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10章 呼吸系统病理
家畜病理学归纳及试题
家畜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学:就是研究动物疾病得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基本规律得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得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与器官中得血量增多得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与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得静脉血含量增多得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得得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得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得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得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得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得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得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得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得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与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就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得,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得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与结构损害得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得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得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得西米相似。
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得脾组织与黄色得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适应:就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得有害刺激所做出得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就是非损伤得。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绪论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自稳调节发生紊乱.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2、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中,不同的器官、系统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如水肿脱水等。
3、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科学。
4、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1、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2、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3、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4、贫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缺血,又称局部贫血5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6、梗死: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7、发绀: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再动物的可视黏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二、单项选择1、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B )A.外出血B.出血C.内出血D.贫血2、局部组织血管中血液含量增多是(A )A.充血B.出血C.内出血D.血栓形成3、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病理现象是(B )A.充血B.淤血C.血肿D.血栓形成4、由于动脉血输入减少,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是(A )A.贫血B.淤血C.出血D.梗死5、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是(C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6、当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断流,组织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过程是(D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三、填空题1、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动物病理学-呼吸系统病理
4.理化因素 粉尘沉着于肺,造成肺组织损伤及纤维化称为尘肺
病变和机 理1. 眼观变化
部位与大小
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分布,炎灶大小不 一 ,多形成局灶性硬块。病灶周围肺组织气肿。 颜色 灰白或灰
黄 质度 稍实
切面 平整
病 程 较 长 时 , 结 缔 组 织 增 Th , 并 纤 维 化 使 病 灶 变硬。
。
1 、正常肺脏表观特征及解剖组织特征
① 正常肺脏呈粉红色,分叶明显,左右肺均 分为尖叶、心叶、隔叶,右肺另有一副叶。 ② 肺胸膜平坦光滑有光泽,肺小叶间质分明 ,触摸柔软,有弹性,无颗粒感。 ③ 切面既不干燥亦不明显湿润,用手挤压, 有少量淋巴液,血液渗出,切块投入水中, 既不下沉到底,亦不浮在水面。
淡)
肉变:肉芽组织浸润肺泡,内有新生血管,暗红色
喘气病 肺胰样 变
PRRS
四、肺萎陷:
又称肺膨胀不全,肺不张。指肺泡内空气含量减少甚至消失,以致 肺泡呈塌陷关闭的状态。
肺膨胀不全,肺不张。一般是先天性的。 肺萎陷指原以充满空气的肺组织因空气丧失,导致肺泡塌陷,是 获得性的。
肺先天性膨胀不全
又称为卡他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 心
、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由于病变多半局限于肺小叶范围,所以
又 称为小叶性肺炎。
病 变 1 、眼观
① 部位 呈灶状分布于左右两肺,多数发Th于肺尖叶、心叶
和 隔叶的前下部,呈岛屿状散在分布于肺表面。
② 颜色
呈灰黄色或灰红色
③ 范围和形状
米粒或黄豆粒大,形状不规则。 ④ 切面
平滑、湿润 支气管内有渗出液 支气管壁增厚,周围肺组织呈暗红色
家畜病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家畜病理学(2783)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家畜病理学是研究动物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阐明疾病的原因、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家畜病理学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从形态和机能两个方而,研究想病动物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从而使考生学会如何认识动物个体及群体所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家畜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动物疾病做出诊断。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学习本课程以前,要求应考生系统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专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如动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等:应掌握疾病原因、发生和发展机理及其发生病变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对畜禽各系统器官常见病理变化,应掌握其病因、发生机理、病理变化等内容。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家畜病理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介于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家畜中毒及毒物检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是:1、动物生理学:2、组织胚胎学重点是:1、炎症;2、临床上常见脏器病变的眼观和显微镜下的识别难点是:眼观和显微镜下识别病变组织的一致性疑点是:从病理学的变化能否对疾病做出诊断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绪论(-)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家畜病理学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2、掌握(1)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2)家畜病理学最基本研究方法(3)学习家畜病理学应树立的观点3、熟练掌握(1)家畜病理学的概念(2)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家畜病理学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第二节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学习家畜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尸体剖检及临床病理学研究2、学习家畜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掌握学习家畜病理学主要树立的几个观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家畜病理学的概念2、领会:尸体剖检的常用方法3、简单应用:学习家畜病理学主要树立的几个观点4、综合应用:运用树立的观点,解决畜牧实际问题第一篇家畜病理学总论笫1章疾病概述(一)自学的目的与要求1、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理解:疾病发生的一般经过、一般机制3、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内因、外因、诱因)4、熟练掌握:疾病、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疾病转归的槪念(-)课程内容第一节疾病概念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第三节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三)考核知识点K疾病的概念2、疾病发生的原因3、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4、疾病的经过及转归(四)考核目标1、识记:疾病、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疾病转归的槪念2、领会:疾病发生的原因3、简单应用:疾病发生的一般经过、一般机制4、综合应用: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解决畜牧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2章血液循环障碍(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循环障碍对动物机体的影响2、理解:的发生发展过程3、掌握:动物血液循环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病理学变化4、熟练掌握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的槪念(-)课程内容第一节充血第二节出血第三节血栓形成第四节栓塞第五节梗死第六节休克(三)考核知识点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梗死、栓塞、休克的概念、发生机理、病理变化、结局与影响(四)考核要求1、识记:充血、岀血、血栓形成、梗死、栓塞、休克、DIC的概念及病理变化2、领会:(1)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梗死、栓塞、休克、DIC的发生机制;(2)血拴与死后凝血块的区别3、简单应用: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梗死、栓塞、休克的病理变化及结局4、综合应用: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的影响第3章水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的影响2、理解:脱水、水肿、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各类的特点3、掌握:水代谢紊乱(脱水、水肿)的发生原因4、熟练掌握:(1)脱水、水肿、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2)水盐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以及酸中毒的发生机制(-)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水代谢紊乱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三)考核知识点脱水、水肿、酸碱平衡障碍的概念、类型、发生机制、结局与影响(四)考核要求1、识记:脱水、水肿、酸碱平衡障碍的概念2、领会:脱水、水肿、酸碱平衡障碍的分类、各类的特点3、简单应用:脱水、水肿、酸碱平衡障碍各类的发生机制4、综合应用:脱水、水肿、酸碱平衡障碍的治疗原则笫4章组织-细胞的损伤(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变性、坏死结局与影响2、理解: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原因、机制3、掌握: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病变4、熟练掌握: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的概念(-)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菱缩第二节变性第三节坏死(三)考核知识点萎缩、变性、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四)考核要求1、识记:萎缩、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凝固性坏死(蜡样坏死、干酪样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的概念及病理变化2、领会: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凝固性坏死(蜡样坏死、干酪样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的发生原因3、简单应用:变性、坏死的发生机制4、综合应用:败血症的病理变化有那些,临床上常见的传染病哪些呈败血症变化,英发生机制如何第5章组织-细胞适应与修复(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适应与修复的临床作用2、理解:再生、增生、化生发生的原因、机制及英对机体的影响3、掌握:再生、增生、化生病理变化4、重点掌握:再生、增生(肉芽肿)、化生(肉变)的概念(-)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再生第二节增生第三节化生(三〉考核知识点再生、增生、化生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四〉考核要求1、识记:再生、增生(肉芽组织)、化生的槪念及类型2、领会:再生、增生、化生的原因、机制、病理变化3、简单应用:再生、增生、化生三者的区别:各自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家畜病理学名词解释
家畜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1.动脉性充血(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2.静脉性充血(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
3.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称为出血。
4.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中发生血小板粘集或血液凝固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固体质块为血栓。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6.槟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以致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
7.心衰细胞: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8.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梗死灶含血量少颜色灰白。
9.出血性梗死:梗死区域血量多,颜色暗红为出血性梗死。
10.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11.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12.透明血栓:在微循环的小血管内形成由纤维蛋白构成的血栓,只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
13.漏出性出血:也称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外。
14.破裂性出血:是指因心脏或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第四章细胞组织损伤1、萎缩: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或细胞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端过程称为萎缩。
2、变性:变形时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化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
3、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4、增生:实质细胞增多,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5、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6、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病理变化。
7、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9、水泡变性:变形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多,在胞质中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机体的屏障机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的,当机体的屏障机构遭到破坏或其功能发生障碍时,即可使机体防御能力下降而发病,机体的屏障机构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外部屏障:主要由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皮下组织以及骨骼和肌肉等组成。
内部屏障:各种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肝脏、肝肾、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包括:组织性蔓延、血道性蔓延和淋巴道性蔓延以及神经性蔓延。
第二章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病理变化:发生充血的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技能增强,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增高使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休克指由于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不足而引起的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细胞损伤以致严重危及生命活动的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皮温下降。
家畜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74页】
祛痰镇咳
祛痰:有氯化铵、碘化钠、碘化钾等。
镇咳:咳药主要用于缓解或抑制咳嗽,目的在于减 轻剧
烈咳嗽的程度和频繁度,而不影响支气管和肺分泌 物的排出,临床上常用的有咳必清、复方樟脑酊、 复方甘草合剂等。
在痉挛性咳嗽、肺气肿或动物气喘严重时,可用平 喘药,如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等。
对症治疗:包括氧气疗法和兴奋呼吸。
慢性:病原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浆液的渗 出,上皮细胞增生和变性以及炎性细胞浸润。当病程延迟时, 炎症病变侵人到支气管猫膜下层和支气管周围组织,即发生支 气管周围炎。这种炎性细胞浸润与随之而发生的结缔组织增生, 能降低其壁的收缩性并容易变形,其结果则发生支气管狭窄或 扩张。
急性支气管炎 咳嗽 病初为干、短并带有疼痛的咳嗽。经3-4d后则为湿润而 长的咳嗽,疼痛亦减轻。痰液为粘液或粘液脓性,呈灰白色或 黄色,由两侧鼻孔流出。 触诊喉头或气管 敏感性增高,常诱发持续性咳嗽,咳嗽声音 高朗。 胸部听诊 病初肺泡呼吸音增强,2一3d后可听到啰音。病的 前几天,呈干啰音,随分泌物增多并变为稀薄,则为湿锣音。 全身症状 体温正常或稍升高0 .5一1℃,呼吸增数。重剧性 的支气管炎病畜表现精神委靡,嗜睡,食欲大减,劳役时迅速 疲劳。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粘膜表层或深层的炎症。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勃膜表层和深层的急性 炎症过程,临床上以咳嗽、流鼻液为特正。
慢性支气管炎为支气管勃膜长期的持续数月、 甚至数年的慢性炎症,以支气管粘膜和支气管壁的 组织形态发生改变和临床上表现的持续咳嗽为特征。
急性支气管炎 原发性 寒冷,受寒感冒是引起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 机械和化学性因素的刺激 。 吞咽障碍,误食、误饮。
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X 线检。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检查、鼻液及痰液的显 微镜检查、胸腔穿刺液的理化及细胞检查等。 新技术的应用
兽医病理学复习纲要11级
兽医病理学复习纲要11级兽医病理学复习纲要兽医病理学总论绪论1.兽医病理学概念及任务2. 兽医病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和诊断技术?第一章:疾病概论1.名词解释:疾病、转归2.疾病有哪些主要特点?3.生物性致病因素主要致病特点什么?4.疾病的分类、经过与结局5.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及一般规律是什么?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1.名词解释:充血、淤血、潮红、发绀、血栓的形成、血栓、机化、再通、栓塞、梗死、DIC、休克。
2.充血和淤血的原因、类型、病理变化、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3. 几种重要器官的淤血变化(肝、肺)4. 出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5.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6. 血栓的类型及构成。
7. 梗死的类型及特点。
8. DIC对机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9.试述休克时微循环病变的分期及主要特点第三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名词解释: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坏死、细胞凋亡、痛风、黄疸2. 细胞损伤时,溶酶体、核仁、染色质有何变化?3.变性的分类。
(常见的细胞变性及细胞间质变性)4.细胞肿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5. 根据镜下病变特点,细胞肿胀可分为几个类型,有何病理变化特征?6.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特点?7.透明变性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8.脾脏的淀粉样病理变化特征。
9.细胞坏死时,细胞核的病理变化。
10.坏死的类型及其特征。
11.简述坏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12.简述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主要区别。
13.黄疸的类型。
第四章:细胞的适应与修复1:概念: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再生、肉芽组织与瘢痕组织、修复、2.局部性萎缩、肥大、再生、化生的类型。
3. 增生、化生、再生的区别。
4.器官萎缩的先后顺序。
5.细胞的再生能力的潜能。
6.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7.简述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8.简述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9.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10.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
兽医临床诊断学——呼吸系统的检查2
犬肺脏叩诊
操作步骤:
动物站立保定。
先划出脏脏叩诊区:上界自肩胛骨后角 所划的距背中线2-3指宽与脊柱平行的线; 前界为自肩胛骨后角并沿其后缘所引垂线, 止于第6肋间;后界依次由四点决定,上界 与第12肋骨的交点, 髋结节水平线与第11肋 间交点,坐骨结节线与第10肋间交点,肩关 节水平线与第8肋间交点,前界与第6肋间的 交点。
把听诊区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先听中部 由前向后,再听上部,最后听下部。
猪肺脏听诊
操作方法: 术者正确戴上听诊器半蹲于欲检侧,一手按在
胸背部做支点,另一手持听集器集音头密贴胸 壁听诊。 把听诊区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先听中部由 前向后,再听上部,最后听下部。
病理呼吸音
病理性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增强—普遍增强:热性病
肺叩诊区的变化
叩诊区的变动只有与正常叩诊区相差2-3厘米以上, 才能认为是病理现象。
肺叩诊区扩大:表现为肺后下界向下、向后移动。是 肺过度膨胀和胸腔积气的结果。见于肺气肿、气胸
肺叩诊区缩小:主要表现为肺后下界向上、向前移动。 是腹压加大的结果。见于胃扩张、肠臌气、怀孕后 期等。
肺叩诊音的变化
健康叩诊音—清音 异常叩诊音
犬肺脏听诊
操作方法:
术者正确戴上听诊器半蹲于欲检侧,一手按 在胸背部做支点,另一手持听集器集音头密贴 胸壁听诊。
把听诊区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先听中部由 前向后,再听上部,最后听下部。
羊肺脏听诊
操作方法:
术者正确戴上听诊器半蹲于欲检侧,一手按 在胸背部 做支点,另一手持听集器集音头密 贴胸壁听诊。
啰音:伴随呼吸活动而出现的附加音响。
干啰音:支气管粘膜肿胀、狭窄;支气管内有 黏稠的分泌物。类似哨音、笛音、飞箭音,吸 气末最清楚。见于支气管炎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的损伤: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兽医病理学统考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病理生理(概念、机理)20%-30%,病理解剖(眼观、镜检病变,结局、影响)70%-80%。
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基本概念、基本病变)、论述(书上内容结合临床)。
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的经过和转归(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会解释。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平衡障碍水肿概述、发生机理、几种常见水肿(心、肝、肺)及其发生机理。
水中毒、脱水、低钾血症病理症状※水钠代谢障碍、钾代谢障碍第三章酸碱平衡障碍概述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血钾)第四章缺氧缺氧类型及血氧变化特点。
CO中毒,原因、机理※第五章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三、动脉性充血与静脉性充血的主要区别第二节出血一、原因及发生机制二、病理变化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三节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发生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特点三、结局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一、栓子运行的途径二、栓塞的种类及对机体的影响第六节梗死一、原因及条件二、病理变化及类型三、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七节休克一、原因和分类二、分期与微循环变化三、各型休克的特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DIC的类型二、发生机制第六章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名词、填空萎缩※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坏死(细胞凋亡不考)第七章组织的适应与修复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化生)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第八章炎症(50%)第一节概述一、炎症的概念二、炎症的原因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二、渗出(炎性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三、增生※第三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局部表现二、全身反应第四节炎症介质(一般了解)第五节炎症的结局第九章发热发热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一、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区别二、内生性致热原的特点(白细胞)第三节发热的经过及热型一、发热的经过二、热型第十章败血症菌血症、病毒血症、虫血症、毒血症第十一章肿瘤第一节概述一、肿瘤的概念、癌※二、肿瘤的异型性(间变)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方式四、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第四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一、命名原则、规律(四选一选择)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表)第五节其他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变化特点纤维肉瘤、纤维瘤区别淋巴肉瘤、白血病器官病理心内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和肺炎※肺炎病变(间质性肺炎)肺气肿(肺泡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胃肠炎(浮膜性炎、固膜性炎名词解释)肾炎间质性肾炎(名词、白斑肾)脑炎非化脓性脑炎补充尸体剖检一、尸体变化、意义二、猪、鸡剖检方法黄疸阻塞性黄疸应激与疾病一、应激与应激原(物质分泌增加的影响)二、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遗传与疾病一、基因病(基本概念)显性、纯合……概念二、染色体病(基本概念)。
家畜病理复习题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家畜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变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充血: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充血)3.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血充血(淤血或被动性淤血)4.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
眼观急性肝淤血时,肝脏肿大,呈暗紫色,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
镜检见肝小叶中央静脉、窦状隙以及叶下静脉扩张,充满血液。
5.槟榔肝: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明显处呈暗红色,而变性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榔花纹,故称此变化的肝脏为“槟榔肝”。
6.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7.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8.梗死:由于动脉血液断流,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9.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10.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称为出血。
11.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12.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创伤愈合:组织器官受机械性损害所造成的组织伤损,由其周围的健康组织进行增生、修复的过程,称为创伤愈合。
13.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脾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14.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的脾组织与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1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病理性的死亡称为坏死。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docx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岀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岀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兽医学-呼吸系统检查技术
病理变化
肺炎及胸膜
马大叶性肺
增厚时叩胸诊腔浊积音液及水炎平的浊弓音形区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浊音 2水平浊音 3、4清音
1.近胸壁的大炎症灶—— 呈浊音 2.深部的炎 症灶—— 呈半浊 3.分散的小炎症灶—— 呈半 浊音 4.胸壁肥厚—— 呈浊音或半浊音
胸肺部的听诊
听诊的方法 一般用听诊器进行间接听诊。听诊时 ,宜先从肺部的中1/3开始,由前向后逐渐听取,其 次为上1/3,最后为下1/3,每一听诊点的距离约为 3~4cm,每一听诊点应听取2~3次呼吸音,如发现异 常呼吸音,应在附近及对侧相应部位进行比较,以 确定其性质。 如呼吸微弱,呼吸音响不清时,可使病畜作短暂的 运动或短时间闭塞鼻孔后,引起深呼吸,再进行听 诊。另外听诊时应在室内安静条件下进行,避免受 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把听诊区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先听中部 由前向后,再听上部,最后听下部。
羊肺脏听诊
操作方法:
术者正确戴上听诊器半蹲于欲检侧,一手按 在胸背部 做支点,另一手持听集器集音头密 贴胸壁听诊。
把听诊区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先听中部 由前向后,再听上部,最后听下部。
病理呼吸音
病理性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增强—普遍增强:热性病
胸肺部的叩诊
猪肺叩诊区:上界距背中线约4~5指宽,后界 由第11肋骨处开始,向前向下,经坐骨结节 线与第9肋间的交点,经肩端线与第7肋间的 交点,而止于第4肋间的弧线。 犬肺叩诊区:前界距背中线4~5指宽;后界 由第11肋骨处开始,向下、向前经坐骨结节 线与第9肋间之交点,肩关节水平线与第7肋 间之交点而止于第4肋间
牛肺脏听诊
操作方法: 术者正确戴上听诊器,站在欲检侧,一手按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肺炎定义:肺实质发生炎症的总称。
是肺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之一。
按病变发生的部位和所累及的范围不同:分为支气管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纤维素性肺炎(大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一、支气管性肺炎定义:始发于支气管,后蔓延于所属的细支气管及肺泡的肺组织炎症。
“小叶性肺炎”:病变多半局限于肺小叶的范围。
原因及机理细菌为主要原因:
巴氏杆菌(牛、羊、猪); 嗜血杆菌; 猪霍乱; 沙门氏菌(猪); 链球菌及马的棒状杆菌。
病理变化
眼观:支气管肺炎好发于肺的心、尖、隔叶前下部,一侧或两侧。
发炎的肺小叶肿大,灰红色,岛屿状散在分布,质地变实。
其中散在灰黄色,白色(气肿)的肺小叶,(多色性,斑驳色彩)。
病变的小叶融合成大叶。
病灶切面平滑,湿润,支气管内可挤出浑浊的粘液或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镜检:初期渗出以浆液为主,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见有浆液,其中混有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及白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随后,渗出液中粒细胞和上皮细胞明显增多。
二、纤维素性肺炎定义:肺泡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肺炎。
病因:病原微生物,主要见于传染性疾病。
牛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绵羊、猪的巴氏杆菌病。
诱因:受冷,感冒,刺激性气体,过劳,长途运输—促进发生。
病理变化:常为大叶性,尖、心、隔叶均可受害,可两侧肺发生,但常不对称,有一定的阶段性,次序性,根据病理学变化特点,常分为四期。
镜检:肺泡壁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内浆液渗出,混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等。
2.红色肝变期
特征:肺泡壁显著充血,肺泡内大量的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眼观:病肺叶肿大,暗红色。
质地如肝(红色肝变);切面稍干燥,切块沉入水中。
呈细颗粒状(纤维素突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黄色胶冻状;胸膜厚,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
镜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明显,肺泡腔内大量的网状的纤维素和红细胞,一定数量的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支气管周、小叶间质和胸膜下组织明显增宽(水肿时)充盈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中混有一定量的中性粒细胞,间质中淋巴管扩张,有淋巴栓形成。
3 灰色肝变期
特征:肺泡充血消退,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多已溶解。
眼观:病肺叶仍肿大,色红到灰色(灰肝期),质如肝。
切面干燥,颗粒状,切块沉入水中。
镜检: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缩小,充血现象消失,肺泡腔内充满网状纤维素,红细胞几乎溶解消失;间质和胸膜的变化同红色肝变期。
4 消散期
特征:肺泡中中性粒细胞坏死,崩解,纤维素溶解,炎症消散,肺泡上皮细胞再生。
眼观:病变肺组织呈灰黄色,质软,切面湿润,颗粒状外观消失。
镜下: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素逐渐被溶解成微细颗粒;巨噬细胞明显增加——坏死细胞和炎性产物;随着炎性产物的吸收和消散,肺泡壁毛细血管血流恢复,肺泡上皮再生——修复—肺泡重新充气。
5.家畜纤维素性肺炎极少见有完全消散,原因有:
1)多因病变部位肉芽组织的长入—纤维化—质地似肉——肉变;
2)常引起胸膜的纤维素性炎症,胸膜腔内的浆液——纤维素性的渗出物;
3)多在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6、间质性肺炎定义:发生于肺小叶间质、支气管和血管周结缔组织和肺泡间隔的炎症。
病因:原因很多,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常见的是病毒(绵羊的慢性进行性肺炎,马鼻疽性肺炎,犬瘟热等传染病),霉形体和细菌也可;变态反应也可引起;氨中毒:输氧浓度大于50%,易发生。
机理:病因——呼吸道气源性或血源性——间质性肺炎。
病理变化
眼观:基本病变为小灶状分布,炎灶大小不一,小的如针尖,大的为小叶性或融合成大叶性;病灶陈灰白或灰红色,质地稍坚实,切面严整。
镜下:肺泡隔和间质、细支气管和血管周组织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病期长的结缔组织增生逐渐明显;肺泡隔明显增宽,肺泡腔相应缩小,其中有时可见有少量的水肿液。
肺泡上皮增生,化生。
7. 呼吸功能不全概述及定义
动物机体的呼吸过程:
1、外呼吸: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两个环节血液与肺泡之间 +O2 -CO2
2、内呼吸:血液与组织之间气体交换两个环节血液与组织之-O2 +CO2
3、气体的运输:内外呼吸之间、通过血液实现的。
呼吸功能不全:因肺和肺外的疾病,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出现动脉血O2含量减少。
思考题
1、动物机体呼吸系统发生疾病后,对机体有何影响?试以缺氧为例加以说明。
2、支气管肺炎、纤维素性肺炎的病理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