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泌尿系统病理学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泌尿系统病理学

1.肾炎类型: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肾小球性肾炎;以间质损害为主的疾病,间质性肾炎;以化脓性病变为主的疾病,肾盂肾炎。

2.肾小球性肾炎指原发于肾小球,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

始于肾小球,后波及肾球囊,最后累及肾小管及间质。

病因及机理某些传染病(猪丹毒,猪瘟,马传贫,马鼻疽)时,常伴发肾小球性肾炎。

从感染到发生肾小球肾炎的间隔需要1-3周,发生变态反应性致敏所需的时间——肾小球性肾炎的变态反应性本质。

机理:近年来研究证实,肾炎的发生机理有两种:1、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性肾炎:绝大多数(90%以上)肾小球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所致。

2、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此型肾炎较少见。

发生是由于机体内产生抗自身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作用而致病的。

病理变化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肾小球性肾炎,分述如下:3、急性肾小球性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常发生于急性感染之后,病程较短。

病变主要在血管球及肾球囊内。

有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变化。

眼观:肾体积轻度肿大,充血,质地柔软,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潮红。

皮质部略增厚,纹理不清。

若有出血,表面和切面散布针尖状大小的红点。

镜下: 1)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肿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渗出,肾小球血细胞成分明显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充满小球囊。

2)囊腔内有时还有白细胞,红细胞,浆液。

病变严重时,毛细血管腔内可有血栓形成。

3)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或脂变,肾小管扩张,内有透明或细胞管型,肾间质轻度水肿,出血,肾小球周围间质少量中性白细胞浸润。

4、亚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介于急性与慢性肾炎之间病理类型。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或环状体。

眼观:肾脏肿胀,柔软,色泽苍白或灰黄“大白肾”之称,表面光滑,可能有散在出血点,皮质增宽,与髓质分界清楚,病变为弥漫性。

镜检:1)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增生的细胞肿大,多角形或菱形,淡染,堆积成层,被复于肾小球的尿极,呈新月型(新月体);或呈环形(环状体);2)增生的上皮细胞间可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或纤维素样渗出物,增生的上皮细胞间纤维组织逐渐增加,形成“纤维性新月体”;5、慢性肾小球性肾炎发病迟缓,病程长,症状常不明显。

家畜病理学 试卷资料整理 精简版

家畜病理学   试卷资料整理 精简版

1、肉芽组织的功能主要有:抵抗感染、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保护创面、填补组织缺损。

2、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变质、渗出、增生。

3、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粘膜、肺、浆膜。

4、常见的良性肿瘤有:软骨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

5、单纯性淋巴结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淋巴结肿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呈粉红色或红色。

6、急性肾小球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体积轻度肿大、质地柔软、充血。

7、病毒性脑炎的病变特点是:血管性脑炎神经细胞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噬神经细胞现象、。

8、禽巴氏杆菌病急性病理变化是:心外膜尤其是冠状沟和纵状沟附近呈喷洒状出血、肝脏表面和切面有许多针尖大小坏死灶、肺高度淤血、水肿。

1、槟榔肝:肝淤血时,肝脏切面肝小叶中心淤血部呈暗红色,周边脂肪变性呈黄红色,似重要槟榔的花纹,故称之为槟榔肝。

2、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在间质细胞或细胞内出现的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物质,可被伊红或酸性复红染成鲜红色。

3、卡他性炎:粘膜或浆膜表层轻微的急性渗出性炎,叫卡他性炎。

10、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11、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使血浆、皮肤、黏膜、虹膜、等黄染的一种病理变化称为黄疸。

12、骨性骨痂:指纤维性骨痂中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积聚在细胞之间,并由梭形细胞变成多突起骨细胞的过程。

13、内生性致热原: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性致热原、14、发绀:瘀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缓慢,血氧消耗,结果还原的血红蛋白增多,在可视粘膜和少毛浅色皮肤上所呈现的暗红或蓝颜色,临床上称为发绀。

14、坏死:坏死是指活体上局部组织细胞发生死亡,功能全部丧失,同时形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

坏死的类型有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

其中凝固性坏死又包括蜡样坏死、干酪样坏死和脂肪坏死。

18、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发生动脉阻塞时,因侧支血管细而小,梗死形成时从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少,梗死区呈灰白色,称为贫血性梗死。

兽医病理学资料

兽医病理学资料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得原因、发病机理与患病机体所呈现得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得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得基本规律,为疾病得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得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

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与出血等变化。

充血就是机体得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得代谢、机能与抗病能力增强。

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得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与器官中血流量增多。

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4、胸腔与肺脏得疾病病理变化:淤血得组织与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得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得局部温度降低镜检:淤血得组织内小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得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与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结局与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得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

淤血得组织与器官机能与代谢都发生障碍。

长期淤血得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与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就是淤血得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

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又称局部贫血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对机体得主要影响:短暂轻度得缺血,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组织得机能;长期严重得缺血引起组织细胞变性甚至就是死亡;当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而动脉血管得侧支循环难以建立时常引起梗死。

家畜病理学复习习题集(1)

家畜病理学复习习题集(1)

填空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6.DIC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7、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淤血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缺血是指动脉官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的病理现象。

4、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分别是(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和血流不规则。

(3)血液凝固性增高5、梗死是指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发生坏死的病理过程。

6、梗死根据颜色变化,可分为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7、栓塞是指血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8、出血是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9、出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10.休克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跳加速、脉搏细弱、可视粘膜苍白、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四)1、只在细胞内部出现的变性是指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

2、在细胞内或间质均可出现的变性是透明变性。

3、仅在细胞外出现的变性是淀粉样变性。

4、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5、坏死细胞核的病变主要是核浓缩、核破碎、核溶解。

6、坏死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四种类型。

7、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的调控下的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8、细胞凋亡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是形成凋亡小体。

9、颗粒变性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10、脂肪变性多发生于肝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肾脏细胞。

(五)1、适应是、、和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机体的屏障机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的,当机体的屏障机构遭到破坏或其功能发生障碍时,即可使机体防御能力下降而发病,机体的屏障机构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外部屏障:主要由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皮下组织以及骨骼和肌肉等组成。

内部屏障:各种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肝脏、肝肾、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包括:组织性蔓延、血道性蔓延和淋巴道性蔓延以及神经性蔓延。

第二章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病理变化:发生充血的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技能增强,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增高使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休克指由于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不足而引起的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细胞损伤以致严重危及生命活动的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皮温下降。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兽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师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兽医病理学的分类1. 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等内容。

2.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动物种类或特定疾病的病理学,如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肿瘤学等。

三、兽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1.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

2.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机制。

3. 病理化学: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代谢紊乱。

4. 病理形态学: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形态学变化,包括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

5. 病理诊断学:根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6. 病理预后学:研究疾病的预后和预后因素,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四、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的观察,进行病理学诊断。

2. 组织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3. 细胞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细胞标本的涂片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4.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免疫染色,检测特定抗原的表达,帮助确定病理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DNA、RNA等分子的检测,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

五、兽医病理学的应用1. 疾病诊断: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兽医师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 疫病监测:通过对疫区动物的病理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 养殖业发展:通过对养殖动物的病理学研究,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4. 药物研发: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霉形体传染病病理●目的和要求1.掌握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病理变化特征。

2.熟悉霉形体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第一节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是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有独特的咳嗽和喘气症状,所以也称喘气病。

其病变特征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猪肺炎霉形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圆形或类圆形。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和喘气,咳出的飞沫和痰液使与之接触的健康猪发生感染。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主要侵害支气管上皮细胞,若侵入粘膜下淋巴间隙,沿淋巴道进入淋巴结则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继发感染型和隐性型四种,其中的慢性型病变最具代表性,其剖检特征为融合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外观肺脏呈气肿状态,心叶、尖叶上见融合成片的肺炎灶。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镜检呈间质性肺炎形象,肺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炎。

第二节败血霉形体感染●败血霉形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是由败血霉形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剖检特征为气囊炎、上呼吸道及邻近窦粘膜炎、眼炎和关节炎。

临床表现流泪、流鼻涕和喷嚏。

如鸡败血霉形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理–鸡败血霉形体,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球形或卵圆形。

病鸡和病愈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道感染,有时也可以经消化道感染。

–病原进入呼吸道后,首先入侵鼻腔粘膜,随后扩散到眶下窦、气管、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引起受侵组织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鸡败血霉形体感染●气囊炎,前胸及后胸气囊肥厚,囊腔内蓄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检见气囊表面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机化,导致气囊肥厚。

●鼻炎,鼻腔分泌物阻塞鼻孔,出现开口呼吸。

家畜病理复习题

家畜病理复习题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家畜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变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充血: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充血)3.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血充血(淤血或被动性淤血)4.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

眼观急性肝淤血时,肝脏肿大,呈暗紫色,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

镜检见肝小叶中央静脉、窦状隙以及叶下静脉扩张,充满血液。

5.槟榔肝: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明显处呈暗红色,而变性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榔花纹,故称此变化的肝脏为“槟榔肝”。

6.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7.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8.梗死:由于动脉血液断流,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9.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10.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称为出血。

11.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12.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创伤愈合:组织器官受机械性损害所造成的组织伤损,由其周围的健康组织进行增生、修复的过程,称为创伤愈合。

13.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脾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14.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的脾组织与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1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病理性的死亡称为坏死。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

根据临床和剖检特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约24个血清型,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主要是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外界环境和带菌猪自体感染。

–外源传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入侵机体,病原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强,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如果病原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原只在局部组织器官繁殖,如局限在皮肤血管引起皮肤疹块病变;●病原也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某一部位,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理变化–急性型猪丹毒–亚急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脏器的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

●脾脏高度肿大,切面隆起呈三角形,为典型的急性炎性脾肿;肾脏肿大变性,表面密布细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有不同程度出血;●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在胃底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实质器官淤血、变性。

亚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皮肤疹块,多见于颈部与背部,疹块大小不等,多数为一致的紫红色,有的边缘紫红中心苍白。

慢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心房面附着较大的菜花样赘生物,是丹毒性溃疡性心内膜炎继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机化的形象);多发性关节炎(外观关节肿胀,剖开可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增长)。

慢性型猪丹毒●皮肤坏死(肢体皮肤坏死,继发坏疽并已开始腐离;耳翼边缘皮肤坏死并继发干性坏死并继发干性坏疽)。

第六节放线杆菌病(actinocbacillus disease)●放线杆菌病是由放线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见于猪,特别是4-8周龄的猪多发。

●病原和发病机理–病原为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以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播,病菌引入肺脏繁殖,引起肺胸膜炎,入血后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过程。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docx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docx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岀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岀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兽医病理学资料

兽医病理学资料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的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

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

充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机能和抗病能力增强。

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的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和器官中血流量增多。

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病理变化:淤血的组织和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的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的局部温度降低镜检:淤血的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的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和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结局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的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

淤血的组织和器官机能和代谢都发生障碍。

长期淤血的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是淤血的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

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又称局部贫血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短暂轻度的缺血,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组织的机能;长期严重的缺血引起组织细胞变性甚至是死亡;当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而动脉血管的侧支循环难以建立时常引起梗死。

家畜病理学78—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78—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目的和要求1. 掌握口蹄疫、狂犬病、猪瘟、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白血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病毒性肝炎和兔出血症的病变特征,并能根据其病变特征进行病理诊断。

2.了解痘症、猪水疱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绵羊进行性肺炎、绵羊肺腺瘤病、痒病、马传染性贫血、鸡包涵体肝炎、鸡马立克氏病、鸡喉气管炎、禽脑脊髓炎等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3.熟悉上述各种疾病的病原特性和发病机理。

●痘症(pox diseases)是由痘病毒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也易感,其剖检特征是在皮肤、某些粘膜和内脏器官形成痘疹。

本节介绍绵羊痘、猪痘和鸡痘。

●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家畜中最严重的一种,所有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羔羊感染后死亡率最高。

●病因和发病机理–绵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

病羊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病毒侵入体内经淋巴进入局部淋巴结,在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到血液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通过血液到皮肤、脾、淋巴结、肺、肾和消化道粘膜。

在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坏死,侵入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

●病理变化病变好发于皮肤的少毛区,引起皮肤痘疹,同时也可引起皮下脂肪痘疹、粘膜痘疹和内脏痘疹。

皮肤痘疹●皮肤痘疹一般有明显的发展过程,初期出现红斑,然后形成丘疹,最后结痂。

●绵羊痘皮肤痘疹丘疹期;镜检丘疹区表皮显著增厚,棘细胞明显增生,水泡变性甚至细胞破裂;放大可见棘细胞高度水泡变性、气球样变,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真皮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皮肤痘疹后期结痂。

皮下脂肪组织痘疹●皮下脂肪组织中见散在分布的痘疹。

内脏痘疹●内脏器官痘疹以肺脏痘疹为多见,肺胸膜下密布大小不一、灰白色稍隆起的痘疹,有些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疹块。

镜检见痘疹区肺泡实变,血管与支气管周围炎;●放大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壁上衬以增生的立方形Ⅱ型细胞。

●由猪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发生皮肤痘疹;主要侵犯幼猪和架子猪,也可经胎盘感染发生于新生仔猪。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8章 心血管系统病理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8章 心血管系统病理

1.心内膜炎概念:心脏内膜的炎症分类据发生部位:瓣膜性心内膜炎心壁性心内膜炎腱索性心内膜炎乳头肌性心内膜炎据病变特点:疣性心内膜炎溃疡性心内膜炎2.疣状心内膜炎定义:心瓣膜轻微损伤和出现疣状赘生物为特征的炎症。

主要原因:细菌感染机理:抗原抗体反应—免疫性损伤病理变化眼观:心瓣膜增厚,无光泽,附着黄白色、细颗粒样赘生物,易剥离。

后可发展,变硬,变大,不易剥离,灰白色。

3.溃疡性心内膜炎定义:心瓣膜损伤较严重,炎症侵及瓣膜深层,发生明显坏死为特征的炎症,亦称败血性心内膜炎。

原因:主要为毒力较强的化脓菌感染机理:强毒性化脓性细菌感染----菌血症心瓣膜内皮损伤------溃疡性心内膜炎;瓣膜心内膜炎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病理变化眼观:初期为浑浊的淡黄色小斑点融合成表面粗糙的坏死灶脓性分解形成溃疡。

(溃疡处可形成菜花状物,周边有炎性反应)进一步向深发展导致穿孔。

后期机化形成结节状物。

镜检:瓣膜坏死,固有结构消失,坏死灶周边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

表面为纤维蛋白,血小板形成的血栓,其中混有崩解的组织碎片与细菌团块。

4.心肌炎概念: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

动物原发的少见,多为伴发代谢病、传染病、变态反应等。

二、分类:按部位和性质差异分实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炎化脓性心肌炎5.实质性心肌炎定义:心肌纤维的实质性变化为主,间质内可见渗出和增生的炎症。

原因和机理细菌性传染病(巴氏杆菌,猪丹毒,链球菌病等)中毒性疾病(砷,磷,有机汞等)病毒感染(口蹄疫),有亲心肌的特性,可以直接损伤破坏心肌细胞。

眼观:心脏扩张,心肌变淡,质地变软,无光泽,心脏表面散在多发性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或条纹状病灶。

镜检:心肌纤维变性(颗粒变性或脂变),坏死,肌浆变成均质红色玻璃样物。

可发生断裂和崩解。

间质内毛细血管充血,出血,浆液渗出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多。

6.间质性心肌炎定义:以心肌间质渗出,增生性变化占优势,心肌变质性变化相对较轻的炎症。

家畜病理学复习题

家畜病理学复习题

家畜病理学复习题一、家畜病理学实验习题1.显示了各种器官颗粒变性的共同形态特征。

2.如何诊断脂肪变性、水泡变性和糖原沉积。

3、如何眼观诊断类淀粉沉着?如何在切片中鉴别铁色素胆色素和脂褐素?4、血栓和梗死是怎样形成的?5.结果表明,肉芽组织、组织和囊肿的形成本质上是由形态学引起的。

6.简述炎性细胞成分和液体成分的主要功能。

7、根据那些组织学变化来诊断变质性、渗出性和增生性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的组织学特征是什么?8.通过实践观察,您认为诊断良性和恶性肿瘤应该使用哪些特征?9.贫血的原因和病原体的形态变化(红细胞、造血器官和实质器官的变化)。

10.描述心内膜炎{瓣膜病}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1.描述各种类型肺炎的形态学(眼部和显微镜)特征。

12.描述肝炎和肝硬化的形态学特征。

13.描述各种类型肾炎的形态学特征。

14.描述非化脓性脑炎的组织学特征。

15、试述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组织、维生素d缺乏和缺钙时骨组织、硒和维生素e缺乏时肌肉组织、缺铜时神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16.描述了仔猪败血症和败血症、巴氏杆菌病、副伤寒、绵羊肠毒血症和绵羊链球菌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17、结核(肺、浆膜、淋巴结)、马鼻疽(肺、鼻中膈淋巴结)、牛放线菌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18.描述了猪支原体肺炎、猪瘟、新城疫和鸡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19、试述鸡马立克氏病、各型马传染性贫血、绵羊肺腺瘤病与慢性进行肺炎的病理学特征。

二、家畜病理学理论练习绪论一、简述1.学习家畜病理学的正确学习方法?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1.疾病2。

诱因3。

外因4。

身体反应性5。

遗传因子6。

最严重的疾病7。

急性8型。

慢性病9。

传染病10。

寄生虫病11。

常见病12。

遗传病13.免疫性疾病14.潜伏期15.临床明显期16.转归期17.康复(recovery)18.完全康复19..不完全康复20.死亡(dead)21.濒死期22.生物学死亡期23.亚急性型24.前驱期二、简述1.该病的特点是什么?2.疾病的外因和内因是什么?分类是什么?3.机械性致病因素及其致病作用的特点?4.什么是物理性致病因素及其主要致病特点?5.什么是化学性致病因素及其主要特点?6.什么是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主要致病特点?7.什么是疾病的潜伏期及其特点?8.疾病的前驱期及其特点?9.临床明显期及其特点?10.简要描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第二章水代谢障碍一、名词释义1.水肿2.有效滤过压3.脱水4.高渗性脱水5.低渗性脱水6.等渗性脱水二、简述题1.导致组织液循环障碍的常见因素有哪些?2.*为什么我们会在体内保留水分和钠?3.渗出液和渗出液的区别是什么?4.高渗性脱水的原因是什么?5.高渗性脱水的治疗原则?6.低渗性脱水的治疗原则?7.等渗性脱水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原则?三、综述题1.皮肤病理变化、粘膜水肿和浆膜腔积液?2.实质器官水肿的微观变化?3.水肿对身体有何影响?第四章酸碱平衡失调一、名词释义1、酸碱平衡失调,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二、问答1.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什么?2.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代谢性酸中毒对身体的影响?第五章缺氧一、名词释义1、缺氧2、血氧饱和度3、血氧含量4、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氧离曲线)5、乏氧性缺氧二、问答1.根据缺氧的原因,可以分为哪四种类型?2.缺氧引起的功能变化是什么?3、什么是氧离曲线,并解释它的含义?3、乏氧性缺氧的特点是什么?第六章热门试题一、名词解释1.供暖2。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5章炎症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5章炎症

1.炎症的概念炎症是机体在致病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它是机体全身反应在局部的表现,其局部临床症状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其基本病理过程为变质、渗出、增生。

2.炎症的原因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抗原性因素3.炎症介质概念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者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种类按照来源分为:细胞源性炎性介质:由机体多种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等)生成或释放的炎性介质血浆源性炎性介质:由血浆内的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激肽形成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炎症介质.4.炎症介质的特点来源广泛,作用复杂;微量、高效,类似酶的特性;作用于炎症不同的阶段,各个方面;炎症介质的产生、发生效应、失活受到机体的调控。

5.组织损伤—变质概念炎区内细胞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的过程。

原因和机制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炎区内物质代谢障碍炎区内血液循环障碍炎灶内细胞组织的变性、坏死产物刺激病理变化1.代谢机能变化分解代谢加强,氧化不全产物蓄积;炎灶内pH值降低,渗透压升高;2.形态学表现细胞变性、坏死。

6.血管反应—渗出)概念炎症时血液中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透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进入炎区的现象。

7. 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对机体有重要防御作用:稀释毒素和炎症病理产物;带来抗体、补体、营养,杀灭病原体;限制病灶发展。

对机体也有不利的作用:可引起机体的各种机能障碍,如支气管炎、肺炎影响呼吸功能;脑膜脑炎影响神经功能;心包炎影响心功能。

8.白细胞的游出.概念白细胞的游出(渗出):在炎症过程中,伴随着局部血流组织减慢及血浆成分的不断渗出,白细胞也主动通过微血管壁进入炎区内,这种现象称为白细胞的游出(渗出)。

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的炎性细胞在炎区内聚集,称作炎性细胞浸润。

9.吞噬作用白细胞渗出至炎区,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各种异物及坏死崩解产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吞噬的过程:粘附:摄入:“吞噬体”,“吞噬溶酶体”消化:溶酶体的酶解作用和吞噬细胞代谢产物的作用10.炎性细胞的种类及作用中性粒细胞:运动能力强,吞噬细菌、小组织碎片、抗原抗体复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由于心脏或血管壁明显受损而引起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可发生在心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

渗出性出血也称为渗漏性出血,是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血管外。

渗出性出血多见于某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炭疽、出血性败血病、鸡新城疫等)、淤血、中毒(有机磷、灭鼠药、砷等)对血管的损伤,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等。

渗出性出血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有点状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浆膜,以及肝、肾等器官表面,多呈针尖大至高粱米粒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斑状出血(常形成绿豆大、黄豆大或更大的淤血斑)、出血性浸润几种。

当机体有全身性出血倾向时,称为出血性素质,表现为全身各器官组织出血。

三、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根据血栓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血栓可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以及透明血栓四种类型。

血栓的结局主要有血栓的软化、机化、钙化三种。

四、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

根据栓塞的原因以及栓子的性质,将栓塞分为血栓性栓塞、空气性栓塞、脂肪性栓塞、组织性栓塞、细菌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等。

空气性栓塞多见于静脉破裂后或静脉注射、胸腔穿刺等手术操作不慎,注入空气。

五、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

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

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

)、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六、水肿1、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水肿时一般不伴有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液体在浆膜腔内积聚过多称为积水,它是水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皮下水肿则称为浮肿。

2、水肿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过程。

3、病理变化:肺水肿: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泽,常伴有暗紫色的淤血区域或见出血斑点,切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端流出大量带泡沫的液体,呈白色或粉色。

粘膜水肿:多发生于口腔和胃肠道粘膜。

表面肿胀、变厚,有波动感,富有光泽,有时见出血点。

皮下水肿:肿胀明显,颜色变淡呈苍白色或灰白色,皮肤弹力降低,软如面团,指压留痕。

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的水肿液。

水肿部的皮下组织呈胶冻样。

局限性的皮肤水肿可形成水泡。

第四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3、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

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

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

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

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5、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6、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虎斑心"。

如动物患恶性口蹄疫时。

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三种类型。

9、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

其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团块状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纤维蛋白)。

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因而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蛋白样坏死。

10、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

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

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器官。

二、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1、引起坏死的常见原因有缺氧、生物性因素、免疫反应、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神经营养因素。

2、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3、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为凝固性坏死。

肉眼观察凝固性坏死组织肿胀,质地坚实干燥而无光泽,坏死区界限清晰,呈灰白或黄白色,周围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带。

光镜下坏死组织仍保持原来的结构轮廓,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胞核完全崩解消失,或有部分核碎片残留,胞浆崩解融合为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凝固性坏死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贫血性梗死(常见于心、脾、肾等器官)、干酪样坏死(见于结核病、鼻疽)、蜡样坏死(见于动物的白肌病)。

4、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性坏死。

常见于富含水分和脂质的组织如脑组织或,或蛋白分解酶丰富(如胰腺)的组织。

化脓性炎灶或脓肿均为液化性坏死。

5、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坏疽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干性坏疽常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等,多继发于肢体、耳壳、尾尖等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部位。

坏疽组织干燥、皱缩,质硬、呈灰黑色。

坏疽区与健康组织间有一条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带。

湿性坏疽(多发于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

表现坏疽区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糊粥状,有恶臭。

气性坏疽(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

表现坏死区呈蜂窝状,按压时有捻发音。

局部组织呈污秽的棕黑色或表绿色,并肿胀。

6、机体处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有: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形成、钙化等。

7、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

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8、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周围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组织包裹起来,称为包囊形成。

第五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修复一、适应组织器官的适应从形态结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增生、萎缩、肥大及化生。

1、增生是指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并常伴发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病理过程。

依其发生原因不同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类型。

2、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因其组成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数量减少而引起的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依其原因不同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依发生原因和萎缩的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全身性萎缩(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消化道疾病、严重消耗性疾病)和局部性萎缩。

3、肥大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致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称为肥大。

依其发生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又可分为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

真性肥大时实质细胞体积增大的同时伴有机能增强;假性肥大时间质增生,机能却降低。

)4、化生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和功能上转变成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多发生在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

二、再生机体细胞或组织损伤或死亡后,由邻近健康的组织细胞分裂增殖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通常再生是为了替代丧失的细胞。

1、根据再生原因不同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