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指导
莫畏浮云遮望眼作文审题指导
莫畏浮云遮望眼作文审题指导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讲过:"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
"这"理会题旨"就是讲的写作要"符合题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
审题就是认真审读、揣摩命题者提供的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写作提示和要求以及标题等。
(不一定每道作文题同时具有这几个部分)近几年,高考作文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
但这并不是说审题不重要。
事实上,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吃了审题的亏。
一、2005、2006年高考作文回顾1、命题作文类2006年:安徽:《读》读父母,读人生等;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北京:《北京的符号》;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广东:《雕刻心中的天使》;天津:《愿景》;湖南: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辽宁:《肩膀》;四川:《问》;。
2005年:(北京卷)以"说'安'"为题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
以《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
(天津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八百字。
(重庆卷)1、以《筷子》为题,写一篇两百字以上的说明文。
(10分)2、题目《自嘲》,写一篇除诗歌以外的任何文体600字以上的文章。
(50分)(山东卷)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
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
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有一天,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
”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与往年试题相比,此题的材料和话题不仅提升了一正一反的理性思辩高度,而且,也圈定了“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这一“外”一“中”交界线式的狭小宽度。
这样,就势必增加了选材的难度。
但是,如能灵活运用因与果、正与反、表与理、古与今、中与外、同与异等等相互链接、相互对比、相互比较的相应思维审题、选材,就有利于化难为易。
一、审题(一)找出话题、材料中已经“相应”成对的关键词: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外与内、表与里的相应)(二)找出材料中尚未“相应”成对的关键词,然后运用相反相应思维,“对”上与之“相应”的词语:愚蠢――(智慧) 诧异、不解――(赞同、理解) 仔细想想――(未仔细想) 类似――(相似不相似)(三)解析由相应成对的关键词组合的重点句:大家对玻尔的回答之所以先感到“出人意料”而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大家在从“未仔细想”到“仔细想想”的思考中,完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性认知过程,所以,大家就由开始的“诧异、不解”转变、发展为“赞同、理解”了(因与果、表与里的相应)。
大家所“理解”的玻尔的“完整答案”应该是:“我不只是在学生面前表现我的智慧,我也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虚与实、正与反的相应)。
玻尔之所以含蓄地省略了前面的“智慧”句,是为了强调后边“不怕显露愚蠢”句的重要,是为了表明“不怕显露愚蠢”才是真正的“秘诀”。
这样,一个看来简短的问答材料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也就如云破而月出了――真正的科学容不得专制和迷信,容不得虚假和虚荣。
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指导
湖北卷[作文题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是从所引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王国维的这段话是关于“诗人”的。
因此,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我首先想起了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和李白。
从一位“诗圣”,一位“诗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分别体会出它们“入世”与“出世”的特点。
“入世”就是“入乎其内”,“出世”就是“出乎其外”,这样,就把两位诗人的作品和作文的话题牵扯上了。
接下列的任务就是用两位诗人的诗句及对诗句的分析文字去充实它。
这是雕虫小技,就不去说它了。
(见例文1)王国维的这段话由三层意思组成。
第一层意思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第二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第三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你也可以分别就这三层意思来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或赞同,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
也可对不甚理解的部分避而不谈。
(见例文2)还可以放得更开一点。
话题不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吗?你还可以把它与谈高考作文的拟题结合起来。
如果你拟的高考作文题目很切合考生的实际,使考生有东西写,有兴趣写,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入乎其内”的,反之就是没有“入乎其内”;如果你拟的作文题目是考生想得到的,或在考虑范围之内的,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意料之中”的,反之就是“出乎其外”的。
再用这个拟题规则来反观湖北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它虽然没有“入乎其内”,却“出乎其外”了。
(见例文3)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种以作文拟题者作为调侃对象的作文构思,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
如果评卷者是个“维新派”,可能给你个高分;如果评卷者是个“老顽固”,可能给你个低分甚至零分。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湖北卷)
C.稼穑皇历跑龙套记忆尤新壶里没酒难留客
D.通缉砂糖碰钉子披星戴月有一利必有一弊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建设文明寝室,首先要文明寝室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学生寝室进行考评。
②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第Ⅱ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8分)
四、(18分)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B.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杏刚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C.他有便宜从事的职权,地方性和局部性的问题,可以全权处理。
D.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优秀作文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优秀作文【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
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场佳作】出入红楼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山峦,那么《红楼梦》必是俯视群峰、岿然屹立的五岳之首。
如果缤纷多彩的文化巨著是一浪高过一浪起伏的波涛,那么《红楼梦》必是永不退却的最高潮。
如果灿烂明丽的文化瑰宝是仪态万千的美人,那么《红楼梦》必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霎那间“六宫粉黛无颜色”!顷刻间,《红楼梦》横空出世,千古珠玑都黯然失色!《红楼梦》打开了大观园的大门,让好奇的后人一窥当年王公贵族奢华辉煌的殿堂。
曹公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如粒粒明珠嵌入其中;建筑设计侃侃而谈,几笔勾勒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大观园;饮食医理无一不通,衣饰礼仪无一不全,洋洋洒洒如数家珍。
曹公秉稀世之才,堪称语言大师。
披阅十载,呕心沥血,字字看来皆是血泪,达到刘勰所言“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中真正的惜墨如金的境界。
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走进《红楼梦》这座深宅大院,尽赏琳琅满目的珍宝。
从人物情态,遣词用句,诗句义理、暗伏的各种线索以及隐喻的结局里,我不禁拍案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阅!”走进了红楼,我尽弃瓦砾,只取明珠。
于是不屑于搔首弄姿的呻吟之作,蔑视故弄玄虚的“大义”之理,鄙视低吟浅唱曲折含蓄的小巧之文。
把那素日尊崇的文人偶像都打入了冷宫,三千宠爱集于《红楼梦》一身。
初读红楼,只是将跟泪付与还泪的林妹妹,将愤怒加于狠毒的王熙凤,将怨恨交给软弱的贾宝玉,将不满施于夺爱的“冷美人”薛宝钗。
2005高考语文--高考作文满分60招--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招术之三 大题小作法(1)
2005高考语文--高考作文满分60招--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招术之三大题小作法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
一方面,这类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
另一方面,这类题也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好比脱缰的野马,失去方向,无法驾驭。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
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 小" 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 大" 。
在这里,这些" 小" 物的神髓。
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 小" 性的。
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 小" 为角度写其" 大"、都加。
如" 父辈" --统...... ,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湖北考生" 感时花溅泪" ;高兴的人说" 花儿对我笑" ;忧郁的人说" 林花谢了春红" " 。
有人说花有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 ;有人说花无情:" 浪荡桃花逐水游"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看一束花可以看一个人。
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太阳中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无私奉献浅析2005高考英语湖北卷及其对策
无私奉献浅析2005高考英语湖北卷及其对策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浅析2005高考英语湖北卷及其对策2005湖北省2005年高考英语试卷与全国高考试卷基本保持一致。
试题的选材、设题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保持一致。
本试卷的知识覆盖面较宽。
试卷较为全面地检测了考生的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查了考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每道题都结合具体的情景考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因此,仔细分析、解读2005年卷,对把握2006年高考英语湖北卷的命题走势和科学复习迎考以及英语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一.听力高考英语听力的测试点包括:(1)理解对话的主旨大意;(2)获取对话中的具体信息;(3)推断对话发生的场所、背景、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出现的结果;(4)领会对话者的观点、意图及态度。
2005年卷的听力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如度假、聚会、演讲比赛、报警等都是考生生活中常见的话题。
在试卷听力部分的对话中,通过增加对话的轮回来为语言运用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注重通过语境来判断说话者的意图,从测试点来看,其中获取具体信息类试题占听力部分总体33%,有6题;推断类试题占50%,有10题;领会对话者态度、观点类试题占15% ;理解主旨类试题占5%。
听力试题中涉及内容的(what)有12题,地点(where)有1题,时间(what time)有1题,原因(why)有2题,方式(how)有1题,多久(how long)有1题。
要提高听力水平,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前提是平时要勤听多读。
1.有计划地训练听力。
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
但应控制每次的训练量,过量会产生反感,如果听力材料的难度超出学生理解能力太多,听力训练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2.随着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可选择有一定难度的听力材料进行听力训练。
2005年高考作文指导_高考作文_1
2005年高考作文指导发展等级写作训练(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题1:请根据下面两段话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价值给我,那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数万元的财物,岂不快哉?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的一生就很有价值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导练:作文题目的材料把一些生活现象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点,发掘其本质的东西,这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材料提供两种对立的现象,同样是面对“全国每个人一根火柴”,一个想“得到”,一个想“贡献”。
这种对立是由于价值观不同(联系点)造成的,而不同的价值观则源于不同的人生观。
因此从人生观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能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题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议论文,字数800字以上。
一天,忽然想起20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做的一个试验。
我何不再给我的学生做同样的试验,看结果如何?于是,我把一个长颈小口瓶子放在桌子上,把三个系着细绳的铅坠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
(2)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力求形象丰满。
(3)不少于800字。
导练:要做到形象丰满,就要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有生活细节和人物细节两种类型,前者指看来细小但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与景物,后者专指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和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
细节选择要典型、要有个性,要有真实感;细节描写要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的细节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活,更富有个性,因此刻划人物要善于捕捉典型细节。
“题6”要求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而且要充满画意,所以一要确定写何人何事,二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三要布置背景(典型环境)。
其中选择细节尤其重要,构思应由此切入。
对于“画”有两种理解:(1)人物与背景构成画面;(2)人物形象给“我”的主观感受像一幅画。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外表与内在)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外表与内在外表与内在面对茫茫宇宙,你看到的是一片黑色背景上,繁星点点,很美。
可是当你看到这眼前的一切,称赞繁星的美丽、月亮的传说时,你能了解到它的真实内含吗?眼前的繁星如此之小,你会想到小星星的体积大于月亮甚至大于地球吗?当你了解到这些后,当你再次观看星空时,你一定会为宇宙的玄妙而赞不绝口,那时你的评价不会再局限于某种外表了!当然,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外表入手的,但表并不代表本质。
有人外表美丽,内心却很污浊;有人肢体残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演员出身的江青,她外表的美丽可以说倾国倾城,但在这美丽的外表掩盖下的却是一颗毒辣的心肠,一颗篡权夺位、祸国殃民的心肝。
与其相反,高截位瘫痪的张海迪,凭借着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毅力,在病床和轮椅上依然抒写着自己璀璨的人生,成为世人景仰的楷模。
我想任何事物的内含都需要去分析,像茶一样去品味,品出其中的志趣、风格和精神,品出其内在的生机、兴旺和顽强,由此感染你,让你拥有更多的激情去投入生活。
品味人生,认识世界,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
一朵美丽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内部结构;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次行动表现在外;一个自信的人,表面一定是面带微笑、昂首挺胸,一个团结强大的民族中,一定凝聚着无数善良、友爱、勤劳的子民。
所以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无需过分去在意他精致的五官,或高挑的身材,请你去观察他的眼神、表情、行为动作以及精神面貌吧!这样有利于你认清眼前到底是高致值得欣赏的真美;还是只限于外表却败絮其中的空壳了。
“入乎其内。
出平其外”是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
“入平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我们认识事物,必先入其内,这样才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事物,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素材。
试想没有见过马的人,怎知骏马奔驰如风?没有吃过葡萄的人又怎知葡萄的酸味?只有深入鲜活的大千世界之中,才有对万事万物的感性认识。
当我们有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后,还应“出乎其外”。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作文范文《出入之间,方显写作真谛》!
湖北卷:诗人与写作。
材料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的一则文字,即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要求根据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出入之间,方显写作真谛》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关于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论述,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写作之路。
“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短短数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入乎其内”,意味着诗人要深入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其喜怒哀乐,捕捉到细微而生动的情感变化,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
杜甫,一生坎坷,却始终心怀天下。
他深入民间,亲身体验百姓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痛心的呐喊正是他“入乎其内”的深刻写照。
他的诗作因这份深入而充满了对苍生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然而,仅仅“入乎其内”是不够的,还需“出乎其外”。
这要求诗人能跳出具体的情境,以一种超脱的视角去审视和观察。
如此,方能把握全局,领悟到更高层次的哲理和美感。
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回归田园。
他在田园生活中“入乎其内”,感受农耕的辛劳与自然的宁静。
但同时,他又能“出乎其外”,以超脱的眼光看待世俗的纷争,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表达出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这种“出乎其外”的境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高远的情致。
在写作中,我们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若只“入乎其内”,容易陷入琐碎和狭隘,被具体的细节所束缚,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而若只“出乎其外”,则会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在描写一场战争时,我们既要“入乎其内”,刻画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战争的残酷血腥,让读者感受到紧张与悲壮;又要“出乎其外”,思考战争的根源、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外表与内在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外表与内在面对茫茫宇宙,你看到的是一片黑色背景上,繁星点点,很美。
可是当你看到这眼前的一切,称赞繁星的美丽、月亮的传说时,你能了解到它的真实内含吗?眼前的繁星如此之小,你会想到小星星的体积大于月亮甚至大于地球吗?当你了解到这些后,当你再次观看星空时,你一定会为宇宙的玄妙而赞不绝口,那时你的评价不会再局限于某种外表了!当然,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外表入手的,但表并不代表本质。
有人外表美丽,内心却污浊;有人肢体残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演员出身的江青,她外表的美丽可以说倾国倾城,但在这美丽的外表掩盖下的却是一颗毒辣的心肠,一颗篡权夺位、祸国殃民的心肝。
与其相反,高截位瘫痪的张海迪,凭借着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毅力,在病床和轮椅上依然抒写着自己璀璨的人生,成为世人景仰的楷模。
我想任何事物的内含都需要去分析,像茶一样去品味,品出其中的志趣、风格和精神,品出其内在的生机、兴旺和顽强,由此感染你,让你拥有更多的激情去投入生活。
品味人生,认识世界,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
一朵美丽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内部结构;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次行动表现在外;一个自信的人,表面一定是面带微笑、昂首挺胸,一个团结强大的民族中,一定凝聚着无数善良、友爱、勤劳的子民。
所以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无需过分去在意他精致的五官,或高挑的身材,请你去观察他的眼神、表情、行为动作以及精神面貌吧!这样有利于你认清眼前到底是高致值得欣赏的真美;还是只限于外表却败絮其中的空壳了。
“入乎其内。
出平其外”是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
“入平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我们认识事物,必先入其内,这样才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事物,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素材。
试想没有见过马的人,怎知骏马奔驰如风?没有吃过葡萄的人又怎知葡萄的酸味?只有深入鲜活的大千世界之中,才有对万事万物的感性认识。
当我们有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后,还应“出乎其外”。
作文:2005年高考作文指导1
2005年高考作文指导1基础等级写作训练(一)写作全程训练1、审题(训练目标:符合题意)题一:材料:不久前,某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太空中张开了一面“太阳帆”,顷刻间,从法国里昂到德国慕尼黑的4公里、千余公里长的地域里一片光明,黑夜变为白昼。
这种“太阳帆”是一面直径20米的反光镜,反光能力特别强,相当于50个“十五的月亮”那么亮。
目前,世界不少国家纷纷计划发射“太阳帆”。
科学家估计,本世纪末,太空中至少将出现50面“太阳帆”。
到那时,地球上许多地方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根据上述材料设想,假如本世纪,你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的上空有一面“太阳帆”,那么,你和周围的人将如何度过“太阳帆”下那美好而神奇的夜晚。
请以《神奇的夜晚》为题,写一篇。
提示:神奇的夜晚,可以是“太阳帆”下我国传统节日的夜晚,也可以是普通人家周末的夜晚,可以是热闹城市的夜晚,也可以是宁静山村的夜晚……你和周围的人也许正在天文台上,在实验室里,在大学的校园里,在商贸大厦中,在乡村的小道上…… 要求:①想象要大胆;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以记叙或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④不少于800字。
题二:根据下面一些事物的特征,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以这个道理为话题,你能写出一篇富有启示意义的文章吗?①露珠,犹如晶莹的珍珠,明净柔润,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却滋润了绿叶和花蕾。
②根,甘愿扎在泥土的深处,延伸四面八方,从不外露,它默默地向上输送养分,使枝繁叶茂,花儿飘香。
③落叶,虽然没有鲜花芳香美丽,但落到地上后,变成尘泥,尘泥是很好的肥料,继续给大地以营养。
④无论在荒山,还是在峡谷,只要有一撮泥土存在,野草就在那里萌发,纵然被挤压在崖缝里,也会顽强地生存下去。
⑤翠绿笔直的葵,身子有多高,它的根就有多长,一年可收十几柄能制作葵扇的葵叶,可谓根深叶茂。
生长在膏腴的土地上固然很好,生长在贫瘠的山地里也不怕。
[注意] ①写出文章只要使人感受到你所悟出的道理即可。
②文体不限。
2005年高考全国1卷作文指导
全国Ⅰ卷[作文题目]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
”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的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
[思路点拨]写全国Ⅰ卷的作文,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玻尔教授的话的内容即成功的秘诀大谈体会。
其实,话题前引用玻尔教授的话,不是取其讲话的内容,而是取其讲话的形式——初一听觉得不可思议(出人意料),细一想又合情合理(情理之中)。
也就是说,它只是给我们举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还需要我们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加以发挥。
确实,像这种“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一位模拟考试成绩很不稳定的考生,在高考前夕,希望得到朋友的鼓励和祝福。
朋友却给他发来了“祝您失败”的短信。
这不仅出乎那位考生的意料,也大大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
然而,当他接到朋友的电话,听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时,他才如梦初醒。
我们听来也觉得它在情理之中。
当然,如果只是这么一点内容,准确地说只是两句话,是凑不成800的字数的。
这就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铺垫和衬托。
从哪个方面进行铺垫和衬托呢?最好是就这位考生考前“心里没底”这一点来进行发挥。
(见例文1)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倒了,做母亲的不去搀扶,而要孩子自己站起来。
这看似“无情”,有点“出人意料”。
但是只要我们想到母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要借此机会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也就不再觉得她“无情”,而是觉得她“有情”,此举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刑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启示作文5000字,高考作文指导,.doc
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启示作文5000字,高考作文指导,关键字:高考点评转载自作文大全2005年高考尘埃落定,16考卷的作文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作文题的特点各有千秋,而总体上说来,是稳中有变,反映出了继04年多份地方高考试卷丰富高考卷后作文题设置上的调整与改进,认真对作文题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特点,也能让我们明确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
2005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一、在命题形式上,材料话题与直接命题并行,引导语仍辅助考生启发写作思路。
2004年14份高考卷中,有材料的话题作文共有包括4份全国卷在内的11道,而北京卷“包容”、上海卷“忙”与福建卷“以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这三道地方高考卷作文题,就没有了具体的材料,独运匠心。
而今年出现的16考试卷,沿用以往材料型话题作文的有12份试卷,而北京卷“安”、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天津卷“留给明天”、重庆卷“自嘲”4份高考卷是直接命题形式。
在多份试卷中,材料型的话题作文的引导语继续给考生作文思维作引导,如全国卷│与║的引导语:“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各的价值”。
再比如江苏卷也有类似的引导语:“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在众多话题作文中,引导语都以这种语言特点,帮助学生快速审题、立意。
即使是命题作文的北京卷,也有类似的语言提供给考生:“‘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可见,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命题者还是对学生审题上无意设置高障碍,仍然表现出话题作文引导语中给考生提供作文思维的方向的特点。
二、所提供的材料,具体的记叙性材料所占比重偏低,材料的语言样式呈多样化。
去年14份高考试卷中,有11道作文题都是以具体的记叙性材料作为材料。
在今年高考试卷中,则只有7份试卷作文题运用了记叙性材料。
并且,其中包括3份全国卷,这里面就很有让人寻思的味道。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有一天,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
”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与往年试题相比,此题的材料和话题不仅提升了一正一反的理性思辩高度,而且,也圈定了“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这一“外”一“中”交界线式的狭小宽度。
这样,就势必增加了选材的难度。
但是,如能灵活运用因与果、正与反、表与理、古与今、中与外、同与异等等相互链接、相互对比、相互比较的相应思维审题、选材,就有利于化难为易。
一、审题(一)找出话题、材料中已经“相应”成对的关键词: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外与内、表与里的相应)(二)找出材料中尚未“相应”成对的关键词,然后运用相反相应思维,“对”上与之“相应”的词语:愚蠢――(智慧) 诧异、不解――(赞同、理解) 仔细想想――(未仔细想) 类似――(相似不相似)(三)解析由相应成对的关键词组合的重点句:大家对玻尔的回答之所以先感到“出人意料”而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大家在从“未仔细想”到“仔细想想”的思考中,完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性认知过程,所以,大家就由开始的“诧异、不解”转变、发展为“赞同、理解”了(因与果、表与里的相应)。
大家所“理解”的玻尔的“完整答案”应该是:“我不只是在学生面前表现我的智慧,我也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虚与实、正与反的相应)。
玻尔之所以含蓄地省略了前面的“智慧”句,是为了强调后边“不怕显露愚蠢”句的重要,是为了表明“不怕显露愚蠢”才是真正的“秘诀”。
这样,一个看来简短的问答材料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也就如云破而月出了――真正的科学容不得专制和迷信,容不得虚假和虚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卷[作文题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是从所引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王国维的这段话是关于“诗人”的。
因此,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我首先想起了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和李白。
从一位“诗圣”,一位“诗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分别体会出它们“入世”与“出世”的特点。
“入世”就是“入乎其内”,“出世”就是“出乎其外”,这样,就把两位诗人的作品和作文的话题牵扯上了。
接下列的任务就是用两位诗人的诗句及对诗句的分析文字去充实它。
这是雕虫小技,就不去说它了。
(见例文1)王国维的这段话由三层意思组成。
第一层意思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第二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第三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你也可以分别就这三层意思来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或赞同,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
也可对不甚理解的部分避而不谈。
(见例文2)还可以放得更开一点。
话题不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吗?你还可以把它与谈高考作文的拟题结合起来。
如果你拟的高考作文题目很切合考生的实际,使考生有东西写,有兴趣写,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入乎其内”的,反之就是没有“入乎其内”;如果你拟的作文题目是考生想得到的,或在考虑范围之内的,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意料之中”的,反之就是“出乎其外”的。
再用这个拟题规则来反观湖北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它虽然没有“入乎其内”,却“出乎其外”了。
(见例文3)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种以作文拟题者作为调侃对象的作文构思,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
如果评卷者是个“维新派”,可能给你个高分;如果评卷者是个“老顽固”,可能给你个低分甚至零分。
所以这种构思方式不值得效仿。
[范文引路]例文1 “入世”与“出世”——从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说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由王国维老先生的这段话,我首先感悟到的就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
“入乎其内”指的是诗人要直面现实,就是“入世”。
“出乎其外”指的是诗人要超脱现实,就是“出世”。
由“入世”与“出世”,我很自然地联想起唐朝的两位大诗人——杜甫和李白。
杜甫应该属于“入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如果没有对唐明皇穷兵黩武而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闻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因“安史之乱”而导致的国破家亡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在岳阳楼上对洞庭湖景色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心情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自身流离半生、忧愁病苦的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茅屋为秋风刮破而淋雨一夜的凄苦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吗?……李白应该属于“出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的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的厌弃和超脱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正是因为他对宫廷生活的厌恶,他才要去寻找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理想境界,进而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呼声;正是因为他对仕途不顺的无限感慨,他才想到要像古代的隐士那样遗世独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因为他对自己不被人家理解重用的愤慨,他才要借酒销愁,“钟鼓馔玉不为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有人对“入世”与“出世”进行评价,往往要在前面分别加上“积极”和“消极”二字,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才有可能让今天的我们领略到风格迥异的这两类作品。
从这个意义来说,“入世”也好,“出世”也罢,都是“积极”的。
例文2 杂谈“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首先申明:看了王国维老先生《人间词话》中关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这一段话,我是一头雾水。
“诗人对宇宙忍受,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一段还好理解。
它讲的无非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的问题。
但据我所知,“入世”的诗人和“出世”的诗人,是有所区别,至少是有所侧重的。
杜甫是“入世”的,李白是“出世”的。
如果硬要把“入世”与“出世”这两者统一起来,那就区分不出杜甫和李白来了。
要找出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诗人来,恐怕有一定的难度。
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李白在未入长安、仕途未受挫之前,该是“入世”的。
只是到了长安,饱尝了人家的冷眼之后,他才变得“出世”起来。
但即使是在“出世”的境况下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直面现实的或叫“入世”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描写。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的大半生都是在辗转漂泊、颠沛流离和孤苦贫困中度过的。
他的诗歌如“三吏”“三别”等,就是直面现实的“入世”作品。
但即使是在他“入世”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出世”之句。
古代一些诗人“达则肩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许就是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把“入世”与“出世”融合起来的例证吧?“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一段不大好理解。
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对宇宙人生深切领悟的基础上,才能把它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
我们平时所说的“只有你自己首先被感动的文章,你才能指望它感动别人”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置身于物外,不受主观好恶情绪的影响,你才能对宇宙与人生有更为透彻的领悟。
难怪古人要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这样看来,“入乎其内”是就诗人对诗歌的创作而言的,“出乎其外”是就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观察而言的。
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问题紧接着又来了:“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到底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呢?按照王老先生的话意,当然是“入乎其内”为先,“出乎其外”在后了。
既然如此,我们平时所学的创作理论中的“观察是创作的基础”的经典,不也要倒过来说了吗?至于“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一段,更是隐藏着无穷的奥妙。
就像佛学中的偈语一样,天机不可泄露。
吾辈不是诚心向佛的得道高僧,自然“莫名其妙”,也就避而不谈了。
例文3 关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题外话——致今年高考作文拟题者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为什么会选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一段话,作为话题让考生来写;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对现代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也能“入乎其内”;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有外行冒充内行的嫌疑;我更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有意要让广大考生在作文上栽个大跟头,从而满足自己的一种畸形心理……既然作文的话题中有“入乎其内”,那么暂且容许我班门弄斧、借题发挥一下,讲一讲高考作文拟题如何“入乎其内”。
高考作文拟题“入乎其内”中的“其”指的就是广大考生,“内”指的就是广大考生在写作方面的现状。
“入乎其内”就是说我们的高考作文拟题要尽可能地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广大考生有东西好写,把作文写好。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广大考生能看得懂的。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以看出,王国维的这段话很难读懂。
不知作文拟题者自己读懂了没有。
假如连自己都没有搞懂的东西,却把它拿出来让考生去做,这不是有意地为难考生吗?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广大考生有话可说的。
王国维的这段话中的一些道理,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讲课中或许零星地有所提及。
但像这样系统地从整体上来把握,我们感到自己的水平还很欠缺。
因此面对着这样的话题,我们只有缄口不语的份。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再次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符合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的。
作文的话题牵涉到的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
尽管我们在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也接触到一些诗人的作品,但是如果没有亲自创作过诗歌,理解起诗人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
而在当今的中学生中,会有几个人从事过诗歌创作的呢?可见,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虽然借王国维之口大谈“入乎其内”的道理,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入乎其内”,也就是没有从广大考生的实际出发。
“入乎其内”的题外话讲过了,再让我把“出乎其外”也借题发挥一下。
尽管今年的高考作文拟题没有“入乎其内”,但在“出乎其外”方面是不折不扣的,这就是大大地出乎考生的意料之外。
不说广大的考生,就是辅导广大考生的广大语文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话题,我相信也会大吃一惊的。
尊敬的阅卷老师,对此你是否有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