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价的优化探讨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海绵城市的综合能力和效益,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

下面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特点和目标,阐述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的办法。

一、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海绵城市的绩效考核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指标。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评估海绵城市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投入与产出、就业创造、产业引导、经济效益等。

具体指标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投入与产出比例;(2)海绵城市建设与维护过程中的就业机会创造;(3)海绵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4)海绵城市建设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主要评估海绵城市对于社会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改善程度,包括民生福利、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等。

具体指标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2)海绵城市建设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3)海绵城市建设对社区居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4)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度。

3.环境指标环境指标主要评估海绵城市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程度,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具体指标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效率;(2)海绵城市建设对水体环境水质的提升;(3)海绵城市建设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4)海绵城市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绩效评价的方法绩效评价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1.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考核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例如,通过统计投入产出比例、就业人数、经济增长率等指标的具体数值,对经济指标进行定量评价。

同时,可以使用调查问卷或面谈等方式,收集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度等相关数据。

2.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和意见以及专家的评估进行。

例如,可以组织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考虑居民的意见和参与程度,对社会指标进行定性评价。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

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

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

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

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1、建设资金匮乏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湿地、湖泊和水系逐渐消失,一些大中型城市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推动“海绵城市”的构建,实现雨水的再生与再利用,使城市成为一个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资源优化;难点对策;1、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韧性”的城市。

下雨时,下垫面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渗透和浸水。

在需要时,储存的水可以适当地“释放”和利用,能够承受一定的自然灾害并适应环境变化。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研究投入不足。

此外,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公众的意识也不同,这增加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

然而,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大城市问题的有效战略,因此,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生态效益,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特点。

湖泊围垦、湿地侵占和原有水系破坏是造成“绿色海绵体”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了不渗透的硬质路面,造成了雨水收集时间变短,从而造成了城市海绵体的不足,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此外,考虑到流经城市的河流的泄洪情况,大部分河流已被硬化和覆盖。

河流两岸能够净化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逐渐消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御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此,对自然湖泊、湿地、池塘进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绿地海绵。

2.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海绵”概念的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

2014年,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但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当地的“海绵城市”发展策略。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水文环境,采用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上了日程。

本文将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2013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国家城市规划中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2016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

截至目前,中国在一些地方率先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和示范项目。

上海在徐汇滨江地区、浦东南汇地区等地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探索了一系列雨水收集和利用、绿地修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措施。

南京江宁区六合区广东新城等地也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通过这些尝试,一些成效也初步显现,例如降雨时径流减少,水质改善,城市绿地增加等。

但与此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在建设中仍存在片面追求概念、技术难度较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加之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难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也是一项难题。

根据中国城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的统计,以南京为例,建设一座海绵城市需要大约500亿元的资金投入。

而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和企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一些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也存在不理解和认可的情况,一些需要减少用地面积的工程可能会引起居民的抵触。

2.1 从示范区到全面推广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一些试点示范区向全面推广扩散。

无论是在北方干旱地区还是在南方湿润地区,都将逐步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中问题和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中问题和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中问题和建议摘要: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着降雨分布不均的现象,城市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代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该理念的在城市建设中的落实可以改变城市积水现象,使城市具备更强的排水、净水能力,既对防涝工作有利,又能涵养水源,用于城市绿化方面,可谓一举多得。

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从管理和工程建设两个维度给出了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困境的措施,以期给同行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问题;建议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地球气候环境变化剧烈,极端天气频发,为了提升城市在遭受强降雨或大旱等极端天气的应对和恢复能力,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弹性存储,海绵城市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城市道路给和排水工程的设计规划中,要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充分融入其中。

1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1.1解决洪涝问题,补充地下水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几率增加,解决洪涝问题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

城市洪涝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是:建设中水泥等硬性结构增加,不透水性增强;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缩小,吸水能力变差。

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后,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在保证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性的基础上,加大城市排水和吸水率,有效解决洪涝灾害造成的威胁,改善城市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在降雨频繁阶段,可采用现有的内部蓄水系统将水源引入到周边公园、绿化带及湖泊内,解决洪涝问题。

同时海绵城市还可对排水系统、蓄水系统实行优化调整,加大自然水源利用率,补充因地下水不足带来的威胁,避免地面沉降、塌陷、倒灌等问题的发生。

1.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是借助一系列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满足城市排水、蓄水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景观环境。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对海绵城市的建议(精选5篇)

对海绵城市的建议(精选5篇)

对海绵城市的建议(精选5篇) 对海绵城市的建议范文第1篇【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注意问题随着世界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城市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造海绵工程,提升城市应对雨水的能力,留住雨水资源,为城市供水做出贡献。

但是,我国的海绵工程建设的能力还存在不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阐述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1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意义1.1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众所周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既有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又包含雨水充足的沿海地区,同时,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城市大多会经历雨水的考验,当雨水量较大时,城市的排水压力会比较大,大多数城市会出现内涝问题,为此必须要做好给排水建设工作,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

我国目前开始建设海绵工程,其主要的作用是提升环境适应能力,降低雨水的不良影响,保留雨水资源,利用防、排、蓄、渗、滞等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内涝问题的产生,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

1.2 恢复受损害水体海绵工程的作用不仅在于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其还能有效地恢复和净化受损的水体,在海绵工程中,通过利用专业的技术和自然途径,能够将自然水文特征维持在城市开发前状态,提高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效率。

海绵工程中的生态手段对粗放式城市建设环境进行优化,能够恢复前期受损坏的水体,使其能够降低污染程度,在海绵工程的给排水建设工作中,应当首先对城市的水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找出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并集中加快海绵工程建设,提升水体的恢复速率,政府部门应当将海绵工程与其他的工程进行联合。

1.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缺水的状态中,但是,我国城市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强烈,如果仅靠地下水源,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城市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应渠道,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其中,海绵工程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让水资源通过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以及自然净化等过程,重新被人们所利用,从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提高城市发展的速度。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文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具有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的能力,可以显著改善城市水文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建设现状1. 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概念源于新加坡的“雨水包容性城市”构想。

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也纷纷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推动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应用。

2.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通过构建可渗透的硬质路面,改善了城市内涝问题;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提高了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修建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成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海绵城市建设问题1.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足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融入规划和设计过程。

有些地区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文环境问题。

此外,一些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建设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排水”模式,忽视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2. 技术手段的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透水材料等。

然而,目前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和成熟。

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缓慢。

3. 管理与维护的不到位海绵城市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目前在很多地方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投入不足。

一些设施存在着多功能缺失、破损和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1. 完善政策与规划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明确的规划和标准。

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各个城市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打造适应当地水文环境的海绵城市。

探讨海绵城市监测和效果评估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探讨海绵城市监测和效果评估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探讨海绵城市监测和效果评估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科学监测是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重要支撑,如果可以立足“海绵城市实际建设成效”作为评估的重要切入点,及时发现在监测、评估过程中的各类痛点问题,并且反作用于监测评估方法、准确性保障等诸多方面,在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后,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往往就能持续不断地优化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体系和效果评估工作。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监测和效果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这一话题展开具体的论述和介绍。

关键词:海绵城市;监测和效果评估;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海绵城市监测和效果评估可谓“点多面广”,尤其是监测,其复杂性、难度都比较高,在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已进入“系统化全域推进”阶段,效果评估已成常态。

对现阶段监测和效果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行之有效对的解决办法十分迫切且必要。

一、海绵城市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1.监测目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海绵城市监测主要是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积累基础数据,为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各阶段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同时为客观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提供依据。

现阶段海绵城市监测过程中存在着监测目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导致监测体系构建不尽合理,监测结果难以直接用于效果评估。

具体来说,监测的主要作用包括:为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提供基础数据、了解各类项目实际建设成效、为优化海绵设施设计参数提供支撑、评估海绵城市建设达标情况和运行管理质量。

在监测方案设计阶段应明确监测主要是服务于效果评估,基于此,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根据需求锁定一个或者多个明确性的目的,以目标为导向,针对性地制定监测体系构建方案,指导监测工作。

2.监测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典型设施监测典型设施监测主要针对各类设施水量、水质进行监测,主要监测设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雨水湿地/湿塘、下沉式绿地等[1]。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思考——以镇江市为例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思考——以镇江市为例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思考①以镇江市为例李学征ꎬ陈明辉ꎬ林智雄摘㊀要: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ꎬ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雨水问题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ꎮ镇江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ꎬ其建设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ꎻ通过对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地调查ꎬ了解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建设的实施路径㊁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措施㊁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效果的评价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ꎬ并给出合理可行对策和建议ꎮ关键词:海绵城市ꎻ建设现状ꎻ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9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24-02㊀㊀一㊁引言据有关部门统计ꎬ城市内涝灾害基本覆盖我国31个省份ꎬ 逢雨必涝ꎬ市内看海 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ꎬ此外水资源不足和污水治理也是目前大多数城市面临的问题ꎮ在这种背景下ꎬ 海绵城市 的提出和实践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ꎬ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ꎮ2014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建城函[2014]275号)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路径ꎬ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内容的规划控制目标分解㊁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ꎮ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ꎬ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ꎬ2016年产生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ꎮ2016年据统计ꎬ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城市出现内涝ꎬ因此有人开始质疑海绵城市在防治内涝方面的成效ꎬ甚至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ꎮ关于如何去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副院长谢映霞指出ꎬ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要缓解城市内涝ꎬ更是系统解决城市水的问题ꎬ包括水安全㊁水污染防治㊁水资源短缺㊁降低城市硬化铺装等源头问题ꎮ这涉及方方面面ꎬ不可一蹴而就ꎮ二㊁镇江市 海绵城市 建设概况2015年ꎬ镇江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ꎬ共有建设试点工作计划项目273个ꎬ总投资88.67亿元ꎻ试点区内项目155个ꎬ总投资40.6亿元ꎮ截至2017年10月底ꎬ完工项目208个ꎬ在建项目65个ꎬ完成投资74.73亿元ꎻ试点区内完工项目118个ꎬ在建项目37个ꎬ完成投资35.5亿元ꎮ(一)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镇江市海绵城市试点区陆地面积22平方公里ꎬ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ꎬ建设范围涵盖河湖水系㊁市政道路㊁公园绿地㊁建筑小区等ꎬ根据汇水区地形㊁地貌㊁数字高程以及排水管网系统服务区ꎬ将试点范围化为金山湖风景区㊁古运河片区㊁运粮河片区等11个汇水区ꎮ重点项目包括江苏大学海绵校园项目㊁虹桥港综合治理项目㊁沿金山湖CSO(合流治溢流)综合治理工程㊁孟家湾水库及玉带河上游整治项目㊁征润州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等ꎮ镇江市海绵城市系统性顶层设计采用绿色加灰色雨水设施相结合㊁源头中段加末端控制措施相统一ꎬ结合实现水质 水量目标相耦合ꎬ综合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ꎬ如图1所示ꎮ图1㊀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二)建设目标镇江市创新提出了 3+2 目标ꎬ即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㊁面源污染削减60%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为三大主要目标ꎬ兼顾雨水利用㊁提升海绵景观功能的辅助目标ꎮ具体建设目标:①内涝防治达到30年一遇标准ꎻ②面源污染控制率(TSS)达到60%ꎻ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ꎬ相当于25.5mmꎻ④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达7%ꎻ⑤海绵城市景观文化提升ꎮ(三)技术措施所调查镇江市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采用技术措施如表1所示ꎮ表1㊀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的技术措施技术类型具体措施技术特点及作用主要防治对象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路面1㊁3渗水停车场3结构缝透水砖2开孔路牙4增加雨水渗透面积利用铺装之间的缝隙渗透ꎬ通过特殊的砖块设计ꎬ相互锁定的同时ꎬ形成结构缝ꎬ地面汇流雨水通过缝隙入渗ꎬ缝隙内填充细小碎石ꎬ防治冲刷将路面径流导入专用管道地表径流㊁路面积水路面积水地表径流㊁路面积水42 ①项目信息:江苏大学第十七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ꎬ项目类型:C类ꎬ项目名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调查 以镇江市为例ꎮ管理探索Һ㊀续表技术类型具体措施技术特点及作用主要防治对象蓄㊁排水雨水蓄水模块1高效率蓄水调蓄池1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ꎬ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ꎬ既能规避雨水洪峰ꎬ实现雨水循环利用ꎬ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ꎬ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极大作用雨水生态修复滨水草阶1对雨水起到过滤㊁涵养的作用观水草坡1渗透雨水生态草沟1㊁2雨水渗透㊁输水㊁净化雨水雨水花园2利用土壤 植物的生态系统来实现水质净化ꎬ通过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ꎻ通过吸附㊁降解㊁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绿地贴2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雨水水环境质量与景观地表积水雨水水质净化落地生物滤池1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ꎬ污水与填料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间隙接触ꎬ使污水得到净化城市黑臭水体重力流湿地1以重力自流方式进行运行的湿地系统ꎬ能起到吸附㊁滞留㊁过滤水流的作用ꎬ如图2所示面源污染截流管道与泵站4㊁5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排水排涝的能力溢流污染㊀㊀1 江大海绵校园㊀2 江滨新村㊀3 华润新村㊀4 沿金山湖CSO综合治理工程㊀5 征润州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图2㊀重力流生态滤池基本结构示意图三㊁方案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好不好ꎬ群众是第一 验收人 ꎮ调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到居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际效果的认可程度和看法ꎬ选择江苏大学海绵校园建设项目㊁华润新村㊁江滨新村㊁金山湖㊁桃花坞等试点工程作为调查对象(各项目问卷填写及访谈人次ȡ30)ꎬ对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及建设效果进行了调查ꎬ了解了各个项目所采用的技术ꎮ四㊁调查发现(一)建设效果镇江市采取 海绵+N 的做法ꎬ在源头治理过程中ꎬ选择老旧㊁失管㊁环境质量差㊁问题突出㊁群众迫切需要的小区ꎬ将海绵化改造与积水区整治㊁雨污分流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㊁燃气㊁水电改造及停车位增建等同步实施ꎬ既节约了改造成本ꎬ又提升了小区环境和舒适度ꎮ实现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ꎬ很多百姓看到成效后ꎬ主动要求政府优先对自己的小区进行改造ꎮ根据调查ꎬ有81.82%的居民感觉到了在海绵工程完成后ꎬ附近的路面积水得到了改善ꎬ认为周围环境最大的改变依次是:①水文风景得到优化(70.45%)ꎻ②排水问题得到改善(59.09%)ꎻ③水质问题得到改善(31.82%)ꎮ在实地调查过程中ꎬ小组发现在透水路面是使用最多的措施ꎬ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地表径流ꎮ在对周围居民的采访过程中ꎬ居民普遍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减轻城市内涝和美化生活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ꎬ但也与部分居民认为建设效果不明显ꎮ2017年10月ꎬ改造过的市区多个老牌积水区经过40多小时200多毫米的降雨 洗礼 竟没有积水ꎬ海绵城市成效初显ꎬ市民纷纷点赞ꎮ总体来说ꎬ通过 海绵城市 的建设ꎬ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ꎬ降低了雨水㊁污水对于城市的影响ꎬ且绝大部分民众赞成态度ꎬ调查对象中有97.72%表示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ꎬ只有2.28%表示不关心ꎮ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ꎮ(二)科学的建设规划凡事预则立ꎬ不预则废 ꎬ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端ꎮ镇江市在 海绵城市 建设之初就做了细致的规划ꎬ为后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ꎮ1.科学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㊁城市雨水管渠系统㊁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和汇水分区改造的方式ꎬ形成集中㊁连片㊁系统的海绵城市功能ꎬ避免步入碎片化发展的 歧途 ꎮ2.老城区改造以问题为导向ꎬ新城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ꎬ新老城区同步推进ꎬ因地制宜㊁统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项目建设ꎬ逐步实现 小雨不积水㊁大雨不内涝㊁水体不黑臭㊁热岛有缓解 ꎬ保证海绵城市最终的建设效果ꎮ3.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ꎬ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调度的智能化水平ꎬ提升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ꎮ五㊁建议及对策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ꎬ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㊁验收指标㊁管理措施不完善ꎬ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ꎬ笔者认为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ꎮ(一)妥善处理好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ꎬ尽量避免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ꎬ涉及居民利益时ꎬ及时进行沟通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ꎮ(二)海绵城市建设下一步工作的内容应从控制 水量 转向控制 水质 ꎬ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层次和丰富 海绵 的内涵 从 蓄水㊁排水 到 净水 ꎮ(三)建立雨水管理信息系统ꎬ实时收集建成项目的实际数据ꎬ方便进行后期研究与制订对策ꎬ以最优的技术手段和最经济的方案来进行建设ꎮ(四)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之上降低单方造价ꎬ实现 优质优价 的目标ꎮ六㊁结语镇江自古有 天下第一江山 的美誉ꎬ目前又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步步改善老旧小区的面貌和存在的雨水问题ꎬ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ꎬ并着力打造生态宜居㊁低碳发展的山水花园城市ꎬ海绵城市俨然已经成了镇江的一张靓丽的名片ꎬ期待未来镇江能成为自然积存㊁自然渗透㊁自然净化的城市 海绵体 ꎮ参考文献:[1]廖朝轩ꎬ高爱国ꎬ黄恩浩.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ꎬ2016ꎬ32(1):42-45ꎬ50.[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ꎬ2014(21):8.[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排涝:持久战还是速决战.http:ʊwww.mohurd.gov.cn/zxydt/201609/t20160912_228877.html.2016-09-12.[4]金山网.[EB/OL].http:ʊwww.jsw.com.cn/.作者简介:李学征ꎬ男ꎬ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ꎬ研究方向:工程管理ꎻ陈明辉ꎬ男ꎬ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ꎬ研究方向:工程管理ꎻ林智雄ꎬ男ꎬ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ꎬ研究方向:工程管理ꎮ52。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自评估的

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自评估的

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自评估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自评估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旨在评估和总结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成果和效益,并为下一年度的工作制定目标和计划。

本文将从评价指标、评估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自评估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评价指标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自评估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文水资源方面的指标,如降雨利用率、径流减少量、水质改善等。

2. 绿色生态方面的指标,如绿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3. 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指标,如污水处理率、水体质量改善、河湖水功能区划等。

4. 风险防控方面的指标,如洪涝灾害减轻、城市内涝情况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等。

5.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指标,如旅游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等。

评价指标的设定应该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二、评估方法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自评估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方面可以采用专家评估、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定量方面可以采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在定性评估方面,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指标进行打分或提出建议。

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相关部门、居民、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评价。

在定量评估方面,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

比如,可以收集城市的降雨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绿地面积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水文水资源、绿色生态、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是评估的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具有重要影响。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专业机构的监测数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等多种渠道获取。

数据分析是评估的核心,可以利用统计学和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

比如,可以通过对城市各个区域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增加的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的提高程度;可以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评估水质的改善程度;可以通过对洪涝灾害数据的分析,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洪涝灾害的减轻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思考发布时间:2022-01-19T07:43:29.70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24期作者:齐海燕智连洪[导读] 海绵城市是一种采用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新的水土及自然绿色设施等,从而促进水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并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嫩江市自然资源规划服务中心黑龙江省黑河市 161499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采用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新的水土及自然绿色设施等,从而促进水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并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可见,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海绵城市也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难点,基于此,本文先简述了海绵城市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再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难点问题的技术要点,以期能为后续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技术要点;建设难点引言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就如同一块海绵在应对大自然的灾难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等方面有着一定弹性,如下雨期间可以进行水的吸收、储蓄、净化等。

过去,我国为了经济可以快速得到发展,在国内大兴建筑之风,如今国内随处可见水泥建筑,这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逐步进行城市改建,海绵城市就是人们对城市进行完蕃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海绵城市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海绵城市是指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采用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应用自然水体建设湿塘、湿地、雨水湿地、河道、湖泊、蓄水池、调节塘等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海绵体,扩大城市现有水体的水域面积或规划建设新的水体,并对城市湿地(自然净化区域)、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湖泊(调蓄空间)等布局与衔接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区域内雨水最大限度地积存、渗透和净化,这样不仅能促进城市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还能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及提出的几点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及提出的几点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及提出的几点建议本文“海绵雨水”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背景及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阐述了在海绵城市规划及可研阶段所遇到的难题。

最后从技术、管理、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兴起了城镇化的建设。

到2011年,中国城镇化规模首次达到50%,标志着我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正慢慢转变成为一个城镇化、工业化的现代大国。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连绵不绝的“城市病”也随之出现,例如不断的地面硬化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偏高,传统的“灰色设施”排水能力已远远落后。

据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专项调研显示,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国不同程度的内涝,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民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基于此背景,习主席于2014年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提到了六字箴言“渗、滞、蓄、净、用、排”。

紧接着,住建部、财政部和水利部启动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截止同年年底,共有16个城市申报了试点城市。

从目前形式可以看出,海绵城市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着。

二、海绵城市简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特征,雨季时能够将雨水吸收、下渗、蓄存并净化雨水,旱季时能够将之前储存的水量取出并利用,能排洪防涝、抵御干旱,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

海绵城市主要工程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1)包含并维持现有的生态系统。

城市里的水体、湖泊、湿地、沟渠均能够容纳、调蓄雨量,是天然的蓄水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包含维持它们的自然水文特征。

(2)生态恢复、修复。

原有的建设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水体等环节丧失了自身的水文特征,而海绵城市的任务则是使用生态手段,使其生态环境恢复到未开发破坏前的状态。

(3)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开发中,控制开发强度,保留生态用地,增加透水地面,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的破坏。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据资料统计,目前大部分海绵城市的减少仅处于规划、可研阶段,在本阶段的摸索、研究中,却碰到了种种困难以及难点。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为了评价和考核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的一些建议:
1.雨洪管理效果评价
海绵城市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解决城市雨洪问题。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洪水位、暴雨空间分布、降雨径流处理率等。

具体指标的确定需要结合城市的地形、气候条件以及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海绵城市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雨水收集和利用率、水资源回用率、水资源消耗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绩效。

3.生态环境改善效果评价
4.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5.技术创新和市民参与评价
6.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应用评价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应包括雨洪管理效果、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社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市民参与、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应用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和考核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各种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城市地表的硬化,降雨时缺乏导流、蓄水能力,不仅造成地表水的过量流失,还给城市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水浸灾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意识到,城市需要进行海绵化改造,打造出更大、更有弹性和包容性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的“海绵城市”是相对于传统城市而言的,其通过模拟自然界的海绵吸水、返雨功能,使城市的自然水文循环得到修复和提升,实现城市功能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相比于传统城市,海绵城市具有更强的柔性、更高的生态适应性,并且更加便于管理和维护。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优化城市内部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以达到减缓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城市雨水和地表水的管理问题,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城市地表的覆盖率也不断的提高,导致城市很难进行下渗和透水,而导致城市内部水资源不足,对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很多不便和问题。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实现城市面对降雨等水旱变化的自我适应,是目前推进城市化进程且维护城市水资源的重要方法。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不仅仅局限于水资源管理,还包括了城市绿化环境的改善、城市污染的减少,甚至是城市的经济福利。

利用海绵城市的方式建设城市,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并且可以增加城市容积率、提高楼盘的转化率,从而创造出更高效的经济效益。

三、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段建设海绵城市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便于透水的路面。

建设透水、透气性的路面,减少了路面雨水的径流,更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

2.储水梯级化设计。

通过园林、绿化、公园等场所内的储水设计,浸润地下水,达到节水、增加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同时,将水污染物通过微生物降解处理掉,减少风险。

3.建设有降噪功能的绿地。

城市交通噪声是城市的一个主要污染源,建设有吸音和降噪功能的绿地,可以减少城市的噪音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城市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生态水平。

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增多,城市内涝愈发严重,我国城市不得不面对水灾,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们要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的内涝,提升城市的生存环境。

但海绵城市建设毕竟才刚刚起步,人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还不够了解,因此,在建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海绵城市的内涵和作用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指城市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大量雨水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城市的地面径流丰富时,地面能通过吸水、渗水、净水把这些水资源合理有效的储存起来,当城市水资源缺乏时,能把水资源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满足城市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既缓解了城市的内涝,又有效保障了水资源的供给,合理有效地使城市的生态发展得以平衡。

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作用主要有几点:第一,缓解了城市的内涝问题,海绵城市最初建设的理念是解决城市降水过多的问题为出发点,我们要改变单纯靠市政排水管道和泵站排水的现状,要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态系统存储,排放降水,合理利用人为调节和生态调节两方面来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

第二,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保持城市的水土,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内涝,也能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问题,为城市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第三,改善城市的绿化和自然景观,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对道路及居住的小区道路进行合理分割,加大绿地的使用面积,在道路上采用透水式铺装的办法,增加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也会增加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城市增添美丽的自然景观。

2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2.1绿色海绵体的数量很少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不舍得在土地上开发公共绿地,建设园林景观,这就使得楼房越来越多,而绿化园林几乎没有,街区沥青路蔓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如果城市在多雨季节,就会发生内涝,没有可以吸收多余水分的绿色植被,导致海绵城市中最基本的渗水功能得不到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价的优化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2T15:31:19.8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郭俊敏[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于2015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

长安大学本科生 710021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于2015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

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有所不同,所以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建设与评价指标也要因地制宜。

因此本文旨在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社会效应、自然效应和经济效应三方面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评价体系;AHP层次分析法。

1概述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水问题。

而海绵城市不同于以往的工程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是采用生态的处理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来达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目的。

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不仅降水量差异巨大,地理特征差别显著,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现状来确定适合自身的“海绵度”,即海绵城市建设和评价的指标体系。

因此作者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程度和建设质量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同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指导意义。

2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HP模型建立的AHP模型共分为四层,其简化框图见图一。

图1 AHP模型简化框图 2.1总目标层A
其中包括:
A: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评价体系。

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地理特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侧重,主要考虑解决突出矛盾和核心问题。

2.2子目标层B
其中包括:
B1:社会效应。

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效应即是对人居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城市内涝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制度建设,旨在改善生态气候环境质量,塑造现代化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和谐城市。

B2:自然效应。

自然效应是指通过水生态维护,水污染控制等举措,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逐渐达到城市开发前的水平。

B3:经济效应。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控制了管网漏损率。

节约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城市建设成本。

2.3准则层C
其中包括:
C1:城市内涝防治。

有效结合防、排、蓄、渗、滞等功能,大大减轻城市排洪防涝压力,有效预防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C2: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控制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分为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阶段。

C3: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海绵城市突出规划引领,进行科学建设,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建设进程与实施力度,大力开展试点,落实责任主体的前提。

C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的目标是以城市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与城市开发前自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相接近。

C5:地下水。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地下水回灌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作用使地下水水位和水质达到城市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平。

C6:生态岸线恢复。

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C7:雨水资源利用率。

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量/降水总量。

C8:污水再生利用率。

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污水量/总污水量。

2.4基本指标层D
其中包括:
D1:河湖水系堤坝建设。

城市河湖水系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大海绵体,是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重要保障。

D2:低影响开发设施。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小海绵体,是解决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

D3:管渠建设。

通过雨水管渠改造和规模扩大,增强城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

D4:雨污分流。

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进行排放和处理的排污方式,便于雨水资源再利用,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

D5:年SS总量去除率。

年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

D6:投融资机制建设。

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设格外重要。

D7:下沉式绿地率及下沉深度。

“下凹式绿地”是降低绿地标高同时对其下方的结构层进行改良,使土壤的保水性和绿地率满足植物生长和雨水径流蓄排净化的要求。

绿地率=绿地面积/总面积。

D8:绿色屋顶率。

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屋顶总面积。

D9:透水铺装率。

透水铺装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道路总面积。

D10:地下水水位。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地下水开采和回补平衡;通过雨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实现地下水位稳中有升。

D11:地下水水质。

利用地表植被和土壤来截留净化雨水带来的污染物,实现自然净化功能,保证地下水水质良好。

D12: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具有平衡城市水环境,促进水陆生态系统平衡和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等功能,并应兼顾生态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D13:滨水绿地。

滨水绿地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并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

D14:雨水罐。

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D15:蓄水池。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D16:绿地灌溉。

有效利用雨水浇洒绿地,对雨水起到天然净化作用,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D17:中水厂。

中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厕所冲洗、农田灌溉、道路保洁等的再生水。

D18: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去除氮磷等有机元素,不仅对污水处理具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生态景观。

3总结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因而在海绵城市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中,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情况等,明确海绵体建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因地制宜。

在利用模型构建“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可以将各评价因素表达出来,通过实际调研获得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相关数据,构建各层的判断矩阵,通过已开发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单排序及总排序计算,从而得到各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然后便可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岳波,卓想,高黄根.四川省海绵城市试点规划编制实践总结及展望[J].规划师,2017,33(09):77-84.
[2]徐浩.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3]郐艳丽.海绵城市建设问题、风险与制度逻辑[J].北京规划建设,2017(02):58-63.
[4]康殿旭,苗伟.绿地土壤物理性质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3):11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