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不失廉,为官的立身之本
2009-09-11 14:15来源: 《检察日报》
“每个公务员都要做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这是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期间接见与会代表的讲话中,对广大公务员提出的殷切希望。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是《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的两句话。温总理在这里语重心长地引用它,既是对全体公务员的要求与教导,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关心与爱护。每个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细加品味、自觉践行。
民谚说得好:“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但凡常人都有这一“通病”,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对公务人员、领导干部而言,还应加上一句:收了人家的骨软。任何一名党政官员,不论其资历多深、职务多高,本领多强、贡献多大,一旦失廉———或私欲膨胀,或贪得无厌———骨头就硬不起来,不但容易丧志失节,而且必然导致官场失败,轻者丢乌纱,重者丢性命。
君不见,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因为失廉、丧志失节而身不由己。有的成为攥在黑恶势力、不法商人手中的“扑克牌”,人家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爱怎么甩就怎么甩;有的沦为受黑恶势力、不法商人差遣使唤的“哈巴狗”,随叫随到给“主子”撑门面、壮声威、平事端,想方设法为“主子”筹资金、拿项目、揽工程提供幕后服务。这些人哪里还像个领导干部?哪里还有气节可言?
中国是文明古国。千百年来,国人最看重的莫过于气节与名声。而今,许多领导干部曾经仕途平坦、政绩突出,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很成功,因而,个人骄傲、家人自豪,他人羡慕、友人赞赏。无奈后来因为没能把握好自己,失廉引起失节,最终导致失败,从大红大紫变成大起大落,从有功之臣变成阶下之囚。
素有“南粤政法王”之称的陈绍基,从广东省公安厅办公室副科长一直晋升到广东省公安厅厅长,并在公安厅厅长及党委书记位置上任职七年、数次立功。他任厅长时的广东公安系统有“逢大案必破”的美誉。2001年8月,广东省公安机关被公安部授予“打黑尖兵”荣誉
称号。2004年,陈绍基升任广东省政协主席,成为正部级领导干部。应当说此前的陈绍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是成功的。然而,他终因失廉而一败涂地、身败名裂。
进不失廉,在现今社会环境下,说起来不难,做起来不易。自称“温和腐败的县委书记”———云南省麻栗坡县委原书记赵仕永,因犯受贿罪、贪污罪前不久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650万元。日前,赵仕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县委书记这个职位上,在时下的社会环境中,不犯罪是不可能的。”显然,这话不乏为自己罪行开脱的成分,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毫无依据。
明代钱琦说得好:“居官者,公则自廉。”我感悟,在滚滚商潮汹涌澎湃、花花世界灯红酒绿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名官员,手中的权力越大,面临的各种诱惑也越大;所处的地位越高,遭遇腐蚀的风险也越高。因而,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诚心接受监督,自觉抑制私欲,凡事出以公心,才能做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才不至于丧志失节、官场失败。
总书记的“五德论”告诫领导干部立身为官之要
2011年07月07日09:01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众所周知,“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才”是指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以“五德论”的形式,第一次全面地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原则的内涵进行科学阐述,突出“德”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德”的份量,为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树立一面鲜明的旗帜。
“以德修身”是基础。做官先做人,人品决定官品。品质塑造是党员干部立身做人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倡导修身,把道德修养视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养性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加强德的修养是根本的、基础的、长远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以德修身就是要“讲
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以诚信为本、以正直为贵、以宽厚为德,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办好事。可以说,德是为人之根本,是衡量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前提,是提拔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德服众”是重点。德高则望重,德高以率众。在日常工作中,群众服从领导,主要表现为“力服、才服、德服”等几种不同的情况,其中以权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能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道德服人则使人心服。领导干部只有注重修身养德,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以德服人,真正受到群众爱戴,才能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领导干部要做到以德服众,就要在实践中修炼“官德”,端正“官风”,做到以爱民为民为本,以富民安民为重,培养党性至上的政治境界,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他人至上的人生境界,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公正至上的内心境界,以良好的品行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使群众一呼百应,让群众心服口服,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以德领才”是保障。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德是方向盘、是导航仪、是指南针。古语云:“:“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之,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行善,小人挟才以行恶。”一个无德的领导干部,会导致百姓受苦、基层受累,甚至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表明,“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一个有德的领导干部,在他身边能够汇聚有德之人,其中不乏有才人。而一个缺少品德的领导,则难于凝聚有识之才。为此,要把德摆在干部选任的首要位置,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考察干部德的力度,用好品行兼优的这把尺,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以德润才”是关键。人而无德,行之不远。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一个人没有品德,没有志向,整日琢磨不劳而获捞名利、投机取巧得好处,决不会产生和生成正确的智慧和才气。实践证明,才不足,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来提高,可以经过今后的诸多途径加以提高;德不足,人品底子差,很难弥补,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收获甚微,难以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此,领导干部自觉地把从政之德列入自身修养之中,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始终把德的修养摆在“龙头”,加强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品德的提高促其才华的提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品,陶冶高尚情操,在以德生智中培育各级领导干部的才华,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用权,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大问题,实现大德之行必有大治的目标。
“德才兼备”是根本。“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在实际工作中,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在德与才的关系上,不仅要重德,也要重才,不片面强调发展德或才。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要忽视才。一个干部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将德放在首位,既要把好政治关,坚决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