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修订稿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修订说明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4)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测量新技术,充分考虑测量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发展,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修订而成。
本规范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和制图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主编单位为天津航道局,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汁院、天津海事局、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港第三务工程局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颁布实施7年来,为水运工程的测量技术发展和工程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很快,测量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改进,该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运工程测量的要求。
为此,交通部水运司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中主要增加和补充了GPS测量、RTK-DGPS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定位、机助制图、多波束测深和适航水深测量等内容,并对原规范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本规范共分11章56节21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总则:郭文伟2术语:郭文伟3平面控制测量:张铁军、郭文伟4高程控制测量:张铁军、李素江、袁世中5地形测量:李金亮6水位控制测量:袁世中P17水深测量:郭文伟、张铁军8施工测量:李为荣、郭文伟9水文观测:李金亮、万大斌、唐友田10 变形测量:李为荣、郭文伟11制图:冯立新、万大斌附录A:郭文伟附录B、C:张铁军附录D:万大斌附录E、F:袁世中附录G~H、附录J~M:郭文伟附录N:张铁军附录P~R:郭文伟附录S:万大斌附录T:张铁军附录u:万大斌附录V:冯立新、万大斌附录w:郭文伟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年1月1日实施。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交通部水运司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修订说明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4)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测量新技术,充分考虑测量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发展,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修订而成。
本规范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和制图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主编单位为天津航道局,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汁院、天津海事局、上海航道局、广州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港第三务工程局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颁布实施7年来,为水运工程的测量技术发展和工程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很快,测量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改进,该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运工程测量的要求。
为此,交通部水运司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中主要增加和补充了GPS测量、RTK-DGPS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定位、机助制图、多波束测深和适航水深测量等内容,并对原规范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本规范共分11章56节21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总则:郭文伟2术语:郭文伟3平面控制测量:张铁军、郭文伟4高程控制测量:张铁军、李素江、袁世中5地形测量:李金亮6水位控制测量:袁世中7水深测量:郭文伟、张铁军8施工测量:李为荣、郭文伟9水文观测:李金亮、万大斌、唐友田10 变形测量:李为荣、郭文伟11制图:冯立新、万大斌附录A:郭文伟附录B、C:张铁军附录D:万大斌附录E、F:袁世中附录G~H、附录J~M:郭文伟附录N:张铁军附录P~R:郭文伟附录S:万大斌附录T:张铁军附录u:万大斌附录V:冯立新、万大斌附录w:郭文伟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年1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管理和解释。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修订说明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4)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测量新技术,充分考虑测量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发展,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修订而成。
本规范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和制图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主编单位为天津航道局,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汁院、天津海事局、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港第三务工程局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颁布实施7年来,为水运工程的测量技术发展和工程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很快,测量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改进,该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运工程测量的要求。
为此,交通部水运司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中主要增加和补充了GPS测量、RTK-DGPS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定位、机助制图、多波束测深和适航水深测量等内容,并对原规范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本规范共分11章56节21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总则:郭文伟2术语:郭文伟3平面控制测量:张铁军、郭文伟4高程控制测量:张铁军、李素江、袁世中5地形测量:李金亮6水位控制测量:袁世中P17水深测量:郭文伟、张铁军8施工测量:李为荣、郭文伟9水文观测:李金亮、万大斌、唐友田10 变形测量:李为荣、郭文伟11制图:冯立新、万大斌附录A:郭文伟附录B、C:张铁军附录D:万大斌附录E、F:袁世中附录G~H、附录J~M:郭文伟附录N:张铁军附录P~R:郭文伟附录S:万大斌附录T:张铁军附录u:万大斌附录V:冯立新、万大斌附录w:郭文伟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年1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管理和解释。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司和本规范管理组,以便再修订时参考。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52-93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 52-93条文说明目录前言1 总则2 平面控制测量3 高程控制测量4 放样的准备与方法5 开挖工程测量6 立模与填筑放样7 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8 地下洞室测量9 辅助工程测量10 施工场地地形测量11 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12 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13 竣工测量前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DJ 59-85(以下简称“原规范”)是原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局标准,自1985年7月1日实施以来,对统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的操作和精度标准,推动测量技术进步,保证施工测量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原规范制定的技术依据已日显陈旧,难以反映当前测绘技术水平和现状,急需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本规范的修订工作是在水利部建设开发司和原能源部水电开发司的主持下进行的。
水利部建设开发司(90)建技便字第15号文同意修订编委会由周寿彭、荣燮阳、陈宗佩、何薪基、廖在义、韩效华、朱顺全、金本斌等8人组成,周寿彭任主编,荣燮阳、陈宗佩任副主编。
本规范修订过程中,于1990年11月、1991年9月、1992年4月、1992年6月先后召开了四次编委会,讨论修订原则和大纲,按章节进行分工,提出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统稿和集体审校。
并发送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施工单位和有关高等院校广泛征求意见,四易其稿形成规范(送审稿)。
1992年11月24日在湖北宜昌召开了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在此基础上对规范(送审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完成此稿。
本次修订中,对原规范作了如下主要修改和补充。
(1)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对精度指标作了必要的调整。
(2)关于平面控制测量的控制网最末级控制点的相邻点位中误差改为相对于同级起始点或相邻高级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0mm …,更改后点位中误差的基准为,对于一级布网是相对起始点的;而对于二级或多级布网是相对于高级点的。
增加了适用于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控制测量的有关规定。
交通部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的通知
交通部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交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1.09.05
•【文号】交水发[2001]487号
•【施行日期】2001.09.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水运
正文
*注:本篇法规已被:交通运输部公告2012年第57号――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的公告(发布日期:2012年11月20日,实施日期:2013年1月1日)废止
交通部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的通知
(交水发〔2001〕487号)各有关单位:
由我部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修订的《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为JTJ203-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4)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00一年九月五日。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宣贯培训4
《施工测量》
一般规定
10.1.8 施工测量内业处理除应符合第3.0.9条的规定外,尚应按照施工 阶段和工序对施工放样内外业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施工测量》
疏浚和航道整治施工放样
10.5.4 炸礁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0.5.4.1 炸礁施工定位应采用纵向和横向导标控制、全站仪定位、
RTK-DGPS定位或星站差分DGPS定位。 10.5.4.2 炮孔位置或裸炸位置的全部钻孔排位均应布置在施工图上。 10.5.4.3 水下爆破钻孔船的测量定位应经常进行校核。 10.5.4.4 对钻孔位置定位偏差,内河不得大于0.2m,沿海不得大于
《施工测量》
施工标志
对疏浚工程,考虑不同船型对导标视觉偏移量的不同要求,本条只对 其限值作了原则规定,即以设计计算超宽量作为限值。若同一挖槽由多船 施工,导标视觉偏离量按较小计算超宽值计算。对较长挖槽导标的观察方 式一般根据导标视觉偏离量大小,按施工段确定。若用于导标夹角法测图 定位时,应按其与导标的距离分段计划观察方式,以保证定位精度。
10.5.2.1~10.5.2.4 款所说的测站点(样桩),对内河整治工程 称之为样桩,对沿海疏浚工程导标放样,称之为测站点。放样时,是在 测站点(样桩)上安置仪器,测设导标线方向。
10.5.3条删除了原规范“采用无线电定位仪进行施工定位的规定”。 采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施工定位,疏浚施工定位精度应满足表8.1.5(规 范的10.5.3.1款所述8.1.4有误)的要求,炸礁施工和内河航道整治施工 定位精度应满足表10.5.2-1的要求。附录G中给出了计算公式。当使用 我国沿海指向标信号实施GPS差分定位时,应先在测区附近控制点上进 行测量,求取WGS84坐标系到当地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并在其它控制点 上进行校核。一般要求至少有3个控制点。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一、测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1. 测量工作的任务是准确获取水运工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数据,为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 测量工作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测量结果精确可靠。
3. 测量工作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阶段和要求进行,及时上报测量结果和数据。
二、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1. 测量工作应根据具体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
2. 测量方法应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测量、电子经纬仪测量、水准仪测量等。
3. 测量仪器设备应经过校准和检测,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三、测量控制点的设置1. 测量工作应设置合理的控制点,用于测量数据的校验和保障。
2. 控制点应设置在地理环境稳定的位置,以保证其长期可用性。
3. 控制点应按照标准进行编号、命名和标志,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
四、测量数据的记录和处理1. 测量数据应详细记录,包括测点编号、测量时间、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人员等信息。
2. 测量数据应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处理,包括数据的验证、纠正和整理。
3. 测量数据应保存至少10年,以备后期参考和使用。
五、测量精度和精确度要求1. 测量精度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规定,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 测量精度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进行评定,以达到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3. 测量精确度要求应根据数据的使用目的进行评估,以保证数据的应用价值和可靠性。
六、测量成果的报告和交流1. 测量成果应按照规定格式编制测量报告,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工程管理方。
2. 测量成果应进行内部讨论和交流,并引入专家评审,提高测量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3. 测量成果应及时和准确地传达给设计、施工和运营人员,以支持后续工作的进行。
SL 52-9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 52-93目录1 总则2 平面控制测量3 高程控制测量4 放样的准备与方法5 开挖工程测量6 立模与填筑放样7 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8地下洞室测量9 辅助工程测量10 施工场地地形测量11 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12 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13 竣工测量附录A 平面控制的标墩与标志附录B 测边网角条件自由项限值计算附录C 高程控制点标志、标石埋设规格附录D 测量仪器高、棱镜(觇牌)高的精密方法附录E 平面位置放样操作方法的规定附录F 平面放样方法精度估算公式附录G 有关高程放样的精度估算公式附录H 用钢带尺精密传递高程计算公式附录I 用具有平行玻璃板的水准仪进行高程放样时的有关计算(以威尔特N3水准仪为例)附录J 钢带尺放样中的计算附录K 光电测距边长和高差的各项改正值计算公式附录L 像片控制点和标志附录M 洞外、洞内导线贯通误差估算附录N 沉降观测点设置和工程量计算方法附加说明主要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关于颁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的通知水建[1993]330号为推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技术的进步,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水利部和原能源部委托水利水电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为主编单位,对原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局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DJS 9-85进行了修订。
该规范的修订送审稿已通过两部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SL52-93,自1993年12月1日起执行,原局标准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主编单位负责解释,水利电力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1993年6月25日对于特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也可布设一等平面控制网,其技术指标应专门设计。
各种等级(二、三、四、五)、各种类型(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的平面控制网、均可选为首级网。
2.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梯级,可根据地形条件及放样需要决定,以1~2级为宜。
但无论采用何种梯级布网,其最末级平面控制点相对于同级起始点或邻近高一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0mm。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宣贯培训
宣贯培训
水运工程
水运是交通运输业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大运输方式之 一。
水运工程主要包括: 港口工程(指港口水工建筑物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港口供货物装 卸、堆存、转运和旅客集散之用的陆地工程,包括防波堤、码头、修船和 造船水工建筑物、进出港船舶的航标与灯塔等导航设施和港区护岸工程, 也包括港内铁路、道路、较长时间堆存货物的仓库或堆场及车库、停车场、 机具修理车间、工具房、变电站、消防站、行政服务房屋等港口附属设施 工程); 航道工程(指航道工程是指航道整治、航道疏浚和航运枢纽、过船建 筑物等航道设施以及其他航道附属设施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 人工岛、护滩工程、海底管沟工程、吹填造地工程等。
传播定律并考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条文说明的分析方法,以及设
计、施工部门对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确定变形点观测精度指标所考虑的基本原则是:
(1)根据设计施工要求,变形体的日平均位移量小于某一允许值可取其
1/5作为观测精度限值;
(2)根据设计施工要求,变形体的累计位移量小于某一允许值,可取其
若设变形点的观测精度m1,监测网的观测精度m0,相邻两次等精度测 得的变形量的精度为m2,当基准点稳定时,有以下关系:
m2 2m1
《变形测量》
监测网观测
很显然,这时监测网的观测精度对变形量的精度没有影响。当基准点 不稳定时,这时有:
m2 2 m02 m12
若规定m0 = m1,并取2倍的中误差作为观测变形量的极限误差M,则:
《变形测量 》
一般规定
9.2 监测网布设
9.2.1 变形监测网布设前,应充分收集测区已有基础资料,并根据测区 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现有的仪器设备及变形观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 进行全面计划和设计。施工控制网应与监测网联测。一个测区的监测网 应一次布设。原施工控制网相邻点间的相对精度满足变形观测要求时, 可直接作为基准点或工作基点。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修订说明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4)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测量新技术,充分考虑测量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发展,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修订而成。
本规范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和制图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主编单位为天津航道局,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汁院、天津海事局、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港第三务工程局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颁布实施7年来,为水运工程的测量技术发展和工程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很快,测量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改进,该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运工程测量的要求。
为此,交通部水运司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中主要增加和补充了GPS测量、RTK-DGPS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定位、机助制图、多波束测深和适航水深测量等内容,并对原规范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本规范共分11章56节21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总则:郭文伟2术语:郭文伟3平面控制测量:张铁军、郭文伟4高程控制测量:张铁军、李素江、袁世中5地形测量:李金亮6水位控制测量:袁世中P17水深测量:郭文伟、张铁军8施工测量:李为荣、郭文伟9水文观测:李金亮、万大斌、唐友田10 变形测量:李为荣、郭文伟11制图:冯立新、万大斌附录A:郭文伟附录B、C:张铁军附录D:万大斌附录E、F:袁世中附录G~H、附录J~M:郭文伟附录N:张铁军附录P~R:郭文伟附录S:万大斌附录T:张铁军附录u:万大斌附录V:冯立新、万大斌附录w:郭文伟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年1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管理和解释。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司和本规范管理组,以便再修订时参考。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修订说明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 —94) 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测量新技术,充分考虑测量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发展,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修订而成。
本规范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和制图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主编单位为天津航道局,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汁院、天津海事局、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港第三务工程局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 —94) 颁布实施7年来,为水运工程的测量技术发展和工程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很快,测量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改进,该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运工程测量的要求。
为此,交通部水运司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中主要增加和补充了GPS测量、RTK-DGPS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定位、机助制图、多波束测深和适航水深测量等内容,并对原规范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本规范共分11 章56 节21 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 总则:郭文伟2 术语:郭文伟3 平面控制测量:张铁军、郭文伟4 高程控制测量:张铁军、李素江、袁世中5 地形测量:李金亮6 水位控制测量:袁世中P17水深测量:郭文伟、张铁军8施工测量:李为荣、郭文伟9水文观测:李金亮、万大斌、唐友田10 变形测量:李为荣、郭文伟11制图:冯立新、万大斌附录A:郭文伟附录B、C:张铁军附录D:万大斌附录E、F:袁世中附录G^ H、附录J~ M:郭文伟附录N:张铁军附录P〜R:郭文伟附录S:万大斌附录T:张铁军附录u:万大斌附录V:冯立新、万大斌附录w:郭文伟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 年1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管理和解释。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司和本规范管理组,以便再修订时参考。
交通运输部公告2012年第57号――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的公告
交通运输部公告2012年第57号――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
•【公布日期】2012.11.20
•【文号】交通运输部公告2012年第57号
•【施行日期】2013.01.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交通运输部公告
(2012年第57号)
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的公告现发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为JTS131-2012,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原《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同时废止。
本《规范》第3.0.5条、第3.0.12条和第9.1.8条中的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交通运输部组织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和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完成,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发行。
特此公告。
交通运输部
2012年11月20日。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讲义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辅导讲义第三章平面控制测量第3.3节三角测量及三边测量本节和94版规范相比较,没有大的改变。
三角网和三边网仍然是目前许多单位经常采用平面控制方法。
本节根据国标《工程测量规范》对水运测量中常用的技术指标进行了规定。
详细的解释请参考条文说明。
这里主要讨论新版规范和94版的区别。
在第3.3.6款,在采用交会法插点进行加密控制时,交会点的坐标由两组观测值分别计算,取平均值作为点位坐标。
由两组观测值计算的交会点纵、横坐标互差不应大于相对点位中误差的多少倍呢?94版规范规定为2√2倍,新规范修改为2倍。
主要原因如下:当两组观测值相互独立时,由于交会点各方向的误差比较均匀,可认为交会点的纵、横坐标中误差相同。
则:mx=my=Mp/√2式中mx 、my是纵、横坐标中误差,Mp是相对点位中误差。
所以由两组观测值计算出坐标互差的中误差为:md=√2mx=√2my式中md 是坐标互差的中误差。
因此:md=Mp取其极限误差作为坐标互差限值,即Δd=2MpΔd为坐标互差限值。
由上可知:规定2倍相对点位中误差是科学的。
第3.4节电磁波测距本节和94版规范相比较,也没有大的改变。
第3.4.3条根据国标《工程测量规范》对边长往返观测较差的规定作了调整。
第3.4.5条对注(2)关于垂直角各测回互差作了修订。
第3. 5节GPS测量本节是这次规范修订的重点。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GPS已经成为测绘领域普遍采用的控制测量方法,其理论和实践已非常成熟,各单位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但是由于94版规范编写时的局限性,原规范在GPS控制测量方面对有关问题没有规定,或规定的不太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本次修订主要是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参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GPS有关规定对94版规范进行了重大调整。
第3.5.1条关于GPS网精度的规定本条对GPS平面控制网不同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和94版规范相比较,在本条中补充了GPS精度计算公式及其说明,增加了GPS网中相邻点平均距离的限值等内容。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
等级
一级 二级 图根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中 ) 为丈量长度(%) ; "检定钢尺时,其相对中误差应小于 + * +(((((。
!"! !"!"%
三角测量和三边测量
三角网及三边网宜由近似等边的三角形组成。各三角形的内角应
测图比例尺 # ( $"" ) # ( $""" # ( $""" ) # ( #"""" # ( #"""" ) # ( $""""
投影分带
投影带 #&$*、!* !* !*、%*
注:对 # ( $"" 地形测图及港口工程施工测量,测区距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的距离大于 +$,-,可采用 任意带投影。
%"$"!"!
注:!表中 3 为导线的测站数; "当测区最大比例尺为 # % #!!!,在导线中部联测坚强方向时,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和导 线总长可适当放宽,但最大长度不应超过表中规定的 ) 倍。
表 (")") * )
测回数 等级 +,) 一级 二级 ) # +,/ )
钢尺量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 ($) )!! #!! 导线总长 ($) /!!! )!!! 测角中误差 (. ) 1& 1 #! 方位角闭 合差(.) 1 #! ! 3 1 )! ! 3 导线相对 闭合差 # 2 #!!!! # 2 &!!!
水运测量地形测量
第6章 地形测量
6.3 地形地貌测绘
6.3.12 RTK测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6.3.12.1 转换参数可采用已有成果或现场自行求取。现场求取时,参与计 算的控制点宜不少于4个,且成面状分布,转换结果平面残差、垂直残差均 宜不大于50mm。 6.3.12.2 作业前应在测区附近的控制点上对RTK测量结果进行检测,平面
丘陵地 山地
0.5
0.5 0.5
0.5或1
0.5或1 1
1
1 2
1
2 2
1或2
5 5
1或2或5
5 10
注: 一个测区宜采用同一比例尺和同一基本等高距。
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
6.1.3 地形测图的地形点最大间距应符合表6.1.3的规定。
地形点最大间距
比 例 尺 1:200 1:500 1:1000 1:2000
重合点,平面互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互差不应大于1/5基本等高距, 高山地区可放宽一倍。 6.3.12.5 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对数据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 据,并转存至计算机或其它介质中。
第6章 地形测量
6.4 内业处理
6.4.1 地形图的绘制可采用计算机绘图或手工绘图。
6.4.2 地形和地貌相邻图拼接的最大误差不应大于表6.1.1规定的点位中误 差和高程中误差的 倍。
图纸变形的影响。
第6章 地形测量
6.1 一 般 规 定
6.1.8 地形图上高程点注记,等高距为0.5m时,应精确至0.01m;等高距 大于0.5m时,应精确至0.1m。 6.1.9 用测记法采集数据时,应记录测量日期、测站和后视的点名、测站 仪器高和后视点棱镜高,并应绘制草图对测点进行编号,标明测点之间连
水深测量限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水深测量限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篇一:《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编制说明09-12-24《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送审稿编制说明一、编制理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深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单波束线的测深发展到多波束面的测深。
无论是测深精度还是工作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因此多波束测深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全覆盖水深测量作业,在港口航道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用于沿海港口、航道水深测量的规范是《海道测量规范》(GB 12327-1998),它主要是针对单波束水深测量的,而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全覆盖水深测量以及对其测量数据的处理、检验等作业技术要求规范中并没有提到。
这两种手段测量水深其技术要求是有些区别的,所以不能完全参照单波束水深测量的技术要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线的步设不一样:单波束水深测量垂直于等深线的总方向,而多波束水深测量是平行于等深线的总方向;2、测量模式不一样:单波束是线测量,而多波束是全覆盖测量;3、记录模式不一样:单波束测深仪有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两种,而多波束只有数字记录一种;4、仪器设备安装、校准不一样:多波束水深测量涉及的设备多,其系统安装、校准要求高;6、质量控制要求不一样:对外业数据采集质量要求高。
为了规范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作业,提高测量成果的质量,有必要制定多波束测深系统外业测量和后处理的技术要求。
二、编制经过2003年开始,交通部海事局组织上海海事局编写《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
2004年,《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列入交通部行业标准制定计划。
编写组听取了海事测绘系统内专家以及行业内相关单位的征求意见,修改了《多波束扫测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并将其更名为《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
2008年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要求,再次修改《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同时根据其内容更名为《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于2009年5月上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订说明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4)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测量新技术,充分考虑测量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发展,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修订而成。
本规范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和制图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主编单位为天津航道局,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汁院、天津海事局、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港第三务工程局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颁布实施7年来,为水运工程的测量技术发展和工程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很快,测量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改进,该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运工程测量的要求。
为此,交通部水运司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中主要增加和补充了GPS测量、RTK-DGPS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定位、机助制图、多波束测深和适航水深测量等内容,并对原规范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本规范共分11章56节21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总则:郭文伟2术语:郭文伟3平面控制测量:张铁军、郭文伟4高程控制测量:张铁军、李素江、袁世中5地形测量:李金亮6水位控制测量:袁世中P17水深测量:郭文伟、张铁军8施工测量:李为荣、郭文伟9水文观测:李金亮、万大斌、唐友田10 变形测量:李为荣、郭文伟11制图:冯立新、万大斌附录A:郭文伟附录B、C:张铁军附录D:万大斌附录E、F:袁世中附录G~H、附录J~M:郭文伟附录N:张铁军附录P~R:郭文伟附录S:万大斌附录T:张铁军附录u:万大斌附录V:冯立新、万大斌附录w:郭文伟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年1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管理和解释。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司和本规范管理组,以便再修订时参考。
P2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平面控制测量 (5)3.1一般规定 (5)3.2导线测量 (6)3.3三角测量和三边测量 (8)3.4电磁波测 (10)3.5 GPS测量 (11)3.6资料整理 (14)4高程控制测量 (19)4.1一般规定 (19)4.2水准测量 (20)4.3三角高程测量 (22)4.4跨水面高程测量 (24)5地形测量………………………………………………………(26)5.1 一般规定 (26)5.2测站补点 (29)5.3细部坐标点的测定 (30)5.4地物和地貌测绘 (30)5.5地形图拼接与检查 (33)6水位控制测量 (34)6.1一般规定 (34)6.2水位站布设 (35)6.3水位观测 (36)6.4平均海面的确定 (39)P16.5深度基准面的确定 (40)7水深测量 (42)7.1一般规定 (42)7.2测深线布设 (43)7.3定位 (44)7.4测深 (47)7.5水下障碍物探测 (49)7.6适航水深测量 (50)7.7内业整理 (51)8施工测量 (54)8.1一般规定 (54)8.2施工平面控制 (54)8.3施工高程控制 (56)8.4施工标志 (57)8.5疏浚和航道整治施工放样 (57)8.6港口工程施工放样 (59)8.7吹填施工测量 (62)9水文观测 (63)9.1一般规定 (63)9.2比降观测 (63)9.3沿海流速和流向观测 (64)9.4内河流速、流向和流量观测 (65)9.5泥沙测验和底质探测 (67)9.6断面测量 (69)9.7波浪和风观测 (70)9.8海水含盐度测定 (72)9.9冰情观测 (72)9.10航迹观测 (74)10变形测量 (75)10.1一般规定 (75)P210.2监测网的布设 (76)10.3监测网观测 (77)lO.4水平位移观测 (79)lO.5滑坡观测 (79)10.6沉降观测 (80)10.7倾斜和裂缝观测 (81)10.8内业整理 (82)11制图 (84)11.1一般规定 (84)11.2编图设计和编绘 (85)11.3清绘和注记 (87)11.4晒蓝图、静电复印和复照 (87)附录A 测量任务书、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提纲 (89)附录B 控制点标石、标石规格及埋设 (94)附录C GPS接收机的检验、比对和GPS观测记录手簿 (97)附录D 跨江线缆垂弧测量 (99)附录E 水位站经历簿格式和测站考证簿的主要内容 (102)附录F 理论最低潮面的计算 (108)附录G 定位中误差估算公式 (110)附录H 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布设和技术要求 (112)附录J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曲率半径 (114)附录K 测深仪的检验要求 (116)附录L 深度改正数计算 (117)附录M 测深仪换能器动吃水改正数测定方法 (119)附录N 多波束测深系统和侧扫声纳扫测作业要求 (121)附录P 软式扫海具扫测报告格式 (129)附录Q 水位分带方法 (134)附录R 施工标志测设内容 (135)附录S 河床质探测器 (137)附录T 浅地层剖面仪使用要求 (139)P3附录U 船舶航行双迹观测 (141)附录V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图式 (143)附录W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207)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总校人员和管理组人员名单 (208)附条文说明 (211)P41总则1.0.1为统一水运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保证测量质量,满足水运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船舶安全航行的需要,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港口与航道工程测量。
通航建筑物和修造船水工建筑物等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
1.0.3水运工程测量应根据测量任务书和现场踏勘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制定技术方案,编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测量结束后,应做好资料整理,编写测量技术报告。
测量任务书、测量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技术报告提纲见附录A。
1.0.4测量仪器和工具,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及时检验校正。
1.0.5水运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P12术语2.0.1 航道基本测量为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定期进行的全面测量,包括沿海航道与港区水域的测量和内河长河段航道图测绘。
2.O.2 航道检查测量为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对沿海航道与港区水域部分要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以水深测量为主的测量。
2.0.3 DGPS即差分GPS。
在坐标已精确测定的基准台上设置GPS接收机,并和移动台上的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不少于四颗的同一组卫星,求得该时刻差分改正数(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等改正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把这些改正数实时播发给在附近工作的移动台(用户)或事后传送给移动台(用户),由移动台(用户)用所收到的差分改正数对其GPS定位数据进行实时修正,进而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
2.0.4 RTK-DGPS是一种高精度实时相位差分动态定位技术,由基准台、移动台及RTK差分数据链组成。
移动台无需在已知点上做初始化,而直接在动态环境下确定整周模糊度,实时接收GPS定位信息,并按基准台发送的RTK差分改正数进行修正,获得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坐标。
2.0.5 RBN-DGPS无线电信标差分GPS定位系统“Radio Beacon Differential GPS”的简称。
此系统是利用无线电信标台站向移动台播发差分改正信息,移动台用此对其所接收的GPS定位信息实时进行修正,以确。
P2定其精确位置。
2.0.6 GPS高程测量利用GPS相对定位确定测区高精度的三维基线向量,结合基准点的水准测量获得大地高程异常值,推求地面待定点的正常高。
2.0.7全潮相邻高潮或低潮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潮期,一个潮期完成一次潮汐升降运动,称为全潮。
2.0.8适航浮泥层厚度既能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又不损害船体的浮泥层的厚度。
指高频测深仪的波束反射界面到与适航密度值相对应的浮泥下界面之间的浮泥层的厚度。
2.0.9适航水深用高频测深仪测得的深度基准面以下的深度与适航浮泥层厚度之和。
2.0.10施工标志用于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测量标志和施工导标。
2.0.1l变形监测网由变形基点、变形观测点组成的变形控制网,包括平面和高程控制网。
2.0.12静吃水测量船在漂泊或停泊的状态下,测深仪换能器底面距水面的垂直距离。
2.0.13动吃水测量船以正常航速测深时,由于船舶航行引起的测深仪换能器下沉量。
2.0.14 硬底质水底为风化岩、碎石、卵石、标准贯入击数大于3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5的粘性土的底质。
2.0.15中等底质P3水底为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人击数大于6且小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质的底质。
2.0.16软底质水底为标准贯人击数小于或等于1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入击数小于或等于6的粘性土质的底质。
P43平面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视测区大小、工程性质和测图比例尺等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分级布设。
3.1.2平面坐标系统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分带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45km时,可采用任意带投影。
3.1.2.2一个测区应采用同一坐标系。
对港口工程测量和比例尺不小于1:1000的疏浚及航道测量,其长度投影变形不应大于1/40000;对比例尺小于1:1000的疏浚及航道测量,其投影变形不应大于1/20000。
3.1.2.3当采用国家或原坐标系统,其投影长度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换带计算或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3.1.2.4独立坐标系统的建立,可采用任意带的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
投影面可采用国家参考椭球面或主要测区的平均高程面。
3.1.2.5在未建立控制坐标系统的小测区可采用简易方法定P5向,建立独立坐标系统。
3.1.3平面控制宜在国家等级控制网内建立加密网,依次分为叫一级、二级和图根三个级别。
一、二级平面控制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
3.1.4各级导线网、三角网和三边网的起算点边的精度不应低于高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一、二级导线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一、二级三角网最弱边边长中误差及一、二级三边网各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均不得大于0.1m,当测区最大比例尺大于1:1000时,不应大于50mm。
3.1.5平面控制点应选在便于观测和埋设标石的位置。
测区首级控制点应埋设标石或在固定地物上凿设标志和点号。
控制点埋石、标石规格及埋设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对兼作水准点用的控制点,应按水准标石规格埋设。
对主要控制点,应绘点之记。
3.2导线测量3.2.1导线宜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和结点网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