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评析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文(二篇)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进行总结,包括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标与原则、改革的内容与措施以及改革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改革的背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此外,一些农村信用社存在着经营不规范、风险较大等问题,亟需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目标与原则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改革的原则是以农民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法治为保障,以政府为引导,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效益为导向。
三、改革的内容与措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改革、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三个方面。
具体措施如下:1. 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入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信用社的股权投资,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
2. 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农村贷款、农村存款、农村保险等。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农民的金融包容性和金融获得感。
3. 风险管理:农村信用社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了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监控体系。
同时,农村信用社加强了与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改革取得的成果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经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完善,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再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通知【法规类别】银行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桂政发[2005]20号【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布日期】2005.06.02【实施日期】2005.06.02【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失效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通知(桂政发[2005]2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2004年8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我区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地区后,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责成有关部门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
2005年3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我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为切实做好我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意义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的金融纽带。
长期以来,我区的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在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三农”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成为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力量,在农村金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深化我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
搞好我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我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部署和要求上来,开拓进取,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2篇)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____年,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一年,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融资和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以下是对____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总结与分析。
一、政策环境____年,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农村金融的战略地位。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标准,加大了对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了农村金融风险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行为。
这些政策措施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机构改革____年,农村信用社的机构改革继续推进。
在去年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各地农村信用社加大了机构改革的力度。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加强了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建设,包括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水平,完善了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机制,强化了农村信用社的各级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三、业务创新____年,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农村信用社积极探索特色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创新推出一系列农村金融产品,如小农贷、农村保险、农村创业贷款等,满足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四、农村金融服务____年,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这一年,农村信用社通过加强对农户的金融培训,提高了农民的金融素质,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农民的金融宣传力度,提高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培养了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自主能力。
五、风险管理____年,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了风险管理工作。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加强了对风险的预警和管控,提高了内部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了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同时,加强了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了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合力。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晓健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4期[摘要]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地方社区性金融机构。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各种问题。
因此,要通过采取推进商业化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业务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来不断发展完善广西农村合作银行。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合作制;对策;广西[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8年度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经管院社科基金08CJYV010)的成果[作者简介]李晓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金融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广西南宁,530007[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4-0077-0003农村信用社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合作银行就是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根据国务院2003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15号文件)的精神,在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高、资产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县(市),对暂不具备股份制改造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及其县(市)联社,可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
因此,农村合作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由企业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入股,具有完全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合作制的地方社区性金融机构。
一、广西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概况2007年4月27日,广西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
这是对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新的探索,为全广西的农村信用社系统推进产权改革提供了示范。
截至2008年末,广西共组建县级农村合作银行14家(即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广西荔浦农村合作银行、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广西龙胜农村合作银行、广西资源农村合作银行、广西灌阳农村合作银行、广西阳朔农村合作银行、广西临桂农村合作银行、广西来宾桂中农村合作银行、广西崇左桂南农村合作银行、广西象州农村合作银行、广西柳江农村合作银行、广西平乐农村合作银行、广西百色右江农村合作银行),获批复筹建4家,其开业和筹建数排名全国第四位,中西部第一位,发展势头良好。
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十年成效与经验
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十年成效与经验作者:姜丽明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第18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银监会认真履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牵头组织职责,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委,紧密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化改革十年的主要工作及成效2003年8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拉开了新世纪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
此轮改革重点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地方政府负责。
十年来,银监会认真履行牵头组织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及各省级人民政府,加强协作配合,及时总结经验,在既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框架内,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创新丰富改革的具体内容,推动改革不断深化。
截至2012年年末,农村信用社(含改制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机构总数2411家,经营网点7.7万个,员工78万人,网点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
资产总额15.5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倍,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1.8%,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贷款余额7.8万亿元,增长4.4倍。
负债总额14.5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5.5倍,占银行业负债总额的11.8%,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存款余额12.1万亿元,增长5.1倍。
所有者权益9957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219亿元。
成效一:阶段性改革扶持政策基本落实。
一是国家改革扶持政策撬动改革起步。
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给予农村信用社的扶持资金共计2690亿元,其中,通过央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1902亿元,财政累计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700多亿元、拨付保值贴补息88亿元。
二是地方政府配套跟进。
在中央政府政策的带动下,地方各级政府提供扶持金额累计达1227亿元,其中捐赠资产283亿元,减免返还地方性税费144亿元,提供分红补贴41亿元,给予贷款贴息23亿元,并协助清收盘活不良资产645亿元。
农信社改革见成效
农村信用社改革见成效木人2005年08月18日08:1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两年前的8月18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但对于经历了50多年风雨坎坷,负担沉重,步履维艰,而又肩负着为“三农”服务重任的中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来说,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在这一天,国务院召开了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8省市负责同志座谈会,按照刚下发的《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这一天,拉开了新世纪中国农信社改革的序幕;这一天,预示着中国农信社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两年来,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阶段性的成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信社的广大职工沐浴改革的春风,焕发朝气蓬勃的活力,正满怀信心地创造农信社灿烂的明天。
回顾改革历程,有很多可喜的变化令人振奋和鼓舞,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更有不少未来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需要解决。
改革成效可圈可点在2002年以前谈起农信社,3.5万多家法人社中绝大多数社的生存问题,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短短的两年多时间,过去被称为“老大难”、“马蜂窝”的农村信用社,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我们从下面的数据中去寻找答案。
———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
根据2002年末的监管数据,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2亿元,连金融机构存在的起码条件都不具备。
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含改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下同)资本净额达1037.18亿元,资本充足率达5.89%。
———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3851亿元,比2002年末减少1296亿元;不良贷款率17.5%,比2002年末的37%下降19.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实现了大幅“双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3年6月启动以来,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先后在29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
目前,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各项业务平稳发展,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服务进一步改善。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当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情况,除北京、上海和天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外,各试点省(区、市)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其省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家省级联社挂牌成立(北京、上海改革试点前已组建省级联社),另有9家省级联社批准筹备,天津合作银行已经挂牌开业,北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筹建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的省级政府、省级联社、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在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银监会制定了《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对省级联社职责作了进一步明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对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细化安排。
总体看,“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二)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省(区、市)按照国务院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国务院文件提出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产权模式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等组织形式,均在前一阶段的改革试点工作中被大胆尝试。
通过多样化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农村信用社都寻找到了符合自身情况的有效的产权结构和组织模式。
截至目前,全国共组建银行类机构4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9家,农村合作银行34家,另有13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备;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72家,另有273家批准筹备。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2篇)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ⅩⅩ年,是ⅩⅩ农村信用社发展史上改革力度最大、业务发展最快、成绩最辉煌的一年。
全州农村信用社在州委、州政府和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____,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以改革促发展,办事处顺利挂牌,七家县工行全面实现整合,“金农网”建设工程胜利完成,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能力和支农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办事处顺利挂牌、有效开展工作快速筹建,顺利挂牌。
在____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大理州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银监、人行等部门的支持下,____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大理办事处于ⅩⅩ年____月____日正式进入筹建,通过办事处人员的共同努力,短短____天时间,于____月____日办事处便顺利实现了挂牌。
建立工作秩序,有效开展工作。
办事处成立后,根据办事处的工作职能、性质和特点,在省联社尚未明确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初步明确了综合、稽核和统计三个职能部门,并针对办事处划转人员和借用人员的特长,进行明确的分工,落实了相应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
一是做好会统工作,按时按质按量收集、分析上报全州农信社统计、会计、人事、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报表资料;二是加强信贷管理,办事处及时设立了信贷评审咨询小组,按照审慎性原则,做好信贷咨询回复和咨询上报工作,积极引导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增量,逐步介入到全面介入烟草等优质行业和项目,通过努力,通过努力,洱源、弥渡、巍山、云龙、南涧县农村信用社投放烟叶收购贷款____万元,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大理市、祥云、弥渡、剑川农村信用社对大理州四个建设项目发放社团贷款____万元,在拓展信贷业务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是加强稽核检查工作,____完成了全州农信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同时完成了对洱源、大理市、祥云、弥渡、巍山、云龙、剑川、鹤庆、南涧____个县联社主要领导的离任稽核;四是宣传工作成绩斐然,办事处十分重视农村信用社对外宣传工作,以“宣传信合,推进改革;展示信合,促进发展”为宗旨,办事处和各联社分别设立外宣____,指定外宣人员,编发简报,开展宣传报道,办事处成立以来共编发简报____期,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进行重点的宣传报道,并结合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宣传周”活动,与《大理日报》合办了三期宣传专板,图文并茂展示我州农信社改革与发展丰硕成果,年内全州农村信用社____多篇宣传稿件上了国家、省、州级主流媒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应;五是重视调研工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和经营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适时进行调查研究,____月份重点完成了《____理州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和扶持政策建议》的调研课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歧视性的政策,提出建议和意见,向省政府调研工作组进行了汇报,引起了政府和上级的高度重视;六是____学习培训,办事处始终坚持每星期一学习制度,通过学习努力建设和打造一支学习型、业务型、知识型和政策型的管理团队,并及时____人员参加省联社____的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稽核业务培训、会计业务培训以及录用新员工的学习培训等,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文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2024年,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总结并阐述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主要成就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得农村信用社网络更加完善,覆盖了更多的农村地区。
同时,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系统,提高了市场化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2. 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例如,农村信用社创新授信模式,建立了“贷易贷”、“农易贷”等金融产品,满足了不同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农村信用社还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3. 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农村信用社在2024年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投入,创新了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了对贷款项目的审核和管理。
同时,农村信用社加强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了对风险隐患的预警能力,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的发生。
4. 组织机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信用社在2024年进行了组织机构的改革,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化发展。
通过组织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经验教训1. 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在2024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技术投入对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推动农村信用社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2. 加强风险管理,规范农村信用社运营。
尽管农村信用社在2024年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在面临复杂的金融环境中,风险管理仍然是一个挑战。
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投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对贷款项目的审核和管理,以避免不良贷款风险的发生。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样本(3篇)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样本____年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年份,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
在过去的一年中,农村信用社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发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
以下是对____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总结:一、改革成果显著____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得到了优化和改进,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客户体验,优化了服务流程。
同时,农村信用社也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了收益的增加和经营状况的改善。
二、金融服务更加便捷____年,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农村信用社实现了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和智能化。
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无需前往实体网点办理业务。
农村信用社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个人小额信贷、农村金融补贴、农村网商贷等,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
三、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____年,农村信用社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建设,农村信用社增强了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农村信用社完善了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了各项风险管理指标的合规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升了风险控制能力。
同时,农村信用社还加强了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应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挑战。
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____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通过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农村信用社提高了农民的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
农村信用社还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农村信用互助保险、农村电商金融等,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农村信用社还积极参与农村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发挥了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五、农村信用社机构布局优化____年,农村信用社在机构布局方面实现了优化和调整。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整合和优化,农村信用社实现了机构设置的合理化和布局的优化。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例(二篇)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例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的重要职责。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与发展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一、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在9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严重困境。
这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松散、党政干部干预严重;运行机制陈旧、业务模式单一;风险防控能力薄弱、资产质量低下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服务能力,因此,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一支具备现代金融特征、服务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组织。
这对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革措施和成效1.机构改革方面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第一步是进行组织机构改革。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理顺权责关系,着力调整干部编制,提高人员素质。
此外,还通过整体改革、重大问题论证等方式,深化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的研讨和论证,确保改革措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业务创新方面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业务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建立健全资金融通机制,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农民的贷款投放,提高了信贷支持力度。
同时,还推出了符合本地农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如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农村电商平台等,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3.风险控制方面农村信用社改革还重点加强了内部风险控制。
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行风险分级管理,加强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了业务风险。
此外,还建立起了与合作社、农民等相关方的风险共担机制,分散了风险压力,提高了整体风险抵御能力。
4.网络建设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还重点加强了网络建设。
通过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拓宽了业务渠道,提高了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论文报告: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一、引言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面向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领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农村信用社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服务地方金融发展等环节,面临着进一步推进完善、提升服务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进行探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股权设置(一)股份制改革背景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限制,农村信用社往往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经营规模较小、走单一金融业务的传统局面。
这种经营模式和企业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当前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伴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开始逐步推进。
(二)股份制改革的意义与作用股份制改革是指将农村信用社改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目的是以公司制管理的方式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
具体而言,它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促进组织机制变革,强化经营管理主体责任;二是增强流动性和回报性,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三是促进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四是强化治理结构,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
(三)股权设置引发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股份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设置股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信用社的合法权益,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应从股权设置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股份制改革方案。
具体而言,应依据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原则,把握股东投资和管理职权的界限,以及股东权益利益均衡的基本要求,着重考虑保障多数股东的合法权益,确保股份制公司具有高效的经营和治理机制。
同时,需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形成能够适应股份制公司运营的环境和规则。
三、治理结构(一)治理结构的构成和作用治理结构是指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整体建构,包括组织机构、决策层次、职责分工、监管控制等要素。
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信用体系-广西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启示
23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10月上旬刊The Report of Western China 丨西部报告T新型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是超越金融的要素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落实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抓手,这一来自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经验,对中西部农村县域乃至全国县域,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丨崔长彬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信用体系——广西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启示田东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距离中越边境150公里,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地区。
2008年12月,田东成为全国农村综合金融改革试点县。
经过十年时间的努力,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得到长足发展、“三农”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扶贫工作得到有力支持三个方面。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均得益于田东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心的“六大体系”建设。
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六大体系”的经济学逻辑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构建的机构、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六大体系”,在全国农村率先系统化破解了农户资金缺、贷款难的问题,激励农户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探索出了农户利用金融资源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其中,信用体系发挥了龙头和支柱作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安排契合了市场经济特性和我国农村金融实际。
信用、价格和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的三个关键要素。
其中,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户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用款少、用款频、用款急,却缺抵押、缺质押、缺担保、缺报表,这决定了金融机构为其服务的成本高、风险高但收益低,从而农户所受金融排斥严重。
在资金价格即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受限的背景下,风险定价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破解无法从价格上直接突破,自然会转向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间接降低价格、提高金融可使用性,而信用体系建设,既可降低交易成本,又针对金融的特性,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风险,自然成为解决农户融资问题的首要突破点。
广西农村信用社理财业务的发展
广西农村信用社理财业务的发展第三章广西农村信用社理财业务发展现状3.1广西农村信用社简介3.1.1基本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正厅级地方性金融机构,隶属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对全区农村信用社行使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
广西农村信用社区联社机关现设立18个部室(中心),下设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百色、河池、北海等8个办事处。
全系统共有90家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中县级农村信用联社58家,农村合作银行16家,农村商业银行16家,统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合机构),机构网点2331个,从业人员24870人,分别占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40%、30%,是区域之中人数最多、服务覆盖面积最多、资产规模最大以及综合实力较强、对三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最大推动作用以及纳税金额最大的一家银行业金融组织瞳71。
广西农村信用社植根八桂,致力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西地方建设,被自治区政府在授予“金融机构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称号,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殊荣”,是名副其实的“广西人自己的银行”。
一是综合实力强,2014年末,资产总额突破6000亿,达6154亿,比年初增885亿;存款突破4500亿,达4506 亿,比年初增608亿;贷款突破3000亿,达3091亿,比年初增494亿;经营利润突破100亿,达127亿。
二是对地方贡献大,201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540.6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3.95亿元,涉农以及小型企业贷款在市场之中所占的比例与全区域银行同业持平,2013年计缴税金达到35亿元。
三是服务网络完善,致力于打造广西最大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全区农信社营业网点2329个,其中乡镇及以下1532个;安装“桂盛通”(改造后的POS机)26404台,其中行政村15568台;布设A TM等自助设备5040 台,其中乡镇以下2523台;发行“桂盛卡”1821万张(其中桂盛公务卡13197张),打造农民家门口的“微银行川27|,让农民的存取款以及转账能够更加的便捷。
广西农村信用社如何为三农服务
邕宁农村信用社如何为三农服务摘要:“三农”始终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为“三农”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发展和服务始终备受关注。
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的关键时期,农村信用社要牢记“姓农、务农、惠农、强农”的宗旨,坚守防范风险的底线,充分发挥“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针对我国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几项措施,现以广西省邕宁县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为例,汇报如下:关键词:邕宁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金融服务体系产业结构调整一、当前支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我们农村信用社作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支农资金组织难。
由于竞争激烈,对在农信社存款歧视性政策从心理上未完全消除,农信社组织存款难,对公存款占比低,整个存款市场份额不高。
农村资金仍在大量外流,支农资金补给不足,但还有很多需要支持的客户,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二)不良资产盘活难。
盘活不良资产,对于农信社增强资金实力,改善经营状况,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一些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村组集体及其他贷户拖欠农信社贷款,逃债现象严重,一部分农民依法借贷,依约还贷的信用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依约还贷就成了空话,农信社不良资产盘活困难重重。
(三)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难。
农业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营销成本高,没有担保,也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风险由农信社承担,使农信社在涉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
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后劲。
二、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几项措施要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农信社应积极开辟路径,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发展规模型、加工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和外向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增值效益、质量效益、市场效益和综合效益。
(一)拓宽思路,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延伸工作。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路径探索—基于对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调查
年年末 ,4 . 29 3亿元专项央行票据资金全额兑付 。20 0 8年广西 提前 2年全部 消化广西农 村合作金 融机构 4 . 42亿元 的历 年挂
亏 ,成为全 国首批 消化 历年 亏损挂 账的 7个 省份之 一 。截 至
2 1 年 9月 ,广 西农村合 作金融机 构五级分类 不 良贷款 占比 01
图 1 广西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结构优 化趋 势图
权利及义 务,规范 “ 三会”制度及 其下设专业委员会 的议事规
则 与决策 程序 ,完善 了激励 与约束机制 ,信息 披露规范及时 , 初步构建小法人机构形式灵活 、结构规 范、科学有效 、适应社
续6 年获得广西 区政府颁发的 “ 金融机构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 出贡献 奖” ,名列 “0 1 2 1 广西企业 10强”第十三位 、 “0 1 0 2 1
未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员工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风 险管理
制 ,提 升核心竞争力 ,努力使农 村合作 金融机构 通过体制 改 革 、机制创新注入 “ 源头活水 ” ,实现管理更规 范 、资产 更优
化 、效益更高 、支农更有力 、服务更到位。
22 推 动 4个 “ . 进一步 ”
一
是推动公 司治理进一步规范。公 司治理是股份制改革的
中国服务业企业 5 0强”第一 百五 十七位。 0
区性 特点 的公 司治理模 式 ,初 步形 成 了 “ 自主经 营 、 自我约
束 、 自我发展 、 自担风险”的 良性循环机制 。
14 历 史 包袱化 解情 况 .
6年来 ,广西 区联社通过加快 自身改革 发展 和依 靠外部力
量 ,有效 地化解 了农村合 作金融 机构遗 留 的历 史包袱 。20 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师》2011年第3期●金融研究摘要:广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有10年的时间,特别是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针对改革的实践,有必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构一个功能完整、运行高效、多层次的新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广西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93-032003年以来的这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主要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组织形式;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主要是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改革方向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目标模式是“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真正成为服务于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
下面结合广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展情况,对2003年以来的改革成果进行评析。
一、广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
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2.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
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交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家银行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对信用社的监管,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
同时明确,省级人民政府应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
3.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改革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信用社通过改革建立自身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而政策扶持的目的,也在于通过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减轻经营负担,通过“花钱买机制”,使信用社能够得以轻装上阵,转换经营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的功能,为支持“三农”提供更好的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广西农信社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效1.加快了统一法人社改革进程。
改革以来全区89家县(市、区)联社中,69家统一法人社已全部挂牌开业,17家两级法人社经过综合治理后正加快实施统一法人社改革,2008年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的申报组建工作,2009年统一法人社已全部挂牌开业。
县级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顺利推进。
自2007年4月,广西首家农村合作银行———鹿寨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已来。
目前全区已有19家县级联社达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14家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5家县级联社正在申请筹建农村合作银行工作,占全区合作金融机构数的21.35%。
2.初步构建了“三会一层”管理体制。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区各县级联社基本上建立完善了社员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初步构建"三会一层"管理体制。
各县级联社根据风险控制要求,不断规范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进一步完善内控监督管理体系。
3.实行一级法人管理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基层社与县级联社合并为一级法人及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优化配置了资金、网点、人员、技术、管理、成本等要素,合并重组机构网点,招聘引进了高素质人员,统一核算管理,统一运筹资金,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全区农村信用社原有机构网点2333个,其中:法人社1268个,非法人社1065个,改制后,取消了871家基层社法人资格,现有397个法人社和1936个非法人社,营业网点覆盖县域以下所有乡镇及部分较大村屯,改变了原来基层法人社规模小、数量多、经营散、管理松的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好转,高风险信用社减少,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不断提升。
4.改革使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了抵抗风险能力。
通过清产核资和增资扩股,在原有股权范围的基础上,扩大入股范围,调整股权结构,提高入股额度,广泛吸收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实现股权多样化、入股主体多元化。
建立资本补充机制,规范稳定股金管理,合理设置资格股和投资股、自然人股和企业法人股,不断提高投资股比例和企业法人股占比,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资金实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
股东按其所持股份取得股金分红、获得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权,由此促进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方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激活经管和加强管理。
改制后,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8%和4%以上,注册资本金达2000万元以上;统一法人社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4%和2%以上,注册资本金达1000万元以上。
5.全区农村信用社勇于解放思想,进一步开拓创新,业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以来,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坚持贡献第一,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全系统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业务总量的进一步扩大。
截至2009年9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573亿元,与改革前的2004年相比,增加了1113亿元,增幅达243%;各项贷款余额1193亿元,增加了866亿元,增幅达265%。
2006年至2008年存款、贷款增量连续三年居全区同业首位,2009年9月末,存款存量居同业第二位、贷款存量跃居同业第一位;2008年末资产总额比2004年末增长了134%,2008年的经营利润是2004年末的12.42倍。
2007年末五级不良贷款率下降1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排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五位,资本充足率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排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二位;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无百万元案件发生,百万元案件下降率为100%.6.全区农村信用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升,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2005年底以来,全区农信社“三农”贷款余额一直占广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0%左右,2005年、2006年广西农信社连续两年被自治区政府授予“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
2006年初到2007年8月,全区农信社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300.92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299.84亿元,比2006年初增加117.59亿元,增长64.52%。
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从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荣获自治区政府授予“金融机构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和2007年度“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7.全区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员工素质明显提高,全面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经营业绩作为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完善县级联社领导班子的选拔任用机制。
目前,县级联社领导班子经过调整充实,在年龄和学历结构上都有了较大改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其中40岁以下的占47.1%,比区联社成立前提高了12.5个百分点;本科以上学历占29.7%,提高了8.5个百分点。
坚持“逢进必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先后五次招聘人员2136人,改善了员工学历、年龄和专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员工队伍素质。
坚持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重点,实行全员聘任制,推行竞争上岗、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制度,逐步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形成与工作业绩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广西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评析●经严丽193——《经济师》2011年第3期广西农信社股权情况表广西农信社股权情况表(单位:万元)三、广西农信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广西农信社自2003年改革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以下的问题:1.股权过于分散,没有发挥所有者对农信社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农村信用联社的股权构成有法人股、自然人股两种,这两种股权包含有资格股和投资股。
据统计,到2009年6月末,广西辖区农村信用联社股权结构中,法人股金额30059万元,法人股东833户,持股比例仅为5.7%,按每2万元一个投票权,共拥有15030个投票权,占所有投票权的0.57%;自然人股527616万元,股东238009个,持股比例高达94.30%,按每0.2万元一个投票权,共拥有2638080个投票权,占所有投票权的99.43%。
这表明99%的投票权分散于238009个股东当中,股权和投票权非常分散。
这种股权的分散性,形成了股东对农信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产权关系模糊。
2.职工持股份额较大,使“内部人控制”成为可能。
目前,广西农信社的股权结构中,自然人股527616万元,股东238009个,持股比例高达94.30%,按每0.2万元一个投票权,共拥有2638080个投票权,占所有投票权的99.43%,人均11个投票权。
其中,非职工股东215352人,人均持股19742元,人均10个投票权;职工股东22657人,占自然人股东人数的9.5%,持有股金102470万元,占自然人股金的19.4%,人均持股45227元,人均22.6个投票权。
说明只占自然人股东人数9.5%的职工股东拥有20%的投票权。
这种非职工股东持股的分散性与职工股东持股的集中性,有可能使股东代表大会实际上由职工股东控制,进而决定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营层的人选,使信用社最终摆脱不了“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3.“三会”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相互之间的制衡作用未能得到发挥。
一是“三会”及经营班子的职责权限在实际执行中重复交叉等情况时有发生,尚未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
二是“三会”人员的组成结构上,过分强调外部约束形式。
有关部门明确规定在理事会与监事会有组成人员中,内部职工与外部职工的比例为3∶4和2∶3,其目的是增强外部力量对农村信用社的约束,但从实际操作效果看,受管理、约束、激励机制不到位、专业知识缺乏、履职能力、精力、分享信息不够等因素影响,存在部分理事和监事对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不关心,“参社议社”意识不强,体现不出外部约束机制的优点,可能削弱了“三会”的决策效率与管理。
三是监事会对理事会成员和经营班子的专项审计和监督未能制度化,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对管理层行为的监察权。
四是没有健全的股东代表大会制度,理事由省级联社提名,股东代表大会没有真正选举理事会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