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中国轻纺城发展历程回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中国轻纺城发展历程回顾

中图分类号:f7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国轻纺城市场的发展轨迹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施齐备,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2009年,市场区总占地面积7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26万平方米,市场群经营户20785家。2010年,中国轻纺城发展依然强劲,中国轻纺城实现成交额793.66元,同比增长12.15,其中面料市场成交易额438.6亿元,钱清原料市场355.06亿元。[ 《柯桥·中国轻纺城专刊》,《纺织服装周刊》,2011(9)]为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轻纺城集团在柯桥市区及周边建立了各类配套市场和要素市场,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研究和总结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历程首先得了解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轨迹。伴随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表格 1中国专业批发市场的五个发展阶段

1979-1984年专业批发市场的恢复和起步阶段。

1985-1991年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1992-1997年专业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出现产地型、销地型和集散地型农、工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1998-2001年专业批发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2002年以来专业批发市场的调整、更新改造和功能复合化阶段。

绍兴县随着全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从1981起,绍兴县纺织品批发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发展过程可分为:

萌芽阶段(六十年代至1982年)

绍兴县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越罗”就名扬九州。建国以来,绍兴县仍然将纺织业作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改变,原料采购、产品销售日益松动,绍兴县大力发展以纺织和印染为主体的乡镇轻纺工业。

20多年前,柯桥一带的交通仍以水路为主,在浙东古运河的柯桥段水道(官塘),因为其纤道分隔,其内外河道又分别叫作里官塘、外官塘。节水弄[ 《绍兴晚报》,竺逸超,2011年9月13日],就是与运河相连的一段水道,是各地船只到柯桥的终点站,相当于现今的汽车站一样,各地小船停泊在节水弄一带,河道上穿行着上百条乌篷船,村民就在这些河道上做迎来送往的客运生意。80年代初,沿街两旁及旅馆、饭店几乎均为布商洽谈业务和成交买卖场所,柯桥老街逐渐成为一条“布街”。在柯桥一带的纺织业发展起来后,外地供销员开始到柯桥进货。原先做河道客运生意的船老大开始聚集在火车站招揽外地客商,他们以中介方式将这些客商介绍到工厂。而这些招揽顾客做中介生意的船老大获得了“小船户头”这样

一个略带贬义意味的称谓。至今以炒房、炒店铺为业的“小船户头”仍活跃在中国轻纺城,可见,“小船户头”是中国轻纺城兴起的一大功臣。

该阶段特点:市场据点自发形成,具有流动性大和不稳定等特点。无外在力量对其进行管理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形成阶段(1983-1987年)

1983年,柯桥老街有布摊10余户,从事绸布买卖,生意颇盛,翌年发展至200余户。摊贩布贩之间为争摊点屡有摩擦,常出现街道堵塞和交通秩序混乱,市民多感不满。1985年,柯桥镇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促成了柯桥自发式摆摊市场向规模集贸市场的重要转折,于镇西建棚屋式“柯桥轻纺产品市场”,占地3500平米,场内设77个门市部,89个摊位,年成交金额约2000万元,是中国轻纺城的雏形。1987年,鉴于市场成交量不断扩大,要求入场设摊布商日有增多,于是投资660万元,易地新建占地1.7万平方米绍兴轻纺市场。

该阶段特点:市场具有了固定的交易区域和市场管理机构与投

资主体,但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规模化阶段(1988-1999年)

“绍兴轻纺市场”于1988年10月1日建成开业,逐步成为化纤织物贸易集散中心,成为当时浙江省最大的室内专业批发市场,幅射全国各地。为进一步聚商兴市,绍兴县政府于1990年决定征地50000平米,投资4320万元,实施绍兴轻纺市场扩建工程,1992

年,轻纺市场一期扩建完成建筑面积33500平方米,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轻纺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市场经营户1548户。同年6月,经国家工商局同意,将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简称中国轻纺城)。为轻纺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市政环境,绍兴县政府于1992年决定打“渡江战役”,于1994年4月建成轻纺大桥,运河南北两岸从此连为一体,为轻纺城向北发展奠定了基础。1993年,中、北两大交易区落成,至此,由西、东、北、中四大交易区组成的中国轻纺城传统交易区初具规模,建筑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拥有营业房6000多间。1997年1月,轻纺城国家证券委获批准,向社会公众发放股票,同年2月,“轻纺城”股票在上交所上市流通。1998 年,建设中国轻纺城会展中心,在广西东兴市建立分市场。

该阶段特点:政府退出对市场的直接管理和投资,由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轻纺城集团承接,标志着中国轻纺城的发展步入成熟专业化阶段。

图表 2市场交易额趋势图

图表 3市场建筑面积增长趋势图

国际化阶段(1999-)

1999年10月,首届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博览会开幕,2008年更名为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成为国家级展会。同年春季举办了首届“春秋纺博会”逐渐成为纺织品行业展会的新航标。2007年10月,商务部授权中国轻纺城在柯桥发布我国首个纺织品指数——

“中国·柯桥纺织品指数”,该指数的发布抢占了世界市场的话语权,进一步确定了中国轻纺城在纺织品领域的中心市场地位。2011年3月,“绍兴县巨资打造‘网上轻纺城’新闻发布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打造“国内最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信息、咨询、公共服务等功能的新型b2b平台交易模式,“网上轻纺城”现已成为一个提供多元化、真实和有效的贸易信息、仓储、检测、物流、报关、支付和金融等一系列一站式便捷服务的网上交易平台。

依托中国轻纺城的市场优势,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到柯桥设点驻扎,柯桥已成为全省外籍人士最主要的集聚区一。中国轻纺城涉外服务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轻纺城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纺织品交易中心。

该阶段特点:会展业、金融服务业和网络交易平台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中国轻纺城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市场从此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2.中国轻纺城市场建筑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轻纺城的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发展至今,经历了六代历程,形成3大市场集群:传统交易区市场,国际贸易区和柯北交易区。近三十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经历了从摊点——市场——商城的演变,先后两次搬迁,十余次扩建,多次改造,规模日趋宏大。

表格 2中国轻纺城市场建筑的发展历程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