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卷
[作文题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
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是从所引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王国维的这段话是关于“诗人”的。因此,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我首先想起了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和李白。从一位“诗圣”,一位“诗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分别体会出它们“入世”与“出世”的特点。“入世”就是“入乎其内”,“出世”就是“出乎其外”,这样,就把两位诗人的作品和作文的话题牵扯上了。
接下列的任务就是用两位诗人的诗句及对诗句的分析文字去充实它。这是雕虫小技,就不去说它了。(见例文1)
王国维的这段话由三层意思组成。第一层意思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第二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第三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你也可以分别就这三层意思来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或赞同,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也可对不甚理解的部分避而不谈。(见例文2)
还可以放得更开一点。话题不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吗?你还可以把它与谈高考作文的拟题结合起来。如果你拟的高考作文题目很切合考生的实际,使考生有东西写,有兴趣写,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入乎其内”的,反之就是没有“入乎其内”;如果你拟的作文题目是考生想得到的,或在考虑范围之内的,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意料之中”的,反之就是“出乎其外”的。再用这个拟题规则来反观湖北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它虽然没
有“入乎其内”,却“出乎其外”了。(见例文3)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种以作文拟题者作为调侃对象的作文构思,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如果评卷者是个“维新派”,可能给你个高分;如果评卷者是个“老顽固”,可能给你个低分甚至零分。所以这种构思方式不值得效仿。
[范文引路]
例文1 “入世”与“出世”
——从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说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由王国维老先生的这段话,我首先感悟到的就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入乎其内”指的是诗人要直面现实,就是“入世”。“出乎其外”指的是诗人要超脱现实,就是“出世”。
由“入世”与“出世”,我很自然地联想起唐朝的两位大诗人——杜甫和李白。
杜甫应该属于“入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如果没有对唐明皇穷兵黩武而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闻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因“安史之乱”而导致的国破家亡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在岳阳楼上对洞庭湖景色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心情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自身流离半生、忧愁病苦的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的诗
句吗?如果没有对茅屋为秋风刮破而淋雨一夜的凄苦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吗?……
李白应该属于“出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的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的厌弃和超脱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正是因为他对宫廷生活的厌恶,他才要去寻找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理想境界,进而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呼声;正是因为他对仕途不顺的无限感慨,他才想到要像古代的隐士那样遗世独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因为他对自己不被人家理解重用的愤慨,他才要借酒销愁,“钟鼓馔玉不为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有人对“入世”与“出世”进行评价,往往要在前面分别加上“积极”和“消极”二字,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才有可能让今天的我们领略到风格迥异的这两类作品。从这个意义来说,“入世”也好,“出世”也罢,都是“积极”的。
例文2 杂谈“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首先申明:看了王国维老先生《人间词话》中关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这一段话,我是一头雾水。
“诗人对宇宙忍受,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一段还好理解。它讲的无非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的问题。但据我所知,“入世”的诗人和“出世”的诗人,是有所区别,至少是有所侧重的。杜甫是“入世”的,李白是“出世”的。如果硬要把“入世”与“出世”这两者统一起来,那就区分不出杜甫和李白来了。要找出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诗人来,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李白在未入
长安、仕途未受挫之前,该是“入世”的。只是到了长安,饱尝了人家的冷眼之后,他才变得“出世”起来。但即使是在“出世”的境况下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直面现实的或叫“入世”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描写。由于“安史之乱”,杜甫的大半生都是在辗转漂泊、颠沛流离和孤苦贫困中度过的。他的诗歌如“三吏”“三别”等,就是直面现实的“入世”作品。但即使是在他“入世”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出世”之句。古代一些诗人“达则肩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许就是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把“入世”与“出世”融合起来的例证吧?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一段不大好理解。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对宇宙人生深切领悟的基础上,才能把它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我们平时所说的“只有你自己首先被感动的文章,你才能指望它感动别人”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置身于物外,不受主观好恶情绪的影响,你才能对宇宙与人生有更为透彻的领悟。难怪古人要说“当局者迷,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