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1)
人教版27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综合测试试题试卷含答案 答案在前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沙特阿拉伯为热带沙漠气候,故水源成为区域发展的必备条件,城镇作为人口聚集地,更应满足水源需求才能发展,据此,沙特阿拉伯城镇分布在绿洲部位,选D。
2.【答案】B【解析】沙特阿拉伯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旱,水源成为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短板”,选B。
3.【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2016年渝东地区大量人口流动地属于生态保护区及生态涵养保护发展区。
人口的流出,使得区域受人类的干扰小,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由于渝东并非经济核心发展区,且流出的人口大多涌入城市经济区,给城区建设带来大量劳动力,故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图中显示,该时段,城区人口流入大于流出,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加快城区城市化;该地的人口流动多在本区,对区际间交通影响较小。
据此分析选C。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重庆曾是我国人口流出最多的地区之一。
2016年重庆的总人口流动数据显示,该年流入人口大于流出人口,说明这一时间段内重庆市流动人口具有明显人口回流现象,重庆成为人口迁入区。
该时段人口流入增加,城市化加快,但流入人口不一定是青壮年,且材料并未显示该时段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流入地有核心功能区,也有新区、生态建设区域,不全是经济发达区域。
据此分析选A。
5.【答案】D【解析】重庆市人口流动属于自发人口流动。
影响现代人口流动的最关键因素是经济因素。
图中显示,流动人口流入最多的是核心经济发展区域,是重庆最发达的区域,故经济发达程度是吸引人口迁移的最关键因素,据此分析选D。
6.【答案】A【解析】“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A对。
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不是主要原因,B、D错。
北京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达,C错。
故选A。
7.【答案】B【解析】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交通改善,来往于双城间,速度快,用时较短,B对。
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A. 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 一定时期内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C. 一定时期内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 一定时期内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2.人口增长的快慢, 归根结底取决于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死亡率C. 人口自然增长率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因素的是A.人口数量的多...........B.医疗卫生条件的改.4.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5.材料数据反映, 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有①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②劳动力不足③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④城市化水平较低⑤性别比构成(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较大⑥人口增长迅速A.①③④⑤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⑥读下面的“人口增长模式与其转变示意图”, 完成6~8题。
6.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相对应的阶段是A.ⅠB.ⅡC.ⅢD.Ⅰ和Ⅱ7.在Ⅰ阶段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8.在人口增长阶段转变过程中, 先转变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生育率9.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读“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完成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甲国比乙国的成年人负担轻B.甲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国C.甲国比乙国的出生率低D.甲国比乙国的男性人口多11.下列叙述的人口空间移动现象, 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某人去法国旅游B.某人去美国留学C.某人去英国旅游D.某人侨迁新居12.近几百年来, 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跨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A. 全球气候变暖B.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C.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D. 经济地区差异不断增大13.21世纪初, 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的政策影响B. 战争的影响C. 自然灾害的影响D. 开发国外资源14.我国20世纪80年代,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是A.西部耕地充足, 土地生产潜力大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发达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 交通便利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 环境优美16.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A.中国的广州、深圳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读图“木桶效应(组成本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 完成17~18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课后习题 第1章 人口 第1章过关检测卷
第一章过关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读图,完成第1~3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2.C3.B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
第2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第3题,人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最能反映我国1957—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5.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
下列措施能够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产量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5.C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57—,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最能反映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
第5题,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
下图为某年春运首日全国十大热门迁徙线路图。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1~2题:1.据图中信息可知()A.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0%B.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C.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等D.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小2.针对图中反映的人口问题,应()A.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B.大力吸引国外移民,增大劳动力数量C.加大对老年人社会抚养资金的投入D.大力向国外移民,减轻就业压力解析:1.B 2.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5~59岁人口比重波动下降,故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图示反映的是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比重的变化不是数量变化;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故劳动人口数量并不是在不断减小。
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因此应该增加社会养老支出;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故不能废止计划生育政策;依靠大力吸引国外移民或大力向国外移民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都不符合我国国情。
读图,回答3~4题:3.①③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4.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解析:3.D 4.D第3题,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传统型;③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现代型。
第4题,②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老年人所占比重小,与D图相符。
分年龄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每千名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下图为我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分年龄生育率变化图。
据此回答5~7题:5.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A.15~17岁B.18~25岁C.26~36岁D.37~49岁6.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率的差异主要是()A.农村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B.农村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C.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D.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7.影响我国城乡流动迁移人口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①自然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生育政策④经济因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5.B 6.D7.C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9~31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图示期间,④时期之前人口净迁移始终为正值,迁移人口数量一直增加,④时期迁移人口数量最多;
②时期之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波动,基本稳定,②--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自然增长人口不断增
加;所以到④时期,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的人口数量都达到最多,所以D项正确。故选D。
大战”主要是由抢劳动力转为抢人才,与老龄化关系不大;二线城市“抢人才”说明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
求都依然强健,故选项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上广深在春节期间仍然以人口流出为主,加之节假日期间可能使得北上广深大
城市的大量基层服务人员返乡或外出,从而导致城市服务压力加大;会使春节期间生活消费支出有所增加,
不太适合人们居住,而热带地区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相对凉爽,适宜人们居住,C正确。北冰洋地区气候
寒冷,但北冰洋沿岸地区有因纽特人定居,并不是无人定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
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D正确,
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2)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现阶段,随着经
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合题意。把图中三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量相加得出,2012年~2017年间每年增加的人口约600~800万,数量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1.L曲线表示人口( D.迁移率 B.出生率 C.死亡率A.自然增长率) ( 2.坦桑尼亚目前处于图中四个阶段中的 D.Ⅳ.Ⅱ C.ⅢA.Ⅰ B)( 3.下列国家位于阶段Ⅳ水平的是.巴西 C.埃及 D BA.尼日利亚.德国)4.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科技条件 DB .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A.水资源).世界人口由原始低增长阶段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开始于( 5 D.第二次世界大战 C.18世纪产业革命 BA.奴隶社会初期.封建社会初期根据环境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6.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是(B.科技水平.资源 A .对外开放程度C.消费水平 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7 A.区域内人口合理容量一般高于环境人口容量.区域内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升B C.区域内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高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提升).从婚俗方面考虑,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主要原因是(8.宗教因素的影响 B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 C D.国家政策影响.婚姻关系不稳定9/ 1.根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我国人口红利最大的是年.2012B年A.1958年. 2021DC.1994年 10.关于人口红利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加重社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A DC.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消费 1976年以后,我国的少儿抚养比逐渐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11. B.医疗条件改善A.经济迅速发展.人们观念更新DC.计划生育实行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问题。
.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2 ④地形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D.②④C A.①②B.①④.②③) 13.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水源充足B.地形平坦A .水陆交通枢纽D .陆路交通方便C.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 项正确。
2.【答案】A【解析】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
3.【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乙为山西省,丙为广东省,根据人口密度可知,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山西省。
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山西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4.【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
5.【答案】D【解析】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D 项正确。
6.【答案】A【解析】北部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 项正确。
7.【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
读图可知,1953 年以来,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距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 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A 项错误,C 项正确;1953 年,60%土地集中约48%人口,1982 年,60%土地集中约46%人口,2010 年,60%土地集中约42%人口,D 项错误;并不是极度集中,B 项错误。
8.【答案】D【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D 项正确;气候和资源随着年份变化小,B、C 两项错误;环境目前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弱,还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A 项错误。
9.【答案】C【解析】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发展历史较悠久,经济相对发达。
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完整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第一章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 B.acd C.abd 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 B.b C.c D.d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图表的判读和分析能力。
a图中老年人口比重明显较大,可能是类似于美国老年人口向南部地区的阳光地带迁移所致;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d图中的劳动人口中的男性比重都明显较大,也说明人口迁移对这些地区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影响较大。
第2题,考查人口构成与城市功能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比重,可推测可能是由于年轻人为求学而迁移到该地,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答案 1.C 2.B读下图,回答3~6题。
图甲图乙3.图甲中①所示国家与图乙中a~d所在国家相符的是() A.a B.b C.c D.d4.图甲中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是()A.①B.②C.③D.④5.关于图乙中c国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B.自然增长率为负值C.目前人口以迁出为主D.目前死亡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与经济落后有关6.目前图乙中d国人口增长模式为()A.“高高低”模式B.过渡模式中高增长阶段C.“三低”模式D.过渡模式中增长下降阶段3~6.解析据图中坐标可以判断甲图中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的过渡模式;②为较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③为“三低”模式;④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
由此可以判断①所示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③为发达国家。
根据图乙中经纬网可判断出a为印度,b为美国,c为德国,d 为日本。
人教版27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综合测试试题试卷含答案 答案在前(1)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原因,应该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2.【答案】B【解析】要想缩小地区间的人口密度差异,无论是提高人口出生率还是进行移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上进行努力。
3.【答案】B【解析】根据轮廓可判断A 处是欧洲,B 处是南亚,C 处是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成为人类大陆,即说明其人口分布稠密,这与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
4.【答案】C【解析】从位置上看,D 处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成为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少,而在此区域内人口稠密。
5.【答案】B【解析】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显著。
另外,历史、宗教、习俗等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答案】C【解析】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湿润地区人口密度大。
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考点】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7.【答案】B【解析】图中A 点海拔接近4 000 米,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区;E 点降水量小,应位于西北地区,可能为塔克拉玛干沙漠;C 点海拔低,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D 点降水量大,人口密度高,应位于南方沿海地区。
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8.【答案】C【解析】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 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9.【答案】A【解析】箭头A 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10.【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曲线在2010~2011 年斜率最陡,由此可判断该时段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最显著。
11.【答案】B【解析】人口出生率对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外出农民工户籍转变成城市居民户籍极少,不是影响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近年来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导致跨省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民工劳动技能要求提高,农民工因劳动技能低,外出就业困难,使外出农民工增量减小。
高中教育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卷
湘教版地理必修 2 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命题人:曾祥兵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1. 某地以耕地、丛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奉养的人口数目分别为8 000人、 6 000人、封 4 500 人、 10 000人 , 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 耕地 B. 丛林 C.淡水 D.矿产-- 2. 不一样历史期间,不一样国家人口发展的特色,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A. 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 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 自然灾祸和战争---读以下图回答 3—4题--号--考-------------------------3.以下有关人口增添的说明,正确的选项是()-名-A. 19 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B. 20 世纪早期乙国人口增添最快-姓--C.甲国可能是欧洲发达国家D.乙国老年人口比率高于甲国--4.以下有关人口问题及原由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密A.甲国人口增添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快速--B.近来乙国人口增添过于迟缓,城市人口显然减少班---C.乙国人口增添过快,是出生率过于偏高--D.近来甲国人口增添过于迟缓,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目、规模、范围都在不停变化。
跟着人口数目的增加,--人类开发资源的数目愈来愈大,种类愈来愈齐备,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代替品,但仍有很多资--级-源欠缺、枯竭。
依据资料,回答5~ 7题。
-年-5.以下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铁矿、塑料B.石油、农田 C .原始丛林、地下水D .煤炭、化肥---6.对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根源于自然资源--B.跟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C.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添,自然资源也急剧增添--D.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添对资源的需求日新月异,人均资源耗费量也日新月异--7.我国人口数目逐年递加,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A.逐年降低人口增添数目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B.控制人口增添速度和数目,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确实保护耕地资源--C.发展科技,开发全部可利用资源--D.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添粮食产量--8.对于人口容量的正确表达是()---A.是指地球空间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目--B.是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能奉养和承载的最大人口数目--C.是指全世界或某地区的资源、环境保持最高生活水平状况下的人口数目-校-D.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目-学-9.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最低的地区是()A.北温带B.中温带C.干旱半干旱区 D .青藏区10. 限制人口容量的首要要素是()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C.人类的文化水平D.人类的生活花费水平11. 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有关的要素是()A. 资源数目B. 科技发展水平C. 花费水平D. 人类社会发展阶段12.对于人口迁徙观点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挪动,均称为人口迁徙B.参加国际旅行属于人口迁徙范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徙D.属人口迁徙范围的迁徙人口,其空间挪动距离在 1 000千米以上13.对于人口迁徙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国际人口迁徙是指发生在不一样国家之间的人口迁徙()B.国内人口迁徙不过指发生在一个国家自察与省之间的人口迁徙C.出门旅行、购物等发生的人口挪动也属于人口迁徙D.国内的人口迁徙即指由乡村迁向城市的人口挪动14.从 20 世纪 70 年月中期开始,部散发达国家接踵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此现象中人口迁徙的方向是()A.由乡村到乡村的人口迁徙B.由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徙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徙D.由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徙1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旅客前去四川九寨沟,这类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徙 B .国内人口迁徙 C .省际人口迁徙 D .人口流动16.对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正确的表达是()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徙及空伺散布的重要要素B.历史期间,天气的好坏决定着人口迁徙的方向和规模C.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弱竭进行的人口迁徙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D.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徙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7.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进而决定着人口迁徙方向和规模的自然环境要素是()A.天气的影响 B .淡水的散布和变化 C .土地生产力的衰竭 D .矿产资源的开发18.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惹起的移民是()A. 属自觉形成的B. 社会经济要素起主要作用C.对迁入地经济建设不利D.主要迁往沿海地区的大城市19. 跟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行,好多人向西部迁徙,这类场面形成的主要原由是()A. 水源条件的改良B. 民族政策的变化C. 交通与通信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世纪 80 年月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徙的特色是()A. 从城市迁往乡村B. 规模小,频次低C.由内陆迁往边境D.流感人口大量增添21. 我国 20世纪 80年月,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由是()A. 政治要素B.经济要素C.天气要素D.资源开发要素22. 以下人口迁徙,属于国内人口迁徙的是()A. 北约入侵南结盟致使的难民迁徙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C. 上海赴庐山旅行的旅客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23~25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01含答案解析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
读表,完成1~2题。
表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经度125.01°E124.98°E124.97°E124.95°E纬度42.93°N42.86°N42.84°N42.83°N表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指数0.3 236 0.3 250 0.3 294 0.3 3141.东北地区()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D.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超过15 km2.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最可能是()A.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C.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4.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
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
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
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
根据材料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方向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2.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平方千米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
(2)A—B一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其原因是: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和“人口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示时间内,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第 Ⅰ 卷 (单选题共50分)一 、单选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下面的“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人口的比例”图。
读图完成1-3题。
1.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 ) A .a B .b C .c D .d 2.造成该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 ②生活水平提高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3.e 洲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 A .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 B .人口素质低,缺乏环保意识 C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D .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图2),回答4-5题。
“环境负担”公式:EB=P+A-T(EB :环境负担 P :人口 A :消费程度 T :创造财富的技术)4.右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 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C.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D.人均耕地在减少5.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 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 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开发湿地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D.推广良种,提高单产图1图2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历史变化示意图和某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6-7题。
6.人口金字塔图所示国家可能是( )A.埃及B.印度C.美国D.巴西7.有关人口增长模式阶段Ⅲ的人口增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C.新增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D.人口压力更为严重读下图(图3),完成8-9题。
8.若图中大圆代表中国某一省区,A 和B 分别为该省区的某两部 分,且A 到B 的方向为该省的人口迁移方向,目前影响本省人口迁 移的主要因素与B 地代表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A .经济因素,农村 B .自然因素,城市 C .经济因素,城市 D .社会政治因素,矿区9.若图中大圆代表地球的一部分,A 和B 分别为某两个区域,且 A 到B 的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方向,B 到A的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则A 、B 代表的大洲可能是( ) A .大洋洲、北美洲 B .欧洲、拉丁美洲 C .北美洲、亚洲 D .欧洲、大洋洲图4为“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及答案高一学生们在接触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时,通过试题的检测能更好掌握该部分内容。
下面是店铺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及答案,希望你的解答能与参考答案一致。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2.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11年10月31日是“70亿人口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个孩子的生日,是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日子,这一天,距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零19天……目前(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在日渐老龄化的中国,空巢、失独老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南省慈善总会2013年3月27 表示,已将空巢、失独老人等列入关爱救助对象。
结合下图,回答3~4题3.甲、乙、丙、丁四类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4.“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图中“空巢家庭”现象最为明显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读下列图片资料,回答5~6题。
5.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出生率B.2013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C.2005~203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6.关于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出生率从建国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B.建国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C.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延长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7.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地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自然增1.6%2.6%-0.1%0.6% 1.8% 1.1%长率*指不含墨西哥及其以南国家的北美洲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经济发达,死亡率较低C.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比北美洲的三倍还多D.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8.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重大工程建设B.人口分布不均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D.户籍制度的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19套)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同步练习 各章节测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
(19套)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各章节测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回答1~2题。
1.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医疗卫生条件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只受自然条件的影响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政治变革2.由图可知,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 )A.基本持平B.差距继续扩大C.差距有所减小D.变化不大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读图,回答3~5题。
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3.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4.图示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5.若该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是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回答6~7题。
6.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区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一般规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丁-乙-甲D.乙-丙-甲-丁7.如果该图表示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过程,则最有可能表示我国的是( )A.甲B.乙 C.丙D.丁8128 埃塞俄比亚备注:横坐标为该年份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1)从表中预测可以看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前十位国家排位提升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其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2050年,新增的两个人口大国都在________洲,人口的增长对这两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至少答出2点)(3)2006年的人口大国在2050年排位将跌出前10名的两个国家的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从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年龄构成较轻,_______________比重大,________________压力巨大,老龄化逐渐显现。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1)
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各组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是( )A.中国、日本、韩国B.德国、匈牙利、奥地利C.英国、美国、巴西D.印度、中国、巴西2.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基本上属于( B )A.传统型B.现代型C.原始型D.从原始型向传统型过渡阶段3.发展中国家中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是( )A.非洲国家B.亚洲国家C.拉丁美洲国家D.大洋洲国家4.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的是( )A.英国、德国B.埃及、印度C.利比亚、新西兰D.美国、中国5.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A.非洲、北美洲B.亚洲、非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南美洲6.人口增长模式中,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7.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的自然增减②人口的出生率③人口的死亡率④人口迁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8~9题。
8.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类型是( )A.①B.②C.③D.④9.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下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 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A.A国 B.B国 C.C国 D.D国11. 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国家是()A.A国 B.B国 C.C国D.D国1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均有大量人口迁入的是( )A.西欧B.北美C.大洋洲D.拉丁美洲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8~20题。
13.近几年我国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学成不回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缓解就业压力B.可减轻人口压力C.造成人才流失D.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14.二战后,德国和沙特阿拉伯都吸引了大量移民,关于两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因老龄化吸收移民B.都因资源的大量开采吸收移民C.都因经济发展吸引移民D.都因气候优越吸引移民15.下列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C.由上海调往北京工作定居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16.2001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矛盾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与民工潮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18.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组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是( )
A.中国、日本、韩国
B.德国、匈牙利、奥地利
C.英国、美国、巴西
D.印度、中国、巴西
2.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基本上属于( B )
A.传统型
B.现代型
C.原始型
D.从原始型向传统型过渡阶段
3.发展中国家中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是( )
A.非洲国家
B.亚洲国家
C.拉丁美洲国家
D.大洋洲国家
4.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的是( )
A.英国、德国
B.埃及、印度
C.利比亚、新西兰
D.美国、中国
5.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
A.非洲、北美洲
B.亚洲、非洲
C.欧洲、北美洲
D.欧洲、南美洲
6.人口增长模式中,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
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
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
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
7.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自然增减②人口的出生率③人口的死亡率④人口迁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8~9题。
8.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类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 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11. 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D.D国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均有大量人口迁入的是( )
A.西欧
B.北美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8~20题。
13.近几年我国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学成不回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对我国而言( )
A.可缓解就业压力
B.可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14.二战后,德国和沙特阿拉伯都吸引了大量移民,关于两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因老龄化吸收移民
B.都因资源的大量开采吸收移民
C.都因经济发展吸引移民
D.都因气候优越吸引移民
15.下列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C.由上海调往北京工作定居
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
16.2001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与民工潮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
18.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19-21题:
人口迁出甲地人口迁入乙地
19.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面,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0.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上海流往河南
C.从广东流往四川
D.从江苏流往重庆
21.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2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从城市迁往农村
B.规模小、频率低
C.由内地迁往边疆
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3.20世纪80年代,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安排迁移②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③国家政策的允许④城乡之间的巨大收入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现代社会—工业时期—农业时期—原始社会
D.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25. 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大于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由于难以确定,所以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没有什么意义
D.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少,不会超过人口合理容量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中A所代表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所代表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
_________,其主要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所代表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
_________,其主要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计算方法是。
(3)图中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是(字母).
(4)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阶段(填字母)。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图中代表的(字母)模式转化。
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力开展工作的而取得的。
27.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造成_______________;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_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_________地区。
28. (20分)关于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目前科学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目前的世界人口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如果人口进一步增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有的科学家认为,目前世界人口数量还不算太多,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超过地球的环境承载力。
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从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的角度看,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限量,会引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科学家认为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科学家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仍然不会超过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之,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讲,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