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合集下载

说“木叶”(上课用)

说“木叶”(上课用)
1.本文仅仅是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 真正目的何在?
【点拨】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 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 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者是以“木 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生词释义
研探新知
袅袅: 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灼灼: 形容明亮。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冉冉: 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探究活动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 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 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 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 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 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 言筌者也在此。)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 材流传至今。在研究中,他非常注重创造性,着力寻找那些能说明创造的资料。他说, “文学要是没有创造性,严格地说,就不是文学,就没有价值了。”“在有创造性的地 方多讲,没创造性的地方少讲,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史起伏的地方,看出它 发展的脉络。”

说木叶最新5篇

说木叶最新5篇

说木叶最新5篇说木叶篇一说“木叶”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征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树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味:饱满疏朗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树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思考3: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明确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 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 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 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 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 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 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 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总括内容,高屋建瓴 任务说明:内容是文章的血肉,阅读文章先读懂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分清 主次详略,把握住基本的语言逻辑,进而进行概括升华,提炼出主旨。唯有 准确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鉴赏文章,也为分析文章的情感,感 受其中的哲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 合有关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 明确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 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 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
思考2:《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明确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 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 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 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 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 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思考3: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 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明确 (观点一)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 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 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 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 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 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 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

说“木叶”朗读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朗读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朗读|说“木叶”课文原文林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人教版 必修五《说木叶》

人教版 必修五《说木叶》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 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 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Biblioteka 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 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 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 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 。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 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 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 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希望同学们在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 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一:

关于“梅”的意象讨 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红 雨 随 心 翻 作 浪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了解 意象 对诗 歌鉴 赏有 什么 作用

诗歌功能:表情达意
“立象以尽意”
外部客观世界 意象 诗人主观世界
鉴 赏 切 入 口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 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林 庚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
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
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
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
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
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
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作者介绍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
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
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木叶这一意象,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 素材,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主题表达方式
《说木叶》通过木叶这一意象,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主 题表达方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说木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承中华文化
《说木叶》作为一篇具有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
03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说木叶》的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
林庚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 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传 达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诗意浓厚
林庚先生的语言充满诗意,善于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比喻,将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木叶》的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林庚先生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拟人
文章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木叶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木叶的意象内涵。
引用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典故,通过引用前人的经典论 述和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说木叶》的意象分析
01
木叶的象征意义
在本文中,木叶被视为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凋零、枯萎和落寞。同时,
木叶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
《说木叶》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 《说木叶》的内容解析 •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 《说木叶》的影响与评价 • 《说木叶》的实践应用
01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说木叶》的作者介绍
01
叶赛宁:俄罗斯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 称,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高度评价

《说“木叶”》精品课件

《说“木叶”》精品课件

找出探究问题的钥匙
用于什么场合? 何以有此特征?
秋风叶落的季节、场景 “木”潜在形象的暗示性
确定分析问题的语境 引入阐释问题的理论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联想和情感的附着使“木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象感染力
⑵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⑶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⑷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说“木叶”》
⑴“木叶”是什么呢? ⑵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 用“树叶”呢? ⑶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 呢? ⑷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 呢? ⑸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 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 么呢? ⑹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 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 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沈佺期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
庾信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黄庭坚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小结
梳理问题 思考 “这个问题重要吗?”
“它有什么作用?” “这几个问题可以整合吗?” “问题是怎么来的?”
结论
抓住现象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不断追问可 以推进思考,形成研究的支架;质疑反思让事理说 明更清晰严谨。
木叶/树叶
落木/落叶
落木 木叶 落叶 树叶
⑻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精妙的诗歌语言?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木叶”是什么? 为何多用“木叶”?
字面解释即“树叶” 关键在一“木”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晨读内容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晨读内容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第9课说“木叶”1.成语积累(1)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2)一言难尽: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

(3)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筌,捕鱼的竹器。

(4)相去无几: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相去,互相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5)一字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

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2.名句积累——古代诗词中的“木”“叶”(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其一)》(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中》(4)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5)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6)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白居易《长恨歌》(7)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玉楼春》(8)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1.诗歌赏读夜林庚夜走进孤寂之乡遂有泪像酒原始人熊熊的火光在森林中燃烧起来此时耳语吧?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是一匹快马我为祝福而歌。

赏析《夜》创作于1933年,诗人并以“夜”为名出版诗集。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孤寂之乡”“泪”“原始人”“一匹远去的快马”等意象,表达了孤独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深感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自由。

2.佳作阅读林庚:布衣情怀袁行霈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

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

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课文原文哎,说起木叶课文,那可真是让人头疼。

记得上小学那会儿,老师总让我们背课文,尤其是那篇《木叶》,我到现在还记得。

“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老师在讲台上念叨着,我们底下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心里默念着:这木叶有啥好背的,不就是叶子嘛。

有一次,老师抽查背诵,点到了我的同桌小华。

小华站起来,支支吾吾地开始背:“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背到一半,突然卡壳了,他挠挠头,一脸尴尬。

老师看着他,说:“小华,你这是在背课文还是在数羊呢?”全班哄堂大笑,小华脸红得跟个苹果似的。

我在旁边偷偷地给他提示,小声说:“飘落,飘落。

”小华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接上:“飘落,飘落,像金色的蝴蝶。

”总算是背完了,老师点点头,让他坐下。

课后,小华感激地对我说:“小明,你真是我的救星啊!”我说:“别客气,下次可得好好背了,别老想着玩。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关于《木叶》的读后感。

我心想:这有啥好写的,不就是叶子嘛。

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作业,得认真对待。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木叶为啥这么特别。

我写道:“木叶,不仅仅是秋天的象征,它还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每当我看到木叶飘落,就想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写完后,我自己都有点小感动。

交上去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说:“小明,你这是写出了深度啊!”我心想:这木叶,原来还有这么深的含义。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木叶课文,不仅仅是文字,它们还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还有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笑闹的日子。

虽然那时候觉得背课文挺烦的,但现在想来,那些都是宝贵的回忆。

《说木叶》课件

《说木叶》课件

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03
文献参考价值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意义探讨
过渡自然
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使 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
04
《说木叶》的文学价 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01
语言精练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语言精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他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文章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无穷。
02
观点独到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中国古木叶”》一文激发 了后辈学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更 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奥秘和 魅力。它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种高水 平的学术范本,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 追求卓越和创新。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于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它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启发了 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 探索和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 实践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 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02
《说木叶》的主题与 内容
主题概述
探讨诗歌中树叶意象 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
阐述“木叶”这一意 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位和影响。
分析树叶在古代诗歌 中的运用及其演变。
内容解析
介绍《说木叶》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生平。
分析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和文论 ,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说木叶五篇范文

说木叶五篇范文

说木叶五篇范文第一篇:说木叶二、文本探究(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朗读】第六段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说木叶》完整版本课件

《说木叶》完整版本课件
•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 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柳永【雪 梅香】
《说木叶》完整版本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 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 【水龙吟】
•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
《说木叶》完整版本
《说木叶》完整版本
《说木叶》完整版本
《说木叶》完整版本
《说木叶》完整版本
《说木叶》完整版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葬花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 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 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说木叶》完整版本
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 开早,何况 落红 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 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 蛛网,尽日惹飞絮。
说 ﹃ 木 叶 ﹄
《说木叶》完整版本
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
集《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
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年考
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毕业
后留校。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任中文系教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周邦彦【浣沙溪】

9.《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目标二:学以致用,探究暗示性的由来
2.关于杨柳的暗示性。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请,在此抒添加发文了字 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 情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 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忧愁 程度。
9.1 说“木叶” 林庚
教学目标
★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 律的能力。 ★理解诗歌的语言暗示性特点。
情境导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 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 么意思吗?如果他写成了“落叶”可不可以呢?
叶子稀疏、空阔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叶、离别感伤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窸窣飘零,微黄,离人 叹息,游子漂泊
目标一: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含义。
(1)树(叶)相关的诗句汇总分析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春夏之交、 枝繁叶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知识讲解
说“木叶”
“木叶”是什么?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 叶”也就是“树叶”。
基本思路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论述“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5、6自然段): 论述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3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课件 (共36张PPT)
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 征。 ❖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关键点
在“木”字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




屈 原 《 九 歌 》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 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 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 词 填 空 :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林庚(1910— 2006)字静
走近作者
希。福建闽侯人。我国现当代 著名古代学者,诗人,文史学 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清华园四大剑客”之 一。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 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 授,他的研究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在唐诗研究中, 他提出著名的“盛唐现象”和 “少年精神”,被学术界广为
——
•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意 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秋 (落) 风 木 叶 (叶) 落
脱 尽
树 春 (叶) 夏
之 交
叶 子 枝 绿(叶) 叶 褐绿 繁 (干) 茂
枯 黄
干 燥 饱 含 水 分
空 阔 疏 朗 饱 满 绵 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三首诗意象比较
• • • • • • 王诗: 一枝独秀,高贵圣洁 陆诗: 无奈凄凉,孤傲清高 毛诗: 达观坚定,壮美豪放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 “月”“柳”“草”等意象 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 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 文。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相互讨论交流)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拓展练习二
• 欣赏下面三首咏梅诗,比较三首诗 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 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 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 样的情感。
梅花 梅花 王安石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咏梅 陆游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积累名句(在课文中找出它们,记 一记,了解意思)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②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吴均) ③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曹植) • ④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陶渊明) • ⑤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
树叶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1—3)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 古代诗人 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拓展练习一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
意象潜在暗含的意 义,把它们各自表 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 爱。 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
“树叶”,而常用“木叶” 甚至“落木” (原因何 在??)
“木叶”到“落木”, 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关 键 点
木叶 → 落木 树叶 → 落叶
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屈 原 《 九 歌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木 叶
——
曹 植 《 美 女 篇 》
翩柔 翩条 。纷 冉 冉 , 落 叶 何
落 叶
《咏柳》
贺知章
《垂 柳》
唐彦谦
《咏柳》
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乱条犹未变初黄,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倚得东风势更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解把飞花蒙日月,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 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 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 可胜数。
学习目标
•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特质 •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 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 古典诗词的能力
基础自测
• 给红色字注音,解释画线词。 • 袅袅 柳恽 沈佺期 庾信 • 涔阳 陆厥 窸窣 • 不落于言筌 万应锭 疏朗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 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 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 什么现象?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 人借咏柳 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 耻和朝政的 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 的奸佞之臣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
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 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 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 我们的生活
青春美妙 情深依依 风和日丽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 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示 ? 性 疏朗 空阔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绵密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 显得单纯,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 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