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训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训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训制度第一部分:死亡报告管理制度一、为什么需要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个现实,对于医院、养老院、医疗机构等单位来说,死亡是一个常见的事件。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死亡报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录,更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病因等,有益于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死亡报告的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

2. 死亡时间及地点:记录患者的死亡时间及地点,确保准确。

3. 死亡原因:详细记录患者的死亡原因,并尽可能进行相关的病因分析。

4. 医疗记录:患者的医疗记录、用药情况等,对患者的过往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5. 死亡证明:如有法律要求,需要出具死亡证明以及签字盖章。

6. 报告填写人及审核人:记录填写该死亡报告的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姓名及职务。

三、死亡报告的流程1. 死亡发生后,相关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并上报死亡报告。

2. 医院相关部门应及时收集、整理死亡报告,及时进行审核。

3. 审核通过后,将死亡报告归档保存,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及医疗质量改进。

四、死亡报告的重要性1. 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数据,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可以为医疗机构定期进行临床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 可以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过程、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二部分: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培训一、培训内容1.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理论知识:包括死亡报告的作用、内容、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2.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操作技能:包括如何填写、审核、归档死亡报告等方面的具体操作。

3.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应用:如何将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培训对象1. 医院相关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2. 医院相关行政人员,包括质控人员、护士长等。

3. 对于重要岗位相关人员,可以安排专门的培训。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5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5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意义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所获得的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

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

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____管理各级医疗机构都应有主要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并指定科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网络,并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____名进行网络报告工作。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评估。

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人口死亡信息收集1、报告对象在____死亡的大陆居民、台____居民和外国人(含死亡的新生儿)。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报告单位。

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报告人。

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⑴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含出诊医生到现场已死亡),由负责诊治的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⑵家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正常死亡个案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____、户口本及生前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及调查记录。

⑶涉法死亡个案未经救治的院外死亡,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签发《死亡证》。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目的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死亡登记报告的收集、统计和管理,确保死亡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完整。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与死亡登记报告相关的部门、单位及人员。

第三章定义1.死亡登记报告:________指由相关机构或个人提供的关于死亡事件的报告,包括但不限于死者的基本信息、死因和死亡时间等。

2.登记机构:________指负责收集、记录和管理死亡登记报告的机构。

第四章流程1.死亡登记报告的收集(1)登记机构负责收集死亡登记报告,并确保报告来源可信。

(2)登记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与医院、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机关等建立合作关系。

(3)死亡登记报告的提交方式包括在线填报、纸质报告和电子邮件等。

2.死亡登记报告的统计(1)登记机构应根据收集到的死亡登记报告,进行死亡信息的统计工作。

(2)统计内容包括死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死因等等。

(3)统计结果应定期公布,并及时更新。

3.死亡登记报告的管理(1)登记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明确报告的保密性原则。

(2)对于涉密死亡登记报告,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第五章责任与义务1.登记机构的责任与义务(1)负责收集、统计和管理死亡登记报告。

(2)确保死亡登记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定期撰写死亡信息统计分析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使用。

2.个人的责任与义务(1)提供真实、准确的死亡登记报告。

(2)配合登记机构进行信息核实和统计工作。

第六章附件1.死亡登记报告表格附:________法律名词及注释1.死因:________指导致死者死亡的原因,可以根据尸检和临床资料等进行诊断和确定。

2.保密措施:________指为保护涉密信息而采取的物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制度⼀)⼀、死亡报告应在病⼈死亡后由当班医师完成,并由当天参加救治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复核后签字。

⼆、病⼈死亡后要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式四联,第⼀联存于病历或门诊留观病历中;第⼆联计算机录⼊后报送市疾病控制中⼼;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凭据;第四联为殡葬⽕化凭据。

三、科室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应按照规范要求填写,字迹⼯整,易于辨认,项⽬填写完整、正确,死亡者的性别、出⽣⽇期和死亡⽇期、主要致死原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填写主要病史和症状体征)、诊断依据等。

四、医务科每天由专⼈负责收集《死亡医学证明》,并对其进⾏审核、登记、编码、盖章、上报;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进⾏核对并予以纠正;五、专职⼈员必须于7⽇内完成死亡⽹络直报,每⽉10⽇前将上⽉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第⼆联送往银川市疾病控制中⼼;六、凡在医院发⽣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做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七、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系列情况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第⼆联的调查记录栏内;⼋、如果是呼吸道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必须在调查记录栏内注明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素治疗⽆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细胞是否正常等情况。

九、新⽣⼉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最后的诊治医⽣填写《死亡医学证明》;⼗、⾮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后,由经治医⽣根据《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医学证明》;⼗⼀、《死亡医学证明》的填写必须使⽤⿊⾊或蓝⿊⾊钢笔,不得⽤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要求项⽬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逐联加盖医务科专⽤印鉴;⽆医⽣签字、医务科专⽤印鉴视为⽆效;死亡原因填写应⽤专业疾病名称,并⽤中⽂书写、不得⽤英⽂或英⽂缩写。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模板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模板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规范死亡登记报告流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三、职责1. 医疗机构负责建立和维护死亡登记报告系统。

2. 医务人员负责准确、及时地填写和提交死亡登记报告。

四、死亡登记报告流程1. 死亡确认:医生在确认患者死亡后,应立即进行死亡登记。

2. 填写报告:医生需填写《死亡登记报告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

- 死亡时间:具体到小时和分钟。

- 死亡原因:根据医学判断填写直接死因和相关疾病。

- 医生签名:负责医生需在报告上签名确认。

3. 提交报告:医生应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整的《死亡登记报告表》提交给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

4. 审核与录入: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负责审核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在48小时内完成信息的电子录入。

5. 报告上报:医疗机构需按照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定期将死亡登记信息上报至卫生信息系统。

五、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

六、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死亡登记报告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法律责任追究。

七、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死亡登记报告制度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法律意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对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3. 本制度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确保其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具体要求。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目的本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和指导死亡登记报告的编写、提交和管理,确保死亡信息的及时、准确记录和报告。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死亡登记的单位及相关人员。

三、定义1、死亡登记报告:指对已故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的文件。

2、死亡信息:指包括但不限于死者姓名、性别、联系号码、死亡时间、死亡地点等有关死者的信息。

四、责任与权限1、死亡登记报告编写责任人:负责对已故人员的信息进行核实和记录,并编写死亡登记报告。

具体责任人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2、死亡登记报告审查责任人:负责对已编写的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审查和审核,并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具体责任人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3、死亡登记报告管理人:负责对已审核通过的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归档和管理,并保证相关报告的存档完整性和安全性。

具体责任人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五、流程1、死亡登记信息核实:责任人对已故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实,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2、死亡登记报告编写:责任人根据核实的信息编写死亡登记报告,包括已故人员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

3、死亡登记报告审查:审查责任人对已编写的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审查,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死亡登记报告提交:经过审查通过的死亡登记报告由责任人将报告提交给管理人进行归档。

5、死亡登记报告归档管理:管理人负责将收到的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归档,并确保相关报告的存档完整性和安全性。

六、相关附件请参见附件1:死亡登记报告范本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死亡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死亡登记管理办法》,指的是对死亡人员的身份信息和死亡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的行为。

2、编制:参考《行政文书编制规范》第二章的相关规定,指对文书进行撰写、整理和格式化等工作的过程。

3、审查:参考《行政文书审查规范》第三章的相关规定,指对文书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逻辑性等进行审查和验证的过程。

4、归档:参考《行政文书归档规范》第四章的相关规定,指对已处理的文书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并妥善保存和管理的过程。

死亡上报工作管理规章制度

死亡上报工作管理规章制度

死亡上报工作管理规章制度第一条绪论为了规范和保证死亡上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上报质量,减少事故隐患,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目的本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死亡上报工作的责任、程序和要求,提高死亡上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防范和减少死亡事件的发生。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单位所有涉及死亡上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基本原则1. 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进行死亡上报工作。

2. 及时准确:死亡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准确地进行上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3. 责任明确:各级责任人员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落实死亡上报工作责任。

4. 保密安全:死亡上报工作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应当严格保密,确保信息安全。

第五条工作程序1. 发现死亡事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死亡事件发生,应当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

2. 上报流程:安全管理部门接到死亡事件上报后,应当立即调查核实,并按照规定程序完成死亡上报。

3. 报告内容:死亡上报应当包括死亡人员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和地点、死亡原因等详细信息。

4. 处理措施:根据死亡事件的性质和情况,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的进行。

第六条责任制度1. 责任人员:单位应当设立死亡上报工作的责任人员,负责死亡事件的上报和处理工作。

2. 分工明确:各级责任人员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做好死亡上报工作。

3. 监督检查:上级单位应当加强对下级单位死亡上报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纪律处分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严肃追究责任。

第八条应急预案本单位应当制定死亡上报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保障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审查改进单位应当定期对死亡上报工作进行审查和改进,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十条附则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变动,经相关负责人同意后修订。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模板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模板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死亡报告流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三、定义1. 死亡报告:指医疗机构在患者死亡后,按照规定程序向相关部门报告的行为。

2. 死亡证明:由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患者死亡的法律文件。

四、报告责任人1. 经治医生:负责填写死亡报告,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 医疗机构负责人:负责审核死亡报告,并确保报告的及时提交。

五、报告流程1. 死亡确认:患者死亡后,由主治医生确认死亡事实,并立即通知家属。

2. 填写报告:经治医生应在患者死亡后2小时内填写《死亡报告卡》。

3. 审核与提交: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审核,并提交至卫生行政部门。

4. 家属沟通:医生应与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死亡原因,提供死亡证明,并协助处理后续事宜。

六、报告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

2. 死亡时间:具体到小时和分钟。

3. 死亡原因:根据医学诊断,详细描述导致死亡的疾病或伤害。

4. 死亡地点:患者在医疗机构的具体位置。

5. 家属信息:包括家属姓名、联系方式等。

七、报告要求1. 报告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或伪造。

2. 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得无故拖延。

3. 对于非正常死亡或疑似传染病死亡,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要求进行特殊报告。

八、监督管理1.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进行监督和管理。

2.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卫生行政部门有权进行调查,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医疗机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冲突,以法律法规为准。

十、签字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第一节总则为了规范死亡信息报告的管理工作,掌握和统计人口死亡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死亡数据,促进政府公共卫生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卫生规划,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控制,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节报告内容和程序一、报告内容1、个体信息:报告人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报告时间等;2、死亡人员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地点、死因等;3、报告方式:电子邮件、电话报告、纸质报告等。

二、报告程序1、个体报告:发现死亡情况的个人或单位应在发现后的24小时内向所在地属地的卫生计生部门进行报告;2、属地卫生计生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的24小时内完成死亡信息的登记和录入,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计生部门汇报;3、上级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汇总和分析死亡信息,并及时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报告。

第三节报告与隐私保护一、报告保密原则1、死亡信息报告属于公共卫生行为,应保证死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2、对报告人的个人信息应保密,仅供报告审核、统计和相关卫生计生部门使用。

二、报告人隐私保护1、对于个体报告人的个人信息,卫生计生部门应严格保密,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进行保护;2、卫生计生部门应加强员工的保密意识教育,严禁私自泄露死亡信息。

第四节报告统计与分析一、报告统计原则1、报告统计应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标准和方法进行;2、及时向上级卫生计生部门提供死亡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报告。

二、死亡信息分析1、卫生计生部门应对死亡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死因分布和趋势,提供科学决策和卫生规划的参考;2、卫生计生部门应及时向政府公共卫生部门提供相关死亡信息,为政府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第五节监督与执法一、监督检查1、上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定期对下级卫生计生部门的死亡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2、卫生计生部门应自行定期对下属单位的死亡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自查和总结。

二、违法违规处理1、对于故意隐瞒或虚报死亡信息的个人或单位,卫生计生部门应依法追究责任;2、对于泄露死亡信息的个人或单位,卫生计生部门应依法追究责任。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医院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目的医院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以及保证医疗安全。

该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死亡报告的标准、流程及管理责任,使医院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死亡情况,实现医疗事故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和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部门、医护人员及相关职责人员。

流程医院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流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死亡诊断和报告1.当有患者死亡时,医院应立即组成专业诊疗组,核对死因并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院应在一小时内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家属,并督促患者家属到医院确认死亡事实,签字确认死亡证明书,由医院负责保存该证明书。

3.医院应立即将患者死亡报告情况及死亡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报送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并做好相关统计工作。

院内交办和处理1.核实报告和证明书后,死因医生应将报告交给病历质控科,由质控科主任进行审核。

2.病历质控科主任审核后,应报告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并由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3.处理意见经医院领导小组审议并批准后,由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将处理结果送达有关部门、医生和护士等人员,并填写相关报表和文件。

处理结果汇总1.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对院内的死亡报告处理结果进行汇总,及时编制各类报表和数据,以便医院领导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

2.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报表和数据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不断提高内部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数据分析和处理1.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对死亡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明确对策和解决方案。

2.医院应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护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监督和评估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定改进措施。

并通过监督检查、随机抽查等手段,确保死亡报告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责任和义务根据医院管理权限和服务职责,制定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死亡报告管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对于有效监控和记录人员死亡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死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有效预防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二、制度目的1.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对人员死亡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2. 提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确保死亡报告的处理规范与公正;3. 为深入分析死亡原因、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措施提供依据;4. 建立完善的死亡信息档案,为相关统计工作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适用范围死亡报告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组织和机构。

四、制度内容1. 报告要求(1)对于组织内发生的人员死亡事件,相关人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2)死亡报告应包括死亡人员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因初步判断等内容;(3)报告信息应准确、完整,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

2. 报告程序(1)发现死亡事件后,相关人员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2)上级主管部门对收到的死亡报告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3)在审核确认无误后,上级主管部门将死亡报告信息上报至相关部门。

3. 数据统计与分析(1)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死亡报告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提取有关数据;(2)对死亡报告中的常见死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3)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汇报统计分析结果。

4. 信息档案管理(1)建立完善的死亡信息档案,对死亡报告信息进行归档;(2)死亡信息档案应保存至少5年以上,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可追溯性;(3)对于特定的敏感信息,在档案管理中进行相应的保密措施。

五、责任与监督1. 相关部门应明确死亡报告的责任人,确保其落实和执行;2. 对于未及时上报、虚报、漏报死亡信息的行为,相关责任人应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3.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死亡报告系统及其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六、附则1.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属于相关部门;2. 对于该制度的修订和更新,应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进行。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死亡登记报告的管理,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死亡登记报告的单位和个人。

三、报告内容1. 基本信息:死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身份证号、户籍地、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

2. 死亡信息:死亡时间、地点、死亡原因等详细信息。

3. 报告人信息:报告人姓名、联系电话、单位名称等信息。

4. 报告时间:报告时间需尽可能及时填写。

四、报告责任1. 医疗单位:对于死亡病例,负责医疗救治的医疗单位需在24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提交死亡登记报告。

2. 报告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死亡情况都有责任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

五、报告流程1. 医疗单位:医疗单位在发现死亡病例后,立即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将死者移至死亡定点,并由主治医生填写死亡证明。

2. 相关部门: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进行核实死亡信息,并及时录入并报告至户籍地公安机关。

3. 公安机关:户籍地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对死者身份、死亡原因等信息进行进一步核实,然后进行死亡登记。

六、报告管理1. 保密性:死亡登记报告涉及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所有单位和个人在收到报告后都应严格保密,禁止私自泄露。

2. 归档管理:所有死亡登记报告均需进行归档管理,确保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七、违规处理1. 虚假报告:对于故意虚假报告死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将受到法律追责。

2. 迟报违规:对于故意迟报死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将受到行政处罚,影响该单位或个人的社会信用记录。

八、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将定期对死亡登记报告的符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九、制度宣导相关部门将制定宣传计划和宣传资料,加大对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报告管理制度的认识和遵守意识。

十、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如有补充或者调整,需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

审批人:XX部门领导批准日期:XXXX年XX月XX日以上是关于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相关单位和个人有所帮助。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正规范本(通用版)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正规范本(通用版)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和强化死亡病例报告的管理,确保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提升医疗机构对死亡病例的管理水平,为医疗质量评价和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中进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务人员、病案部门、统计部门等。

三、基本原则1.准确性原则:所有的死亡病例报告必须2.及时性原则:所有死亡病例报告必须及时准确地上报,确保报告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完整性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应完整地报告死亡病例的相关信息,确保报告的全面性。

4.保密性原则:所有的死亡病例报告必须严格保密,遵守相关的隐私保护法规。

四、具体要求1.报告内容的准确性要求–死亡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

这些信息应该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和其他相关资料获取,必须保证准确无误。

–死亡原因:详细陈述患者的死因,包括疾病诊断、病因分析和相关检查记录等。

必须由主管医生或专家进行确认,确保准确性。

–相关医疗措施和治疗记录:将患者在就诊期间接受的医疗措施和治疗记录,包括手术记录、化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详细记录。

2.报告的及时性要求–死亡病例报告应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并及时上报至上级医疗机构。

–医务人员应配合病案部门和统计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如遇特殊情况,未能及时上报的,应当及时向上级报告原因,并说明预计的上报时间。

3.报告的完整性要求–死亡病例报告应包含全部必要的信息,确保报告的完整性。

–报告中涉及的相关病历资料应予以保存,以备需要时审核和核实。

–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应尽可能完备和准确,确保报告的可靠性。

4.报告的保密性要求–所有涉及的患者信息必须严格保密,遵守医疗机构和国家有关隐私保护的规定。

–只有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查阅和使用死亡病例报告,未经授权人员不得随意传播或泄露报告内容。

–报告的存储和传输必须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模版(3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模版(3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模版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工作等。

2、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按要求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实行网络报告:村级基层卫生____及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应积极、主动协助死者家属为死者办理《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对辖区内死亡案例进行入户调查与核实,并及时将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

并于每月的____日前将上月的居民死因月报表填写好报当地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在收到死亡个案信息后____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____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肿瘤医院死因登记处死亡信息核实制度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乡村医生(个体医)要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疾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死亡报告管理制度是指对于人员死亡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程序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它的目的是确保对人员死亡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统一的报告和处理,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一、死亡报告制度的目标和原则1.目标:及时、准确、统一地报告和处理人员死亡事件,确保公众和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

2.原则:a.及时性:人员死亡事件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相关部门,特殊情况应在最短时间内报告。

b.准确性:死亡报告应包含准确的事实和数据,避免虚假和误导。

c.统一性:死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应统一,方便统计和分析。

d.保密性:对于死亡报告中的个人隐私信息要严格保密。

二、报告程序和要求1.报告程序:a.在发现人员死亡事件后,立即通知上级,并记录现场情况。

b.上级收到通知后,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填写相关报告表格。

c.相关部门收到报告后,进行核实和分析,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报告要求:a.报告内容:报告应包含死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死亡时间和地点、死因初步判定和其他相关细节。

b.报告方式:报告可以通过口头通知、书面报告或电子邮件等途径进行。

c.报告时限:人员死亡事件应在24小时内报告,特殊情况应在最短时间内报告。

三、处理程序和要求1.处理程序:a.相关部门收到死亡报告后,应进行核实和分析,并进行初步判定和处理。

b.根据初步判定结果,确定后续处理程序,如立案、调查、公告等。

c.在处理过程中,要保证公正、公平和透明,严禁包庇和隐瞒错误。

2.处理要求:a.依法处理:在处理人员死亡事件时,要依法办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公正和合法。

b.同情和关心:对于死者家属,相关部门应给予同情和关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c.教训和改进:对于因疏忽、失职等原因导致的人员死亡事件,相关部门应吸取教训,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

四、监督和评估1.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确保死亡报告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死亡上报管理制度

死亡上报管理制度

死亡上报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敏感和重大的事情。

及时、准确地上报死亡事件,对于组织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死亡上报管理制度,是保障信息传递的途径,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的关键措施。

二、制度目的1.正确、及时地上报死亡事件,确保组织和社会能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死者合法权益和家属合法权益的保障。

2.收集和整理死亡事件相关信息,为研究和统计提供准确数据。

3.保障组织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及时应对潜在风险。

4.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工。

三、制度内容和流程1.上报责任和渠道(1)上报责任:每个部门设有上报责任人,负责死亡事件的及时上报工作。

(2)上报渠道:采用电子邮件、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保证信息快速传递。

2.上报要点(2)死因:尽量详细描述死因,并附上医疗证明或相关报告。

(3)时间和地点:准确记录死亡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4)相关证据:例如照片、录像等,有助于对事件的准确评估。

3.死后处理流程(1)紧急处理: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必要措施处理现场,如报警、保护现场等。

(2)信息收集:调查组成员收集相关证据和资料,进行初步调查。

(3)上报领导:将死亡事件的初步情况及调查进展汇报给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4.记录和归档(1)档案管理:对每个死亡事件建立档案,包括上报信息、调查材料和处理结果等。

(2)信息统计:对死亡事件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提供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层参考。

四、监督和评估1.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对死亡上报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评估标准:制定死亡上报工作评估标准,对个人和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宣贯和培训1.宣贯:组织相关人员对死亡上报管理制度进行宣贯,确保全员知晓制度内容和流程。

2.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处理能力和工作质量。

六、制度迭代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制度应具备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能够不断进行优化和迭代,保持与时俱进。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本文档的目的是规范并有效管理死亡登记报告的填写、审核、报送和归档流程,以确保死亡登记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死亡登记报告的单位和个人。

二、术语定义1.死亡登记报告:指对人员死亡事件进行登记的报告,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死因、登记日期等内容。

2.登记机构:指负责进行死亡登记的相关机构,如公安局、民政局等。

3.填报人:指负责填写死亡登记报告的人员。

4.审核人:指负责审核死亡登记报告的人员。

5.报送人:指负责报送死亡登记报告的人员。

6.归档人:指负责将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归档管理的人员。

三、填写流程1.填报人应准确收集死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号码等,并在死亡登记报告中填写。

2.填报人应了解死亡事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死因、死亡地点等,并在死亡登记报告中填写。

3.填报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死亡登记报告的填写,并将报告交给审核人进行审核。

四、审核流程1.审核人应核对填写人填写的死亡登记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审核人应与填写人核对所提交的相关材料,如死者的联系明、医生诊断证明等。

3.审核人应在审核完成后将死亡登记报告交给报送人进行报送。

五、报送流程1.报送人应确保死亡登记报告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登记日期的限制等。

2.报送人应按规定的格式将死亡登记报告报送给登记机构。

3.报送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送工作,并将报送确认单交给归档人进行归档。

六、归档管理1.归档人应将已报送的死亡登记报告进行归档管理,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归档人应标注每份死亡登记报告的归档日期,并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进行归档。

3.归档人应妥善保存归档文件,确保其易查阅和保密性。

附件:1.死亡登记报告表格2.报送确认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公安局:指负责治安管理、刑事侦查等工作的机构。

2.民政局:指负责民事行政工作,包括婚姻登记、死亡登记等的机构。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准确掌握死亡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改进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死亡病例报告的准确率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第三条对于本制度所涉及到的术语,以及涉及的流程、表格、时间等相关具体内容的定义和解释,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细化和解释。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全体医务人员能够认真遵守和执行本制度,提高死亡病例报告管理水平。

第二章:报告对象和责任单位第五条死亡病例报告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医疗卫生机构,其主治医生应当负责报告相关信息。

第六条下列死亡病例应当报告:(一)为疾病病因所导致的死亡病例;(二)为外部原因所导致的死亡病例;(三)疫点和重点监测地区发生的非正常死亡病例;(四)疾病病因或治疗效果评价需要的死因病例。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死亡病例报告的接收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严格监督和检查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质量和及时性。

第三章:报告流程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通过电子系统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死亡病例信息,并提交相关报告和材料。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在死亡病例发生后的24小时内,应当填写死亡病例报告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二)死亡时间和地点;(三)死因(包括病理和非病理死因);(四)死亡病例报告书;(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填写完整的死亡病例报告表和相关材料提交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在提交后的72小时内完成材料的核查和确认工作。

第四章:报告标准和要求第十二条死亡病例报告的标准和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要求。

第十三条死亡病例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一)死亡时间和地点的准确记录;(二)死亡病因的准确填写,包括病理和非病理死因;(三)死亡病例报告书的填写要求;(四)其他相关材料的准备和提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制度一)
一、死亡报告应在病人死亡后由当班医师完成,并由当天参加救治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复核后签字。

二、病人死亡后要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一式四联,第一联存于病历或门诊留观病历中;第二联计算机录入后报送市疾病控制中心;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三、科室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应按照规范要求填写,字迹工整,易于辨认,项目填写完整、正确,死亡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主要致死原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填写主要病史和症状体征)、诊断依据等。

四、医务科每天由专人负责收集《死亡医学证明》,并对其进行审核、登记、编码、盖章、上报;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并予以纠正;
五、专职人员必须于7日内完成死亡网络直报,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第二联送往银川市疾病控制中心;
六、凡在医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做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
七、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第二联的调查记录栏内;
八、如果是呼吸道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必须在调查记录栏内注明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等情况。

九、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最后的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
十、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后,由经治医生根据《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医学证明》;
十一、《死亡医学证明》的填写必须使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要求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逐联加盖医务科专用印鉴;无医生签字、医务科专用印鉴视为无效;死亡原因填写应用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十二、死亡病例的报告率要求100%、漏报率为0、及时率100%、《死亡医学证明》上报数量与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相符率为100%、卡片填写内容与病史符合率100%、规范率95%、卡片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错误率<2%。

死因监测专职管理人员职责(制度二)
一、每天负责收集各科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并对其进行审核、登记、编码、盖章、上报;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并予以纠正。

二、负责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第二联送往银川市疾病控制中心;
三、做好《死亡医学证明》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四、每月对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工作进行自查。

六、每月对产科出生人口进行统计。

七、每月定期到科室调查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医院死亡病例的登记、编码管理制度(制度三)
一、死因监测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对收集的《死亡医学证明》,进行审核;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并予以纠正。

二、对死亡的病例及时登记在医务科《死亡登记本》中,并对死亡病例进行编号。

三、对死因监测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编码培训,并由专人管理。

四、死因监测管理专职人员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进行核查,若是住院死亡以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应根据救治医生、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调查。

一、死因监测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对收集的《死亡医学证明》,进行审核、盖章、登记、编码、上报;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了;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并予以纠正。

二、死因监测管理专职人员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进行核查,若是住院死亡以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应根据救治医生、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调查。

三、对于填写错误、涂改的《死亡医学证明》要求进行重新填写。

一、医务科根据每月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自查情况及检查结果,向主管院长汇报。

二、每月组织召开科主任例会,及时将死因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科室主任及责任人,并要求其改正。

三、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奖惩:
(1)漏报1例扣3分;
(2)报告不及时1例扣2分;
(3)错填、错报1例扣2分;
(4)漏填、字迹不清、填写不规范的,据情扣0.5~2分。

(5)《死亡医学证明》上报数量与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不相符的扣5分;
死因监测培训制度(制度六)
一、每年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死因监测知识的培训考核。

成绩登记入册,对于不及格者,进行补充学习直至考试及格。

二、对于新进医务人员及实习进修生进行死因监测知识的岗前教育,不少于2学时。

实习学生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成绩作为其实习鉴定考核内容之一。

三、培训内容包括:《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工作规范(试
行)》、《死亡医学证明》填写指导手册。

死因监测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七)
一、科室的《死亡个案登记册》一经用完必须上交医务科,以备长期保存。

二、死亡报告卡按卡号、按年进行长期保存。

三、急诊留观病历由所在科室进行保管,不得销毁。

四、死亡通知书、死亡记录,住院的保存入病历,门诊的由所在科室保管。

五、对网报后的数据进行电子文档备份和打印备份。

六、由医务科负责对死亡信息资料进行长期管理、保存。

死亡病例网络直报要求(制度八)
一、专职人员收集《死亡报告卡》及《死亡医学证明》。

二、对《死亡报告卡》及《死亡医学证明》进行审核并完成死因编码,于7日内录入“死亡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死亡网络直报。

三、根据《死亡报告卡》认真填写死亡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包括死亡时间、姓名、死因等等。

四、认真核对死因编码,遇到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进行准确编码的,应及时询问有关人员,核实相关的正确编码,填报系统,不得随意编码。

五、专职人员必须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第二联送往银川市疾病控制中心。

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
书写要求(制度九)
一、病人死亡后要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一式四联,第一联存于病历或门诊留观病历中;第二联计算机录入后报送市疾病控制中心;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二、科室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应按照规范要求填写,字迹工整,易于辨认,项目填写完整、正确,死亡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主要致死原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填写主要病史和症状体征)、诊断依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