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概论

合集下载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第一单元管理学概论一、管理的界定管理学概论1-1 管理的含义及职能1-2 效果、效率与效益1-3 如何正确理解管理1-4 管理与经营1-5 管理与领导1-6 管理技能与管理者角色1-7 管理范式的变化1-1 管理的含义及职能管理学概论泰罗:“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强调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强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关键词:良好环境、效率、目标)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强调的是实践而不是知识:智慧胜于知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绩效至上!)管理的含义管理学概论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美国商学院教科书常见的定义) (管理活动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1+1>2)芮明杰: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多种职能、创造性)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管理学概论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界定目标、筹划资源、工作安排等);计划指导着一个组织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行动的指南组织是指将组织内各种资源按照配比及程序要求有序地进行安置;(另一含义是指一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组成一个团体或实体)。

组织资源有序化领导是指挥、协调、激励下属(追随者)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控制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使之朝着既定目标方向运作并实现预想成果或业绩1-2 效果、效率与效益管理学概论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关键词:成果或成绩)效率:是指单位时间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一、管理的概念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就有。

当人们开始组成集体去达到共同目标,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

缺乏管理,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但什么是“管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汉语词义来看,管理一词是“管辖”、“处理”的意思。

但这种字面解释是不可能严格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概念,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

多年来,西方许多管理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管理的概念作出了不同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些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与泰罗同一时期的经营管理理论创始人,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 )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在其所着的《管理学》第9版中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设计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随着管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各方面专家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管理理论,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多种多样。

例如,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对整个系统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控制行为。

有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信息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对于管理概念的种种不同认识,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这些不同认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了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

这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

我们知道,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的主体,即谁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有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再次要有管理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管理。

这样才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当然要进行管理活动,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方法,即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还必须了解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进行。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研究组织和个人如何有效地运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它涉及到组织的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早期的管理学主要关注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管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管理学逐渐扩展到组织的所有领域,涉及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

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学发展迅速并开始演化出多个学派,如科学管理学、行为管理学、系统管理学等。

这些学派各有侧重,但都试图解决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规划和决策组织规划是指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计划。

决策是指在面临多个选择时进行选择的过程。

管理学通过研究决策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规划和决策的理论基础和实用工具。

2. 组织设计和组织结构组织设计是指确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力,并建立起适合组织目标的组织结构。

管理学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组织结构,以便实现协调和合作,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3. 领导和沟通领导是指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指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沟通是指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管理学研究领导和沟通的原理和方法,帮助组织管理者提高领导能力和沟通效果。

4. 绩效评估和控制绩效评估是指对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控制是指通过规定目标和监控结果,确保组织按照预期的方向前进的过程。

管理学研究绩效评估和控制的方法,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管理学的应用领域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个组织和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管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企业可以规划业务战略、制定组织架构、培养人才以及改进运营效率,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2.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部门和公共资源的管理。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1.管理管理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相关资源,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2.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亨利·甘特、福特、吉尔布雷斯夫妇等。

3.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巴纳德等。

4.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1949年“行为科学”正式产生,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力很大的科学家及其理论,主要有马斯洛及其需要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麦克兰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费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5.决策管理学所讲的决策,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和在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的活动。

决策是指向未来的,而未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一切决策过程都大致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决策目标;第二,设计备选方案;第三,评价和选择方案;第四,对付诸实施的方案进行评价。

6.计划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计划内容都包含“5 W 1 H”: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Where(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计划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约束性的特点。

7.组织组织是指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含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静态方面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第三节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7)报酬要公平合理; 8)集权与分权; 9)等级系列; 10)秩序——每件物都在应该放置的地方,每一
个人都在应该安排的职位上; 11)公平——待人; 12)保持人员的稳定——培养; 13)首创精神——全员的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形成团结、和谐和协作的气氛。
战争等)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第二节 泰勒的科学管理
(一)科学管理理论
以泰罗(1856—1915)为代表的科学管理 理论体系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出生于一 个富有的律师家庭,曾考入哈佛大学法学系, 后因身体原因而失学。由徒工、技工升任为米 德维尔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1906年担任美国 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代表著作有《计件工资 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第三节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法约尔的贡献
(企业基本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分离) 1、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有: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 安全活动、会计活动 2、企业的管理活动有:
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第三节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3、管理的14条原则 1)分工——效率; 2)权力与责任——对称; 3)纪律——控制所有人行为的协议; 4)统一指挥——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命令; 5)统一领导——同目标的活动只能有一个
2、信息角色:产生信息、获取信息 、传递信息。 3、决策角色:决策——凭借权力和职责所做出
的决定。 企业家角色、协调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管理的含义

管理学(第2版)第一章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第2版)第一章管理学概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1管理概述
• 所以管理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 说它是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这种科学性与艺术 性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着管 理的功能,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 1. 1. 4管理职能
• 1.管理职能的含义 • 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功能或程序,即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管理学
• 在上层建筑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不断变化的 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 法律、道德等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护现行社会的生产关系,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
• 第三,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管理活动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 动态的过程,要研究管理活动涉及哪些职能,不仅如此,还需要对执 行这些职能涉及的组织要素进行研究,对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的原 理、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同时要对执行职能过程中遇到的阻 力以及如何克服阻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1管理概述
• (2)组织 • 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物质的和社会的双重结构。它包含明确组织所承担
和需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者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设置、信息指令传 递渠道的建立,以及权力的划分和组织任务和工作的协调。组织职能 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计划工作确定了组织的具体目标,并对实 现目标的途径做了大致的安排之后,为了使人们能够有效地工作,还 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组织结构。这就是说,把组织中的各项工作进行 分类组合,划分出若干部门,根据管理幅度原理,划分出相应的管理 层次,进行合理的授权,协调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同时,组织还必须 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组织结构做出调整和变革,以确保 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学概论(尤建新+周三多)

管理学概论(尤建新+周三多)

推翻了从泰勒以来人们把人看做成经济人的假设, 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即开始重视 人、研究人的行为。 4、现代管理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协作系统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 2、非正式组织 3、经理人员的职能:规定组织的目标、选聘和安排员工、建立和维持组织信息系统 4、管理具有艺术性,经营管理需照看好组织的内外部条件 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部分组成,在特定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体。 1、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决策准则:满意标准 3、两类决策: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组织设计,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系统。 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中独立出来的。 向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出发, 而不是从 一般原则出发来研究企业管理问题。 管理变数=f(环境变数) 管理根据环境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制定数学方法和统计模式,并把这些模式通过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决策 1、经济人假设和组织由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2、目的科学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重点在计划和控制,方法为运筹学。 3、步骤: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式得出解决方案、对方案进行验证、对方案建立控制、实施 方案
五项修炼: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彼得 · 圣吉) 虚拟企业: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对付其他竞 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 互利的企业联盟。 7S:战略(strategy)制度(systems)结构(structure)——企业成功硬件 员工(staff)技能(skills)风格(style)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成功软件 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人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技能和认识两方面。 6、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三、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 道德:评价人类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同 组织的道德标准不同,同一组织在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也不一样。 四种道德观 1、功利观 决策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促进成产率的提 高,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会造成资源的不合 理配置,忽视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力。 3、公平公正观 管理者按公平公正原则行事。保护了缺少代表或无 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不利于培养员工风险精 神和创新意识。 2、权力观 决策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 保护了个 人权力,但可能会影响组织的整体利益。 4、社会契约观 决策综合考虑实证因素(是什么)和规范因素(应该是什 么)做出。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各业中现有的道德准则, 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与前三种出发点不同。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三)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
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卡尔?马克思
管理者好比是交响乐队队指挥,通过他的努力、想像和指挥,使单个乐器融合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彼得?德鲁克
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是什么?是采用抗生学和免疫技术,将人类寿命延长了两倍甚至三倍吗?是汽车、飞机的出现对传统距离概念的重新定义吗?是推动我们进入新经济时代的沟通工具,如电话、电视、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出现吗?
在人类活动的领域中也许再也没有比管理更为重要的了。――孔茨《管理学》
组织要有效率,就必须有分工。有分工,就必须要有管理。――马克思
能用他人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管理专家旦恩?皮阿特
企业管理三件头等大事: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联想柳传志
管理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佚名
管理就是让别人完成事情。――泰勒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属性的关系图
自然属性
主要体现在 组织生产要 素上。
生产 生产力 自然属性
过程 生产关系 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
主要体现在协 调生产关系上。
管理的一 般职能
管理的特 殊职能
管理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性质-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 管理的科学性:强调其客观规律性; • 管理的艺术性:强调其灵活性与艺
动力 ➢ 协调:沟通、谈判、调解、合约、仲裁—创造环境 ➢ 控制:标准、监测、干预调节、制裁—保持方向和
适当状态。
三、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
• 管理二重性原理:管理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 属性。
• 自然属性 :同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普遍性,是 由生产力决定的。
• 社会属性 :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特殊性, 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 协调是理顺组织内外关系,消除不和谐、不平衡 状态,加强各方合作,以便为实现组织目标创造 良好的环境的过程。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等管理职能实现的
➢ 决策:预测、选择方案—确定方向 ➢ 计划:规划、部署—形成意图 ➢ 组织:分工、用人、机构、程序、制度—形成功能
实体 ➢ 激励:目标、鼓动、思想教育、评价、奖惩—充足
我们对管理的概念
•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利用 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并通过决策、 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控制等职能, 来协调他人活动(为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 序、营造氛围,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 , 使别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者要作哪些决策?
• 影响时间:长期、中期、短期; • 重要性:战略、战术、业务决策; • 主体:集体、个人决策; • 方法:定性、定量; • 起点:初始、追踪决策; • 涉及内容:程序化、非程序化决策; • 环境可控性: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 • 管理任务:生产、销售、财务、人事。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
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管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 管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 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 实践性, 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MG2-11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别了经营和管理两个不同的概念 明确了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归纳了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管理原则 倡导管理教育: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 来获得
MG2-16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人 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 他提出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 世袭管理向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 韦伯与泰勒、法约尔同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 三位先驱
MG2-22
行为科学理论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马斯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麦克雷戈: 麦克雷戈:人性的基本假设
MG2-23
梅奥与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 美籍澳大利亚人,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 1924-1932年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 (Hawthorne)进行了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 试验的初衷是想通过改变工作条件和环境, 找出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试验分照明、继电器装配小组、大规模访 谈和接线板工作室四个阶段 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并由此诞生了人 际关系学说
MG2-54
现代管理理论

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管理学概论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的含义及特征1.管理的含义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其产生的历史可能已超过6000年。

世界著名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表明,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够完成规模浩大的、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工程。

它们宏伟的建设规模都是人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见证。

金字塔是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建筑一座金字塔要动用10万人干20年,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是管理。

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

在历史上,当管理活动主要是由少数统治者或生产资料所有者所从事的活动时,人们常常把管理概括为管辖、治理。

这种概括强调了管理中的权力因素,并以“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其意与“统治”一词相近,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对此,孙中山先生曾作过很好的解释。

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当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追求最大利润成为资本家的主要目标时,人们对管理的研究逐渐从政治转向经济,特别是转向企业管理。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管理一直是人类组织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它存在于一切领域,一切部门和一切组织之中。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的跨国企业,小到一个班组、一个商店,无一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任何历史阶段不可缺少的普遍的活动,管理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类实践活动。

一、管理的含义关于管理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1、中国古代管理的含义“管”,在我国古代指钥锁,后来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本意是处理玉,后来引申为整理或处理。

“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管理学概论重点范文

管理学概论重点范文

管理学概论重点范文一、管理学的定义及起源-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组织和个人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资源,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科。

-管理学的起源:管理学起源于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管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管理学的主要理论1.经典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科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韦伯官僚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权力的合法性。

-奥斯本行政法制理论:强调对组织进行规范和控制。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霍桑实验:强调工作环境和员工的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麦格雷戈X-Y理论:强调领导者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员工的需要对其绩效和动机的影响。

3.环境管理理论:-斯旺森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作用。

-竞争战略理论:强调组织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制定合理竞争策略。

三、管理过程管理过程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规划:确定组织目标和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

2.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分配资源和建立沟通渠道。

3.领导:指导和激励员工,帮助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4.控制:监测组织绩效,纠正偏差,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包括:1.人际角色:作为组织的代表,与员工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

2.信息角色: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和传播者,为组织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3.决策角色:根据组织的目标和情况做出决策。

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包括:1.技术技能: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人际技能: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3.概念技能:理解和应用管理概念和原则的能力。

五、现代管理问题在现代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1.全球化:跨国公司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环境。

2.多元文化:如何管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3.创新和变革:如何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变革,保持竞争优势。

管理学基础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基础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第一节 管理
1.1 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1.1.1 管理的概念
1.1 领导的含义和作用 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可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管理作为人类社会 1.1.1 领导的含义 生活中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手段,在各个领域里进行应用,而且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 “领导”具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 各个单元、层次和方面,大到国家、跨国企业,小到地方、班组、商店,无一不需要进行有效 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从事的活动。关于领 的管理。然而对于什么是管理,迄今为止,还未得到明确的公认和统一,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 导,管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过不同的表述。 究角度,对管理的内涵作出了不同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①泰罗从工作任务的角度认为 (1)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叫做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可使人们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②法约尔强调管理的过程 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和职能,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③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制 ---哈罗德.孔茨等著:《管理学》 定过程分成四个阶段。④韦伯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⑤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 (2)领导就是对人们施加影响并把他们的努力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过程。 基础的专业技能,认为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 ---R.M.霍德盖茨等著:《工作中现代人际关系 学》 (3)领导是影响一个集体走向目标的能力。 ---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教程》 小资料: 企业的成败在于科学的管理,在于正确的战略。 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 在没有管理活动协调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相同,以致于可能相互 抵触。 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整体的目标。 资料来源:/bg/default.asp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是指通过对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过程的研究、分析和探索,来提高组织运作和管理能力的一门学科。

它是一门较为综合、较为实践性的学科,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领导学等。

它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发展。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管理是指用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组织目标得到实现的过程。

组织:组织是指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以法人形式和非法人形式建立的一种经济实体或公共体。

组织具有目的、结构、权利、职责、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特点。

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拥有管理权力、负有管理职责、具有管理能力和经验、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指由管理先辈从管理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原则、方法和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工程学等。

其中,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的体系和节点,以及在市场中如何实现效率和有效的资源配置。

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以及在社会中如何实现合作和协调。

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和思维,以及在个人中如何实现适应和成长。

运筹学和工程学主要研究物流、生产和技术,以及如何实现高效率的生产和服务效率。

管理学的学科内容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领导学等。

其中,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认知、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的管理、培训和发展,以及如何吸引优质人才;组织管理主要研究组织的目标制定、组织设计、组织绩效等管理内容;领导学主要研究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行为和领导技能等内容。

管理学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管理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管理学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和目标。

其次,管理学能够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发展。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一、概论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学理论的演进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 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back
管理学理论的演进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本世纪初到30年代)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30 年代到60年代)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 关系的时代(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 第四阶段:企业再造时代(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90 年代以后)
管理的基本手段



1.计划 2.组织 3.领导(指挥和协调) 4.控制
计划

计划:对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包括: 1. 研究活动条件:
A.内部能力研究; B.外部环境研究;
2. 制定业务决策 3. 编制行动计划。

back
组织

1.设计组织:


A 机构设计 B 结构设计





1、主动性、积极性、跟进性强; 2、领导能力强; 3、具备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 5、具有创新性、革新性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6、做事计划性强; 7、具有一定技术能力; 8、诚实、正直。
解难能力测试


第一部分:读图题(约12题) 题目给出A,B,C三家公司15年中各自销售成本占销 售额的百分比曲线,读此曲线回答问题。各题目 运算简单,有单就某公司情况提问,如A公司有 几年其销售成本占销售额的百分比高于40%;有 就三家公司或其中两家综合提问,如三家公司间 销售成本占销售额百分比之差额小于15%的共有 几年?等等。

管理学概论重点

管理学概论重点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管理学概论组织及其特征: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机构的实体。

组织具有三个特征:组织是两个以上人员的集合体,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开展工作、达成目标;每个组织都由一个明确的目的,通常以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来表达并反映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状态;具有系统性的结构,借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组织的机构可以是弹性的、开放的,也可以是刚性的、严密的,但不管何种类型都具有精细的特征以倬明确绑织成员间的工作关系P.组织依据其最终目标可以划分为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两大类。

由于不同类型组织的最终目的不同,所以尽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在管理活动中关注的侧重点就各不一样。

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要视不同类型组织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有针对性地予以区别对待。

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是管理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和起始概念。

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的重点不同,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概念。

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让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卡斯特:“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以上定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只能活动;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其中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涉及如何达到组织的目标,两者辅相成j共同胸成管理活动追求的且标。

一.管理的性质管理在性质上具有二重性,从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意义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可分析如下:(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背景当中,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学第01章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第01章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结词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及其规律 性,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
VS
详细描述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 学科,研究对象包括管理的原理、原则、 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管理学采用多种研究 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 析主要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法来构建管理 理论。实证研究则采用实验、调查和观察 等方法来验证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人本原理
总结词
人本原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为根本。
详细描述
人本原理认为,人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通过有效激励 和管理,可以发挥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总结词
人本原理要求管理者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 工作环境和条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实验研究法通常涉及将参与者分为实 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 观察结果的变化。这种方法有助于揭 示管理实践中的因果关系和影响机制。
经验总结法
总结词
经验总结法是一种通过总结个人或组织的管 理经验来研究管理现象的方法。
详细描述
经验总结法通常涉及对个人或组织的管理实 践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以提炼出具有普 遍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这种方法有助于为其 他组织和个人的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这一理论主张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来提高组织绩效,注重员工参与和激 励。
当代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关注环境适应和 创新,强调变革管理和组织学 习。
这一理论主张通过不断适应环 境变化和创新来提高组织竞争 力,注重战略规划和竞争优势。
代表人物包括彼得·德鲁克、亨 利·明茨伯格等。
03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概论》课程论文——企业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03811)姓名(学号):刘彦芳(105030840040)上课时间:周一上午3-4周四下午7-8节授课老师:高祖灵企业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摘要:当今社会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已趋明显。

中国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自加入WTO后其经济迅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中国本土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大公司的市场竞争。

人力资源管理是获取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很多企业不能很好地认知、运用。

本文在引言部分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发挥其激励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典型的激励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激励理论的应用进行剖析,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以激励为核心,以及激励机制运用的层次、步骤和需要关注的原则与问题,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理论;激励管理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认知。

企业认识到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当前在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很多企业一提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说的滔滔不绝,但一到实际操作时则更多地关注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

还有部分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给予较多的关注:在企业内部设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并进行人员配置等等,但因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够,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没有将其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没能得到充分地运用和发挥。

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在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在人力资源管理各大模块中将激励理论进行充分运用、发挥的企业则少之又少。

那么什么是激励理论?又怎样将激励理论落实到实处呢?下面笔者分别进行论述。

二、激励理论相关知识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激励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动机”、“需要”以及“人性”、“目标”和“结果”等个人行为要素,认为这些是决定激励效率的基本要素。

动机指的是:个体希望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其前提条件是这种努力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①。

动机定义中三个关键因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需要指的是:一种内部状态,它使人感到某种结果具有吸引力①。

当需要未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紧张感,进而激发了个体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会导致个体寻求特定的目标行为。

如果最终目标实现,则需要得以满足,紧张感得以解除。

其实管理与激励是密不可分的,管理即激励,激励即管理。

对管理一词简单的理解是“激励别人去干事”。

一般地说,所谓激励就是强化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引导个人行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运用其人力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②。

激励理论总体可分为早期的动机理论和当代的动机理论两大类。

早期的动机理论主要有马斯洛(Maslow,A.H.)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theory X)与Y理论(theory Y)、郝茨伯格(Herzberg,F.)的双因素理论(Motivation-hygiene Factors)。

当代动机理论主要有克莱顿·奥尔德弗(Alderfer,P.Clayton)的ERG理论、麦克莱兰(McClelland,D.C)三种需要理论(Three needs theory)、亚当斯(Adams,J.S)提出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维克多·弗鲁姆(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以及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型[1]。

早期的动机理论以马斯洛(Maslow,A.H.)的需要层次理论最为经典和著名,他将人的需要按照由浅至深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and Security Needs)、社交需要(Social Needs)、自尊需要(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的时候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其次,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theory X)与Y理论(theory Y)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认为人生来不喜欢工作会逃避工作,需要采取强制和控制措施实现目标称为X理论,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认为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那样自然,承诺完成某个目标就会自我引导和控制,能够承担责任称为Y理论[1]。

再次,是郝茨伯格的双因素理。

郝茨伯格发现,对于工作感到满意的因素和不满意的因素是有明显分别的,他把那些属于外在条件方面导致“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公司政策不合理、监督管理不当、与主管关系不协调和工作条件有问题等。

而把与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重大责任、充满晋升机会、成长发展前景等这样令人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而只有强化成就感、认可、敬业精神、责任心和晋升机会等令人“满意”的激励因素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管理者实施激励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付不满意,而是千方百计使人感到“满意”,这就需要通过改善工作内在因素,如使工作丰富化、负有挑战性,使员工有晋升、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与机会等[2]。

当代动机理论代表之一,是克莱顿·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他重组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联需要和成长需要,简称ERG理论。

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ERG 理论证实人的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低层次需要则会更强烈。

其二,是麦克莱兰三种需要理论。

他从管理工作的社会性特征角度提出自己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马斯洛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内在价值,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将人的社会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合群需要。

其三,是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

他认为,当一个人努力工作获得报酬时,他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的相对量;他要进行“社会比较”以确定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待遇,所以其公平理论又称作“社会比较理论”。

其四,是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激励的强度取决于个人通过努力达成组织期望的工作绩效(组织目标)与由此而得到的满足个人需要的奖酬(个人目标)相一致、相关联的程度。

一致程度或关联性越大,则激励效应就大,否则就小。

其五,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型。

波特-劳勒模型即激励过程综合理论,侧重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关联的角度,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该理论提出,工作绩效是一个变量,它除了受个人努力程度决定外,还受如下四个因素影响:(1)个人能力与素质;(2)外在的工作条件与环境;(3)个人对组织期望意图的感悟和理解;(4)对奖酬公平性的感知等四个因素的影响(具体见图一:波特-劳勒激励模型)。

在波特-劳勒模型里涉及到公平感的问题,综合了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

公平感是影响人们行为倾向和激励强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性因素[2]。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激励理论的运用分析在介绍了激励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后,我们不难发现,激励理论很值得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去了解、掌握和运用。

通过上述对激励理论的介绍,为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激励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共分为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5)薪酬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

其实,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每一模块的实施都需要很好地去运用激励理论,激励理也论蕴含和渗透在每一模块中[3]。

现对每一模块中激励理论的应用进行简要剖析。

第一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其实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性的工作。

企业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劳动定员定额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

工作岗位设计需要用到激励相关理论,比如岗位工作的扩大化与丰富化、富有挑战性以及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这些岗位工作内在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对岗位工作的满意程度,这里面就涉及到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

再如人力资源规划之一的制对内外在奖酬价值的认识工作绩效外在奖酬内在奖酬①个人能力与素质②工作条件③角色感知(组织目标)④期望的公平奖酬(行为)努力激励(个人目标)满意感图一:波特-劳勒激励模型注:----表示期望理论模型基本内容,——表示波特-劳勒模型补充内容度规划,需要将企业激励员工的相关工作进行制度化,如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岗位轮换、培训教育、资格晋升等等进行制度化,而这些激励工作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也是对激励理论的应用。

第二大模块招聘与配置:企业在人员补充时,通过内部晋升、工作调换、工作轮换和人员内部竞聘等方法,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储备中选拔出合适的人员补充到空缺岗位或新增岗位,为企业内员工提供学习成长和晋升发展的机会,这些能有效地激励企业内部员工,同时这也是对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和ERG理论的应用。

企业在人员配置和企业劳动分工时,更需要按照人员配置相关原理、劳动分工的原则与方法,将相关激励理论予以运用;第三大模块培训与开发:如何从战略、组织和员工个人三个层面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规划和相关制度,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关系到员工的学习与成长,满足员工成长需要(ERG理论第三层次需要),员工需要满足的同时,也即发挥了培训与开发工作的激励作用;第四个模块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的核心部分,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沟通的过程,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其更重视过程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如何通过运用激励理论,将员工努力与组织绩效及员工奖酬相结合,不断提升员工和组织的绩效,需要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识激励的期望理论和波特-劳勒模型,尤其是制定和实施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时,更多地运用到激励理论:有效实施预防和制止性策略、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策略以及组织变革与人事调整策略,将员工绩效结果与员工薪资、奖励、晋级、升职、提拔、惩罚等人事激励策略相配套;第五个模块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模块中薪酬的设计也运用到激励理论,薪酬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有三项原则就是激励理论的很好体现: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都涉及到激励理论;第六个模块劳动关系管理:该模块要求企业在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做好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要建立内部劳动规则,健全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使企业员工获得参与、平等协商和信息沟通等的权力,同时也要求企业在遵守国家相关工时、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企业内部相关规则、制度,提升员工满意度,这些都可以从保健-激励双因素论中找到支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