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八)

合集下载

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几位_“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故事

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几位_“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故事

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几位_“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故事关于“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时至今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称谓来自于一次观众投票活动。

换句话说,“四大名旦”是投票选举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次投票活动,就是为了选举“名旦”。

这次活动,从开始刊发启事,到投票过程,以至最后揭晓结果,都只用了“五大名伶”这个名称,而没有用“五大名旦”。

这就造成两个后果:一、有人因此推断,在这之前,还没有“四大名旦”(或“五大名旦”)的说法。

否则,主办方应该用“五大名旦”,而不是以“五大名伶”之名;二、正因为如此,有人得出结论:“四大名旦”的称谓,就是在此次投票活动结束后确立的,即被选举产生的。

很明显,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

首先,此次投票选举活动,针对的只是5个人的新戏,并不是评选孰强孰弱。

其次,如果“四大名旦”之说是因为此次投票选举活动而产生的,那么也应该是“五大名旦”。

为何漏掉徐碧云而只说“四大名旦”呢?除此之外,如果以得票多少排列,位列第一的是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其次是程砚秋的《红拂传》,然后是梅兰芳的《太真外传》,接着是徐碧云的《绿珠》,最后是荀慧生的《丹青引》。

假使这次活动的目的确是为了选举“四大名旦”,那么,按照票数,排在前四位的,也应该是尚小云、程砚秋、梅兰芳、徐碧云,缘何荀慧生最终位列“四大名旦”之一,而缺了徐碧云呢?仅从这个角度上说,“四大名旦”是由戏迷、读者选举产生的论断,就是错误的。

就目前现存资料而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天津《天风报》社长沙大风率先提出来的。

依据是:第一,源于3个知情人的回忆,他们是沙大风的儿子沙临岳、上海文史馆馆员薛耕莘、宁波镇海的陈崇禄。

薛耕莘曾经在《上海文史》上撰文,称梅兰芳曾亲口对他说过这样的话。

陈崇禄则说他曾经见过沙大风的一枚印章,上有“四大名旦是我封”这7个字。

据沙临岳回忆,“四大”其实是借用当时流传甚广的“四大金刚”之名。

四大名旦梅兰芳资料简介

四大名旦梅兰芳资料简介

四大名旦梅兰芳资料简介名旦梅兰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艺名兰芳,京剧大师,中国近代非常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梅派”艺术的创始人,四大名旦之首。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里出生。

1902年,梅兰芳拜入吴菱仙门下开始学习青衣,也常跟秦稚芬、胡二庚学花旦戏。

1904年,梅兰芳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1907年,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1913年,首次到上海演出,风靡整个江南,后有两次到上海演出,1918年移居上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梅派,这一时期也是梅兰芳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梅兰芳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国际也享有盛誉,他的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成为了西方人眼中京剧的代名词,他所唱的戏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世称梅派,他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

梅兰芳的代表剧目有《五花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梅兰芳的代表作梅兰芳一生创造了众多经典的曲目和形象,出演过包括京剧、昆曲等不下二百个作品,其中包括传统剧目、改编剧目和全新创作等等。

但是在他这众多的演出中,梅兰芳的代表作包括《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等等,但是在梅兰芳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还要数《贵妃醉酒》。

梅兰芳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又被称为《百花亭》,是从京剧剧目《醉杨妃》演变而来。

这部作品是梅兰芳用了很多心血,经过自己的加工、创作,又用心改编而成的经典曲目,所以说这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一点都不错,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为京剧戏曲开创出另一个方向出来。

这剧目原本的表演有些低俗,虽然将杨贵妃怀春和情醉的状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可是多少有些色情的成分。

于是梅兰芳大胆的去掉其中的糟粕,再加以新的意义和表演形式,改为从杨贵妃的情感变化中入手,这样一来,就让《贵妃醉酒》改编的更加完美,所以才能称之为梅兰芳的代表作。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谁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谁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谁京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在京剧中,表演者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其中四大名旦更是京剧的代表性角色。

四大名旦分别是: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和尚小云。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四位京剧界的巨星。

程砚秋,原名程长庚,字砚秋,号砚秋楼主人,是京剧界的奠基人之一。

他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精湛的演技使得他在剧中表现出色。

擅长饰演贵妇、寡妇、闺女等娘娘腔角色,在舞台上婉转动人的唱腔和精致的舞姿都使得观众为之倾倒。

程砚秋的代表作有《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中他塑造的角色形象仍然被广大观众所铭记。

荀慧生,原名荀俊荣,字慧生,是京剧界的又一位巨星。

他擅长表演武将、丞相、书生等角色,特别是他饰演的文武双全的角色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荀慧生的表演风格独特,声音高亢有力,动作矫健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的代表作有《沙家浜》、《采桑子》等,这些作品中他的精湛演技堪称一绝,被誉为京剧界的“书生王”。

梅兰芳,原名梅兰芳,字曹东,是京剧界的传奇人物。

他出身名家,从小接触京剧,他在表演中的天赋和勤奋使他成为中国现代表演艺术的巨人。

梅兰芳擅长表演喜剧、老生等角色,其声音浑厚而富有激情,身段灵活而威武,使他凭借他的演技和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有《曹操与杨修》、《凤还巢》等,这些作品中他的表演风格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尚小云,原名尚小云,字文云,是京剧界的代表性女演员。

她之所以被称为名旦,是因为她在剧中饰演的女性角色非常出众。

尚小云的表演风格优雅而大方,她的嗓音悦耳动听,舞姿轻盈灵动,使她在舞台上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她的代表作有《西施》、《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中她的精湛演技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京剧名旦。

总结起来,四大名旦分别是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和尚小云,他们在京剧表演中的突出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各自的演绎风格和独特的表演技巧为京剧注入了无穷魅力,也为后人树立了表演的楷模。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代表作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代表作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代表作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和优美的音乐、舞蹈,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京剧行当中,名旦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们通常扮演一些具有男性特点的角色,如权臣、将军等。

在京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大名旦,分别是刘派、程派、梅派和尚派。

本文将一一介绍这四大名旦的代表作。

刘派的代表作品是《王昭君》,该剧以汉朝王昭君的悲剧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她在外受辱、身陷困境的遭遇。

刘派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将王昭君的内心痛苦和坚强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刘派经常使用一些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刚劲有力的动作,来表现王昭君的悲愤和坚强。

程派的代表作品是《红楼梦》,该剧改编自曹雪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程派以其细腻、婉约的唱腔和柔美动人的舞蹈,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和不羁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程派经常使用一些柔美的折子戏唱段和轻盈的舞蹈动作,来展现林黛玉的情感世界。

梅派的代表作品是《西施》,该剧以春秋时期美女西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现了她的聪明和美丽。

梅派以其清脆悦耳的唱腔和优雅大方的表演风格,将西施的聪明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梅派经常使用一些娇柔的唱腔和舞姿,来展示西施的美丽和智慧。

尚派的代表作品是《春香传》,该剧以清朝时期春香的艰辛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她在庙里为生活而奋斗的故事。

尚派以其洪亮有力的唱腔和刚猛的表演风格,将春香的坚强和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尚派经常使用一些豪放的唱腔和刚劲有力的动作,来表现春香的坚定意志和奋斗精神。

四大名旦在京剧中的代表作品,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唱腔,将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展现得深入人心。

她们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表演技巧,深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无论是刘派的悲愤坚强、程派的婉约多情、梅派的聪明美丽,还是尚派的勇敢坚毅,四大名旦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学艺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去学唱戏的时候,因为双眼无神,还有些近视,所以师父断言说他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但是下决心要学好戏的梅兰芳怎么肯轻易放弃,时数年间总养写活泼爱飞的各自,每天清晨都盯着各自消失在视野中,愣是把视力给练恢复了。

后来人们就能在舞台上看见梅兰芳的那双传神的眼睛了。

梅兰芳先生以旦角文明,男身扮女装,还将女人的神态言行举止表演的惟妙惟肖,这其中下了多少工夫可想而知。

为了更好地呈现女性的姿态,梅兰芳的太太也成为梅先生的学习的工具。

梅兰芳为了表达女性在受惊吓时的神态,在吃饭时突然举起花盆重重砸下,让正在吃饭的太太下了一大跳,梅兰芳立马就记下了太太的表情和动作,并在日后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

梅兰芳对于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在表演时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出现问题就仔细揣摩,修改动作,使自己的表演日臻完美。

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梅兰芳的故事也让广大群众十分的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汉奸和日本人都打着请他出山的主意,想要通过请他演出的方式影响观众的情绪。

但是梅兰芳心中自然是不会答应的,他认为这些日本人和汉奸不会有好下场的,而且中国的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在这个期间还发生着一些梅兰芳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梅兰芳的故事中蓄须是比较之名的一个。

据说在1937年日军进军上海之后,有些日本军官听闻过梅兰芳的故事,知道在世界上他都很著名而且就住在上海,于是便派汉奸请梅兰芳到电台发表讲话,让他表示会答应日本的条件,为日本人服务。

梅兰芳已经察觉到日本人的意图,所以他一方面在拖住日本人的同时,另一方面带领着全家人都到香港避难。

梅兰芳知道自己的故事已经流传广泛,但是他并不想卖国求荣,更不想自己热爱的事业为日本人所糟蹋。

在香港的时间里,梅兰芳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很少出门露面,他会在家里练太极、读报纸,或者是画画。

这段避难的时光,是梅兰芳在抗日期间最为轻松的时间。

四大名旦的产生

四大名旦的产生
一、 听花和北京《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是清末民初,日本 人在北京出版的一张中文日报,主笔 就是 听花。他热爱中国京剧。民国 十七年以前,北京的戏园子如鲜鱼口 内的华乐园、东安市场内的吉祥园、 粮食店的中和园、肉市的广和楼、大 栅栏内的广德楼、庆乐园、香厂新世 界的城南游乐园、给孤寺第一舞台及 其东边的开明戏院,均能见到此公的 影子。当年由叶春善、杨韵谱、俞振 庭分别主办的富连成、奎德社和斌庆 社科班, 听花是常客。在许多名伶 和红伶府上, 听花往往是不速之客。 因为他是东洋人,北京伶人对与外国 人交往,在闭关时代,初交时,内心 深处总有些“那个”,总有些不太情 愿。但 听花是日本人中的中国通, 他能讲地道的北京话,其标准程度, 据侯喜瑞先生1966年8月底在文化局 对笔者说,“相当地道”,和说相声的 西洋人大山先生不相上下。他懂得中 国人“举拳不打笑脸人”的心理,他 也知道“一回生、二回熟”的道理, 尽管有时遇到慢待,但他仍信心十 足,天长日久,终于成为许多伶人家 中的座上客,同一些颇有名气的伶人 “很有点交情”(侯喜瑞语)。
人进入东京帝大和日本士官学校,后 “希望剧”选举,二是民国十六年
来进入民国官场的很多。后他又到苏 (1927)6 月 20 日举行的“征集五大
州、上海教书、办报,并与汪笑侬、 名伶新剧夺魁”的选举。
潘月樵等剧人订交。庚子之后,他到
“希望剧”的选举,参选剧目近
征集五大名 伶新剧夺魁投票 启事及选票
票当选,次为《洛神》,得票 779 张;
1927 年 7 月 23 日《顺于时报》五大名伶新剧票选揭晓。五大名伶当选剧目:梅兰芳 《太真外传》(右上)、程艳秋《红拂传》(左上)、尚小云《摩登伽女》(中)、荀慧生《丹
青引》(右下)、徐碧云《绿珠》(左下)

京剧“四小名旦”

京剧“四小名旦”

京剧“四小名旦”作者:顾建平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01期在京剧的发展史上,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在继承和发扬京剧这一剧种上,尤其在充实和提高旦角的表演艺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而于三十年代中期又涌现出来的“四小名旦”,他们虽都师法“四大名旦”,却又不拘泥于前辈的技艺,而是孜孜以求,有所创新。

“四小名旦”之中,除李世芳不幸遇难外,其余“三小”──张君秋、宋德珠、毛世来,于解放后除从事艺术实践而外,他们还都辛勤地培育了下一代的新葩。

李世芳:浑身璞玉雅秀新姿李世芳,原名福禄,山西省太谷县人,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原绥远省的包头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父亲李子健,艺名“红牡丹”,又名“独儿旦”,是山西梆子著名旦角演员。

母亲李翠芬,原为河北梆子旦角,后也改唱山西梆子。

李世芳自幼随父母去各地演出,就开始学山西梆子中的武把子,在《黄河阵》中能扮演“虎形”。

一九二八年,李子健演出于天津北洋戏院,梅兰芳则在春和戏院演出《洛神》,李世芳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即能揣摩仿效,并从此对京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愿再学山西梆子。

李子健为培养这独生子,于一九二九年全家迁到北平,送李世芳入富连成社学艺。

李世芳童年就以演《宇宙锋》、《虹霓关》、《御碑亭》、《贵妃醉酒》等戏,博得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二年后,富连成社“盛”字班的李盛藻、高盛麟、裘盛戎、贯盛吉、叶盛兰等相继脱离科班,使剧社的营业受到了影响。

一九三五年,尚小云出面大力支持,收李世芳、毛世来为徒,除传授《昭君出塞》、《梅玉配》等戏外,并为之排演《金瓶女》、《娟娟》、《昆仑剑侠传》和《酒丐》等新戏,李世芳在演出中崭露头角,并成为富连成社的台柱。

李世芳扮相、嗓音、身段,酷似少年时期的梅兰芳,故经过萧长华的倡议,让他往梅派戏路发展,排演了《霸王别姬》、《红线盗盒》、《凤还巢》和《廉锦枫》等戏,一时轰动京门,遂有“小梅兰芳”之称。

一九三六年,梅兰芳由上海回到北平,对李世芳特别喜爱,视为梅派传人,欣然收做弟子,悉心传授技艺。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六)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六)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六)瘿公栽培一举成名程砚秋原名承麟,祖上本满洲官宦。

其父世袭爵禄,他有三个哥哥,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着无忧无虑优哉游哉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在承麟刚刚会喊“爸爸”的时候,父亲突然得了急病,没几天就谢世了。

父亲去世后,两个哥哥仍在皇宫当差,母亲则带着年幼的三哥和小承麟靠着父亲留下的一些财产生活。

头几年生活还勉强过得去,但渐渐便力不能支了,没有生活来源的母亲只能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搬到北京南城天桥一带的穷汉市。

那是一个又小又破的大杂院,除了睡觉铺的席子和盖的破被以外,家里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母亲帮助别人做些针线活儿,全家人勉强得以生存。

同院一个唱戏的叔叔见他们娘仨实在太苦了,就想帮帮他们。

他见小承麟长相不错,就和程母商量,建议让孩子去学戏。

承麟被介绍到当时小有名气的刀马旦演员荣蝶仙那里,程家在契书上写明,学艺期间,生死不保,如半途停止,须向师傅交纳赎金。

虽然写下的是8年学徒,但学成以后还要“自愿”为师傅服务一年。

荣蝶仙性格暴躁,承麟刚去他家的时候,根本不能练功学戏,整天带小孩、干家务,像一个佣人。

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去荣家看望儿子,见师傅根本就不提让儿子学戏的事儿,心里很是着急,于是又托人找荣蝶仙说情。

终于,师傅开始让承麟学戏了,他初学武生,又学武旦和花衫。

渐渐的,师傅发现承麟的嗓子不赖,认为他天生就是块唱戏的料,而且勤奋好学能吃苦,心中不禁窃喜,这以后可是棵摇钱树啊!于是,决定让承麟学唱青衣。

承麟学戏确实很用功。

那年代学旦角,每天练功时脚上都要绑着木跷(踩跷是花旦和武旦演员必学的一门技巧)。

除了学戏,承麟还要踩着跷给师傅干活,即使是睡觉,木跷也不能拿下来。

虽是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想到母亲的辛劳,懂事的承麟还是以坚强的毅力默默忍受着练功所带来的痛苦,他发誓,一定要学成!承麟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痛苦和残酷中度过的。

他早年的艺名叫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玉霜。

从1932年起,又改名为砚秋。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四大名旦之一。

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为著名花旦,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员,母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

他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他8岁开始学戏,9岁向吴菱仙学青衣,10岁第一次登台。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同时,又向秦稚芬、胡二庚学花旦戏。

1913年,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他为二牌,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1914年,梅兰芳再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盛况空前,甚至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家的观众。

两下江南,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革新,是继王瑶卿之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旦角演员。

他扮相大方,雍容华贵,嗓音圆润,唱腔委婉,功底深厚,文武昆乱兼长,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脚色,并同把三者表演艺术特点溶为一体,形成花衫行当。

早年曾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又创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他不仅是京剧艺术大师,而且是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走向世界的,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期间,曾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访问演出引起轰动,并被美国授予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卓别林、范朋克等人对他的表演倍加推崇,并把京剧艺术视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使中国京剧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的抗战胜利,表现了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

中国四大名旦知识

中国四大名旦知识

中国四大名旦知识1、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另有同名电影《梅兰芳》。

简介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

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终年67岁。

2、程砚秋(1904-1958),男,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

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出生:1904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十四日,酉时;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

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

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

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

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

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京剧是中国国粹,在京剧领域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谁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欢迎大家阅读。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梅派传人: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杨荣环等,梅兰芳子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京剧四大名旦介绍

京剧四大名旦介绍

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四大名旦”等。

四大名旦简介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 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京剧名人故事

京剧名人故事

京剧名人故事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自古以来备受推崇。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技艺精湛、影响深远的京剧名人。

他们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传奇人物。

一、引言京剧起源于明朝,历经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在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许多名人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努力,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京剧名人,感受他们传奇般的人生。

二、京剧名人的传奇人生1.梅兰芳:艺术成就与生平经历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

他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了卓越的技艺,还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京剧艺术。

梅兰芳创立了梅派,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京剧演员。

他的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

2.程砚秋:生平事迹与艺术特色程砚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扮演青衣。

他的艺术特色是嗓音清脆、唱腔华丽,表演风格严谨。

程砚秋的生平事迹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守京剧事业,为观众呈现了众多精彩的演出。

3.尚小云: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尚小云,著名京剧演员,擅长扮演武生。

他的艺术风格刚劲有力,表演技艺高超。

尚小云的代表作品有《野猪林》、《长坂坡》等,成为了京剧的经典之作。

4.荀慧生:舞台生涯与艺术成就荀慧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以扮演花旦著称。

他的舞台生涯丰富多彩,与梅兰芳、程砚秋并称“京剧三鼎甲”。

荀慧生的艺术成就是多元化的,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京剧演员。

三、京剧名人的技艺传承京剧名人深知传承的重要性,纷纷致力于培养后人。

他们不仅传授京剧技艺,还不断创新和发展表演艺术,使京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京剧名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京剧名人在国内外的艺术交流中,积极推广京剧艺术,提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他们的精湛表演,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五、结语京剧名人以其执着的精神、过人的才华,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当代有四位著名的女京剧演员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她们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和程砚秋。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其中的三位:梅兰芳一九一零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

他父亲梅巧玲是昆曲演员,姐夫王少卿学过昆曲,并得到汪润生等名师指点,而他自幼喜爱文艺,后来成了票友。

开始,他以“梅巧玲”的名字在上海演出,曾与俞振飞同台合作,还常与周信芳同台献艺,名声日隆,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齐名,被誉为四大名旦。

后来他为了打破老派程式的束缚,在表演上做了许多革新,比如创造了新的唱腔,改革了戏衣和舞台装置,排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思想的妇女形象,终于使京剧在唱腔、表演、化妆、舞蹈、服装、道具、布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创立了梅派,世称梅派。

不幸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位艺术大师的身体也受到严重摧残。

在国民党的压迫下,他逃往香港。

此后又回到上海,继续坚持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上海物价飞涨,他不忍心看到穷苦的老百姓无饭可吃,便不顾美国大使馆的劝告,毅然带领全团同人,在解放前夕献出了最后一次演出。

1949年4月,为了避免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他同团里的同事一起撤退到了香港。

在香港,他被聘为香港大学、崇基学院、中文大学等学校的教授。

1950年5月,由于长期劳累,旧病复发,并引起肋膜炎、肺气肿等症,医治无效,于1952年12月10日在香港逝世。

梅兰芳去世后,移葬在万国公墓。

尚小云一九一六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旗人家庭。

五岁时入私塾读书,九岁开始学习京剧老生,十三岁拜师学戏,工青衣,兼花旦。

一九一七年在北京正式登台演出。

在尚小云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有两件事值得记述。

第一件事是一九一八年她改演武生,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女扮男装的艺术生涯。

第二件事是一九二○年应日本某公司邀请赴东京等地演出,历时三年,使尚小云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一九三○年尚小云率领她的第一个京剧班子——荣春社到上海演出。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四大名旦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

大家知道是哪几个人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京剧的四大名旦,别忘了收藏哦!一、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他八岁学艺,11岁登台。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在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二、程砚秋(1904.1.1 - 1958.3.9),男,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

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三、尚小云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

尚小云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宫县。

1900年1月7日出生,他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四、荀慧生--在京剧“四大名旦”中,数荀慧生的经历最为坎坷曲折、最富传奇色彩。

他不是梨园世家出身,一个农村苦孩子,先学河北梆子后改唱京剧,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任何后台,却在27岁时跻身“四大名旦”,完全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

下载全文。

京剧四大名旦介绍

京剧四大名旦介绍

京剧四大名旦介绍咱们聊聊京剧里头那四位响当当的大腕儿,人送外号“四大名旦”,听着就让人心里头热乎,跟吃了蜜似的甜。

这四位啊,不光是在台上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更是把京剧这门国粹演绎得那叫一个风情万种,让人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

头一位,得说说梅兰芳梅大爷。

他啊,就像是春天里绽放的梅花,既高雅又清新脱俗。

梅大爷的嗓子,那叫一个甜润,唱起戏来跟山涧清泉似的,能流到人心坎儿里去。

他演的《贵妃醉酒》,那叫一个绝!眼波流转间,仿佛真能看见那杨贵妃的千娇百媚,让人忍不住想多瞅两眼。

梅大爷不仅戏好,人品也是杠杠的,对待艺术那叫一个严谨,对徒弟们也是关爱有加,真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紧接着,咱得提提程砚秋程老板。

他呀,就像是秋天里的枫叶,红得热烈而深沉。

程老板的唱腔,那叫一个哀婉缠绵,听他的戏,就像是品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锁麟囊》这出戏,程老板唱得是炉火纯青,每次听到那“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的唱词,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难以言表。

程老板对京剧的贡献那也是没的说,他创新了不少唱腔和表演手法,让京剧这门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再来说说尚小云尚先生。

尚先生那可是个急性子,台上台下都是风风火火的。

但他的戏,却是一点也不含糊,那叫一个干脆利落。

《昭君出塞》里头的王昭君,被他演得是活灵活现,既有女中豪杰的英气,又不失女儿家的柔情。

尚先生的表演风格独特,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常说:“戏比天大”,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后一位,荀慧生荀大师。

荀大师就像是那夏日里的荷花,清新脱俗又不失妩媚。

他的唱腔甜美娇柔,表演细腻入微,尤其是擅长演那些花旦角色。

《红娘》里的红娘,被他演得那叫一个俏皮可爱,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荀大师还特别喜欢创新,经常在戏里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和手法,让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四位名旦啊,就像是京剧这棵大树上的四朵奇葩,各有各的风采和魅力。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为京剧这门艺术增光添彩,也为我们这些戏迷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和感动。

京城四大名旦的名词解释

京城四大名旦的名词解释

京城四大名旦的名词解释京城四大名旦是指中国传统戏曲京剧中的四位著名女演员,她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和尚小云。

她们以出色的演技、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京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梅兰芳,字腔宝,号青衣,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别名。

他出生于1894年,是梅派的奠基人。

梅兰芳延承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汲取了现代话剧表演的技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他的表演深具感染力,情感表达细腻入微,是京剧艺术的杰出代表。

程砚秋,字石麒,号喜鹤。

程砚秋出生于1913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别名。

她是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婉约淡雅的表演风格和高超的唱腔技巧享誉京剧界。

程砚秋擅长塑造各种女性形象,从温柔贤淑的妇女,到威风凛凛的女将军,都能演绎得淋漓尽致。

荀慧生,字学珍,号正寓。

荀慧生出生于1917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的别名。

她是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沉稳大气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唱腔技巧而闻名。

荀慧生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尚小云,字残庵,号灯心剑。

尚小云出生于1921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的别名。

她是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娇媚动人的表演风格和纯净高亢的唱腔技巧而备受赞誉。

尚小云在表演中非常注重舞蹈和细节的塑造,她的舞台形象充满了动感和魅力。

京城四大名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表演风格,但共同点是她们都经过长期的艺术修炼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能够通过精妙的表演技巧和专业的唱腔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城四大名旦的存在对于当代戏剧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们的成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让更多的年轻演员投身于京剧表演的艺术道路。

同时,她们也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通过京城四大名旦的表演,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京剧。

京城四大名旦所展示的表演艺术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四大名旦:梅兰芳相、程砚秋唱、尚小云棒、荀慧生浪

四大名旦:梅兰芳相、程砚秋唱、尚小云棒、荀慧生浪

四大名旦:梅兰芳相、程砚秋唱、尚小云棒、荀慧生浪“四大名旦”之于中国剧坛,犹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莫里哀之于法兰西,他们是中国戏曲的灵魂。

“四大名旦”的老师——“通天教主”王瑶卿曾以四字评语概括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梅的“相”、程的“唱”、尚的“棒”、荀的“浪”。

梅兰芳的最突出之处,是台风端庄、雍容华贵,其“相”不但把戏中人物十分贴切地表演出来,而且通过其“相”,能把围绕角色的一切都呈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贵妃醉酒》里所描写的“玉石栏杆”“鸳鸯戏水”,其实台上空空的.一切都在梅兰芳的“相”上,是通过他的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妙用演出来的。

程砚秋的“唱”,在京剧旦行中首屈一指。

他的代表作《锁麟囊》,板式变化多端,佳腔迭出,新奇无比,同一个角色前后十多段,段段精彩,被称为“集程腔之大成”者。

尚小云的“棒”,指尚小云做工一流。

京剧界流传一则趣事:张君秋是尚的义子,有一次尚演《失子惊疯》,张君秋饰演丫环寿春,由于尚小云演的胡氏惊疯场面十分逼真,以至于张君秋一时竟疑义父是不是真的疯了,心里十分紧张,下面的台词本应说“啊,主母”,张竟脱口说成“啊,干爹”,后来传为美谈。

由此可见,尚小云之表演卖力、做工之“棒”确是非同凡响。

荀慧生的“浪”,解释有许多种,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都称赞荀在戏中表情、动作最深得女性浪漫心理之三昧,能将女性内心活动刻画人微、曲绘无遗。

他的一些小的身段动作,如侧颈、垂头、晃肩、咬唇,配合眼神的运用,所表现出少女少妇的心理活动十分逼真。

他在戏里.甚至用过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双手指腮、双臂伸直等动作以表现人物的稚气。

苟的唱腔广收博采昆、梆、汉、川各剧曲调旋律,大胆创造具有极特殊的韵味,人们最熟悉的角色是他饰演的“苏三”和“红娘”。

▌1949年拍摄的四大名旦合影,是他们唯一便装合影。

(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1956年拍摄的梅兰芳剧照▌1920年的荀慧生戏装照(金山照相馆拍摄)▌尚小云戏装照▌程砚秋戏装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八)
●博收广采自如挥洒
☆荀慧生轰动上海
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台约请杨小楼组班南下,老生约定谭小培,青衣尚小云,刀马花旦一角,杨小楼力排众议,指定了荀慧生,认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当时的艺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将来会不亚于梅兰芳的”。

时称“三小一白下江南”,这是荀慧生头一次到上海,年纪也不过19岁。

“三小一白”于9月9日在天蟾登台,头天打炮戏开锣及前场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当,依次是费应奎《五雷阵》,张宏声《黄金台》,沙香玉《游西湖》,张德俊、李永利、王益芳《双收关胜》,赵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寿《花田错》,谭小培、尚小云《汾河湾》,杨小楼等《新长坂坡》(带汉津口),第二天主要戏码是荀慧生的《贵妃醉酒》,谭小培《秦琼卖马》,尚小云《苏三起解》,杨小楼《盗御马·连环套·盗双钩》,第三天则是荀慧生、林树森《梅龙镇》,谭小培《打棍出箱》,尚小云《玉堂春》,杨小楼《状元印》。

演出极为轰动,其他剧院纷纷动足脑筋,争取观众。

新舞台排出了描写欧战的时装戏,大舞台则约请了老生名家刘鸿声唱对台戏。

40天期满,杨小楼于10月19日至21日贴出临别纪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4个月期满。

荀慧生却因“在上海有特殊号召力”,被天蟾“园主依为台柱,坚留订约”,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

除了演出传统的刀马花旦戏外,受上海观众和海派的影响,荀慧生还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戏,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镯》(又名《双姣缘》,荀前饰孙玉姣,后饰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为他后来常演的剧目。

☆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名列“四大名旦”,荀慧生德艺双馨,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常人所没有过的人生磨难。

但在他崎岖坎坷,又多姿多彩的舞台生涯中,胸中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此国难家仇、民族存亡之际,深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义的荀慧生,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亲赴前线演出,慰问29路军抗日将士。

在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他一曲高亢嘹亮、慷慨激昂的《荀灌娘》,令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鬼子敌机袭来,有一战士身负重伤。

这位战士表示他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听一段荀慧生的《红娘》。

荀慧生满含热泪,抱着这位伤员演唱。

阵地上的许多战士用嘶哑的声音,与荀慧生合唱着:“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

在自己喜欢的戏曲中,在荀慧生的怀抱中,这位战士为国捐躯。

当荀慧生从战士口中了解到,我们的战士因为没有战斗机抵抗不了日军飞机的狂轰烂炸,而伤亡惨重时,他悲愤交加、激动不已。

回到北京后,他连续义演七天,将全部演出收入捐献给了29路军。

荀慧生为了支援抗战,多次通过义演捐献飞机,帮助前线战士消灭日本鬼子。

【人物名片】
荀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

河北东光县人。

首次于天津登台。

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

19岁时(公元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

旬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