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是什么原因?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是什么原因?
关于《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血两虚阴阳两虚,对身心健康全是不好的,因此对原因的掌握,我们也应当重视如普遍的失血过多或是是肠胃衰落及其饮食搭配不够,造成营养成分消化吸收不足得话,都可能会引起气血两虚。
1、失血过多
失血过多关键为女士占多数,男士则无。
创伤失血过多基本事例较少,更多就是是经期失血过多,女士每个月都是来大姨妈,时间一长不补会,则积血遇阻,经络堵塞,比较严重影响肝脏。
2、肠胃衰落
肠胃是血液之压根。
《内经》记述:“中焦受委屈取汁,转变而赤,是谓血。
”《证治准绳》说:“肠胃者,血气鼻祖也”,肠胃功能齐全,功效身体关键的造成电力能源人体器官,不得不养。
倘若肠胃损伤,生物化学微波感应器,久则气血两虚。
中医治疗气血两虚,五味药实际效果令人震惊
3、饮食搭配不不够
这儿指的是饮食营养不够,平时偏食的人易气血两虚。
肝脏借助血液造成驱动力,血液则为肠胃生津止渴。
《医门法律》说:“饮食搭配多自能补血,饮食搭配少则血不长”,虽然这般,可是补气补血的食材不能缺乏。
4、劳动者过多
重大疾病耗元精,出汗损阳阴。
过多辛勤劳动易耗费血气,久则气血亏虚。
长期性辛勤劳动作的人最非常容易阴阳失调,造成得病。
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肾中精气,内寓真阴真阳,称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为失于藏,或为精气不充,皆可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不良。
若影响肾的主水功能,则可导致全身的水液代谢障碍,出现尿少,或水肿,或多尿、小便清长等。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亦有其明显的特点。
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
因此,在肾往往只言精气之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
为了有别于肾的阴阳失调,故分别从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两个方面阐述。
(1)肾的精气不足,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
这是因为,肾中精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个方面。
肾精亏虚肾精亏虚,多见于老年精亏或先天不足,也可因久病耗损,后天失养所卒。
肾精不足,在婴儿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在青年时可影响“天癸”的至,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见滑泄、阳萎等病理表现。
肾精不足而致脑髓空虚时,可见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病理表现。
肾气不固肾气不固,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而致。
肾气不固对肾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
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而见遗精、滑泄等病理表现;影响肾的纳气功能,可见气浮于上,动辄气急等病理表现。
对二便失于固摄,则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禁等病理表现。
(2)肾的阴阳失调肾阴和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
肾阴,即是真阴,又称元阴,亦即是命门之水;肾阳,即是真阳,又称元阳,亦即命门之火。
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阴阳失衡
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阴阳失衡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心、肝、脾、肺、肾是人体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器官,它们的阴阳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心肝脾肺肾的阴阳失衡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的阴阳失衡。
一、心肝阴阳失衡心肝是人体最重要的脏腑之一,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心肝阴阳失衡常表现出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情绪波动等症状。
中医治疗心肝阴阳失衡主要从调节饮食、生活规律和草药治疗等方面入手。
调节饮食:平衡饮食是调理心肝阴阳的关键。
中医建议多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适量摄入有益于心肝功能的脂肪和蛋白质,如鱼、瘦肉等。
此外,还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度饮酒,以免加重心肝的负担。
调整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肝阴阳失衡的调理至关重要。
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有效地调整心肝功能,建议保持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并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
此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对心肝功能的不利影响。
草药治疗:中医常用草药来调理心肝阴阳失衡。
例如,人参、黄芪具有滋补心气的功效,白芍、丹参有活血化瘀、舒缓心情的作用,可由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草药处方。
二、脾肺阴阳失衡脾肺是消化和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肺主气机。
脾肺阴阳失衡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咳嗽、气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肺阴阳失衡主要从调节饮食、锻炼身体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入手。
调节饮食:脾肺阴阳失衡需要调节饮食,中医建议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白果等。
此外,适量摄入容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生冷和油腻食物,有助于缓解脾肺的不适症状。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肺的功能,提高体内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的效率。
中医推荐一些适合调理脾肺阴阳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可缓解症状,有助于平衡脾肺的阴阳。
五脏与阴阳气血失调
五脏与阴阳气血失调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言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
一般可发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或由全身之阴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火。
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躁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
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
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有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血心瘀阻等。
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心悸怔忡:多因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或因心阳、心气虚损,血液运行无力;或因痰瘀阻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多由于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心,以致神志浮动,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入舍所致。
但有虚实之分。
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
健忘:多由心的气血虚亏,脾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心神失养,神志衰弱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隔心包,而致神识昏乱。
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逆传心包),或痰浊蒙蔽心包等所致。
气火上逆,气机逆乱可致气厥,亦可因心神暂时涣散而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多由胸阳不振,或为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属"真心痛"范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或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心气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中医学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调理和平衡,强调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气血阴阳两虚是中医常见的体质失调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和原理。
一、气血的概念及作用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调节脏腑功能;血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通过经络滋养全身组织器官。
气血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阴阳的概念及作用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体。
阴是相对于阳而言的,代表了人体内部的负向、消极、收敛、静态、阻滞的属性;阳则代表了人体内部的正向、积极、散发、运动、活跃的属性。
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气血阴阳两虚的表现气血阴阳两虚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舌苔少津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阴阳两虚的出现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1. 药膳调理: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补气补血、养阴益阳功效的食材,如枸杞、黄芪、当归、熟地等,制作药膳来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2.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关元、气海、命门等。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3.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中有许多可以调理气血阴阳的草药,如黄芪、当归、白术、川芎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补气补血、益阳养阴的作用,改善气血阴阳两虚状态。
4. 气功调理:通过气功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
常见的气功有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身体的柔和运动以及深呼吸来增加气血运行与循环。
5. 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对于调理气血阴阳两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失于运化所致。
而脾的阴血不足,对于运化功能的影响,则远逊于脾的阳气。
此即是脾阴阳失调病机的特点。
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
因此本节主要阐述脾之阳气失调。
(1)脾阳、脾气的失调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
脾气虚损脾气虚,即中气不足。
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病理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衰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
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
或水泛肌腠为肿。
水湿中阻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
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证。
水湿中阻,从寒化更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从热化而酿成湿热。
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疽。
(2)脾阴的失调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而形成。
脾气虚,脾失健运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
中医五脏辨证及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
中医五脏辨证及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五脏辨证(和八纲辨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说:“心者,……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说:“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子舌,其华在面《内经》说:“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说:“心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神经官能症,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方药] 参附汤加味。
心气虚的,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的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以活血。
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
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2.心血(阴)不足证[症状] 以心悸心烦为主证。
或有易惊、失眠、健忘。
若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为心阴虚。
五脏阴阳不平衡的症状:
五脏阴阳不平衡的症状:五脏阴阳不平衡肝阴虚主要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1.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肝属木,主疏泄,主调畅气机和情志,促进着气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和气血运行。
若肝失疏泄可以致肝气亢奋或肝气郁结;反之,若情志不遂,抑郁或恼怒亦可导致肝疏泄失常,气血不调,恼怒抑郁日久化火,灼伤阴液即可导致肝阴不足。
2.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温热病,如风热、暑热、燥热等病症,温热者,均为阳邪,易灼伤阴液。
热邪炽盛,高热不退时,阴液损伤尤甚。
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而肝脏“体阴而用阳”,易致肝阴耗伤。
3.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中医讲“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即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
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以滋养肝木,加之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导致肝阴不足从而导致肝阴亏虚。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及症候分析: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等症。
肝脏者,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体阴而用阳。
故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导致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络脉失养,虚火内灼则胁肋隐隐灼痛;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阴亏津液不能上乘,则咽燥口干,舌干少津;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故面部烘热或颧红;虚热内蒸,则五心烦热、潮红;阴虚内灼营阴,则为盗汗。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之征。
辨证施治:1.情志不遂,气郁化火:(1)证候病起生气或与人争吵后,证见胁痛,嗳气,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治则滋阴清热,疏肝理气。
(3)主方一贯煎加减。
2.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1)证候病起温热病后,证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蠕动或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中医病机学说-基本病机-气血失调---气失调
中医病机学说-基本病机-气血失调---气失调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气血失调一、气血失调的概念气血失调是气与血及相互关系异常的病理变化。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系统,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上,脏腑发病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
气血的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而反映出来,由于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其中尤以气病及血为多见。
气血失调是从气血的异常气化过程来揭示疾病病理变化的规律和本质,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虽以气血称谓,但也必然表现出寒热虚实之性,其具体病理变化又总是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形式而表现出来。
气血失调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制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疾病病机的基础。
气血失调的基本病机气和血的生成、运行、生理功能,以及气血之间的关系异常为其基本病理变化。
包括气失调、血失调和气血关系失调。
一、气失调气失调是气的生成、运行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的统称,包括: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或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生理功能减退。
具体表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闭、气脱等。
1.气虚:气虚是真气虚弱面致全身或脏腑功能衰退的病理变化。
气虚的病机特点为真气虚弱,功能衰退,其病变的性质是虚而无寒象或虚而寒象不显,以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低下,抗病能力下降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
气虚多见于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以及体质衰弱等。
其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细软无力等症为重要特点。
各脏腑气虚的特点,多与其生理功能有关,如肺气虚的特点是“主气”的功能衰退,心气虚的特点是“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衰退,脾胃气虚的特点是“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气下陷等,肾气虚的特点是“藏精”、“生髓”和“气化”、“封藏”以及“纳气”等功能的衰退等。
五脏常见虚劳症(阴、阳、气、血)的调理方法
五脏常见虚劳症(阴、阳、⽓、⾎)的调理⽅法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虚弱⽽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本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五脏之伤不外乎阴、阳、⽓、⾎。
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有⽓虚,⾎虚,⽓⾎双虚。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位和补虚的⽅法及时机,便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今天我们和⼤家分享的就是常见四⼤类虚症的症状及改善⽅法,供⼤家参考。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虚:主指肺⽓,脾⽓虚。
⾎虚:主指⼼⾎,肝⾎虚。
阳虚:主指,⼼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阴,肾阴虚。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肝⾎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定要细⼼判别。
1⽓虚1.肺⽓虚主证:⽓短⾃汗,易感冒,⾯⽩⾆淡。
主证:治则:补肺益⽓治则:⼤图模式取⽳:太渊、肺俞、太溪(太渊,肺俞,合⾕,中府都是肺经补⽓要⽳,太渊主补肺⽓兼滋肺阴,合⾕补取⽳:肺⽓兼理肠⽓,中府补肺⽓更擅长宽胸理肺⽓,肺俞纯补肺⽓少兼理⽓。
太溪补肾⽓兼滋肾阴,取太溪⽬的是因肺⽓根于肾。
)2、脾⽓虚主证:饮⾷减少,⾷后胃脘不适,易疲倦,⼤便溏薄,⾯黄。
主证:治则:健脾益⽓治则:⼤图模式取⽳:⾜三⾥、阴陵泉、合⾕(⾜三⾥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位,擅长补益肠虚、胃、脾虚证,不宜⼤取⽳:泄。
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证除湿兼通下焦⽔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它。
合⾕和⽓海功能相似善补全⾝之⽓。
)当然伴⼤便稀证可加灸脾俞,因为脾俞善长纯补脾脏。
2⾎虚1.⼼⾎虚主证:⼼悸,多梦,⾯⾊不华,⾆质淡主证:治则:养⾎安神治则:⼤图模式取⽳:神门、⼼俞、三阴交(神门为⼼经原⽳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泄可清⼼⽕。
⼼俞多⽤取⽳:来补⼼⽓补⼼⾎,不宜泄之。
三阴交脾经之⽳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常擅长养⾎,补⾎,活⾎⽽且可滋养治疗全⾝之阴证。
像阴虚⽕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2.肝⾎虚主证:头晕⽬眩,⼼神不安,⽿鸣,妇⼥⽉经少或停经,⾯⾊苍⽩主证:治则:补⾎养肝治则:⼤图模式取⽳:三阴交、曲泉、肝俞、间使(⼜⽤到三阴交了,凡⾎症都要⽤啊!⾎症⼀般都会牵扯到脾经、肝取⽳:经、⼼经的⽳位。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身体调理的重要概念。
在中医中,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阳则是指代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
调理气血阴阳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增加体力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并说明如何通过调理来增加体力。
一、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1. 调整饮食:根据中医的理论,饮食调理是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和调节需要通过饮食来实现。
通过合理搭配膳食,可以滋补气血、调节阴阳的平衡。
例如,多摄入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糯米、黑豆、桂圆等,可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2. 经络按摩:按摩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等。
例如,推拿按摩腰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刺激肾脏和脾胃,调理体内阴阳的平衡,增加体力。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的气味、性味来调理气血阴阳。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可以益气补阳,调理阴阳平衡;黄芩、黄连等可以清泻热邪,调理阴阳失调。
二、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增加体力1. 恢复气血平衡:气血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增加体力的前提。
调理气血阴阳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调理气血的阴阳平衡,从而提高体力水平。
2. 提升阳气:阳气是中医中指代体力活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概念。
调理阴阳失调可以提升阳气,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例如运动、按摩、中药调理等,可以调理阴阳的平衡,提升体力水平。
3. 养阴补血:中医认为,阴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力水平。
通过调理阴阳失调,可以养阴补血,增加体力。
例如,合理饮食、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改善气血的供应,提高体力水平。
总结:中医调理气血阴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加体力。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胆的病机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
胆汁生成于肝之余气。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调节,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因中焦湿热重蒸,阻遏肝胆的气机,致使肝胆郁热化火,胆汁排泄失调。
胆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有寒热往来,口苦、胁痛、黄疸等。
其发生机制如下:寒热往来:外邪客于足少阳胆经,由于少阳为枢,外出于阳则发热,内入于阴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之证。
口苦:为胆气上逆,胆液上泛所致。
胁痛:胆位于右胁下,胆的经脉循行于两胁,若肝胆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气血流通不利,即可发作胁肋胀满疼痛。
黄疸:为肝胆疏泄失职,胆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于血脉,泛溢于肌肤所致。
胃的病机胃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
胃的病机,主要为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导致这些病理变化原因虽多,但从胃的本身来说,主要有胃气虚、胃寒、胃热和胃阴不足等。
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恶心、呕吐等。
胃脘胀痛:多由情志抑郁,或宿食停滞,从而导致胃气郁滞,和降失职,气机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胀满而痛。
消谷善饥:多由胃热炽盛,腐熟功能亢进,水谷消化加速所致。
胃脘嘈杂:多由胃热(火),或胃阴亏损,虚热内生,胃腑失和所致。
纳呆食少:多由胃气虚弱,腐熟功能减退,和降失职所致。
小肠病机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也即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谷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转输于脾以营养周身,并把剩余的糟粕和水液,下注于大肠或渗于膀胱而排出体外。
一旦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如失于受盛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则可见食下则腹痛,泄泻或呕吐等症;如其化物作用减退,则可出现食后作胀、便溏、泄泻和完谷不化;如其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则可见清浊混淆,吐泻交作,腹中剧痛等症。
心肝脾肺肾,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反应,收藏一下吧!
心肝脾肺肾,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反应,收藏一下吧!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
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气虚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
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
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
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
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心主血脉,藏神明。
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
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血虚血虚多因饮食不调,劳倦过度,情志不遂,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或素体虚弱所致。
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五脏六腑的病机
发展:肝阳化风
五脏六腑的 病机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五脏六腑的病机
(1)肝与肾:
主要病机特点:
阴阳失调: 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 形成肝肾阴虚,阴不制阳 则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形成:多由于久病失 养,或年高脏气衰 弱,或汗下太过耗 气等所致。
主要病机特点:
➢ 心气不足,运血无力, 则心力、心律、心率有所 改变,血脉失充
——心悸气短, 动辄尤甚;
➢ 血行无力,心神失养, 则心神不足
——神疲乏力
➢并伴有气虚表现。
五脏六腑的病机 主要病机特点:
概念:心的阳气不 足,功能减退, 虚寒内生的病理 变化。
五脏六腑的病机
肺气不宣:
肺窍不利、呼吸不畅、卫气壅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咳嗽;恶寒,无汗
肺失清肃:
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功能失常。 胸闷气促,咳嗽痰多
肺失宣肃: 气机升降失调、呼吸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
胸部痞闷,咳逆上气;呼吸困难,气促喘息 ;痰多,水肿
五脏六腑的病机
概念:肺功能减弱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
易为燥邪所伤 大肠实热传肺
五脏六腑的病机
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脾的主要病机特点: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气血生成不足、 血液运行失常、 水液代谢失调。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病又常影响它脏,导 致其它脏腑的病变。
五脏六腑的病机
脾的病理变化内在基础是脾的阴阳失调 主要是脾的阳气失调。
(1) 脾的阳气失调 —— 脾气虚损、脾阳虚衰
小肠实热上炎于心
五脏六腑的病机
1. 肺的生理病理特点:
五脏之肝的阴阳以及气血失调
五脏之肝的阴阳以及气血失调五脏之肝的阴阳以及气血失调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动、主升而为刚脏。
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为不足,这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
(1)肝气、肝阳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少见肝的气虚和阳虚。
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相对亢盛所致,此内容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在气机郁滞的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或气血互结,在其结滞的局部出现肿块;如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
另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发暖气吞酸,甚则脘痛;横逆犯脾,则痛泻交作。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
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
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血血;气火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薄厥。
(2)肝阴、肝血的失调在肝的阴血失调病机中,均以不足为其特点。
由于阴虚则阳亢,故阳气升动无制所致的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
肝血虚亏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以致肝血不足。
由于肝为藏血之脏,一般说来,血虚则首先及肝,故肝血虚亏不能濡养筋脉,则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而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瞤、等病理表现。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人体五脏六腑于五行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一、五脏:肝心脾肺肾二、五行:木火土金水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
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
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四、五色、青赤黄白黑五、五位:东南中西北六、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七、五气、风热湿燥寒八、五华、爪面嘴唇皮毛头发九、五声、呼笑歌哭呻十、五情、怒喜思忧恐十一、五神、魂神明意魄志五脏所藏:肝藏魂、心藏神明、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又从五志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之说。
十二、五嗅、臊、焦、香、腥、腐皇帝内经里有讲的十三、五液、泪、汗、涎、涕、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三、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六、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七、五窍:目舌口鼻耳八、五脏与五窍的关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九、五味:酸苦甘辛咸十、五脏与五味的关系:肝—酸(走筋)心—苦(走血)脾—甘(走肉)肺—辛(走气)肾—咸(走骨)十一、情志生克: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肾)久坐上肉(脾)久立伤骨(肺)久行伤筋(肝);十二、五痨七伤: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中医要点:人为本、病为标健康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精神和社会关系;要吃的香、拉的快、睡的稳。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疾病状态,指的是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器官功能不协调,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以及药物治疗方法。
一、心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舌红少苔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安神药物如黄连素、酸枣仁、丹参等,调节心脏的阴阳平衡,安定神经系统。
二、肝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情绪波动、易怒、头痛、头晕、眩晕、舌红苔黄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疏肝解郁药物如柴胡、青皮、丹参等,平衡肝脏的阴阳关系,缓解肝气郁结。
三、脾胃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舌苔厚腻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健脾化湿药物如党参、白术、茵陈等,调理脾胃的阴阳平衡,促进消化功能。
四、肺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咳嗽、气喘、痰多、头痛、声音嘶哑、舌红苔黄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润肺止咳药物如蜜炙白芍、麦冬、枇杷叶等,调节肺脏的阴阳平衡,改善肺功能。
五、肾脏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症状: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耳鸣、舌红苔少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补肾壮阳药物如枸杞子、熟地黄、肉苁蓉等,调理肾脏的阴阳平衡,改善肾功能。
六、阴阳失衡的综合治疗对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综合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配方调理全身的阴阳平衡,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此外,适当调节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恢复阴阳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物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理,因此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避免不当用药。
此外,中医药物治疗是一个相对缓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饮食调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症状,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或剂量进行治疗。
中医如何调理五脏功能失调
中医如何调理五脏功能失调一、引言五脏是中医理论中关键的概念之一,包括心、肺、肝、脾、肾。
五脏功能失调是指五脏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失调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二、心脏功能失调的调理1. 心脏功能失调的表现: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
2. 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多食用绿色蔬菜、鱼类和坚果,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
(2)养生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3)中药调理:可选择柴胡、丹参等中药进行治疗。
三、肺脏功能失调的调理1. 肺脏功能失调的表现:咳嗽、咳痰、气短、乏力等。
2. 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等。
(2)养生方法: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污染物。
(3)中药调理:可选择百部、麻黄等中药进行治疗。
四、肝脏功能失调的调理1. 肝脏功能失调的表现:情绪烦躁、易怒、头痛、胃口不佳等。
2. 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麦类食物、黑芝麻等。
(2)养生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3)中药调理:可选择柴胡、丹参等中药进行治疗。
五、脾脏功能失调的调理1. 脾脏功能失调的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2. 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适量摄入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等。
(2)养生方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
(3)中药调理:可选择黄芪、党参等中药进行治疗。
六、肾脏功能失调的调理1. 肾脏功能失调的表现:腰酸背痛、夜尿频繁、性欲减退等。
2. 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适量摄入富含锌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海鲜类、核桃等。
(2)养生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性生活不规律。
(3)中药调理:可选择肉苁蓉、山药等中药进行治疗。
七、总结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五脏功能失调,维持身体的健康。
调整阴阳脏腑气血
调整阴阳脏腑气血今天我们学习中医第四大治则:调整阴阳脏腑气血。
这其实是三个治则的合称,就是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和调整气血。
可以看到与之前的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比起来,这三个调整明显地要更具体一些。
治则其实也是分层的,有的治则更基础一些,有的治则就更具体一些,所以那些基础治则是可以在逻辑上包含或者统率更具体一些的治则的。
比如治病求本就是最基础的治则,在求本的基础上要确定扶正祛邪的关系,而具体应用时,又可以再落实到调整阴阳、脏腑、气血上。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就不能再称为治则了,而是一个个更为具体的治法。
其实在治法上也是这样的,有比较大而化之的,比如补肾法,也有更具体一些的,比如滋肾养阴法,还有更具体的,比如甘寒滋肾法。
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并不会这么细致地一层层划分,而是在确实一个大治则后,直接提出适合具体情况的治法。
这个治法,既可以很具体,也可以是一个大而化之的东西。
也有人提出过规范治则治法。
实际上,这个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太细则失于琐碎,太粗又失于泛泛。
最关键的是,临床价值不高。
因为,治则治法学清楚了,自然就不会为这些个逻辑层次的东西纠结了。
首先,调整阴阳。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最基本病机。
所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偏盛偏衰之谓疾”的说法。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是以调整阴阳为最基本准则的。
前面讲治病必求本,这个本,首先就是指阴阳。
但现在说的调整阴阳治则,有更具体的内容。
是指专门针对阴、阳的失调而确立的治则。
它包括两个方面:“损其偏盛”、“补其偏衰”。
意思也很简单:阴和阳,哪个多了,就泻哪个;哪个少了,就补哪个。
损其偏盛,就是针对阴或者阳偏盛的一方,予以纠正。
当然,这个偏盛不可能是人体阳气、阴液的偏盛。
所谓“邪气盛则实”,这里的偏盛只可能是邪气的偏盛。
而邪气的性质,自有阴阳,如果是阴邪盛,就扶阳抑阴;如果是阳邪盛,就扶阴抑阳。
能够致人疾病的邪气无非是外感六淫,内生五气,以及各种有形阴邪。
外感六淫,风热暑为阳,寒湿燥为阴;内生五气的阴阳属性也类似,但没有暑,因为暑无内生;有形阴邪,则属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言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
一般可发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或由全身之阴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火。
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躁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
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
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有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血心瘀阻等。
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心悸怔忡:多因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或因心阳、心气虚损,血液运行无力;或因痰瘀阻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多由于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心,以致神志浮动,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入舍所致。
但有虚实之分。
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
健忘:多由心的气血虚亏,脾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心神失养,神志衰弱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隔心包,而致神识昏乱。
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逆传心包),或痰浊蒙蔽心包等所致。
气火上逆,气机逆乱可致气厥,亦可因心神暂时涣散而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多由胸阳不振,或为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属“真心痛”范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或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心气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弱无力,或迟涩:均为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反映。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推动血液的循行,通调水道以促进津液的输布和代谢。
肺气尚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发挥其温煦肌肤,保卫肌表的作用。
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侵犯于肺和肺系,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气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
亦可由于肺气不足,宣发和肃降无权,或肺阴亏虚,燥热内生而致宣发和肃降失常等。
肺气虚损,即肺气虚,多因肺失宣发和肃降,久病不愈,伤及肺气;或劳伤过度,耗伤肺气;或久咳伤肺,以致肺气虚弱。
肺阴不足,主要包括肺的津液不足和阴虚火旺。
多由燥热之邪久留,或痰火内郁,或五志过极化火等耗伤肺阴所致。
肺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咳嗽:为肺的呼吸功能失常最常见症状之一。
主要由于肺气失宣,肺气不时上逆所致。
气短:多由肺气虚损,呼吸功能衰减所致。
哮:多由痰气交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系气道阻塞不畅所致。
喘:多由肺热蕴盛,气机壅阻或肺肾两虚,肾不纳气所致。
胸闷疼痛:多由风、寒、燥、热之邪,或痰、瘀、水饮等壅遏肺气,气机阻塞不通,或肺络为邪所闭,气血滞涩不畅所致。
咯痰、咯血:多由肺失空肃,水津气化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因脾虚,痰湿内聚上泛所致。
咯血多为痰热化火,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声哑失音:多由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
或由于肺虚阴津不足,声道失于滋润而致声哑失音。
鼻衄:多由肺胃蕴热,或肝火上炎,灼伤肺之脉络,热迫血妄行所致。
自汗:多由肺气虚损,卫阳不固,腠理疏泄,津液外泄所致。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水谷化为精微,运化水液,输布津液,防止水湿的产生。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脾的阳气,故“脾宣升则健”。
脾主升清、主统血。
脾的阴血,对于脾的运化功能所起的作用,远逊于脾的阳气。
脾阳、脾气的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的不足,而致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权,或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而致中气下陷;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引起脾气虚弱,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病症。
脾阴的失调,即脾阴虚,是指脾脏阴液亏虚不足。
多由病久或热病期耗伤脾胃之阴液所致。
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制:
腹满胀痛或脘腹痛:多因脾气虚,运化无力;或因宿食停滞:或因脾胃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或因肝气犯肺,气机郁滞等所致。
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
食少、便溏;多因脾虚胃弱,或湿困脾胃,脾不升清、胃失降浊。
黄疸:多由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
身重乏力:多由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
便血、崩漏、紫癜:多因脾气虚,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经而外逸。
如血溢肠内,则血随粪便而下,谓之“便血”。
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为崩漏。
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为紫癜。
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肝是人体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
肝气尚能总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但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肝阴、肝血具有易亏虚的特点。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或不及,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阳、肝气失调,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
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之由亦多在肝阴、肝血不足。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
肝阴、肝血失调,肝的阴血失调,均以亏损为其特点。
阴虚则阳亢,而形成肝阳上亢、阴不制阳、阳气升动无制,肝风内动等。
肝的阴血失调,主要可导致肝血虚亏、肝阳上亢,以及肝风内动等。
肝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眩晕:多由肝阴不足,阴虚阳亢。
肝之阳气升动,上扰清窍所致。
目花:多由肝阴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肝血所养而致。
耳鸣:多为情志抑郁,肝郁气滞,郁久则化火生热,或火怒伤肝,肝胆之火亢进,上扰清窍所致,甚则清窍被蒙,可成重听。
巅顶、乳房、两胁、少腹疼痛及囊肿疼痛:上述部分,皆为肝经循行所过。
若肝郁气滞,气机阻塞,或痰气交阻,或气血互结,以致经气不利,脉络不通,则可于上述部位出现胀痛,或形成肿块。
若气郁化火上窜于头部,则可发作巅顶剧痛。
关节屈伸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多为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麻木: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滋养经脉肌肤,或由于风痰流窜经脉,络脉气血不和所致。
急躁易怒: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若肝郁气滞,气郁而化火,肝火亢盛,或肝之阴气升动太过,肝阳亢逆,则可致性情急躁而易怒。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为“先天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
肾的藏精功能失常,则或为肾失闭藏,精气流失,导致肾中精气不充足而亏虚,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或精不生髓,而导致髓海不足,骨质疏松等。
肾的主水功能失常,则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或为尿少、尿闭、聚水而为肿,或为尿多,小便清长、失禁等。
由于肾中精气,含有“先天之精”,为一身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本。
因此肾的生理功能失常,实际上即是肾的精气不足或肾阴肾阳的失调。
肾的精气不足,主要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
肾的阴阳失调,主要包括肾阴亏虚、肾阳虚损、命门相火过亢等方面。
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阳萎、滑精、早泄、遗精:此皆生殖机能衰弱的表现,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多为阳萎;肾气虚损,精关不固,失其封藏固摄之权,则多为滑精或早泄;因梦而遗,谓之梦遗,多由肾阴虚,相火妄动所致。
腰冷酸痛、下肢痿软:腰为肾之府,肾主骨。
肾阳虚、肾精不充,则不能温煦或滋养腰膝,或寒湿、或湿热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冷酸痛,骨软无力,下肢痿弱。
气喘:肺主呼吸,肾主纳气。
肾气虚损,失其摄纳之权,气浮于上,不能纳气归元,故见呼多吸少而气喘。
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肾精可生髓充脑,脑为髓之海,肾阴虚、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则脑转(眩晕)、耳鸣如蝉、虚甚则耳聋失聪。
骨蒸潮热:肾阴不足则肺阴虚损,肺肾阴虚,阴不制阳,则虚热内生,而见骨蒸潮热。
虚烦失眠、健忘:多由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虚烦而难寐。
肾精亏虚,髓海不充,轻则记忆力减退,重则健忘。
小便不利,尿闭、水肿:多由肾阳虚损,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液不能蒸化或下输所致。
水液排出不畅,则小便不利;气化障碍则尿闭不通;水邪泛滥于肌腠,则发水肿。
尿频、遗尿:系由肾气虚衰,封藏固摄失职,膀胱失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