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一章
家畜病理学
专科《家畜病理学》(课程代码02783)绪论兽医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一、病因学:包括外因和内因。
二、发病学1、疾病的发生:组织细胞的机制、体液机制、神经机制、分子机制。
2、疾病的发展: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疾病中的因果转化、病变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制约。
三、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当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压力突然解除时引起的充血)。
充血的病理变化为:体积轻度增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二、静脉性充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淤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和少毛的皮肤时,淤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左心衰竭常导致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常导致大循环淤血,如肝、脾等淤血。
(1)肺淤血:长期肺淤血时,肺泡腔内漏出的红细胞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内血红蛋白被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慢性肝淤血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称为槟榔肝。
家畜病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农业大学
家畜病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家畜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为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B: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C: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D:为基础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答案: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2.医学领域可称为最后诊断的是()。
A:病理学诊断 B:影像学诊断 C:临床诊断 D:病原学诊断答案:病理学诊断3.疾病的要素包括()。
A: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B:病因 C:病变 D:体温升高答案: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病因;病变4.家畜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包括()。
A:普通病理学 B:疾病病理学 C:系统病理学 D:实验动物病理学答案:普通病理学;疾病病理学;系统病理学5.家畜病理学可应用到生产实践做疾病诊断。
()A:错 B:对答案:对6.通过病理尸体剖检可明确组织和器官病变的性质与程度。
()A:错 B:对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动脉性充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组织器官重量增加 B: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C: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D:局部温度升高 E:局部呈暗红色答案: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2.构成血栓头部的主要成份是()。
A:中性粒细胞 B:血小板 C:纤维蛋白 D:红细胞 E:淋巴细胞答案:血小板3.脂肪性栓塞易发生于()。
A:出血时 B:输液时 C:分娩时 D:骨折时 E:静脉注射时答案:骨折时4.后腔静脉内的栓子会引起下列哪个部位的栓塞?()。
A:腔静脉属支 B:肺 C:门静脉属支 D:肾 E:脑答案:肺5.血栓由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
A:钙化 B:溶解 C:机化 D:吸收 E:再通答案:机化6.气体性栓塞常见于()。
A:静脉 B:动脉 C:右心 D:左心 E:肝脏答案:右心7.出血性梗死可发生于()。
A:肺 B:肾 C:脑 D:心 E:肝答案:肺8.动脉性充血常见于()。
A:血栓中 B:血肿内 C:肿瘤中 D:炎症的早期 E:梗死灶中答案:炎症的早期9.肝水肿时镜下的主要变化是()。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绪论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自稳调节发生紊乱.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2、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中,不同的器官、系统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如水肿脱水等。
3、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科学。
4、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1、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2、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3、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4、贫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缺血,又称局部贫血5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6、梗死: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7、发绀: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再动物的可视黏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二、单项选择1、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B )A.外出血B.出血C.内出血D.贫血2、局部组织血管中血液含量增多是(A )A.充血B.出血C.内出血D.血栓形成3、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病理现象是(B )A.充血B.淤血C.血肿D.血栓形成4、由于动脉血输入减少,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是(A )A.贫血B.淤血C.出血D.梗死5、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是(C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6、当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断流,组织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过程是(D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三、填空题1、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
death)
心跳,呼吸停止 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临床上可认为生命活动已经停止,但在一定 时间内组织和细胞仍维持微弱的代谢过程,此期 仍是生命的可逆阶段,有时采取一系列紧急抢救 措施可使其复活。
FOSHAN UNIVERSITY
⑵死亡过程
㈢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的特异症状出现。 ㈣转归期: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取 决于
疾病过程中损害和抗损害的斗争发展趋势。
FOSHAN UNIVERSITY
㈣疾病的转归(Outcome of disease)
完全康复
(Complete recovery)
康复(Rehabilitation)
一 潜伏期: 二 前驱期: 三 临床明显期: 四 转归期:
FOSHAN UNIVERSITY
四、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㈠潜伏期:从病因作用机体起到一般症状开始出现前称之。
此时从表面上看,机体仍似健康,还没有出现自觉和他觉 的疾病症状。
㈡前驱期:出现一般症状,如疲劳不适,食欲不振,头痛,
发热等,症状不明显也不固定。如机体的抗损害作用强, 疾病可不再发展。
FOSHAN UNIVERSITY
(原始病因)
(结果)
机械力
创伤失血
(发病学原因)
心输出量↓
(结果)
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心率↑
血管收缩
细胞缺氧
心收缩力↑ 良 性 循 环 微循环障碍 维持动脉血压 恢复 休克 死亡 恶 性 循 环
大失血时的因果交替示意图
FOSHAN UNIVERSITY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结局
㈣营养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
兽医病理学
第一章疾病的概念第一节概念一、疾病概念健康: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各器官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维持着正常的协调关系而机体与变化着的外界环境也保持着相对平衡。
即内外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褚多调节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故健康的动物应具备有强壮的身体素质,健全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稳态(homeostasis)是正常机体在多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各组织细胞及整体的功能与代谢保持相对稳定,称为稳态(自稳)。
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得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疾病概念(concept of disease)是关于疾病本质认识的概括。
它随人类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疾病本身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稳态破坏和代谢、机能、结构的损伤,是机体通过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生命过程。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总之,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互相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生产力下降。
症状是疾病所引起的患病动物主观感觉异常。
体征是兽医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动物机体上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社会行为异常是患病动物(患者)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发生异常。
衰老(senescence)是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机体维持内环境恒定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绪论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disease: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特点:○1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2完整的机体反应;○3一种矛盾斗争过程;○4生产力降低的一个标志。
依据病因分类: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殖而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寄生虫病:由各种寄生虫侵入体内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疾病。
3)普通病:由一般性的致病因素或非生物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依据病程长短分类:1)最急性型: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显著;2)急性型:起病急,病程短,3周以内,有急性而明显的临床症状;3)慢性型:起病缓慢,病程长,一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仅表现渐进性消瘦;4)亚急性型:介于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间。
病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
包括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先兆期)、明显期(临床经过期)、转归期(终结期)转归期三种形式:(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3)死亡死亡:○1频死期:一些重要机能高度失调,包括:A.呼吸时断时续或病理性呼吸B.心跳微弱C.中枢机能紊乱,括约肌松弛D.体温下降;○2临床死亡期(相对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但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一种可逆性死亡;○3生物学死亡(真死):脑组织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能复活,尸体逐渐出现尸僵、尸冷、尸腐、尸斑等死后变化。
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特点:○1选择性:动物的种属、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
○2损伤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损伤机体以及寄生虫通过机械性毒素夺取营养,引起过敏对机体产生损伤。
家畜病理诊断学
家畜病理诊断(兽医临床病理解剖学)绪论一、家畜病理诊断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家畜病理诊断是研究动物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并用实验室检验方法研究患病动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和体液的病理变化,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门应用学科。
不同疾病有各自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及其形态学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家畜病理诊断课程就是要阐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变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其对疾病防治的意义。
前期讲述了兽医病理学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和畜禽临床疾病的联系,家畜病理诊断课程对病理学教学内容起补充和完善作用。
二、家畜病理诊断课程的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动物疾病病理诊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1、动物疾病病理诊断:(1)诊断方法论(怎样建立诊断、深刻认识病理损伤与症状、检验诊断回归临床论、追查病因论、个体诊断如何升华为群体诊断);如何搜集辨认病理剖检信息(主要器官的生理解剖要点、死征的识别、重要脏器病变识别)(2)猪病病理诊断、禽病病理诊断主要介绍畜禽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即病原经何途径侵入动物机体,主要侵害哪些组织,如何导致组织器官的病变)和畜禽疾病的特征病变(疾病所表现病变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病变形态),突出病理诊断。
2、兽医病理诊断技术:主要内容为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以及病理生化检验。
(1)病理尸体剖检:任何一种疾病都会在动物体内形成相应的损伤,而这些损伤就是导致动物发病和死亡的原因。
在一个动物群体中所发生的患病动物死亡,一定要进行尸体剖检,因为在这个死亡动物身上它能表现出某些传染病的特征。
我们根据死亡动物病理变化所做出相应的诊断,可对动物群体进行针对性的紧急接种或药物防制, 使这种疫病在潜伏期中的群体里得到控制。
在现代化养殖业中, 兽医工作应着重于对感染动物群体进行预防, 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已发病的动物治疗上。
在病理尸体剖检诊断中不同疾病会表现不同的病理反应,所以在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群体中,它可以在同一个患病体中清晰的分列出混合感染的种类、性质,这样才可以针对性的、有效的加以控制。
兽医病理学相关资料概要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不仅收视率低,而且不能重来。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ation)一、概念: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兽医病理学是:桥梁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目的:诊断、研究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
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docx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岀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岀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兽医病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兽医病理学的概念、地位和内容一、兽医病理学的概念名词解释:病理变化:患病机体所呈现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如炎症、淤血、血栓形成、发热等发病机制:即发病学。
在原始病因和条件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
二、兽医病理学的地位1、桥梁作用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诊断疾病的金标准①疾病时形态结构、代谢和机能都发生变化;②形态结构的变化出现较晚,且具有特异性,故可以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③许多疾病的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诊断●一级诊断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
直接观测:器官、组织和细胞病变特征(做出诊断)特点: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他诊断分析诊断:病史、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影像诊断:超声波、X射线、CT、核磁共振(做出诊断)特点:均没有病理诊断直观、客观和准确。
三、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①基础病理学:主要阐述疾病过程中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②系统病理学:在基础病理学的基础上分系统阐述各疾病的特殊规律。
③疾病病理学:在基础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的基础上分原因阐述各种特殊疾病的特殊规律。
第二节动物疾病的概念及其特点一、疾病的概念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自身稳定调节状态紊乱,动物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动物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生产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下降。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2.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疾病的始终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4.疾病是异常的生命活动5.生产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是其特点第三节病因学外因(Extrinsic cause)1、生物性因素:细菌(bacterium)、病毒(virus)、支原体(mycoplasma)、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螺旋体(spirochete)、霉菌(mould) 致病特点:<1>选择性: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一章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一章1、疾病概论一、正常机体具有的特征⒈各器官系统机能活动协调。
⒉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而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机体以上协调和平衡能力被破坏,导致:致病因素对机体损伤,机体对抗致病因素的抗损伤的复杂的斗争过程。
疾病: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表现为机体代谢、形态的变化,畜体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二、致病因素与抗病因素致病因素:(一)生物性因素病原性微生物(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霉菌)寄生虫(原虫、蠕虫)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潜伏期,有一定规律的病程,一定器官特异性病变,有传染性。
㈡物理因素:是疾病的启动因素。
机械力(创伤、震荡、骨折、脱臼、内源性肿瘤、包囊压迫)与力强度、力性质及力作用的部位、范围、持续时间有关。
热射病:高温高湿对全身的作用,日射病:脑的温度升高引起(波长600-1000nm的红外线可穿透颅骨)光照病:动物体内有光感物质,如卟啉、荧光素、伊红、叶绿素存在,则机体对普通光线感受过敏,引起皮肤疹块和坏死(感光过敏症)。
电流(电击伤),光线(电光性眼炎),声波(噪音性耳聋),电离辐射(放射病),大气压(高山反应、潜水病),温度(烧伤、冻伤)㈢化学因素:强酸,强碱,毒物中毒(氯,CO、SO2、有机磷农药),超剂量药物。
取决于毒物的性质,进入部位、溶解度、浓度以及动物年龄、种类、性别、营养状况、管理水平和个体反应性。
㈣营养性因素:营养↑→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营养↓→营养不良如:抗体↓ 蛋白质↓→吞噬↓吞噬活性↓→易得感染 VitB1缺乏→脚气病;VitD缺乏→佝偻病;缺碘→甲状腺肿㈤应激性因素:转群、疫苗注射、打耳号、拥挤。
㈥遗传因素⑴直接遗传:遗传物质改变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愚型,血友病,色盲。
⑵遗传易感性:指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才发生相应的疾病,如蚕豆病(G-6-PD 缺乏),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兽医病理学(详解)
(2)部屏障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肝脏、肾脏、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3.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动物的体质特征和对各种刺激物的反应性,此外,遗传物质的改变可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
隐睾、色盲、血友病、呆小病等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揭示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
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
三、容基础病理症状病理器官和系统病理疾病病理
①疾病论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④炎症⑤肿瘤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第二节缺血(ischemia)
1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端血液流入量减少,静脉端血液流出量正常,使局部血液含量减少的病理现象。
2原因:动脉痉挛,动脉受阻或狭窄,动脉受压
3病变:体积变小,组织显示出固有色彩(皮肤、粘膜-苍白;肺-灰白;肝-褐色),局部温度下降,功能低下。
4影响:与动脉狭窄的程度,动脉闭塞的速度,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关
(二)因
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即感受性,另一方面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即抵抗力。
1.机体的反应性
反应性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能以比较恒定的样式发生反应的特性。
绝大多数病因是通过改变机体的反应性而发挥作用的。
机体的反应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家畜病理学第一章
肺水肿(pulmonary edema)是由于肺内组
织液生成过多,液体由肺间质进入肺泡腔引
起肺间质和肺泡内液体集聚的现象。 肺水肿 常见于左心衰竭、肾衰竭和肺部感染等。 肉眼:体积较正常大2-3倍,切开时有粉红色 泡沫状液体流出。 光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 满伊红色水肿液。
第 一 章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C、凝血因子的缺乏
二、病理变化(如图)
第 一 章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一)大体变化
1、内出血
淤点 淤斑 淤线 血肿 积血
(二)组织学变化
2、外出血 呕血
咳血
血尿 衄血 血便 血崩
第 一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章 1、结局 血 A、出血量少,完全吸收 液 循 B、出血量较大时,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 环 C、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形成血肿 障 碍
1、血栓形成的过程(如图)
2、血栓的类型(如图)
(1)白色血栓 (3)混合血栓 (2)红色血栓 (4)微血栓
第 一 章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2、机化 (如图) 3、钙化
四、对机体的影响
1、阻止出血 4、心瓣膜变形
2、阻塞血管
3、栓塞
5、出血
第三节
第 一 章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三)脑水肿 脑组织内液体含量增多并引起脑组织体积增加。见于 脑炎。 (四)实质器官水肿 肝脏、心脏、肾脏等实质器官发生水肿时,因组织结 构致密肉眼不易观察,只在镜检时才能发现。 (五)浆膜腔积水
四、水肿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1、器官功能障碍 2、组织营养障碍 3、再生能力减弱
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兽医病理学 ppt课件
兽医病理学 PPT课件
21
二 变性
变性是指机体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内或间质中出 现某种异常物质聚积或正常物质过多。
(一)颗粒变性:是指蛋白质代谢障碍引起细胞肿大, 胞浆出现蛋白质颗粒的病变。常见于一些急性疾病病理 过程,如急性传染病,化学物质中毒和高热、缺氧等场 合。病变好发生于实质器官(肾、心、肝)。特点是病 变细胞肿大,严重的细胞破裂,胞浆内充满细小的蛋白 颗粒。器官则体积肿大,质度脆弱,土灰黄色,结构不 清。
第一节 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一.动脉性充血 由于小动脉的扩张局部组织内动脉血的 灌注量增多引起的充血,简称充血。
(一)原因
1.生理功能性:运动、饮食后等
2.神经反射性:人害羞时
3.代偿性:中小动脉兽阻医病塞理等学 PPT课件
7
4.病理性:最常见的原因是局部组织受各种理化因素和 生物因素的刺激。
(二)病理变化
(2)脂肪坏死 常见于脂肪组织外伤。
3、坏疽 大块组织坏死后,受腐败菌的作用,变成黑色 的病变。
(1)干性坏疽 发生在动脉闭塞而静脉仍畅通的情况 下,多见于四肢、耳壳、尾根等,坏死组织分界明显。
(2)湿性坏疽 发生在动脉闭塞又伴有静脉血回流受 阻的情况下,坏死组织肿胀、恶臭、呈深蓝、绿或黑色, 界限不清。
(一)炎性水肿
(二)非炎性水肿
1、淤血性水肿
2、肾性水肿
3、营养不良性水肿
渗出液是炎性水肿液,混浊、易凝固、蛋白含量4%以 上,密度1.018以上;漏出液是非炎性水肿液,透明、不凝 固 、蛋白含量3%以下,密度1.006~1.015
(三)水肿的病理变化
1、皮肤水肿:肿胀明显,呈苍白色,组织缺乏弹性,
7. 红色血栓(静脉血)
兽医病理学
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 过热
❖ 热型: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发热的持续时间以及体温升高的水平不一 定相同,将机体的体温变化按一定时间记录下来,绘制成曲线图。
➢ 稽留热:指高温持续不退,且一昼夜间变化范围不超过1℃。 ➢ 弛张热:体温持续在较高水平,但一昼夜间的波动范围较大,超过1℃以上。 ➢ 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出现,其特点是体温骤升后,又
骤降到常温或低于常温,间隔一段时间后,又骤升、骤降,如此反复。
➢ 回归热:与间歇热相似,但无热期和发热期间隔时间较长,如经过数日持续 发热后,转入一段时间的常温期,然后又重复交替。
少→胃黏膜出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 应激对免疫的抑制:糖皮素引起免疫器官萎缩,周围淋巴C减少。 ➢ 猪应激综合症:临症:体温↑,呼吸困难,肌肉震颤,严重的酸中毒,甚至
致死;造成背肌、腿肌坏死、PSE和DFD肉(用氟烷检验)。
三、应激与畜牧业生产
❖ 热应激:高渗性脱水;新生犊抗体↓;鸡产蛋↓、死亡。
白细胞致热原与细菌内毒素在致热方面的主要区别
项目 来源 活性成分
分子量
耐热性 机体耐受力 种属特异性
白细胞致热原
单核C、中白C、组织巨噬C等 蛋白质 (1-2)×104D,能透过血脑屏障
低(70℃,20分钟即可灭活) 无 无
细菌内毒素
G-菌的胞壁成分 脂多糖
(1-2)×106D,正常情况不能透过血脑屏 障 高(160℃,干热2小时才能灭活) 有
GH ↑ β-内啡肽↑
催乳素↑
垂体 ACT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疾病概论
一、正常机体具有的特征
⒈各器官系统机能活动协调。
⒉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而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机体以上协调和平衡能力被破坏,导致:
致病因素对机体损伤,机体对抗致病因素的抗损伤的复杂的斗争过程。
疾病: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表现为机体代谢、形态的变化,畜体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二、致病因素与抗病因素
致病因素:(一)生物性因素
病原性微生物(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霉菌)寄生虫(原虫、蠕虫)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潜伏期,有一定规律的病程,一定器官特异性病变,有传染性。
㈡物理因素:是疾病的启动因素。
机械力(创伤、震荡、骨折、脱臼、内源性肿瘤、包囊压迫)与力强度、力性质及力作用的部位、范围、持续时间有关。
热射病:高温高湿对全身的作用,
日射病:脑的温度升高引起(波长600-1000nm的红外线可穿透颅骨)
光照病:动物体内有光感物质,如卟啉、荧光素、伊红、叶绿素存在,则机体对普通光线感受过敏,引起皮肤疹块和坏死(感光过敏症)。
电流(电击伤),光线(电光性眼炎),声波(噪音性耳聋),电离辐射(放射病),大气压(高山反应、潜水病),温度(烧伤、冻伤)
㈢化学因素:强酸,强碱,毒物中毒(氯,CO、SO2、有机磷农药),超剂量药物。
取决于毒物的性质,进入部位、溶解度、浓度以及动物年龄、种类、性别、营养状况、管理水平和个体反应性。
㈣营养性因素:营养↑→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营养不良
如:抗体↓蛋白质↓→吞噬↓吞噬活性↓→易得感染
VitB1缺乏→脚气病;VitD缺乏→佝偻病;缺碘→甲状腺肿
㈤应激性因素:转群、疫苗注射、打耳号、拥挤。
㈥遗传因素⑴直接遗传:遗传物质改变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愚型,血友病,色盲。
⑵遗传易感性:指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才发生相应的疾病,如蚕豆病(G-6-PD 缺乏),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㈦先天因素:能损害发育胎儿的化学物质,药物及病毒,可致胎儿畸形或缺陷。
㈧免疫因素:⑴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⑵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⑶免疫缺陷病:易发生感染和恶性肿瘤。
抗病因素:(一)屏障机能(皮肤角质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二)吞噬和杀灭作用(各种吞噬细胞、溶酶体等)
(三)解毒机能(肝脏和肾脏使有毒物质转化后排出体外)
(四)排除机能(呕吐、腹泻、咳嗽、泌尿)
(五)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机体在抗病因素功能障碍的条件下,致病因素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者致病因素单方面过于剧烈亦可导致疾病。
三、发病学:疾病发生机理与发生发展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
(1) 组织机制: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组织器官或在进入体内后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或组
织(如CCl4引起肝脏坏死,猪瘟病毒引起微血管内皮损伤等)
(2) 体液机制:体液量变质变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失血>30%失血性休克;酸碱中毒、高血钾)
(3) 神经机制:a.神经反射:呕吐、腹泻引起水盐、酸碱平衡障碍。
b.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如破伤风、脑炎等。
(4)活性酶(如氰根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Fe3+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核酸变异(遗传病)与免疫分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结构或数量改变,进而引起疾病。
㈡疾病发展的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如腹泻(图)疾病发展过程就是损伤和抗损伤这一对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2)因果转化:如失血(图)
(3)主次矛盾转化:如大面积烧伤后,休克、毒血症、继发感染、全身衰竭等常为疾病不同阶段的主导环节。
(4)局部与整体:局部病变对全身产生影响,全身机能状态对局部病变产生影响。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疾病的分期
㈠潜伏期:从病因作用机体起到一般症状开始出现前。
此时从表面上看,机体仍似健康,还没有出现自觉和他觉的疾病症状。
猪瘟7-10d 猪口蹄疫1-2d 猪丹毒3-5d
㈡前驱期:最初症状出现至主要症状出现时止。
即表现为临床一般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头痛,发热等,症状不明显也不固定。
如机体的抗损伤作用强,疾病可不再发展。
㈢症状明显期:疾病的特异症状或主要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阶段,此时机体内外平衡失调,生产力明显降低(或丧失)。
㈣转归期: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
更取决于疾病过程中损害和抗损害的斗争发展趋势。
①损伤<抗损伤恢复健康;②损伤≈抗损伤迁延不愈;③损伤>抗损伤死亡疾病转归
⒈完全康复(痊愈):病因消除,症状和体征消失,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完全恢复,生产机能完全恢复。
⒉不完全康复(不完全痊愈):病因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机能和形态改变未能完全恢复,只有通过代偿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旦增加机能负担,可因代偿失调而使疾病的再现,如心瓣膜病代偿期。
⒊死亡:生命活动的终止。
(即机体生命活动和生命特征消失的一种生物学过程。
)
传统概念:呼吸和心跳停止,各种反映消失。
传统把死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⑴濒死期(临终状态):大脑功能(脑干以上)明显抑制,各系统机能明显减弱,心跳呼吸极度微弱,此期长者1-2天,短者数分钟,猝死者无明显的濒死期。
⑵临床死亡期:神经抑制波及延脑,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反射消失。
但组织内仍进和着微弱的代谢,此期持续6─8分钟。
濒死期短或在低温条件下可维持较长时间。
此期仍是生命的可逆阶段,还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抢救措施,猝死病人更应抢救,常有复活的可能。
⑶生物学死亡期:死亡的不可逆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它器官系统的代谢和功能相继停止,并逐渐出现尸冷、尸僵、尸斑,最后尸体腐败。
脑死亡: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包括大脑皮层功能和脑干各部分功能的丧失。
脑死亡一旦确立,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作为判断死亡和终止抢救的界线。
也为器官移植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根据。
判断脑死亡依据:
⑴自主呼吸停止;⑵不可逆性深昏迷或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⑶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⑷瞳孔散大、固定。
⑸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⑹脑血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