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论景观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人文、创新”的整合,注重产品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首先,俞孔坚强调“自然性”,认为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基础,融入自然的元素与质感。
他坚持把自然优先,让自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在景观设计中,俞孔坚善于运用自然元素,享受自然的美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俞孔坚注重“人文性”,认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设计与营造,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
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的感受,强调设计的人性化与人文化,使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引领生活方式、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
最后,俞孔坚追求“创新性”,认为设计一定要有创意与创新,注重设计的表达性、艺术性与价值性。
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创新,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代表。
俞孔坚-旅游城市景观应该“反规划”
俞孔坚:旅游城市景观应该“反规划”“必须从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去重建真实桃花源,而不是用城市化妆的技艺去伪造虚假的桃花源;中国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世界的难题,解决好中国的环境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俞孔坚:中国顶级景观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其在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世界大会和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的主旨报告引起全球景观设计界的强烈反响,推动世界景观设计学进入一个深受当代“中国因素”影响的时代。
在一轮轮越来越热的城市规划设计浪潮中,俞孔坚的声音另类而深刻,他始终关注着城市建设中的过分规划、人地和谐和文化归属。
对话俞孔坚,让人受到触动的不仅是他尖锐的思想,更是他设计理念背后深沉的人文情怀。
造园艺术阉割了中国文化中真实的桃花源俞孔坚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起名叫做“土人”,是因为“别人都打着洋牌子,所以我们就只有叫‘土人’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景观本来就是体现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的,它应该是‘天地―人―神’合一的。
另外,也是‘乡土中国人’的意思,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所以中国的景观设计应当是建立在这个根本关系之上的,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的景观设计,否则就是脱离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脱离了中国性”。
俞孔坚认为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就是“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和监护,并与治国之道相结合的艺术,就像中国文化中充满意味的桃花源。
但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意味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那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平民相联系的文化。
两千多年来,帝王们早已不再像大禹那样关怀土地和人民,阉割了真实的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园等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园艺术”,这使人们有一个错觉:这种腐朽、虚假造园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代表中国,因此“我们挖掉了农家祖坟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的奇花异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的‘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踏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走向文化与理论自觉的城市景观论--俞孔坚教授的“新乡土观”述评
走向文化与理论自觉的城市景观论--俞孔坚教授的“新乡土观”述评王书明;周寒【摘要】基于对中国城市景观遭到五千年未有之破坏和千城一面的困境,俞孔坚教授提出了“新乡土观”。
新乡土观立足于解决我国人地关系紧张与民族身份的问题,减轻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提倡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平民化与本土化,主张通过“反规划”的城市景观设计途径,优先保护景观和生态环境,进而形成景观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
让城市回归生态,让城市属于市民,让景观承载文化,追求人与土地关系的和谐,这是城市景观设计、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新乡土观”的提出,是我国城市景观理论走向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重要体现,对于建构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观与城市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Based on the judgments that China's urban landscape has suffered from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in the history and many cities are now becoming the same, the concept of Neo-vernacular, which was proposedby Prof. Yu Kongjian, has come into being. The Neo-vernacular aim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and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n citizens' lifestyle and values. It advocates the idea of urban landscape desig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ization, civilia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also advoc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which makes the landscape guide the city development, with the anti-planning approach to urban landscape design,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the protection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t the city returnto the ecology, let the city belong to the citizens and let the landscape carry the culture. The pursuit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land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inevitable trend to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Neo-vernacular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for the theory of urban landscape heading for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It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con-structing land conception and city conception which lea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新乡土观;反规划;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作者】王书明;周寒【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3;X32-013俞孔坚是当今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推动当代世界景观设计学科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领袖人物。
经典景观案例分析
感谢观赏
奥运会期间:这里将成为北京市带给 各国代表团、运动员、奥委会官员的 一份礼物------一个充满中国情调的 山水休闲花园。
奥运会后:这片公园将向公众开放, 成为市民百姓的休闲乐土,为北京留 下一份真贵的奥运遗产-------公园对 改善北京生态环境、完善北部城市功 能、提升城市品质并加快北京向国际 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起到重要作用, 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和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
然后在此基地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
基地是大量的粗野的,他因为自然过程
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
是最少些战略
包括: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
止河道渠化工程,一个内河湿地,形成
自我感悟: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与重 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 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 一个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的游憩 地,将功能与观赏相结合发挥到淋漓尽
自我感悟: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 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 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 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设计作者:胡洁
设计背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 京绿色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面向全 球招标,Sasaki公司决定参加投 标,胡洁也成为主要设计师,并在 96个国际一流设计公司参与投标 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
设计理念:岐山公园强调两点,一是民主,二 是生态。
设计特点:岐山公园的主要矛盾是地内原有元 素如厂房,机械,树木等,和建设一个公民休 闲娱乐中心的城市公园的新要求的矛盾。俞孔 坚大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这些矛盾有机的结合 成了一个整体。在铺装上,采用自然石材和青 石铺地。铺砖风格形式干净利索,不做过多修 饰,这种风格也符合园区直线形的构图。如果 能够利用原厂房和宿舍的所有红砖、灰砖以作 为铺地,那么整个园区的文化意蕴则更加浓厚, 废弃的砖石也能很好的运用。岐江水位变化非 常之大。为了克服水位变化带来的景观影响, 建设者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并利用不同的 植物,根据其水生、沼生、湿生和中生的特性, 配置成一个能在不同水位下遮护湖岸的生态群 落。另外,歧江一侧凿穿江岸,一方面满足水 利要求,同时也保留了江堤上的古榕树,形成 江外有江的景观效果。
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
专业论文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作者:俞孔坚发表: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评论]一位哈佛博士的景观设计之路,他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给城市带来新的视野和体验。
一个焦点人物的创业之路:他如何实现景观的“白话文运动”;在商界和学界的矛盾之间他如何面对?七年前,当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博士被北京大学隆重请来在学校创建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学科是干什么的。
而报考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从这个系毕业后出路何在?这位哈佛博士就是俞孔坚。
曾涛:俞教授,您现在是这个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系的教授,那我想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景观设计它究竟是什么。
俞孔坚:我们叫景观设计学院,准确地说是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景观讲的就是,总的来说它是要解决人跟土地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协调,所以景观设计学就是协调人跟土地的关系,这叫景观设计学。
实际上就是土地的设计,这个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整体的进行设计,这是景观设计。
曾涛:那您学的,现在从事的这个专业,您觉得当年您和林业大学上大学的时候所学的这种园林是有非常大的差异吗?俞孔坚:应该说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主要是第一:它的指导思想。
应该说大大拓展了,大大的这个开阔了以前我们的这个园林呀。
风景园林呀更偏向于视觉审美的,但是景观设计学这门学科它是在大工业背景下产生的,而我们的园林传统的园林是在农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它是一个经验学科,而景观设计学它是在大工业社会在一个大的现代学科体系下产生的,所以它是一个现代科学。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俞孔坚早年学的是传统的中国园林,在这期间他考察了中国的许多地方,成为在景观地理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青年时期的壮游让他对中国人的传统理想景色观有了深刻的认识。
曾涛:您当时就是在得出这个结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是什么样的?俞孔坚:得出来就是:它是一个基于人类进化,所以一方面它基于人类的进化形成了这种对于桃花源式的一种盆地,一种围合结构,一种盆地的一种偏好。
比如说西方的,西方的教堂为什么选在山顶上?你可以看到西方很多的寺庙它都是高高的尖塔,歌德式的建筑,它都在山顶上。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原稿)时代建筑2002/1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摘要:本文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景观的含义:(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3)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4)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关键词: 景观, 场所, 风景Meanings of LandscapesYu KongjianBei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Turen Design Institute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landscapes in four aspects: (1)Landscapes as visual perceptual objects, (2)Landscapes as living places, (3)Landscapes as systems, (4)Landscapes as symbols. Therefore, landscapes are aesthetic, experiential, scientific and meaningful.Key words: Landscape, scene, place引言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
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
俞孔坚“白话景观”思想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俞孔坚“白话景观”思想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俞孔坚“白话景观”思想的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景观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结果,是文化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
优秀的景观不仅仅是地貌、气候的表现,还应该与人的生活相适应,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俞孔坚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白话景观”思想,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俞孔坚“白话景观”思想的研究,探索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开发和利用景观资源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 概述俞孔坚的学术生涯和代表作品,阐释他提出“白话景观”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
2. 对“白话景观”思想进行深入剖析,通过阅读他的著作和相关文献,进一步理解“白话景观”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实践原则。
3. 从美学和文化的视角,分析“白话景观”思想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教育的启示与影响。
4. 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将“白话景观”思想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中,以及如何在风景园林教育中推广和发扬“白话景观”思想。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俞孔坚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以丰富我们对景观设计与风景园林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三、研究的预期结果1. 深入剖析“白话景观”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提出结合当代实践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2. 分析“白话景观”思想对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教育的影响和启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
3. 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以及为风景园林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四、进度安排第一阶段:研究现状及文献查阅(1个月)1. 确定研究对象。
2. 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对“白话景观”思想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及实地调研(3个月)1. 梳理俞孔坚“白话景观”思想的内涵和实践原则,解析其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俞孔坚:景观批判
俞孔坚:景观批判数百种花木构成的热带雨林花开四季,耗资巨大的人工湖景波光粼粼,然而这些靓丽的卖点却遭到了不少专家的否定。
拥有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先生尤其反对当前一些不计成本过于花哨的景观设计,直言“这是暴发户心态和小农思想掺杂的结果”。
做秀之批判俞教授认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日渐涌现的游乐场和主题公园的风潮,是设计目的不明确的表现。
“开发商只考虑卖点,不考虑居住者的使用,只考虑售楼的短期效应,不考虑日后的长期维护成本。
”俞教授说,建筑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景观更是如此,评价的要素是功能性和功利性。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都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
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
因此,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
人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在做景观设计时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住宅小区中那些展示性的、不为人考虑的设计,从根本上是不尊重人的体现。
人造之批判“土人”二字充分显现出俞孔坚对自然的热爱。
他认为,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丛林的高楼大厦,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因此,设计师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与周围的景观相融合,分析这块场地自然形成的过程、周围的山水格局、植被现状以及地下水等,进行系统的自然背景分析后,再整体设计分析这块场地的适应性。
所有的景观必然从这个场地的自然属性开始。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一)
景观不是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景观”两个字,近几年似白虹贯日,显得甚是醒目而响亮。
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有注:“景观,地理学名词。
”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的王云才说:景观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全面受到关注和重视,是近十年以来的事情”;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景观建筑学博士刘滨谊说,在全世界,这也是“不过百年的新兴学科专业。
”把“景观”两个字追溯得早一些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
他说“景观”一词最早可见于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是用来描述耶路撒冷这个梭罗门圣都景观的。
刘滨谊在他著的《现代景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上说,“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
”并且补充:“追根寻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
”这大概可以理解为景观源于园林,景观是园林的再生。
但是对此俞孔坚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把景观设计定位为“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的。
他在《生存的艺术》一书上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书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去年十月出版的。
很多人知道,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
北魏时出现了“自然山水园”,唐宋朝盛行“写意山水园。
”到了明代,不但有专业的园林匠师,而且还有计成专著《园冶》传世。
非但历史悠久,而且留下佳作不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骄傲和标志。
为什么俞孔坚不愿意景观去“延续”古老园林,说“延续”是大错特错的呢?不少人知道,俞孔坚是原北京林学院园林系读的本科和研究生,对中国园林专业重要的创始人汪菊渊教授敬佩有加,而且在“北林”的园林系教过五年书。
俞孔坚为什么对自己选择的相守相伴的专业、准备奋斗终身的园林,不想“延续”,不想发扬光大呢?说来正巧,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刘敦祯教授早在1962年为《江南园林志》(童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10月)撰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余惟我国园林,大都出于文人、画家与匠工之合作,其布局以不对称为根本原则,故厅堂榭能与山池树石融为一体,成为世界上自然风景园林之巨擘。
景观大师——俞孔坚讲解
水源
竖向设计
• 中央水体水源水质要求为“景观娱 乐用水C类水质标准,主要水源以 园区东南角的持续的工程排水备用 的中水系统和地表径流。园区东南 角抽水泵站,水质为洁净地下水且 水量充足,可满足补水要求,从水 体东南侧注入水体。另在湖面北端 做两处中水预留,以备条件成熟时 利用中水补充水源。地表径流则通 过地形高程变化和水体周围的生态 绿地进入水体中。水体周围的绿地 浇灌则直接从水体中抽取,经离心 泵提升后再流经过滤处理设备进入 灌溉系统。
大师简介——主要作品
•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 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 • 秦皇岛汤河公园 •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 台州“反规划”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 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
设计思想
• 俞孔坚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 得国际声誉;
• 俞孔坚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 “反规划”理论,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赢得国际同 行的广泛认同;
• 有一系列结构完整,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的功能体,它们是高科技活动和 创新过程的场所
• 每一个功能体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用于通道,形成车流、人流、货流和 信息流网络
• 每个功能区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隔离的边界,它们既是内与外的界定, 又是联系与交流的界面
思考
• 尊重自然。俞孔坚的设计强调对原有自然生态和植被的尊重,哪怕是 最野的本地草木,也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在爱心广场设计中,同样 有着原始保留的桃林和梨林,所以我认为完全有必要将其保留
• 要使我们系统能正常运行并且内部不发生矛盾,我们应当把握一个先 整体后局部,步步为营的设计步骤,这样我们的系统建立起来才科学 合理
•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我们的系统能正确建立我们应当充分理 解设计对象的归属性并且利用这个归属性让我们的设计具有特异性
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读后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在完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秋季景色的美丽以及孩子们在水泥道上的欢乐,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将秋天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
首先,我认为我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情感方面做得还不够。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模仿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但我没有充分挖掘课文中深层的情感和美学价值。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关于情感理解和鉴赏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然而,我发现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未来,我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到讨论中来。
此外,我在教学设计时,尝试引入了多媒体资源,如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秋天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运用多媒体资源时,需要更加精准地配合课文内容,避免资源的堆砌,确保每一步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效果。
在读写结合的环节,我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但还有部分学生在写作表达上存在困难。
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课堂管理方面,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
未来,我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并密切监控每个小组的活动进程,确保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同时,我还应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或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在总结和升华文本情感时,我尽管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未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指导。
俞孔坚谈中国的景观规划——雨洪管理
俞孔坚谈中国的景观规划一一雨洪管理俞孔坚谈中国的景观规划一一雨洪管理水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布不均的资源,受到城市化、森林砍伐、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代开发活动使我们的环境变得脆弱了,但是中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传统是很谨慎的。
我们应当顺应雨洪和自然过程去进行工作而非对抗它们,即使是在城市中,俞孔坚教授如是说。
2005-2015被指定为联合国“生命之水”行动的十年。
2013年是联合国国际水合作年。
3月22日同时也是世界水日。
这提醒世界各地的景观设计师们,要通过景观规划来满足水资源保护的需求。
水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必不可少的资源,同时我们未来环境的改善和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减少完全依赖于明智的水资源管理。
水一一变化的资源良好的水资源管理极具挑战性,因为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水文循环也非常复杂,难以对不同景观干预的结果进行概观。
快速的城市化、污染和气候变化威胁着水资源,同时人们对洁净水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以满足人口增长、家庭、粮食生产、能源和工业的需要。
但每个人都有享有干净水的权利,水资源管理必须考虑大量的利益冲突。
这就为用户之间的协作努力提供了机会。
水资源管理的合作涉及到多学科的方法,不仅涉及文化、教育、科学,同时宗教、伦理、社会、政治、法律、体制和经济等各个维度都非常重要。
这一图景的中心即是景观设计师,应对着各种专业的挑战,例如对更为频繁和更为严峻的雨洪进行利用、防御和管理。
中国的水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卡尔•斯坦尼兹——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一一在2008年发表了一系列最具有影响力的景观规划观点时,他的第一个例子就来源于中国:杭州的西湖修建于公元8世纪,长期用于供水、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
之后在宋朝,这一景观在诗人和杭州地方官苏轼(1037-1101)的指导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湖已经被认为是“自然的湖”,是具有伟大文化意义的一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仍受到世界的珍视,当俞孔坚一一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及中国最大的景观设计公司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一一于2011年访问UMB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景观设计学院时,我们就景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对他进行了访谈。
word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俞孔坚
乡土景观研究探讨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
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
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
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
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一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本文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
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
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
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
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一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引言“乡土”是一个很寻常的主题,但学界对其正式的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
很多研究都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
俞孔坚景观设计分析
俞孔坚
让为 中 艺国 术而 设 落计 在 生天 地 活土 中人 俞 人 神 和 孔 --( - - )
•
岐江公园场地治理前旧貌
"纯生"
“静思空间”
总结
• 该公园的主导设计思想是充分利用造船厂原有植被,进行城市土地的再利 用,将公园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反映工业化时代文化特色的公共休闲场所。 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塑造了一系列公园特色设施和环境,其中生态性和亲 水性是本公园主要特色之一。 生态形式,自然风貌。 道路太规整了,给人一种征服而又保护自然的感觉 废为宝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将一个废旧的工厂进行改造,把可利用的资源 再利用。不仅环保,还达到了一个不一般的效果。 “土人”保护了场地又得到继承与发展,尊重土地及其土地上的文化。
波士顿中国城公园平面图
平面图
总结
• 颜色方面用中国红,与竹子的绿为互补色。 红色绝对可以,因为这是公共空间。形态 方面,架子的直与竹子的曲的混合,给人 动与静的享受。 • 做的不错,传统的味道寓意在现在的线条 形体之上,虽离家很远,但依能感受其绵 绵温暖。 但如果形体能几何化,更加寓意, 一勺代水,一石代山,一树代林,那会更 山水,更灵动。 • 个人感觉,竹子是种柔美的植物,景观用 的时候一般会倚墙、倚石等等的。所以这
3、波士顿中国城公园
• 美国波士顿大开挖工程是本世纪全美 最大的工程。工程建设目的是将波士顿城 内一条沿海湾而建的架空高速干道全线埋 入地下,以消除高速路产生的噪声、污染 等对波士顿城造成的影响。之后在原高架 路的地上部分建一条绿色廊道,使之变成 城市公共空间。地上部分绿色廊道的设计 分成3段,即北角、码头区和中国城区。 土人景观和CRJA联合组成的设计组在该 工程设计方案公开招标中胜出,获得中国 城区的设计权。
俞孔坚景观设计分析
4、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 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 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 而产生的
• 石文化、建筑(包括桥)文化和种植文化。使 之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高品 位、高水
•
平的城市中心广场,包容了文化功能、休闲 功能、旅游功能。
• 1、 中山岐山公园
• 特色:
• 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 •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
•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 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 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 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为此,我们保留了那些刻写着真诚和壮美、但是早 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我们的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 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
• 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这个项目由 当时尚在初创阶段的广州土人承担施工任务。面对一个经典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 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他们追求的是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本着同 样的目标,工程与设计人员之间不断相互融合又相互征服,其中的诸多事件,使贯彻 土人理念的路程充满历史意义,甚至就象作品本身一样,最终成为土人发展史上永远 的经典。
波士顿中国城公园平面图
平面图
总结
• 颜色方面用中国红,与竹子的绿为互补色。 红色绝对可以,因为这是公共空间。形态 方面,架子的直与竹子的曲的混合,给人 动与静的享受。
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读后感
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读后感读完俞孔坚关于景观设计生态学的那些理念呀,就像突然被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不过这扇门有点怪,怪得还挺有趣。
以前我看景观,就觉得不就是种花种树、弄个小亭子啥的嘛。
但俞孔坚可不这么想,他就像一个大自然的翻译官,把生态学那些高深的、像是加密文件一样的知识,翻译成我们这些凡人能懂的景观语言。
他强调的生态性,让我感觉像是给大地做了一场超级健康管理。
就好比说我们人类要养生,得吃健康食物、多运动一样,大地也有自己的养生之道。
那些什么湿地、河流,都不是能随便乱折腾的,它们都是大地这个大身体里的重要器官。
像我们把湿地填了盖房子,就好像是从大地身体里硬生生地割掉一块肉,这能不出问题吗?俞孔坚就想把这些器官保护好,还让它们更好地工作,比如湿地就能净化空气、调节水量,那是大自然免费的环保小卫士啊。
再说他的景观设计理念里的文化性,这就更酷了。
他就像是一个时光旅行者,把历史文化的碎片从各个角落里找出来,然后镶嵌到现代的景观当中。
比如说一个古老村落的石头墙、一口老井,在他的设计里,那都不是破砖头烂石头,而是一部部活着的史书。
他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就像在现代社会里给历史开了一个个小小的“复活节彩蛋”,当人们走在这样的景观里,就像走进了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每一步都能踩到故事。
而且他的设计特别接地气。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在图纸上看着美的东西。
就像他设计的一些城市公园,老百姓能在里面遛弯、跳广场舞、野餐,真正把景观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就想象着那些大爷大妈在俞孔坚设计的公园里,一边跳着舞,一边享受着被生态和文化包裹着的环境,那画面简直不要太和谐。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会想,他的这些理念这么好,在实际推行的时候会不会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荆棘丛里挣扎呢?毕竟有些开发商可能只想着怎么多盖房子赚钱,城市管理者有时候也会更注重表面的整齐划一,而忽略了这些生态和文化内涵。
但不管怎么说,他就像一个在景观设计界举着火把的人,照亮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让我们看到景观原来可以不仅仅是好看,还可以这么有内涵、这么和大自然还有人类文化紧紧相连。
景观大师俞孔坚-岐江公园景观分析
南部自然区 中部服务区 北部公共活动 区
流线
◎该庭院广场的人 流,一部分来自南 侧的入口, 侧的入口,一部分 来自西侧入口, 来自西侧入口,还 有南侧入口。 有南侧入口。以步 行为主, 行为主,公园与城 市没有明显界限。 市没有明显界限。
主要人流线 出入口 次要人流线
分区与轴线 轴线:场地以环绕公园的园
地形设计上: 地形设计上 : 俞孔坚一向主张设计应该
回到。 回到土地, 必须回到土地的全部, 回到 。 回到土地 , 必须回到土地的全部 , 必 须认识到土地是美, 土地是栖居地, 须认识到土地是美 , 土地是栖居地 , 土地是 生命的系统, 生命的系统 , 土地是故事和历史的符号土地 是值得敬畏的神。 是值得敬畏的神 。 所以在他的设计中很少去 大面积改造地形, 大面积改造地形 , 而是顺应地形而设计尽可 能的尊重自然。 能的尊重自然。
公园实景照片
鸟瞰图
构图的原则
1
每一个基质必有一核心板块和外向的 廊道;
2
核心原则:占据所属基质20%时空体系 的板块具有很大的发展势和一定的稳定 势,是核心板块; 聚散原则: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 聚散原则: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 %:40% 按60%: %的原则因具有很大的稳定 %: 势和一定的发展势。 势和一定的发展势。
寻回逝去的家园:景观栖息地的含义
寻回逝去的家园:景观栖息地的含义建筑学会、中国建设教导协会、中国景致园林学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演讲人:俞孔坚演讲主题:寻回逝去的家园:景观栖息地的含义时光:2002年08月17日地点:北京友情宾馆景观设计到底要看什么,到处打着景观设计牌子卖楼房,景观设计到底是干什么,实际上是营造一个家。
第一园林网()家和你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看到的喷泉,看到的水,看到花花草草,看到的建筑里面,看到铺装看到广场还不能算是一个家,家的内容是很丰盛,景观设计是作为栖息地,动物油栖息地,人也有栖息地,人的栖息地构成了人的家,人的家园。
景观设计实际上要寻找寻回逝去的家园,我们的家园逝去了,我经常评北京开发楼盘,这么多楼盘,新世界、望京,进去以后我感到这不是我居住的处所,这不是人居住的处所,人逝去了家园,逝去了自己的家。
何为人类居住的家,这个家就是天地人神的协调,天地人神的统一。
这个家要有意义,要诗意的居住,在地球上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栖息在这块土地上,两个基础的因素,一个是定位,一个是认同,这是土族澳大利亚人在树上栖居,这是中国的桃花园,没有开发商的时期,没有设计师的时期,人是诗意在大地上居住的,没有开发商没有设计师人充斥诗歌,小时候在乡间放牛,拉着一条牛,在溪边,芦苇、柳树,有几个小伙伴在那儿玩耍,这就构成了人跟景观协调的关系,里头包含了人在空间之中,人跟动物产生关系,人跟周围植物产生关系,人跟人产生关系,小伙伴在一起。
旁边就是我的住宅,家宅前面有一棵樟树,樟树底下是几个石板凳,石板凳经常有几只母鸡,大樟树有喜鹊的窝,喜鹊在叫,这就是家的概念,人、天地。
神就是白蛇在上面活着,几千年,江苏炸毁了,白蛇精跑了,天地、人、神的统一。
,设计开发商把樟树砍了,盖起高大五六层的楼房,石板凳没有了,树种也是从外边引进来的银杏,树没有了,喜鹊没有了,这就是人失去了家,失去了归属,我做梦的时候再想不到,以前梦境大樟树白墙灰瓦的房子,有牛,有鸡,这就是人充斥含义,人心里充实的时候做梦也会有故事的,现在做梦的时候不会再有这样的蒙应,所以说人失去了家园,开发商没有注意未来设计的家,没有想到设计家,而是设计房子设计建筑,设计平方米,设计所谓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景观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摘要:本文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景观的含义:(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3)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4)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Meanings of LandscapesYu KongjianBei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Turen Design Institute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landscapes in four aspects: (1)Landscapes as visual perceptual objects, where landscapes and the observers are spatially separate, but landscapes are expressions of the observers’ ideology and attitudes toward nature and cities;(2)Landscapes as living places, where man live and experience to orient in and identify with the places; (3)Landscapes as systems, which are to be analysized and understood scientifically and objectively; (4)Landscapes as symbols, which tells the story and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landscapes are aesthetic, experiential, scientific and meaningful.引言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
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上海辞书出版社);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Naveh, 1984, Forman and Godron, 1986);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
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webster's英语大词典,1996)。
)尤其是自然景象。
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 1976 ):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本文则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及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由表及里,揭示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1.1景观作为城市景象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
在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
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堡垒、宫殿之属。
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 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及城市生活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
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意,一直延续到现在,但该词所包含的内涵和其背后所传达的人类审美态度,却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1.2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英文Landscape一词的直接来源是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画,它包括画框和画中的景物。
大约在15世纪传入英国,早在1603年,Landscape就被定义为“一幅表现陆地或海洋风景的画或象”(见Cosgrove,p17);Webster英语大词典(1966)也作如是定义。
而荷兰风景画的源头又可追溯到文艺复兴初期经济最发达的意大利中部和北部。
这里人口最为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
随后,风景画派又在威尼斯商城得到发展,继而在荷兰达到高峰,之后于15世纪传入英、法各国。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
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
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新贵族们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
而画家(更确切地说是资助画家们的新贵族)眼中的城市理想社会和人与自然新和谐的“理想城市”是严格几何的、纪念性的和完全基于透视学的。
如Alberti在其“建筑十书”的第四本中以描绘的“圆的或方的或其它形状”。
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城墙的图案。
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围合: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
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计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
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
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用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以凡尓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1.3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
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
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
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
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而非Gardening)的诞生,这一诞生时间被锁定在1863年5月(Newton, 1971,p.273); 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至此,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及管理的态度上(见表1)。
表一景观作为审美对象的含意及递变社会经济形态庄园及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经济上升。
工业化,城市经济主导美的景象(景观所指)神圣而壮丽的建筑的城市,美的乡野,作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经济的资源美的田园与自然,作为对城市的逃避和对抗景观的营造宅院、宫苑。
在描绘和再现乡村风景的同时,营造城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或将城市引入田园市化、几何化的自然(田园城市和田园郊区)。
(如巴洛克园林)景观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是基于物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作为欣赏者。
但同时,人在景观中寄托了个人的或群体的社会和环境理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正是这样意义上的景观,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国士大夫的社会和环境理想的典型。
但桃花源里人或者说“内在人”眼中的景观则另有一番含意,即景观作为一个栖居地的含意。
2、景观的栖居地含意:内在人的生活体验2.1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Meinig,1976),或者说是潜在的“家”。
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
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
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 1971)。
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
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
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