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你就是半个中医了(精髓)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

合集下载

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究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根据随机平均分组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促进胃动力药物,观察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经过消化镜等检查后,排除消化道器质病变,多由十二指肠和胃的功能紊乱引起,以上腹不适(饱胀、隐痛)、嗳气、呕吐、恶心等为主要表现,又被称之为消化不良。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促进胃动力等对症处理,或抗抑郁、抗焦虑、精神心理支持方法等治疗,虽有一定临床疗效,但面临着症状反复、缠绵等问题。

中医院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基于此,本研究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安岳县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在43岁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5±7.68)岁;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最少4个月,最多26个月,平均病程为(9.27±2.56)个月。

根据随机平均分组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据统计,两组患者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等方面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P>0.05)。

1.2 相关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诊断标准参照Rome III 标准(美国消化周会议于2006年5月提出)[1];而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的脾胃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辩证标准[1]。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发布时间:2022-06-15T07:31:09.93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月第4期作者:张建容[导读]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张建容长宁县竹海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宜宾 644304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

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中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胃炎的一、慢性胃炎的辩证治疗1、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

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

2、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

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方用益胃汤。

3、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

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方用柴胡疏肝散。

4、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

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

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1、中脘穴: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迁延的情况。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治愈慢性胃炎,缓解胃胀反酸,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方子算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过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我发现,只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正确辩证,在它基础上加减过后,一多半的胃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就是被称为胃肠病第一方的【半夏泻心汤】。

我们先来看方剂的配伍半夏,黄芩,党参,干姜,炙甘草,黄连,大枣听说过小柴胡汤的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两个经方组成非常的像,不过半夏泻心汤将柴胡换成了黄连,生姜换成了干姜。

这是因为,临床上病位在两胁或两边侧的多用柴胡,病位见心下痞,也就是肠胃会多用黄连。

生姜可以起到活血驱寒、增进食欲的作用,主要用于身体出现的风寒感冒。

干姜则可以温肺化饮、回阳通脉,对于身体出现的寒饮喘咳、肢冷脉微、恶心呕吐、腹部疼痛、拉肚子以及脘腹冷痛等疾病,能够起到治疗和改善的效果。

观察经方七味药,发现性质有寒有热,那么它对症的胃病有哪些典型的表现呢?原文是这么写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提炼出来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呕、肠鸣、心下痞。

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又可以整理延伸出来以下这三类症状表现第一类:呃逆、恶心、呕吐、反胃、烧心、第二类:胃胀、返食,口苦、口酸、胀痛、早饱第三组:肠鸣、溃疡、便血、黑便、腹泻、怕冷因此,如果有以上一项或者多项症状出现,都可以采用【半夏泻心汤】来辨证治疗。

那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方子以半夏为君药,干姜为臣药。

半夏性辛温,可以散结除痞,干姜性辛热,可以温中散寒。

当我们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引起腹胀、恶心等症状,就需要选择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的药,这也就是方中半夏与干姜的作用。

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

中医常说“子病及母”,脾胃失调自然也会影响其他的身体器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失眠、溃疡、心烦等症状的原因,这个时候黄芩、黄连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用人参、大枣、甘草为佐药,可以健脾益气、补虚和中。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的一个名方。

在原书的运用和我们现代运用,从病机的理解上,可以说有一点差别,原书就强调半夏泻心汤是误治以后,现在临床很少是一定说推理它误治以后,它只要是属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形成升降失常为核心,就可以做为基础方来治,哪怕你没有这种正气虚弱的一面,没有《伤寒论》由于误下,伤及中焦的阳气,这样它财产生寒,外邪入里化热,产生热,造成寒热互结,它寒热是这样来的。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它不一定有这个过程,而且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既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也不一定是误下伤中生寒,本身因饮食,又有外来的因素或者饮食因素,各种因素形成有微热,苔薄黄,胃气上逆,那这就有热,这方用的时候没有明显实邪,所以他特别强调,心下痞,按之濡,用来强调没有这种积滞的实邪,如果有积滞的实邪,一种可能化热,热实互结,一个可能饮食糟粕之邪停滞,那就要用下法,消法,正由于有这个心下痞闷不舒,寒热互结,所以《伤寒论》认为,有的医生又容易把它理解是一种实邪,再用下法,一再的误下了。

所以现在来说,是根据泄泻特点,是体现出虚和寒的方面。

胃气上逆,呕吐特点,体现出胃有热的方面,上热。

寒热互结呢,从气机不能舒展,造成痞闷不舒,这种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有这个特点。

所以主证里面,它是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这个表反映了《伤寒论》对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一个分析。

邪由表到半表半里,在少阳这个阶段,有胸胁苦满,误认为有实邪而用攻下,攻下就产生两种结果。

一个结果是邪热,外邪乘虚,由误下引邪入里,它会由少阳开始入里,入里过程当中邪正相争要化热,所以邪热内陷。

另外误下伤及中阳,阳气受损伤,产生虚和寒,所以寒和热这两组,上入下寒,胃热肠寒,交结中焦,互结中焦,阻滞气机,导致了心下痞。

这个中焦气机阻滞引起升降失常,呕吐,泄泻,由于邪郁有一定化热,所以苔黄,可有舌苔黄而腻,有这个特点。

总的它是在脾胃系统,胃肠道反应在寒热病邪互结。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1. 引言1.1 概述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病之一,主要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经方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优势在于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对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有良好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经方治疗脾胃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结合四例临床病例,分析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等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探讨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脾胃病是指脾胃气血失调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在中医药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不合理,脾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药中,经方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方是指根据古代医圣的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的一套药方。

经方治疗以草药为主要药物,通过草药的配伍与服用方法,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通过研究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可以更好地认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总结经方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四例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并探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及对患者的启示。

2. 正文2.1 病例一: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患者王女士,年龄45岁,主述近期常感胃痛,伴有反酸、嗳气症状,食欲不佳,精神疲乏。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根据中医辨证,判断为肝气郁结,痰浊上逆所致的胃痛。

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后,患者胃痛逐渐减轻,反酸嗳气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连续服药一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唐国顺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28天治好多年胃痛

唐国顺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28天治好多年胃痛

唐国顺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28天治好多年胃痛很多老胃病,常年被胃痛折磨,肚子饿、吃了刺激的食物、受凉等都有可能会引起胃痛,简直让人抓狂。

43岁的魏女士就被胃痛折磨了多年,镜检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后来经人推荐,魏女士找到唐国顺医生。

唐国顺早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西中班,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医学情报研究,曾任上海中医文献馆情报研究室主任,现任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顾问,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专家。

大约是因为长期接触文献的关系,无论是治学还是治病,唐国顺主任都非常认真、严谨。

他推崇王清任“活血化瘀”观点,擅治冠心病、严重失眠、过敏性疾病、脂肪肝、顽固性便秘、抑郁症及老年病。

这些年来,经他妙手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

就连斯琴高娃也每年都来找他开膏方调理身体。

经过诊断,魏女士的症状为胃痛胃胀,食后加重,心情不畅,全身乏力,嗳气吞酸,时有恶心。

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唐国顺认为她证属肝胃不和,脾失健运。

治宜疏肝和胃,健脾益气,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0g 陈皮10g、枳壳10g、香附10g、川楝子10g、元胡9g,内金6g,谷麦芽各30g干姜6g 茯苓10g。

魏女士服本方7剂诸症减轻,守原方加减,继进28天康复。

【方剂名】柴胡疏肝散【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各5g),甘草炙五分(3g)。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本方所治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血滞,横逆犯胃所致。

肝失疏泄,经气不利,则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脉弦;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脘腹胀满。

根据“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以柴胡为君,调肝气,散郁结。

臣以香附专人肝经,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止痛;川芎辛散,开郁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

治脾胃湿热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治脾胃湿热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小编导读每一味药材的背后,都饱含医者仁心。

每一个方剂,都饱含医者的万般深情。

医圣张仲景笔下的半夏泻心汤,几经沧桑,跨越千年,经典永存。

尤其在调理脾胃方面,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半夏泻心汤到底是如何调理脾胃的?且听老医剖析本方之妙!一、半夏泻心汤方解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的经典方剂之一。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

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

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的功能。

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证,症见脘腹痞满,心烦,呕吐,肠鸣,下利,口苦,舌苔黄白而腻者。

其方药组成及服法: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剂。

功效:辛开苦降,散结消痞,泄热补虚。

方解:方中半夏、干姜二药具辛温之性,能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药性甘平,补脾益胃。

方中半夏、干姜为辛开药组,黄连、黄芩为苦降药组,人参、甘草、大枣为补虚药组,全方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方中半夏配黄连为调胃肠、理气机、和阴阳的最基本配伍。

半夏辛温,善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调胃厚肠。

两药配伍,用半夏之辛温,开壅结之痰湿,以黄连之苦降,清痰湿之热结。

两药合用,辛开苦降,疏理气机,调和胃肠,寒温并施,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碍清热,具相辅相使之妙,有散寒清热、和胃降逆、开郁散结之功。

升阳益胃汤: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合六君子加芪防活芍泽泻

升阳益胃汤: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合六君子加芪防活芍泽泻

升阳益胃汤: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合六君子加芪防活芍泽泻这个方子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中的“肺之脾胃虚论”,这是这个方子的组成:这方子有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独活、羌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共十四味药组成。

一般打成粗粉,每次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两枚,同煎,早饭后服。

现在服药的时候一般都是嘱咐病人要早、中、晚服三次。

主治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饮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现代人“阳气不升”者多的原因为什么现在一说就是阳气不升呢?阳气不升,造成情况是有多重原因的。

然后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这个阳气不升。

因为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一般的都能吃饱穿暖,而且营养都不缺,如果吃多了就容易造成积滞,就会伤到脾胃。

然而现代一些人,又多喝饮料、冷饮,吃水果之类的生冷之品,容易伤到脾胃的阳气,使体内阳气冰伏到体内,这就造成阳气不升的一个缘故。

还有现代人电脑接触比较多,我有个观点,就是认为电脑可以盗人体的阳气,使人体的阳气匮乏,而且现代人熬夜比较多,熬夜也是最伤阳气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情志的缘故,现代人因为人心比较浮躁,所以情绪一般都多易激动。

还有现在就是夏天了,一般的人也都睡得都比较晚,晚上睡不着,怎么办啊?出去拉了几个朋友,出去吃点烧烤,撸个串,然后再熨点小酒,然后这个时候就容易更伤胃气了,容易造成这个阳气不升。

我们在门诊经常见到这类病人,经常前几天的时候吃个烧烤,熨点小酒,或者朋友聚一下餐,然后吃一点辣的东西,就容易造成一些感染性的疾病,这也是造成阳气虚和阳气不升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用此方的加减及注意事项加减:服药后小便罢而病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此方虽有湿热,但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当不能淡渗利湿,利之可更伤脾胃之精气。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半夏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生活中比较常见,对治疗一些疾病有非常好的效果。

半夏泻心汤就是半夏与其他中药材一起熬制的汤药,是比较有名的药剂,那么半夏泻心汤到底有哪些好处?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

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

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

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

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

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

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

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

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

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

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半夏泻心汤的简介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发生肉眼或镜下观察下的结构损害,伴有不同程度的酸性反流和胃酸分泌减少。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其中的一种,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过食油腻等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湿热内蕴,而出现相关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脾胃功能不健,湿热内蕴,需要通过清热除湿的方法来治疗。

半夏泄心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具有清热泄湿、健脾止泻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导致的脾胃功能紊乱的疾病。

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一、病例分析患者甲先生,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胃纳不佳、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失健。

经过详细的辨证论治,中医师认为可以采用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

二、治疗方案1. 基本方药选用半夏泄心汤为基础方,加减选用:半夏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炒薏苡仁10克,山药15克,生姜3片。

2. 方药作用分析半夏: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胃下逆,解胃中之热。

甘草:和中调气,解毒祛痰。

有助于增强方药的作用。

茯苓:健脾利湿,清心安神。

具有泄湿利水的功效。

白术:健脾胃,燥湿止泻,止汗化湿。

有助于清热除湿。

炒薏苡仁:利湿健脾,和胃止泻。

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腹泻的症状。

山药:益肺健脾,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带来的消化功能紊乱。

生姜:辛温化湿,解表和中,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湿气体。

三、治疗过程患者在服用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后,疼痛感逐渐减轻,胃口恢复正常,口干口苦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随访时患者的胃痛已经消失,胃纳正常,口干口苦等症状明显改善。

四、临床效果该治疗方案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通过半夏泄心汤加减,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健脾和胃,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症状。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3、寒热错杂痞多为胃热脾寒相互错杂于中焦胃脘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疼痛或腹痛,不敢食凉,大便稀溏,不能食补。

舌红苔黄,或舌苔黄白相间。

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热痛,黄连汤用于腹痛,胃痛剧烈的可加良附丸)半夏泻心汤使用技巧:1、寒热错杂表现(上火又恶食凉)2、胃脘不适或嘈杂(痞、满、痛)3、大便溏泄(一日一次或数次不等)4、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1)病例:张某某,女39岁,北京大兴人,2011年7月13日初诊:胃痛一年余,每日疼痛。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恶食凉,口干口苦,食欲差。

舌黄,脉沉滑。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霍苏梗各10g,焦三仙各10g。

7剂,水煎服。

2011年8月3日二诊:服上方期间胃痛一次,为食粘玉米所发,口干苦,小腿凉,背酸痛。

舌薄黄,脉弦细。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

7剂。

2011年8月10日三诊:本周胃未痛,食欲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消,仍口干,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0g,7剂。

2011年9月21日四诊:述胃痛一直未发,大便非常规律。

转治手脚发凉。

黄连汤: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15g,桂枝10g,党参10g,炙甘草3-6g,大枣4g。

治腹痛为主。

主治:上热下寒(胃中有热、腹中有寒)之胃脘痛,或伴呕吐,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

黄连汤是治疗腹痛、胃痛的良方,但前提是寒热错杂型的,表现为上热下寒,如腹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敢食凉,食则疼痛加重并大便溏稀,可伴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反酸嘈杂,舌苔黄。

本方目前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消化道溃疡等属于上热下寒的。

(2)病例:刘某某,41岁安徽人。

2017年11月11日就诊。

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功能性消化不良

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功能性消化不良

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功能性消化不良广木香10g、砂仁10g、太子参15~20g、甘草6g、茯苓10g、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黄连6~9g、黄芩8~10g、炮姜3~5g加减:若胀闷较甚者,加枳实15g,与白术形成枳术丸方;若纳差较甚者,加焦三仙( 麦芽、谷芽、山楂) 各10g;若便秘较甚兼便干者加熟军6g,若便秘较甚兼便软者加冬瓜仁15g,莱菔子15g;若大便不成形,可加山药15g;若恶心呕吐甚者,易法夏为姜夏,或兼泛酸较甚者加入吴茱萸3g,与黄连形成左金丸方,或兼便溏加乌贼骨,或兼便结加象贝母;若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10 g;若胃脘怕冷较甚者,可易炮姜为干姜,加制附片3~5g;若舌苔黄白相间者,全方取寒热药物剂量相当,若苔偏白者,减少芩、连用量,或可增加炮姜用量,若苔偏黄着,加重芩、连用量,或可减少炮姜用量。

脾胃气滞型:心下痞满,食少纳呆,体倦乏力,食后胀痛,恶心欲吐,口中泛酸,嗳气不爽,胃脘怕冷,舌质淡苔白或黄白相间,脉弦细。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学归属为“ 痞满” 等范畴,中医治疗痞满病首辨虚实。

脾虚气滞型治疗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合辛开苦降、调理中焦气机,使升降协调。

治疗脾胃病,讲求以和为度,以平为期,蒲辅周老先生亦云“ ⋯⋯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苦辛分消⋯⋯"。

在治疗痞满病时,二方合用,其妙在于,一者和胃理气,一者辛开苦降,二方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攻补兼施,从而虚实同理,阴阳兼顾,达到脾胃升降有序,病势才能迎刃而解,诚如《温病条辨》所言“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

脾胃位居中焦,升降相因,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顾护脾胃之气尤显重要。

香砂六君子汤由四君子汤衍化而来,较之四君,增木香、砂仁、陈皮、半夏,更适宜于脾胃气虚,中焦气滞之胃脘胀痛。

其中砂仁长于行气化湿,木香长于行气止痛,陈皮、半夏均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降逆止呕,二者无论是痰湿中阻型,还是脾虚气滞型均能发挥作用,于脾虚气滞型中运用,能防止因脾虚失运,中焦化生痰浊等病理产物而进一步加重中焦气机受阻。

柴芍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探析

柴芍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探析

180《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7期•中西医结合研究*气机升降不利,致络道阻塞,水留胁间。

中医主张采用清热宣肺、理气化痰之法对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治疗。

柴枳半夏汤出自《医学入门》,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本研究中所用柴枳半夏汤加减的方剂组成是:柴胡、黄芪、半夏、枳壳、瓜蒌、赤芍、桑根、白皮、甘草。

其中柴胡、黄芪可补气固表、利尿排毒,瓜蒌、半夏、枳壳可宽胸理气、行滞消胀,赤芍、桑根可清热凉血,白皮可止血生肌,甘草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宣肺、理气化痰之功[7-8]。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胸腔积液消失的时间、胸膜的厚度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与相关文献[9]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用化疗方案对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治疗易导致其发生肝功能损伤[10-11]o而柴枳半夏汤具有一定的护肝作用,能减轻进行化疗对患者肝功能造成的损伤。

综上所述,用胸腔穿刺抽液术、2HRZE/4HR化疗方案联合柴枳半夏汤加减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其胸腔积液消失,改善其胸膜的厚度,且有助于保护其肝功能。

参考文献[1]周敏,杨清銮,陈华昕,等.外周血及胸腔积液Y-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43(1):56-60.[2]崔俊伟,王永亮,蔡瑞艳,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超声引导靶位给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5(5):400-403.[3]高孟秋.《WS288-2017肺结核诊断》新标准中关于临床诊断患者判定的解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8,40(3):243-246.[4]尤英霞,常慧澜,闫莎莎,等.体外高频热疗辅助抗结核化疗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研究,2020,28(10):125-128.[5]田娇.莫西沙星联合四联化疗方案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8):175-177.[6]郭世钊,张琦,张明勇.自拟逐饮活血汤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0):3333-3335,3341.[7]曹志红,蒋静,俞珊,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MAIT细胞Granzyme B免疫应答特征及其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6):874-877,882.[8]杨晓乐,王静,张国瑞,等.年龄对腺苷脱氨酶和Y-干扰素释放实验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4):51-56.[9]潘静洁,黄晋,刘堂营.柴枳半夏汤加减对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后胸膜厚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3):2180-2184.[10]陈栋军.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后引起肝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0):18-20.[11]王琳,周计雪.老年结核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5(7):540-542.柴芍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探析余秋虹(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云南楚雄675000)[摘要]目的:探讨用柴芍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脾胃不和、痰浊中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

脾胃不和、痰浊中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

脾胃不和、痰浊中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张仲景善治痞证,有“泻心汤”系列。

后来尝试将其运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疗效颇佳。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段话讲的是,表证误下后,心下(胃)但满而不痛,痞塞不通,此为痞证。

用小柴胡汤治疗无效,宜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证上可见呕吐,下可见大便不调,中可见心下痞满。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胃降逆,干姜温脾散寒、振奋中阳;人参、甘草、大枣健脾补气以强健脾胃。

诸药共奏辛开、苦降、甘补作用,以涤痰消痞,调和脾胃。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苦寒之黄芩、黄连与温中之干姜相配,可以抑酸;柴胡与黄芩相伍可以治疗胆汁反流。

上方加瓜蒌则有小陷胸汤之意,对于心下痞满效果更好。

【验案】李某,女,40岁。

主诉:反复、烧心两年。

患者两年来反复发作反酸、烧心,胃中痞满,嗳气,有时反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纳可,二便调。

舌暗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诊断:胃痞(脾胃不和,痰浊中阻)。

治法:清肝和胃,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0g,黄连5g,黄芩10g,干姜6g,吴茱萸3g,大枣10g,炙甘草5g,瓦楞子30g,乌贼骨30g,浙贝母10g,三七面3g(冲服),旋覆花10g,代赭石。

二诊:药后反酸、烧心减轻,胃中痞满、嗳气明显减轻,胸骨后烧灼感消失,无反食,舌脉同上。

继服上方7剂。

三诊:诸症消失。

继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难治性疾病,易反复发作。

由于生气、劳累、饮食不慎即发作。

西医主张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抑酸、促动力剂及保护胃黏膜药治疗。

而长期抑酸治疗,有可能因为胃酸缺乏诱发萎缩性胃炎、胃癌等。

某些促动力剂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西沙必利、马来酸替加色罗等,因可引起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而退出医疗市场,胃复安可引起锥体外系表现,吗丁啉可能引起泌乳等不良反应。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四: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四: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四: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一六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呕就是进入少阳了,用小柴胡汤来解,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看错了被攻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攻下之后,如果还是柴胡汤证,就再给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下并没有把内脏功能下坏掉。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汤下去脾胃功能马上恢复,脾胃功能恢复一定会流汗,流出来的汗是本身正常的汗,这汗本来在太阳应该要解掉,结果在太阳没有解掉进入少阳了,进入少阳后用柴胡汤来去解,排出来的汗是原来太阳证的汗。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硬痛往下走是大陷胸汤,硬痛往上走的是大陷胸丸。

不单单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被攻下会结胸,柴胡汤证被攻下也会结胸。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张仲景讲的「痞」是一种症状:现在进入五个泻心汤证。

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满而不痛,常常感觉胃里面胀胀的,又不会痛,可是胃又有胀胀闷闷的感觉,这原因就是表证没有好,进入到胃里面,只有水停在胃的周围,胃的周围并没有热,也没有湿,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如果只是水而已,半夏就可以了,但是病人常常有吃食物下去,因为肠胃的蠕动不好,有水饮,食物堵在里面,有一部份的食物被吸收了,有一部份的食物坏掉了,所以「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设计的第一个肠胃科的药。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半夏泻心汤」为什么用干姜?因为胃旁边有水,造成胃寒掉了,所以用干姜,如果胃中有水的话用生姜,干姜是温中的药。

[转]半夏泻心汤——脾胃名方

[转]半夏泻心汤——脾胃名方

[转]半夏泻心汤——脾胃名方大学的时候我患上了十二指肠溃疡,之后慢慢养了几年基本好了。

这几年偶尔又有,去年有一段我的肠胃特别脆弱。

冷风一吹,或者吃了块凉西瓜甚至喝了碗常温的豆浆,五分钟之内,就开始呕逆,之后经常是上吐下泻。

今年,我自己把自己给治好了,或者说暂时治好了,以后会不会反复不知道。

我用的药方就是半夏泻心汤加味。

半夏泻心汤的基础药方是:法半夏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掰开)。

我根据自己的体质,加上了茯苓6克、白术6克、厚朴6克。

用四大碗水慢火煮成两碗。

早饭后和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一碗。

这药服用一段时间后,不仅我的脾胃好多了,连别的方面都有改善,我原来头皮上容易长包,有一只脚经常容易起水泡和发痒(湿性脚气),服药后也改善了很多。

半夏泻心汤打通脾胃,调谐寒热,去水湿。

真是一个很好的方子。

半夏泻心汤也是伤寒论中的方子,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为什么叫泻心,因为吃饭吃一点就饱了,心下痞满,寒热不调。

心下主要就是胃的部位。

泻心其实是治脾胃病为主。

泻心其实反而是治腹泻的。

要泻的是心下痞,而不一定让人腹泻。

为什么经常容易腹泻,这药方里面有黄芩黄连这种苦寒药还可以治腹泻?因为黄芩和黄连其实是中药的广谱抗生素。

其实说起黄连素片大家就明白了,黄连素片又叫盐酸小檗碱片,就是专门治腹泻的。

黄连素片就是以黄连的应用为基础发明的西药。

这和西药青蒿素来源于中药一样。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并不矛盾和冲突,而是互相促进的。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中医治疗胃病的中成药

中医治疗胃病的中成药

中医治疗胃病的中成药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如果患者表现为泄泻伴呕吐、胃腹胀满、肠鸣、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可考虑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之中的“心”,古人是指“心下”,即胃脘的意思。

所以其“泻心”也是指清泻胃寒胃热的意思。

出处:中医经典《伤寒论》。

组成:半夏12克,黄芩、干姜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6克,黄连6克,大枣12克。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适用:主要用于治疗胃气不和、胃胀满不痛,以及中气不足、寒热互结中焦之类的病证。

理中丸:补气健脾,温中祛寒如果患者表现为不思饮食、四肢不温、脘腹疼痛、喜温欲按、得温按则痛减、呕吐泄泻或阳虚失血及喜唾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可考虑选用理中丸来治疗。

出处:中医经典《伤寒论》。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各9克。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逍遥丸:疏肝理脾,透邪解郁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煨生姜15克。

功效: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不属于肝郁血虚者,见有烦躁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欲饮等症状表现的不宜服用逍遥丸。

此外,因情绪不好(如邻里不和,夫妻口角,工作不顺心,与同事关系紧张等所造成)而出现两胁作痛(或乳房胀痛)、口苦、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者,也不宜服用逍遥丸。

服用上述方药期间,不可多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也不可多吃辛辣和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否则将严重影响服药的疗效。

理中丸、逍遥丸在药店都有成药出售,还演化出不少类方,如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加味逍遥丸、黑逍遥丸等,偏重点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选购。

第一招:花生米治风寒胃疼有些人受冷风刺激后时常会惹起胃疼,可吃些炒熟、煮熟,甚至生的花生米,用不到100克,胃疼即可见轻消散。

第二招:治胃寒秘方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入一个鸡蛋,然后将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煮熟了,早晨空腹吃,轻者吃一至两次可愈,重者三至五次可愈。

半夏泻心汤:姜半夏15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炙

半夏泻心汤:姜半夏15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炙

半夏泻心汤:姜半夏15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党参15
克、炙
半夏泻心汤:
姜半夏15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黄连3-5克、大枣10克。

这个方子,治疗胃肠病,脾胃病,尤为重要且管用。

对慢性胃炎,胃溃疡,肠上皮花生,异型增生啥的,都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方。

下面简单说下具体适应症:
气上逆,表现口舌干燥,容易生气发怒。

当然伴随的问题就是肝气不舒,叹息嗳气啥的
那么,对应二便就是,不规律,不成形
大家还记得痛泻药方吗,就是这个意思,肝的梳泄会导致大便问题,无论形状还是排便次数
腹诊:腹部形状隆起,有胀痛,没有固定位置。

容易打嗝嗳气。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及其他五个泻心汤,调节脾胃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及其他五个泻心汤,调节脾胃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及其他五个泻心汤,调节脾胃升降失常)组成:半夏三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该方主治主要病机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讲到胃病,我不得不提的半夏泻心汤,这是治胃病的专方,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等,用半夏泻心汤就有效,而且是原方不要加什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如果硬要加减的话,加一点肉桂、黄连,合上肉桂往往效果更好。

我的老师治疗胃痛有个经验,就是见到胃痛不要就想着佛手、香附、良姜,而是要看看他的喉咙,如果喉咙通红,说明肺胃有火,可以加栀子泻火,如果大便里面有一点血,化验检查有隐血,做胃镜提示胃黏膜糜烂了,加一点炙大黄,其实就是三黄泻心汤的合方,这些方子有效,但是问题也来了,太便宜,一付药也就2到3块钱吧,如果都用黄连的话,可能会到五块钱,卖药都不高兴啊,但是老百姓认可,我们一定要把这张方介绍给老百姓,又有效又经济。

因为经方本就起源于民间的,他并不是我们医生发明的,而是老百姓创造的,所以经方一定要让老百姓受益,我们做医生的就是要为老百姓解除疾苦,我们也要坚持走经方大众化的道路,要还方于民,同时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要藏方于民,要把方子藏到民家,使平民百姓觉得这个方子很简单很好用。

今天就是没有学过医的人听我讲,可能也不会觉得难。

陈修园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医学实在易》,是说医学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要把它神秘化、把它控制在某些具有特权的人手上。

就像马克思主义也要走中国化的道路,中国化的道路就是大众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你就是半个中医了(精髓)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仲师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仲师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因此,后世医家均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以上推理,均属于惯性的常法分析思维,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分析思维的框框里,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进行推理。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就会发现: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

由此可知,仲师之本意,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知对此方配伍的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热以治寒。

因寒热互结而成痞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能相容,何以互结?何况第158条仲师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既然“此非结热”,当然亦非结寒,所以就更谈不上什么“寒热互结”了。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更能说明问题。

根据我的临床验证,半夏泻心汤证大致有四种情况。

其一,偏于湿热。

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此型最为常见,治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原量即可。

因为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黄芩、黄连两味苦寒药,且药量亦较干姜多一两,所以原方原量适宜于脾胃湿热。

明代戴元礼亦明确提出泻心法治湿热最为妥当。

清代叶天士亦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

”叶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泻心”之旨。

其二,偏于寒湿。

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主要临床特征,此型较为少见。

治用半夏泻心汤需酌减黄芩、黄连用量,或黄芩、黄连只用一味或加重干姜用量即可。

其三,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

若执凿寒热之治,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黄芩、黄连何用?而此种非寒非热证型之治,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什么寒而治热、热而治寒了。

其四,胃热脾寒。

临床的确有寒热错杂的情况,只是比较少见。

患者既有苔黄、口苦、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不敢纳凉饮冷的脾寒证。

这种复杂的病机,往往非属西医学的单纯性胃病,而常见于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伴肠炎的复杂情况。

此型可根据胃热与脾寒的偏轻偏重,灵活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中的寒热之药。

唯一与前几型不同的是,此型的干姜与芩、连之治,既辛开苦降,泻心消痞;又寒以清热,热以祛寒。

三、舍性取用配伍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用)。

所以,中医组方关于寒热药的运用旨义,除寒以治热、热以治寒的基本的、常规的运用外,尚有一种特殊的配伍意义,即舍性(气)取用(味)法。

而半夏泻心汤既然以“泻心”为主治,那么,方中黄芩、黄连与干姜寒热药的运用之旨,就应着眼于此。

干姜辛以开之,兼以祛痰;黄芩、黄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如此辛开苦降,以达到泻心消痞的治疗目的。

这提示我们:治疗中焦痞满之证,在理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另一种舍性取用的变法用药配伍思路。

仲师善于运用这种舍性取用的配伍方法,除半夏泻心汤外,尚有其他方剂可为佐证。

如治阴黄的茵陈术附汤,阴黄本属寒湿发黄,茵陈又为寒凉之药,显然此方用茵陈,绝非用其寒凉之性,而是用其归经肝胆、苦降渗利、善于利湿退黄的药用功能。

又如治寒结的大黄附子汤,寒结本属寒性便结,大黄为大寒之药,显然此方用大黄,绝非用其寒凉之性,而是用其苦味泻下、通便破结的药用功能。

再如治喘证的麻杏甘石汤,此喘属肺热壅盛,麻黄为温性之药,显然此方用麻黄,绝非用其温热之性,而是用其味辛轻清、宣肺平喘的功能。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

丹波元坚就指出方药有“性”与“用”之别,其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汗、吐谓之用。

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取。

又攻补同用,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为性用兼取。

有病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一取其性,一取其用。

”并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借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

”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热脾寒,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属丹波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纯属舍性取用。

综上所述,对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用的认识,应当常变分析,全面理解。

痞证既然有偏热、偏寒与胃热脾寒的情况,那么,方中干姜与芩、连就不可避免地含有寒以治热、热以治寒之旨。

之所以对“寒热互结”的传统观点持有异议,关键在于:一要打破寒以治热、热以治寒的常规治疗思维;二要打破以方测证的线性分析思维。

四、半夏泻心汤之用所有的理论分析和学术观点,都应该验证于实践,服务于临床,否则任谁说的如何规范(如经证腑证),如何漂亮(如白虎四大症),都应该抛弃或否定,从舍性取用法认识半夏泻心汤亦是如此。

因为这样认识问题,就会从辨证用药思维的角度开拓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治疗胃脘痞满胀痛,用理气药不效,当用姜连辛开苦降法胃脘的痞满病用理气药行气消胀除满,属于治法之常,然而临床有时运用理气药,疗效并不理想,此时若改用或兼用辛开苦降法,则往往取得意外之效。

如某女,以胃脘撑胀就诊(患有胃窦炎病史),前医屡用理气消胀药不效,据苔腻而改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

二诊他医因患者急躁易怒而复改用疏肝理气法,三诊时患者称初诊之药尚好,二诊之药无效,复又处以半夏泻心汤10余剂而获愈。

2半夏泻心汤之用,不可限于治痞,更不可限于寒热错杂虽然仲师原文以心下痛和不痛作为鉴别结胸与痞的指征,但临证当灵活辨证。

“痞”虽为辨证论治之要点,但临床不必局限于“痞”,胃脘的胀、满、闷、痛、嘈杂等症,都可用半夏泻心汤。

关键在于辨准病机,而病机之辨,自然不必着眼于“寒热错杂”,而应主在“气滞湿阻”,重在“苔腻”之辨。

只要抓住脾胃呆滞,湿浊中阻的基本病机,就可用半夏泻心汤。

3当注意半夏泻心汤的临床活用由于痞证病机有偏热、偏寒、胃热脾寒及非热非寒几种不同情况,所以半夏泻心汤的寒热药之用,当灵活加减。

首先应仔细体会仲师原方原量之旨义,即为什么要多用一味寒性药,多用一两寒性药?此与湿浊中阻,郁久化热密切相关,故痞证最多湿热,原方属常法之治。

当病机偏寒或胃热脾寒时,则应适当调节黄芩、黄连与干姜的比例,否则易生变故。

如某男,患胃脘痞满(胃肠炎病史),予半夏泻心汤,其中黄连、黄芩、干姜分别用9g,药后胃脘痞满稍轻,但却增腹泻,每日2~3次。

知凉药过重,遂去黄芩,三诊非但痞满消失,腹泻亦愈。

胃肠炎而属胃热脾寒的情况,有时脾寒并无表象,而一旦寒药过重,即出现虚寒便溏之征,医者尤当注意之。

4当注意病因之辨,善于合方之用痞证常见湿热、肝郁、脾虚三大病机,而半夏泻心汤最适用于脾胃湿热者。

何况三种病机又常交互为病,非单纯的半夏泻心汤所能治。

所以,临证治痞,辩证思维当灵活。

首先要注意病因之辨,《伤寒论》的痞证多为误下,或邪气内陷,或伤损脾胃所致。

而后世痞证则多为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所致。

饮食不节致痞,每每适宜用半夏泻心汤。

而情志不遂致痞,则为肝气犯胃(脾),当用柴胡疏肝散。

肝胃(脾)不和常夹气滞湿郁为病,此时最宜疏肝法与泻心法合用。

如某女,患胃脘痞满,嗳气嘈杂(有胃窦炎、胆囊炎病史),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重,前医单用疏肝法疗效不明显。

查舌苔黄腻,知兼夹湿热壅阻,处以半夏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数剂而轻,10余剂临床治愈。

五、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之意心下痞硬本属实证,可是半夏泻心汤中为什么用人参、大枣、甘草补益呢?一般都笼统地认为半夏泻心汤为攻补兼施之剂,问题是泻心消痞为什么要攻补兼施?所以,仅仅理解为攻补兼施,未尽仲师组方用药之意。

我们联系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三方会通分析,就会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三方主证虽然有别,但均为治中焦病之方,均是七味药组方,均是四味药祛邪、三味药扶正,均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健脾。

如此诸多的巧合,绝对是仲师有意为之的。

我们研读以上诸方,就是探寻仲师的本意究竟何在?通过会通分析,我们发现,人参、大枣、甘草虽然同是补中健脾,但其治疗主旨又有所区别:半夏泻心汤,通过补中健脾,以运化湿浊,畅达气机,即通过扶正以泻心消痞;黄连汤,通过补中健脾,以升降气机,交通上下,即通过扶正以消除寒格;旋覆代赭汤,通过补中健脾,以运化痰湿,条畅气机,即通过扶正以和胃降逆;小柴胡汤,通过补中健脾,以畅达枢机,和解表里,即通过扶正以祛邪。

可知凡中焦之病与少阳之病,不论虚实如何,均应重视补中健脾法。

此时扶正与祛邪两者,往往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是扶正以祛邪,即以扶正为手段达到祛邪之目的。

由此可知,仲师“保胃气”的意义,并非只着眼于正气,有时也意在邪气。

中医之祛邪,并非只有“泻”法,有时也“补”以祛邪,这就是变法辨证论治思维。

附1:柴胡疏肝散,中医方剂名。

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

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歌诀: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