宽恕#!站在传统立场上!宽恕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否则死刑就不存在了!死刑象征着不宽恕$但德里达用解构的语言说!真正的宽恕是对不能饶恕的罪行表示原谅$德里达的说法也符合法国的现实!因为法国是一个废除了死刑的国家$从这里走出来的!就是解构的精神状态!它把原来的"宽恕#一词所适用的界限解构了$这种解构同时也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分析!像是精神的叠加状态!因为宽恕包含了不宽恕$这种情形也可以叫做精神的皱折!我把德里达式的分析理解为精神的皱折!这些因素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之间又是贯通的$解构是从结构内部进行的!它的策略是!首先要顺着被解构的对象的思路!结果却走到了与原来动机不一样的方向!从而揭示出被原来的思路所掩盖或被压抑了的东西$如果把传统哲学的意向理解为朝着实现某一目标或者追溯某一起源的方向!那么!德里达则用解构的技术说明这个过程如何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延异#!从而使得原始动机无法实现$揭示出被压抑的东西!弗洛伊德也是这么说的$德里达从经典作家文本内部实施解构!也就是说!解构的话语曾经以不同的方式被从柏拉图到马克思的文本提及!但是这些吐露了真相的话语不被重视!因为它不符合这些传统文本的整体结构!被掩盖起来!处于文本的边缘$再回到以上的例子!传统西方哲学中所谓追求起源与目标的意向!就是重视历史本身!这几乎成为一个象征!所以德里达的"解构#一开始就针对着人们熟悉的历史观念$为了加以说明!我们再回到德里达创造的"延异#(-.//012345)!其中要解释以上提到的"十字路口#的比喻$-.//012345这个词中容易被忽视的2象征着种种特殊的%吐露真相的%有形状的%物质形态的%占有空间的东西!也是以象形文字姿态出现的广义上的"文字#$德里达的意思是说!历史或事物发展过程经历着"延异#!即对历史或事物目标的推迟%延缓%迂回%走岔路$严格说!与其说历史轨迹像经历过许多十字路口!不如说是像网状物$这里对历史的看法发生了一种哥白尼似的观察革命!即观察的坐标系发生逆转+不是从时间!而是从空间角度理解历史$传统历史观忽视空间!好象空间不过就像牛顿经典力学中描述的大房子!而现代哲学和物理学一道!看到了空间的相对性%多维性%差异性$用福柯的话说!是一些性质不同的"异托邦#70801989:.5;$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中只有虚拟出来的!非真实存在的意识形态结构!它的特点是先验性!各种结构中的对立因素是主体事先设计好的$换句话说!如果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结构!那么主体事实上是在这个结构之外$活动在结构内部的真正因素是"延异#’’’以上谈到!"延异#是制造差异性的活动!制造十字路口的活动$这个活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有了一种选择$从哲学上讲!就是产生了一个结构!下了一个定义等等$但是传统哲学只是注意到这个活动的结果!忽视了产生这个结构的活动本身!甚至认为结果一旦确定!其结构和界限就不可逾越$德里达说!"延异#比结构概念更为原始!就是以上的意思$别一种唯物&主义’+德里达如何&解构’马克思"延异#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是置换%也叫做代替%增补等等$这是一个制造差异的过程!但这里的差异被传统哲学忽视了$传统哲学也讲差异!但那是同一性中的差异!也讲矛盾!但那是对立统一中的矛盾$要害在于这个"一#!精神状态或气质上的统一$置换或增补则不一样!用德里达的话说!就像儿子与生他的父亲不一样!以至于子子孙孙之后再也无法追溯最初的父亲$德里达还举了一个更为经典的例子!也就是卢梭在&忏悔录*中谈到的!用手淫代替做爱!奶妈代替亲生母亲!这些像是一条增补之链条$卢梭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异化#!并斥之为脱离自然状态的堕落$但另一方面!卢梭也谈到他懦弱的身体养成了手淫的恶习!害怕与女人真正的接触不能满足对方!而手淫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得到美的感受!而同时不必事先获得美人的同意$德里达大段引用了这段话!以说明置换或增补往往发生在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这个过程也发生了真与假之间的置换!它的结果一定是消除了真$换句话说!经过多少次置换!已经无法追溯到真!真变成了假!以至于使真与假之间的对立丧失了意义$一个虚拟的东西同时它也是真实的东西!就像我们上网时的感受一样$这种延异或增补性的精神状态或气质!是无法统一的差异!我说是精神分裂状态$精神分裂状态是一种横向精神因素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因素之间在正常的精神状态下并不发生关系$这些横向的精神因素也是以上提到的增补之链条!这个链条的要害是最终把没有联系的因素并列在一起$我把这种情形比喻为总是在别处!在异处!好象在说此!其实是说彼!没有血缘关系的关系!改变形态!移动位置等等$这个过程又像是翻译过程+一方面!翻译是可能的!意义是可以追溯到的!或者说!翻译的可能性证明了传统哲学将永远有效.另一方面!不损失原来意义要素的翻译又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是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置换或变形!把"狗#与"-9<#联系起来!并非唯一的可能性!因为还可以选用其他的英文词$做学问写文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所阅读的文本与所写出来的文本之间的变形$变形还可以是看得见的!即不仅局限在意义上的变形!比如我们以下将谈到德里达写的&马克思的幽灵们*被改编成话剧!这话剧把晦涩的解构活动表演出来$这些横向精神因素之间的联系与传统哲学中纵向因素之间的联系相比!是不透明的!有障碍的$反之!德里达批评的语音中心论就是透明的纵向因素之间的直接对应联系$像是所谓的深度思维!就是说!当我说话或表达时!声音就是思想意识!或者叫观念!声音与观念之间的连接是透明关系!德里达称作声音的直接在场$但是声音一旦变成了文字!它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就是不透明的!因为文字有形状$发音相同的词变成文字形状就不同!所以当我们用文字置换声音时!真正的差异或反叛就出现了$按照逻各斯的传统!观念性质的意义就是声音的直接在场$换句话说!语言上演的是观念性的意义!文字是不在场的东西$德里达说!这个不在场%缺失的东西不仅包括有形的文字!也包括一切表面上不真实在场!但是实际上不是死者!也并非想象物的东西!就像是一个可以改变形态的幽魂!这就是德里达所谓"马克思的幽灵们#的意思$幽灵既不是生者也不是死者!它是不在场的在场!而且在世界各地播撒!经历着上面说到的增补之链条!所以叫做"幽灵们#$用解构的道理!没有马克思!不仅因为马克思死了!而且因为专名"马克思#没有确切的指称$谁是卡尔-马克思,当我们指与恩格斯合写了&共产党宣言*的那个人时!这个人同时还意味着别的东西$这符合以上增补之链条的道理!在这个链条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同时身兼两个身份!即某一因素!一方面它是别的因素的意向目标.另一方面!它自己同时也意味着别的东西$用结构主义语言!一个因素同时既是能指又是所指$通俗讲!马克思是变形的!就像是在欧洲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增补之链条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不断的外在化!表面相连接的两个因素之间没有归属关系!没有模仿或派生关系$增补之链的运动当然与时间因素有关!但它是空间化了的时间$它注重的不是某一观念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而是在增补之链中形态或踪迹的形变$就像我以上说过的!意义总是在浙江学刊!!$$%年第#期别处!不是在自身之内而是在自身之外$不可以把这个增补之链想象为一个直线置换的过程!其实它更像是一件"织物#或者网络!或者像很多交叉的十字路口$叶秀山先生称德里达的解构是对意义的埋葬!我这里要补充一句!德里达埋葬的是我们习惯上所谓"表达#的意义!即纵向或深度思维的意义!但意义本身还存在!只是存在于增补之链或网络状态中$意义不是被"表达#出来!而是被形式化的东西"表演#出来$二我们在讨论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之前!还必须讨论德里达的上述增补之链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或者叫做"扬弃#之间的关系!因为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我这篇谈解构马克思的文章一直在回避直接面对马克思$为了讨论马克思!先得谈点别的!然后是关于"别的#的"别的#!就像我们说话写文章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间接宾语或引语!这个道理仍然是解构的$黑格尔的"扬弃#与德里达的"增补#有什么区别呢,增补是一种延异的效果!德里达说!凡是黑格尔的"扬弃#存在的地方!"延异#就不存在!因为"延异#是"扬弃#过程的中断$"扬弃#虽然有肯定与否定两种含义!但它与解构意义上的"增补#风马牛不相及!因为黑格尔的"扬弃#属于古典哲学概念等级对立体系!即在价值和逻辑上属于在两个对立概念中一个支配另一个的等级制度$当"扬弃#克服了原有的对立时!它又确立了新的对立$对立或对立统一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灵魂!它把差异规定为矛盾的潜在形式$这与德里达的"延异#绝对不同!因为当德里达把差异理解为"延异#活动时!指的并不是差异中潜伏着矛盾或概念的对立统一$换句话说!"延异#活动或者"增补#之链的效果不是不断同化的过程!而黑格尔的"扬弃#却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提升同化过程!直到一种本体,目的论性质的自身在场$德里达把西方哲学史与语音中心论%逻各斯中心论联系起来!与直线论和语义论联系起来$德里达认为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唯心主义#的!我们把这个词打上引号!以表示它与我们从前理解的唯心主义一词不同$德里达理解的"唯心主义#也包含从前理解的各种形式的唯物主义!当然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德里达为什么把这些称作"唯心主义#,因为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发现哲学史上的所有概念%对立%定义%推论都是"延异#活动的结果!并且主观地或者先验地在"延异#之前对世界做出武断的解释!而且是一种起支配地位的解释!是其他一切解释的解释$这样!德里达就重新划定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就是说!"解构#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唯物"主义#!也就是我标题所说的"别一种唯物主义#$德里达对我们以往理解的各种唯物主义形式有好感!特别是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好感$德里达从这些唯物主义中获得大量思想资源!但他同时认为以往的唯物主义属于语音中心主义!而后者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是被解构的对象$在德里达看来!以往的哲学文本是纯粹理论的%概念的%推论的活动!而不是"延异#的活动$换句话!"延异#活动不是可以被本质%意义%真理%意识%观念性等等所控制的活动$解构的文本是一种物质性质的实践活动!它超出了以往哲学话语的界限$同时!并不存在一种赤裸裸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本!任何文本都不是同质的!这也是德里达进行大量解构阅读的基础$总之!哲学史上的逻各斯中心话语!或者意识形态话语长期压制和禁止"唯物主义#的文本$具体到马克思!马克思的文本也是异质的!即其中逻各斯中心的话语压制文本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所以解构马克思就是批评马克思的唯心主义$关于如何阅读马克思!德里达给我们的忠告是"不要按照那从文本表层之下寻求终极所指的解别一种唯物&主义’+德里达如何&解构’马克思释学方法或诠释方法来解读这些文本$解读就是改变$#!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德里达这样阐述在"物质#一词上他与马克思的区别+"当且仅当物质在这一般结构中指的是根本的相异性33我的文章才能被认为是/唯物主义0的$#"显然!他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因为"物质#一词重新带有"逻各斯中心论#的价值而不具有根本的相异性!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对"物质#的解释是与现实%可感觉的在场%充盈的实体%内容%指称%事物%感觉经验主义等等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体现逻各斯中心话语的价值!即物质被重新当作一个"先验#所指$因此!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当成一个终极指称!或者是一个绝对"先于#任何语言活动的"客观实在#$换句话说!辩证唯物主义文本的意义早已在文本具体活动之前!被文本之外的"物质#这一终极指称规定好了$在德里达看来!"物质#一词既可以有逻各斯或形而上学的用法!也可以有"解构#的用法$只有脱离逻各斯话语!物质或唯物主义文本才具有根本的相异性!这实际上已经是他所谓的"延异#活动$就是说!"根本的相异性#就在于文字或文本"非观念#的外在性$所谓"非观念#即不受意识形态的控制!不以表达意识为目的$所谓"外在性#就是指具有"根本的相异性#的物质性$德里达说对"物质#的解构过程等于给"物质#一词标记两次+第一次让"物质#概念脱离逻各斯中心话语使它陷入的与精神的对立!使"物质#在这个对立之外.第二次使"物质#性质的活动成为一种"延异#活动$以往的唯物主义文本从来没有经历过延异活动!长期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话语的压制!一直采用着形而上学的说话方式$德里达说!"我不相信有任何/事实0能够让我们说+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矛盾和辩证法避开了形而上学的支配$##这与我们对马克思的评价格格不入!即辩证唯物主义取代了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里存在一个理解上的切入点和难点!正如我们以上提到的!德里达认为!"解构#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一词理解上的差别!在于"解构#认为"物质#有一种"根本的相异性#$我们可以重新回顾一下列宁对物质下的定义!难道列宁不是早就表明了物质对意识"根本的相异性#!即物质的独特属性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或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德里达坚持说!如果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最终以这种方式支配了列宁的哲学文本!那么它并不能使我相信它已与形而上学决裂$#$为什么呢,因为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话语体系中!"物质#概念"根本的相异性#还没有实现!还被逻各斯或形而上学话语所压制$这也导致马克思和列宁说的"辩证法#和"矛盾#概念仍然是一些旧名称!因为德里达这样说!"我并不相信!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可以立即将矛盾概念从它的思辨的%目的论的和未世学的视界中摆脱出来$#%这可能是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最基本评价$同时!像马克思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值得提取的"合理内核#一样!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同样有对德里达有用的东西!所谓德里达"解构#马克思!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文本内部置换出与马克思原来的愿望相反的东西!即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文字的力量与马克思思辨目的论性质的判断相背离!也就是马克思背叛了他自己$搞不清验明正身的马克思的同一身份到底是怎样的!也就是马克思自己增补自己$每一次谈论马克思!不论是来自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还是其他组织!或任何一个读过马克思书籍的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人!只要是在谈论马克思!都是在同一性身份之外重复马克思!是某种背离意义上的增补!是把引语当成自己的语言!就像卢梭说过的!是用奶妈置换亲妈$马克思批评黑格尔的文字与他的体系有矛盾!现在德里达说!马克思的文字与他自己的体系也有矛盾$德里达说!"解构#的置换工作就像列宁当年在&哲学笔记*中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列宁得出了与黑格尔完全相反的结果!列宁借助的是黑格尔的文字的力量!并产生了新的表达方式$这当然也是解构!因为它超出了黑!"#$%!德里达+&多重立场*!第*"%*!%)!%)!,)#%)#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 niversity2000年第3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总第134期) 后现代主义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杜小真(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教授、博士生导师)摘 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在法国存在主义衰败之际,对结构主义和现象学扬弃的结果。
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分析;解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
德里达的思想代表了法国激进反传统倾向,因而受到了许多责难与打击;但无论如何,他的冲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 结构主义;现象学;延异;解构我更愿意用激进结构主义来讨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
虽然美国人总喜欢把他归之于后现代思想家之列,其实,法国人很少提到 后现代 这个名称,尽管许多美国人讲的许多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都是法国人。
所以具体讨论德里达这个常被美国人称作后结构主义代表的哲学家的思想及其演变,可能会更有意义。
在具体讨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与之有关的法国当代哲学的一些背景情况,也就是二十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一、法国结构主义的发展:从符号到解构法国当代历史学家、著名学术评论家F.多斯(F.Dosse) 认为,在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近20年间,结构主义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这是因为结构主义是一种从科学中获取希望的严格方法,而且结构主义还是思想史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就是被称作 批评意识的重要时刻 的时期。
结构主义范式的胜利首先源于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的蓬勃高涨的结果。
这种高涨敢于冲撞老巴黎大学的学院式的专制禁锢,因为这种学院专制掌握着学术的合法性。
结构主义则表现着一种对抗,顺应了西方历史的一个特定时期,表现了寻求新的模式表达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否定、对 现代主义 的渴望的要求。
结构主义对于一切西方历史中受到压抑的东西部十分敏感。
所以在这个时期最先闪光是人类学和精神分析这两个学科就不是偶然的了。
这两个学科都注重西方历史中的无意识,明确意义的反面,被压抑者、不可理解物 这也是语言学成为科学研究先导并且为普遍社会科学指引方向的时刻。
结构主义为与旧习陈规斗争中的现代性旗帜,也成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幻灭中95许多 介入 知识分子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工具。
法国结构主义的开始是以萨特存在主义的光彩渐消隐没为标志的。
结构主义正式走上法国思想学术界舞台是在1962年。
文化人类学家列维 施特劳斯(L.Strauss)在 野性的思维 的最后一章 历史与辩证法 中,对萨特的 辩证理性 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引起轰动。
众所周知,当时在法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
1960年,萨特发表了 辩证理性批判 。
一位极有才华的、与萨特和施特劳斯这两位思想大师都有密交的青年人布翁(Pouillon)使施特劳斯知道了萨特的书,他甚至在施特劳斯的课堂上讲解了三次萨特的 辩证理性批判 。
可以说,布翁成了这二者相交互替的中介。
这两代人(这里主要指萨特和结构主义的一代)的不同与分歧是显而易见的。
究其原因可有以下几点:1.对语言的态度:萨特对于语言学持轻视态度,在 存在与虚无 中,他的意识主体哲学导致把语言学视为低级的科学,并避免使用它。
而结构主义者则相反,施特劳斯致力于赋予语言学模式一种优先的价值,以超越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关系中的困难。
迪尔凯姆说,应该把社会行为看作为物 而我们说:要把社会行为开作为词语 。
2.由此也产生了萨特对精神分析的轻视。
萨特的 自欺 、 主体的自由 很难与精神分析相合,精神分析被视作为糟糕的科学。
3. 介入 知识分子的危机:沿循法兰西人文传统的萨特一代的 介入 受到质疑。
知识分子不再能在任何 什么领域提出观点,而只应该在他的专门的领域起作用,知识分子的批评作用渐渐变得局限 。
正如巴朗狄叶(Blandier)所说: 结构主义诞生于战争结束12年之后。
然而,战争是在一个静止不动的世界中结束的。
1948年意味着的是再一次战争的威胁,与之对抗的是两种势力:其一鼓吹自由,另一则鼓吹平等。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否定历史 。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施特劳斯则尖锐地批评启蒙学者的普遍人性的主张。
福柯则更站在思辨和认识论的高度抨击了普遍主义: 我梦想对自明性和普遍性进行解构的知识分子 。
这个时期与萨特为代表的介入知识分子针锋相对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施特劳斯和宗教史学家杜梅泽尔(G. Dumezil)。
4.现象学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反主体说其实可以视为胡塞尔本人及梅洛 庞蒂的 主体间性 思想的一种奇特的发展。
而法国六十年代以来现象学研究复苏之时,现象学与解释学、批判理论、分析哲学、系统论、马克思主义都有对话,其中就包括结构主义。
利科就认为语言分析对现象学的改进是很有益的。
还有人认为,结构主义对现象学的人道主义的质疑可以促进现象学重新考虑其方法论,这有助于贯彻胡塞尔的彻底性精神。
此外,主体的相对化可以使 主体 本身也包括进现象学还原之中,从而使还原更加完全。
结构主义以充满批判精神的姿态成为六十年代法国思想舞台的中心。
所谓的 后现代 、 后结构主义 等实际上是与结构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其实, 后现代 的到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与时间性的关系更新。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失去了统治地位和对其他民族的模式地位作用的欧洲,出现了非历史的文化。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就受到了经济高度发展的年轻美国的现代意识的强烈冲击而产生严重的危机和矛盾。
许多人感叹欧洲的没落撼动了十九世纪进化论的基石。
而因为欧洲社会科学继承了启蒙时期思想,总是沉浸在一个向着胜利的理性指引的完美时代前进的激情之中,所以许多思想家的理论都是期待不断进步的完整社会图式。
96而这样的信念却碰到了欧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悲剧,冲击着人们不愿放弃的 欧洲中心论 。
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使欧洲对过去产生疑问,一种越来越彻底的悲观主义敲响了欧洲美好观念的丧钟。
其实,这是法国现代或所谓后现代的各种思想的真正原始的根源。
那就是产生了 现在 的膨胀:对过去的现时化,一种与历史性的新关系类型。
在这种关系中,现在不再被视为未来的先者,而是作为过去以系谱模式再循环的可能领域来思考的。
未来被消解了,伸展着的现在并不远离过去。
正如道莱斯(F.Torres)所说: 未来的差异不再从现在中寻找,而是要向后回溯、退后 。
马里翁(J.L.Marion)说: 新浪潮、日常生活中的广告更多地消解了所有未来相异性的机遇 。
正是在否认任何历史目的论、否认加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意义的基础,人们找回了我们丢失的这个世界的已经失去的美丽:那就是中世纪 被誉为与追寻根源相系的相异性的家园。
所以,正是在要对欧洲文化的位置进行质疑、去中心并对形而上学进行解构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人种学意识代替了历史意识。
西方以另外的方式对其反面进行考问,这另外的舞台是被其不在场所揭示的在场揭示的。
1967年,媒介已经把结构主义宣扬的沸沸扬扬,美国哲学界要 引进 法国结构主义的时候,德里达已宣称 结构主义之死 ,那实际上已经是结构主义激进化、解构主义的 散播 和 回溯 时代的开始。
德里达无疑是应被列入其中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位思想家。
二、从现象学起始的结构主义的激化1.精神限制的来源:60年代以来,许多人都喜欢谈论 哲学的终结 ,不少人都认为西方理性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哲学的终结 是从海德格尔那里借用的,但在应用中却显示了不同的方向:有些人想借此说:应该从理论转向行动(比如马克思主义者及萨特的拥护者们),而其他一些人则相对与古典哲学对哲学进行浪漫主义的批判(哲学介绍的是作为某一特定群体或特定时刻的表达或表象的东西)。
这样,海德格尔的味道就很少了,哲学的终结就相当于:哲学是西方种族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就是把一种事实上的形势作为合法建立起来的东西介绍出来的话语,把传统特权作为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东西介绍出来的话语。
理性,当它被作为 理性 (普照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阳光)被确定时,那它就成为了不义的、残暴的要求。
这种对哲学的有意识的考察与欧洲殖民统治的终结同时发生(阿尔及利亚战争在1962年结束)应该说不是巧合。
这样,哲学的批判把一种被扩展的理性主义的图表放在人们面前。
人们怀着一种解除殖民统治的意愿在说: 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
比如,哲学等于西方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等于统治阶级的话语,弗洛伊德注意等于性象征,反弗洛伊德注意等于男子支配的意识形态。
这个图表总是设定理性面前有一种前途的。
所以,德里达说: 我们只不过认为绝对的知是一种关闭,不然就是历史的终结 对于正在开始的东西来说,在绝对的知之外,还要求一些没有声音的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对过去的旧符号的记忆认识自身 。
但是,尽管人民可能把各种变化引入哲学,理性还是绝对的,因为它知道它有这个权利。
理性的秩序也是绝对的,因为 人们只有在反对它的时候才能召唤它,也只能在它之中反对它,在它固有的领地上,它只能让我们求助于计谋和策略。
由于只能在理性繁殖时在理性的内部活动,革命 反对理性的革命因而总是一种人们按内务部长的语言叫做97动乱的东西的有限制的广延 。
这样的两难就形成了德里达的出发点:说为的是什么都不说(或者,人们赞成无视于他们赞成的理性,或者人们通过很有情理的过程批判理性)。
但还有第三个可能性,那就是诡计(ruse):计谋与策略。
对待可怕的、残暴的主人,德里达选择了使用双重的游戏的可能:装作服从暴君的法律,而同时设置陷阱,使暴君的法律在其中不再能行使威力。
德里达的消解战略就是在归根结底不再有什么可说的时刻可能说话,这是使哲学造成的窘境归于失败的计谋。
不过,这些计谋必须建设,计算。
也就是说,要在哲学造成的两难窘境迫使说话的主体为理性、秩序说话的时刻,和主人由于陷阱而归于失败。
只能嘲弄自己专断本质的时刻之间,必须有一种无声的、潜在的思想导引着战略家。
在无声中,战略家想到了他不能说的和他不应该说的。
这就是说,真的不真的是真的(常常是假的),法律与专断没有区别。
这就涉及到一种决定性的精神限制。
只有这种精神限制造成了伪装话语与诚实话语之间的区别。
需要一种精神节制插在 说话的主体 和它的言语之间,还需要有一潜在的思想能超出任何语言,从不表达自己而躲避在主体头脑中的某一角落之中。
这也恰恰是德里达对勒维纳斯的批评所在:既然哲学语言无可救药地是黑格尔的,勒维纳斯只能在沉默中反对黑格尔的整体: 当勒维纳斯说反对黑格尔时,他只能是确认黑格尔,而且已经确认了他 。
2.语言学的现象学研究德里达最初的工作是从现象学开始的,他属于从现象学起步的一代。
他的理论来源应该追溯到胡塞尔的 几何学起源 一书。
德里达不同于萨特等人只关注经历、感知意识等,而是首先关注在内在观察水平上的对象性、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