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6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61张PPT)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 入胜。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文章整体把握
两个 误会
三个 悬念
四写 梨花
五件 好事
哈尼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 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 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
✓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到底谁是主人呢? ✓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
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
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
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遇见小屋的
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
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
谁的谜底。
方法指导
插叙的作用
6.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正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 娘在这里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4分)
略 点拨:设题意图:语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能 力。不求统一看法,但求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7.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3分)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雷__锋__精__神__代__代__传__ 【解析】答案不统一,对仗不必很工整,只要能表现本文主题思想 就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8张PPT)

驿路梨花的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1、齐读最后一段 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 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 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 吗?
1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 的人
老余 给房顶加草 为群众着想
天早上
挖排水沟
2 瑶族老 专门送粮食 方便过路人


同上,及前 一天晚上
3 一群哈 常来照管小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 前几年,姐
尼小姑 茅屋
习,
姐出嫁后

接姐姐的班
4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 十多年前路
过路人
过时
5 梨花姑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 解放军盖小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驿路梨花》
难点名称: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 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 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目录
CONTENTS
导入知识讲解课堂练习 Nhomakorabea小节
2
作者简介: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 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 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课时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 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喷香
竹篾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驿路梨花》全解
一、标题解读
《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

二、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字词学习
1.字音字形:18个字音字形需要掌握。

2.词语释义:包括“竹篾”、“恍惚”、“香气四溢”、“修葺”等词语的含义,
需要进行理解和学习。

四、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五、写作手法
1.悬念设置: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比喻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助于
读者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使读者能够
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4.语言运用: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5.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符合逻辑顺序,
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基础字词
撵 (niǎn)
驿(yì)
竹篾 (miè)
陋(lòu)
恍惚(huǎng hū) 麂(jǐ)子
陡 (dǒu) 修葺(qì)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 倒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 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 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 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 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 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 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 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 属于间接描写。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四: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 “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 “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 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 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 中。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1 02021/ 8/10Tue sday, August 10, 202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及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及课件
梨花意象解读
探讨梨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纯洁、柔美等。结合诗歌、画作等 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梨花意象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类似题材作品推荐
《山家清供·驿寄梅花》
介绍该文中描述的梅花与驿站的关联,以及梅花所承载的文 化内涵,引导学生比较梨花与梅花的意象异同。
《长亭送别》
简要介绍该诗背景和内容,突出长亭作为送别之地的文化意 义,与《驿路梨花》中的驿站形成对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 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梨花的象征意义,学习边疆纯朴民风的热情周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激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手段: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增强了阅读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梨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有序,同时也突出了梨花的美好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 梨花》教案及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活动与互动设计 • 课后作业与辅导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CHAPTER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春天景 象的散文,通过对梨花的细腻描 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生命的赞美。
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关键语句和段落分析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 梨树林啊!”:此句描绘了梨花的美丽
景象,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 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此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夜晚的静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4 驿路梨花》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4 驿路梨花》教学课件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 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 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 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 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但在现代社会,有些人“公德“观念缺失,为一己私欲, 私自占用公共设施。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 外,每个人都要自觉树立“公德”意识,学习雷锋助人为乐 的精神。
谢谢 大家
郑重申明
作品整理不易, 仅供下载者本人使用,禁止其 他网站、 公司或个人未经本人同意转载、出售!
诚信赢天下,精品得人心!
①三十五岁,他玩够了,终于要成家了,第二天便要迎娶 新娘。亲人朋友们正在帮着他准备婚礼,满屋的欢声笑语。忙 中出乱,朋友告诉他,用来装点洞房的玫瑰,明明已经送来了, 现在却遍寻不见,真是急人,想必是哪个亲朋家调皮的孩子, 悄悄拿了去,只好差人再去买。
………… ⑪那刻,他懂得,这束长了腿的玫瑰,告诉了他,在漫 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作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 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 误会二:我们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但她又不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驿路梨花
思考探究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 人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标题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 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 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 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 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 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 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 揭示了主题。
传记文学 《秦基伟将军》
背景链接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 后,出狱已近两年。一天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 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 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 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 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 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 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 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 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
受不起。
解词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 平坦。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 子。
整体感 知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 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 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
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 层次。 第一部分:
(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
5
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 屋 插叙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 屋解放军盖茅屋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 情节应该如何安排?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7张PPT)
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精讲点拨(二)
概括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全文是按 照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 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刻。(《老山界》、《木兰诗》等)
2、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 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 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 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 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 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82页前一页,本页无 页码,叫“第四单元”目标,重点 了解“略读”。 2、阅读课文《驿路梨花》,标注 段号,掌握字词,本文写了哪些人 物,概括本文事件。
课前预习:
1、结合课文分析三次悬念两次 误会的表达效果。
2、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3、画出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 其作用和含义。
草、挖排水沟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照管小茅屋4(梨花)照料小茅屋
5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 出嫁后 解放军盖小屋 后、出嫁前
十多年前
向哈尼小 姑娘学习
感激,把用了的 柴米补上,方便 后人 向解放军和梨花 学习,接姐姐班
向解放军学习
向雷锋学习
主旨:
传雷 锋 精 神 代 代
本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开 驿
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 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章选⾃1977年11⽉27⽇《光明⽇报》,⽂体为⼩说。

⽂章共37个⾃然段,称呼为第⼀⼈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现本⽂⼊选⼈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教材第14课。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4课《驿路梨花》课⽂原⽂ ⼭,好⼤的⼭啊!起伏的青⼭⼀座挨⼀座,延伸到远⽅,消失在迷茫的暮⾊中。

这是哀牢⼭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这么茂密的树林,⾛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个⼈。

⼣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中露宿了。

同⾏⽼余是在边境地区⽣活过多年的⼈。

正⾛着,他突然指着前⾯叫了起来:“看,梨花!” ⽩⾊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 ⽼余说:“这⾥有梨树,前边就会有⼈家。

” ⼀弯新⽉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着。

⼭间的夜风吹得⼈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上。

“快看,有⼈家了。

” ⼀座草顶、⽵篾泥墙的⼩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漆⿊,没有灯也没有⼈声。

这是什么⼈的房⼦呢? ⽼余打着电筒⾛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门板上⽤⿊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

⽕塘⾥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住过了。

⼀张简陋的⼤⽵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筒⾥装满了⽔,我尝了⼀⼝,⽔清凉可⼝。

我们⾛累了,决定在这⾥过夜。

⽼余⽤电筒在屋⾥上上下下扫射了⼀圈,⼜发现墙上写着⼏⾏粗⼤的字:“屋后边有⼲柴,梁上⽵筒⾥有⽶,有盐巴,有辣⼦。

” 我们开始烧⽕做饭。

温暖的⽕、喷⾹的⽶饭和滚热的洗脚⽔,把我们⾝上的疲劳、饥饿都撵⾛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草铺上,对⼩茅屋的主⼈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余:“你猜这家主⼈是⼲什么的?”⽼余说:“可能是⼀位守⼭护林的⽼⼈。

”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个须眉花⽩的瑶族⽼⼈站在门前,⼿⾥提着⼀杆明⽕枪,肩上打着⼀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PPT课件
2
学习目标
• 1、理清故事情节,明确写作技巧。 • 2、体会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 • 3、领悟“设置悬念”能够吸引读者的作用 • 4、领会文章“误会”的设置,能使文章情节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作用 • 5、弘扬雷锋精神,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3
生字词及读音
• 驿路( yì) 荆棘(jīng jí )
•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 • 简陋( lòu ) 恍惚(huǎng h)ū • 修葺( qì ) 讴歌( ōu ) • 喷香( pèn ) 哈尼族( hā )
• 老人:(

• 一方:急切向主人表达感激
• 另一方:这是误会,自己不是屋主人
• 作用:写一个误会,既构成了生动曲折的 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 16
•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 • 再次深化了悬念。
17
• 2、老人关于小屋的叙述交代了什么?在行 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 (1)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的行人,意义 重大。
8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屋前心情怎 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到几个人。 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屋前,行走在 人际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 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9
3,我们在看到树林的梨花时心情怎 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表现出看到梨花的惊喜 “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
4
• 寨( zhài • 扛( káng
) 撵( niǎn )
) 露宿( lù sù )
5
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贯穿全文的人物是什么人?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 贯穿全文的人物是“我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课件(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课件(42张ppt)
哈尼小姑娘与梨花融为一体,引用诗句,一语 双关,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 大地处处开放,点明和升华文章主题,表达了 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梨花姑娘
一种花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 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 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 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 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 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引陆游诗,以花喻 人、喻雷锋精神,以“处处开”表现雷锋精 神的发扬光大,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 示了主题,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韵味。
3、感知主要内容:
(8)如果按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来看, 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按这一顺序来结构课 文效果怎样?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说 说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3
前几年梨花姑 娘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住
1 宿,遇到瑶族老人,
第二天一起修葺茅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路 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 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 根、发芽、不断传播的动人情景, 热情的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
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当堂检测
1、形近字比较。
(1)陡 ( 陡峭 ) (2)瓣( 花瓣
徒( 徒弟 )
辩( 辩论
(3)篾( 竹篾 ) (4)拂( 吹拂
上个月瑶族
老人借住 2
小茅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赶路 发现并入住小茅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

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在寒假里游玩时看到的美丽梨花的故事。

知识点:1. 描述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对女老师的描写,呈现出她善良、热心、有活力的形象。

2. 描写自然景物: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美丽的梨花,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3. 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中介绍了女老师带领学生在寒假里到梨花园游玩的情节,通过交替叙述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4. 表达情感:故事中展现了女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疼爱,也表达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

故事开始时,梨花还在蓓蕾中,像是“一簇簇凝固了的白露珠”。

女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在驿路上看到了这些美丽的白花。

学生们纷纷感叹:“真漂亮!”老师微笑着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梨花吗?孩子们纷纷摇头,于是女老师带领他们来到了一片梨花园。

在梨花园里,学生们欢快地奔跑着,他们整齐划一地喊出:“梨花呀!”女老师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相互映衬,整个园子都仿佛变成了一个欢乐的世界。

女老师趁着孩子们玩耍的间隙,找到一棵巨大的梨花树,她轻轻地摘下一朵盛开的花朵,放在了口袋里,准备带回学校。

她希望通过这朵梨花来给学生们展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故事最后,女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离开了梨花园,他们一路欢唱着回到了学校。

女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这次美丽的经历,并学会欣赏和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通过《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梨花的美丽,也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

同时,课文也通过女老师的关心和疼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温暖和情感交流。

【续写】女老师回到学校后,将那朵梨花放在花瓶里,摆放在讲台上。

一阵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教室里,让整个空气都变得清新宜人。

学生们抬头望着那朵盛开的梨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梨花的美丽和鲜艳仿佛勾勒出了春天的图景,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作家。

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

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1956年与人合作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

“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知识积累1.驿(yì)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2.陡峭(dǒuqiào):形容山势直上直下的。

3.修葺(qì):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4.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5.折损:因过分尊敬而使人承受不起。

客套话。

6.露宿(lùsù):在室外或郊野住宿。

7.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8.喷(pèn)香:香气浓郁、一般泛指某食物香浓郁口。

9.悠(yōu)闲10.恍惚(huǎnghū)11.晶莹(yíng)12.竹篾(miè)13.麂(jǐ)子14.菌(jùn)子15.撵(niǎn)走考题例析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宗博wàn yìB.综博mán àiC.综搏màn yìD.宗搏wàn ài(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贫困却虽然但B.贫穷还因为所以C.贫瘠又尽管但D.贫乏而也许但2. (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驿路梨花》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

读到初中二年级因家贫辍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历任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说集《边寨亲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其中《当芦!吹响的时候》被改编成电影《芦!恋歌》,和另一部电影《边寨烽火》,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在狱中偷写长篇小说《断肠草》。

新时期复出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其中短篇《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数十年来彭荆风笔耕不辍,是一位为西南边疆军民的斗争和建设生活执着而深情地吟唱的歌者。

(选自《中国文学通史》第1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二、关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选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

西京,即洛阳。

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

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在诗中,他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

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
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

写到这里,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三、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彭荆风)
多年的写作经验使我觉得,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尤其是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作品,更要把那里特有的瑰丽色彩描绘出来。

这不单纯是从风景、服饰等方面着眼,而要融化到人物的性格、语言中去。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

没有亲身的感受是难以意会、言传的。

我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

云南是个风光绮丽的地区,有二十多个兄弟民族,山光水色,风俗人情都极其迷人。

解放初期我曾在澜沧江左岸的卡佤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地区做过较长时间的民族工作,剿过匪。

成为专业作家后,足迹又遍及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两侧的红河、怒江、大盈江、都柳江一带苗、瑶、侗、苦聪人聚居的山寨。

对这些民族的过去和今天有较深的了解,对他们的欢乐和痛苦也有较强的感受。

创作的生命系于生活。

所以,我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佤部落的火把》,与别人合作的电影剧本《芦笙恋歌》《边寨烽火》,打倒“四人帮”后出版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都是以边疆生活为题材的。

因为,我熟悉边疆人民,写起来,就有感情。

作家的感情是很重要的,有了深挚的感情,不仅平常能观察入微,写起来也能爱憎分明,如实地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来。

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

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

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干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

我对雷锋精神是这样理解的,它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

雷锋从历史中、
生活中、群众中、党的教育中吸取营养,成为一个崭新的典型形象,这种雷锋精神又推动了千百万群众向着共产主义的境界迈进。

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

我在他们竹楼里做过客,养过病,也曾和他们一起跋涉远行,钻老林,爬大山,睡过无人的山间小茅屋,也常在大树下肩并着肩露宿……一想起这些,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我的好朋友们的音容笑貌,都会在我眼前出现,使我心情激动,难以平息。

“三中全会”以后雷锋精神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的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我想到了我曾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那只是为方便旅人,并无他求),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儿事的先行者。

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人物、故事熟悉,写起来也快,可说是“一气呵成”,下午三点开始写,七点钟完成。

放了几天,请一位老同志看了看,又改了一遍,这就是今天的《驿路梨花》。

这篇小说的情节,现在看来大致是五层:
1.“我”和老余见到小屋,不知从何而来?
2.水足饭饱后怀着满意心情猜测;
3.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4.遇见梨花的妹妹;
5.最后点题、点人。

有的同志说,这篇作品写景、写情、写人都有诗画的意境,而且比较简练。

说老实话,我在描绘高山、梨树林、月夜、茅屋,以及老猎人、小梨花、过路人等时,并没有过多考虑应该多写哪些,少写哪些,哪些应该着力渲染。

因为我熟悉山区景色、茅屋情况和所写人物的性格,只是修改时,才仔细做了一番斟酌润饰。

但删削、添改不多。

这说明,一个作家只有写他熟悉的事,才能写得顺理成章。

我为什么要以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她们为主来落笔展开故事呢?这是因为她们小,代表未来。

如果写成人,写党支部书记,这在《驿路梨花》的特定环境中,
可能不会有小姑娘们那么活泼感人。

而且,作品是要给人影响的,小姑娘们都能乐于助人,我们成人如果还不如他们,不是更应该感到惭愧吗?
当然,写小孩要像小孩,不能写得比成人还能干,还高明。

那不仅难以把小孩写好,也难以使读者信服。

我们只能从小孩的特点出发,写得恰如其分。

也就是说,刻画人物首先要准确。

写得准确才会真实、生动。

作品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的,因此也就常有人问我:“是你的亲身经历吗?
是真有这么一个故事吗?”
有一篇评论《驿路梨花》的文章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容许猜想,那么大概是真有其事,但作者把它写成文章时,却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

这就是说,事情的具体发展,不一定是完全这样,只有经过作者的巧加安排,悉意提炼,才显得如此完整、如此引人入胜。

”此话说得很对。

有了生活,有了素材,还需要提炼、剪裁。

这种提炼、剪裁,不仅是文学技巧问题,而且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力,这种观察不同于一般地看待生活,要有文艺感,要从文学的角度取材、构思。

作品来自生活,生活里的事却并不都能成为作品。

有人认为,生活里有的都可以写,那说明他还不会写作。

生活里再真实、再“完整”的故事,到了作家笔下也必须有所取舍。

有了生活,只是写作的准备阶段,能够深刻地理解生活,典型地表现生活,才算进入了写作之门。

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写,提高自己的艺术功力。

多读、多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生活。

丰富的生活又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写作,这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不是长期在边疆生活,我是难以写出《驿路梨花》的。

最近,我和老作家艾芜同志做了一次长谈,他举了许多事例鼓励我多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用简练的词句生动地描绘山川景色以及精辟地表达人物感情。

这是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

我就是读了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引起了我对过去在哀牢山区梨树林中穿行时的回忆,而写出了那一段梨花盛开时的树林夜景的。

诗人的好诗引起了我对生活意境的回忆,增添了作品的光彩。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

”我正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

他们的情操是那么高尚,那么富于诗情画意,我怎能不努力去表现他们呢?可惜我受“四人帮”迫害多年,《驿路梨花》是我坐了七年监狱后,重新提笔的
第一篇作品,文笔荒疏,难以写得更深刻,更感人,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选自《语文学习》1981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