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合集下载

家畜病理学

家畜病理学

专科《家畜病理学》(课程代码02783)绪论兽医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一、病因学:包括外因和内因。

二、发病学1、疾病的发生:组织细胞的机制、体液机制、神经机制、分子机制。

2、疾病的发展: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疾病中的因果转化、病变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制约。

三、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当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压力突然解除时引起的充血)。

充血的病理变化为:体积轻度增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二、静脉性充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淤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和少毛的皮肤时,淤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左心衰竭常导致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常导致大循环淤血,如肝、脾等淤血。

(1)肺淤血:长期肺淤血时,肺泡腔内漏出的红细胞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内血红蛋白被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慢性肝淤血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称为槟榔肝。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根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纲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热、功能障碍或组机结构破坏时,机名词解释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能细胞分裂增瘴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豢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姐织或器官中的Jb1.量增多,称为修脉性充血,倚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豚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变性:指细胞或间房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加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盥税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痴: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葬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痛: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新生物。

15、发焦:致皓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16、水肿:由于水盐代期障碍使体液在组饮间隙内存积过多,称为水肿.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减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19、代书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雏素性心包炎时,沿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雒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这样的心脏称之。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炎症重点

兽医病理学炎症重点

炎症: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防御性反应。

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过程的综合。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炎症的原因(致炎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机械性因子。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炎性介质: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释放或在体液中产生的,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

可分为外源性炎症介质和内源性炎症介质。

内源性包括细胞源性和体液源性。

作用: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具有趋化作用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炎症分类:依据炎症局部的病变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变质性炎:特征是炎灶组织细胞变质性变化明显,而炎症的渗出和增生现象轻微,眼观同变性和坏死,镜检实质细胞呈变质性变化。

常发于各种实质器官。

渗出性炎: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变形和增生轻微的一类炎症。

根据渗出物的性质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和卡他性炎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渗出物中蛋白质含量为3~5%,主要是血浆中的白蛋白,球蛋白较少,并有一定量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

常发于疏松结缔组织。

炎灶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其被覆上皮常见变性坏死脱落。

浆液积于体腔内或弥漫浸润于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少量不同类型的炎性细胞浸润。

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

光镜下HE染色呈大量红染得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状或片状间隙中有中性粒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和坏死的细胞碎屑。

纤维素性炎可分为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

浮膜性炎常发于粘膜、浆膜和肺脏。

特征是沈楚德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在炎灶表面,易于剥离,剥离后被覆上皮一般仍保留,组织损伤较轻。

固膜性炎: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常见于黏膜,特征是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组织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黏膜组织便形成溃疡。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绪论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自稳调节发生紊乱.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2、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中,不同的器官、系统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如水肿脱水等。

3、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科学。

4、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1、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2、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3、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4、贫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缺血,又称局部贫血5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6、梗死: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7、发绀: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再动物的可视黏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二、单项选择1、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B )A.外出血B.出血C.内出血D.贫血2、局部组织血管中血液含量增多是(A )A.充血B.出血C.内出血D.血栓形成3、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病理现象是(B )A.充血B.淤血C.血肿D.血栓形成4、由于动脉血输入减少,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是(A )A.贫血B.淤血C.出血D.梗死5、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是(C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6、当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断流,组织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过程是(D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三、填空题1、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家畜病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8.实质器官脂肪变性的眼观病理变化?萎缩时心冠状沟脂肪和肾脏周围脂肪的剖检病变?
答:1.变性器官眼观肿大、表面光滑、黄红色或灰黄色,质地脆软,触之有油腻感。 2.脂肪组织被灰黄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胶样物质所取代,即表现为脂肪组织的浆液性萎缩。
9.影响再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
10.创伤愈合的种类及特点如何?
49.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50.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51.机化;是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
52.炎症: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53.炎症介质: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99.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阻塞所引起的黄疸。
100.尸僵:动物死后10-24小时时,从头部-后肢逐渐僵硬。
101.尸斑:坠积性淤血。
二、简答题
1.皮肤局部发生充血的病理变化?
答: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色泽鲜红,在活体充血部位的温度升高,充血组织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血液,
19.休克: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0.细胞与组织损伤:指致病因素引起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态结构异常,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1.变性: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96.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或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巩膜、黏膜、皮肤以及骨膜、浆膜和实质器官黄染的病理过程。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机体的屏障机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的,当机体的屏障机构遭到破坏或其功能发生障碍时,即可使机体防御能力下降而发病,机体的屏障机构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外部屏障:主要由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皮下组织以及骨骼和肌肉等组成。

内部屏障:各种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肝脏、肝肾、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包括:组织性蔓延、血道性蔓延和淋巴道性蔓延以及神经性蔓延。

第二章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病理变化:发生充血的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技能增强,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增高使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休克指由于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不足而引起的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细胞损伤以致严重危及生命活动的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皮温下降。

兽医病理学-炎症PPT课件

兽医病理学-炎症PPT课件


2020年10月2日
21
5. 炎性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物质
两个来源 :细胞和血浆
血管活性胺: 组织胺、5HT 花生四稀酸(膜磷脂)产物
环氧化酶 前列腺素/PG 脂质氧化酶 白细胞三烯/LT 白细胞产物:O2-、H2O2、OH+ 溶酶体组分
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
败血

血小板激活因子
一氧化氮
神经肽 P物质 激肽系统
2
一、炎症的原因
1.外源性致炎因子
生物性因子 物理性因子 化学性因子
败血 2.内源性致炎因子

肿瘤 自身免疫病 尿酸盐沉积
2020年10月2日
3
二、机体对炎症的反应类型
强反应性炎(变态反应性炎)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湿疹等。
弱反应性炎
免疫低下或免疫良好的群体和个体。
败血 症
正常反应性炎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2020年10月2日
22
炎症介质的作用 :
(1)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
败血

(2)趋化作用/化学趋向性
(3) 损伤组织
2020年10月2日
23
1、浆液性炎:
® 原因;理化因素,口蹄疫、鸡痘等 ® 多发器官:皮肤、肺脏、浆膜腔、肺脏 ® 病理变化:肉鸡腹水,肺脏水肿、皮肤
水泡等。
(inflammation)
2020年10月2日
1
第一节 炎症概述
概念
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
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从组织损伤开始到组织修
败血 症
复为止的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主要
表现为组织损伤、血管反应、细胞增生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5章炎症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5章炎症

1.炎症的概念炎症是机体在致病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它是机体全身反应在局部的表现,其局部临床症状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其基本病理过程为变质、渗出、增生。

2.炎症的原因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抗原性因素3.炎症介质概念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者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种类按照来源分为:细胞源性炎性介质:由机体多种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等)生成或释放的炎性介质血浆源性炎性介质:由血浆内的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激肽形成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炎症介质.4.炎症介质的特点来源广泛,作用复杂;微量、高效,类似酶的特性;作用于炎症不同的阶段,各个方面;炎症介质的产生、发生效应、失活受到机体的调控。

5.组织损伤—变质概念炎区内细胞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的过程。

原因和机制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炎区内物质代谢障碍炎区内血液循环障碍炎灶内细胞组织的变性、坏死产物刺激病理变化1.代谢机能变化分解代谢加强,氧化不全产物蓄积;炎灶内pH值降低,渗透压升高;2.形态学表现细胞变性、坏死。

6.血管反应—渗出)概念炎症时血液中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透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进入炎区的现象。

7. 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对机体有重要防御作用:稀释毒素和炎症病理产物;带来抗体、补体、营养,杀灭病原体;限制病灶发展。

对机体也有不利的作用:可引起机体的各种机能障碍,如支气管炎、肺炎影响呼吸功能;脑膜脑炎影响神经功能;心包炎影响心功能。

8.白细胞的游出.概念白细胞的游出(渗出):在炎症过程中,伴随着局部血流组织减慢及血浆成分的不断渗出,白细胞也主动通过微血管壁进入炎区内,这种现象称为白细胞的游出(渗出)。

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的炎性细胞在炎区内聚集,称作炎性细胞浸润。

9.吞噬作用白细胞渗出至炎区,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各种异物及坏死崩解产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吞噬的过程:粘附:摄入:“吞噬体”,“吞噬溶酶体”消化:溶酶体的酶解作用和吞噬细胞代谢产物的作用10.炎性细胞的种类及作用中性粒细胞:运动能力强,吞噬细菌、小组织碎片、抗原抗体复合物。

兽医病理学PPT: 炎症

兽医病理学PPT: 炎症
趋化因子的作用是有特异性的,有些吸引粒细 胞而不吸引单核细胞,有些则相反,少数可同 时吸引两种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主要是细菌产物、C3a、 C5a和白三烯B4等。
[引自:(德)U-N.里德等主编,武忠弼主译.里德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渗 出
炎症过程中,随着血流变慢和血管壁 通透性升高,血液的液体成分可通过微 静脉和毛细血管进入到组织内,这种现 象称为渗出。 液体成分的渗出:血浆成分 有形成分的渗出:WBC、RBC等
炎症局部组织肿胀的原因及病理基础。
渗出液:血浆成分的渗出→炎性渗 出液,炎性水肿.
炎性细胞:渗出到血管外的细胞如 WBC、RBC等
炎性渗出物:渗出液+炎性细胞
渗出为重要的抗损伤过程,是多种炎症介 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充血、血管壁通 透性升高的基础上发生பைடு நூலகம்发展的。
3. 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
对机体有重要防御作用: 稀释毒素和炎症病理产物; 带来抗体、补体、营养,杀灭病原体; 限制病灶发展。
3.功能变化 功能降低至完全丧失。
二、血管反应—渗出
(一)概念
炎症时血液中液体成分和 细胞成分,透过小静脉和毛 细血管进入炎区的现象。
(二)渗出的过程
1. 血管反应: 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短期收缩后 扩张,血流加快 炎性充血; 而后,血流减慢 淤血。 炎症早期组织发红的基础。 炎性充血对机体的意义?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4.痛(dolor) 主要是由炎症介质、钾离子和 氢离子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5.机能障碍(loss of function) 上述临诊表现 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1.发热 致热原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 其代谢产物,组织细胞的坏死崩解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等)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兽医病理学重要复习名词解释

兽医病理学重要复习名词解释

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的脾组织与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的。

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家畜病理学——基本知识 龙继豪

家畜病理学——基本知识   龙继豪

家畜病理学基础知识一、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按充血发生的机理,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类。

生理性充血见于生理情况下,当器官组织和机能活动加强时,如采食后的胃肠道充血,运动时肌肉的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是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如炎症早期的充血,就是动脉性充血。

2、病理变化:充血时,由于局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的含血量增多,血流速度加快,血液中富含氧气,因此,充血的组织,器官色泽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体积肿大,血管博动明显,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二、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1、原因:淤血按其原因不同可分为局部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

局部性淤血的原因:主要由于局部静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所致。

全身性淤血的原因:主要由于心脏机能障碍或肺循环障碍。

2、病理变化:淤血时,各级静脉(特别是小静脉)毛细血管或细动脉因血液回流障碍而扩张,其中充满血液。

静脉的回流不畅,必然妨碍动脉血的灌注,从而使局部动脉血液的含量减少:同时因血流缓慢,又使血氧过多地消耗,因而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多,血管内充满着紫黑色的血液,使局部组织呈蓝紫色,称为发绀。

三、局部贫血是指由于动脉管腔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所造成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1、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动脉痉挛性:这种局部贫血是指中、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因缩血管神经兴奋而发生强力收缩,造成管腔持续性狭窄,导致血液流入减少,乃至完全停止所引起的贫血。

寒冷、外伤、疼痛等均可引起局部动脉痉挛。

(2)动脉阻塞性:由于中、小动脉管壁增厚(慢性小动脉炎、小动脉硬化)或血管内腔被某些异物(血栓)所阻塞引起其内腔狭窄或闭塞所致。

(3)动脉压迫性:这是由于血管壁受某种外力压迫而引起的局部贫血。

如肿瘤、异物、积液等。

2、病理变化:局部贫血组织,因缺血之故,所以暴露出组织所固有的色彩。

执业兽医炎症知识点总结

执业兽医炎症知识点总结

执业兽医炎症知识点总结一、概述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是一种自身保护性的生理过程。

炎症的主要特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兽医常常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炎症,了解炎症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执业兽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执业兽医炎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二、炎症的类型1.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的一种迅速发生和短暂的过程。

其主要特征包括局部充血、渗出和组织变性。

在动物的临床表现中,急性炎症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红色和热感。

执业兽医需要重点关注急性炎症的处理和治疗,以减轻动物的痛苦和加快康复进程。

2.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炎症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过程,常常由于反复的刺激或者局部炎症的持续存在所引起。

慢性炎症的特点是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在动物的临床表现中,慢性炎症可能表现为持续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执业兽医需要对慢性炎症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治疗,以避免对动物造成长期的伤害。

三、炎症的原因1.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感染是引起动物炎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性炎症在兽医诊疗中是比较常见的,执业兽医需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感染性炎症的种类,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损伤创伤、外伤或化学刺激等外部因素也是引起动物炎症的常见原因。

执业兽医需要在处理这类情况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减少炎症对动物的伤害。

3. 过敏反应动物可能对某些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炎症。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

执业兽医需要对动物进行过敏原的排查和诊断,以确定对应的过敏炎症的治疗方法。

四、炎症的症状1. 红肿炎症局部的充血和水肿会导致局部红肿的出现。

执业兽医需要在临床诊断时,仔细观察动物炎症部位的红肿情况,以确定炎症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

2. 疼痛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神经刺激会导致局部疼痛的出现。

执业兽医需要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对症状的询问,来判断动物的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

兽医课件-炎症

兽医课件-炎症
意义:能加强机体的物质代谢,促进抗 体形成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机能。
(二)白细胞增多 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时,以中性粒细胞
增多为主。 过敏性炎症或寄生虫性炎症时,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 慢性炎症和病毒性炎症则多见淋巴细胞增
多。
随病程的发展,如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总 数及白细胞分类比例逐渐趋于正常,预后好。
炎症
【学习目标】
掌握炎症的概念和基本病变化过程,局 部症状和全身性病理反应,分类及其特征; 了解炎症的经过和结局。能识别炎症的局部 病理变化和判断炎症全身性病理反应,通过 炎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识别炎症的类型。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和原因
一、炎症的概念 机体对致炎因素的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
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二、炎症的原因 凡能引起组织损伤的致病因素都可以成
为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因素 2.物理性因素 3.化学性因素 4.某些抗原性因素
第二节 炎症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炎症局部表现 1.红:是炎区局部充血所致。初期鲜红、
后期暗红。 2.肿:渗出形成炎性水肿所致。以后则
有细胞增生。
3.热:由于局部充血、物质代谢增强、 局部产热增多所致。
(图片6-19、6-20、6-21、6-22)
鸭瘟时,在食道黏膜上形成的纤维素性 固膜性炎等。 (图片6-23)
结局: 纤维素性炎一般常急性经过或亚急性经 过,结局主要取决于组织坏死的程度。
有时浆膜面上的纤维素因机化使浆膜肥厚 或与相邻器官发生粘连,肺泡内纤维素被结缔 组织取代可引起肺组织的肉变。(图片6-24)
(图片6-11、6-12、6-13、6-14、6-15)
2、肺脏的纤维素性炎:因发展阶段不同 可呈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变实变硬如肝脏,称 为肝变。

动物炎症

动物炎症

第一讲炎症(inflammation)❿概念: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的刺激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反应,外科炎症也不例外。

一、炎症的原因❿生物学因素❿机械性因素❿物理性因素❿化学性因素二、炎症的临床症状❿局部临床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红(rubor):是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热(calor):动脉血液供应充足,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炎区内产热增多;肿(tumor):是局部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强,血液成分渗出引起;痛(dolor):渗出物压迫,炎症介质(组织分解和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神经末稍,炎区内渗出物压迫牵引,引起疼痛;机能障碍(loss of function)❿局部炎症可引起全身性反应:T ↑, R加快、精神、食欲等变化;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其他器官机能改变,特异性抗体产生,实质器官变化。

第二节炎症的分类及特点➢一、炎症的时间长短分类❿急性炎症:20天以内。

❿亚急性炎症:21—60天。

❿慢性炎症:60天以上。

(一)急性炎症的特点❿1、致病因素强烈。

❿2、病程短,急剧。

❿3、红、肿、热、痛、机能障碍都很明显。

❿4、渗出物多,以浆液为主,中性白细胞的成分多。

在一般情况下,第3~4天炎症达最高峰,7天后逐渐减轻。

(二)亚急性炎症的特点❿1、致病因素比较缓和或由急性炎症转变。

❿2、病程较长,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❿3、渗出物中出现大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三)慢性炎症的特点❿1、致病因素的刺激比较弱,不易消除。

❿2、病程长。

❿3、红、热、痛不明显,但有肿胀。

➢二、渗出物的性状分类❿(一)浆液性炎症❿(二)纤维素性炎症❿(三)化脓性感染第三节炎症的诊断和治疗➢一、炎症的诊断◆——是否有炎症?◆——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判断炎症的性质和轻重?➢二、炎症的治疗(重点)❿(一)除去致炎因素❿(二)炎症治疗的基本方法(重点)❿1、冷疗2、温热疗法3、烧烙疗法4、自家血液疗法❿ 5.封闭疗法6.消炎镇痛疗法❿7.激素疗法8.刺激剂疗法❿9.钙制剂疗法10、抗菌素疗法❿―是以冷水为治疗主体,以温度剌激作为基本的作用因子对炎症进行治疗和预防的一种方法。

病理学重点——炎症

病理学重点——炎症

病理学重点——炎症第四章炎症(Inflammation)第一节概述一、炎症的概念1、炎症的定义: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一种防御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2、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局部反应: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全身反应:发热、末梢血白细胞升高。

3、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防御作用和损伤作用共存。

二、炎症的原因:1、物理性因子2、化学性因子3、生物性因子4、坏死组织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第二节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

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1、血流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增加(1)内皮细胞收缩(2)内皮细胞损伤(3)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3、渗出液的作用:局部炎症性水肿有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炎症后期,纤维网架可成为修复支架,并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如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

4、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1)白细胞边集(2)白细胞粘着(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4)白细胞的局部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5、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组胺和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NO及神经肽。

动物病理学3

动物病理学3

类型:
(1)脓肿 是组织内发生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充满脓液 的腔。 (2)蜂窝织炎 是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大量 嗜中性粒细胞在较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中弥 漫浸润,使得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例如:链球菌
(3)表面化脓与积脓 是指浆膜或粘膜组织的 化脓性炎。
表面化脓:例如化脓性脑膜脑炎、化脓性支气 管炎。 积脓:常发生在有囊腔的组织内,如膀胱、输 卵管、胆囊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增 生
增生(proliferation):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炎区 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的现象。
刺激 致炎因子 组织崩解产物
生长因 子释放
细胞 增生
实质细胞增生 间质细胞增生
修复损伤组织
功能
具有防御组织
巨 噬 细 胞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一、按病程分类
超急性炎症(peracute inflammation) 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 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 亚急性炎症(subacute inflammation)
二、按局部基本病变分类
变质性炎症(alterative inflammation) 渗出性炎症(exudative inflammation) 增生性炎症(proliferative inflammation)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动物炎症

动物炎症

第一讲炎症(inflammation)❿概念: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的刺激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反应,外科炎症也不例外。

一、炎症的原因❿生物学因素❿机械性因素❿物理性因素❿化学性因素二、炎症的临床症状❿局部临床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红(rubor):是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热(calor):动脉血液供应充足,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炎区内产热增多;肿(tumor):是局部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强,血液成分渗出引起;痛(dolor):渗出物压迫,炎症介质(组织分解和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神经末稍,炎区内渗出物压迫牵引,引起疼痛;机能障碍(loss of function)❿局部炎症可引起全身性反应:T ↑, R加快、精神、食欲等变化;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其他器官机能改变,特异性抗体产生,实质器官变化。

第二节炎症的分类及特点➢一、炎症的时间长短分类❿急性炎症:20天以内。

❿亚急性炎症:21—60天。

❿慢性炎症:60天以上。

(一)急性炎症的特点❿1、致病因素强烈。

❿2、病程短,急剧。

❿3、红、肿、热、痛、机能障碍都很明显。

❿4、渗出物多,以浆液为主,中性白细胞的成分多。

在一般情况下,第3~4天炎症达最高峰,7天后逐渐减轻。

(二)亚急性炎症的特点❿1、致病因素比较缓和或由急性炎症转变。

❿2、病程较长,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❿3、渗出物中出现大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三)慢性炎症的特点❿1、致病因素的刺激比较弱,不易消除。

❿2、病程长。

❿3、红、热、痛不明显,但有肿胀。

➢二、渗出物的性状分类❿(一)浆液性炎症❿(二)纤维素性炎症❿(三)化脓性感染第三节炎症的诊断和治疗➢一、炎症的诊断◆——是否有炎症?◆——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判断炎症的性质和轻重?➢二、炎症的治疗(重点)❿(一)除去致炎因素❿(二)炎症治疗的基本方法(重点)❿1、冷疗2、温热疗法3、烧烙疗法4、自家血液疗法❿ 5.封闭疗法6.消炎镇痛疗法❿7.激素疗法8.刺激剂疗法❿9.钙制剂疗法10、抗菌素疗法❿―是以冷水为治疗主体,以温度剌激作为基本的作用因子对炎症进行治疗和预防的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炎症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

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命名法:器官名称+“炎”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图)一、炎症的原因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

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

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一)、变质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⑵组织内渗透压↑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炎症介质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

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⒉血液成分的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⑴液体渗出机理:A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

B 组织渗透压升高:在炎症局部由于动脉性充血转变为淤血,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崩解,离子浓度升高,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分子浓度升高,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

⑵细胞渗出机理A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游出:充血→淤血+通透性↑→WBC壁立→阿米巴样运动→WBC游出B 趋化作用:游出血管的WBC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

阳性趋化物(或趋化因子)C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达炎症灶之后,吞噬和消化病原以及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动物体的吞噬细胞主要有小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两种。

吞噬异物的过程基本相同,包括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降解三个阶段。

⑴有利: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减轻损害。

②带来抗体,补体等杀菌物质和营养物质。

③渗出的纤维素,有利于WBC吞噬和组织修复。

④渗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体产生免疫①渗出液太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

②纤维机化,引起粘连。

(三)、增生:致炎因子崩解产物理化因子WBC崩解物—产生—促生长物质—刺激—巨噬细胞血管内皮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增生⒈增生成分: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炎症细胞)⑵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纤维母细胞)⑶原有组织(如肝细胞,上皮细胞)⒉增生的作用:⑴使炎症局限化;⑵参与组织修复;⑶为炎区细胞浸润提供来源三种病理变化相互关系(图)三、临床表现(一)、局部表现⒈红:局部充血⒉肿:⑴充血;⑵渗出(炎性水肿,炎细胞浸润);⑶组织细胞变性肿胀;⑷组织细胞增生⒊热:⑴动脉性充血;⑵代谢↑,产热↑;⒋痛:⑴代谢↑→H+、k+→刺激神经末梢;⑵炎症介质刺激;⑶局部肿胀,组织张力↑,压迫神经末梢⒌功能障碍: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 ⑵渗出物压迫、阻塞;⑶局部疼痛(二)、全身反应1、发热:致热原是指所有能引起动物发热的刺激物。

外源性致热原主要有细菌毒素、病毒、寄生虫等,内源性致热原主要有前列腺素E、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

↗粒细胞→内源性致热原致炎因子体温中枢→产热↑+散热↓→体温↑↑↘外源性致热原有利:⑴代谢↑,抗体↑;⑵吞噬细胞数量↑,功能↑;⑶肝解毒机能↑;⑷是疾病的信号有害:⑴体温过高,脑细胞变性;⑵发热过久,体力消耗,抵抗力↓2、白细胞变化(15~20 × 109/L):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⑴中性粒细胞↑:提示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感染严重时,出现核“左移”,胞浆出现毒性颗粒;⑵淋巴细胞↑:慢性炎症和病毒感染⑶嗜酸性细胞↑:过敏性炎或寄生虫感染⒋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炎症时,血清中增多的非抗体物质统称为血清急性期反应物。

主要由吞噬细胞、肝细胞合成分泌。

包括淋巴细胞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等。

5、实质器官病变:心、肝、肾、脑等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

四、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按病程分类㈠急性炎症特点如下:①、病程短,<1个月;②、起病急,症状明显;③、病变以变质、渗出为主,渗出为中性粒细胞为主;④、发展迅速⒈变质性炎:是指炎灶内组织和细胞的变质(变性、坏死)性变化很突出,而渗出和增生过程很弱的一类炎症,多见于中毒、重症感染。

例如:变质性肝炎和变质性心肌炎。

附:变质性肝炎:兔出血症患兔的肝脏,眼观肝脏体积肿大、变黄、粗糙易碎。

光镜下肝淤血,肝细胞普遍肿胀,其中绝大部分肝细胞已经坏死,窦状隙内白细胞增多,细胞坏死表现为散在凝固性坏死(胞浆伊红浓染,胞核浓缩或破裂,有些形成嗜酸性小体,与周围肝细胞分离)或小灶状溶解坏死(局部肝细胞在气球样变基础上,细胞核溶解消失,仅留下细胞膜残影)。

变质性心肌炎:标本是口蹄疫患犊的心脏,在心肌的表面和切面上散布着黄白色、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斑块与条纹状坏死性炎灶。

镜检可见炎灶内心肌纤维染色浓淡不一,其中有数量不等的炎细胞浸润。

放大可见蜡样坏死的心肌纤维肌浆均质红染,肌核浓缩或溶解消失而坏死的心肌纤维肌浆均质红染,肌核浓缩或溶解消失;进而坏死的心肌纤维溶解为形态各异的碎块或已消失。

其中浸润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还有少量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坏死的心肌纤维上有蓝染的粉末样钙盐沉积――营养不良性钙化。

⒉渗出性炎:是指发炎组织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和轻微增生过程的一类炎症。

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不同,渗出性炎又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出血性炎和卡他性炎症。

⑴浆液性炎症:是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的炎症,其病因主要是因病原微生物。

①渗出成分:浆液(血清)含白蛋白多,纤维蛋白WBC少②部位:皮肤(烧伤)、粘膜(感冒)、浆膜(积液)③病程:急性或亚急性④后果:吸收消散,大量积液可影响功能⑵纤维素性炎症以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所致。

根据发炎组织受损伤程度不同分为浮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和固膜性炎(纤维素性坏死性炎)两种。

①渗出成分:大量纤维蛋白渗出(主因通透性↑↑)②部位:粘膜(喉型传支﹑鸡痘假膜性炎);浆膜(绒毛心);肺(大叶性肺炎)③病程:急性或亚急性④后果:少量可溶解吸收,假膜脱落可形成溃疡,机化可引起粘连浮膜性炎:是指组织坏死性变化比较轻微的纤维素性炎。

常发生于浆膜、粘膜和肺脏。

固膜性炎:指伴有比较严重粘膜组织坏死的纤维素性炎,故又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如弥漫性固膜性肠炎和局灶性固膜性肠炎。

⑶化脓性炎症:①概念: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②特点:Ⅰ、多由化脓菌引起;Ⅱ、有脓液形成;Ⅲ、脓液成分:坏死组织、脓细胞、细菌和浆液等。

Ⅳ、化脓:中性白细胞崩解后释放蛋白溶解酶,将炎症灶内坏死组织溶解液化过程。

③分类:Ⅰ、表面化脓性炎症和积脓A、表面化脓:指发生于粘膜或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如化脓性子宫炎,尿道炎。

B、积脓:指体腔或管腔内有脓性渗出物积留,如输卵管积脓。

Ⅱ、蜂窝织炎A、细菌:溶血性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B、病变部位:疏松组织(皮下,筋膜,肌间)C、病变特点: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炎症不易局限,范围广,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全身中毒症状重且明显。

概念: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A、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

B、部位:皮下、肺、肾、肝、脑等器官。

C、特点:中性白细胞集中浸润,炎症局限,界清,形成充满脓液的脓腔。

脓肿破溃可形成溃疡、窦道或瘘管。

⑷出血性炎症:因血管壁严重损伤,通透性明显升高,有红细胞漏出的炎症。

常见于传染病(如猪瘟病毒所引起的出血性淋巴结炎、钩端螺旋体病、炭疽)和恶性肿瘤等。

⑸卡他性炎症概述:发生在粘膜,不引起组织破坏,轻度渗出性炎症。

部位: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分类:浆液性卡他(感冒初期流鼻涕);粘液性卡他(肠炎);脓性卡他(化脓性支气管炎);⒊增生性炎:指以细胞增生过程占优势,而变质和渗出性变化比较轻微的一类炎症。

常见的是由某些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增生性炎,如结核性增生性胸膜炎和副结核性增生性肠炎等。

增生性炎多为慢性,但也有急性的,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㈡慢性炎症特点:⒈病程长,>6个月;⒉起病缓慢,症状较缓和;⒊病变以增生为主,渗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⒋抵抗力↓,可急性发作。

(1)、一般慢性炎症:特点:⑴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增生;⑵被覆上皮、腺上皮和实质细胞增生;⑶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2)、肉芽肿性炎:1)、感染性肉芽肿:由生物病原体引起,如结核性肉芽肿、风湿性肉芽肿等。

2)、异物肉芽肿:病变以异物为中心,围以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形成结节状病灶。

如外科缝线、滑石粉等。

按病理变化分类㈠变质性炎症㈡渗出性炎症㈢增生性炎症五、炎症的结局㈠痊愈⒈完全痊愈:1)病原消灭;2)坏死组织和渗出物溶解、吸收;3)完全性再生,完全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⒉不完全痊愈:由肉芽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瘢痕组织,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㈡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彻底,致炎因子持续或反复作用于机体。

㈢蔓延扩散⒈局部蔓延:炎区病原微生物沿组织间隙或自然腔道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

如支气管炎可扩散引起肺炎,输尿管炎扩散引起肾盂肾炎等。

⒉淋巴道扩散:病原微生物经组织间隙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引流至局部淋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