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经纬网复习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经纬网复习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容易记忆,但是经纬线变化较多,学生容易混淆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及方向的变化。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复,弥补学生在阅图等方面的缺陷,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本课程以题为引导主线,通过典型试题的讲解和有效的变式和拓展,让学生有层次的掌握经纬网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东西经的判断,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
同时,本课程也旨在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其中,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牢固掌握经纬线概念,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需要在典型题演练与讨论中深入认识经纬线的性质,进一步明确高低中纬、东西半球的划分,深入领会相对位置及方向的判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需要在题演练中增强自信心,提升荣誉感,在问题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包括经纬网的判读方法,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东西半球的划分,相对位置关系的判读以及养成识图惯,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激趣导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定位的重要性。
然后,进行合作释疑,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南北半球划分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题演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
特点:地球上的纬线是指从赤道到极点的一系列平行线,每一条纬线都与赤道相交于直角。
纬线的特点包括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度数变化、表示符号和半球划分。
规律:纬线的度数向北增大,表示为北纬;度数向南增大,表示为南纬。
纬线:纬线是地球表面上从赤道到极点的平行线。
除了南北极点,纬线的长度有长有短,其中赤道是最长的。
纬线的方向是东西方向,从赤道向南和向北逐渐变大。
表示北纬的符号是“N”,表示南纬的符号是“S”。
初中地理亚洲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亚洲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和总结亚洲的地域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亚洲的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
难点:亚洲的地域特点和主要国家的地理分布。
教学方法:1. 复习引导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知识。
2. 读图剖析法: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分析、归纳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对照剖析法:通过对比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亚洲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请问亚洲在哪里?亚洲的范围有多大?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北与北美洲相望。
二、复习亚洲的地理位置(10分钟)1. 提问:请指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大约是东经25度至170度,北纬10度至80度,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半岛、山脉、河流等地理特点。
三、复习亚洲的地域特点(10分钟)1. 提问:请总结亚洲的地域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广阔的沙漠阿拉伯半岛,有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江等。
四、复习亚洲的主要国家(10分钟)1. 提问:请列举亚洲的主要国家?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的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域特点和主要国家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第一章总复习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使其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第一章总复习教学设计”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然而,在选择性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2.注重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空间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地理学习中找到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培养其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复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2.练习形式: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覆盖本章重点知识。
3.练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评价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4.合作学习类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世界地理格局的调研报告,分析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小学五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回顾和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地理知识。
2.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
二、教学内容复内容1. 第一单元《我们伟大的祖国》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其分布和特点。
3. 我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等,以及其开发和利用情况。
4. 我国的主要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及其特点和差异。
重点、难点1. 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3. 我国的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4. 我国的主要地理分区的特点和差异。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重点知识点和复题目。
2. 学生预第一单元的内容,复和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资料。
课堂讲解与互动1. 教师通过PPT,对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复,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提出复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和帮助。
课后作业与反馈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和复第一单元的内容,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的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讲解和互动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和巩固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
2. 提高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 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提问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
二、复习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等。
三、复习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江南水乡的水资源利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等。
四、复习西北地区(10分钟)1. 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沙漠化的防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等。
五、复习青藏地区(10分钟)1. 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青藏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藏传佛教的文化等。
六、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巩固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进行复习和巩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册教材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发现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
2.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地理位置1. 中国的地理位置2. 中国的行政区划第二部分:自然环境1. 气候类型及特点2. 地形地貌特征3. 河流与湖泊第三部分:人文环境1. 人口分布与特点2. 民族与宗教3. 经济与文化第四部分:关注家乡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自然环境3. 家乡的人文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2. 气候类型及特点3. 地形地貌特征4. 人口分布与特点5. 民族与宗教6. 经济与文化难点1. 气候类型及特点的区分2. 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3. 人口分布与特点的解释4. 民族与宗教的关系5. 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为例,分析地理现象。
3. 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直观展示,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课堂。
2.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第二环节:课堂讲解1.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2.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气候类型及特点、地形地貌特征、人口分布与特点、民族与宗教、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 以家乡为例,分析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特点。
初一地理复习教案5篇

初一地理复习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对”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开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养教育为根本宗旨,以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自学实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拟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初一地理复习教案内容,盼望能协助到您!初一地理复习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其次节。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
第四章就是在此根底上,相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根底。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拟简洁,主要任务是造就学生的读图实力。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根本方法,还不太娴熟,甚至还有一局部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实力的进一步造就;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拟娴熟的驾驭读图的实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根底。
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造就学生的读图实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拟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实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造就学生的识图、析图实力、分析推理实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意造就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学习,造就学生酷爱祖国语言,敬重其他语言。
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异,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初中地理_认识地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地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pad课堂方式,通过练习题和课堂描述,进一步巩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2.运用地球仪演示,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进一步认识地球仪的组成,重点掌握经纬线的相关知识。
3.通过PPT演示、课堂练习,运用pad课堂,进一步加强对经纬网应用的掌握。
【教学重点】1.地球的运动;2.经纬线和经纬网。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划分、经纬网的应用【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问题法、归纳法、统计法【教学过程】(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本节主要考点。
(教师活动)提问:在本节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回答)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
(新课讲授)一、地球的形状复习(教师活动)提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漫长而艰辛,请把下列字母代表的事件按时间排序。
A、麦哲伦环球航行B、浑天说C、卫星观测(BAC)2.读图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时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3.地球真实形状是怎样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证明地球的形状?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驶来、登高望远、月食等(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回忆思考作答。
通过以上四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二、地球的大小复习(教师活动)用教师pad发布以下两道练习题1.地球的表面积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_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__千米2.“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的地点是()A.赤道B.南北两极C.地心D.地表任意位置这两道题目是通过pad教学工具来反馈结果,可以将全班掌握情况实时展现在教师pad上,教师给予及时纠正。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复习1.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展开小组活动(1)分别指出地轴和两极的位置(2)分别指出经线和纬线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每一名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2.(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并利用经纬网模型指导学生填写表格:纬线经线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学生活动)观察经纬网地球仪填写表格。
六年级地理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总结和复习六年级地理学科的重点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地理的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如何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2.学习地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点;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1.综合运用: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2.归纳总结:通过复习总结地理学科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探究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1.地理课本和教辅资料;2.多媒体教学设备;3.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内容:地球与地理环境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点。
2.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复习内容:地球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划分1.复习地球的四个地理特点: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球上的气候和植被等。
2.通过地图展示,复习地球的区域划分:七大洲和五大洋、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三、复习内容:地球的气候和植被1.通过观察地图和气象图,复习地球的气候和植被分布。
2.结合案例,讨论气候和植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和植被的影响。
四、复习内容:地球上的人类活动1.通过图片和实例,复习地球上的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人类活动。
2.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五、复习内容:地球上的自然灾害1.回顾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
2.结合实例,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
六、复习内容:地图阅读技巧1.复习地图的基本符号、比例尺、方位以及等高线等阅读要点。
2.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城市、河流、山脉等地理要素,巩固地图阅读技巧。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等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地球、地图、经纬度、半球、时区等。
2. 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
3. 地理分布:国家、城市、资源、人口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等。
2. 引导学生回顾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坐标系、图例等。
二、复习地理基本特征(15分钟)1. 复习地形特征,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2. 复习气候特征,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3. 复习水系特征,如河流、湖泊、海域等。
4. 复习植被特征,如森林、草原、沙漠等。
三、复习地理分布(15分钟)1. 复习国家分布,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2. 复习城市分布,如北京、上海、巴黎等。
3. 复习资源分布,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4. 复习人口分布,如中国人口、印度人口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地理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 分析我国的水系特征对交通的影响。
4. 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复习地理综合分析(15分钟)1. 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特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理案例分析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海陆分布讲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以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2)地貌类型介绍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板块运动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板块运动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地理中考复习——亚洲地理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3. 掌握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农业等。
4.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图表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亚洲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的记忆。
2. 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3. 亚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和归纳。
三、教学工具1. 地图、图表、多媒体课件。
2. 参考资料、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基本概况,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2. 亚洲自然地理特征(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如高原、山地、平原等。
接着,介绍亚洲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原气候等。
最后,讲解亚洲的河流分布及其特点。
3. 亚洲人文地理特征(15分钟)介绍亚洲的人口分布,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的原因。
接着,讲解亚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
最后,分析亚洲的农业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亚洲地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疑问。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亚洲地理特征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亚洲地形图,并撰写一篇关于亚洲地理特征的小论文。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亚洲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区、河流、国家等。
2. 撰写一篇关于亚洲地理特征的小论文,内容需包括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首先这一节课的复习内容是人教版第六、七单元以及第八单元得第一节,包括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中东六个区域的复习,复习时采用的方法是分组积分的方式,全班分为六大组。
这样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竞争的意识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接下来我把上课的每个环节写下来,附带自己的教学反思。
导入:课前小测验环节由地理课代表主持,题分为板答题、必答题、抢答题三个环节。
复习课:1、展示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一节课的重点。
2、分小组,将本节课复习的6个区域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梳理出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学生进行讲解。
3、教师总结、展示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对照手中的思维导图,总结各区域地理的思维导图与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有什么差异?学生总结:各区域的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4、教师引导:不同区域的侧重点不同,同学们根据各组负责的区域,整理出简单、明了的重难点思维导图。
各小组以新授课制作的思维导图为第一版本,画出这一区域的重难点,对照板答题的内容进行修改思维导图。
5、展示、讲解:学生分小组对本组负责的区域思维导图进行讲解说明。
6、补充提问:学生根据展示同学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回答、补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完善各区域的重难点思维导图。
7、应用:出示2014年初一地理考试综合题,学生到黑板进行答题、讲解。
8、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管老师的课多么精彩,学生都不可能完全领会并保证不会遗忘,所以,复习从这方面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放不开手脚,要么是完全放手把所有时间给学生自己复习。
要么就是自己在上面滔滔不绝讲重点,而学生却收效甚微。
如何把学生的兴趣提升起来,让学生愿意学习,并且学习的效率高呢?我认为本节课的几个环节值得借鉴。
1、小组合作,加分机制:在该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复习,让他们做一次老师,享受着给别人打分的乐趣,学习劲头就大了。
初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基本概况2. 亚洲的地形特征3. 亚洲的气候特征4. 亚洲的河流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亚洲的基本概况,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2. 地形特征:(1)让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指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如高原、山地、平原等。
(2)分析亚洲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3. 气候特征:(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
(2)分析亚洲气候的特点,如大陆性、多样性、季风性等。
4. 河流特征:(1)让学生观察亚洲河流分布图,指出亚洲的主要河流。
(2)分析亚洲河流的来源、流向、流域特点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亚洲地理特征的填空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亚洲地理特征的相互关系。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亚洲的基本概况。
2. 学生能描述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
3. 学生能分析亚洲地理特征的相互关系。
4.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亚洲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资源:1. 亚洲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河流分布图。
2. 相关亚洲地理特征的PPT课件。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提高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亚洲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亚洲地理特征。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西北地区》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
②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展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采用读图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确认目标大屏幕播放西北地区的景观,由此引出本课复习目标: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景观差异3.牧区及优良畜种4.主要农业区及特点5.塔里木盆地的位置6.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7.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二、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学生自主预习本章知识,并在组内交流、展示。
三、精讲点拔、拓展延伸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位置位置: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范围范围: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北部。
3.地形主要地形区:地形特点:以高原、盆地为主10.以下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D )A起于塔里木盆地,终于东部沿海地区B为缓解东部沿海地区油气资源紧张做出了贡献C促进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开发D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
课后作业:聚焦新中考本章做完。
初中地理复课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复课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分析中考地理考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地理知识体系,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2. 分析地理图表,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工具:课件、地图、教材、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回顾(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地理概念、原理、地理现象等。
2. 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巩固已学知识。
三、中考考点分析(10分钟)1. 教师分析中考地理考点,引导学生了解考试要求。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做好笔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
四、实例讲解与练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五、地图阅读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学会分析地理图表。
2. 学生跟随教师阅读地图,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做好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完成练习题,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分析中考考点、实例讲解、地图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后,学生需做好复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构造- 了解地球的四个方位和地图的基本构成- 学会使用指南针和简单的地图测量工具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构造-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2. 地球的四个方位- 北、东、南、西3. 地图的基本构成- 地图上有图例、比例尺、方位标志和标题等要素- 地图可以用来表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4. 使用指南针和地图测量工具- 指南针可以用来确定方向- 地图测量工具可以用来测量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引入本课的主题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构造- 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构造3. 讲解地球的四个方位- 通过指向不同的方位,让学生理解北、东、南、西的概念4. 讲解地图的基本构成- 通过展示地图的要素,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构成5. 演示使用指南针和地图测量工具- 展示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指南针确定方向- 展示地图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测量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6. 练和巩固- 分发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订正7. 总结- 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题,检查他们对地球和地图的理解程度教学资源- 图片: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图要素的示意图- 实物:指南针、地图测量工具- 练题:地球和地图的相关题目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的复教学。
初中地理优秀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优秀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包括阅读地图、图表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学生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图表分析、地理信息综合处理等。
2. 复习难点: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知识中的难点,如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为什么地球是圆的?”或“为什么我国南方气候湿润,北方气候干燥?”2. 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整理出自己的疑问和难点,准备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地球形状的原因,分析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原因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如分析某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地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讨论题目,如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讨论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等。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地理技能水平:通过地图阅读、图表分析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地理技能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学生所学的地理教材,作为复习的主要资源。
2. 地图和图表:使用地图和图表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分析地图、图表和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2.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3. 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地形类型,提问学生记忆地形特点。
2. 复习气候类型,提问学生记忆气候特点。
3. 复习资源类型,提问学生记忆资源特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的特点和分布。
2. 讲解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的特点和分布。
3. 讲解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特点和分布。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练习题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复习(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地形、气候、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2. 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简单的地形、气候、资源的测试,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地理复习课,通过复习地形、气候、资源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期末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期末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好知识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与使用。
2. 人类与地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中国的地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4. 亚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5. 欧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6. 非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7. 美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8. 大洋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本学期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
2. 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问答: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复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学生的升学科目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教材、地图、教具、练习题、课件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效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提高。
4.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课——农业
侯芳
【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
结合近两年的锦州市地理结业考试(新教材较旧教材稍有变化),本课复习内容是在“农业的分布”与“农业的发展条件”的基础上
安排的,并结合历年会考题构成了完整的“农业”的知识体系,也为后面考试奠定了基础。
这节考点主要以综合题出现,在2012年的选择题中这节内容都是选择题各占1分,综合题占5分;较去年分值有所下降。
这节内容的重点在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和农产品以及农业的发展条件,今年应该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近几年考查选择题试题很少,我认为还是应该以综合题为主的策略。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为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采取“任务驱动复习,考查知识点落实、典题例证、精当点拨”的教学方式,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识记、练习题为核心,在教师适时激励和精当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的乐学不疲、兴趣盎然。
通过学生先复习回归课本基础知识,找出自己知识的遗漏点,老师加以精讲,点拨学生的疑惑点、重难点、直击考点。
利用复习导学案,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找出答案,并及时识记,做到当堂达标。
再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同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查缺不漏,同时提高解题的能力。
【热点透视】
1、农业分布特点。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课下准备好复习学案并打印。
学生准备:复习课本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蔬菜、粮食以及其他各种动植物产品,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农业”。
一、基础知识落实
考查点一农业的分布
1.农业的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2.种植业的分布:
西部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和地区。
3.畜牧业的分类:和分布地区。
4.渔业的分类:和分布地区。
6.林业的分布地区
考查点二农业的发展
1、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
2、(1)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
3、主要农业基地: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河套灌区、新疆等地。
4、走科技兴农之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广与应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成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实际出发,旨在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会这一环节的两个考查点,能够做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符合课标要求,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让学生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在“尊重主体,面向全体,让学生学会、会学”。
二、查漏补缺
(一)农业的分布
1.填表比较我国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2.填表比较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种植业:
3.我国农作物的分布
经济作物分布地区
(二)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1、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三、精讲【易错易混点】
1、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
易错点解读:开垦荒地虽然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但同时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此不正确。
增加粮食的产量最好的途径是运用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提高粮食产量。
例、下列做法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在东北平原建商品粮生产基地
B.在西北地区建防护林
C.在江南丘陵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
D.在西南地区开发水能
解析:发展农业生产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东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危害严重,建防护林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西南地区位于我国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宜开发水能;江南丘陵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故选C。
【典型例题】读“我国四大农作物优势产区图”,回答下题。
四、当堂感知,深化提高: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闪耀着不同的光芒,经济发展
方式各具特色,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永恒的主题。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乙所在区域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农业规划,最可行的是( )
2.有关四城市所在区域农业的建设方向正确的是( )
A.甲发展基塘农业,实现生态农业和灌溉农业
B.乙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C.丙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D.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农业
点拨:1选C,2选B。
本题组考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1题,乙地在东北平原上,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且小麦应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第2题,乙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应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设计意图:对于农业的发展结合地图进行详细讲解、理解农业发展原则。
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发展农业生产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五、构建网络,融会贯通:
农业的作用
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种植业
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的分布
畜牧业: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四大牧区及优良畜种
林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
农业基地的建设
六、巩固深化,达标检测:(教师下发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达标检测】
1.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B.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
C.气候干旱的西部内陆地区
D.亚热带山地、丘陵和高原区
2.我国优良畜种三河牛、三河马分布的省区是( )
A.西藏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2012·娄底学业考)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油料作物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山东某集团有限公司花生油年生产能力80万吨,为中国花生油第
一品牌。
根据图文材料可以判断该公司生产花生油的主要原料来自(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南部沿海
C.东北平原
D.华北地区
4.该花生集中产区地处( )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亚寒带
5.(2013·菏泽学业考)下列有关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B.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发展种植业为主
C.丘陵山地,适宜发展林业
D.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不能发展种植业
6.(2012·南安学业考)阅读下列相关地图,回答问题。
(1)我国农业生产东西差异明显,图中MN线为主要种植业区和非种植业区的分界线,此线以东主要为 (季风区、非季风区)。
(2)图中①、②两基地大部分位于我国温度带的带;这两个基地主要耕地类型是 ,其中②基地主要位于我国干湿区的
地区。
(3)基地③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的盆地。
(4)广东省的商品粮基地是 (填数字),该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
(5)我国商品粮基地大多分布在长江流域,请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地区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