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

〖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

〖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出句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A2.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

从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门①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②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③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注释∶①龙门,即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朗,在今洛阳市南。

作者家离此地较近,诗人作本诗时正值壮年。

②气色∶景色,景象。

③时∶四时。

1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驿路旁的树像是从洛阳城伸展出来,衬托了龙门的壮观。

B.颔联写龙门有着众多豪华气派、金碧辉煌的佛寺,几乎可以和皇家居处相媲美。

C.颈联与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四季变换,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

176.本诗为杜甫前期作品,而《登高》为后期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诗人初到岳阳时的总体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诗人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灯影摇曳;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诗歌通过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愁苦之情。

C.尾联的“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海南省嘉积中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①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参考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即事感怀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即事感怀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即事感怀诗一、概念: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

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注:诗作于淮阴,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采用叠词和反问的修辞直接表达了诗人看到渡船离开后无人陪伴的孤独。

B.首联中我独自西行,尾联又写独鸟南归,首尾呼应,用正衬的手法表达对亲故的思念。

C.颈联转入写人,点出离情别绪,将诗人因“离思”而憔悴的面容映在风波、楚雨、暮钟、秋山之中。

D.本诗景物凄迷,色彩黯淡,钟声哀远。

全诗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颔联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日即事刘挚①湘城风物向秋新,兴入羹莼与鲙鳞。

叶舞霁红枫映寺,蓓含霜紫菊迎人。

瞻望河汉乘槎客,歌咏仓箱击壤民。

欲放幽怀到沧海②,徘徊黄鹄③更伤神。

[注]①刘挚(1030- 1098),宋嘉佑四年中进士甲科,能力出众,政绩卓越。

因建议执政合厅办事,被言者动以他故,罢官归乡。

②沧海,指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③黄鹄,神话传说中的大鸟,能一举千里。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描写将湘城的绚丽多姿与莼羹鲈脍的典故相结合,秋日盛景里的浓浓深情呼之欲出。

B.“瞻望”一句运用用典,远望“乘槎客”在天河遨游,乘船远行,自在无碍,心生仰慕之情。

C.“歌咏”一句也用典,“击壤”是古代一种游戏,借指老百姓以游戏代替劳作,以示对社会不满。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1)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1)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宋·赵佶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

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指天上仙宫。

【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

【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多情只有春庭月。

(唐·张泌《寄人》)B.月移花影约重来。

(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C.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D.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3)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读题目,明范围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知背景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

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将进酒》等作品的思想内涵。

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三.读注释,解难点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读诗句,解诗意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才能读懂诗。

五、找诗眼,明中心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六、分类别,明方向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

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

七.理结构,明思路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一般来说,诗歌鉴赏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试题,出在简答题上,也就是6分的简答题,有时候也会直接提出“这首诗(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也有的时候会换一些词语来提问,比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本诗(词)意蕴丰富,请加以赏析(分析)”,或者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同是写“(某种情感),有什么不同?”等,提问起来比较含蓄。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陆游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

②疏钟:稀疏的钟声。

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

④寐(yì):呓语。

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

“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1. A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

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思想感情类(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整体考查)(二)分析思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6)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

3、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思想情感总结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思想情感总结2】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三)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龟形诗①侯氏暌离②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③,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迭练④先垂泪,拂杵调砧⑤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注]①龟形诗:以“龟”谐“归”。

②暌离:分离。

③尺素:书信。

④开箱迭练:打开箱子折叠丝绢。

练,白色的丝绢。

⑤拂杵调砧:拂拭捣衣的木槌调整好捣衣石准备为征夫制衣裳。

杵和砧,均为捣衣用具。

诗中哪几句是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的分析?【答案】(步骤一)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四句运用了细节描写:闻雁修书,见霜制衣,开箱垂泪,调砧断肠。

(步骤二)这些具体、典型的生活细节,真切有力地抒发了家中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

【答案】(步骤一)诗人通过对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叙述,(步骤二)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二、高中诗词鉴赏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释】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1)D(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故答案为:⑴D;⑵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是高考的考点。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的途径有四条: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聚焦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身份的词语;关注环境的烘托作用;注意"物"的象征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